慕课建设论文(精选5篇)

  • 慕课建设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 国内外慕课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慕课(MOOC)是目前最流行、最先进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国外对其质量评价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慕课的课程设计对其质量进行评价。“课程”的含义较为特殊,一般为提供给学习者的各种学术课…

慕课建设论文(精选5篇)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慕课 外语类 质量评价 量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16

1 国内外慕课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慕课(MOOC)是目前最流行、最先进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国外对其质量评价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慕课的课程设计对其质量进行评价。“课程”的含义较为特殊,一般为提供给学习者的各种学术课程,其中包括有很多种,例如在线教育的资源、学习者的目标、网络手段及工具、课程的具体评价等(Allen,I.E &Seaman,J,2015)。 慕课的课程设计体现慕课的制作水平,课程设计的质量是慕课制作水平的关键(Jean Charles Pomerol,2014)。(2)以慕课的实际效果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慕课应通过制定实际效果检验的标准来验证慕课的质量(A.M.F.Yousef ,2014)。慕课的实际效果是慕课成功的关键,能否让学习者掌握传授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Peter,S,2013)。(3)慕课的评价标准设定。慕课应该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包括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技术等(Wright C R,2003)。由此可见,国外的慕课质量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出现了设定统一标准的学术声音,但目前并没有系统、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1.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鉴于慕课建设及其发展的特殊性,我国的慕课研究则大多集中在高校领域内。目前,我国的慕课质量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慕课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质量评价的各种理论研究。如姜明文的《“慕课热”之思考》(2014)、吴万伟的《“慕课热”的冷思考》(2014)等。这些研究对我国现阶段慕课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究,特别是对我国慕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规划。(2)我国慕课建设路径与应用研究。如邓宏钟的《“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2013)、陈江的《慕课的建设与实施策略》(2014)、邱均平的《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2015)等。这些研究则针对我国慕课现阶段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力求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以完善慕课评价体系为目标,追求慕课的专业化、精品化发展。(3)慕课在一些专业化领域和具体细化到课程的规范化研究。如方旋旋的《面对“慕课”: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困境及应对策略》(2014)、李梁的《“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2014)等。这些研究力求规范化、细致化,切入点多为地方高校、专业课程等,使慕课研究更加精细,得出的研究成果也更具实际效果和说服力。因此,这也是我国慕课质量评价研究的一个趋势和方向。

2 量表的研究内容

量表构建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先从慕课的发展历史及其自身特点入手分析出研制质量评价量表的必要性,并结合量表的评价指标和测验方法等要素建立量表模型,将模型应用于三所高校进行试验,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最终建立成型、科学、客观的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

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制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必要性。通过研究慕课的发展历史及特点,发现现阶段慕课所存在的问题,总结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和适用性,依此阐述研制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必要性。(2)量表各级指标体系的初选和创建。评价体系研究必须以建立指标体系作为前提和基础,研究的重点在于将按照外语类慕课本质属性和特征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结构,构建包含一级和二级指标的合理、规范化量表,并通过目前最流行的软件AHP计算指标的权重,以此确定量表的两级指标。(3)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创建慕课质量模糊评价模型,进一步分析现有国内外文献阐述的评价体系原理和测算方法,对该量表的信度、效度、难度系数进行定性和定量测验研究,依据外语类慕课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找出适合的量表效应模型和测算方法,应用于高校外语类慕课课程中。(4)量表的模拟应用试验。在试验高校选取相应的样本课程,并用此量表模型对课程的质量进行检验。以此来检验高校外语类慕课的真实建设水平和具体应用价值。(5)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建立。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研制出成型量表,通过质量评价量表的建立,为提高慕课的质量提供保障。

3 研制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突破点

建立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将突破以下三个重点难点问题:(1)量表与慕课质量评价的适配性。虽然量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的质量评价中,但毕竟在慕课领域中尚无较完善、系统的成型量表评价其质量,因此必须通过慕课发展及其自身特点,阐述选取量表作为其质量评价标准的适配性。(2)量表的专业化打造,依据外语类慕课的特点进行细分。质量评价标准不是统一的,必须锱铢必较,结合外语类课程的特点进行设定。将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应用于质量评价量表的研制中,力求量表的准确性、客观性。(3)量表的科学、有效性检验。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决定着量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经过大量检验后制定的量表将是判断一门课程制作水平、讲授效果、实际作用的权威标准,因此,必须在大量样本检验的基础上生成科学、有效的技术指标。

4 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研制的主要目标

量表的研制将追求实现如下几个具体实际应用目标:(1)为我国高校的慕课建设服务,探索出一系列合理、有效、精品化的课程教学手段,优化慕课,特别是提高外语类慕课质量。(2)以外语类学科的自身逻辑为依据,确定质量评价量表,找到客观合理的慕课质量评价体系,为我国外语类慕课的规范化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为我国其他专业课程的慕课建设提供借鉴经验。(3)进一步拓宽慕课的应用价值,以外语类课程为基础,不断为我国慕课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以及更实际的操作平台和应用渠道,在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全国高校的慕课平台建设做出实际性贡献。(4)服务中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制定科学的质量评r指标体系。

5 研制外Z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的创新之处

(1)将慕课质量评价体系专业化、细分化,打破传统统一的慕课评价体系模式,以外语类课程为例,依据其专业特点、专业要求,量身打造慕课质量评价体系。

(2)首次将量表应用于慕课的质量评价中,将慕课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化、系统化。

(3)创造性地将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应用于质量评价量表的研制中,力求量表的准确性、客观性。

(4)可以选取985院校、部属专业院校、地方院校等三所各具代表性的高校进行实验,充分保证质量评价体系的权威性。

由此可见,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慕课研究属于当今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研究多为慕课本身的理论性研究,而将量表应用于慕课质量评价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本研究将为同行研究者对慕课研究的新方式和新角度提供参考。量表的研制将慕课研究的理论性和应用型相融合,摸索出了我国慕课时代下高校外语类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新方向,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还将为我国高校的慕课建设提供直接的借鉴经验,特别是在建设专业类慕课进程中,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基金项目:此论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天津市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EYP5027);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我国英语能力测试等级量表研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IA140304)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欧玉芳.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5).

[2] 韩宝成.外国语言量表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6).

[3] 张凯.标准参照测验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一、国际“慕课”的发展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David Wiley基于Wiki技术,开设了一门在线的开放课程,来自8个不同国家的60位学习者,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建设。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产生式的学习,而不是消费式的学习。因此,其课程最大的特色可以说是开放内容。在2012年11月,迈阿密大学推出了它的第一个高中“慕课”作为全球学院,为其在线高中的一部分。2013年6月,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推出天网大学,它提供“慕课”介绍天文学。参与者获得了大学的全球机器人望远镜,包括那些在智利安第斯山脉和澳大利亚的网络。“慕课”平台与课程提供者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进来,“慕课”学习成为一种新潮流,它正以革新的教育理念浪潮般席卷全球。

二、我国“精品课程”的发展

为了提升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开始投入大量经费,针对很多应用型本科大学实施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精品课程”类似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慕课”,是资源,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品课程”仍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申报,而轻建设“精品课程”内容,即在单位和教师团队获得项目批复后便不再关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内容本质上仍然是获批项目时的内容,多年以后,“精品课程”网站相当大一部分教学材料过时、老化,教学理念未能跟上时代,原先不足部分也未及时补充,导致一些“精品课程”工程质量普遍降低,无法满足当前时代学生学习的需求。当年“精品课程”已经过时,因此“精品课程”网站访问率下降,最后基本上被学生所遗忘。

第二,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部门害怕受到版权问题、专利自主权问题的影响,当“精品课程”项目获批之后,马上移除有可能发生版权问题的教学资源,或者强行设置登陆屏障,导致许多“精品课程”网站学习资源不能有效访问。

第三,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授课仍采用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回答为辅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并且很多教学内容仍然侧重理论,没有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性。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在应用型本科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我国“慕课”的发展

在2011年左右,我国高水平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就开始探索自己的“慕课”课程建设,其中主要的实施方式还是参与到到美国教育平台等的“慕课”组织之中,这证明了中国教育者已经加入到“慕课”建设的潮流中来。

真正意义上中国“慕课”开启的元年是2013年。在这一年的10月10日,代表我国最高学术水平的清华大学建设了国内首个中文版“学堂在线”,标志着我国的“慕课”教育平台正式启动。与国外“慕课”发展相类似,当下中国的“慕课”供应商分为两大类,一种为高校或者教育组织。就高校“慕课”建设来说,除了像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外,还出现了诸如“上海高校课程中心”这样的系统平台。中西部高等院校“慕课”组织与共享平台目标在推动我国高等院校从经典的教学模式向国际化教学模式转型,通过建设高品质视频网络课程,建立基于网络视频的现代化混合教学模式,建立高品质课程市场化共享机制,进而实现高品质教学资源泛化共享。另一种则是商业机构建立的网络化教学平台,近几年来发展也很快。但总体上看,这些机构大致上是从过去的网络课程网站发展而来,例如超星“慕课”网站。这些“慕课”网站可谓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但是目前这些“慕课”课程基本上没有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开设课程,因此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学习目前还是局限在校园课堂中。

四、应用型本科大学“慕课”建设

应用型本科大学“慕课”建设,只有改变传统“慕课”教学的局限,才能从本质上提升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第一,打造一批特殊的“慕课”师资队伍。第二,改变传统的“慕课”课程环境。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应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应该将“慕课”课堂环境迁移到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使用偏应用型的“慕课”教材。在国家精品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编写针对性、实践性强的应用型教材。第四,合理安排和组织“慕课”教学内容。“慕课”教学内容应理论联系生产实践,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指导和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等。第五,提供人性化的“慕课”网络平台。第六,提供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应用型本科大学可以根据“慕课”学习者实际学习的情况,给他们提供“慕课”学习场所,增加“慕课”学习者“同班同学”“集体生活”“同窗校友”的团体概念,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第七,社会评教。根据“慕课”学员对网站的真实评价、网站访问的数量、资源使用的情况、网站被转载的次数、社会对网站的捐赠情况等客观指标综合评判“慕课”平台的好坏。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慕课;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

一、认知“慕课———传统教学”的融合

(一)慕课推动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革新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其持续攀升的学费及其费用开支、不断降低的教育期望值以及学习效果的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才可能加以解决,因此传统应用型本科教育正在面临全新的挑战。慕课是教育思想理念发生变化的自然拓展,是对于教育手段化、知识商品化、大学开放化的全新认识。应用型本科传统教学模式必须改革早已形成共识,慕课在线教育、平台开放、信息共享、主体互动的优势,为革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在自发主动革新乏力的情况下,慕课这种新技术、新形式将大幅推动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但是,慕课不可能彻底取代传统大学,应开展与大学的合作,在合作中将进一步改造、革新大学。慕课将深化应用型本科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有效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慕课有助于实现高校间的竞争与合作

目前缺少高校间开展竞争与合作的平台,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将有利于加强高校教学与科研间的联系。一是要推动学校间的课程合作。组织不同高校教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案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课后辅导答疑、理论前瞻等进行探讨交流,共同推进课程建设。二是保持学术思想的多样性。多个慕课平台的存在实现了多元化的知识创造,但也要注重传统教学平台的维护和建设,既保持学术思想的多样性,又充分发挥不同教学形式的特色与优势。

(三)慕课与传统教学融合能满足学习类型的多样性

文明发展类的学习,需要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灵感和敏锐的洞察力,需要有批判精神,需要组合讨论、启发等,也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实践验证等,对于此类学习,慕课基本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因此必须深入了解慕课适用的局限性。实践表明,慕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并不能实现所有类型的学习,或完全替代某一课程的传统教学,更为恰当的是将慕课作为部分课程传统教学形式的辅助工具来使用。

(四)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慕课可以为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提供技术性支撑,而慕课的内容、教学设计等,仍然有赖于传统教学的发展,这样才可能实现“师生双核心”的教学理念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现实中,部分慕课采用的新颖的教学形式也能反作用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例如,慕课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整体建构能力,教师角色同时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启发引导者转换,基于不断发现、创造知识的能力来重塑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又如,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证数据分析,量身打造充分满足主体的课程需求,依托慕课形成的大数据资料构建需求主导型教学模式。因此,慕课与传统教学之间能够相互激发,共同发展。

二、基于慕课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设计

(一)准确定位

慕课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如何凸显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是一个关键问题。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在正确定位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优势之后,进行慕课的市场需求分析。关心“教授和学校的特长在哪里”,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慕课是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先行者,激发潜在用户去寻找更具个性化、更具创造力、更为连贯的互动学习模式。目前开发成的慕课还没有摆脱大学课程的整体性特征,没有关注到学习者对知识的“部分”需求。展望未来,慕课不大可能成为高等教育的救星,也不是灵丹妙药,对大学面临的很多问题很难提供切实的解决办法,也不可能造成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解体。慕课未来需要开放更多的新的访问平台,实现量上的飞跃发展。慕课要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融合,融入一些传统的因素,同时也会让应用型本科高校变得与从前有所区别。

(二)重塑慕课课程建

设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可以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需求引进名牌大学开发的慕课。由于名牌大学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一般情况下比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更能够抓住科学研究的前沿信息。目前,不同学校和公司开发的慕课平台存在较大的差距,尚无统一的标准规范慕课平台的开发和建设。而且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基础设施条件、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当务之急是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引进慕课教学形式。名校开发的优质慕课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引进慕课时,要追求慕课供给与需求均衡状态的实现,它决定了学生利用慕课学习的可用性、接受性程度。在引进慕课的过程中,要预先评估所引进的慕课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契合度,并要对学生慕课学习的效果进行预期评估。要结合学生的在线学习能力,选择采用契合度高的慕课,以提高学生在慕课学习的实际效果。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自主建设慕课或与其他高校合作建设慕课,无论如何,每所大学都至少应开设一门体现本校特色的课程。实验类、实训类、实践类等课程依据现实技术条件是不适宜开发成为慕课的,目前已经和能够开发的慕课基本上都是大学课程中的认知类课程。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正确界定采用慕课教学形式的课程种类,对于已有成熟结论的课程、具有程序性、显性特点的知识内容应尝试利用慕课教学形式;对于知识观点存在分歧的课程,具有发散性、隐性特点的知识内容则不适宜开展慕课教学。

(三)开创慕课自主学习模式结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慕课学习模式的创新。慕课具有严密的组织性、高度的参与性、内容的前瞻性、资源的优质性等特点,是在开放教育背景下实施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渠道。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相关课程,充分发挥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以及对多种教学资源的应用,有针对性地复习课程的知识点,参与互动讨论并积极思考,完成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未来慕课发展的主流方向,是线上学习和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即课前借助慕课以在线学习方式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解决学生在线学习遇到的问题。这样课堂授课效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要加强对慕课使用者的引导,实现慕课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由于现有慕课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里要做好筛选工作,将慕课中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要求相吻合的知识内容作为应用对象,教育管理部门要发挥指导作用,制作宣传手册,指定指导教师为学生慕课学习提供全程的指导和答疑;应用型高校应提高学生用户对慕课的接受度,使其自觉采用慕课学习形式,拓展慕课的应用市场。

(四)设计慕课翻转课堂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要放弃课程主导者的传统角色,要实现启动和协调课程的角色转换。课前增加调查环节,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理论功底、学习目标期望值和实践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实施计划和相关教学内容。个性化设定学习实现目标、学习环节主题、学习具体要求、学习时间限制等内容,并提供多样的课程学习资源,协助学生做好课前的学习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重点、难点化讲解,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安排行业专家授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法、情景模拟演练法等翻转课堂模式。课后调查,目标是获取学生的学习效果状态及其对课程的满意度等信息。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和教师的自我反思,及时调整后续课程安排。安排学生组成自由学习组织,就学习内容开展互作与交流。课程学习全部结束后,由教师负责编制课程实施总结报告,系统全面总结课程各个环节的得失,并与学生共享。

(五)建立慕课学习共同体

加大对慕课的宣传和推广,使潜在用户了解其市场定位、实施目标、操作方法及其功能优势,从而全面提升慕课的认知度。要不断拓宽新的宣传渠道,除了借助纸质媒体、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外,要积极推广线上宣传形式,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拓宽与用户间的沟通和联系途径。应用型高校是慕课的潜在需求者,要完善慕课的实施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高校学生充分利用慕课形式进行学习,实行“通过平台选课,学校间互认学分”的新型管理制度;要不断完善学校网络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移动网络覆盖全校园;要为缺乏慕课学习条件的学生提供相应硬件支持。由政府主要推动慕课平台建设。包括提供先进的基础设施为网络课程的推广普及和构建提供保证;为从事慕课开发研究的相关人员提供技术培训支持;对参与慕课建设的高校、团队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尝试启动金融资本运作模式。

资金投入是慕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不能过多依赖财政支持或社会捐助,可以考虑引入金融资本为慕课平台提供持续性的资金支持。只有积极主动地与金融资本展开合作,才能实现慕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专茂.慕课何以致高校教学方法革新[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慕课;高校图书馆;职能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10-03

一、引言

2011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发起的《人工智能导论》在线课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慕课(MOOCs)风靡全球,给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纽约时报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网络慕课的教育学习方式在中国也受到了关注和欢迎,人们把2013年称为中国的“慕课启动年”,很多高校加入了慕课的开发大潮中,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目前我国的慕课已经有上百种在线开放,我国的慕课教育发展进入了较好的发展阶段[1]。慕课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建立打破或缩小了世界各高校之间的壁垒,为人们进入大学学习创造了学习机会,使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慕课的一个特点是将社交网络和在线资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习者可以获取免费的慕课网络学习课程资源,同时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交互性社区。慕课教育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促进了传统教育的快速发展,也给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服务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信息服务职能的图书馆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满足读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迎接慕课的冲击和挑战,凸显高校图书馆为高等教育服务的职责。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的服务机构,如何在慕课教育的时代创新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是我们图书馆人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探索了高校图书馆嵌入慕课的可行性,分析慕课背景下图书馆职能服务策略。

二、慕课对高校图书馆的挑战

慕课的理念与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是一致的,就是将信息资源以快捷和最廉价的方式传递给读者,但是慕课的出现、与图书馆基本没有关系或者很少有图书馆的参与。此外,从学生对慕课学习的过程来看,似乎与图书馆关系不大[2]。因此,图书馆在参与慕课服务时将面临很大的挑战。

1.慕课对信息资源库建设的挑战。随着慕课的兴起,国内外高校不断开发慕课,慕课资源逐渐丰富,但都以各自高校为基础建立。作为高校图书馆要有积极建立慕课信息资源库的意识,图书馆一方面要做好慕课资源的收集、分类、整合等工作,并且注重版权许可,构建好图书馆慕课资源库和提供分学科导航服务,使读者便捷、快速使用慕课资源。另一方面,图书馆要通过本校和国内外高校的文献资源信息,通过多种方式向本校教师提供制作慕课所需的文献资源,确保为教师制作慕课提供信息文献资源保障。

2.慕课对信息技术服务的挑战。慕课是大规模网络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的有限学生课堂不同,一门慕课课程可容纳上万或十几万学生同时在线学习,具有规模大、开放性和网络化的特点。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生就可以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登录慕课平台,接受课程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开展课程学习的实时交流,反馈学习效果。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进行信息化改革,提升服务技术,提高图书馆数字化水平,为学习提供个性化、大数据处理分析的技术服务,才能为学生提供课程的在线学习,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信息资源需求,并且向移动终端系统发展。就现状而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各高校对数字化建设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资源大多已经初具规模,但大多数地方高校图书馆仍不具备图书馆联盟数字化共享资源等海量非结构化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因此图书馆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大数据”处理分析时会遇到障碍[3]。

3.慕课对技术管理队伍建设的挑战。慕课网络平台已经突破了国内、国家之间的限制,突破了传统教学在人数方面的限制,这是一个庞大的网络资源。对于传统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或读者要在茫茫书海中快速找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在慕课平台下读者只需下载相应的网络客户端就可以摆脱时间、地域和人员的限制,迅速、高效、精准地定位所需信息;另一方面,每次慕课的教学人数可达到上万或十几万学生,且可重复使用。但是,相较于慕课独有的资源优势,相应的图书馆技术管理队伍未能及时匹配及进行慕课技术管理队伍建设,这是今后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4.慕n对服务质量水平的挑战。慕课教育资源平台的建立,更加激发了大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与渴望。图书馆技术管理人员如何在互联网慕课资源的海洋中,快速、准确找到大学生需要的慕课学习课程资源,并帮助他们完成课程学习的报名、学习、讨论、作业、考试等,最后获得课程学分,这是慕课教育对高校图书馆技术管理服务人员水平的挑战。

5.慕课版权限制对开放服务的挑战。从目前各高校图书馆拥有的网络资源看,大多数是高校图书馆自建或购买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显然,这些资源一般只会对本校师生免费开放,而校外人员在校外使用这些教育资源时将受到限制,因此图书馆的职责之一就是要解决共享慕课资源的许可政策和法律保障问题。对于课程资源、课程资料等的使用,也会涉及到版权问题,慕课版权问题未解决好,将会极大影响慕课教育资源的共享,影响到慕课教育的效果,采用何种方式协调教师、学校以及慕课提供商来确定版权的归属需要进一步探索[4]。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在引领或协作慕课制作方面缺乏建设模式,提高慕课制作质量也是高校图书馆应该监控的职责之一。

三、慕课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职能服务策略

1.建立慕课网络学习服务平台。慕课教育平台不可能只靠几所高校或机构进行建立,一般的高校都会设立相关项目建立慕课教育平台,甚至有商业化慕课等。在众多的慕课中,图书馆要让专门技术管理人员根据本校师生的需求,逐步地引进各种慕课,构建本校图书馆的在线课程平台,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5]。慕课教育平台专栏可设在图书馆主页的数字资源中,提供慕课网络链接进行学习,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等。高校图书馆与数字资源供应商之间一般都有非常好的合作基础,慕课供应商完全可以将图书馆看作是托管公司,随时可从慕课供应商处获得慕课资源[6,7]。

2.开展嵌入式服务,将慕课教学与图书馆服务融为一体。要鼓励或提倡高校图书管理员深入院系课堂等进行主动的嵌入式服务,积极融入师生的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以面对面的形式为师生提供慕课信息资源以及教学科研服务,参与到慕课教学中,为慕课学习模式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理念以及工作方式方法,为图书馆的主动服务模式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一方面,图书馆员可以“教学馆员”的身份主动帮助教师在上课文献资料的准备中查找最新的研究成果,全程提供文献资料的检索、筛选、推荐等。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构建慕课学习社区,向学生提供精准、完整、丰富的课程学习慕课资源,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参与在线讨论,回复解答学生的相关问题,为学生提供网络式指导,等等[8]。

3.图书馆是学习慕课的场所。高校图书馆一方面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有良好的场地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环境,馆内报告厅、视听室、电子阅览室、自习室等都是慕课学习的良好空间。尤其是WIFI覆盖的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可在馆内的任何地点在线学习慕课;图书馆的专业管理技术人员随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设有休闲式学习区域,大学生可以边喝着香浓的咖啡或清香的茶,边在线学习慕课,让学习与休闲于一体[5]。

4.提供慕课版权支持。慕课是不同大学、出版商开发的,一般都有版权问题。在慕课的教学使用中,教师会发现慕课资源受到种种限制。根据慕课可能涉及到的版权问题,美国杜克大学提供了三方面的版权建议服务:“合理使用”的指导及咨询服务;与出版商及作者协商,获得版权许可;寻找可替代的开放获取资源。该建议服务也可作为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慕课版权支持服务工作时的参照[8,9]。另外,高校图书馆可参照杜克大学图书馆的做法,制定一个指导性文件――“版权指南”,以帮助师生判断合理使用的范畴[10]。

5.培训慕课。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图书馆提供学习场地、设备、慕课相关资料及课程辅导,可以面向全校教师提供慕课技能培训,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慕课培训学习,学习考试结束获得学分[5]。

四、结语

慕课的发展虽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与渴望越来越迫切。虽然慕课建设发展只有几年,但是慕课资源增加迅猛,目前不是慕课资源少的问题,而是面对众多的慕课资源,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慕课资源进行学习。高校图书馆要以此作为服务职能转变的动力和支点,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拓展服务范围,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明桃.高校慕课应用现状与发展范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42):218-219.

[2]刘丽萍.慕课时代大学图书馆的挑战、机遇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5,(2):19-22,29.

[3]王雪涛,马小琪.“慕课”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研究,2016,(2):48-52.

[4]桑琰云.慕课背景下高校D书馆工作的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4):74-76.

[5]尹桂平,常变红,李娜.“慕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职能创新的探讨[J].图书馆研究,2014,44(5):13-15.

[6]张居兰.基于慕课平台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河北科技图苑,2016,29(3):63-65.

[7]李晶.慕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21):30-31,43.

[8]蔚晓慧,杨影,梁爽.慕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探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36(5):399-400.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慕课;呼吸内科;临床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R56-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0-0135-03

[Abstract] As a new teaching model in information age, MOOC has moved beyond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ethod and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s Chinese MOOC platforms appear one after another in China, MOOC is leading the reform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nd has gained close atten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of medical science. MOOC has also incurred a learning and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clinical teaching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Applying latest techniques and methods, changing education ideas, improving teaching design, innovating evaluation methods, enhancing teaching effects and exerting the advantages MOOC in the clinical teaching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are imperative.

[Key words] MOOC; Respiratory medicine; Clinical teaching; Teaching model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本意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一经出现便成为国内外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慕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在线网络学习,更加适应信息时展,其基本信念是“将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送到地球上最偏远的地方”[1]。目前全球有十几个国家在积极推进慕课,慕课已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认为其将逐渐改变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尤其在医学教育中,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宣布共同建设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标志着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启动。面对慕课引领的教育革命浪潮,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吸取和借鉴慕课教学的优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慕课的横空出世,亦为呼吸内科临床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带来新的启迪,本文就慕课在呼吸科临床教育领域的优势及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探讨,浅析临床呼吸病学借鉴慕课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并探讨慕课对呼吸病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1 慕课的内涵及特征

1.1 内涵

慕课是一种依托互联网信息交流与大数据信息挖掘结合而成的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最早于2008 年被正式提出,其后发展迅速,慕课主要通过网络在线进行,学生不受固定空间限制,使任何人都能实现无障碍学习,充分实现学习的灵活性。慕课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其课程内容主要通过视频讲授,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将课堂分为课前学习和课内互动两部分,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灌输而是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1.2 特征

对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慕课具有以下几点特征:①大规模参与性。传统课程常依托一个固定的场所,一般只能容纳几十个或者几百个学生,人数受到限制,而慕课对学习者数量则没有限制,因此以“学习的革命”为目的,可大规模参与。②完全开放性。慕课推崇的是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对学习者没有任何准入门槛,世界各地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顶级大学提供的优质课程中,只要想学习,都可以免费在线共享这些教育资料,打破了大学的“围墙”,彰显了开放、自由和民主的学术精神。③网络课程但课程要素完整。慕课学习是在网上完成的,是一种网络课程,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但慕课不同于微课程,其有参与和反馈,安排作业和讨论,有考试和毕业证书,是一种完整的教学模式[2]。

2 慕课在国外发展的进程与现状

“慕课”首先在美国迅速崛起,于2008年由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和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正式提出。2012 年,在美国Coursera、Udacity和EdX 三大网络平台形成,标志着慕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很快,多所美国知名大学均宣布与慕课平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此平台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提供高端优质课程,期间应用于医学教育的慕课方法亦得到初步进展,因此《纽约时报》将2012 年称作“慕课元年”。2013 年,慕课呈现一路“高歌猛进”之势,欧盟建立了“立方体学院”(Academy Cube),组建了欧洲地区慕课平盟。日本教育通信行业联手高等教育机构成立了“日本开放在线教育推进协议会”[4]。英国推出“未来学习”(Futurelearn),德国推出慕课平台“我的大学”(Iversity),向世界各地学习者提供知名大学的免费优质课程。截止2014年8月,Coursera、Udacity 和EdX三大世界主要慕课课程提供网站共开设了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关课程共计99门。目前全球有十几个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巴西、中国等都在积极推进慕课[5]。

3 慕课在国内发展的进程与现状

慕课作为时下热门的一种新型网络教学方式,在我国的发展起步阶段较晚,2013年才正式进入中国,首先,清华大学成为首批加盟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的亚洲高校成员之一,随之,复旦大学、台湾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签约慕课平台Coursera,使得中国慕课课程融入全世界慕课大家庭[6]。“中国慕课长三角论坛”召开后更使我国多所知名大学加入慕课平台,因此,2013 年被称作“中国慕课元年”[7]。我国在2014年,标志着全球首家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正式启动的“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成立,以“根植医药卫生、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服务人才培养” 作为宗旨,慕课联盟包含近200所高等医学院校、行业学会及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慕课正式成为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方式。截至2015年7月,其平台上已经推出基础和临床课程共计7门,但是听课人数少,缺乏互动性,没有体现出慕课大规模与共享性等特性,分析其原因可能我国慕课教育发展时间短,普及面较窄,学习者认识不足,此外,慕课要求质量高,考核严格导致很多学生畏而不前。所以,目前慕课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我国教育部门一直鼓励各高校开设慕课课程,积极推动慕课在我国的普及[8]。

4 慕课应用于呼吸内科临床教学可行性分析

4.1 慕课应用于呼吸内科临床教学有其主要优势

课堂教学是我国长期以来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虽然各种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革,但目前仍然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慕课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传统模式,又不同于出现的其他新教学模式, 慕课借助网络新技术,集中优秀的师资力量发挥教育的新能量[9]。从教育发展史来看,慕课能够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得以可行有其如下优点。

4.1.1 慕课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首先,慕课资源完全开放,免费共享,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民主和自由的精神,逐渐淡化了教育在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其次,就学生而言,“翻身农奴” 做了主人,从以前单纯听课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翻转了课堂及师生关系,可谓是学生学习力解放的一次革命。再者,新兴科技的应用使课程学习具有高效快捷性,互联网技术大幅提高了授课效率和效果,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板书时间,增加与学生交流机会,使学生眼睛看、耳朵听、心里记等多器官并用达到最佳学习效果[10]。

4.1.2 慕课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慕课视频课程制作符合人们心理认知规律,编排一般15~20 min生动讲解视频提高了学习效率。慕课教师在编辑内容时,都会对知识节点进行逻辑重组,其原因在于教学的编排需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可以清晰表达完整的知识框架。慕课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简化了学习条件,使学习成为“时时处处皆可学”。

4.1.3 课程内容精制并且考核方式灵活 课程内容优秀主要表现在,核心课程教师多为知名大学教授或者本领域内前沿的研究者,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制作成经典视频后传授学生。慕课课程知识分为若干单元,将单元细分为知识节点,每个节点知识通过多媒体素材和技术进行解读,而不是传统课程的简单录制,如此复杂的教育资源生产方式不是个人力量所及而是团队协作的结果[11]。慕课教学模式下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学生可以在支持服务平台学习,进行交流讨论,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可以通过电脑系统自动评阅分数;可以在师生之间互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呼吸内科临床教学借鉴“慕课”教学模式有其必然性

呼吸内科是临床内科学的一个亚支,研究对象主要是呼吸道疾病的防治。随着科学的进步,呼吸病学在医学中越来越广泛应用,因此呼吸内科学习更加受到重视,教学模式亦不断改进。慕课这场学习风暴的来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视角。医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兴趣并领悟其所传达的核心医学价值观,从而使新的医学模式的发展成为必然性。

4.2.1 慕课将改观学生学习呼吸内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慕课时代,学生改变了传统一味接受灌输记忆的教育方式,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并突出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12]。学生可以自由在网上搜寻相关的呼吸病教学视频,从中学习自己最需要、最感兴趣的部分,对复杂部分可反复观看视频学习,避免出现教师课堂授课理论都是一带而过、学生收获甚微的结果。

4.2.2 慕课将改观教师教授呼吸内科学教学理念和方法 慕课可以有效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改变教师“教”的主导地位,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使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变革和创新,提高自身水平和教学质量,使教学的本质充分体现出来。崭新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对促进高校呼吸内科医学教育质量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3]。

5 强化慕课式教学模式改革在呼吸科临床教学的途径

5.1 转变教学理念,接轨国际思想

对我们来说,转变思想,摒弃传统理念,树立正确的接受新事物及新思想的能力至关重要。在呼吸课程教学中,改变教师为主体的地位,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模式,发挥学生本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1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将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节省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实效[15]。充分应用慕课平台的先进技术手段,学习其他同行的慕课课程,主要关注国外最新技术发展,促进同行交流,充分体现教育的国际化。

5.2 改进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内容

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核心知识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合理安排教师授课。在教学中运用现代网络媒体,将课程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课上、课下都能主动学习,科学分配时间和精力。作为教师更应该注意课程内容、时间、着重点教学分配。改进教学设计同时优化其内容,逐渐摒弃以往平铺式理论教学,应该突出慕课教学特点,联系世界范围内呼吸疾病的变化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开拓学生视野,不必完全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借助慕课完全开放性特性,取其经典教学内容充实自己。

5.3 强化慕课整体建设及整合课程资源

慕课要坚持政府、企业与高校三位一体的整体发展[16],国外的慕课建设主要依托大学财团或大学附属机构,因此西方慕课的发展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成果,政府作为第三方对慕课的校企合作进行管理。政府宏观统筹,企业资金支持,高校出成果,三者缺一不可,整体建设才能达到慕课完美发展。在慕课整体建设时应该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目前有着多家不同的慕课平台,我们应该对各平台慕课资源重新进行整理,取其与我校目前教学情况相适应之课程。

5.4 加强自我能力,创建新的评价及考核方式

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慕课”课程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17]。我们应该让具有丰富网络教学经验的教授或名师担任网络课程的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并且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建设成一个整体慕课团队。加强师资同时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特别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在慕课课程水平考核中除了传统考核方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考核方式应用于呼吸病学考核中,并且视情况而选择考核方式不要墨守成规,最终目的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基准[18]。

总之,通过教学模式日益完善,慕课教学模式在呼吸内科教学逐步凸现出其霸主地位,但其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新生儿,以后发展仍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不断实践探索,主动参与,积极应对,勇于革新,加深对医学教育和教学法的理解,推进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对我国医学教育理论给予补充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Kellogg S. Online learning:How to make a MOOC[J]. Nature,2013,499(7458):369-371.

[2] Goldschmidt K,Green-Ryan J.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in nursing education[J]. Pediatric Nurs,2014,29(2):181-186.

[3] 王蓉. 国外慕课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上)[J]. 世界教育信息,2014,9(13):19-23.

[4] 孙晋露. 日本对于慕课的初次尝试[J]. 课程・教材・教法,2014,34(6):126.

[5] 李志民. “慕课”的兴起应引起中国大学的觉醒[J]. 中国高等教育,2014,(7):30-33.

[6] 苗忠义. 慕课(MOOC) 对大学教育影响浅析[J]. 阴山学刊,2014,28(4):84-86.

[7] 殷丙山,李玉. 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8(5):29-34.

[8] 霍达,田园,周涛,等. 慕课教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发展前景与挑战[J]. 中国继续医学效育,2015,7(27):29-31.

[9] 贺斌. 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1A):3-7.

[10] 李斐,黄明东. “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6.

[11] 吴炜,吴笛,夏彦恺,等. 慕课时代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J]. 探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4,65(6):493-497.

[12] 姜泓,李宏增,张昕,等. 慕课对老年医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 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0):1701-1703.

[13] 郭英剑. “慕课”在全球的现状、困境与未来[J]. 高校教育管理,2014,8(4):41-48.

[14] 聂光辉,杨莉. 慕课(MOOC)对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 西北医学教育,2014,22(5):947-950.

[15] 关力伟. “慕课热”的冷思考[J]. 复旦教育论坛,2014, 12(1):10-16.

[16] 陶莹,伍勇. 医学教育慕课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J]. 现代医药卫生,2015,31(7):1108-1110.

[17] 张明娟,张超英,段宗明,等. 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在医学教育中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4):16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