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家长学校工作计划(精选5篇)

  • 村家长学校工作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目前,甘肃省总人口2 628万,有55个民族成分,辖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其中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58个,插花型贫困县17个,贫困县占全省总县数的87.2%。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义务教育学校10 517所,其中农村学校8 544所,占81.24%。面对甘肃省…

村家长学校工作计划(精选5篇)

村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和陇南市西和县启动实施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专家引领、自下而上应需培养本土专家和种子教师,在示范引领帮助乡村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积极巩固项目成果,进一步扩大项目影响力,在借鉴该项目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甘肃省实际,调整培训策略,以“全覆盖、抓重点、补短板、创特色”为工作思路,重心下移,推出乡村教师培训“组合拳”―“三计划两工程”,构建“335”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县教育局、县教研室、学区、县督导室、县电教部门的作用,形成“研训一体,绩效跟进”的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打造甘肃省教师培训品牌,形成教师培训特色,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校长整体素质和水平,建构甘肃省教师培训新体系,从而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立足现状,借鉴经验,构建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

目前,甘肃省总人口2 628万,有55个民族成分,辖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其中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58个,插花型贫困县17个,贫困县占全省总县数的87.2%。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义务教育学校10 517所,其中农村学校8 544所,占81.24%。面对甘肃省农村覆盖面大,农村教育发展后劲不足,乡村教师队伍还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水平低、职业认同不高、专业发展通道不畅等诸多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和瓶颈,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吸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经验,以导师制为依托,建立一支县级教师培训团队,以县乡两级学习资源中心为平台,开展送教下乡、结对帮扶、交流指导、集中培训等方面的活动,逐渐形成学习支持、技术支持和管理支持为支撑的乡村教师支持服务体系。在团队建设上,整合县级优质教师资源,打造学科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在工作方式上,推行导师制,划片包校,督培同进,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培训模式上,重心下移,以县乡两级学习资源中心为平台,送教到校;在具体活动中,望闻问切,实现对农村学校教师听说评课的针对性指导。

二、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

在借鉴吸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甘肃省启动实施“3计划2工程”,包括: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甘肃省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把这些作为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有力抓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区域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市州、县区、学校对教师培训的整体谋划、设计和实施能力,激活一线教师广泛参与的热情,初步形成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

1. 甘肃省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

2013年,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纳入两渗透一否决”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在深入化、常态化上狠下功夫,启动实施以“甘肃教师学苑”“陇原优秀教师群英馆”为主要内容的甘肃省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开展阅读经典、艺术鉴赏、学习楷模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培养广大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价值理想,全面提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内涵修养和业务能力,促使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的讲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以渊博的学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儒雅的形象影响人,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在本职工作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措施有:用3~5年时间,面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实施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通过微信、手机报、微博、电子图书、网上图书馆等多种方式,为广大教师提供免费数字读物,营造教师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和带动广大教师自我升华,优质施教。

2. 甘肃省名师助力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

这一计划的培训对象为58个连片贫困县区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主要通过在陇原名师所在学校和58个贫困县建立“双向工作室”,采取“分片包干、结对帮扶”的方式,充分发挥陇原名师对贫困县区优秀青年教师的引领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用三年时间为贫困县区培养1 200名左右的学科骨干教师,在连片特困地区打造一支校内拔尖、区域领先、省内有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优教师后备队伍,带动和促进特困地区学校发展。

3. 甘肃省万名农村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这一计划的培训对象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初中、中心小学、村学、教学点正副校长。通过网络研修、专题讲座、主题研讨、实地观摩、影子培训、挂职实践等多种方式并举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建立“全员培训、递进遴选、骨干提升、挂职锻炼、高端研修”的培训机制,对1万名乡村校长进行网络培训、3 000名校长进行骨干提升培训、1 000名民族县寄宿制学校校长进行专项培训、600名校长进行挂职培训、200名校长进行高端培训。通过建立名优校长网络研修平台,及时解决乡村校长教育教学领导与管理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全省乡村学校打造一支以德为先、管理科学、注重学习、引领发展、能力较强、爱岗敬业、关爱师生的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队伍,增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后劲,为农村学校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4. 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这一计划的目的是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2014起至2017年,建立符合信息技术教育特点、适合甘肃教师培训实际需求的新模式。以推动应用为目的,以“国培计划”为依托,以混合式培训为主要方式,按年度分级、分类、分层、分岗实施培训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试认证任务。至2017年年底,完成不低于50学时、30学分的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升工程。

5. 均衡城乡优质教师资源“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培训对象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主要是以城市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依托,用3~5年时间,在全省打造100个“金色教苑”乡村教师研修基地,组建由1 000名学科结构合理的省级名优教师组成“金钥匙”导师团,通过“乡村教师走出来、名优教师走下去、网络空间联起来”的培训研修方式,针对全省乡镇及以下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基于课堂、有针对性培训,培训与评选紧密结合,培育10 000名农村学校“种子”教师,使之成长为省级农村骨干教师,成为师德高尚、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关爱学生、服务于农村的基础教育学科领头人,引领农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三、强化管理,明确责任,构建立体式、宽口径乡村教师培训联动机制

为充分调动区域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市州、县区、学校对于教师培训的整体谋划、设计和实施能力,激活一线教师广泛参与的热情,按照“省级统筹、市州管理、县区实施”的原则,细化责任分工,积极打造领导团队、管理团队、专家团队3支团队,初步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资金重心下移、培训重心下移3个重心下移,逐步形成省、市、县、学区、学校5级联动工作机制。

在送培项目确定上,按照“省级统筹、市级协调、县区实施、落点学区、以校(师)为需”的组织管理和申报原则,自下而上申报审核,自上而下统筹促进,以市州为单位上报审定。

在导师来源上,按照“县域导师为送培主体,缺位(科)层级递补”的导师构成原则,克服交通、生活、时长等不利因素,降低成本,确保质量,重在解决“导师从哪里来、送培到哪里去(为什么)、导师缺位(科)怎么办、由谁具体组织、质量如何监控”五个问题。

1. 职责分工

按照“省级统筹、市州管理、县区实施”的原则,“百千万”计划实行属地化管理,县区教育局为计划实施的主体。

(1)省项目办负责项目规划、经费支持、项目监管、绩效评价、专家团队组建等工作,进行项目整体设计、基地和导师团成员遴选、培训相关标准的开发等。

(2)各市州项目办负责“金钥匙”导师团遴选、导师送教活动和“金色教苑”基地学校审核推荐工作,本地域导师团教师和基地的业务指导和管理等工作。

(3)各县区项目办负责乡村教师在“金色教苑基地”研修的人员遴选、训后使用与考核,“金钥匙”导师团教师工作实绩考核等工作。

(4)“金色教苑”基地学校负责参训乡村教师培训、训前调研、训后指导和网络研修等工作,导师团成员负责包干学校乡村教师培训、训前调研、训后指导和网络研修等工作。

2. 业务指导

“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实行“省市联动,以市为主”的业务指导机制,市项目办组建专家团队,在省级专家指导下,对“金色教苑”基地培训和“金钥匙”导师团的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3. 考核管理

(1)建立人选信息库

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逐级建立基地校长、培训者、教师人选考核档案和“甘肃省‘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人选信息库,进行跟踪指导与考核。进入信息库的参训教师、导师均按照《甘肃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认定办法》(甘教师〔2013〕49号)有关规定,计算培训学分,作为年度考核、荣誉称号评选、职称评定等主要任务之一。

(2)分级分类考核

包括:基地学校、导师、县项目办负责对参训教师的考核;市、县项目办负责对基地学校的考核;市、县项目办、基地学校校长、受益学校校长和参训教师负责对导师的考核。

(3)管理机构考核

实行层级制考核管理制度,由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计划全过程进行过程性督导考核。

四、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构建重保障、接地气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1. 着力抓德风塑造,培育有高尚情操的好老师

这一目的是全面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乡村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重视发挥乡村教师以德化人、言传身教的作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乡村教育正确导向。

2. 立足抓源头建设,培育有干事活力的好老师

甘肃省始终把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实行学历、专业、岗位“三步走”递进战略。严把学历关,高定位“起步”;严把相关相近专业,高标准“走步”;严把岗位需求,提促供需一体,高精准“正步”。

3. 致力抓待遇提升,培育有扎根基层的好老师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有助于乡村教师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以提高经济待遇为抓手,认真实施“省属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以奖代补”政策;另一方面,以提高精神待遇为支撑,在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向农村教师优先倾斜,在园丁奖、师德标兵、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等评选时给农村教师留有一定比例,并专门设立省级农村骨干教师评选项目。

4. 强化抓交流锻造,培育有综合潜质的好老师

村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黑河市共有七个县(市)区,65个乡,共计726个行政村。截止到2004年定向培养大学生计109人,派遣到各村的志愿者计52人。

(一)培养工作

1.开展了宣传动员工作

2003年12月5日、15日市项目办在《黑河日报》上刊出我市启动“村村大学生计划”的消息,并就该计划有关方针政策回答了记者提问。12月9-13日在《黑河电视台》上对“村村大学生计划”招生政策进行了滚动式播放。12月18日,协助黑河市政府筹备召开了全市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宣读了《河市委办公室黑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04年村村大学生计划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县市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抓紧时间做好宣传报名、考前辅导等。

2005年黑河市教育局下发了《黑河市教育局关于做好落实2005年黑龙江省“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招生工作的通知》(黑市教字〔2004〕160号),要求各县(市)区教育局做好招生宣传动员工作,使当地农村家喻户晓从而扩大报考面。同时我们在11月26日的《黑河日报》上全文刊登了2005年黑龙江省“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招生简章,11月24—28日在黑河电视台滚动播放了招生简章,从而扩大了宣传面,提高了今年的报考率。

2.进行了考前辅导工作

按照我们的要求,各县(市)、区教育局在职教中心学校举办了考前辅导班,对考生进行了免费辅导,提高了复习的针对性。

3.做了贫困生帮扶工作

在工作中我们了解到,一部分有志于服务农村的高中毕业生,由于家庭无力承担生活费用,不得不放弃报考,甚至有的已经考取却无法入校学习。为了解除考生的后顾之忧,我们要求各县(市)、区务必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所有有求学愿望的农村知识青年都能报考、能够考取的都能入校学习。各县(市)、区委、政府通过财政补贴、银行贷款等措施妥善解决了这一难题。五大连池市每年补助学生生活费2000元;北安市城郊乡每年为在校大学生补助1000元生活费,二井镇、石泉镇每年补助2000元,北安市全市共帮助在校大学生解决生活费5万余元,协调贷款18.5万元。

4.改革了学习制度,培养报考生源

为保证“村村大学生计划”的顺利实施,市教育局于2004年2月10日下发了《关于做好中职学校教学、招生制度改革加大为农服务力度的通知》(黑市教字[2004]11号),对学校招生制度、教学制度、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进行了改革,其中改革教学制度,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在农村变三年学制为一年或两年学制,既为农村青年报考“村村大学生计划”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和专业技术知识基础,又解决了他们的学历不够问题,有利于提高“村村大学生计划”的报考率和升学率。

5.着手制定培养计划的具体措施

我市现有726个村,要在2008年实现村村大学生目标,平均每年需送培农村知识青年145人,目前我市在读的大学生只有109人,培养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切实为我市农民培养落地人才,市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制定〈黑河市“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规划〉的紧急通知》(黑市组通字[2005]8号),要求各县(市)、区委组织部牵头,搞好调查研究,摸清基本情况,要求他们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当地的“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规划,保质保量地输送生源。目前各项调查工作已经结束,我们正着手制定《黑河市“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规划》。

(二)派遣服务工作

我市2004年首批共向嫩江、北安、五大连池、孙吴、爱辉区派遣了52名大学生志愿者。其中嫩江12人,;孙吴16人;爱辉区9人;五大连池10人。各县(市)区在志愿者服务前分别召开了大学生服务农村行动计划对接会。

举办了为期七天的培训班,对大学生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大学生学习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规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培训增强了志愿者服务农村的信心。

市、县项目办对于下派到基层的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长等情况进行逐个分析,与调查摸底中掌握的各县(市)区大学生专业需求相结合,为他们合理确定了服务的工作岗位。通过此次的调研得到的反馈信息看,90%以上的志愿者都实现了对口上岗。

大学生志愿者在工作中深入基层,努力钻研,注意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承担着农村的村务和学校的教学两方面的工作任务。他们在服务过程中积极性高,踏实肯干,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成绩突出,受到了乡村干部及农民群众的好评。在他们身上体现出谦虚、自强、勤劳、向上的精神,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的典型,如:被分配到北安市东胜乡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东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王云龙同学,他在大学中所学的专业为农田水利工程,在农村服务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协助乡水利站进行地形图测绘,得出各种数据,并绘制出堵口处地形图,使所学专业得以发挥,受到了水利部门的表扬;协助村支部书记认真抓好党员责任区工作,积极发挥党员作用,该项工作已在全乡推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分析,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村委会评价他政治觉悟高,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能够很快的进入角色,适应农村工作,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任劳任怨,善于走群众路线,工作中主动热情、谦虚待人。

被分配到嫩江县长福镇云龙学校的黑河学院的丁相君同学在学校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及四、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兼任校团支部书记、校大队辅导员,并管理校学生会工作。在工作中尽职尽责,热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认真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在校领导和老教师的帮助下,将班级培养成了积极向上、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生一起劳动、游戏、谈心,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补课,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校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了校园生活。她本人也被学校推选为“镇优秀教师”。

分配到孙吴县奋斗乡新河村支教的张丽丽同学,克服了艰苦的环境条件,认真搞好学校教学工作,接手学校的一、二年级复式教学,采用语文课与数学课相结合、新课与练习课相结合的“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好评,她的教学设计在全乡教职工大会上受到了中心校领导的好评。

分配到五大连池市教育比较薄弱的双泉乡向阳村担任副校长的张鑫同学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看到学校的办公条件差,教学设施设备少,心理有些波动,觉得上了这么多年的学,大学毕业就在这偏远的农村小学工作,心理有些不平衡,但在项目办领导的关怀下,使他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工作中。主动担当起英语教学工作,由于学生的基础差,教学工作十分吃力,为了使学生的成绩,尽快提高,他认真研究教材,自制教具,挖掘课程资源,把课文编排成有趣的故事,课本剧,采取趣味教学,让学生投入到课文中的人物角色,成立小学练习小组互帮互学,经常给差生补课,通过努力工作使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二、主要经验

(一)强化领导,为“村村大学生计划”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黑河市成立了由组织部牵头,教育局、人事局、财政局、公安局、农委、团委等单位组成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工作。成立了“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项目办公室,专门负责“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的推进和落实工作。下发了黑市组通字[2005]19号《关于对“村村大学生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和黑市组通字[2005]2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村村大学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各县(市)区领导小组、项目办根据各自的职能,密切配合,推动了“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组织成员单位学习省有关文件,让各成员单位充分认识到实施“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有利于提高全市农村、农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切实把“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摆上工作日程,并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真正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各相关单位和乡村党组织也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领导机构,按照各自职责,狠抓落实,为“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落实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加强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村民对“村村大学生计划”的认识。

各(县)市区为了让广大农村青年了解实施“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和工作内容,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利用广播、电视、农村板报及农村化学校等多种媒介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印制宣传单、发放到各个乡村,不留“死角”。召开大会,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宣传相关政策。对全市“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落实的重要性、内容、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消除了群众的思想顾虑,营造出了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工作的良好氛围,让广大农村青年真正认识到“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是改变农村青年人生道路的难得机遇,是提高农民发展农村经济能力和增强致富本领的有效途径,是落实“三农”政策的重要举措,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参与到“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中来。

(三)制定政策,为“村村大学生计划”顺利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为了保证“村村大学生计划”真正达到毕业回村创业,回村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各县(市)区专门制定了具体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为“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如:五大连池市规定大学生毕业回村后作为村级后备干部优先培养,毕业后工作满5年有报考公务员资格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在校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帮助入学大学生家庭协调贷款、购买生产物资、帮助解决家庭生活实际困难。

同时建立健全制度,增强此项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1.建立培训教育制度。充分利用进修校等培训主阵地作用,有计划地对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定期的培训。

2.建立考评激励制度。大学生所在工作单位党组织为每名大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对大学生的思想工作表现进行考评。

3.建立资金投入制度。除了将省里拨付的大学生生活费等及时足额发放到大学生手中外,各县(市)区为此项工作专门投入资金,重点用于大学生教育培训、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四)关心重视,为大学生志愿者安心工作解除后顾之忧。

各(县)市区要求接收大学生的乡镇党委和学校妥善安排好食宿等生活问题,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他们能够走下去、留下来、干的好提供有力的支持。各接收单位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解决好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期间遇到的工作和生活困难,为离家远的、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志愿者代购生活用品,如分配到爱辉区的费兆武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派到爱辉区张地营子乡中学后,学校给他提供了免费住宿,免除了部分伙食费,解决了他的困难。五大连池为分配到双泉乡的邹丽娟专门腾出一个办公室做寝室,并购置了床、衣柜等生活用品,同时在乡政府免费就餐。孙吴县的辰清镇中心校为丰富大学生志愿者的业余生活新购置了二十九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并雇人为他们做饭,解决了实际困难。同时,“村村大学生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中秋”、“端午”等节日期间,深入到大学生工作单位进行慰问,使大学生感受到领导的关心。

(五)加强管理,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各县(市)区加强了“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工作的管理,为大学生志愿者建立了人事档案,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全面加强此项工作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注意配合学校,实施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学习情况,督促他们学好知识,提高本领,增强素质。项目办在大学生志愿者中深入开展了以“比学习、看谁的业务能力强;比工作,看谁的业绩突出;比奉献,看谁的觉悟高”为主要内容的“三比三看”活动,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孙吴县辰清镇春青村工作的牟兴旺同学多次到贫困生李小贺家进行家访,并为他买了学习和生活用品,使即将辍学的李小贺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好评。卧牛河乡大学生董雪指导的学生在2005年全国奥林匹克小学英语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分配到爱辉区幸福乡幸福村的李斌积极协助村委会主任协调资金20万元,利用个人关系联系自来水公司准备为该村的二队、三队群众安装自来水;建议村党支部、村委会建起一个300多平方米的车库,为增加村集体收入开辟了新渠道。在嫩江县科洛镇东明小学的姚子龙同学在老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探索启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中心,探索具有本校特点的创新课,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在五大连池双泉乡中心小学的志愿者邹丽娟,利用教师的政治、业务学习时间,为教师进行讲座32次,先后学习了《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规帮助教师依法从教、依法执教,使学校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认识不到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地方对上级政策理解得不深不透,特别是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政策存在模糊认识,担心两年后对大学生志愿者无法安排,因此影响了对大学生志愿者的需求申报和接收工作。

(二)各县(市)区工作开展不平衡。有的县市对“村村大学生计划”比较重视,工作主动,并能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培养的大学生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对下派的大学生志愿者搭建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个别县市重视不够,致使2005年需求没能及时上报,影响了“村村大学生计划”的进一步开展。

(三)志愿者专业单一。我市2004年接收志愿者52名、2005年接收83名,89%是师范类专业,涉农专业只有1人;从师范类专业看,专业也比较单一,理科、英语、美术计算机等急需专业较少,不能满足基层的教学需要。

(四)个别志愿者作用发挥不到位。由于村务类志愿者大多都是非农业类毕业生,不熟悉农村工作和种植养殖技术,特别是到农忙季节,当地村干部都忙自家农活,志愿者无事可做,影响了作用的发挥。师范类志愿者,大多数学的是中学教育,有的安排在小学,有的还安排在学前班,有的兼课5门以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志愿者作用的发挥。

(五)对大学生志愿者关心重视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有的志愿者虽然回到本县服务,但离家庭所在地较远,工作和生活很不方便;部分外地志愿者安排了食宿,但由于租房住,生活费用过高。个别县市对志愿者的生活费发放还不够及时。

(六)定向培养的生源不足。其主要原因是部分农村青年思想保守,小富既安,不愿外出学习;大多数都已成家,且是家中主要劳动力,一旦外出学习,就会影响农活和家庭生活,不能外出学习;虽然省里承担学费,但生活费用过高,无法外出学习;由于近些年高校扩招,农村升上高中的学生都考上大学,25岁以下的高中生寥寥无几。

(七)部分农民的创业观、职业观不强。

部分农民对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的意义认识不够。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在农村普遍存在,没有创业精神。同时对学成后回来的前途有所担心,担心即使通过两年的培训后,回到农村能否真正参与到农村管理与发展中来。

四、对下步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村村大学生计划”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对“村村大学生计划”的重视,使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是省委、省政府针对提出的为农村培养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带动群众致富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适用人才,为加速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是通过科技致富的典型示范作用,提高广大农民对“村村大学生计划”的认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转变小富既安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提高自身素质,依靠科技才能致富,才能提高生活水平,从而积极参与到村村大学生培养计划中来。

(二)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一是制定培养大学生的政策,各县(市)区对考上的农村青年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在他们上学期间对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给予必要的扶持,鼓励他们完成学业。特别是在他们毕业后,进一步加大对他们的扶持,使他们尽快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对优秀大学生列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管理,培养一批农村管理人才。二是在志愿者的出路上,各地可采取灵活政策,对那些自愿留在农村工作的优秀志愿者,可以直接招聘为正式教师和公务员,同时享受省里制定的相关政策。在服务期间可以参加当地的招聘教师考试和公务员考试,被录取者解除协议,不再享受志愿者相关待遇。三是服务期间具备晋升职称条件的可晋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

(三)放宽报名条件。一是放宽报名考试条件,近几年来,我市农村高中毕业生越来越少,从今年报名人数来看,明显比去年减少,因此必须放宽报名条件,允许初中生报考相应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考取后进行为期1年的高中文化补习,然后再学专业课。

(四)取消“一村一个大学生”的条件限制。建议省里出台政策,对于符合条件并达到录取分数的,可以不受“一村一个大学生”的条件限制,一村可以有多个大学生,由当地政府协调毕业后回村地点。

(五)放宽大学生志愿者的报名资格,允许往届毕业生报名。主要是近几年来,各地都有很多毕业生没有分配,形成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允许往届毕业生报名,这样既缓解了当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还可以解决志愿者专业单一问题。版权所有

村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国务院和省政府以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为重点,启动实施了部级和省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实施以来,改善了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了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对改善民生意义重大。为了进一步提升营养改善计划的实际效果,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部分县市区实施国家、省级营养改善计划的基础上,由市、县两级财政筹集资金逐步对全市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实施免费午餐计划。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午餐计划是顺民心、解民忧,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开展实施此项工作。

二、范围标准和工作步骤

(一)范围标准。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午餐计划,覆盖全市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采取市指导协调、县市区政府统筹管理、各学校负责具体实施,以学校食堂供餐的模式,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供一顿免费午餐。标准按照6元/生.天执行(只含食材、调味成本)。

(二)工作步骤。

按照“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由点到面、有序推进”的思路推进,从秋季开学起正式启动实施,到后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保障措施

各县市区政府是推进此项计划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市级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能职责,主动作为,全力以赴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午餐计划平稳有序顺利实施。

(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

市政府成立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午餐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免费午餐计划”实施的日常工作。

(二)整合资金,改善条件。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午餐计划所需资金,在国家、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市财政根据核实后的实际用餐天数和用餐学生人数,按照1元/生.天的就餐资金补助各县市区,其余资金由县市区财政保障,纳入财政预算。各县市区要结合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按照要求,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逐步改善学校食堂条件,使学校食堂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

村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校长 培训模式[作者简介]李红(1962-),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学院教科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学校管理学教学及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广西 南宁 530001)[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3—0070—0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后两基”时代的到来,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基本管理素养和管理执行力,已成为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短板”。因此,对农村中小学校长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无疑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我们以“广西农村校长培训”系列项目为载体,开展“重在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农村校长培训新模式的实践探究活动。实践证明,这一模式不仅容易为农村校长所接受 ,而且有助于激发参训校长的行为跟进 ,解决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中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进而使农村学校管理的执行力得到有效提高,成为实现农村学校管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途径。

、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的基本环节设计校长专业学习成长的方式主要有“理论成师”与“实践成师”两种。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校长培训模式就是采用行动研究的基本方式,以“设计一实践一反思一改善”为基本环节,过反思典型的农村学校管理案例,寻找案例背后的原因;(3)通过参与现场解读 ,提高参训学员的全过程行为跟进的主动}生。

4.改善环节。该环节的主要任务:(1)参训学员撰写“促进乡镇中心学校管理改进计划”改进行动专题总结报告 ;(2)专家团队开展“学校管理改进百佳中心学校”评估指导活动;(3)开展“学校管理改进百佳中心学校”经验总结与交流活动。该环节的预期 目标 :(1)直面农村校长管理困惑,寻找这种管理困惑背后的故事并使更多的农村校长得到分享;(2)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 ,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解读农村学校管理实践现场,农村学校校长成为学校自身管理行为的研究者。

由于上述的每个环节都有根据主客体的实际情况和培训总目标要求而进行的详细任务与具体 目标的设定,所以能使整个培训过程的目标引领 、质量监控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 “我要学”。

二、实施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应注意的问题(一)聚焦现实问题与校长管理行为变化实施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 ,首先要求整个培训设计必须聚焦农村学校管理现实问题与校长管理行为变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培训者要引导学员通过研究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管理现象 ,从这些典型的或常见的农村学校管理现象中发现隐藏的问题或危机,以此作为学校管理改进的切人点,通过撰写联系实际的“学校管理改进计划”及实施“改进计划”中“管理改进经历”“管理改进个案”“管理改进总结”,记录 自己的在改进活动中成功与失败的体会与感悟;像专家一样思考与剖析实践中的“个案”;进行各种形式的对照分析与总结,从而校长自身也在“设计一实践一反思一改善一再设计一再实践一再改善一再反思”的学校管理行为改进的良性循环 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强调:第一,要以农村校长为主体 ,在现代学校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农村学校管理活动的自我观察来改进管理行为;第二 ,“学校管理行为改进”的研究要遵循“即时”“现场”的原则,强调以实践研究 、行动研究带动整个农村校长培训 ;第三,要强化培训者与参训学员间的情感 、信息 、经验的交流,目的是让培训者与参训学员都真正成为行动的研究者。

(二)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培训系统要实现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的目标 ,关键是能否使这些农村校长培训活动(项 目)成为由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和培训机构共同推进的一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 ,争取各级教育行政领导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通过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讨论、沟通、协商,形成一个培训项 目执行机构与行政主管部门高度认可的培训方案 ,最终由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各种相关的培训政策,例如,教育行政部门面向全区下发组建培训活动专家指导团队,为指导专家颁发聘书及对开展培训新模式的培训者举行培训活动等。第二 ,利用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络信息平台,宣传使用新模式的培训项目的重要意义,争取上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更多理解 和支持。第三,争取专项教育培训的经费支持。在培训计划制订之初就要把在培训新模式实施中涉及的各项培训经费,例如专家并在每个环节中设定主要任务及预期 目标 ,同时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立体交叉、循环提升的方式始终让培训重心落在农村校长管理行动的改变上。这一模式为校长专业成长中的“理论成师”的人为发展方式与“实践成师”的自然发展方式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一)培训模 式结构 中的主要环节 (如图所示)_f__1i _『 ~丁—ll__ 反馈:变更任务或进入新的循环 — —评价培训前阶段 培训 中阶段 培 训后 阶段基 于农村 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 的主要环 节(二)培训模式主要环节的基本任务与预期目标下面将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四个主要阶段的任务与目标 ,以在培训时间为两年的“广西乡镇中心校校长培训”项目实施的具体实践为例进行说明。

1.设计环节。该环节的主要任务:(1)培训机构开展项 目培训需求分析,制订培训方案;(2)参训学员集 中培训前完成对本校办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报告;(3)参训学员进行集中管理论学习,分享其他学校优秀办学经验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形成学校管理问题改进的初步设想;(4)面向全区组建乡镇中心校校长培训“实地跟踪指导”的专家团队,明晰其工作任务与 目标;(5)培训专家团队成员与参训学员小组(以县为单位 )对接并研究制订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具体行动计划(确定小组学习的主持人 、主题、时间)。该环节的预期 目标 :(1)形成“理论成师”与“实践成师”相结合的培训方案及具体行动计划;(2)参训学员掌握“学校管理改进计划”制订的基本要领;(3)提高参训学员学校管理中发现、诊断问题的能力;(4)建立培训模式指导与监控体系。

2.实践环节。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1)参训学员选择 l~2个制约学校 自身发展的主要问题 ,制订“学校管理改进计划”并与本校师生进行充分研讨,达成共识并付诸实施 ;(2)培训专家团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负责的区域开展实地指导活动;(3)开展区域性的“学习共同体”小组主题交流活动3次以上,学员对“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难点及重点问题与专家指导团队进行讨论 、研究 、改进。该环节的预期 目标 :(1)形成有针对性的参训学员所在学校的“管理改进行动计划”;(2)营造一个开放而且平等的培训氛围,在开放的培训课堂中建构一个学员与学员、学员与专家团队问零距离对话 、多方位的培训“学习共同体”,确保在“改进计划”有效实施的同时学员学校管理的执行力得到提升。

3.反思环节。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1)撰写“学校管理改进计划”反思性个案研究报告两篇;(2)开展以“管理百佳乡镇中心校”为主题的评比活动 。该环节的预期 目标:(1)参训学员学会从反思农村学校管理常态现象中,寻找现象背后的病灶;(2)通! !团 教柏职业第33期l总 第 709期 )\团队实地跟踪指导等各项费用,纳入年度财政教师培训专项经费预算中,确保新模式下培训项 目的正常运行。

(三 )强化培训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任务驱动”“目标评价”为导向,强化培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得到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根据这一教学理论,通过参训学员完成一个个阶段性 的具体任务,从而最终达到农村校长培训项目的目标要求 ,并在任务完成质量的评价中引入激励策略,例如 ,广西师范学院结合 自治区教育厅近两年来广泛开展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常规管理达标评估”活动,以专家指导 、学员反思、现场检验等活动形式 ,评价新培训模式下培训项 目实施效果,强化农村校长参加培训的内驱力,达到“以评促训 ,以训促评”,确保培训新模式的有效实施。

(四)建立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强调在培训过程中建立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虽然学习可以在独立的场所个体化进行 ,但是 ,在一个社会情境下的群体或组织学习确实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传递过程,各种观点得以互相碰撞 、质疑和争辩。而且 ,在个人广泛参与的基础上 ,必然导致较为高级的智力活动。这个“学习共 同体”必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采用“即时”“现场”的案例学习方式。除了可以通过“定主题、定主持人、定地点 、定时间”来落实小组现场学习组织责任制外 ,还需对农村学校常规管理中的重点 、难点在小团队中进行广泛的主题交流的方式 ,从多方位 、多角度 、多层次探讨 目前农村学校管理的难题以及各 自处理问题的办法及途径。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专家应成为问题情景的创设者 、问题解决的促进者。首先,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专家要以“理论成师”与“实践成师”并驾齐驱的理念为引领,努力营造一个以改进农村校长管理行为为基点的学校管理理论成师与管理实践成师双轨并存的氛围,帮助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广泛地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促使他们积极地寻找新的策略来改进面临的实际问题 ,让成员周期性地在这两条成师之道之间转换,最终实现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融合。其次,在“学习共同体”的人员结构上要体现层次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它最好能包括新任校长、有经验的校长和专家型校长以及学校管理专家,这些成员可以由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地域、不同任务角色(分管工作 )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组成,除了为其搭配相应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 、教研机构中学校管理的理论专家、专家型校长等组成的学校管理专家指导小组外 ,其中有一线管理经验的校长及专家型校长也可以担当指导者的角色 ,只有这样农村校长专业引领的资源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扩充。

(五)专家团队开展有效的“实地跟踪指导”工作能否组建一支为完成理论学习 、回到工作岗位后的农村校长指点迷津 、破疑解难、共同深入研究农村学校管理中的难题 、帮助和促进农村校长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农村学校管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专家团队,关系到基于农村校长管理行为改变的培训模式能否得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了确保专家团队能有效地开展“实地跟踪指导”1=作 ,我们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 一制定专家团队成员的遴选标准,确保遴选具有先进教育理念 、工作责任心强、对农村学校管理有深入研究 ,并能积极介入基础教育实践的教育行政管理者、教研员、校长培训机构学科专家参与指导团队。第二,明晰指导专家团队的工作目标与工作任务 ,为其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第三 ,采用跨区域 、“大机构”的策略,面向全区遴选 ,充分利用全区资源。第四,建立专家团队与农村校长间互助 、双赢的“学习共同体”。第五,通过专项培训使专家团队的指导更到位 ,更有针对性。第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励专家团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指导工作。

(六)搭建远程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农村校长培训中搭建远程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农村校长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重点 、难点和热点问题,提供相关的资料,开展专家网上答疑、讨论和研究。一方面,这种学习与经验共享的形式使培训者和学员能够及时了解各校发展的动态 ,重要的是它不仅成为培训者对参训校长管理行为改进实践过程进行有效跟进的方式,而且农村校长在长期使用这一信息平成系列学习与培训任务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素养与能力也得到真正地改善与提高。另一方面,在这个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各地的教师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发掘 、整合和利用 ,逐步形成地区性的农村校长培训资源网络。这为解决阻碍农村校长培训发展的优质培训资源缺乏问题 、农村校长培训工学矛盾突出问题的缓解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村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2015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发出《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云南现有公办学校乡村教师24.1万人,约占全省公办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60%。广大乡村教师扎根乡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支撑起乡村教育的一片蓝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稳定和扩大乡村教师规模、提高待遇水平、加强培养培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乡村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影响,我省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共享发展新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是开展教育扶贫、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将产生深远影响。乡村学校的三尺讲台,关系到广大乡村孩子的命运,关系到全省教育的整体水平,关系到各兄弟民族的未来。

二、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目标和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努力解决好当前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发展的主要困难,核心是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提高乡村教师质量来实现提升乡村教育水平的目的。

到2017年,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切实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乐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主要政策举措

《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下同)立足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这三个核心问题,秉承“统筹设计、资源倾斜、务求实效、建立机制”的基本原则,力求用5年左右的时间,创新乡村教师的培养补充机制,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促进乡村教师职业发展。从师德建设、培养模式、补充渠道、生活待遇、管理改革、能力素质、激励机制、各级责任等8个层面提出了有力的政策措施。

(一) 关于“下得去”

一是建立乡村教师培养与补充的长效机制,加大乡村教师培养力度。自2016年起,设立定向免费师范生专项招生计划,用于支持高等学校与各级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各类企业联合推进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各地需求、岗位空缺情况和乡村学校实际需要,采取“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专门培养本专科层次的小学全科、“民汉双语”、初中“一专多能”、特殊教育“双证书”、农村职业教育“双师型”等教师,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解决薄弱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另外,由于我省民族性、边疆性突出的特点,还将在部分省属高等院校建立“民汉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在具备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探索建立定向或委托培养“民汉双语”幼儿教师机制。

二是政策引导,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重点为乡村学校补充紧缺学科教师,确保特岗教师与在职在编教师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和支持各地自主实施以补充乡村幼儿园教师为主的当地“特岗计划”。普通高校毕业生赴边境县、市和3个藏区县、市乡村学校任教满3年的,按照我省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招聘教师优先保障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需求,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乡村学校实际需求,提出招聘岗位的条件及要求,经同级人社部门核准后,组织分学科考试、考核,确保招聘人员“人岗相适”,招聘计划可向本地生源倾斜。

三是推进交流轮岗,鼓励支教送教,优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完善“以县为主、县管校聘”体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每年有15%的优秀校长和10%的骨干教师在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轮岗交流,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鼓励县及县以上所属学校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自愿到乡村学校任教,到乡村学校连续服务满2年以上(含2年)的,从到乡村学校服务之日起,省财政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的工作岗位补贴。鼓励城镇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鼓励乡村学校联合聘用或单独招聘符合条件的音体美专业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同时规定,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经历。

(二)关于“留得住”

一是重视待遇改善,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乡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计划》提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来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在乡村学校长期任教、安心从教。通过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来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按照“以岗定补、在岗享有、离岗取消、实名发放、动态管理”的办法,实行乡村教师差别化生活补助政策,重点向条件艰苦地区、村小及教学点倾斜。差别化生活补助政策的范围、对象、档次及标准等具体办法,由各州市、县市区自行确定。明确规定“各地不得将乡镇工作岗位补贴充抵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在现行制度架构内,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关心教师健康,每年为乡镇及以下学校教职工提供1次免费常规体检。同时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加快实施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并优先向乡村女教师倾斜。把改善乡村教师住宿、食堂、办公条件与实施“全面改薄”等工程相结合,因地制宜,整体推进。

二是减轻乡村教师工作压力,调动乡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编制结构,强化编制管理,优先保障乡村学校需求。定期清理学校在编不在岗人员,严禁占用或变相占用教职工编制。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村小、教学点教职工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按照学校规模,在核定编制总额内,配备必要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对寄宿制学校和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化中小学校后勤服务改革,减轻乡村教师额外工作负担。鼓励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加大资金统筹力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照师生规模,为中小学、幼儿园配备工勤人员和安保人员。

三是畅通乡村教师发展通道,完善激励奖励机制,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根据国家部署,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并设立正高级教师职称。完善符合乡村教师实际的职称评价标准,规范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条件。中、高级岗位设置向乡村学校倾斜。建立师德、能力、业绩、贡献并重的乡村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将“教得好”作为乡村教师获得表彰的重要指标。省人民政府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任教、贡献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从教2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从教1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给予鼓励。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基础教育领域云岭教学名师、各级学科带头人、各级骨干教师的培养、选拔,对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予以倾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广泛深入宣传乡村教师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心支持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浓厚氛围。

(三)关于“教得好”

一是加强乡村教师师德建设,发挥以德化人的教化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工作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资格定期注册、评优奖励的重要内容,落实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学校党组织和党员教师的作用,丰富乡村教师精神文化生活,重视乡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增强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二是把好教师入口关,保证乡村教师素质水平。在教师培养、准入、培训、管理、考核等方面,执行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实行师范类专业培养质量定期评估制度,鼓励师范院校聘请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师到学校为师范生授课。整合当地教研训资源,推动师范院校与各级政府、中小学校共建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建立师范生全学段学习实践制度。鼓励师范院校每年派遣高年级师范生到乡村学校实习1个学期,置换出乡村教师到优质中小学、幼儿园进行跟岗研修。

三是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计划》提出开展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到2020年前,对全体乡村学校教师和校(园)长进行不少于360学时的专业化培训。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统筹各级各类培训项目,加大送培下乡、乡村教师访名校、教师工作坊、信息技术能力应用等培训模式的实施力度,着力提升乡村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立足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全面推进实施“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建设工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工程”和“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校(园)长培训基地建设工程”3大工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鼓励校际合作,推广并完善“强弱携手”“教育发展协作区”等模式,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教学能手。鼓励企业、社会、个人多方参与,加快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探索建立一批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为乡村教师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乡村教师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改革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以师德表现、工作成效和在职学习培训结果为基本依据,实行5年一周期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基层人才培养的各项政策规定,优先安排乡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人才培养项目。

四、贯彻落实《计划》的保障措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使《计划》落地生根,我们多措并举,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明确责任主体。各级政府是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责任主体,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情况纳入当地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发改、财政、编办、住建、人社、卫计、民宗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履职,切实落实工作责任。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