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变更论文(精选5篇)

  • 工程变更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2计算工程量出现误差 在进行工程计算时,要计算工程量。设计图纸的清晰和全面决定了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程度。但是由于建设工程在前期准备阶段,对地质地形等环境勘查不清楚、工程外部自然环境的变化等原因,会影响工程量计算时的精确度。而且施工单位在实…

工程变更论文(精选5篇)

工程变更论文范文第1篇

1.1设计变更和修改

在建设工程施工的设计阶段,经常出现缩短设计周期的现象,导致工程的初步设计和可行性研究无法满足国家和行业标准,而且,工程量的不确定性为建设单位增加了成本。例如,设计人员随意变更工程设计,提高标准,或设计精度较低,在具体施工时出现工程变更。同时,设计过程会受到地质勘查情况、设计规范和标准、建筑材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此外,预算编制过程中部重视施工现象的签证情况,例如基坑排水、土方坍塌、不可预见地下障碍物恢复或拆除、施工条件改变、自然灾害等情况,都需要进行现场签证。当建筑设计会随着施工过程中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更,从而导致工程变更,使结算超出预算。

1.2计算工程量出现误差

在进行工程计算时,要计算工程量。设计图纸的清晰和全面决定了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程度。但是由于建设工程在前期准备阶段,对地质地形等环境勘查不清楚、工程外部自然环境的变化等原因,会影响工程量计算时的精确度。而且施工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施工顺序、方法或技术,导致工程量变更。

2工程概况

某隧道长7394米,其中隧道进口长3694米,最大涌水量1200m3/d,正常涌水量350m3/d,在实际施工中,随着掘进深度的加深,洞内出水量逐渐增大,日涌水量达到4800m3/d,实际涌水量超出设计最大涌水量4倍多,安装原先布设的排水设施无法满足正常施工,需增加抽水设备、管线及抽水人员,造成隧道施工成本增加,并影响施工进度,确定变更后,通过各方努力,最终抽水变更增加费用780万元。

3对工程变更的控制和处理

3.1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

一方面,在投招标阶段,应选择科学合理的合同类型。从工程计价的角度来看,施工合同可以分为固定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可调价合同三种类型。其中固定价适用于工期短、规模小、工程量和建设内容明确的工程;成本加酬金的形式适用于风险较大的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通常其他情况选择可调价合同。在选择合同形式时,要按照建筑工程的规模和特点进行合理选择。该建筑工程采用可调价合同形式,实体消耗部分实行市场价、定额量,非实体消耗部分通过计算得出工程量,除了允许变更项目和钢材价格外,其他价格均不得调整,按照实际情况计算工程量。另一方面,要对合同风险调整的方式和范围进行严格控制。在不影响合同公正性的情况下,对调整范围进行适当调整,是合同风险量化,可以避免合同的不确定性和漏洞。在该工程的合同签订阶段,对合同调整做出了严格规定,风险费用由施工单位自行计算,且综合考虑自身实力、市场状况和法律法规进行报价,中标后不得计取其他措施费;设备材料价格、工程变动价格均由双方签字确认,作为竣工核算依据。

3.2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计价方式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由招标单位和承包单位根据规范的工程量清单依据一定的规则对工程量进行清单编制,投标方根据自身实力填报工程项目单价,满足了市场竞争需求,体现了企业实力,有利于工程造价的合理和投资控制。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为各个投标单位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且能够作为支付进度价款的依据。当出现工程变更时,工程量计价清单也为合同调整和索赔提供了参考标准。

4对工程索赔的有效管理

4.1提高索赔意识

工程索赔是法律和合同规定的正当权利,承包方应提高索赔意识。正确看待索赔,建立完善的索赔机制。相关负责人应在合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合同基本条款和相关内容,从中发现索赔可能。工程索赔应基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通过妥善协商和合理计算确定索赔价格。针对工程合同中可能出现变更索赔的条款,例如工程项目变更、工程量增加、施工条件变更、延长工期、施工材料价格上涨、调整汇率等,合同负责人要进行透彻分析,做好索赔要求合理、适当。此外,还可以借鉴类型工程的索赔案例,为自身索赔权提供有力论证。该工程中钢板桩的市场价格变动增加了施工成本,合同双方经过协商,在合同总找出钢材方面工程建材价格调整相关的条款,为工程索赔提供了合法依据。

4.2重视索赔材料的收集

由于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该工程的工期延长,增加了额外费用。这些费用当中包含需要索赔的内容,但是要索赔成功必须有明确的文件依据。所以在发生工程变更时要进行详细的跟踪记录。其中需要收集的索赔材料包括施工日记、会议记录、施工进度表、书面指示和相关影像资料,同时要对一些口头指示或环境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妥善保存各种票据和修改图纸、现场签证等。

5总结

工程变更论文范文第2篇

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主要是指在具体施工中,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设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单位需要根据新的建设要求及时调整工程设计方案。可在原设计方案基础上,进一步修改、优化设计内容,使设计内容更加符合设计要求与当地具体条件。通常施工现场的地质环境、水文条件出现变化或其他自然因素是导致设计需要变更的主要因素。

1.1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的特点

由于水利工程施工设计涉及的内容广阔,且受工程规模大小、工程涉及范围、施工种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工程设计变更存在更多不确定因素,加大了变更难度。水利工程设计变更一般存在施工设计图设计时期、工程招标时期以及实际施工时期等阶段,主要包含了基础工程规模、任务的更改,也包含了工程施工等级、任务布置实施以及工程结构型式、尺寸等设计,影响施工设备型号、设备数量与施工具体细节方案的更改。从种类划分,水利施工工程可分为堤防施工、调水施工、灌溉施工、水库施工、城市供水施工、水土保持施工、水库施工以及河道治理施工等水利施工工程,不同施工工程除了在施工内容的不同,施工成本、施工规模均有所差异,这就对设计变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水利施工工程规模上可将其分为大型水利施工、中型水利施工、小型水利施工的水利施工工程,由于大型与中型的水利施工工程对施工投入成本、施工工期的长度、设计方案更改中不确定因素等方面更加重视,因此更容易出现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事件。

1.2工程设计变更的管理现状

水利施工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与民生工程、经济工程有巨大的联系,因此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相关设计部门根据项目的具体实施,从每一设计环节关注设计变更情况,优化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的管理流程,为水利工程的安全建设提高保证。但由于我国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再加上设计变更这一环节本身具有一定缺陷,导致我国水利施工工程变更管理方面存在巨大问题,主要问题有:(1)缺乏明确的分界标准管理大型、中型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导致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难界定的问题,设计变更权限不明确,部分建设工程随机减少或变更工程内容,可以缩减建设成本,以小报大现象突出,逃避设计变更的质量审核与经济审核问题严重,不利于水利施工工程的安全建设;(2)变更项目管理缺乏管理力度,无完善的设计变更约束制度,因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部分水利施工部门的设计变更不能完全按照常规审批制度进行施工,出现“先建设,后审批”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工程质量;(3)对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缺乏专业的、系统的认识,相关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重大修改权限、范围、界限以及内容,更加缺乏相关的实施细则,加大了管理难度。

2加强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管理的具体方法

由于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对工程规模、施工工期、质量以及安全性方面具有重大影响;除此之外,对水利工程施工效益以及单位投资也有一定影响,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的管理,建立系统的、科学的管理流程,为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提供保障。

2.1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需严格遵守相关原则

在划分设计变更类型的等级时,需综合考虑施工工程的效益、投资、安全、质量以及功能等因素,对于可严重影响工程施工的更改内容,经过相关审批部门审批后方可进行更改;在具体建设中,工程的建设管理与变更类型要一致,最大程度发挥所有管理层次的作用,体现所有管理层次的责任与权限,尽量减少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的施工成本,保证施工工期与建设质量,提高建设速度;另外,从设计变更的界定标准看,小型的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较为繁复,可学型、中型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分类方法进行更改。

2.2制定严格的施工工程设计变更管理措施

在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对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有密切关系,因此,政府要对工程的基本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随后进行设计变更,并制定相关的管理流程与管理措施。设计单位要与施工单位进行积极沟通,保证可以按照新的施工标准施工,减少安全隐患的存在。另外,建设部门与施工单位要明确其权责,研制出可行性、科学性强的管理措施,加强基础建设管理,保证施工前期质量,完成工程建设目标。

2.3严格控制勘察设计质量

勘测设计是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内容,因此要严格控制勘察设计质量。在勘测实施中,工作人员要提高质量控制意识,保证勘测周期、资金、技术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提高基础工作的执行力度,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避免重大漏洞出现在工程设计中;另外施工单位与设计部门要积极沟通,严格执行各项施工标准,提高安全管理力度,尽量减少设计变更现象发生。

2.4加强中小型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管理

在大型水利施工工程建设中,设计变更现象较为普遍,设计变更管理经验也较为丰富,相关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也较为完善,但中小型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与管理经验比较缺乏。因此,中小型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实践中,可参考大中型水利施工工程设计变更管理标准。现阶段由于基础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水利施工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持续增加。在具体管理中,因管理经验或相关制度的不完善,缺乏对细节的重视,在遇到需进行设计变更时,可根据具体的施工工序设计变更策略,并加强管理力度,提高设计的精准性与可行性,根据建设单位设计要求与具体施工条件进行更改。

3结语

工程变更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变更;工程造价

Abstract: this paper using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combine together, theory and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actual research, the integrated use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ith facts and figures as the basis, based on engineering change the influence of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Analysis and judgement of engineering change under different form and be under control, and the engineering cost effectively control, and illustrates with examples, using different control method,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control engineering change.

Keywords: engineering change; Project cost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论文针对工程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用定价分析方法分析工程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不同情况下的工程变更;

(2)针对不同工程变更进行分类控制;

(3)工程变更对造价管理的影响研究;

(4)控制工程变更使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一、工程变更的分类

1.1工程变更的涵义

工程变更也就是合同变更,是指对合同中的工作内容作出修改、追加或取消某一项工作。

土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变更是合同变更的表现形式。土木工程合同文件中技术规范或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法等发生改变,总是发生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监理工程师依据工程现场情况而决定,若处理不当,即使是正常的工程变更也会影响工程进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

1.2 按提出工程变更的各方当事人来分类

(1)承包商提出的工程变更:

承包方鉴于现场情况的变化或出于施工便利,或受施工设备限制,遇到不能预见的地质条件或地下障碍,或为了节约工程成本和加快工程施工进度等原因,可以要求变更设计。

(2)业主方提出变更:

业主方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提出的变更。

(3)监理工程师提出工程变更:

监理工程师根据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质、水文、材料、运距、施工条件、施工难易程度及临时发生的各种问题各方面的原因,综合考虑认为需要的变更。

二、工程变更的表现形式

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中,工程变更指设计文件或技术规范修改而引起的合同变更。工程变更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以下几种类型:

(1)因设计变更或工程规模变化而引起的工程量增加或减少;

(2)因设计变更使得某些工程内容被取消;

(3)因设计变更或技术规范改变导致的工程质量性质或类型的改变;

(4)工程有关部分的标高、基线、位置、尺寸的改变;

(5)工程有关部分规定的施工顺序或施工时间安排的改变;

(6)为使工程竣工而必须实施的任何种类的附加工作;

(7)工程质量标准或发生其它实质性变更。

就工程承包合同的双方而言,建设单位总力图让变更规模在保证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以利于控制投资规模;而作为承包人,由于变更工程总会或多或少地打乱其原因的进度计划,给工程的管理和实施带来程度不同的困难,所以总是希望以此为由向建设单位索要比变更工程实际费用大得多的金额,以获取较高的额外利润。因此对工程变更造价的处理往往成为合同双方争论的焦点和监理工程师处理合同纠纷的难点。根据以往的经验与教训,合同双方及合同的监理单位在处理工程变更时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及严格合同管理的原则,运用灵活的方法进行工程变更的处理[2]。

三、工程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转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每一种工程变更都将引起工程造价的变动,合理分析工程变更,并加以控制才能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达到最优,以下案例分析证明了控制工程变更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工程变更,工程变更中包括的各种变更都将影响到工程造价。

广州东南西环高速公路是广州战略性重点工程之一,全长约38公里。主要工程包括跨珠江特大桥两座,大桥六座,互通立交九座。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其中路基段全宽33.5米,桥梁段32.5米,主线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该工程分三段进行:①东南环段,全长18公里,已于1999年2月建成通车;②西南环段,全长22公里,即将完工。本工程由广州穗高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负责监理。

从数量上看,最多的是地质条件变化引起的工程变更,其次是设计类型的变更;从变更的金额看,比例最大的也是地质条件变化引起的工程变更,约占变更总金额的50%以上,其次是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城市道路网或公路网规划、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要求而引起的工程变更,约占变更总金额的20%,其它类型的变更约占30%。

以上案例的分析总结,工程变更直接影响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工程变更。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不必要的工程变更,以保证工程高效、高质、按期完成。最低限度的控制工程造价变动[3]。

四、控制工程变更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审计实践中发现,因工程变更致使工程造价增加,超出原招标投标价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工程项目超出30%以上。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工程变更管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 (1)为了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避免建设过程中过多变更,工程项目建设必须做到:先勘察后设计、先设计后施工、杜绝随意变更项目增加投资,维护计划管理的权威性。项目批准后建设单位应该精心准备、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坚决杜绝项目实地勘测不细、设计深度不够,投资概算过于粗糙,在没有做好必要准备的情况下急于开工,造成边设计、边施工、边变更而人为的出现大量的计划外工程项目,结果导致项目投资失控的现象。 (2)进一步对监理工程师的权利约束。工程变更是监理工程师的一种权力,但监理工程师只有在满足独立、公正的前提下才能享有和行使这种权力。当监理工程师的业务素质或道德素质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或监理模式改变时,可以通过专用条款对监理工程师的上述权力进行进一步限制或通过业主的监督和审查来进行进一步的管理。 (3)严格审查变更内容。在工程变更的审查过程中应本着控制投资、保证质量、加快进度、提高效益的原则来确定工程变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当在实施中存在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时,应加强变更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评审,并贯彻分级审批和互相监督的审查原则,避免滥用权力的现象发生[4]。

工程变更依据变更内容,可划分为工作范围变更、施工条件变更、设计变更、施工变更和技术标准变更等。变更内容不同,存在不同的控制要求。通过以下不同形式下的合理控制工程变更致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结束语

控制变更是控制项目投资的关键,而施工组织设计又是决定项目造价的关键,为了从根本控制工程造价,取得良好地经济效益,应抓好每一个变更项目的造价控制,未雨绸缪,以取得控制整体工程造价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钢,王建平.关于工程变更和索赔问题的讨论[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19(3):62-63

[2] 交通部.公路工程施工招标文件范本[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14

工程变更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变更;教学计划;质量;评估;监控

引言

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各项活动的行动指南,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依据[1]。教学计划质量是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内容完整、系统地实施及教学质量的前提。而评估教学计划质量是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和监控的重要工作。目前有关教学计划质量评估方面的研究论文几乎未见到。教学计划的组成,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教学环节(含讲课、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考核等)安排、要求等内容。它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同时,它要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所以,它的内容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还有隐含因素和模糊性。因而,评估教学计划质量是一项复杂而且难度较大的工作。尤其它的一些因素带有模糊性,用一般的定性评估或传统的定量评分法难于做到准确和全面[2]。

对于有模糊概念而又可以量化的领域,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田晓娜(主编)在《中国学校评估工作实用全书》中对教学计划的评估即是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称为“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四级多层次指标体系方案[2]。其主要步骤如下:

1、选好评估指标体系(即因素集)和评语等级(即评语信);

2、确定末级指标评估向量,形成评判矩阵G;

3、确定权重系数A;

4、对末级指标评估向量形成的评判矩阵按最大最小运算法则,作模糊变换B=A・G;再归一化得到上一级指标评估向量。类推,得到最后问题综合评判结果。

采用“多层次综合评判”方法评估教学计划质量,需要各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入,且其中对权重系数的确定,矩阵运算,多次归一化运算得到上一级指标评估向量等问题,操作起来比较费时费力,工作量也比较大。

为简化教学计划质量评估,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本文尝试以专题性评价(或评估)、或形成性评价、或诊断性评价教学计划[3]。专题性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问题进行专门的价值判断。它的作用是为解决某个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专题性评价只针对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评价,不要求对教育活动进行全面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作出的价值判断,也称为进行性评价。其特点是通过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以促进工作的改进。形成性评价一般以反馈调控和改进完善为主要目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往往是通过诊断教学方案、计划、过程、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及时改进、调控、矫正,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重视形成性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诊断性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诊断性评价,其主要目的是分析原因,以便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改进手段。

教学计划是以课程为单元组成的。从计划制定到执行,其设置的课程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达不到设计要求而需要调整(变更),我们将实际执行时调整(变更)的课程门次数与计划制定时的课程门次数之比称为课程变更率。本文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为专题进行研究,用课程变更率指标评估院(系)教学计划质量。每个院(系)只须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参入,可快速完成本单位教学计划中调整(变更)课程门次数与计划课程门次数的统计工作,并形成全校数据汇总。通过统计数据分析、诊断各院(系)及各类课程变更原因和存在的问题,监控全校教学计划运行状态,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3]给院(系),以便院(系)及时改进、调控、矫正[3]。同时将评估结果纳入到年度院(系)目标考核管理指标中,促使院(系)、专业教研室重视教学计划制定,确保教学计划质量和教学秩序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

一、调查方法

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比实践课、必修课比选修课门数都要多很多,理论必修课门数占到75%~80%以上,且必修课的重要程度和课程设置的稳定性以及在教学计划中所具有的代表性、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文选择理论必修课为研究对象,对其执行情况进行专项调查评估。选取我校2008~200年78个本科专业4个年级教学计划中理论必修课为研究样本,采取专项调查(普查)方式[4],用课程变更率指标进行观测(统计、分析)教学计划执行情况[5]。

本文中课程变更率是指教学计划理论必修课中(相应课程类型或总的)课程变更门数与(相应课程类型或总的)计划课程门数之比,分为(总)课程变更率和各类课程变更率等。其中理论必修课按“课程类型”分为“公共基础课”(A类课程)、“专业基础课”(B类课程)、“专业课”(C类课程)3类。课程变更类型分为“学期变更”、“学时变更”、“名称变更”。每类课程中都可能存在3种变更类型。一门课程如出现1种或多种变更,均属发生了变更。

通过对院(系)和学校两级相关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完成报表数据统计和汇总工作。经过院(系)和学校两级审核,工作误差接近于零。

表1、表2为设计的统计报表(见下表)。

①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统计。对于几个专业合班上课的情况,按专业分别进行统计。

②表1中 “课程名称”为《教学计划》中规定开出的课程。“学期变更”,指《教学计划》规定开课学期和实际开出学期是否一致;“学时变更”,指《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与《学期教学任务》实际执行的学时是否一致;“名称变更”,指《教学计划》课程名称与实际开课名称是否一致。

③表2中计划课程数据为本专业4个年级2008~200年两个学期教学计划设计开出的3类必修课课程。

④表2中变更课程数据由表1按“授课年级”和“课程类型”对应汇总到表2相应栏目中。

⑤表2中计划课程统计和变更课程统计的单位均为门次数。

二、统计结果

根据各专业表1和表2的统计汇总后,再汇总出全校各院(系)所有本科专业各类课程计划执行情况,见表3、表4。表中各种变更率(下同)说明:A类课程变更率为公共基础课变更门数与其计划课程门数之比。以此类推B类课程变更率和C类课程变更率等。专业变更率是指有课程变更的专业个数与专业总数之比。

三、课程变更情况及原因分析

1、各类课程变更及构成分布

由表3汇总得出表5和表6可见,在全校各类课程中,C类课程变更率均最大,其次是B类课程,A类课程变更率均最小。说明专业课调整变化较大,可能是随着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教学计划须随着相应调整,也可能与计划制定者的水平有关或制定计划时调研论证不够。若是后一种情况就值得注意了。因此总体上说各院(系)对专业课的设置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论证。

从各院(系)来看,C学院B类课程和C类课程变更率分别为22.5%和25.9%(见表3),L学院C类课程变更率达28.6%,如此高的课程变更率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因此,这两个院(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上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

2、课程变更类型构成分布

由表1样表填报汇总得到表7和表8可见,在64门变更课程和有课程变更的24个专业中,学期变更占比均最大,说明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把握不准,课程衔接关系不明。而学时变更占比均列第二位,说明在教学内容设计把握不准。名称变更占比均最小。关于名称变更,有的院(系)不同专业同一门课程或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同一门课程名称不统一,说明在教学计划论证时没有统筹兼顾,规范性不够,课程建设管理还不到位。

另外,在必修课中还有增加课程和取消课程的情况(增加和取消课程均未统计学期、学时、名称变更),说明对专业整体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完整。

3、院(系)和专业课程变更情况及构成分布

表9是由表3汇总得出以院(系)为对象进行统计的课程变更情况。由表可见,全校有三分之二的院(系)其课程有变更。其中C学院课程变更率最高,达18%(见表3),下属2个专业都有课程变更;L学院其次,达9%,也是下属2个专业都有课程变更;Q学院课程变更率并不高,但5个专业中有3个专业其课程有变更(见表4)。

表10是由表3汇总得出以专业为对象进行统计的课程变更情况。由表可见,全校有近三分之一的专业其课程有变更。其中变更率较高的专业有(见表4):C1专业课程变更率达22.7%,其B类和C类课程变更率分别达25.0%和38.5%;L2专业课程变更率达15.8%,其C类课程变更率更是高达60.0%;F5专业课程变更率达13.6%,其A类和B类课程变更率分别达18.2%和11.8%;C2专业课程变更率达13.3%,其B类课程变更率达20.0%;S2专业课程变更率达11.8%,其B类和C类课程变更率分别达18.8%和33.3%;J1专业B类课程变更率达42.9%;M1专业C类课程变更率达33.3%;I1专业C类课程变更率达25.0%;Q1专业C类课程变更率达25.0%;B2专业C类课程变更率达21.4%;Q2专业C类课程变更率达20.0%;O5专业C类课程变更率达18.2%。

如此多的院(系)和专业存在课程变更,需要这些单位给予重视,分析原因,改进工作,提高质量。

4、变更课程的专业所属学科门类及分布情况

从24个有课程变更的专业所属学科门类来看,在我校10个学科门类中(无哲学),除了经济学和历史学外,其他门类都有专业存在课程的变更(见表11),其中工学类专业占比最大,理学类次之,文学类列第3。从办学历史来看(见表4),有老专业,也有新办专业,还不能说明老专业就成熟了,没有计划课程的调整,也不能说明新专业就不成熟,经常调整计划,关键是看院(系)对制定计划的重视程度。

四、总结

1、教学计划中课程发生变更,必定是原课程设置不能达到计划设计的要求,或违反了教育教学规律。从课程变更率这个角度看,其变化大小也能从某一个方面反映教学计划质量的好坏。

2、根据上述以理论必修课为对象,采用课程变更率指标检测、诊断、分析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评判教学计划质量,从某一个视角方面对教学计划质量进行评估,并且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方法为专题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属于准评价范畴。采用此法可以不需要各相关专业的专家参入论证,只由少量教学管理人员就能随时组织检测和诊断,能够节省人力和时间,快速、灵活、简单、操作方便,可及时将评估信息反馈给各院(系)和专业教研室,便于相关部门改进工作。

3、可以选择一个学年(或者一个学期)作为周期评估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情况,以此监控教学计划质量,并可将评估结果纳入到院(系)目标考核管理指标中,促使院(系)、专业教研室重视教学计划制定,确保教学计划质量和教学秩序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4、全面掌握全校教学计划制定的总体质量情况,容易在哪些方面出现问题,以便即时调整、改进。

5、本文采用3种课程变更类型指标对理论必修课的执行及变更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来评估教学计划质量的。虽然理论必修课在教学计划中占主导地位且具有代表性,但在教学计划实际执行中还存在其它情形的课程变更,如:必修变选修、总学时内理论课与实验课及上机实习的变更、增补课程、取消课程、拆分课程、开课单位变更,以及选修课变更、实践课变更等情况,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对教学计划的质量评估,因此还需要将这些情形的课程变更作为观测指标考虑在内,以使评估更加准确和全面,笔者将在他文中作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田晓娜主编.中国学校教务工作实用全书(第2版) [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87-90.

[2]田晓娜主编.中国学校评估工作实用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243-248.

[3]陶西平主编.教育评价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5-57,74,81,97-99.

[4]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213-238.

[5]周璐主编.社会研究方法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72-281,302-315.

工程变更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组织变革 社会信息处理 犬儒主义 形成机理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科技的进步,企业为了在动荡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核心竞争力,通过私有化、兼并、收购、改变内部运作流程等战略或运作上的变革来适应顾客的需求,并获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组织变革在企业管理中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企业发展更快、更有价值,也可以触发一种对混乱和动荡的强烈抵制。针对企业如何有效的推进组织变革的成功,学者从宏观、系统的层面,基于变革发动者的视角研究了变革的环境、管理理念、组织架构和组织文化等对变革成功有效性的影响。但Sange等在对组织变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70%实施变革的企业都最终走向失败。在面临组织变革失败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龙立荣(2011)通过回顾国外员工变革的反应,发现员工个体的行为对于所有组织变革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微观、个体层面的因素,从员工的视角来研究员工对组织变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关于员工对组织变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员工态度的研究,而组织犬儒主义作为一种主流的负面工作态度(张士菊、廖建桥,2007),很少被学者关注,并用来解释组织变革。学者们关于组织犬儒主义的研究很多但比较零散,基本上还处于科学研究的初级阶段。对犬儒主义的形成机制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心理契约违背的视角,最早从心理契约违背视角进行研究的是Andersson,他通过文献综述法提出了一个员工犬儒主义的概念模型。Andersson认为心理契约违背是产生犬儒主义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分析公司环境、组织与工作和角色的工作场所特征来探索了心理契约违背导致犬儒主义的形成过程。社会信息处理理论关注社会背景对个体工作态度的影响作用。本文从员工个人层面出发,基于SIP理论分析了员工在变革过程中态度的形成,通过探讨信息环境和关系环境对员工犬儒主义的影响,构造了变革过程中员工犬儒主义的形成机理。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及犬儒主义相关理论

(一)SIP理论

社会信息处理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简称SIP理论)是由杰勒德·R·塞兰尼克(Gerald R. Salancik)和杰弗瑞·菲弗(Jeffrey Pfeffer)在1978年提出的。社会信息处理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把人看成一个自我适应的有机体,个体会根据社会背景和情景的现状的信息,来不断的调试个人的态度、行为和信念等。也就是说,人们会利用社会环境中他人的价值观、规范、期望以及行为结果等信息来引导自己的行为。Yuxia Qian和Daniels(2008)基于SIP理论提出人是社会人,员工在工作中形成的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受环境和信息的影响而产生的。一方面,个体的态度受社会准则和他人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人的想法也能够通过社会规范来影响个体态度。因此,社会背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信息背景和关系背景。

(二)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最早是由Cook和Medley于1954年提出,他们认为犬儒主义是对他人的敌意观点,认为他人是不诚实、不真挚、不值得信赖和懒惰的。近年来,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犬儒主义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中,是当代时代思潮的一部分(Keyes,2006)。同时也存在于每个组织的成员中,包括美国、欧洲与亚洲的组织内部成员(Kouzes&Posner,1993)。此外,学者对犬儒主义的内涵也有更多的诠释,如人格特质论、情景论。持有人格特质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犬儒主义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人格特质,这种特质是稳定的、固有的,且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员工的犬儒主义水平几乎是不能改变的。而情景论则刚好相反,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犬儒主义是一种状态,产生于具体的情景,而不是一种固有、稳定的人格特质,同时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根据SIP理论,人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员工的态度产生于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情景。因此,本文更倾向于从情景论来研究员工的犬儒主义。基于情景论的观点,本文将犬儒主义定义为员工对组织的负面工作态度,具体表现对组织缺乏诚信的信念、对组织的各种负面情感以及消极行为。其特征:一是多维性:员工犬儒主义是一个多维的结构,包括情感、信念和行为;二是依附性:在管理与组织行为领域,组织犬儒主义已被西方学者视为组织—员工关系的新范式(白艳莉,2011),代表了员工和组织之间的雇佣关系,因此要依附于组织而存在;三是动态性:组织犬儒主义不是稳定、固有的人格特质,它产生于具体的情景,是一种习得性反应,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四是传染性:个人的组织犬儒主义受同事和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个员工的犬儒主义态度可以导致其他员工甚至整个企业员工的犬儒主义态度。

变革过程中员工犬儒主义的形成机理

Abraham(2000)认为员工对未来变革的成功和管理者的能力持不信任与悲观的态度时,犬儒主义就会出现。根据SIP理论,犬儒主义的态度应该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因此,员工在变革的过程中形成的犬儒主义工作态度是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信息环境,也就是员工对信息的感知质量;关系环境,包括同事间犬儒主义水平(见图1)。

员工作为组织变革的参与者,是变革的最终实施者和推动者。Barki和Hartwick(1994)指出,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可以显著提高变革的成功率。积极的参与变革,使员工对变革的目的、作用以及方法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对组织和管理者也会产生更多的信任。此外,员工在变革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承担变革任务、参与变革的计划与实施,降低员工在变革实施阶段的沮丧感和幻灭感,从而减少员工在变革过程中的负面情绪,降低员工的犬儒主义水平。

组织变革的实施伴随着员工与上级、同事之间的沟通。沟通作为组织变革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组织实施变革的时候,沟通的环境越公开,沟通的能力越强,员工对变革实施的措施以及变革作用就会越清晰明白,此外,还能够增加员工对组织、对管理者、对变革成功的信心,降低员工的犬儒主义水平,从而促进组织变革的成功(Stanley,2005)。

Stanley(2005)把变革中的犬儒主义定义为对管理者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是指管理者缺乏推动变革成功的能力。这个定义暗示对管理者的不信任是产生犬儒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Yuxia Qian&Daniels,2008)。信任和犬儒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犬儒主义的范畴比信任更广泛,犬儒主义包括情感、信念和行为,而信任只是指一种信念。尽管信任和犬儒主义是有区别的,但实证表明两者还是密切相关。一个对某对象持有犬儒主义态度的员工不会对其产生信任,对其有高度信任的员工也不会产生犬儒主义。因此,对管理者的信任可以作为变革过程中犬儒主义产生的影响因素。

员工参与、沟通以及对管理者的信任,是从个人层面分析员工在变革过程中对犬儒主义的作用。SIP理论强调员工工作态度是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基于此,社会背景因素可以调节员工参与积极性、沟通有效性以及管理者信任对犬儒主义的作用。本文把社会背景分为两个因素:信息质量感知和同事间的犬儒主义。已有研究发现,信息量越大、信息的有效性越高可以使员工产生一些积极的工作态度,如工作满意度。Miller和Monge(1985)通过研究信息质量与工作态度的关系,指出有效的信息能够降低员工在组织变革中的焦虑感,增加变革的开放性。员工感知到充分的信息、有效的信息,使其降低对变革的不确定性认识,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组织发生变革。总之,员工态度是以社会背景中信息可获得性为基础。员工感知到的信息质量越高,对组织变革就越倾向于表现积极的态度;相反,低质量信息的感知使员工表现负面的态度。信息的质量不高,员工就会对变革的流程、管理者产生怀疑,最终产生变革中的犬儒主义。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人际关系在决策和接受变革中作用(Rogers,1995),SIP理论认为关系环境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有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在同事之间的公开谈话和环境现状的解释中得到变化,公开谈话可以通过一些描述性语言来增强社会背景的影响;同事间会用一些评价性的信息来解释环境现状,以此通过社会规范来影响员工态度。犬儒主义具有传染性,个体的犬儒主义态度很容易“感染”到其他人。犬儒主义员工往往会向亲密的同事表达负面的工作态度,而不会在公开场合表达不满,以非正式沟通的方式来实现犬儒主义的传播。在变革的实施中,犬儒主义者倾向于谈论变革的消极因素,并强调这些因素对组织变革的负面作用。因此,同事之间的犬儒主义水平能够对其他员工产生作用。

变革过程中员工犬儒主义的应对策略

(一)提供充足的信息和有效的信息

信息质量对组织变革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和管理者应该关注信息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在变革的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要及时提供信息给员工,并保证每个人都能获得充足的变革信息。管理者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应该向员工解释变革的必要性和变革可能的结果,使员工充分了解变革,对变革产生积极态度。

(二)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

由于同事能够影响员工的态度,管理者应该注重变革过程中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企业的变革计划可以扩展到部门级,提倡员工在面临变革的困惑时多和其他部门的人进行沟通,而不是停留在一个部门内员工的交流。此外,管理者应该给各个部门更多的自,鼓励并支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员工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

(三)创造管理者与员工互动的机会

对管理者的信任是变革中员工犬儒主义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获得更多的信任,管理者需要创造一些与员工互动的机会。Langer和Thorup(2006)这些互动包括倾听员工的声音、积极参与员工的组织变革。此外,在实施变革之前,企业需要让员工了解组织文化和历史,建立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管理者只有有效的应对变革过程中的压力并满足员工的需求,才能获得员工的支持,最终推进变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朱其权,龙立荣.国外员工变革反应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08)

2.张士菊,廖建桥.西方组织犬儒主义研究探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8

3.张士菊,廖建桥.组织犬儒主义研究的新进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1)

4.白艳莉.组织犬儒主义:一个员工—组织关系分析的新框架[J].兰州学刊,2011,03

5.李焕荣,杨欢,刘得格.组织犬儒主义的概念界定、影响结果和形成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5

6.廖丹凤.工作场所感知、组织犬儒主义与组织效果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9

7.张简英翔.银行员工面对组织变革知觉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之研究—以组织犬儒主义、组织政治知觉为中介变量[D].中原大学,2005

作者简介:

杨欢(1988-),女,湖南邵阳人,广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