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年度总结(精选5篇)

  • 景区年度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景区年度总结(精选5篇)

景区年度总结范文第1篇

湄江风景名胜区二0__年度工作总结湄江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18平方公里,是一处以自然风光为主体,梅山文化为内涵,岩溶地质和奇异溶洞为特色,供人们参观旅游、休闲度假以及开展科研科普活动的大型综合性景区。一年来,湄江风景名胜区在各级各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内提品位,外树形象,开保并蓄,盘活资产,强化管理,再上台阶”的工作原则,认真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促进湄江旅游事业长盛不衰。一、加强内部管理,整顿干部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今年年初,为加强景区内部管理,改变干部职工工作作风,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工作人员责任感,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一方面,我们对全景区实施了制度化管理,推行科学和行之有效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签订内部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定岗、定位、定指标、定任务,将工作任务与奖金福利挂沟,并在月工资中扣留10作为风险押金,在年底进行工作实绩考核(目标责任制检查验收)时严格兑现。这样,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从根本上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整顿干部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我们认为,风景区的干部队伍在综合素质、文化结构、艺术修养、工作作风等方面应区别于一般单位的干部,每一位景区工作人员都应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但前段时间景区的人员素质、思想作风很不理想,与开发建设的需要很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再次大力进行思想作风整顿,采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岗位述职、召开民主生活会以及优质服务竞赛等活动方式转变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通过一年的努力,已经把干部的作风彻底转移到服务景区、服务建设、服务游客上来了。再者,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我们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分层次、分阶段对景区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同时,组织干部职工出外学习考察,交流经验,干部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改变用人机制,从社会招聘了一些优秀人才充实到营销、开发、导游一线,真正将风景区干部的人员结构调整到最优、思想素质调整到最佳、综合能力调整到最强的状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贯通到了各项工作中。二、强化资源意识,落实保护措施,改善旅游大环境风景名胜资源是大自然造化之精华,是人类祖先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风景名胜区赖以生存的命脉,它是国家的一项特殊资源,是保护型的社会公益事业。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始终把“资源保护”摆在景区工作的首位,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加大资源保护力度,防止和杜绝种种急功近利的破坏性开发的发生。为有效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方面,我们实施严格的监管制度,同时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保护意识,自觉保护旅游资源,诸如制做宣传标牌,下发文件,散发传单等。另一方面,进行大规模的专项整治活动,今年以来,我们对在景区范围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土、乱砍滥伐以及其它形式的破坏地形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活动进行了数次全面的清理整顿,共拆除了4家采沙场,封禁了8处采石点,关闭了3家违规企业,查处乱砍林木案件4起等等,对安大公路旅游主干线和入景公路上的路障和路边违章违规摊点进行了彻底清理,景区环境大为改观。三、加快旅游开发,规划景区建设,提高景区建设规模和建设水平。开发和建设是一种动态的保护,风景名胜事业离开资源的保护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离开了科学和合理的开发与建设也会失去活力。因此,我们坚持在开发建设中实施保护,在保护中建设完善,做到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发展并举,不断开发新的景观,丰富景点内涵,提升景区品位,打造景区新形象。一年来,已投资80万元配套改造人和宾馆;投资20万元建好景区标示系统;投资15万元配套建设管理处机关,包括微机室、档案室等;投资30万元完成观音崖园通寺复建基础工程;投资20万元整改仙人府入景公路;投资15万元新建大江口景区售票亭;投资40万元开发藏君洞国宝厅;投资150万元建好大江口景区秀加移动通信基站;此外,投资80万元的蒿湖公路(蒿子坪至湄峰湖大坝旅游专线公路)3km路面硬化等项目正在动工建设之中。通过这些投资建设,完善了旅游服务设施,提高了湄江的接待档次,丰富了游览内涵。四、丰富旅游文化,作活山水文章,成功举办首届旅游节。为了更好地宣传推介湄江,进一步提高湄江的知名度,扩大旅游市埸,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做好做活湄江这篇山水文章,在我们的争取下,于今年9月30日至10月6日以涟源市人民政府、娄底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名义联合举办了20__湖南旅游节首届“多彩湄江投资福地”旅游文化节暨湄江旅游开发10周年纪念活动。主体活动的湄江旅游开发10周年纪念大会暨广场文艺表演 、大型绝壁攀登表演、湄江民俗山歌对唱赛、湄江抓鱼比赛、湄江风景名胜区投资说明会、湄江书画摄影展、篝火焰火晚会、湄江探宝你最红等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旅游文化节开幕式,规模巨大,场面火爆,盛况空前,参加人数达3万余人。旅游文化节过后,湄江的人气指数与旅游收入直线上升,与去年同期相比,旅游人数与经济收入成倍增长。这次旅游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可谓高水平策划,大手笔运作,不仅为湄江带来了人气和经济效益,也为湄江今后如何做大做活做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经验,其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五、加强安全管理,规范游览秩序,努力创建安全风景区首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加强安保体系建设。今年初,调整了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充实了环境资源保卫科力量,健全完善了安全保卫工作制度,设立了各单位安全保卫人员标牌,签订了安全保卫人员责任书,将治安、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人,有效地杜绝了各类事故的发生,同时,积极妥善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及时查处案件,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确保景区平安。其次,景区内所有游览设施实行安全管理责任制,制订完善了《湄江风景名胜区游船管理规定》、《塞海水上溜索安全操作规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责任人必须定期检查,严守操作规定;对公路、游步道和危险区加强维护,经常性排除险情和其它不安全隐患,真正做到了危险地段标志醒目、防护设施完整。第三,规范旅游交通秩序,清理整顿景区内“三无”车辆、船舶,坚决打击漫天要价、抢拉游客、超载运行、态度恶劣等现象。第四,治理市场环境,整顿经营秩序,规范旅游经营服务行为,实行市场设施标准、持证经营、优质服务管理,坚持明码标价、货真价实、公平交易,严禁无证经营、拦路叫卖、摆摊设点及“宰客”行为的发生。第五,组织工商、卫生等部门对宾馆、饭店、扫招待所、娱乐中心等接待单位的食品卫生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不合格单位予以严肃处理。六、加强宣传促销,提高景区知名度,增加旅游经济收入今年来,我们结合湄江的实际情况,在保护、开发、建设景区的基础上,围绕提高湄江知名度、增加经济收入这一主题,下大力气、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湄江,今年投入宣传促销费用30万元以上。一是参加旅游交易会、展示会等活动,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招商引资和宣传促销;二是在娄涟公路、娄底火车站广场等地设立大型广告牌,在娄底市、涟源市各大宾馆、旅行社、商场等设立宣传橱窗;三是在湖南卫视、湖南经视、《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东方新报》、《今日女报》、《湖南工人报》等省内主流媒体上做了各种各样的专题报道和广告宣传;四是建立湄江风景名胜区旅游网站,介绍景区情况、旅游信息,通过互联网大力宣传推介湄江;五是在长沙、湘潭、株洲、娄底、邵阳等地派人派车巡回宣传,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册;六是充分利用“假日经济”的特点,精心设计打造“户外运动体验游”和“周末休闲度假游”两个旅游产品,以此来吸引游客,增加景区收入。通过以上宣传促销,不仅提高了湄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增加了客流量,取得了较好的旅游经济收入。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在景区保护、开发、建设、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知与各级领导的要求和先进景区的工作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把湄江建设成为文明、诚信、安全、高效的精品景区。湄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二0__年十二月二十日

景区年度总结范文第2篇

都市连绵区是若干个都市区沿综合交通走廊连绵分布而形成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它与都市圈交错重叠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空间平台,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流联系最密切、旅游流变化最频繁的空间区域之一。最近几年,国内外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旅游组织合作的研究有增无减,研究内容更加深入。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研究旅游流空间模式、流量流向、结构特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1-4]。从研究的空间尺度看,大都市连绵区是重要的空间尺度,但因其结构复杂、要素众多,国内对大都市连绵区旅游流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文以宁镇扬都市连绵区旅游流网络结构时段性变化为研究内容,揭示该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但因其成果将为宁镇扬都市连绵区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设施空间配置、旅游产业的优化布局、旅游空间结构再塑造、旅游营销提供依据。

南京、镇江、扬州三城市,山水同脉相连,文化习俗相近交融,文化同根、民俗同源,同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共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脉络。“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三城一水间,孪生宁镇扬”。宁镇扬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市场潜力大,旅游景区产业发达。截至2015年,该地区4A景区有26家、5A级景区有4家。区内景区类型多样,涉及到文化类、园林类、自然山水类、古建筑类、博物馆类、寺庙类、历史文化街区类、乡村旅游类等等,各景区游客接待量大,旅游业较发达。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首先,确定研究案例地主要旅游节点。本文以宁镇扬三个城市中的4个5A、26个4A景区为研究对象。景区现实吸引力一般用旅游人数来衡量。景区百度指数能综合评价一个景区在一定时间段的搜索规模,是一个景区潜在吸引力有效衡量指标。本文各景区的旅游人数取2010年、2015年的当年值。数据由江苏省旅游局提供的《江苏旅游统计》中获得。景区百度指数取2010年、2015年的当年均值。根据2015年浙江省交通图的公路网数据,利用Arcgis网络分析功能获取各节点与其他节点间的最短路径,得到距离矩阵。利用Matlab软件,算出两点之间的空间联系强度。网络分析利用Ucinet软件分析完成。2016年新增的游子山、金牛湖景区,由于这两个景区旅游统计数据不全,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

二、研究方法

(一)景区空间联系强度模型

本文以景区的旅游者人数、景区百度指数两个指标来测度景区间空间联系值。根据空间相互作用原理,构建景区空间联系强度模型,见下公式。

式中,Rij为两景区空间联系强度;Pi、Pj为两景区旅游者人数,Gi、Gj为两景区的百度指数;Dij为两景区的距离。

(二)旅游流网络节点中心性

社会网络分析能有效分析区域旅游景区网络联系空间特征。程度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是衡量景区联系网络节点中心性常用指标。

网络程度中心性。该指标主要衡量节点在网络中的中心性程度,其公式为:

式中:CD (ni)为程度中心度;Xij为节点间的联系强度。区域景区网络程度中心性,用网络中与该点之间有联系的点的数目来衡量,程度中心度越大,说明与该景区有空间联系的景区的数目越多,在该网络中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越靠近目的地网络系统的中心位置。

景区网络中间中心性。在网络互动中,考察某一个旅游景区对其他旅游景区控制或依赖程度的指标称为中间中心性。至于区域景区网络中间中心性,如果一个景区处于许多其他两景区之间的路径上,可以认为景区居于重要地位,它具有控制其他两个景区之间的联系能力。区域景区网络中间中心性越高,区域其他景区空间联系度对它的依赖性越高,就有越多的景区需要通过它才能发生联系,它在区域网络联系中扮演着“桥”的角色。具体公式为:

式中,gjk为景区j和k间测地线数量,gik(ni)为必须经过旅游景区 i 的测地线数量;CB为某旅游景区的中间中心性,CBmax为网络中最大的中间中心性,n为旅游景区个数。在景区系统中,景区空间联系强度是绝对值,与景区网络程度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将三者综合考虑,最终确定景区在地域空间组织的中心性等级。若干景区由于地缘关系,构成景区群,中心景区间紧密的空间联系是景区群的核心特征,是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三)网络结构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创建南京、镇江、扬州大都市区旅游流网络结构图。研究从网络密度、网络聚类、中心―等三个方面研判在不同时间结点,景区间空间联系整体网络结构特征。

网络密度D:反映网络中?点之间的联系程度,其值越大,表明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公式为:

g为网络节点总数,Di是节点的度数值。

三、网络结构演变特征

(一)网络密度特征

旅游网络密度。2009年宁镇扬都市连绵区高等级景区旅游流网络密度为0.758 1,2015年旅游流网络密度为0.770 2,总体是上升趋势。在最多可能出现1 024个网络联系数中,2010年出现了752个,2015年出现了764个。说明宁镇扬都市连绵区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紧密程度很高,而且联系处在加强趋势,节点景区之间的旅游流互动较大。

从宁镇扬都市连绵区高等级景区旅游流网络结构图中可以看出,旅游流空间联系紧密在加强。旅游流从几个节点景区扩散性趋势在加强,尤其是从南京的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夫子庙景区,以及扬州的瘦西湖景区、镇江的金山、北固山、焦山景区的扩散效应明显,在中心景区扩散效应作用下,其他景区与其联系更加紧密。

(二)凝聚子群特征

子群间的密度值大小一致性,决定了子群的个数。子群构成用不同的字母表示。①运用Ucinet中的concor算法,在3级层面,2010年宁镇扬都市连绵区高等级景区旅游流网络存在7个子群,2015年有5个子群;在2级层面,2010年有4个子群,2015年有3个子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子群的个数以及子群之间的密度值的差异性在减少,网络孤立点的个数在减少,网络整体整合能力在加强。网络群体的异质性在降低,同质性在加强。

通过子群密度分析发现,2010年、2015年,以中山陵、夫子庙、瘦西湖、茅山为架构的子群与其他所有子群联系最为密切,密度值最大(表1、表2)。2010年,子群6,即以何园、个园、大明寺为架构的子群与子群2、子群3、子群4的密度值为0,联系最不密切,可以发现,子群2、子群3、子群4是南京地区的朝天宫、科技馆、明文化村,镇江的宝华山等景区。到2015年,子群个数在减少,子群之间的密度值总体在增加,只有子群2和子群4之间的密度值为0。从2010年、2015年两个横截面来看,以南京地区的中山陵、玄武湖、夫子庙、明孝陵,镇江的茅山,扬州的瘦西湖等5A景区构成的子群对其他子群的辐射影响力最大;南京市的一些4A景区如大屠杀纪念馆、南京科技馆等与扬镇地区的一些4A景区,如茱萸湾、大明寺、镇江醋文化博物馆等联系较弱。一些南京地区文化类的4A景区,如阅江楼、明文化村、高淳老街,与扬镇地区文化类的4A景区,如大明寺、何园、个园之间的联系小,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核心边缘特征

通过网络核心边缘分析发现以下结果(表2):2010年,宁镇扬旅游流网络核心成员有21个,边缘节点11个;2015年,宁镇扬旅游流网络核心成员有23个,边缘节点9个。2010年,宁镇扬核心节点之间的联结密度为0.929,核心节点与边缘节点之间的联接密度为0.719,边缘节点之间的联接密度仅为0.273;2015年,分别为0.933、0.696、0.056。可以看出,核心节点联系密切、边缘节点联系薄弱;2010―2015年,核心节点数在增加,边缘节点数在减少;核心节点间的联系密度值在增加,边缘节点间的密度值在减少,核心与边缘节点连接值密度也在减少。这说明,宁镇扬地区高等级景区之间的旅游流空间联系的集聚效应明显,核心景区之间的引力在强化,对周边的边缘景区的辐射作用在加大;而边缘景区的数量在逐渐减少,边缘景区之间的联系在弱化。从总体上看,核心景区数量多,远远大于边缘景区数量,说明该地区高等级景区发展组团化、网络化、一体化在加速。

四、网络节点特征

(一)网络节点结构特征

通过Ucinet软件分析得出宁镇扬地区旅游流节点结构(表3)。

?点程度中心性。从程度中心性各指标看,2010年程度中心度方差为6.3,2015年程度中心度方差为6.199,说明宁镇扬地区旅游流网络结构的不均衡性在逐渐减小。从2010年、2015年程度中心度值看,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5A)、南京雨花台景区、镇江茅山风景区、南京总统府景区、南京玄武湖景区、扬州瘦西湖风景区(5A)这几个景区程度中心性一直是最高的。南京珍珠泉风景区在2010年程度中心性很高,2015年却有所下降。镇江市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程度中心性2010年为第二梯队,2015年上升到第一梯队。变化最大的景区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2010年程度中心性很低,而2015年程度中心性上升到第二层次,2015年中日关系紧张,人们缅怀历史,不忘国耻,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国人所瞩目,游客增多,客流量显著加大,导致其中心性在上升。南京城区的高等级景区、扬州瘦西湖、镇江的茅山程度中心性高,对整个地区景区的联系起着非常重要的组织功能。南京高淳老街、明文化村(阳山碑材)两个文化类景区处于市郊区,这些年产品老化,对游客的吸引力在减弱;南京量较低,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较弱,这些景区程度中心性一直都较低。

(二)节点中间中心性

2010年,中介性指标方差为4.197,2015年为3.513,中介性的区域差异性在逐渐缩小。南京中山陵园、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雨花台、总统府、玄武湖、镇江茅山、扬州瘦西湖等景区中介性指标最高,体现了很强的旅游流中介作用。在旅游流网络体系中,这些景区等级高、中心度高、资源价值高、景观质量高、区位优势明显,其他景区对这几个景区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扬州茱萸湾风景区、镇江中国醋文化博物馆、南京高淳老街、明文化村、阅江楼、朝天宫、梅园新村纪念馆等景区中间中心性最低,对其他景区具有明显的客源市场依赖性。这些景区自身很难对外地游客产生很大吸引力,主要靠本地的核心景区的扩散效应得以发展。

(三)接近中心性

接近中心性反映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联系紧密程度。2010年宁镇扬地区接近中心性方差为6.3,2015年接近中心性方差为 5.92,说明接近中心性的差异在缩小,各景区之间的联系密切程度的差异性在缩小。南京中山陵园、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总统府、玄武湖、雨花台、镇江茅山、扬州瘦西湖等景区与其他景区联系密切;南京科技馆、高淳老街 、明文化村 以及镇江中国醋文化博物馆、杨州何园、茱萸湾等景区与其他景区联系密切值较小,逐渐边缘化。变化最大的是珍珠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景区,珍珠泉与其他景区的联系密切度在降低,而大屠杀纪念馆与其他景区联系密切度在逐渐提升。

五、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总体时段性变化上来看,宁镇扬地区旅游流联系紧密,网络密度较大,而且有进一步加强趋势。网络密度2010年为0.758 1,2015年为0.770 2。网络小团体在减少,通过凝聚子群分析发现,2010年子群数量为7个,2015年为5个,说明宁镇扬地区景区网络的合作联系在加强,整体协同效应显著。中心景区数量在增多,边缘景区数量在减少,2010年边缘景区为11个,2015年边缘景区为9个。边缘化景区数量的减少,说明宁镇扬地区景区发展网络化、均衡化趋势在加强。

2.从单个景区时段性演变来看,5A景区和高质量的4A景区五年来的中心地位一直没有变化,如中山陵、夫子庙、雨花台、总统府、茅山、瘦西湖等;而一些位置较偏远、经营管理又不太好的景区,在整个网络体系中的位置更加边缘化,如扬州茱萸湾景区、南京明文化村、镇江醋文化博物馆等。

景区年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土流失;云南;少数民族;社区;直苴村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5

Abstract: Assessment of soil and water loss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ecology,ethnology with reference to Zhiju villag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communities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Yun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more and more serious loss of soil and water in Zhiju village, and the slope and the vegetation cover were the primary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gional loss of soil and water, which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and basic data for the building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community,and explored the related theory giving service to the building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perfect harmony.

Key words: loss of soil and water; Yunnan provinc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community; Zhiju village

金沙江为长江上游,由于人类的干扰及环境变迁的影响,近半个世纪以来,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导致流域土壤肥力下降,环境恶化,自然环境防洪能力减弱,已严重制约了金沙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长期聚居于该流域的各少数民族社区生产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进而还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基于GIS和RS技术[1-2],提取了云南省永仁县直苴村与水土流失相关的时空信息,对直苴村1988―1999年水土流失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评估分析,为分布于金沙江流域的云南山地民族社区水土流失治理及决策提供科学参考。研究为云南山区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区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同时进行相关的理论探索,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为永仁县直苴村。永仁县属金沙江流域,地处滇中北部(101°14′~101°49′E、25°51′~26°30′N),总面积2 189 km2,其中山区占97%[3]。到2001年末,全县总人口10.28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8.03%,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64%,永仁县是楚雄州内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山区小县[4]。

直苴村位于永仁县城的西南部,距县城75 km,距乡政府所在地17 km,总面积88.84 km2,最高海拔2 861 m,最低海拔1 800 m,主要分布于海拔2 300~2 861 m之间,占总面积的83.70%。坡度25°以上的部分占了区域总面积的65.81%,平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4.39%。年平均降雨110 d,年均降水量为1 083 mm。年积温较低(区域内≥10 ℃的年积温仅为2 859.7 ℃),年平均温度仅12.4 ℃。直苴村所在区域,属万马河流域。万马河为金沙江的一级支流,境内主河长32.6 km,径流面积680 km2,河口多年径流量13.5 m3・s-1,总落差534.6 m,瞬时最枯流量为0.7 m3・s-1。区域内有棕壤、黄棕壤、红壤和水稻土4个土类,以红壤和黄棕壤为主,约占80%。

直苴村是以彝族聚居的高寒特困山区村,彝族占总人口的97%。 到2001年全村人口2 825人,其中约3/4的人没受到过学校教育。2001年人均占有粮食210 kg,人均所得438元(资料来源于中和乡政府)。

2 研究方法

考虑到在直苴村进行该项研究,主要与区域内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变化情况直接相关,为了尽可能地避开其它因素的干扰,注意到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刀耕火种农业的逐渐消失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期因长江洪水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随后的退耕还林政策等,对森林进行了强制性保护,致使植被覆盖面积和耕地面积等资源变化较大。所以对相关景观生态学指标[5-9]选取了1988―1999年这个时段进行研究。

2.1 数据来源与分辨率

采用1988年4月6日过境和1999年2月16日过境,轨道号为130-42,分辨率为30 m × 30 m的7波段TM卫星影像,及相关地区1∶50 000标准分幅的地形图等。多次野外实地调研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该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壤侵蚀状况、植被覆盖状况、水热条件、土壤、地形、地貌等。通过GPS的导航功能进行沿途GPS点的采集,重点采集典型的植被类型、土壤侵蚀发生地区和居民点等。同时,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利用GPS的导航功能进行卫星影像的目视初译,并进行了照片拍摄。调查过程中,收集了永仁县行政区划图、降水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图件及相关的书籍资料。

2.2 图件的研制

2.2.1 基础图件 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将已获取的卫星影像以及相关1∶50 000标准分幅地形图等在统一的投影系统下进行投影转换,经修改、拼接等反复编辑处理后通过数字化得到水系、道路、居民点、边界图等图层以备用。

2.2.2 土壤类型图 土壤类型图以永仁县的土壤类型为依据,通过剪切、修改等编辑处理,提取研究区的土壤类型图。

2.2.3 水土流失现状图 据直苴村的具体情况,参照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10-11],对通用土壤侵蚀方程A=R・K・LS・CP的各因子的不同类型赋予不同的权重值。

(1) R因子为降雨侵蚀力因子,取值范围0~10。据研究区年降雨量分布图,为R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具体见表1。

(2)K因子为土壤可蚀性因子,取值范围0~1。据研究区土壤类型图,对研究区各种土类的K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具体见表2。

(3)LS因子为地形因子,取值范围0~1。据研究区坡度图,对研究区不同坡度等级的LS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具体见表3。

(4)CP因子中,C为作物管理因子,也可称植被覆盖因素;P为土壤侵蚀控制措施因子。本研究中,将C因子和P因子联合考虑为CP因子,表示覆盖和管理因素,取值范围0~1。据研究区植被图,对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CP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具体见表4。

(5)将代表以上各因子的不同图层叠加,后将叠加图层的每一斑块的各个因子的权重值相乘,就可得到每一斑块的A值,这样就建立起了水土流失模型,即:

A=(R)・(K)・(LS)・(CP)

此时的各个因子并没有进行实地的实验测算,所以此时的A值并不是确切的土壤流失量值,但可以根据A值不同的数量级而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定性表示当地的水土流失程度。

(6)计算叠加图层的各斑块的A值,据数量级将水土流失划分为:Ⅰ、Ⅱ、Ⅲ、Ⅳ、Ⅴ、Ⅵ 6个级别,依次表示土壤侵蚀程度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剧烈,见表5。

(7)最后根据模型,将反映各因子的数据图层进行叠加,可得直苴村的水土流失现状图。

2.3 景观分析指标

依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选用景观比例、景观密度、人为干扰指数等指标,以反映研究区土地利用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各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10-11]:

景观比例(Pi):景观组分i(i=1~m,m为景观组分类型数)的面积(Ai)占景观总面积(A)的百分比,100%,景观比例(Pi)是度量单一类型与景观整体的相似性程度,故Pi越大,景观组分与景观整体就越相似,景观组分对景观整体的影响就越大。

景观密度(Ri):景观组分i的斑块数(Ni)与景观总面积(A)的比,以表示景观破碎化程度,Ri=,景观破碎度是指景观要素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反映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和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程度。景观密度(Ri)越大,景观组分i的斑块数(Ni)就越多,景观破碎化就越严重,空间异质性程度越大。

人为干扰指数(HD):人为干扰景观比例(Phd)与自然景观比例(Pn)之比,以表示景观受干扰的程度:HD=,人为干扰景观比例(Phd)与自然景观比例(Pn)之和等于1,故Phd越大,景观受人为干扰越强烈。

3 结果与分析

直苴村1988年土壤侵蚀分级面积统计结果表明(表6),各种土壤侵蚀程度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中度、轻度、强度、极强、微度和剧烈,中度达41.72%,强度以上的占29.13%;最大斑块面积,轻度的最大,中度的第二,强度的第三;最小斑块面积,剧烈的最大,极强的第二,微度的第三;斑块数和景观密度,强度第一,中度的第二,轻度的第三;整个景观的斑块密度达到了1.647。这一切说明该区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直苴村1999年土壤侵蚀分级面积统计结果和1988年相比(表6),各种土壤侵蚀程度所占比例从大到小变化为:中度、强度、轻度、极强、微度和剧烈,中度为38.45%,强度占32.02%(1988年为26.74%),强度以上的占33.84%(1988年为29.13%);最大斑块面积,中度从1988年的第二变为最大,强度从1988年的第三变为第二,轻度从1988年的第一变为第三;最小斑块面积,剧烈的达4.31 hm2为最大(1988年为4.00 hm2),极强的第二,微度的第三;斑块数和景观密度,中度第一,强度的第二,轻度的第三,无论是斑块数还是景观密度都比1988年有大幅度的增加;整个景观的斑块密度达到了2.349,比1988年的1.647增加了42.62%。这一切说明该区域十多年来水土流失不仅没有得到治理,相反还越来越严重。

4 结论与讨论

可见,从1988年到1999年,研究区域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不仅没有减弱,相反还越来越严重,到1999年,“强度”级水土流失高达32.02%(1988年为26.74%),“强度”级以上的水土流失占到33.84%(1988年为29.13%),与实地调查研究结果相吻合[12-13],证明本研究所建立起来的水土流失模型是可行的,可应用于金沙江流域云南山地民族社区水土流失评估,为分布于金沙江流域的云南山地民族社区水土流失治理及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实地调研表明,研究区域原生植被不断遭到人为干扰和破坏是区域十多年来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的主要原因[12-1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刀耕火种农业在研究区域逐渐消失,现代农业成为了研究区域的主要产业,曾经依托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在刀耕火种农业时代保留下来的风景林、水源林和神树林等不少原生植被在现代农业背景下遭到了干扰和破坏,从而使研究区表现出从1988年到1999年十多年来,水土流失不仅没有得到治理,相反还越来越严重的现象。因此,有理由相信云南山区众多的民族文化在云南山地民族社区水土流失治理中将大放光彩。

致谢:感谢永仁县县委和县政府、中和乡党委和乡政府、直苴村委会等对整个调研工作的支持。对云南大学叶辉教授、杨树华教授给予的指导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汤丽结, 舒畅. 基于GIS和RS的巢湖流域水土流失评估[J]. 水土保持通报, 2013(1): 305-308, 312-313.

[2] 常书平, 张璐, 杨爱民. 近10年来北方干旱区水土流失演变趋势分析[J]. 水利水电技术, 2010(12):62-65.

[3] 云南省永仁县志编纂委员会. 永仁县志[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38-39.

[4] 永仁县地方志办公室. 永仁年鉴[M]. 楚雄: 楚雄日报社, 2002:47.

[5]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民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202-203.

[6] 云南植被编写组. 云南植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85-96.

[7] 王宝荣, 杨树华, 王崇云等. 遥感判读植被类型的研究[J]. 生态学杂志, 2001, 20(S): 18-20.

[8] 王万茂. 土地利用规划学[M]. 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0:544-549.

[9] 吴兆录. 生境格局与土地利用――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69-79.

[10] J 柯克比, R P C 摩根.土壤侵蚀[M].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7.

[11] 杨树华,贺彬.滇池流域的景观格局与面源污染控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90-93.

景区年度总结范文第4篇

1研究区概况

杂谷脑河流域属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高山峡谷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1°11′52″—31°55′7″,东经102°35′36″—103°6′11″,总面积为2179km2,位于青藏高原东缘褶皱带最外缘部分,处于岷江水系的一级支流杂谷脑河汇水区,该河流域是藏、羌、回及汉族等多个民族聚集区,8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农牧业,且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传统的林业和牧业为主,但耕地多以坡耕地为主。气候以高原山地温带、寒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受西北寒流影响,夏季受西南与东南湿热气候影响,基本上常冬无夏,春秋连季[15],平均气温低、地区差异大、冬冷夏凉、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年均降水量为500~600mm,年蒸发量为1000~1500mm,干湿季节交替明显,典型植被是由云杉、冷杉、松等针叶树种所组成的纯林或者混交林为主。

2研究方法

2.1数据处理本研究以美国Landsat卫星1980年7月(MSS,60m×60m)和2006年9月(TM,30m×30m)两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并以研究区域1∶10万地形图、部分植被分布图、水文地质图、部分土地利用数据、统计年鉴、部分土壤类型图及气象数据等为辅,在ERDASIMAGE9.2的支持下,以地形图为地理坐标参照,利用二次多项式的方法完成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并保证其校正精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图像增强等一系列的处理,结合杂谷脑河流域边界,完成遥感图像的裁剪,考虑研究区域遥感影像数据光谱信息和纹理特征,参照该区域的林相图、森林二类调查数据和部分野外调查数据,并根据实际土地利用现状,建立其土地利用的训练样本,进行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解译,实现其景观分类,并随机选取300多个样点进行精度评价,经检验,准确率分别达到82.3%和85.61%,共分为7个一级和7个二级景观类型,分别为:耕地、林地(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草地、水域、居民用地、未利用地(非植被景观)和灌木林地,其中其二级土地利用主要根据植被类型来划分,在ArcGIS9.3的支持下,完成土地利用的拓扑、编码等处理,并存储为栅格格式(gird),并与以后的景观指标计算。

2.2景观格局指数景观指数不仅高度浓缩了景观格局信息,而且能反映景观的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特征。因此,参照其它相关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区自身的特点,本文选取景观斑块数(NP)、边界密度(ED)、斑块分维数(FD)、景观分离度(S)、景观蔓延度(CONTAG)、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优势度指数(DI)与均匀度指数(E)等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及变化,其中各指标生态学意义与计算方法可见相关文献[16-17]。

2.3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模型土地覆盖重心迁移模型不仅可以很好地从空间上描述土地利用主要类型的时空演变过程[18-20],而且有助于掌握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变化规律,基于此,本文在ArcGIS中,通过计算Centroid其中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坐标,揭示其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第t年某种土地资源分布重心坐标(经纬度)计算方法为:

3结果与分析

3.1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1980—2006年杂谷脑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1),主要表现为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的面积减少最多,灌木林地、草地、耕地、居民地面积增加,灌木林地的面积增加最多,水域面积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增加量仅为0.01km2。近30a间,林地面积减少了117.66km2,面积比例由1980年的47.03%减少到2006年的41.63%,年均减少率为20.76%,主要归因于建国后尤其是时期大量森林被砍伐[21],尤其以处于群落演替后期的云杉、冷杉寒温性暗针叶林为主,森林资源锐减,林地大面积的减少,区域环境质量下降。未利用地年平均减少0.05km2,随着经济作物的推广和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行,研究区域大量的荒山荒地被开发利用,造成部分未利用地的面积减少;灌木林地面积增加了82.60km2,年平均增加3.18km2,草地年平均增长为1.36km2。灌木林地和草地的大量增加主要归因于在高海拔地区的亚高山云杉、冷杉林,在受到强烈、频繁、大规模的人为干扰(采伐或开荒)时[22],由于该区域山体结构破坏、坡陡山险[14],生态环境相对恶劣,森林更新缓慢,亚高山针叶林通常会逆向演替,退化为以林内植物为主的次生性亚高山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受到过度采伐、放牧等人为干扰的影响或水分条件差的地段,就形成亚高山灌丛,加上持续过度放牧、毁灌开垦和随意砍伐取薪柴等人类干扰活动,灌木林地将退化为亚高山草甸[23],灌木林地和草地的增加主要由林地的退化所致,表现为原始森林景观逐步向人为干扰景观演变。

3.2景观格局特征变化分析

3.2.1景观总体特征研究区域内各景观类型面积、斑块数量与优势度分布不均衡,区域自然景观(森林景观、草地、灌木林地和未利用地等)占绝对主导地位,面积总和均达到90%以上,其中林地和草地景观的比例较大,二者占研究区总面积70%以上(表1),对区域景观格局起控制作用[24],而半自然景观、人为景观(未利用地、耕地和居民地等)占据较小的比例,表明杂谷脑河流域以自然景观主导区域景观格局特征,人为景观则明显处于支配地位,这与研究区居住的人口数量、自然条件及经济发展程度有关,由于该地区人口总数相对较小,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因而人为活动形成的景观类型面积比例相对很小。

3.2.2主要景观类型特征变化由图1分析可知,林地景观的斑块数目增加相对较少,而其边界密度,从1980年的9.8335增加到2006年的10.9542,由于该区域的森林长期受人类经营活动的影响,特别是被大规模采伐后,致使其分布由大斑块集中向小斑块镶嵌,道路两旁尤为突出,林地景观破碎度增加的同时,以桦木林、山杨林为主的阔叶先锋树种在采伐迹地上普遍而大量发生,在其适生范围内边界扩展侵入其他森林类型中,形成复杂的交错带,总体上边界总长度的增加,造成边界密度的增加。2006年林地景观的分维数大于1980年的,源于自1998年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人类对森林资源有组织的开发和干扰逐渐减弱,对林地的破坏有所减缓,致使林地的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化和复杂化,分维数增大。草地景观在研究区域占据较大的比例,仅次于林地景观。其斑块数目和边界密度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分维数呈现减少的趋势,草地景观在该区域分布较为广泛,受生态造林、农业耕作等影响,原来连续的草地景观被人类活动分割和占用,分布愈加分散,破碎度日益增加,斑块空间分布散落性增强、聚集度和连接性降低,斑块呈零散分布,大型斑块日益减少,在导致边界总长度增大的同时,致使其边界密度也增大。由于草地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其斑块的形状趋于规则化和简单化,并不断向荒漠化和半荒漠化演变,尤其干旱河谷区地势相对较平坦的区域,受到频繁的人类活动(耕种、放牧和刈割灌草)[14]干扰,对此地带植被破坏较大,致使其分维数降低。灌木林地景观面积所占比例次于林地和草地。1980—2006年,灌木林地景观的斑块数目由24增加到44,表明其分布由集中趋于分散,边缘密度和分维数呈现增大,表明其破碎度有所增加,森林群落遭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是其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由于森林采伐后,部分区域的生境恶劣,森林更新困难,致使采伐迹地被灌木所取代,虽然灌木种类很多,但其结构零乱且类型较复杂,优势种不明显。灌木林地不断的扩大且其大块的灌丛植被林地、疏林地被分割蚕食,形成岛状分布,造成灌木林地的边缘曲折多,形状呈现不规则化和复杂化,形成由于其边界扩展侵入其他森林类型复杂的交错带格局。未利用地景观主要由迹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弃耕地、荒山荒地和岩石地等景观类型构成,斑块数目相对变化不大,但其边缘密度增加,分维数减少。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该景观类型的面积增加主要源于森工局对森林的大量采伐,造成采伐迹地的大量增加,1998—2006年主要源于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政策的调整,人类加大了部分区域的撂荒地和弃耕地的改造利用,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致使其面积有所减少。

3.2.3景观要素空间距离由表2可知,CONTAG由1980年的64.9317减少到2006年的63.4710,1980年以来,随着被会经济的发展,原来斑块较大的景观类型被分割为许多较小斑块,呈现出以林地大面积减少和灌木林地显著增加为主要特点,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部分连接性好的自然景观逐渐向连接性差的半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演变,致使斑块之间团聚程度减弱,区域景观之间的镶嵌性增加,景观空间分布均匀性有所增强,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增加,其连通性降低且破碎化程度增强,景观整体完整性较差,物种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生境萎缩,适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在减少,不利于景观中生物和资源的保护,将直接影响到物种的繁殖、扩散、迁移和保护[25],主要归因于研究区域优势景观类型(云杉、冷杉林景观)在此期间大量减少,在采伐道路两旁的景观格局尤为突出。分离度由1980年的3.7615增加到2006年的4.7726,近30a来研究区域斑块总数由368个增加到396个,增加了28个,平均斑块面积由1980年的5.91km2/个减少到2006年的5.50km2/个,部分大的斑块分裂成形状略为规则的小斑块,景观格局多以形状较为简单的小斑块为主,在整体上加速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景观类型斑块分布趋向离散,个别斑块呈零星、散落状,在一定程度上斑块分布更加均匀,单一的优势景观类型对整体景观的控制作用减弱了,还呈现出以云杉、冷杉暗针叶林为地带性植被并主导着区域森林景观格局,但景观整体景观的优势度在减少,不利于景观功能的整体发挥[25],从而使自然生态环境的净化和维系能力下降[26],对景观结构的逆向影响十分突出[27],源于该区域的森林景观长期受到人类持续的经营活动(森林采伐)的影响。

3.2.4景观异质性由表3的计算可知,杂谷脑河流域景观多样性指数由1980年的1.2328上升到2006年的1.2754,均匀度由0.6335增加到0.6554,说明单一的优势景观类型对整体景观的控制作用减弱了,景观类型组成相对比较均匀,且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减小,区域景观呈现出以林地为基质的草地、灌木林、岩石地等自然斑块交错的森林—草地荒原分布态势,其余景观类型呈补丁状散布于区域之中,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加深,景观异质性程度和复杂性加大,不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该区域的景观优势度由1980年的1.5746减小到2006年的1.5320,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处于主导地位的景观类型与其它景观类型所占比例的差异在缩小,景观结构趋于均匀,致使林地景观对流域景观控制作用逐渐减弱,改变了仅由少数地带性植被景观控制该区域景观格局现状的局面。

3.3土地利用类型时空特征分析从表4可看出,林地景观的重心坐标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转变,主要缘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森工局对森林的大量采伐,低纬和低海拔区域的云杉、冷衫林被大规模采伐,森林景观大幅度减少,对于高纬和高海拔的地区而言,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人类的干扰活动,致使该区域的原始景观得以保存,此外,特别是在1998年起施行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也使得该区域保留了部分完整原始森林景观结构,故其重心向纬度较高的高海拔地段转移;对于草地而言,其重心坐标由低纬度向高纬度转变,在低纬度和低海拔的地段,草地受到过渡放牧和开荒等的人为影响,草地退化和沙化现象严重,面积减少,逐步向高山和相对高纬度地带转移。灌木林地的重心坐标由高纬度区域向低纬度转变,由于低纬、低海拔的森林被采伐后,灌木林在采伐迹地迅速更新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受人为的过度干扰(采伐和放牧),特别是藏民的居住地附近,部分针叶林作为薪柴随意被砍伐,致使针叶林景观类型逐步演化为灌丛针叶林混交景观,形成灌丛景观的逆向演替发展,故重心坐标向相对低的纬度地区转移。未利用地由低纬度和低海拔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区域转变,源于高海拔区域存在着大量的裸崖地、火烧迹地和部分雪山。

4结论

景区年度总结范文第5篇

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 调优效果显现

二季度中经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为94.1,比上季度下降0.5点,运行态势继续趋缓。中经装备制造业预警指数为63.3,与上季度持平。

二季度装备制造业最大亮点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同比增长10.8%,同比增速比上季度加快2.2个百分点,在连续3个季度下降后出现回升。

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特别是出口市场依然较为低迷,但行业增长的分化说明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还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效果已在逐步显现。比如,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制造出口订单增加。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回升反映出企业投资信心有所恢复,行业增长的动能在不断叠加积累,行业整体呈现出企稳迹象。

煤炭业:供给大于需求 盈利水平下降

二季度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为95.0,比上季度下降0.4点,连续3个季度下行。中经煤炭产业预警指数为59.3,与一季度持平,继续在过冷的“蓝灯区”运行,表明煤炭行业仍处在深度调整阶段。

二季度,煤炭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9.9%,降幅比上季度扩大7.3个百分点。二季度煤炭产业销售利润率为1.3%,比一季度低0.8个百分点,比全部工业销售利润率低4.3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煤炭企业利润呈现逐月下滑态势,除个别优势企业和部分上市公司账面有盈利以外,其他大部分企业出现了亏损。煤炭产业景气持续下行,主要原因依然是煤炭市场的供求失衡。

石油业:整体由亏转盈 景气企稳向好

二季度,中经石油产业景气指数为96.2,比上季度上升0.8点。中经石油产业预警指数为66.7,比上季度上升3.3点,继续在“浅蓝灯区”运行。

二季度,石油全行业实现由亏转盈。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总额降幅收窄5.4个百分点;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则由一季度的亏损转为盈利,使得行业整体盈利状况明显改善。

三大因素促使石油行业景气向好。一是上半年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逐步回暖,为石油产业整体企稳向好奠定了基础。二是二季度国际原油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低位反弹后趋稳,国内成品油价格在二季度总体呈现上涨,由此奠定了石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的全面改善。三是能源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速度在加快、面积在扩大、深度在加强。

电力产业:需求增长减弱 发展势头放缓

二季度中经电力产业景气指数为97.8,比上季度下降0.5点,未能延续一季度的小幅上升势头;预警指数为66.7,比上季度回落4.1点,仍处于偏冷的“浅蓝灯区”。

今年以来,我国电力供需总体宽松。电力行业景气度的小幅调整,与宏观经济形势和气温因素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一季度、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均为7%,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用电大户第二产业由于受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发展势头有所放缓,第三产业则继续呈现较快发展态势。

钢铁业:需求持续低迷 景气仍处低位

二季度,中经钢铁产业景气指数为95.8,较一季度下降0.5点;中经钢铁产业预警指数为63.3,较一季度下降3.4点,继续在偏冷的“浅蓝灯区”运行。

上半年,钢铁业景气继续低位徘徊。由于深受产能严重过剩的困扰,钢铁业面临的形势严峻、企业遭遇的困难增多。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钢材需求减弱的情况下,一季度作为传统的钢材需求淡季,钢铁业生产经营运行疲弱,利润出现大幅下滑;二季度尽管是传统的需求旺季,但下游行业需求持续低迷,粗钢生产持续下降,钢材价格跌幅扩大,行业效益状况继续恶化。二季度,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为1.5%,明显低于5.6%的全国工业平均水平。

水泥业:盈利水平下滑 区域分化明显

二季度,中经水泥产业景气指数为98.1,比一季度下降0.8点,已连续4个季度处于下滑态势。中经水泥产业预警指数为66.7,比一季度下降3.3点,连续4个季度处于下降态势,并未呈现企稳迹象。

二季度水泥产量同比下降5.1%,降幅比一季度扩大1.7个百分点,水泥价格也继续下跌。由于下游需求未有明显改善,销售收入连续2个季度同比下降。需求低迷、价格持续下跌,导致二季度水泥行业销售利润率为3.7%,同比降低2.0个百分点,盈利水平明显下滑。

上半年,从全国6大区域水泥市场来看,保持了南方盈利、北方亏损的格局。其中,中南和华东盈利状况较好;西南地区累计利润总额下降幅度达92%;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利润总额为负值;华北地区成为全国水泥市场“重灾区”,累计亏损额达18亿元。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水泥工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转型升级任务仍很艰巨。

化工业:市场需求回暖 效益大幅提升

二季度,中经化工产业景气指数为97.5,与上季度基本持平,微降0.1点,在行业景气度连续多个季度下降后呈现企稳迹象;预警指数为66.7,比一季度回落3.3个百分点,继续在“浅蓝灯区”运行。

上半年,国内化工行业运行总体呈现低开趋稳、稳中有压态势。随着国家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逐步发挥效应,宏观经济缓中趋稳,加上国际油价触底回升,原料成本压力反转。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化工行业总需求有所回升、价格有所回涨、投资逐步企稳,特别是行业效益大幅回升。经初步季节调整,二季度,化工产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7.9%,较上季度提高16.8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5.4%,比去年同期高0.9个百分点。但是,鉴于产能结构性过剩带来的下行压力依然明显,行业仍需多措并举化解市场供需失衡矛盾。

家电业:产销增速放缓 创新驱动提速

二季度中经家电产业景气指数为96.5,比上季度下降0.5点,降幅较一季度有所扩大。中经家电产业预警指数为80.0,比上季度下降6.7点,由正常稳定的“绿灯区”降至偏冷的“浅蓝灯区”运行。

上半年,家电业运行呈现稳中趋缓态势。由于国际市场较为低迷、国内前期刺激消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市场需求、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滞后影响继续显现,家电业持续面临着市场下行压力。二季度,家电行业生产、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出口增速等多个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

服装业:出口由增转降 产业加速转型

二季度,中经服装产业景气指数为96.0,比上季度下降0.5点。中经服装产业预警指数为80.0,与上季度持平,继续在“浅蓝灯区”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