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星星相关的诗句(精选5篇)

  • 与星星相关的诗句(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诗歌教学如何体现诗歌特点?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王家新在谈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时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诗的语言本身,因为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注重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

与星星相关的诗句(精选5篇)

与星星相关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 唤醒语感 选词 辨句 拟题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如何体现诗歌特点?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王家新在谈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时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诗的语言本身,因为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注重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真正把诗歌当做诗歌来教,让教学回归诗歌本身”。诗人为我们指明了现代诗歌的教学方向。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为只有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语言魅力,运用恰当教学手段,唤醒学生语感,使学生对诗歌产生全身心的震动与共鸣,才能把握诗歌感情,并唤起对诗的热爱。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诗人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在艺术上,《星星变奏曲》颇能体现朦胧诗的特点,它并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借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意象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另外,本诗采用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但是通过学情调查,学生对当代诗歌接触不多,也谈不上喜爱现代诗(学生不仅对诗歌阅读不够,其它文类也是阅读不够)。为了吸引学生兴趣,笔者决意摒弃以往诗歌教学偏重“意义”分析而忽略语言本身的弊病,采用活动式教学方式推进教学,以“选词”“辨句”“拟题”三项活动,充分唤醒学生的语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内涵,把握这首诗的语言形式,体悟诗人表达的感情,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创意设计】

教学目标:多角度分层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诗歌通过变化对称的句式表达感情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老师与大家共享一首诗,我们通过三个活动来学习这首诗。(教师板书:选词、辨句、拟题)

教师组织学生预习。

师:请大家用各自喜爱的方式读诗。同时把遇到的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

学生自由读诗,并圈画生字词。

师生互动,扫除文字障碍。(重点字词:凝望、朦朦胧胧、寂寞、覆盖、冻僵、颤抖、疲倦等)

二.选词

1.读诗歌,按头像选填词语

师:请大家自读本诗,把自己感觉到的“喜欢”或“不喜欢”的词语,写到黑板相应的标识为喜欢和不喜欢头像之下。

(教师张贴两个头像。学生自读,持笔圈画词语。学生自主到黑板上“喜欢”或“不喜欢”的头像之下写出选中的词语。每人书写词语的数量、内容不限。)

教学预设:

喜欢组:光明、星星、凝望、白丁香、朦朦胧胧、诗、春天、萤火虫、柔软等

不喜欢组:僵硬、寒冷、疲倦、寂寞、瘦小、冻僵、苦难等

师:请大家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感觉、试读黑板上的两组词语。对黑板上的词语进一步作出修订或补充。

师生互动,学生试读,修订、补充黑板上的两组词语。并请说明理由。

2.增语感,加前缀趣味竞读

师:请大家在两组词语之前分别加上“谁不喜欢”“谁喜欢”这样的句式,试读喜欢和不喜欢之下的两组词语,组织趣味竞读。

示例:

谁不喜欢“光明”,谁不喜欢“春天”,谁不喜欢“柔软”……

谁喜欢“苦难”,谁喜欢“寂寞”,谁喜欢“冻僵” ……

师:两组词语“喜欢”“不喜欢”带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

喜欢组词语让你想到什么?

不喜欢组词语又让你让你想到什么?

组织学生分享交流感受。

师:大家比较一下,选用“我喜欢”与“谁不喜欢”,这两种表达有什么不同?(为第二个教学环节“辨句”铺垫蓄势。)

学生回答:

如果是“我喜欢”,只抒发诗人自己的感受;

而用“谁不喜欢”,除了自己的感受之外,还包括别人,是指“每一个人都喜欢”。

(师生小结活动一:不同的词语,传递的感情不一样。)

三.辨句

师:这是一首有秘密的诗。为了解开这个秘密,辨句部分,我们分三步进行。

1、明辨句式,体悟思想感情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女生用期待的语气,朗读PPT上的诗句。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一女生朗读。

师:请大家在第二节找出与之感情相悖的诗句。

学生发现: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教师请一男生朗读,要读出悲愤苦难。

教师让学生体会这两种不同感情,并启发学生,找类似相照应的诗行。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教师启发学生,发现:诗人用不同的句式表达不同的感情。)

预设:

“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这一句式,肯定句,表达对光明、对希望的期盼。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这一组句式,否定句,表达的对现实的否定。

2.品析词语,了解现实黑暗。

师:我们已经知道诗人表达了对光明的期盼。那么,这首诗的每一节的前四句,是否就可以删去?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每一节前四句。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找出关键词“如果”。

品味“如果”这一词语的表达作用。

“如果”表示一种假设,诗人用“如果”开头,表现了现实环境的否定!

3.深入阅读,把握诗人意愿。

师:现实如此黑暗,天上的星星都疲倦了,那即使最瘦弱的星星也被风吹落了,诗人有怎样的愿望?

学生朗读: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师指导朗读,重读“升起”“照亮”等词语,从而启发学生把握作者的意愿和所表达的感情。

(师生小结活动二:利用句式变化,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

四.拟题

师:我们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为这首诗拟一个恰当地标题,并说明理由。把你们觉得合适的题目,写到黑板上。

教师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这种讨论,学生自主到黑板上写出本小组讨论结果。

学生说明所拟标题的原因。

(此环节,课堂生成不做预设。由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在对诗歌词语、句式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对本诗所表达的感情做出自己的提炼和概括。)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五.小结、拓展

与星星相关的诗句范文第2篇

为什么两大巨星的碰撞会如此悄无声息呢?原因在于这根本不是什么巨星碰撞,至少在当时不是什么巨星碰撞。确切地说。是一个巨星与一个具有巨星潜力的小星的碰擦。碰撞会产生爆炸。而碰擦则可能产生声响,也可能没什么动静。这里的巨星非李太白莫属,而具有巨星潜力的小星则是杜甫。在我看来,即使是这次碰擦,在杜甫的心目中,李白还只是个当代的成名人物,并没把他看作是划时代的巨星;同样,在李白的心目中,杜甫可能只是个文学爱好者,还不足以激发其更多的热情与关注。于是乎,这两个古今无双的人物,他们的一场被后世寄予无限期待的巨星级碰擦,居然沦落为一个普通的文学活动,而没有碰撞出激动人心的耀眼火焰。

唐代文学史称,李白是有唐一代唯一在生前死后均享有巨大声誉的诗人,他的崇拜者自然不乏其人。据称,他的成名作《大鹏赋》,当时家藏一本。村夫汪伦为见李白,不惜杜撰万家酒店十里桃花的景李白前往。诗人魏颢更为瞻仰李白的风范,追踪游历了半个中国。此等行为。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今的追星族。或许可以据此推断,追星的这种行为并非现今才有,实为自古而然。这也难怪,一个巨大光亮的星体,总是能对一些琐屑的荧火与尘埃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但令人不解的是,李白这个巨大光亮的星体与杜甫相遇时,并没有使杜甫产生汪伦及魏颢对其那样的景仰之情。

天宝三年秋,在京师失意东还的李白路过洛阳遇到杜甫时,前者已是名满天下,而后者尚属无名小辈。李长杜十余岁,但两人一见倾心,情同手足。杜甫有“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之句。从这些诗句中可知,李杜二人相得甚欢,亲密无间到了同被共眠、携手同行的地步。相处数月后,二人分手。现无法推断此番交往对杜甫的成长有多大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从此李白的风范便长驻杜甫心头。与李白结识后,杜甫陆续写下了与李白有关的诗歌十来篇(下称涉李诗),构成了杜诗的一道风景线,里面表现了杜对李的由衷钦佩与敬仰,而这种萦萦于怀又不假掩饰的仰慕之情,可以说与现下的追星族的执着热烈毫无二致。当然。杜甫的追星又与魏颢跟踪追随式的追星有明显不同,杜甫已领略过李白的才华与风范,所以杜的追星更像是神往。只是这种神往并非发生于两人相识之初,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表现出来。这种情感一经表露出来,就愈发浓烈,不能自己。一旦杜甫将这种神往的景仰之情诉诸笔墨,因其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就将其特有的沉郁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他此类文字极具震撼力,以至千载以下读之,仍能感受到这种饱满情感的强烈冲击。

根据创作年代与内容,杜甫的涉李诗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为记录交往,其二为回味与思念,其三为鸣冤。这三类诗又分别创作于交往时、分别不久与长别离三个时段。在这三个时段,杜甫对李白的了解表现为由表入里,最终深入李白的命运深处。而其对李白的服膺之情也从隐至显,从淡至浓,直至无比强烈。与李白结识时,杜甫还只是个未出道的年轻后生。应该说两人在名望上及创作实力上的差距远大于年龄上的差距,但在他稍后时期写给李白的诗歌中,那种崇敬之情反而是颇含蓄的。我们来看,杜甫对李白的赞美开始也不过是“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句中这些我们后人不甚熟悉的名字可能也没留下什么了不得的诗句,用这些来赞美李白,在我们后人看来更像是敷衍。唯英雄能识英雄。当时的杜甫还没成长为一颗巨星,因此可能还认识不到李白的杰出成就。将阴铿、庾信、鲍照诸人加诸李白,或者在杜甫心目中还算是过誉了。如果今天有人用阴、庾、鲍诸人来称颂杜甫的文学成就,可能会被认为比附不当,有贬低杜甫之嫌。想来修成正果的杜甫,也绝不会再用这些人去类比李白。李杜二人不仅年龄、水平有差距,就是精神风采也相去甚远,故李白最先打动杜甫的正是诗才以外的精神气质,他写下了“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狂歌痛饮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的诗句,对李白的刻画人木三分,极其传神。两人分手后,与李白交往的这段时光成了杜甫重要的精神积淀,大概杜甫也渐渐从李白的诗歌中咂出味来。于是乎,李白的形象不时从他心底泛起,并益发高大,令他神往不已。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李杜曾再次重逢,而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却与日俱增,历久弥甚。随着杜甫阅历的增长、诗力的提高,他对李白的推崇之情非但没有减弱。反而益发强烈,最终猛烈爆发,发出人们期待已久的巨响。这种情感在杜甫的涉李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冬日有怀李白》)就是这种萦萦于怀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李白令人难以企及的品质也渐渐在杜甫心目中清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李白无可匹敌的才情与气拒王侯的风范跃然纸上。

与星星相关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于《繁星春水》读后感精选范文 《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子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不过也别有一番滋味。

此诗集中,冰心以母爱、童真和对大自然的歌颂为主题。女作家杏林子曾经说过:“除了爱我什么都没有!”的确,当你拥有爱就不需要别的什么东西了,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一切。冰心接受着母爱,同时她也赞誉着母爱,她爱大自然的一切。

冰心的诗句,是那样的简朴,但是每一个字眼都蕴含着那样深的含义,许多诗句还透入这对母爱的深深赞美。从冰心的诗句中,我悟到:一个人爱万物,他是美丽而快乐的;一个人被万物爱着,他会过得安逸舒适。而同时为这两者,他就是幸福的。

“冰心”这个词就是像她的人一般典雅清丽,超凡脱俗,也正如她所写的诗句,在淡淡的优雅的文笔中,还有着许多的哲理。一句“弱小的草啊!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装点了世界。”告诉我们小草虽然渺小,但世界需要它点缀。又一句“青年人,珍重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去做该做的,在时间的书上写下你的成绩与辉煌。总之,在冰心的诗句中,我们能学到很多。

读这些小诗,似乎很亲切,因为冰心将大自然中最纯最本色,又十分普通的东西用清淡优雅的诗句表现出来,不加以任何的人为的修饰,不添加以任何华美的词句,带着一丝温柔的忧愁,或一些深深的内在美:明目下,绿叶如云,白衣如雪。怎样的感人呵!又何况是别离之夜。在娓娓道来的诗句中,满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是她冰清玉洁之心的再现。

读完这本诗集,我觉得很美很美,不仅仅是,美而美,也有忧而美,悲而美。在冰心的诗下,一个多么美的世界!

关于《繁星春水》读后感精选范文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读,也是第一次读这种短诗。虽然阅读过很多诗集,但觉得它也别有一番滋味。

翻开书,导读的内容就吸引了我,还讲到了冰心奶奶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大,也充分体现了她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奶奶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总的来说包含三个方面:母爱、童真和自然。

冰心奶奶把母爱视为崇高和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加以歌颂。她认为,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基本动力。从冰心奶奶的短诗中我就感受到了他对母爱的理解: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

童真也是冰心奶奶这两本书中用得比较多的题材。在她的眼里,充满童趣的世界才是最美丽的世界。在童真中,冰心奶奶的作品有着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最后一个重点便是自然了。在冰心奶奶看来,人类归于自然,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读完了冰心奶奶的两部作品,我已经完全走进了书中的内容,仿佛我已经走进了冰心奶奶的内心世界,看到了她内心的想法。在这两部书中,冰心奶奶用清新典雅、朴素自然的语言,阐述了各种人生哲理,冰心奶奶的诗句优美,如同在茫茫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又如忘河之滨的水,又如花朵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在冰心奶奶的笔下,世界是那样的美丽。而且在字里行间也独具匠心,不知为什么,看了冰心奶奶的这两部作品,我的心微微触动了一下,这也许就是感动吧!

关于《繁星春水》读后感精选范文

这本书,歌颂了大自然,歌颂了童心,歌颂了母爱,它是新诗发展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没错,这本书正是我国著名诗人冰心所写的《繁星》、《春水》。一本引起社会和文坛强烈反响的诗歌集。

《繁星》、《春水》共由346首无单独标题的小诗组成。这些短诗虽然是冰心随手记下的,但每一首都蕴藏着一个独立的思想。几句简短的话语,没有大量的华丽描写,却恰恰体现出这些短诗真正的美。

初读《繁星》、《春水》,我便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了,仿佛一只无形的手正把我拉入书中。我既想赶紧看下去,又不忍过早看到结尾,我的手在每一页纸上反复摩挲着,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每一首诗。淡淡的油墨味环绕着我,优美的诗歌占满了我的大脑。合上书,依旧回味无穷。

再读《繁星》、《春水》,我比第一次读时懂得了更多,也思考了许多。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大自然创造了我们,哺育了我们,给我们一切她所能给的。但人类呢?人类却不停地伤害着大自然,并且越来越贪婪,他们砍伐树木,挖取石油,弄得大自然满身创伤。大自然在哭泣,而人类却被金钱和利益遮住了眼睛。

与星星相关的诗句范文第4篇

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地学习新诗,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新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描写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表达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要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其内容,并结合亲身体验和欣赏其他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象,感知诗中的形象,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二、教学设想

五步教学,立足单元,各有侧重。

初涉诗海赏美景:引导学生读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及阅读要求。然后紧扣第一句话,学生通读全诗,了解各诗描绘了哪些自然之美景。

吟读感知音乐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两首诗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的处理,在此基础上品味诗歌的韵律,感悟诗歌所蕴涵的感情基调。

想象体味画面美:许多优美的诗词都是意味隽永的画幅。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描述心中所想象的画面,并用练笔的方式转化为优美的文字

结合背景悟诗情: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各诗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当时赋诗的真情实感,领略诗人独特的艺术境界和艺术风格。

自主研习赏诗歌:通过对以上诗歌方法的学习,学生初步懂得诗歌学习的步骤,然后由教师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名家的、同学的),他们自行解剖、把握、模仿,这样研究―分析―模仿―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研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实现了学会鉴赏的过程。这样习得的能力比教师传授的更令学生终生难忘,也更“货真价实”;这样学会的学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将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明确学习内容

教材内容:单元教学提示及各诗歌。

设计构想:教学大纲安排单元式教学编排,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结合体,“集成块”,因此每单元的导读小短文无疑是这个集成块的说明书,我习惯要求学生进行新的单元学习时,都要先了解这篇“微型说明书”。

学生通过第一句话明确:本单元都是以自然美景作为诗歌题材的。于是,我设计“每一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为总纲性问题,通读所有诗歌,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

启发想象:诗歌和其他的文学样式一样,取材于生活,通过对自然山水、田园、动物等的细致描绘、议论,来寄寓或抒发作者的情感。学生回顾一下,在我们之前的写作中,有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并表达自己当时有怎样的情感。学生纷纷发言,有写过梅花的,表现它凌霜傲雪、不畏严寒的品格;有写小草的,表现它不畏卑却、不自轻自贱的傲骨。

(二)指导朗读,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1.教材内容

《雨说》

选材构想:中国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认为:“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由此可见,语言美、行为美取决于心灵美。以品德情意结合新诗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心灵美与语言美的结合与互动。

郑愁雨的《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在诗中,“雨”被赋予为一位亲切温柔的爱的天使形象。整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朗读。

2.教学重点

借助朗读了解诗歌的节奏和格律

(1)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为了让学生感受新诗节奏上的美感。老师要学生反复朗读。首先由学生分析内容,老师要学生从感情、思想及形式、手法两方面讨论。结果学生们都能体会郑愁雨真挚的感情,也能体味诗中的意象。

(2)指导朗读。学生反复朗读新诗,老师提示学生先要注意发音正确、吐字清晰,其次是语调的掌握。最后要求学生加入感情,将感情融入声音,以声音感染别人。

3.朗读设计思路

(1)指名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自由读之后,再指名朗读,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做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3)听视频朗读,在书上根据所听标记重音、停顿、语调等。师生共同讨论后确定各节读法。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该读得轻柔、温和,表现对雨的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点,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该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学生两人一组,自读自评,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4)配乐朗读,读出情感。播放舒伯特的《小夜曲》,请学生伴随音乐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如“轻松、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等。

(三)细味语言,想象诗歌的画面美

1.教材内容

《沁园春・雪》

选材构想:的诗词向来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加之诗人有深厚的古文学功底,很注意遣词造句,尤其这首写景抒怀之作,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以中肯的言辞总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是诗歌凝练语言的典范之作。

2.教学重点

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想象诗歌创设的美好画面,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3.品读语言的教学思路

(1)语文活动设计:你最喜欢读哪些句词?并结合词句描绘画面。

(2)交流反馈。学生朗读词句,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的、凝练的语言。

4.赏析词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重读“千”“万”,感受雪景的广阔、意境的开阔、气魄的宏大。重读“封”“飘”,“封”凝然安静,“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一句运用比喻,充满生机与活力,“欲”和“天公”重读,读出精神奋发之感。教师:的博怀和远大抱负,使他成为一代伟人。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迈、不同凡响,中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虚景,是作者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5.活动设计

学生展开想象,用“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句式,把诗人描绘的雪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体会作者豪迈的情怀。

(四)结合背景,体悟作者的写作情感

1.教材内容

《星星变奏曲》

2.选材构想

这首诗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诗意的含蓄与朦胧是这种诗歌最明显的特征。

3.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4.设计思路

(1)教师介绍诗歌背景。朦胧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1979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他们就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2)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圈画,再现时代背景和表现诗人追求的诗句。示例:“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再现了当时的背景。诗中“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的诗句,表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诗中“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抖”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追求。

(3)从古诗入手,引出意象的知识点。学生对新诗比较陌生,但他们对古诗是比较熟悉的。我提出问题:古诗有什么特点,如何去读一首古诗,学生踊跃作答,并提到了“要了解诗中的意象”。我趁机让学生说说月亮的意象。学生以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月亮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李煜“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如钩的意象,企图传达一种孤清与不圆满的遗憾意境,紧紧地扣住西楼独处的人,月如钩,人独悴;织就一幅好不凄凉的景色。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特征及象征意义。

(五)自主研读,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教材内容

《蝈蝈与蛐蛐》《夜》

2.选材构想

这两首诗是两首田园诗,都是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描写景致,学生熟知,内容比较浅近,阅读难度不算太大。

四、设计构想

(1)师生共同小结学习诗歌的方法,给学生一根拐杖。

(2)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研究学习。小组明确任务:确立学习目标,设计提问,小组解答,形成文字依据。

(3)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所得。

通过各小组的学习展示,及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对《夜》的学习目标,指向读写结合,许多同学调动生活的积累,把这首短的田园诗进行了散文式的改写。现附部分习作:

王克州同学的改写:漫步于没有风的夜晚,踩着脚底软酥酥的松叶。月光一泻千里,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装,给原本静谧的夜增添了几分神秘。没有夜莺的歌声,也没有长脚鸡的欢叫,只有小溪披着一件白纱,唱着欢快的歌儿蜿蜒前行。夜风里,稻香阵阵,和着各种青草味儿的清香。那些可爱的小草儿啊,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在柔情的月光注视下,尽兴地接受小溪儿的梳洗。

这些大自然里的精灵,安然地静守着自己的那一方圣地,青草不知道松树在头上注视它,松树不知道月儿在天空注视它,月儿不知道小溪正做着把它拥抱入怀的美梦呢!忽然,一枚松叶从树上悠悠飘落,静静的水面,一圈涟漪轻漾开来,仿佛美人的一抹浅笑!

卞灵同学的改写:当黑色成为天空的主打色时,夜,也就真正来临了!月,悄然出场,成为天空的主角,她挥挥衣袖,于是满目清辉在天地间弥漫开来。远处的山,似乎能触到月姑娘的裙裾,却因她的冷峻退避三舍,静穆地立在天穹下。小溪不改她活泼的性格,从山涧轻盈跃下,正准备放声高歌,却因月亮、山峦的沉默,也噤声不语,羞怯地一扭头,悄悄地躲藏进了林子里。那散落于草丛里的小花儿,调皮地向月姑娘眨着眼睛,它们,难道是风吹落凡尘的星星么?

五、教学总结

本着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每篇诗歌的教学又各有侧重。《沁园春・雪》偏重词句的赏析,把握诗歌语言的画面美,《雨说》着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把握诗歌节奏的音韵美,《星星变奏曲》致力于意象美的挖掘,在了解作诗背景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情感美。

与星星相关的诗句范文第5篇

2、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3、循序渐进,读懂诗题:读准诗题谁来读读诗题?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4、感性读题: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5、自主学习,读通诗句: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6、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