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分析论文(精选5篇)

  • 资料分析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实例 例1 某临床医生收集了如下的资料(表1),在各组内进行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在任何两组之间,用差量进行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请问:错在哪?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原作者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割裂了整体设计,…

资料分析论文(精选5篇)

资料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1 问题的提出

在医学论文或稿件中,若观测结果是定量资料,常需要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比较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别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此时,称为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如何才能正确地实现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呢?关键是两点:其一,检查定量资料是否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其二,正确辨析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第一点常可通过统计软件来实现,而第二点则需要分析资料的人具有这方面知识,才有可能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然而,只要科研课题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时,实际工作者能正确判定其实验设计类型的场合少得可怜,因此,在医学论文或稿件中,这方面的错误不计其数。概括起来说,不外乎有以下两类错误:(1)当定量资料不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时,盲目套用参数检验方法(通常为特定设计下定量资料的t检验或方差分析);(2)不管定量资料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是什么,一律套用单因素两水平(或叫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检验方法(如t检验或秩和检验)或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分析方法(如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其结果是所得出的结论可信度低,甚至是错误的[1,2]。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实例

例1 某临床医生收集了如下的资料(表1),在各组内进行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在任何两组之间,用差量进行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请问:错在哪?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原作者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割裂了整体设计,每次分析时,仅用了部分数据,数据的利用低,自由度小,结论的可信度低;无法分析药物种类与测定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先检查资料是否具备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然后正确判定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假定本例中的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而实验设计类型表面上看是“4个自身配对设计”同时存在,应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其中,测定时间因素与重复测量有关,除此因素之外,还有一个‘药物种类’因素)”。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本例而言,更合适的分析策略是:将“治疗前”视为“协变量”,即设法使各药物组治疗前尽可能取相等的平均水平,从而推算出治疗后的平均测定结果(称为校正的平均值),提高各药物组之间的可比性,其统计分析方法叫做“单因素4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一元协方差分析”(每次只分析一个定量指标);若每次需要同时分析3个定量观测指标,其统计分析方法可叫做“带有一个协变量的单因素4水平设计定量资料3元方差分析”。

表1 各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检测结果比较(略)

例2 很多人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表2资料。请辨析:这样做错在哪里?为什么?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表2 两组不同组织类型的NSCLC肺部ROI的Max SUV和Mean SUV比较(略)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表2中最后两列为两个定量的观测指标,原则上,当实验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定量指标时,看专业上是否需要同时考察它们的变化,若不需要,就视为两个一元定量资料;若需要,就视为一个二元定量资料。关键是检查资料的前提条件(此处从略)和正确判定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以下就不再赘述了。原作者所用的两种统计分析方法都属于分析单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不正确的。属于未正确辨析实验设计类型,就盲目套用统计分析方法的一种坏习惯,其结论是不可信的。该定量资料中涉及两个实验因素,一个是中医上的分型(非血瘀证与血瘀证),另一个是癌细胞类型。两个因素共有6种水平组合,各组合下都有一组独立的患者,两个因素同时出现在实验中,尚无专业知识保证它们对观测指标的影响谁是主要或次要,故这个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应叫做两因素析因设计或叫2×3析因设计,当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时,以选用相应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为宜。例3 很多人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表3资料。请辨析:这样做错在哪里?为什么?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表3 两组不同分期的NSCLC肺部ROI的Max SUV和Mean SUV比较(略)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原作者所用的两种统计分析方法都属于分析单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不正确的。属于未正确辨析实验设计类型,就盲目套用统计分析方法的一种坏习惯,其结论是不可信的。该定量资料中涉及两个实验因素,一个是中医上的分型(非血瘀证与血瘀证),另一个是疾病分期。两个因素共有8种水平组合,各组合下都有一组独立的患者,两个因素同时出现在实验中,尚无专业知识保证它们对观测指标的影响谁是主要或次要,故这个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应叫做两因素析因设计或叫2×4析因设计,当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时,以选用相应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为宜。例4 很多人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表4资料。请辨析:这样做错在哪里?为什么?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表4 各组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比较(略)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原作者所用的两种统计分析方法都属于分析单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不正确的。属于未正确辨析实验设计类型,就盲目套用统计分析方法的一种坏习惯,其结论是不可信的。该实验共有8个实验组,每组中的10只动物都在三个区被检测某定量指标的结果,故“三个区”是与重复测量有关的因素。要判断该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关键是要弄清“组别”是一个实验因素还是一个复合因素。显然,“组别”中涉及到很多因素,如“是否建模”、“是否用药”、“用何种药”、“用药种数”,这4个因素每个至少有2个水平,全面组合至少应有16个小组,现在只有8个组,说明这些因素的水平未全面组合,属于“多因素非平衡组合实验”,而不是一个标准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对于这种定量资料,应对“组别”进行合理拆分。可能的拆分结果如下。组合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组合2:模型组、丹参组、黄芪组、雷公藤组、氢化考的松组、硫唑嘌呤组;组合3:模型组、雷公藤组、硫唑嘌呤组、硫唑嘌呤+雷公藤组。将上述三种组合分别与三个区同时考虑,构成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具体地是,组合1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其设计格式见表5。

组合2也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其设计格式见表6。

表5 两组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比较(略)

表6 各组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比较(略)

组合3应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三因素设计”,因为该组合中的4个实验分组本身形成了一个2×2析因设计结构,再加上与重复测量有关的因素“三个区”,其结构用统计表表达出来(表7),便可一览无余,层次清晰,易于辨析

其真正的实验设计类型。

表7 4组肺组织病理图像分析结果比较(略)

例5 很多人用配对设计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法)处理多因素影响下的定量资料,如本刊2006年第4卷第3期第287页上的表1资料(为节省篇幅,详细资料此处从略)。请辨析:这样做错在哪里?为什么?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什么?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在此资料中,第1列“Group”之下的5个组不是单因素5水平之间的关系,它是多因素非平衡组合实验,因此,需要对“Group”进行合理地“拆分”:如组合①,前4组可同时比较;组合②,“第1组,第2、3、4三组中取一组,第5组”可同时比较。还应考虑放置在表中纵向上的“时间”因素,第1个时间点为“处理前”,应将其视为“协变量”,而且,“时间”是与重复测量有关的因素,简称重复测量因素。同时考虑某种组合和时间,则分别与组合①、组合②对应的统计分析方法都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一元协方差分析”。

【参考文献】

1 Hu LP, Li ZJ. Fundamental of medical statistics and discrimination of typical misuse. Beijing: Press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2003: 149153. Chinese.

资料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土工试验成果的精确度在整个勘测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利用Excel强大的数据表格和图表功能,可以对土工试验资料进行自动处理,提高成果的精确度及美观性。本人在土工试验资料整理中使用Excel时深深体会到它的方便快捷,在此想摘取几点小技巧与各位分享。

1固结试验计算成果及e-p、e-logp曲线的绘制

固结试验的特点是计算过程固定,成果曲线单一,正好可以充分发挥Excel的图表功能。此项工作分三步进行:

①编制计算成果表,即利用Excel的函数功能建立所需要的计算成果表;

②直接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生成e-p曲线和e-logp曲线;

以上两个过程需要应用Excel的格式化功能,使获得的成果更加美观清晰。

③将计算结果输入已编制好的曲线表格中,曲线就会随数据的改变而改变,十分直观。

2直接剪切试验成果线性回归分析

Excel图表内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线性回归分析,这一功能完全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直剪试验的成果分析。在直剪试验中,c、j值的精度十分重要,甚至反映出地质勘测成果的精度。传统的制图方式人为误差占了较大比例,应用Excel的线性回归分析可以消除人为误差,提高成果精度。

3土工试验成果汇总

Excel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生成各种复杂的表格,而且表格的修改也十分方便快捷。应用时首先新建一工作簿,选择sheet1工作表,根据需要制作好土工试验成果总表,然后将制作好的成果总表在同一工作簿内复制若干张,每次需用时,将试验成果输入总表中,再打印输出。

应用Excel的统计功能,可方便快捷地将同一工作簿进行汇总。方法是先在已有数据的工作表之后生成一张空白工作表,将每一层土样数据剪贴到空白工作簿中,应用Excel的函数功能汇总出最后成果。

Excel可以在同一坐标内绘制两组不同的曲线,并用不同线型表示,这一功能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地质勘测工作的很多方面。

在以上应用中,本人先将每一个试验项目的资料整理工作簿保存为一个文件,应用Excel的模板功能,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资料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1.1确定研究问题扎根理论通常选取那些研究者不确定的、探索性的、尚存争议的、不成熟的、不精确的、有意义的问题。但研究者应注意,研究的问题一般不应该被事先假设性地提出的,如果研究者一开始就明确地定义出研究问题,预想研究结果,这就会带来相关障碍,它会使研究者的思维受限制,难以全面收集原始资料,这就很难做到收集资料的敏感性以及开放性原则。

1.2采样扎根理论与实证研究在采样时研究对象的数量选择上存在差异,实证研究为了最大程度上推广研究结果,使结果更加有说服力,往往追求大样本;而扎根理论是为了能够对研究对象有一个比较深入细致的理解,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的数目一般相对较少[3]。扎根理论与实证研究不同,一般不采用随机抽取对象,而是采取理论抽样的方式,所谓理论性抽样是指通过既往经验或相关文献查阅证明与形成中的理论有关相关的概念为基础而选取对象,即选择的对象能够体现出与理论具有相关性的人物或事件,并且在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时,可以将从资料中产生的初步理论作为下一步资料抽样的标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采样的工作一直到概念里的资料达到理论性饱和,所谓理论饱和是指不可获取额外数据以使分析者进一步发展某一个范畴之特征的时刻[4]。但许多研究其实未明确是否达到理论饱和,往往事先明确样本量而进行采样。未达饱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于核心主题而言,主轴范畴的分析未达到饱和;二是对于一个主轴范畴而言,子范畴的编码没做到饱和[5]。

1.3收集原始资料扎根理论主要通过阅读文献、访谈法以及观察法来收集资料。一般研究前期,研究者需要阅读相关文献综述,了解研究对象的一些基本特点及相关问题,它通常是访谈法及观察法的前期工作。访谈法是通过理解人们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等,且通过访谈了解研究对象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对于这些事件的看法、态度,收集的资料作为扎根理论初始的原始资料。另外,观察法通常采用参与式观察,即与研究对象在共同的环境下收集的各种生活事件、语言、行为等等,这种方法更容易使研究者获得一些靠非参与式观察无法获得的信息。

1.4资料分析资料分析中,最重要的是编码。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步骤,它首先是把原始资料“打破”、“揉碎”成有意义的词组,并将其概念化,并通过对事件之间和事件与概念的不断比较,从而促成更多的范畴、特征的形成及对数据的概念化,然后对它们进行重新分类,并进一步促成理论模型的提出[6]。资料分析中扎根理论资料分析包括开放性编码、关联性编码、选择性编码。

1.4.1开放性编码是指将原始资料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也就是根据一定原则将的原始资料记录加以逐级提取有编码意义的概念和范畴,并把资料记录以及提取的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开放性编码的程序为定义现象(概念化)挖掘范畴为范畴命名发掘范畴的性质和性质的维度[7]。因为扎根理论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往往特别之多,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研究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代码过多。这时研究者就需要对代码进行优化、分级、筛选。

1.4.2关联性编码关联性编码是由研究者确定的,是对那些与主轴变量在某一理论中有着重要关联的变量而进行的编码。其实它是在开放性编码基础上发现和建立概念、等级、类属之间的各种相关关系,以编码出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系。关联编码的关系有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语义关系、情景关系、相似关系、差异关系、对等关系、类型关系、结构关系、功能关系、过程关系、策略关系等[8]。

1.4.3选择性编码也称核心编码,研究者通过不断收集以及分析原始资料,进行理论性思考、编码、抽取概念、范畴,同时撰写备忘录的过程,慢慢地就会发现核心编码。Glaser指出,选择性编码必须具有中央性,也就是其与范畴和特征最具相关;它是在资料不断分析比较逐渐得到完善,最后形成一个有意义地有所连结稳定的理论模型,即通过不断地开放性编码,关联性编码,逐渐使编码出的理论成为一个包含高的、抽象度高的词组。核心编码有下面几方面特点:首先核心编码必须在所有类属中占据中心地位,是原始资料的高度概括,与大多数类属之间存在有意义且自然地联系,最有可能成为资料的核心部分;其次,核心编码之间很明确的关联,不会牵强附会;最后,核心编码下的概念现象要有尽可能大的差别性,但同时达到包含性广。这样,研究者就会得出一个理论的初始模型,接下来研究者必须再以收集来的资料,加以验证编码出的理论。即研究者应再回到现场中,验证理论是否吻合,针对理论的缺口,做些填补的工作,使所形成的理论更具备概念上的稠密性和准确性。

1.4.4撰写备忘录编码是对访谈资料的归纳和分类,是形成扎根理论的开始环节,而备忘录是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和综合,在资料分析关键环节。撰写备忘录是将不同的人物、故事、概念和范畴联系起来并探讨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益于提升所收集资料的抽象层次与缩減资料成为蕴含理论说明。撰写备忘录宜注意以一个主题为內容,以便日后整理时可以每份处理一个主题;应注以日期,可以追溯不同备忘录而汇集同一概念、状况;也可以显示研究工作的过程,由日期上的推演追溯出研究者的思考历程。近年来,有许多扎根理论研究的电脑辅助软件,如Nvivos、NUDIST和Atlas.ti。它们都是主要建立在扎根理论基础之上的,这极大方便了资料的整理、检索和分析。

2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

2.1高度的理论敏感性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有高度的理论敏感性,研究者无论是在研究开始或收集资料,还是在分析编码的过程中,都需要对呈现出来的理论线索有足够的嗅觉,注意捕捉资料中呈现出来的理论建构的相关线索[9]。对资料保持高度的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目标,而且特别质性研究中面临特别多的原始资料,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注意那些集中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10]。理论敏感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需有相当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这些都有利益研究者后期研究的理论嗅觉;另一方面是在收集原始资料或者分析编码过程中对新产生的范畴或者概念要有高度的敏感性。

2.2从经验资料中生成理论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非常注重经验事实,研究者可以通过不断阅读文献,参加临床工作,不断掌握一些现有的、明确的、被科学认可的、经常遇到的信息,不断总结编码分析,进而对自己生成理论提供强大后盾。扎根理论与传统宏大理论恰好相反,强调以原始资料为基础,以经验事实为依据,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逐渐生成理论[11]。

2.3不断比较的原则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中收集资料、分析编码整个过程都需要不断比较,它是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现象之间、资料之间、理论之间都需要不断比较鉴别,从而提取概念、类属、范畴等信息。常用比较方法有依据概念类属进行比较,原始资料信息的比较,编码过程产生的概念及类属的比较,类属之间关系的比较,对呈现的初步理论模型之间的比较,最后是得出理论的整体比较[12]。

2.4文献应用的原则文献应用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最具差异和争议的。严格意义上的扎根理论是限制在研究之前的文献阅读和相关理论准备,参考的资料束缚自己的思维,进而对自己后续的分析产生影响[13]。但是,忽略其研究领域中的理论文献或避免对它们进行事先的概念化,都是相当困难的,因此需要灵活运用文献[14]。适当阅读相关文献可以触发对理论的敏感性,促使研究者不断思考问题,分析中不断比较,为理论采样提供理论基础,开阔研究者的视野,更加全面地收集和分析资料。

2.5理论性评价扎根理论需适用于真实的世界,适用于广泛的场景且和研究对象息息相关,可以随时被修改调整的[15]。扎根理论检验和评价标准有概念必须源至于原始资料,所获得的理论随时都可以吻合到原始资料,即理论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强调概念的极大丰富性,理论中每一个概念应该与其他概念之间具有系统的联系,各个概念之间念联系起来的理论应该具有较强的运用价值,适用于比较广阔的范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研究对象行为具有理论敏感性[16]。

3扎根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

资料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对于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而说,应届毕业虽然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但是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对所学的专业进行深层次深入的研究机会,所以所写的毕业论文大多都是以总结前辈的研究成果或者是对有分歧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自己的理论。在写毕业论文时应该避免归纳多于分析的现象,尽可能的避免罗列各种材料,也要尽可能的避免轻易的下结论。

对于论文论题的论证方法以及论题的分析是可以分成四种方法来进行分析、论证、研究。一般可以通过哲学的方法、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以及假说的方法来对论文论题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这四种研究、分析方法来提升对论文论题的分析、研究能力。

而无论使用哪种方法进行对论文论题的研究、分析,都离不开事实求事的原则。在对论文论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时,更是离不开各种文献资料的支撑,对论文论题的研究分析首先是源自于这种资料,在这些资料的支撑下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分析,否则一切分析都属于突谈,无文献资料支撑的研究分析结果,根据经不起人们的推敲。

所以我们在写毕业论文时可以采用哲学、历史、逻辑、假说的四种方法来对论题进行研究,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都不能是空谈,更不能是纸上谈兵,一定要有相应的资料作为支撑。

资料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创业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24-03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 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1967)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该理论在社会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认为是“最有影响的研究方式”及“质化研究革命的最前沿”。扎根理论研究法弥补了质性研究只偏重经验传授与技巧训练的弱点,提供了一套明确、系统的策略,以帮助研究者思考、分析、整理资料,挖掘并建立理论。

一、扎根理论溯源

扎根理论的产生有其不同的学术渊源,具体说来,分为以下层面:第一,量化研究的单一性。受自然学科研究范式的影响,社会学研究者对具有规范的操作程序、严格的调查方式、通过样本反映总体的量化研究亦十分青睐。然而,大部分量化研究,其资料收集是研究者的自我报告,是一种简介的、被动的行为测量方式,无法真正洞悉社会现实中人们的行为,使得资料流于表面化、简单化,难以深入被调查者的思想深处,也无法解读回答者具体、细腻的生活场景。第二,质化研究的限制性。为了解决量化研究中的“强迫选择”、“削足适履”等诸多问题,质性研究方法沿着另一条路径进行探索,即通过尽可能全面、直接的观察及访谈,收集具体、详细的质性资料,获得效度较高、更为可靠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发展解释模型。当然,质化研究也存在着若干限制,如研究的信度偏低,偏差不易察觉,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化、通则性程度较低等,使研究局限于“此时此地”的诠释。第三,美国的实用主义,尤其是杜威、米德、皮尔斯的实用主义思想。实用主义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问题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强调理论应当来源于实践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反对空洞、抽象的理论。第四,符号互动理论。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50 年代,假设人们运用共享的符号(如语言、服饰、手势)通过社会交往、互动交流以建构现实。符号互动理论提出在探讨符号形成与意义解释时,要关注人在社会与文化世界中的活动与互动关系。此外,该理论强调某些与日常生活的经验问题有联系的中层关怀而不是宏大理论。扎根理论方法强调形成中层理论来解决人们的现实问题就是从符号互动理论中汲取的。

鉴于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扎根理论”在研究设计与资料搜集方式上采用质性手段,而在资料分解、分析过程中吸纳量化分析手段。扎根理论同时借鉴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互动理论的精髓,其研究过程是一种归纳的过程,是一种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进行浓缩的过程,是研究者针对与自身相关或自身感兴趣的主题,不断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思考、比较、分析、归类、概念化并加以关联和建构,将隐藏在资料中的理论通过研究者的理论触觉挖掘出来的过程。

二、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方法是在逻辑一致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旨在形成理论的方法(见下页图1)。其主要思想是界定对象、资料搜集与资料分析交互进行,即获得数据后立即进行数据分析和编码,从中产生新的概念和范畴,并与已经形成的概念、范畴或关系进行比较,据此进行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直至达到理论饱和,即新的资料中再没有新的概念、范畴或关系出现。若理论未饱和,则需要重新审视资料收集和分析过程,进行相应的资料补充,使理论达到饱和。由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1.资料收集过程。扎根理论方法收集资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文字资料形式,如田野调查材料、临床个案记录、历史材料、组织报告、自传、服务日志等,也有口头资料形式,如访谈录音等。研究者在资料分析过程中自我反思的备忘录、已存的文献、参与者的反馈以及其他观点均可构成资料的一部分。访谈是最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由于在扎根理论研究中,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过程同步进行,意味着最初收集到的资料左右分析结果,而分析出的结果又会影响后续资料的收集,引导研究者的努力方向。

2.资料分析过程。扎根理论研究中,资料分析是通过对资料的编码和归类来实现的,资料的逐级编码是最重要的一环。编码过程既是思考资料意义的过程,又是不断追问问题、指导后续资料收集及形成理论类属的过程。根据抽象程度可把编码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一级编码即开放式编码、二级编码即主轴式编码、三级编码即核心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是经由密集地检测资料来对现象加以命名与类属化的过程,其不仅要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还要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并予以操作化。开放式编码主要包括若干步骤:赋予现象标签―发现类属―命名类属―概念化类属。这要求研究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偏见和研究界定见,将所有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编码。主轴式编码目的在于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充分体现资料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研究者每次只能对一个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并围绕着这一类属寻找相关关系,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有关不同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变得越来越具体、明晰。每一组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之后,研究者还需要继续分辨主要类属与次要类属。所有的主从类属均建立起来以后,研究者还可以使用新的方式对原始资料进行重新组合。因此,轴心式编码是把零散的资料以类属和关系的形式组织起来。核心式编码是在所有已分析的概念类属中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将分析集中到那些与此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核心式编码的具体步骤:明确资料的故事线,对主类属、次类属及其属性和纬度进行描述,检验已经建立的初步假设,填充需要补充或发展的概念类属,挑选出核心类属概念,在核心类属与其他类属之间建立起系统的联系。

3.撰写备忘录。撰写备忘录是编码与初步分析完成的中间环节。备忘录是对资料分析过程的反思性记录,它包含先前的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反复出现、使用的码号以及对这些码号的分析、提炼过程。记录下哪些观点有资料支撑、哪些只是推测,然后对所推测的观点加以检验。备忘录可以帮助研究者捕捉到资料的观点,提炼出类属,确定不同类属之间的关系,增强分析资料的信心与能力。

4.理论抽样与理论饱和。“理论的扎根”有待于运用更多的资料来验证类属与关系。理论扎根的过程是“保持资料与理论间来来回回的互动性,不断将来自现实世界的资料转化成较高的抽象层次的类属、维度与概念,并建构概念之间的关系,直到理论性饱和为止”。研究者在不断提炼和发展类属并把它们逐步形成理论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反省现存资料是否缺乏、理论上是否存在漏洞,然后重新收集资料以弥补这些概念上的漏洞以及所缺乏的资料。理论抽样有利于研究者进一步确定类属的特征,确定它们存在合理性的相关背景,说明其形成、继续存在以及变化的条件,了解其发展方向。当发现搜集的新鲜资料不再能产生新的理论见解,也不再能揭示核心理论类属新的属性时,类属就“饱和”了。此时,研究者在完善初始理论的基础上即可着手建构一个有说服力的理论。

三、扎根理论的共识与分歧

迄今为止,扎根理论已经形成了三个既有联系又不尽相同的流派:Glaser最初提出的扎根理论原始版本,即经典扎根理论;Strauss的程序化扎根理论;Charmaz的建构型扎根理论。由于三大流派之间的长期争论,扎根理论方法论也被称为社会科学中使用最广泛却误解最深的研究方法论之一。三大流派的共识在于,扎根理论是归纳性的质化研究方法,其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三大流派之间最大差异在于编码的过程。如经典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分为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两个步骤,而程序化扎根理论则分为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个步骤。后者的三级编码过于程序化,反而不利于发现更为丰富的理论形态。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则强化研究者对资料提问的能力,并与被研究者发生互动关系,对其行为意义进行解释。在资料和初稿之间来回反复多次,逐步深化已经建构起来的初步理论。

扎根理论在得到广泛的运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自我局限性,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与批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扎根理论方法过于关注理论建构,忽视对所研究现象的深刻揭示。扎根理论方法虽然注重参与者经验,但这些资料均作为建立理论的证据,其真正的目的并不在于对参与者真实经验的揭示。第二,扎根理论方法强调理论必须建立在资料的基础上,然而大量的资料分析处理费时费力,其过分依赖研究者概念上的技能。由于需要采用大量的抽样,而能使用的样本较少,因而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第三,扎根理论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鸿沟”,将实证主义与符号互动理论相结合,其试图调和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的矛盾,然而,这两者在认识论、价值论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也导致了扎根理论方法本身在某些方面存在诸多争议。第四,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建构出的理论,其普适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扎根理论法建构出的理论是由实际经验一层层概括提升而来,这充其量是一种“中层理论”,不可能具有较强的普适性。由此可见,理论工作者的所思所想必须具有超越性,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现实世界的经验式的描述上,而是要提出批判性的意见。

四、扎根理论的应用范围

扎根理论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发展社会学理论,特别适合对微观、以行动为导向的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该方法基于后实证主义的范式,通过资料和假设之间的轮回比较产生理论洞见,在许多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健康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性别研究等等(Glaser,1995 ; Glaser &

Holton,2007)。如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心理学家开始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心理学相关问题,该方法在健康心理学、心理治疗和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女性心理学以及环境心理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管理学者们在组织(Turner,1981)、营销(Goulding,2002)、战略(Browning etal.,1995)、创业(李志刚、王迎军,2007)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此外,学者运用该理论研究大学生学习拖延现象(楼连娣、庞伟国,2006)、商业模式(陈文基、申志伟,2011)、产业集群风险(王伟毅、李乾文,2005)、企业战略定位(韩炜,2008)、金融国企高管薪酬影响因素(李燕萍、贺欢、张海雯,2010)、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曹爱华,2008)等等。

目前,创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新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模式不断涌现,大学生创业同样屡见不鲜。李志刚、刘银龙(2006)曾运用扎根研究方法分析连次创业现象,研究表明,裂变创业动机、战略资源转移、产业经验积累等要素在创业行为发生发展、多次转换和绩效获取中发挥关键作用。扎根理论在质性研究中吸收了量化研究的优点,以严谨、系统的研究程序,运用演绎归纳法解决了质性研究存在的缺乏推广性、复制性、准确性、严谨性与可验证性问题,在质性研究中实现研究的“科学性”,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运用于研究大学生创业现象,在方法论以及研究对象上都是一个全新和深入的探索,作者将会另外著文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家军.扎根理论之于课程研究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

[2] 牛静.扎根理论及其在新闻传播学的运用[J].东南传播,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