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精选5篇)

  •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实验、实习教学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巩固和加强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采用演示性实验、论证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综合…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精选5篇)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实验、实习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本文针对提高实验、实习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实习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人。如何适应在新形势下教学的改革,如何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以重视素质教育为指导原则,以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为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能够帮助学生转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固化学习思维模式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如何实现“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确立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标下,因材施教,加强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等一系列问题,是摆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一、实验、实习教学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巩固和加强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采用演示性实验、论证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等。首先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时,能加强对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再进行实验、实习,便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实验、实习教学对工科来讲,尤为重要。如果工科类的教学缺少或消弱了实践这一环节,就如人走路缺条腿一样,是不健全的,对于教学来讲就是不完整的。它会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减弱,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加大实验、实习教学力度,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实验、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一个素质全面的人才的智力因素是由动手、观测、查阅、思维和表达等多种能力组合而成的。而这些能力,可以在实验、实习教学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培养。实验、实习教学有利于对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在实践中重视对理论的理解和深人,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实验、实习教学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实践教学与高等教育改革不相适应的地方

1.对实验室师资队伍的设置与培养不足高等学校的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才能建设出高水平的实验室,研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当前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人员技术结构设置不合理:对于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室,应该设置有高级、中级技术人员和较高水平的工作人员,但目前明显不合理。(2)实验室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包括专业技术能力、仪器、设备管理能力,教学、科研水平和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有待尽快提高。(3)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培养力度不够,缺乏对技术信息、先进设备的了解及理论知识肤浅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对实验技术人员要有计划、有目地进行业务培训、进修等。虽然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但它是稳定实验队伍,提高人员素质,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实验室建设的有效途径。

2.实验室设备陈旧、落后、数量不足仪器设备是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但目前实验室普遍存在缺乏新设备,缺乏引进先进设备等问题。大多数实验室还停留在六、七年代的落后设备上,特别是随着括招人数的增多,目前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要求,这样就不能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3.实验室设备经费投入不足设备费、实验费短缺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实验室建设要求,也影响实验课质量的提高。目前,一方面存在实验室建设经费投人严重不足,同时也存在实验室建设、规划不科学,投资落后、经费使用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所以如何科学管理、合理投资、合理分配、计划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以最少的投资达到最佳的技术经济效果,合理使用资金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实验、实习教学学时少对于工科类学科,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由于理论时数在压缩,也出现了实验学时减少,实验内容少,实验项目压缩,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如何提高实验质皿,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人才

1.提高实验、实习教师综合素质实验、实习教师是实验室工作的主体。应当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使实验室工作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为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实验室教师队伍,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关键。

以优良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素质为关键,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实施整体素质的提高,必须做到注重实验、实习教师在岗培训,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科学管理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的提高。提高实验、实习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服务意识,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团结协作,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培训与提高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参加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和培养理论与业务能力。(2)通过进修、上学、听课等在职教育,从而来提高业务水平。(3)针对有关仪器、设备,在管理与维修等方面专门进修、学习。

2.实验设备的利用、完善、改进与更新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开课时数有限,设备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为了加强和提高学生们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要考虑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使学生们带着问题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场所。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协调好教学、科研、生产的设备使用条件下,合理安排教学与对外服务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潜力,实行对外开放,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设备的投资效益和利用效果,充分运用专业优势为社会服务,而且能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同时在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要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做到在学校少花钱或不花钱的情况下,也能更新改善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要充分挖掘教师和设备的潜力,充分利用旧设备,对它们进行改善、重组、重装、设计、改进,使人才和设备发挥出最大作用。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教学要求。因此,实验、实习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了解新内容、新标准和新技术,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们的理论和实验、实习紧密结合。在实验、实习的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要转变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专题式的教学。教师也应该多进人实验室,了解实验设备,特别是我校实行聘任制以来,许多教师岗位都有实验室建设的职责,这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队伍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授课时结合实验设备,采取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以提高实验技能,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4.实验、实习课的组织方法实验课有演示性、论证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际操作性的多种形式。实验课的讲授形式是一般先讲后做或一边讲一边做,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动手为主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加强实际动手能力。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成人高等医学 教学质量 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1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现状

1.1成教学员自身局限性

成教学员年龄普遍偏大,学习中经常表现为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知识、识记能力相对薄弱,工作压力大,学习动机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积极性不高,面授到课率低,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知识层次、结构参差不齐。

1.2教学模式滞后,照搬普通教育教学计划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成人高等教育难以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使用的教学计划大多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简单,而成教的对象是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在职医务人员,他们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与学历教育的内容和标准存在矛盾。

1.3教学管理不到位,缺乏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

科学、合理、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目前的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没有与时俱进,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大体上没有脱离普通医学高等教育的套路,实施的随意性较大,科研力量薄弱,缺乏适合成人医学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评估指标,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机制不健全。

1.4教育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教师队伍稳定性差,难以满足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教化色彩较重,存在重普轻教现象,另外工作责任感不强,缺乏敬业精神;成教学生不仅构成复杂、专业基础和临床经验也不在同一水平,加之缺勤较多,而实际承担教学任务的多为年资较低、实践经验较少的教师,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2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思路

2.1改革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培养层次

突破学历教育的固有定势,拓展培养空间,不断提高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层次是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在服务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担当重要的教育使命,是以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人才支持为发展根本的教育服务体系,因此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必然由社会转型和过渡时期的在职人员“回炉”和补充不足的职能,逐步转变为全面发展和专业能力提高为根本职能的多途径人才发展平台。

2.2改革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方法与管理机制

逐步构建开放式教学医学课程体系,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打破单一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开设针对性强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他们的需求建立开放性、主动性、选择性的学习模式,合理运用现代远程技术,开放网络教学平台,把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采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灵活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办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完善管理机制,建立适应的评估体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教学工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加大培养力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形成一套实事求是,操作灵活的管理措施,建立一套良性的管理机制。

2.3改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体系

建立一套社会互认型的u价考核方式。各高校多年来沿用的封闭式考核方式,使得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考试管理成了难点。建立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和学习要求的开放式、具有互认性的考核模式,是改造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更具有服务型和市场性特征,推动教育服务体系发展的动力是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建立面向市场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是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所必备的。

2.4加强教学督导有效机制、加强教学科研的激励机制

教学督导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它所包含的激励、评价、促进功能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成果,是好的教学质量的良好表现,兴教的目的就是教师通过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营造和谐的教书育人氛围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化改革的关键在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办学质量得以提升的决定因素。由于医学成教学生自身的独特性,更需要教学经验、临床经验丰富以及具有德教精神的教师来任教,同时实行教师的评聘制度、教学的评估制度,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保证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总之,在生命科学成为核心科学的今天,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更加备受关注,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坚持科学发展。同时针对自身的问题,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改革,提高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质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30-01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类型之一,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获得快速的发展,在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十分的关注,希望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能够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要不断的提高改革的效率,加强专业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培养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凸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特色,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自身的改革贡献。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中要以转变教学观念为改革的方向,在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树立人才观和教学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要以服务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主要的目标。提高人才的素养和质量,加大对搞技术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但在实际的专业教学改革中,教学观念的转变程度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不断的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为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另外在高等职业专业教学的改革中还应当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并将这种观念融入在专业的教学当中,探索多种模式的教学,将学历教学与非学历教学结合起来,多方面的筹措办学的经费,建立起相应的办学体制。在改革中逐步的淡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界限,不断的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目标的教学。高等职业教学专业教学还应当开办终身教育的场所,为社会中的职业人提供终身学习和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

2.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需要准确的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加强专业的特色建设,不断的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从而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在专业的设置上以满足社会对岗位人员的需求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围绕行业的经济发展对岗位和职业人员的需要来进行专业的教育改革,从而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要首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把人才培养作为专业教育的目标。从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来看,有些专业的设置过于宽泛,没有职业的针对性,有些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设置某些专业纯粹是为了招生,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要培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并重点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专业的教学改革中要从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入手,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社会岗位的适应能力。高职职业教育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围绕地方或行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目标要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

3.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改革核心是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特性上来看,专业的教学具有多样性,这也决定了在人才培养上也要注重人才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对人才的岗位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要适应社会岗位的发展需求,培养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具有很大的实践性,这决定了高等职业专业教学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人才,在专业实践课程中多设置一些实验和实训课程,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高职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培养将科学、工程、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如"一产"重点培养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小型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才等;"二产"重点培养技术员、高级技师、市场营销和企业基层管理人员、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级智能工人等;"三产"重点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和业务人才等。根据基层职业岗位的需要,应当培养大批懂市场、懂企业、懂专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高职高专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要面向地方或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就这个意义来说,高职高专教育也是就业教育,教学过程主要为学生从业服务;但也不能把高职职业教育说成是终结教育,也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上,应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特征。

4.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要把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作为核心,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特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利用这一特点设计教学过程,重点培养知识、能力和素养。建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学体系,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专业特色,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另其次在专业教学中要全面贯穿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大力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将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过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应坚定不移的贯穿素质教育,从而为学生未来的社会岗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应该尽快建立教育软件资料库。教育软件太少,好的教育软件更少,怎么让老师看到最好的教育软件?那就要建立教育软件资料库,减少低水平、重复性开发教育软件造成的大量浪费。开发教育软件应该是个国家行为、企业行为,这几年,北京科利华等教育软件公司在对教育及教育软件的理解上比较深刻,他们不仅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研究中心,而且还能够把各方面的专家和第一线优秀教师的群体智慧融合起来。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他们开发的"CSC电子备课系统",使老师们可以拿到最好的特级教师的教案。老师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通过这套系统所提供的大量素材编写出各种不同的新教案。

总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以新的教育观念引领教学改革,准确定位改革的目标,培养多样化的职业人才,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建松.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J]. 中国高教研究,2010,(11):73-76.

[2] 贾景德,辛申伟.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02):90-91+98.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供用电系统

随着社会各领域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课程是构成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课程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供用电系统”是高等职业教育“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主干课。课程综合应用“电路、电子、电机”知识,构建电力系统知识体系,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够用、实用”的知识平台,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在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确定了“立足岗位、工学结合、突出应用、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基本原则。围绕这一原则,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宗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以工学结合为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建设双师队伍闼;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突出应用为核心建设教学资源,编写富有高职特色的配套教材。

一、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宗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教育理念首先要转变。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念,以就业为导向,树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观念,立足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就是要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圆。依据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向,一线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对电力行业人才规格需求的调研,确定了“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此基础上。参照供电公司的《技术岗位规范》、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供用电系统”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确定了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把“供用电工程”分解为“供用电系统”、“供电设备”、“供用电系统继电保护”三门课。针对岗位需求,调整“供用电系统”的内容,增加供配电系统接线、工厂供电,删除了电力系统调频、稳定;精简不对称短路部分内容,突出实用性;按照专业技术应用性原则。增设限制短路电流技术措施的内容。新的课程内容体系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体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满足生产一线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突显了高职教育特点。

二、以工学结合为目标.改革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按照工学结合本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而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围绕这三个环节,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环节上,从整个专业教学角度审视课程需要的实践环节,将课程与实习、实训视为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发挥“供用电系统”课程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承前启后的作用,设计了实践—认识一再实践的工学结合式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前,设置认识实习、电工基础实训,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理论学习和提升之后。设置专业电工、电气运行、变电站仿真、电网仿真等职业性实训,让学生把理论带回现场。进行知识的应用,培养、提高实践能力。

在实验、实训内容开发上,提出将实验、实训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三者相互渗透,密切结合。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开发潮流仿真、倒闸操作、无功调压仿真、短路模拟等课内实验;设计变电站仿真、电网仿真等集中实训项目。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训相配合,使理论、实践教学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围绕工学结合这一目标,构建的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供用电系统”课程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思想,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讲、演、练”—体化教室,如电气运行讲练室等,在讲练室对倒闸操作等教学内容边讲边演边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提倡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CAI课件、教学片等,使它们和传统教学手段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探索网络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课件、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启发式教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某些知识的讲授上,采用追溯法,带领学生回到“问题被提出的年代”,设想“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运用类比法,提高知识理解力:用车上货物突然增加会导致行进速度下降类比电力系统无功负荷突然增加会导致系统电压水平下降,解释无功负荷增加与系统电压水平下降的关系,让抽象的概念在直观教学中被理解。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不仅教会学生“该怎么做”,更是训练他们“去寻找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培养学习能力,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乃至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加强考核方式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核是教育测量的工具,不仅是对学习成绩的评定,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向的引导。考核方式改革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加大过程考核力度,采用口试、考查作业、写小论文、分组互测、讨论、试讲等方式,激发学习主动性。笔试考核以测试应用能力为主,提出理论考试以工程概念、工程计算为主,不出偏题、怪题、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使课程教学改革向微观屡面推进,使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有力地推动了课程建设,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四、以突出应用为核心.建设教学资源.编写富有高职特色的配套教材

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通过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视学生为学习主体,针对学习主体建设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结构形式上注重整体学习环境的创设,建设课程基本信息如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学习参考书目、教案、教学课件、课后习题及解答、教学软件工具、课程素材库等。

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实现了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网上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的教学资源设计、网络化建设,改变了教学资源不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现状,发挥了其指导学习的作用。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教学活动正常有效进行的保证。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是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关键。以突出应用为原则编写特色教材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开展了应用性教材建设,编写了富有高职特色的《供用电系统》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始终坚持“突出应用”的原则,即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内容以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力求使学生“明基本概念、懂基本原理、强实际应用”。教材内容中删除了繁杂的理论推导,突出实用计算,增加了应用性练习。改革后的教材内容,突出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后续专业课构筑了“够用、实用”的知识平台。

五、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目标.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实施新教师培养导师制

教师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者,是实现课程建设目标、保证课程改革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重视培养新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教学队伍建设中,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目标,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教师工程实践制度,教师要到现场工程实践半年时间,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获得工程师职称。通过工程师任职能力培养,建设了“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及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满足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超级秘书网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高等职业教育 方向 目标 教学改革

一、中国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阵营中,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截止2011年,独立设置的艺术职业学院约有20所。艺术类高职院校虽然数量不多,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艺术人才。

但是,当前艺术类高职院校存在着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培养模式陈旧,与行业、社会需求脱节;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的观念偏差等等现象,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当前艺术类高职教育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及优势,更未形成较为科学、优质、完整的高等职业教学体系,给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障碍。

尽管很多学校也试图作些改革创新,终因教育体制问题或发展思路问题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使得现在的高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职生的就业率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艺术类高职专业设置范围较窄,不能满足社会对一些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现在的在校学生多半被称为“三无产品”(无高学历、无深理论知识、无过硬的技术实力),导致现在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想上个台阶的话是难上加难!因此,不乏许多有识人士提出:谁来救救我们的职业教育?

中国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只有顺应形势、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才能有所变革。发展艺术类高职教育,必须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明确艺术类高职教育办学定位,以实用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办出艺术专业特色,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才能提升高职艺术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综合实力。

二、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是关系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能否形成的关键。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这样才更有生命力。

1、依托行业优势,拓展办学空间

艺术类高职教育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定向性和针对性而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选择以企业为本位的模式,按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使之符合艺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规律。充分利用艺术院校在社会上成功校友的影响力,依托行业优势拓展办学空间,打造一批教学条件较好的实践教学基地。比如,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悠久,陶瓷艺术创作十分活跃。该校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依托基地办学,将实践教学、科研与创作、学生就业基地联在一起,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科学、更有针对性、更具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是对树立全新的艺术职业教育观念作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2、合理设置专业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完全可以根据社会需求而设置专业及学制。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办学模式,这样既可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又可适应高职招生对学生全面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开设如艺术作品欣赏、艺术实践等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都是以培养职业性技能性强的人才为主。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比如,可以适当的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加强技能性、工艺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术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训练。

4、把好毕业关

近年来,在经济发达地区还出现了高薪聘用高职生的现象。高职学生就业率逐年走高的事实,显示出高级应用性人才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学生就是高等职业艺术院校的产品,最终需进入市场并接受市场的严格检验。因此,要加强就业制度的研究和就业市场的开拓。在人才培养环节上,要加强就业指导,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而使艺术类高职学院的发展跃进到生源供应充足、就业渠道拓宽,社会声誉提高的良性循环轨道。

5、加强高职艺术教育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高职艺术教育中,专业设置调整滞后,专业内涵急待提升等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已经影响并制约了高职艺术教育的长远发展。现有的我国高职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难以适应其本身改革发展的要求。在研究领域既缺少系统的理论纲领,也缺少专业的研究队伍与研究成果。为此,迫切需要结合学校在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市级情况,加强高职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为高职艺术教育发展提供强劲有力的学术支撑。构建一个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理论系统,既是为了明确自己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也可以为同类学校的发展提供借鉴。

三、开创艺术类高职教育的新局面

进入21世纪来,我国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正全面蓬勃的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今天,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更加激活了社会的广泛需求量,这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我们应当明确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思路及创新方向,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规范标准,确定发展目标,并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改革,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应用性人才的迫切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和谐、可持续发展,开创艺术类高职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综述》,作者:李燕铭 李英姿,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中国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作者:陈希,世界

[3]《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作者:李建求,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