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工程(精选5篇)

  • 服装设计与工程(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

服装设计与工程(精选5篇)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第1篇

(一)师生思想认识不够

首先,部分服装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组织实践教学还不明确,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形。其次,学生对实践教学也普遍存在片面认识和消极情绪,仍然只关注服装设计的造型与美感,追求艺术设计的创新,认为工程技术是服装技师的工作。他们都忽略了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服装行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产品开发、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及销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知识,精通服装结构和工艺的基本原理与技能,通晓服装纸样设计、成衣工艺设计、工业推板、服装CAD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具备鉴别、选用、初步开发制衣材料的能力;具备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产品开发、服装营销、服装展示、服装工业化成产和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就业压力影响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建设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服装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成倍增长,就业压力很大。许多服装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忙于四处求职、考研,实习实训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第七、八学期设置的专业实习、专业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多数学生以求职、应聘等为借口,简单应付实践课程,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得不放宽要求。以我院服装专业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因为就业或在外地实习等缘故,许多学生不得不简化程序或降低毕业作品的质量,更有甚者花钱雇人做毕业作品。虽然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但仍有学生报有侥幸心理。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对策

(一)建立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于2010年重新制订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注重实践,能够在服装行业从事设计、企划、制版、工艺技术、管理营销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性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学习的特点,从专业考察、服装工艺实践、服装设计实践、生产实习、服装专题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来设置实践课程。重要环节又划分为不同难易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不同学期。例如,服装工艺实践划分为基础实践、课程实践和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设计方向设置为:第二、三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五学期安排二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方向设置为:第一学期安排一周的工艺基础实践;第三、五学期安排各一周的工艺课程实践;第六学期安排一周的针织工艺实践。这样的实践环节合理地分布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优化了专业实践课程的结构。

(二)更新观念,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越来重要,实践工作量不断加大,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要大力宣传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实践课与理论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我校现在实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计算方法还很原始,与理论课的工作量差距甚远,而且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课程的工作量不能充分体现出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工作量的不平衡不能体现出重视能力教育,不能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所以,建议学校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并且为教师提供企业实习和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每一门实践课程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其次,制定实践项目指导书或实践手册以及考核标准,这些材料既为实训提出了详细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也规定了考核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从理论的理解到实践操作有一个整体实训规划,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例如,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或工艺复杂的零部件的制作过程录制成光碟,在实训室中播放,让学生反复观摩,更清晰地了解服装制作的工艺过程,使实践操作的步骤更程序化。利用摄影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现代化服装工厂里的科技化含量较高的流水线设备以及生产工艺流程摄录下来,配以详细的讲解和说明,播放给学生观看,既缓解了学校资金短缺、设备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又可以将现代数字化的服装生产线展示给学生。通过这些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劳动更具知识化,还可以节省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生在实操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效率。

(四)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解读;课程理念;专业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73-04

【作者简介】丛开源,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011)党政办公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

课程是使教学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手段,课程研究在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课程标准作为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的平台,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课程标准具备一般标准的基本特征,但是,课程标准不是硬性的规定或准则,更不是简单的限制,而是课程实践的参照与导向。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数以亿计的初、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制订中等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标准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服务学生发展需求的必然。为此,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

一、以课程观统领课程标准

(一)贯穿课程理念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一切经验或体验。由此可以看出,关注学生在获得经验中的体会和强调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的发展是新课程观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在编制过程中以新课程观核心理念为主线,体现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的课程价值。以“服装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为例:“课程设计思路”回答了“创设活动的依据”,“课程目标”回答了“活动效果的预设”,“课程内容与要求”回答了“获得经验的媒介”,“实施建议”回答了“获取经验的方式和手段”,系统架构了学生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人格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这种在“做中学、做中教”过程中关注学生与教师在经验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也要求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更多的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者。在互动、碰撞、交融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不断修正思想观点和行为。[1]

(二)突出职业能力

将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被称为职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是指“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指“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优质就业作为落脚点”。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强调要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着力点。

专业能力(知识应用)、人格能力(行为方式)和社会能力(价值观念)构成职业能力的三个维度。可以这样认为: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引导学生以合理的行为方式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建立知识与任务(给定的任务、重组的任务、未来的任务)的联系就是职业能力的培养。

比如: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为“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能依据制图规定和方法步骤进行一般式样服装结构制图,形成要素整合、观察比较、解析评判等基本职业素养”,它整体综述,高度概括了专业能力的特征和要求,以及知识与任务联系的方法。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1.掌握结构设计原理与规律,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树立科学、系统的结构设计理念。2.理解人体结构与服装的关系,能感知二维形态与三维形态空间转换关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和借鉴服装典型品种流行款式结构变化和板型特点。3.具备识读理解任务单和一般式样服装款式图结构特征的能力,能运用平面结构设计的原理、方法和规律进行一般式样服装结构制图和用料核算及排料。4.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安全、节约、环保意识。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勤于观察、敏于发现的求实精神。这种分点描述指明了知识与行动的内在关系,呈现了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传递了应该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来获取、应用并检验知识。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基于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提出的,从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培养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入手,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学习领域,对建立知识与任务的联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为例(如表1所示):

表1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模块 教学

单元 内容及要求 参考

学时 衬衫结构设计 略 略 略 连衣裙结构设计 连腰型连衣裙结构设计 1.具备根据文字描述,绘制连腰型连衣裙平面款式图的能力

2.认识连腰型连衣裙构成的原理和因素

3.能运用原型法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依据人体和款式特征,结合给定的规格和要求,完成合体连腰型连衣裙结构制图

4.掌握连腰型连衣裙的放缝、用料核算与排料的依据和方法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14-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我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极构建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本文从我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的课程构建与实施过程进行阐述。

一、“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

1.社会需求调查与职业岗位分析

2.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广泛的服装行业企业调研,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注重职业素养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以课程改革与建设为核心,统筹配置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专业围绕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了专业核心领域课程体系,主要由《时装画技法》、《服装设计》、《服装平面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打板与推板》、《立体裁剪》、《服装CAD》作为工作过程体系化的课程,培养主要专业能力,同时将培养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见图2)

通过对岗位及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发现,“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板型设计、服装工艺设计”三大岗位群的能力具有连贯一体性的特点,兼顾学生就业情况,我们将“款式设计、板型设计、工艺设计”三大基本技能,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贯穿到第二、三学期的《服装设计基础》《服装画技法》《服装平面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的课程与学习情境中。以服装种类(典型种类)作为主要载体,以每个服装种类的工作流程作为学习内容,每个学习情境都包含了“款式设计、板型设计、工艺设计”三个基本技能。在重复的过程中学习不同服装种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3.基于职业能力分析,完成从行动领域到课程的转化。

二、“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的课程实施

为了适应岗位的要求,缩短毕业生就业后的适应期并增加稳定期,解决用人企业反映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使教学服务生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进行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改革,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1.实施的基本思路

实施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以目标岗位的工作环境为模板,创设学习情境;以主要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任务为载体,分角色分模块组织教学;以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具有综合全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毕业生为目标;以特色教材为核心,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教学模式设计

专业核心课程可采用按主要岗位生产过程情境组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收集企业真实资料,再根据校内实训条件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整理并改编成可应用于教学的各项模拟任务教学资料,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完成这些模拟工作任务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各项改编自企业真实操作资料的仿真模拟任务,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因此,以任务为载体将“教、学、练、做”融为一体。

其次,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利用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平台充分来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如精品课网站课

程、学习网络论坛以及多媒体课件等的优势,将网络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同时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从而根据学生的情况尽快在教学中进行调整教学节奏和重难点。

再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和探究讨论中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方法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外自主学习,掌握从科技文献的检索阅读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应用、口头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3.实施环境建设思路

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尽可能真实地创造一个企业化工作环境,即来源于实际的仿真职业环境和仿真的学习资源。企业化的学习过程通过模拟企业真实工作任务进行训练,更好地进行工学结合。实训过程中,将传统的学生和教师关系转换为员工与部门经理的角色,在学生中设初级管理者角色,按企业的竞聘规则选出表现出色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三级负责,让学生有在企业工作的真实情景感。

4.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广泛进行调研,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使实训、实习条件更加适合于“生产性实训”的要求,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课程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部分课程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授课。

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营造职场氛围,利用实训室先进的设备,进行系统的服装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服装款式设计、板型设计、工艺设计能力。每学期末设置综合性的应用实训项目,给学生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第4篇

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要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皮革服装方向毕业生必须以具备过硬的皮革服装款式设计、皮革服装纸样设计、皮革服装工艺制作和皮革服装工程管理为特色,在掌握皮革服装款式、设计、工艺、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所学的皮革服装专业知识和技能,及时分析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准确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相关的技术问题。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皮革服装方向)

专业知识熟悉我国皮革服装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掌握皮革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系统、扎实的皮革服装款式设计、皮革服装制板、皮革服装工艺、皮革服装管理能力和技能。(1)服装历史知识:主要包括不同朝代、不同国家的服装文化历史,掌握服装的流行规律,拓展学生设计思维和服装设计灵感。(2)电脑服装设计知识:主要包括皮革服装效果图、皮革服装面料设计、皮革服装图案设计、着装、款式图、皮革服装饰物设计,皮革服装CAD纸样设计与推板等。(3)皮革服装设计知识:主要包括皮革服装设计基本原理、皮革服装设计法则、皮革女装设计、皮革男装设计、皮革童装设计等知识。(4)皮革服装制板知识:主要包括皮革服装制板基本原理、不同品种皮革下装、女装、男装款式样板设计与工艺样板制作。(5)皮革服装工艺知识:主要包括皮革服装基础工艺、皮革裙装、皮革裤装、皮革女装、皮革男装等皮革服装品种的工艺设计流程与工艺制作要求知识。(6)皮革服装工程管理知识:主要包括皮革服装产品开发、裁剪车间、缝制车间、整烫车间等管理与运作的相关知识。(7)皮革服装材料知识:主要包括纤维、纱线、面料等方面的性能测试,皮革服装材料的识别、皮革服装材料的选用等知识。(8)服装专业英语知识:主要包括面料的选择、设计与纸样、服装、品质检验、服装市场营销等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

2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皮革服装方向)

专业能力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的系统理论和技能,能熟练使用服装设计与工程的专业知识解决皮革服装企业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具备分析、把握皮革服装服装流行趋势的能力,并进行新产品开发;能够根据皮革服装效果图、款式图、订单准确地制定出皮革服装纸样、皮革服装工艺文件、皮革服装流程,具有较强的专业创造能力。(1)皮革服装设计与开发能力:能够根据皮革服装流行趋势、客户需求,按照服装设计原理要求,进行不同品种皮革服装的设计,并进行相应的产品开发。(2)纸样设计与修正能力:能够根据款式图、设计稿、订单,采取不同的纸样设计方法,设计制作出工业化皮革服装纸样。(3)皮革服装制作与工艺文件编写能力:能够根据客户要求,采取现代化的皮革服装手段,制作出皮革服装成品,并能编写工艺文件资料。(4)皮革服装工程管理能力:能够根据皮革服装企业的运作要求,对皮革服装流水线、车间布局、生产作业计划采取相应的服装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5)皮革服装材料鉴别与性能测试能力:能够对不同品种的皮革服装面料原料成分进行鉴别,采取相应的试验手段对皮革服装材料性能进行测试。(6)皮革服装产品策划与营销能力:根据客户需求,从市场策略、价格定位、销售渠道、促销手段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品牌策划化。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皮革服装方向)岗位分析及课程设置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皮革服装方向)岗位分析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皮革服装方向)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对皮革服装行业,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皮革服装方向)在制定培养目标之前,必须先了解皮革服装行业需要哪些服装专业技术人才人员岗位,这些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分布在皮革服装行业哪些工作领域,这些专业技术人员有哪些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只有这样,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皮革服装方向)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才能真正与皮革服装行业紧密结合。

2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皮革服装方向)专业课程设置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皮革服装方向)采用“岗位驱动、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遵循规范、引领、实用的原则,用先进的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以专业所对应的服装工作领域为基础,以学生就业岗位能力为依据构建课程;以职业目标为依据确定学习目标;以职业标准、工作规范为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组合序化学习类容;以工作情境为参照,设计教学环境。体现了“岗位驱动、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从形式到内容无不与工作领域紧密联系,使每一教学换机无不与服装职业环环相扣。

3专业核心能力及支撑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第5篇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7年)》统计,全国现有 艺术设计 专业布点671个, 服装设计与工程 专业布点92个,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属于目录外专业,专业布点较少,671个 艺术设计 专业的布点中设置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应在1/3左右。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初步确定我国开设服装专业的高校有300余所。由于依托的专业不同,纺织、轻工类院校及部分综合大学、理工大学设置的服装专业多为 服装设计与工程 ,有些院校同时设置了 艺术设计 下的 服装艺术设计方向 而美术、艺术类高校的服装专业设置除少数几个院校(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 服装设计与工程 外,其他院校均为 艺术设计 下的 服装艺术设计方向 极少数师范大学依托艺术教育资源,设置了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专业,如湖南师范大学等。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普通高等学校可继续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非艺术类本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09〕25号),同意46所高校的 服装设计与工程 专业、3所高校的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 专业可继续按艺术类专业招生,也就是说这些专业布点可以授予文学学位。

由此可见,我国的服装专业设置以艺术类为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高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天壤之别。 服装设计与工程 专业严格按照工科类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的课程鲜有涉猎。生源多为理科类学生,数理思维能力较强,但由于没有经过艺术专业考试,普遍没有绘画基础。而 服装艺术设计 专业的课程设置则体现出重艺术轻技术,绘画、设计表现类课程较多,技术、原理类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多为文科生,通过艺术专业考试后入学,绘画基础较好,但由于艺术类考生的数学不计入高考总分,进入大学后也不学数学课程,所以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数理思维能力薄弱。目前,不论是 服装艺术设计 方向,还是 服装设计与工程 (50%专业布点按照艺术类招生)专业,普遍都加强了学生艺术修养与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工程技术重视不够。学生也普遍认为自己是学艺术的,对于技术类课程认为是裁缝工匠之工,不屑一顾。很多招收中国高校服装专业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国外高校普遍认为,中国学生的绘画能力最强、艺术表达最好,但前期的创作思维和后期的作品实现与国外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这对于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思路有很大的警醒和启发。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校服装专业教师大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纺织、染织、工艺美术等相关专业教师经过进修学习后转到服装专业任教;另一部分是在服装企业中抽调从事一线生产多年的技师、工程师充实到服装专业教师队伍。转行过来的教师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不够,实践经验也显欠缺;企业抽调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功底略显不足。90年代后期以来,各高校培养出的服装专业学生部分充实到高校教学一线,同时很多有着海外留学背景的硕士、博士也充实到国内各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师队伍中,为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还存在着 学院派 的说法,不同程度存在着款式设计教师与市场脱节,结构设计教师与生产脱节,工艺设计教师与企业脱节的现象。同时,各课程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教学内容缺少有效的衔接,直接影响到专业系统知识构架的形成。

欧洲地区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绘画表现上远不及中国学生,但是在设计思维、设计实现等方面要远远高于中国学生。发达国家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出了一大批服装设计大师,而中国高校几十年来却几乎没有培养出一位国际级服装设计大师,这又回到了 钱学森之问 。服装设计的 本 是什么?是绚丽的绘画,还是简单的制造?我们的高校服装专业教育是否抓住了服装教育的核心?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否本末倒置?所有这些问题值得服装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及2011年9月教育部 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修改意见的通知 中,都明确了 服装设计与工程 专业可授工学、文学(艺术学)学位;在招生时可以按照工科类招生,也可以按照艺术类招生,由此 艺术设计 专业下的 服装艺术设计方向 就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为了规范专业设置,使服装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各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将服装专业统一设置在 服装设计与工程 专业下,各高校可根据各自依托的优势专业及发展定位设置专业方向。这样既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完善专业产业链条,又可以明确专业定位,有利于人才培养。

服装设计的 本 是什么?其最终的设计作品应该是服装。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服装应以成衣实现为载体。设计思维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表达固然可取,但设计思维不等同于绘画表达,绘画表达也不应该是设计的核心。服装成衣实现是形成产品的前提,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作用于设计思维的发展。而我们以往的教育恰恰注重了学生绘画表达的训练,对于设计思维和设计实现(工程技术)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国内几乎所有的服装设计大赛都要经过服装效果图初审,才能进入到最后的成衣展示决赛。有好的设计想法,没有好的表现技法,很有可能连初赛都不能通过,更没有展示成衣作品的机会。这样的比赛过程设置直接反映了中国高等服装专业教育的思维。服装是实用的,其功能属性是要为消费者服务,其保护功能、识别功能等需要理性的思考分析来实现;同时服装也应该是审美的,其装饰属性要为消费者接受。服装从设计到生产销售的过程,是创造美、实现美、接受美的过程。服装的创作是以作品为载体,以消费为目的的活动,并非是单纯的绘画表现,同时也不应该是单纯的工业制造。服装应该是一个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只有艺工交融才能实现好的产品。所以高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应该是艺术修养、设计思维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相结合,相互融会贯通,过分强调哪一部分都是不合适的。不同专业目录下的服装专业,不论是工科类还是艺术类,虽然在研究方向上有所侧重,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两大类课程都应该兼顾,可以在比例上有所侧重。#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