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论文(精选5篇)

  •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 从周边的国家开始,像朝鲜、日本以致东南亚,然后渐渐扩散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精选5篇)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交流;广西;东盟;柳州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文化交流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

从周边的国家开始,像朝鲜、日本以致东南亚,然后渐渐扩散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而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则为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有40%是唐代的作品。而唐代对外交通的繁荣,是在隋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隋代重新统一全国,使内地与外界的交通进入了新的阶段。尤其是在隋炀帝继位之后,专门设置了四方馆,负责接待并处理四方客使事宜,加强隋朝对外交往的职能。

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但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

曾说:“文化之盛衰,民族之兴亡系之。”

2009年1月31日,总理在同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座谈时的谈话中指出,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从未间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国的中国文化节,中非合作论坛等,都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取得了良好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中国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孔子学院的广泛设立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语言文化将逐步融人世界的发展趋势。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品牌。

三、广西柳州的对外文化交流

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通道连接的省区。泰国的泰族,越南的岱侬族、泰族、高栏族,老挝的老龙族,缅甸的掸族等,均起源于中国南方,与广西的壮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水族等是同根生的民族,文化上的近似容易引起这些国家的民族对广西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共鸣。这些都是广西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中的基础以及优势。

东盟博览会不仅对广西的经济贸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重要的促进了广西乃至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广西充分利用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的重要机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贸易,不断摸索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文化交流和贸易的次数和规模逐年增长。可以说,中国―东盟博览会是广西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里程碑。

2004年3月,柳州与越南永福省永安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这也是第一个与柳州结成“友城”关系的东盟国家城市,随着近11年时光流逝,柳州与东盟各国之间文化外事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山水柳州”的文化风情,早已在东盟国家人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就在去年刚刚举行的第二届中越青年大联欢中,700名来到柳州的中越青年代表,不但游览了穿城而过的碧波柳江、欣赏了两岸斑斓旖旎的风景,参观了柳州市博物馆、柳侯祠、城市规划设计展览馆。而且在参观胡志明旧居时,看到胡志明的革命经历和在柳的活动,更是让越方代表团的青年们感慨万千。而作为第二届中越青年大联欢的分会场,柳州不但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大局,同时,也让“山水柳州”的美誉通过活动在越南青年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广西重工业城市的柳州,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日趋紧密,贸易合作迅速发展。以贸易合作良好展开为基础,柳州对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也积极的展开来了。“自从东盟博览会召开后,东盟的留学生来到了柳州,到东盟经商、旅游的柳州人也越来越多,双方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从而‘山水柳州’的文化风情也越来越为东盟国家人民所熟悉和了解。”外侨办国际交流科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牛津大学教授雷蒙・道森在1967年出版的名著《中国变色龙:对于欧洲中国文明观的分析》[1]中详尽而具体地介绍了西方对中国的种种看法,并总结说:“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似乎在两个极端间变化:或者是理想的王国,或者是停滞与落后的象征。中国时而被描绘为富裕的、先进的、聪明的、美好的、强大的和诚实的,时而被描绘为贫穷的、落后的……。”矛盾的认知说明了世界需要更了解中国。

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21世纪是文化制胜的时代,保护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留住民族的“根”。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文化建设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工作重点。

文化交流必须正确处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发展是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选择、吸收、创新的过程。由于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早,生产力较发达,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文化势能也较高。我国在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合作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西方国家发生联系,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积极吸取其文化的精华,自觉抵制其文化的糟粕。

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应当坚持原汁原味,适当创新,切忌迎合,避免产生不中不洋的产品。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2篇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以下几点缺失:

(一)重视理论研究,缺乏实践结合

由于教学模式的落后,许多教育人才还是以理论为主的,教学生的理论多于实际的口语交流、文化渗透等教学内容,专注于学术,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技能的培训还是缺乏更多的技术促进强化的内容。理论性的东西不能反映对外汉语的实际价值,进行全面交流与实际工作强化中,必须将理论性的东西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来,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进行全面交流、加强文化渗透,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口语考核缺失,个人渗透不强

但是我们要想让国际友人记住我们,必须进行交流,而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就是口语交际,而这些重要的对外汉语教学人员还是以基础性的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虽然我国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务院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但是学位、学历并不代表实际的口语交际水平。在口语教学与交流中,十分讲究个人能力的发挥,如果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将第二语言掌握起来,“听不懂,说不清”,那就会造成许多尴尬的事情。对外汉语渗透到实践中来,需要这些人才在平时的交流中随机应变,听到什么,回答什么,都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不能拖拉。而以上说的这些现象在现实中一再出现,教材里面讲的基础知识真正运用到口语交流上时,已经改变了“味道”。当与外国友人交流时,外国朋友说出一句话,我们还要去想,这是在课本的哪一页,我们要用怎样的语言来回答,这就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事情发生,不利于我们正常对外交流的进行。

(三)文化交流偏失,教学素质不高

许多这方面的人才都没有将自身文化与国际性的文化交集、偏差等内容没有认识清楚,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人员偏重于理论性的知识,将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书本理论中,所以没有对国际性的新形势与新型的国际文化优势认识清楚,在长期的交流中,也就不能掌握其文化上的共性与非共性的文化知识点。比如,像英美一些强国,他们的生存哲学讲究的是“个人价值”的凸显,而我们中国讲究的是“集体主义”,所以在一些实际生活与能力交谈中,我们如果还是以我们自身的想法来强加给他们,那么交谈就不会真正顺利进行下去。于是,许多毕业生、硕士或者更高级别的毕业生,大多数不能与国际友人进行长时间、全面的文化交流。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育“人才”操着中国式的“英语音”,把课本中的内容反反复复地重述给学生,自己又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就会在课堂上造成许多错误,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提升,甚至有可能被指责为“误人子弟”。因为口语是交际是基础,文化交流是重点,所以没有打好基础,也就不能实现正常交流;没有了解对方文化,就不能与其进行实际性的协商,这样,对外汉语教学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人才培养提升方法研究

(一)口语培养提升

在口语训练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熟练掌握第二语言。首先,要求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要熟练掌握第二语言,尤其是英语,对许多句子的语法、口语表达中的句式等都要进行研究,并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自己能够一听就懂,将听下来的语句在心中随即翻译出来,并及时想出应对的语言;第二,对外汉语与第二语言的交融分析。对外汉语是与第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国家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是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学会分辨英语意思,将他翻译成中文,在给学生进行教学研究时,再将汉语中复杂的句式、成语灵活地翻译成英语,通过查资料的方式给出最好的答案,并在口语化的呈现上,找到更加准确的句子来应答,让学生一听就明白,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各个语句的真正意思;第三,实践交流中的灵活运用。教师平时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不能查资料,也不能再上网去查询,必须养成一种随机应变、灵活应答的习惯,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能听清,随时随地做出回答,将汉语中意思与外语意思能紧密联系起来,在语言表达上发挥自如,才能取得教学成功。

(二)对外汉语的多媒体教学促进

多媒体技术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方式相结合的一种高效教学方式,教师将教材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使其包含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满足学生的视听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案,融合更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身进行实际操作,比如用幻灯片、电脑,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学习效果会更强。

(三)科学教学手段的促进

当前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以及多行业大融合发展的趋势给教学方式的丰富性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比如说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及实验性的教学等等这些教学方式都具有针对性强、科学性强的特点。老师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和实验性教学的方式,侧重于理论的文章或者是逻辑性强的文章可以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的有效性也有不错的效用。

(四)文化交流手段强化

口语表达不能脱离实际,文化交流则不能远离“基础知识”,这里说的基础知识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对外国文化的深层积累,尤其是平时在与学生或其他外国友人的交谈中,学习他们的文化,在对基础性的文化概念了解清楚了之后,才能进行深层的交流。这样,就要求这方面的人才在平时的积累中,对各国文化要有兴趣,对外汉语主要讲究的是实践,实践中避免不了有文化冲突,如果我们掌握了别国的文化,在交谈时则可以放松自如,侃侃而谈。另外,要求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在课上课下都要进行资料的查询,有哪里出现了教学瓶颈,哪国的文化与我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都要进行学习及更正,真正了解外国友人的想法与建树,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分析他们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才能应对自如,以不变应万变。

(五)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外汉语人才的素质有待提升,不仅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包括在平时的自我训练中,应当积极应对一切问题,敢于面对错误,及时地改正。在国家教育机构分设的硕士学位内,进行适时考察,在这些已经拥有了这个学位的人才中进行再次考核,及考察他们的基础课程掌握情况,又要对相关的实践技术、语言掌握情况等内容进行考察。对于相关的外国文化掌握情况、平时的言语积累、教学素质、品质等方面更要进行考核,不能随意就录取这些人员,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比较严肃、严明的课程,不允许出现半点差错,否则会对以后培养人才战略、建立邦国化交流团队时,出现更多的缺失。

三、总结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黑河市;俄罗斯;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5;G15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3)02-0046-03

近年来,中俄区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正因如此,黑河积极利用地缘优势,努力扮演对俄文化交流“桥头堡”角色。

一、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现状

(一)以“中俄文化大集”为平台,官方对俄文化交流进入常态化、规范化

“中俄文化大集”是经中国文化部和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并予以大力支持的对外文化创新项目,是中俄两国之间区域性、规模性、综合性的文化贸易集市和文化交流活动,是进一步拓展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文化贸易、文化交流渠道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中俄文化大集”自2010年诞生,每年都在黑河市举办。黑河市牢牢地把握住时机,以“中俄文化大集”为平台,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缘和欧亚文化融合的文化特色优势,重新思考对俄文化交流新战略。2011年,黑河市文化局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文化局举行工作会谈,实现了双方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首次工作对接,并就建立定期合作与交流机制、更新合作方式达成共识,从而使黑河官方对俄文化交流由过去的临时性、阶段性过渡到现在的常态化、规范化。

(二)以黑河龙江国际文化展览有限公司的成立为契机。民间对俄文化交流实现跨越升级

在多年的对俄文化交流中,黑河始终走的是官方主导,忽视或较少重视民间对俄文化交流。然而,在实践中,民间交往在对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近年来,黑河市政府逐渐意识到民间对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2011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黑河围绕俄罗斯艺术品市场,依托展览馆,以展促销,利用黑河博物馆建设中俄艺术陈列馆,成立了中国首家中俄艺术品展览企业黑河龙江国际文化展览有限公司,大力开展中俄文化及艺术品的交流、研究、收藏、展示、教育、营销、拍卖等业务。该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黑河民间对俄文化交流摆脱了单兵作战,实现了跨越性升级,形成了与官方对俄文化交流并重发展的格局。

(三)以黑河学院为龙头,在对俄教育交流领域确立了“桥头堡”和“枢纽站”地位

教育是黑河对俄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黑河市教育机构就与俄罗斯教育机构达成了合作协议。黑河市本着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理念,找准双边教育的结合点和突破点,实现了从高等教育到幼儿教育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对俄教育交流合作的新格局。其中,以黑河学院为代表的对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起到了龙头表率作用。近年来,黑河学院坚持走与俄合作办学战略之路,除了与俄方高校互派学生、互聘专家、联合培养本硕学生外,还通过共建研究基地、合作编写教材、组建联合研究团队、联办学刊、联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搭建中俄科研合作平台,引领国际学术交流。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黑河学院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共建俄罗斯第三个孔子学院,大力推进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2009年6月,部级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和俄语中心经教育部批准落户黑河学院;同年9月,学院与中国留学生服务中心共建我国第一个赴俄留学培训基地。依托国际级的交流平台,学院在中俄“国家年”、“语言年”活动期间,积极组织“全国对俄交流工作干部培训”、“中俄大学生艺术节”、“中俄教育友好周”、“俄罗斯语言文化周”、“黑河学院·远东高校田径运动会”、“中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携手青春共享阳光”国际青年联谊会、“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中俄青少年联谊活动等高层次、大规模活动百余项,确立了对俄教育交流的“桥头堡”和“枢纽站”的地位。

二、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良性发展态势,但仍存在明显须解决的问题。

(一)黑河对俄文化交流仍处于实践与探索中,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从黑河对俄文化交流的实践看,无论是官方组织的对俄文化交流,还是民间自发的对俄文化交流,或者是政府行为,或者是个人行为,经常带有随意性,仍处于实践与探索中,还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关于黑河开展对俄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以何种形式与俄罗斯开展文化交流、在哪些领域重点进行文化交流、如何定位黑河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的制约因素、黑河是否应制定年度或长短期对俄文化交流发展战略、黑河对俄文化交流是否应和如何提升为省或国家战略等理论问题,至今没有给予深入探讨。只有这些理论问题得到统一认识,才能指导黑河对俄文化交流实践健康有序发展。因此,黑河必须把对俄文化交流提升到理论高度。

(二)黑河对俄文化交流的领域广泛,但发展不均衡。一些领域发展非常薄弱

众所周知,黑河与俄罗斯已实现了包括音乐、体育、美术、舞蹈、学术研究、图书馆、饮食、旅游、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教育、个人收藏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领域很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尽管黑河与俄罗斯进行了诸多领域的文化交流,但各个领域的交流并不是均衡发展的,有的领域发展比较完善、成熟,并得到优先和重点发展。如教育领域,如前文所述,教育交流历史跨度时间长,交流层次涉及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交流领域宽广、成为黑河对俄文化交流的排头兵和重头戏。与此同时,有的领域发展又非常薄弱,如对俄学术研究。黑河地处中俄合作最前沿,市内有高等学府,出于对俄合作实践的需要,黑河的俄罗斯问题研究理应有很大起色,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急需加大研究力度。又如图书交流,通常情况下,购买俄文图书资料要通过北京的国际图书公司来操作,并且承担着高额的费用,而对黑河来说却是例外,它可以通过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俄罗斯人购买,然后带到黑河市。近些年来,黑河正是通过这种手段与俄罗斯进行图书交流,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远远不够。

三、加快推进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的对策建议

为了加快推进黑河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工作,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仅供参考。

(一)创办高峰发展论坛,把黑河打造成中俄文化交流的学术高地

如上文所述,黑河对俄文化交流应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然后重新指导实践。然而,摆在当下的问题是如何操作。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创办高峰发展论坛,通过与学界、政界、商界的交流达到上述目的。今天的黑河已具备了创办高峰发展论坛的条件。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模式为黑河提供了范例。为了促进东北地区对外经贸合作健康发展,洽谈会创办了高峰发展论坛,即从最初的中俄区域合作发展论坛到今天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论坛。从2010年起,每年一度的部级“中俄文化大集”都在黑河市举办。黑河应利用这个优势条件,在“中俄文化大集”内创办高峰发展论坛,即“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论坛,邀请学界、政界、商界代表共商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对策。为了突出黑河的地位和提升黑河的对俄文化交流与合作层次,在发展论坛内专门设立“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合作分论坛”。创办高峰发展论坛还面临一个组织问题,从哈洽会创办论坛的实践看,论坛应交由具有一定对俄研究实力和承办大型学术会议丰富经验的专门机构来承办,而在黑河完全具备这样条件的就是本地的唯一高等学府黑河学院。

(二)加大对俄研究力度,把黑河打造成黑龙江省对俄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

学术研究在中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既为中俄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也是我们了解、认识俄罗斯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对黑河来说,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加大对俄学术研究力度应上升为市级发展战略。黑河应整合市内学术资源,尤其是应依托高校的研究资源,成立俄罗斯研究基地或中心,设立专项资金,有规划地开展研究合作。为了进行学术交流和扩大对外影响,以研究基地或中心的名义成立俄罗斯研究会。这样,依托研究基地或中心,把黑河打造成黑龙江省对俄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4篇

基于雄厚的语言人才培养与储备,依托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作为国家间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的重要行为体,高校担负着在国际合作方面实施国家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战略的重要使命。此前的研究多从宏观或个案视角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问题。本文从高校国际教育合作入手,探讨高校在国际教育合作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实践中的定位、路径、策略与方法等问题,为中俄两国国际教育合作推动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提供新的观察角度和案例。

一、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角色定位

一般而言,人文交流包含三个层面的交流,即人员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其目的是促进不同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塑造区域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最后达成区域政治合法性的支持。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人文交流是仅次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的推动国家间关系发展的第三大动力。人文交流与公共外交相互促进和补充,与文化外交、民间外交等相近,但人文交流不等同于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并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简言之,公共外交是由一国政府主导(主体),以他国民众为对象(客体),通过国家形象塑造与文化传播(内容)增进国家间理解与认同,获得国家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国际关系行为。

公共外交是对传统外交的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在公共外交中居于主导地位。人文交流则是由政府和民间双向推动,其范围更广,手段更丰富,对象更多元,对双边关系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随着公共外交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其行为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加入,使公共外交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网络化发展的态势。公共外交场域由早先的政治经济逐步扩展到人文交流领域,公共外交的问题领域、议题设置、媒介与路径正经历着历史性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背景下,中俄两国高校作为非政府组织公共外交行为体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其在公共外交实践中的地位、作用、路径、策略与方法。

中俄两国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公共外交主体的历史责任,成为推动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的文化先行者。

(一)多语种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基地

公共外交以他国民众作为对象,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多语种人才的支持。目前,以非政府组织作为行为体的公共外交实践,急需各类“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其中,满足公共外交需要的多语种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口巨大,成为公共外交实践中的一块短板。中俄两国高校应当依托多语种人才培养优势,成为公共外交外语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基地与储备库,探索公共外交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与公共外交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课程体系,拓展以公共外交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中俄两国国际合作。

(二)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内容提供者与实施者

中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孔子学院承担着境内外汉语人才培养与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公共外交、人文外交的重要抓手,在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支持下,日益发挥着推广中华语言文化的重要作用。俄罗斯俄语中心及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承担着俄罗斯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职能。中俄两国高校凭借多语种优势,应在两国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发展语言教育,促进文化传播。目前,以国学、中医等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体育文化,以及以戏剧、舞蹈、民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艺术,正在走进孔子学院课堂,或以团组出访模式深入驻在国社区,受到各国民众的普遍欢迎。俄罗斯电影、芭蕾、油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受到中国民众的广泛欢迎。最近两年,俄罗斯红色旅游线路受到中国旅行者的青睐。中俄两国高校应继续强化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的角色定位,发展两国间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公共外交与人文外交服务。

(三)公共外交国际化平台建设者与维护者

公共外交实践需要国际化平台。国际化平台建设是高校发挥公共外交行为体作用,进行公共外交实践所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依托中俄两国教育部和地方政府,中俄高校国际化平台建设在近年来取得了积极进展,如中俄语言文化中心、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中俄青少年国际交流基地、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研究中心、孔子学院、俄语中心等。中俄两国高校参与建设的这些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已经成为两国公共外交实践的重要基地。如何发挥平台公共外交功能,维护基于公共外交实践的平台运行,是中俄两国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重要任务。

(四)公共外交-人文交流主渠道之一

与官方外交重在政治经济领域不同,公共外交关注政治经济利益,更重视人文交流。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高校在人文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国际教育合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行为,与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的跨文化对话具有共通性。高校有着一支数量庞大的高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外语流利,同时具备专业知识,有着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显著优势,从而成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的主力军。在中俄教育国际合作中,两国高校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互派访问学者、进行高层次学术交流、实行联合培养人才计划、合作建设国际化平台等活动,推动公共外交跨文化交流,通过影响对象国的政治文化精英及公众来影响决策层,制定有利于自身的政策,构建友好合作的基础。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对话,增进双方的理解与互信,努力扩大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实现国家软实力输出。中俄两国高校作为两国人文交流的主渠道,应该讲好中俄故事,传播中俄声音,争取有利于中俄双方国家利益的国际舆论,提升两国软实力。

二、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路径选择

分析表明,高等院校在公共外交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构成了公共外交“政府-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三位一体整合运作体系的关键一环。其中,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中俄两国高校,在该体系中承担着非政府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双重职能,在中俄公共外交实践中应着眼于在合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播中发挥独特作用,为国家公共外交整体战略服务,为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问题领域和可操作工具。

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路径选择,应遵循跨文化对话的基本规律。在公共外交实践中,跨文化对话主体双方基于不同意向,都试图通过话语建构掌握议题设置的主动权,争取有利于自身的舆论环境和政策取向,从而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中俄两国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公共外交平台开展人文交流活动,包括传统大众传媒、网络新媒体、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国际合作项目、国际会议及论坛等,针对不同对象,如政府官员、公众人物、商界领袖、知识分子、智库、民众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外交活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既是国家间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领域和实践舞台。为满足公共外交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中俄两国高校可以采取项目先行、平台依托、人才培养、储备与输出并进的工作思路,服务公共外交实践,同时为公共外交顶层设计与规划提供智库咨询与服务,为公共外交理论创新提供新的认识论、方法论资源。

三、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策略选择

基于上述理念,我们认为,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策略选择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一)项目依托

中俄两国高校拥有丰富的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资源。其中,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包括联合建立合作办学机构及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项目。专业方向涉及语言学、区域学、艺术、经济、管理、设计、国际贸易等学科领域。除此以外,中俄高校还有着广泛的科研合作和访问学者项目,其主要形式是联合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合作出版科研成果、进行学者互访等。利用校际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是高校服务国家公共外交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项目建设中的公共外交活动更多为以公民个人为主体,以他国公众为对象,以人文交流为主要内容,以公开活动或私下交往为主要方式,以传递价值、提升国家软实力为目标。

(二)平台建设

基于国际化平台的高等教育人文合作是公共外交的重要领域。中俄两国高校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为公共外交实践提供了诸多机会。这些国际化平台包括设孔子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中国及俄罗斯研究中心、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中俄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等。

基于国际化平台的高等教育人文合作,既有机制化项目,又有依托国际化平台进行的公共外交实践,从而具有影响驻在国政策选择的可能性。例如,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简称上合项目)的框架下,大连外国语大学与俄罗斯多所上合项目院校合作进行的区域学专业人才培养联合项目、孔子学院中小学生夏令营和海外文化巡演、俄语中心系列活动等。再如,大连外国语大学与亚美尼亚埃里温国立语言和社会科学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由于该孔子学院在当地进行持续深入的汉语语言文化教学,其影响力不断加强,获得了亚美尼亚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从而推动亚美尼亚教育部将汉语确立为该国国民教育第一外语的法律地位,进而使汉语专业进入了包括埃里温国立语言和社会科学大学、斯拉夫大学在内的高等教育学位授予体系。亚美尼亚斯拉夫大学还建立了中国汉语与文化中心。由于汉语教学在亚美尼亚的持续升温,中国外交部和亚美尼亚外交部已签订协议,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合作建立第一所汉语国际中学,由孔子学院负责教学与运营管理。该案例说明,基于国际化平台的公共外交实践能够促进语言文化推广传播和国家软实力提升。

(三)目标驱动

在国家公共外交总体布局中,高校应以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亦应尊重驻在国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从而为公共外交实践争取良好的人文环境、有效的人脉资源和充足的项目运营保障。除了技术性、操作性的因素以外,人们还应当在更宽广的背景下,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和认识公共外交的崇高使命和未来发展道路。

主席在2015年博鳌论坛主旨演讲中强调指出:“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俄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应为两国公共外交服务,为“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提供人才支持、智库咨询和科研支撑;发挥文化先行者作用,为建设“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服务,为建设区域内国家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发挥作用,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内外国家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认同,促进国家间跨文化对话,增进彼此理解与互信,避免文明冲突,促进区域内外国家经济社会和平发展,为实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四、高校公共外交活动中的文化认同:

原则与策略

如前所述,为实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公共外交负有促进 “民相亲,心相通”的使命。公共外交对象国在政治、经济、人文合作与交流等发展方面存在不平衡现象。与这些外显因素相比,人文因素,特别是文化认同是影响各方合作前景,并可能造成现实阻碍的深层原因。中俄两国高校在公共外交活动中应当思考如何通过人文交流与合作达成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文化对话,避免文化冲突,突破现实与潜在障碍,完成和实现公共外交的任务与目标。

(一)认同、文化认同与公共外交

夏建平认为,“认同”作为一种关系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身份的认同,二是对观念的认同;认同的形成过程是国家行为体之间获得国际社会成员身份,并逐步认同国际社会规范的过程。这里,我们将认同概念引入对公共外交行为体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的互动关系分析,并尝试从文化认同入手,揭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中的文化认同因素及其正面与负面影响。

与认同概念着重从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合作中的社会化现实运作不同,我们认为,文化认同是国家及其国民作为行为体对自身民族文化共同性的自我身份认知和民族个性主导观念的普遍接受与经典阐释。

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主体文化认同差异,以及对其他国家行为体文化认同、接受、理解与阐释的正面与负面评价,是导致国家间国际合作与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正面与负面走向的深层文化心理原因。

因此,应当从将国家作为国际合作主体的角度,通过建构公共外交活动中互为理解和接受的正面文化认同来促进各方双边及多边合作,通过不断消除彼此间负面的文化认同来解决和克服合作中的问题与障碍,从而形成良性的主体间性文化认同互动,正面引导、合作共赢,从政策、项目、操作、人文等诸多方面入手,通过广泛充分的公共外交活动,促进各国文化认同的良性互动,努力避免和消除消极文化认同的误解与障碍,为构建积极正面的国家间人文合作提供内发动力,服务国家公共外交总体战略,构建良性的国家及国民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

(二)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原则与方法

文化认同概念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打开了新的观察视角。从文化认同理论入手,可为公共外交行为体在国际合作与人文交流中的文化对话提供基本概念与原则、策略与方法。

1.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的原则问题

分析表明,公共外交-人文交流不仅具有政治经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它的人文价值更具本质性。

(1)多元文化认同原则:避免文化冲突

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应遵循多元文化认同原则: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对作为合作对象的异文化的认同。遵循求同存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多元文化认同原则,通过文化对话消除误解、排除障碍、增进理解、形成共识,促进各国民众多元文化认同的形成,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奠定民意基础。

多元文化认同原则应当成为国际合作与公共外交的基本原则之一,可用来指导公共外交行为体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坚持多元文化认同原则,避免单一文化认同,为世界各国推行多极化战略和反对超级大国单极化战略提供了内在文化解释。

(2)和而不同原则:避免自我中心主义

公共外交-人文交流致力于加强跨文化对话,增强理解与互信,扩大多元文化认同。在人文交流过程中,各方都有各自坚持的核心国家利益,也有在合作中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合理预期。公共外交行为体应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避免自我中心主义,尊重对方利益关切,尊重多元文化差异,多元互补,互利共生。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有利于消解西方单边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文明冲突论等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克服合作中潜在的极端民族主义威胁,化解中国、大俄罗斯主义、泛民族主义、文化沙文主义等在公共外交中给各国民众的交往与项目建设带来的潜在与现实障碍。

因此,“和而不同”原则可望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提供某种能被共同接受的文化价值观,扩大各方共识,形成文化认同。人文交流各方不再是一方胜过另一方、一方同化另一方的胜负关系、零和关系,而是形成命运共同体,寻求共同利益,在各民族文化对话中找到契合点,构建国际合作与公共外交双赢与多赢格局,致力于区域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

(3)多元认同原则:避免实用主义倾向

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应注意尊重各国,遵循多元认同原则。国际合作中应注意项目建设与的和谐统一,避免利益驱动、结果至上的实用主义倾向。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甚至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也有不同。多元带来的潜在跨文化交际障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以偶发因素突然出现,导致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因此,坚持多元认同原则,除了要避免实用主义倾向外,在公共外交实践操作层面,应尊重自身与合作方民族宗教政策与信仰,避免因宗教背景知识不足带来的跨文化障碍。因此,在公共外交实践中,进行相应的宗教、语言与文化认同背景知识培训是必要的。

2.高校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的策略与方法

中俄两国高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与方法,为多元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文保障。

(1)建立高校多元文化认同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

公共外交-人文交流需要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储备。中俄高校应当以大学合作为基础,建立高校间多元文化认同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人才培养对两国人文交流具有基础意义。分析表明,具有多元文化认同及跨文化能力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建设。第一,探讨建立“一带一路”外国语大学联盟或建立联合大学的可行性。第二,加强“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各高校对象国语言文学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各国语言学习与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中俄两国开设各小语种专业的高校还不多。我们建议,加强“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将语言专业教育与区域学专业方向相结合;同时,建立区域学、双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加强“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高校区域学、语言学、对象国社会与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2)建立多元文化认同科研合作机制

公共外交对象国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推行各自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在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框架下,推动建立多元文化认同科学研究的合作机制,对增进国家间相互理解、信任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应当在“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各国政府的支持下,整合大学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建立由各国多学科学者共同参加的非官方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制定合作科研项目,在人文交流框架下就国家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等主题联合展开科学研究;就课题设计、资料公开、科研合作、分歧讨论与解决、成果发表与共享等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在制度化安排、政策与资金支持、科研成果推广等可操作性问题上形成结论,由研究中心负责具体落实。

此外,应当在联合科研机制框架下,加强“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各国国别问题研究、民族文化语言对比研究,对各国间频繁出现的文化误解和误读,国家及国民刻板印象,定型观念、大众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塑造民族语言世界图景共性与差异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形成科学严谨的结论,供决策部门参考。

多元文化认同的联合科研攻关十分重要。“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各国学者就上述问题进行科研合作,以最终达成共同接受的科研成果为目标,这对逐步建立各国多元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对合作方核心国家利益关切的同情与理解,建立“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国家及民众间相互认同与信任,构筑民间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多元文化认同智库建设

多元文化认同需要“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各国智库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建议,“一带一路”与欧亚联盟区域内高校联合各国科研机构,推进公共外交研究智库建设。智库的建立可望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提供有力的政策咨询、项目调研、风险评估等智力支持。同时,区域内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平台也应发挥智库功能,为具体项目建设提供科研与实务服务。

以上,我们讨论了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在国际教育合作中以人文交流为主要对象的角色定位、路径选择、策略方法等问题,并着重从文化认同角度尝试提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的多元文化认同原则与方法。公共外交主体各方可以从文化认同入手,相互调整适应,以增进理解与信任。以此为基础,我们提出了中俄两国高校通过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实现多元文化认同的方法,希望为公共外交-人文交流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高飞. 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J]. 外交评论, 2005 (3).

[2]尼古拉斯・卡尔. 公共外交:以史为鉴的七条法则[J]. 国际新闻界,2010(7).

[3]吴白乙. 公共外交――中国外交变革的重要一环[J]. 国际政治研究,2010(3).

[4]周庆安,吴月. 公共外交研究需要构建“新常态”――2013-2014国际公共外交研究的新动态[J]. 对外传播,2015 (1).

[5]李志永. 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J]. 外交评论,2009 (2).

[6]吴勇毅. 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公共外交价值[N].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

[7]廖宏斌. 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启示[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

[8]赵可金. 人文外交: 全球化时代的新外交形态[J]. 外交评论,2011 (6).

[9]赵启正. 由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J]. 外交评论, 2009(5).

[10]陈力丹,熊壮. 2014 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J]. 对外传播,2015(1).

[11]刘雯,刘笑盈. 2014年中国对外传播研究综述[J]. 对外传播,2015(1).

[12]郑华. 中国公共外交发展进程中的困惑及其应对[J]. 国际观察,2012(2).

[13]王义桅. 中国公共外交的自信与自觉[N].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2).

[14]于朝晖. 整合公共外交――国家形象构建的战略沟通新视角[J]. 国际观察,2008 (1).

[15]叶皓. 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J]. 现代传播,2012 (6).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适应 理论模式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082-02

文化适应研究作为跨文化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在其他领域诸如人类学p政治学p社会学等都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全球化进程加快,不同文明,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促成了此研究增多的趋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相互交融成为主要趋势。面对此种形态,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下的群体都面临着心理和行为方式的选择,这也促成了文化融合,逐渐形成多种文化形态的原因。本文主要探讨Berry的文化适应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当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启示。

一、文化适应内涵

19世纪末,来自美国民族事务局的J.W.Powell提出了“文化适应”的定义。他认为文化适应是指来自外文化者对新文化中的行为模式所导致的心理变化。在此基础上,Redfield, Linton和 Herskovits于1936年对文化适应重新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文化适应是指由个体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从早期对文化适应的概念不难看出,其重点强调主流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巨大影响,而主流文化影响相对较小,我们称之为文化适应的单维度模式。John.Schuman提出的文化适应理论则从教育领域详细探讨了文化适应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在其理论中,他提出影响人们去学习异文化中的第二语言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社会距离,另一方面是心理距离。John.Schuman将社会距离分为社会显性、结合方式、封闭性、凝聚性、学习者社团规模的大小、文化和谐性、社团的态度和打算居留时限等因素,社会距离代表着学习者社团相对于目的语社团而言的地位,或者学习者被目的语社团容纳并与之接触的程度,这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创造第二语言的环境去提高学习者对异语言的敏感度;心理距离指的是学习者个人对目的语及其社团的总体心理感受,重点强调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重要性,其包括语言震惊、文化震惊、动机、自我透性。心理距离的作用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作用没有社会距离大,当社会距离对二语学习者没有起到明显作用的情况下,心理距离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简而言之,John.Schuman的理论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阐释了文化适应对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及意义,对我国外语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

二、Berry文化适应理论

Berry的文化理论模式在此前单维度理论模式的基础上对文化适应理论进行了发展,也就是我们提及最多的双维度模型。该模型将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论层次推上一个更加全面细致的层次。Berry根据两种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个体所产生的反应态度为依据,进行两个维度的考量,即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与其他民族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性。在Berry研究结果看来,两种研究倾向性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两种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时,个体在保持原有民族文化的同时,认可并且接受其他文化是互不影响的,其个体的文化身份具有相互独立性,也会伴随着不同文化的认可程度变化而变化。

Berry根据个体针对不同文化碰撞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列出四种文化适应的策略:整合(integration),同化(assimilation),分离(separation)和边缘化(marginalization),并对四种策略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从非主流文化族群的角度,整合是指文化适应中的个体既重视保持传统文化,也注重与其他群体进行日常的交往;同化是指个体不愿意保持他们原来的文化认同,却与其他文化群体有频繁的交往;分离是指个体重视自己原有文化,希望避免与其他群体进行交流;边缘化是指个体既不能保持原来文化,又不被其他群体文化所接受。Berry从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交流的角度对四种策略进行了阐释。当主流文化实行熔炉策略时,非主流群体会采取同化;当主流文化实行种族隔离时,非主流会采取分离;当主流文化实行排外策略时,非主流文化会采取边缘化;而当主流文化实行多元文化主义策略时,非主流群体会采取整合策略。我们站在世界文明的角度去考虑Berry的这种文化策略,世界有可能会产生四种可能的结果:世界文化同质化――非主流社会逐渐趋同于主流社会(同化);相互的改变――全球化导致交流双方的某些方面的趋同,共享一些特质的同时有保留了各自的独特之处(融合);相互排斥――非主流群体抗拒主流群体的影响并与之隔离,或主流群体无法与非主流群体交往;主流支配――非主流文化被毁灭,并且不能融入主流文化,其成员丧失了文化纽带(被边缘化)。

此文化适应理论也从一个侧面迎合了萨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其从政治学角度将世界冲突的根源归结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建议美国当局重视文明,文化的力量,探讨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文化输出的可能性,倡导文化主宰世界,采取文化措施让异文化群体接受美国文化,但同时他也提出世界在将来不会出现同一的普世文化,而是会出现几个由超级大国主导的文明圈,世界的冲突也会集中在这几大文明圈之内。基于世界文化的角度,出于对美国安全考虑,其大胆预测未来世界对美国构成主要威胁将会来自两大文明,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其观点认为世界冲突与矛盾在将来也主要会集中在此两大文明之中。当今世界格局保持“一超多强”的局面,但是地区冲突与矛盾不断出现,主要集中在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周边,这一点印证了其预测的准确性。萨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与Berry的文化适应理论某些方面不谋而合。几大文明圈的形成,需要在其文化圈内采取整合同化的策略,文明圈才会得以形成,文化圈内部又会有许多小型文化圈之间的交融与碰撞,最终会归于大文化圈之中。当然,Berry所提出的世界同质化假设在萨缪尔・亨廷顿的理论中被完全否定,单一的普世文化不会出现,文化如同世界格局一样,会出现多极化的局面,这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Berry 的文化适应理论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启示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由中国国家主席于2013年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此倡议提出后,得到了沿线国家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带一路”不仅仅可以实现沿线国家经济利益上的互惠,也必将会对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此战略构想沿线会经过中国华夏文明、印度古文明、伊斯兰文明、欧罗巴文明乃至非洲文明等引导人类世界进程的文明圈,多种文化并存于文明圈内,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创造出形态各异的民族文化,结合上文提到的Berry的文化适应理论,本着“经济为重,文化先行”的原则,助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做好以下几点启示工作。

(一)提倡文化整合,促进文化包容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要经过形态各异的文化圈,在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人们,语言p思维方式等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此种差异往往容易造成误解和摩擦。文化整合是文化交流中最理想的状态,在两种文化相互交流时,个体既重视保持传统文化,也注重与其他群体进行日常的交往。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我国企业必将走出国门,与华夏文明之外的人们进行经济,文化上交往,此刻我们的国民其文化身份不仅仅代表其个人,更多地会带有国家身份的文化标签,这就需要我们“走出去”的企业及个人时刻牢记我们国人的文化身份,表现出我们大国国民的风范,将我们华夏文明的优秀特点及品质带到异国他乡;同时也应该加强与沿线国家民众的交往,深化友谊,表达出我们国人谋求和平发展的诚意,扩大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深度及广度。

(二)提倡文化平等,弱化文化主流与非主流

文化不论历史长短,影响大小都应该尊重,平等对待,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下层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世界文化有发展程度的差异,但其地位应该一律平等。“一带一路”沿线文化呈现出文化迥异并存的局面,我们应该本着“文化平等,文化共荣”的原则,不强调谁是主流文化,谁是非主流文化,最大程度加深文化合作,避免冲突与摩擦,表现出我们与其他文化群体求和平,求发展,求共荣的诚意,消除其他文化群体在遇到外来文化时所采取的分离或者边缘化策略,强化与其他文化群体的“命运共同w”意识。

(三)提倡文化多极化,避免世界文化同质化

政治学中提出世界格局将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而世界文化也将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作用,加强与沿线各文化群体交往合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各文化群体优秀特点,招揽各方优秀人才,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发展自身文化同时,也促进其他文化的繁荣,达到文化共荣的局面,避免Berry理论中的世界文化趋于类同,是对世界文化的拯救,也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

四、结语

Berry的文化适应理论详细地阐释了两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时,个体采取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所有可能造成的理论结果,这也是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我们所研究真正达到的跨文化交际的结果,我们所要达到的跨文化交际的结果,文化适应理论都有所概括,应用到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之中,需要我们在Berry文化适应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文化因素,本着“经济为重,文化先行”的策略,发扬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尊重和包容沿线其他文化,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早日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Berry J. Acculturation: Living successfully in Two Cul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5

[2]Berry J.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7.

[3]黄永红.跨文化交际学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Iris Varner Linda Beamer.全球工作环境下的跨文化沟通[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Linell Davis.中西文化之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Larry A.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A Study of “One Belt, One Road” Based on Berry’s Accult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