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协会工作计划(精选5篇)

  • 音乐协会工作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政府的启动和全方位的支持对香港粤剧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前教统局课程发展处总课程发展主任(艺术教育)湛黎淑贞博士撰文称,自1997年进行课程研究以来,香港终能把粤剧带入中、小学的学校课程内,有系统地进行普及粤剧教育。⑧2011年9月,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

音乐协会工作计划(精选5篇)

音乐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传统艺术在现代化社会中不可能拥有几十、几百年前一样的文化空间和生存环境。它的传承维系,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的引导和普及。香港教育部门适时承担起这一职责。他们通过积极研究和实践,将粤剧逐步引入中小学课程,增进学生对本土艺术的了解和兴趣。教育署辅导视学处1997年成立粤剧教学研究工作小组、课程发展处1998年成立粤剧课程发展实验小组。粤剧课程发展与实验小组2000年多次筹备粤剧实验教学工作坊,培训中文和音乐科教师。2003年,教育局编定《音乐科课程指引》,推动学生对包括粤剧在内的不同的乐种和音乐的学习。⑤由于重视和积极努力,2009年推行的新高中课程中,粤剧音乐已经列入音乐科。学生除了在“聆听”单元研习粤剧音乐,还可以在“演奏”单元选择演唱粤曲,在“创作”单元选择创作粤曲,以及在“专题研习”单元内自行研习粤剧相关课题。此外,新高中课程在“其他学习经历”的“艺术发展”部分,学生可在新高中三年内继续学习艺术,其中可包括粤剧的内容。在通识课程的专题研究中,学生配合其他课程知识,进行有关课题的探讨。在新高中中国语文科的“文化专题探讨”选修单元,和中国文学科“戏剧文学评赏”选修单元,学生亦可研习有关粤剧粤曲的课题及内容。⑥

继而加入的是民政事务部门,并为粤剧教育组织和建立长期、稳定和社会化的资金支持。2004年,民政事务局成立粤剧发展咨询委员会,次年成立粤剧发展基金,以筹募捐款、支持资助有关粤剧发展的研究、推广及延续粤剧发展的计划和活动。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充分组织和调动社会力量,令粤剧教育和粤剧发展有了坚实的财政后盾和长期的支持。基金会主席周振基表示,仅到2006年10月,基金会就拨款超过408万元支持44项粤剧计划,其中包括香港大学的“粤剧小豆苗———粤剧融合中国语文科新高中课程及评估计划”。亦拨款超过104万元支持24项新秀及推广性演出计划,拨款近62万元支持12项儿童或青少年文化交流、艺术教育、培训及演出计划。另外,还支持了粵曲创作比赛、艺术讲座、粤剧和粵曲书籍出版,以及戏棚演出试验计划等。基金会得以全方位支持粤剧的发展,有赖热心人士及机构的捐助,包括华永会承诺捐助900万元、华人庙宇委员会承诺捐助700万元、香港华都狮子会基金有限公司捐助10万支持粤剧推广青少年大使交流活動,以及有热心人士承諾捐贈遗产。⑦

政府的启动和全方位的支持对香港粤剧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前教统局课程发展处总课程发展主任(艺术教育)湛黎淑贞博士撰文称,自1997年进行课程研究以来,香港终能把粤剧带入中、小学的学校课程内,有系统地进行普及粤剧教育。⑧2011年9月,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指出,在过去5个财政年度,政府积极推动人才培训和粤剧推广工作,2010年粤剧发展基金再获拨款达6900万港元。这些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如今每年粤剧在各剧场的演出仍有约1000场次之多。粤剧音乐已列入新高中音乐课程,正规粤剧课程已在中学试点展开。香港演艺学院正在考虑设立粤剧学位的可能,若得以落实,将有助提升粤剧师资的专业水平。另据报道,学位课程预计于2013年开办,会招收大约12至15位学生。⑨

高校粤剧教育的推展

专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师资、教学、组织、研究力量充分,能够也承担起香港粤剧教育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以学院或学校方式开展粤剧教育,始于八和会馆属下粤剧训练学校。1979年,第八和会馆理事会决定开办粤剧训练学校,并得到访港的广东粤剧同业筹款支持,是年成立筹委会,1980年初正式招生,培养了五届学生。1996年,八和粤剧学院得到市政局及艺术发展局的资助,与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合办“粤剧培训证书课程”,1998年改为与香港演艺学院合办夜间粤剧培训证书课程。1999年,香港演艺学院在“粤剧培训证书课程”的基础上,举办两年全日制粤剧文凭课程,训练专业粤剧演员,并在2000年协办粤剧进阶课程。2004年,八和粤剧学院独立举办“粤剧培训证书课程”,开设独立的锣鼓课程,2005年亦开办粤曲伴奏课程及社区粤剧学院季度短期课程,学生迅速增加,课程包括“粤剧精研课程”、“技能提升计划”⑩等。

在专业院校培训之外,一些大学也结合自身需要和所长,开展粤剧教育研究和实践。2006年,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得到任白慈善基金、港大人文基金和粤剧发展基金支持,与中学协作,开展为期3年的“粤剧小豆苗———粤剧融合中国语文科新高中课程及评估计划”,旨在把粤剧融合新高中中国语文科课程,引导学生认识、欣赏、尊重粤剧文化,使本土粤剧的优良传统能够承传与延续。以前,因粤曲的关系,粤剧归入音乐科,并编入现时经审核使用的中小学音乐教科书本内。该计划把粤剧扩展至其它学科(中文科着重剧本研习、文学科着重原著比读、通识科着重戏棚文化探究、其它学习经历的艺术发展着重粤剧观赏),扩阔粤剧教育的学习空间。另外,以前,粤剧教育以课余活动的表演教习为主,该计划把粤剧融入正规课程,植根学校教育。

计划培训课程包括“剧本教学”和“表演教学”两大部分,并资助学生到剧场观赏粤剧演出,邀请粤剧名伶到校主持导赏讲座,安排学生到戏棚作粤剧文化的实地考察等。2008年编制了1000本《帝女花教室》供全港中学参考。这是粤剧融合中文教育的第一本专著,从作品导读、课程设计、教材教法及学习成果四个环节着手,把作为文化与作品的《帝女花》融入中国语文科课程的选修单元内,让学生通过剧本赏析与编演,学习语文知识,认识人情物理。内容包括粤剧名伶梁汉威《粤剧源革与表演程序》,学者尚学锋等《粤剧〈帝女花〉历史、文化及人物考证》,粤剧编剧叶绍德《唐涤生〈帝女花〉剧本评析》等。而随着中国语文课程的改革及发展方向,编者更提出多种可引进语文课堂的可能模式。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同时授权香港教育城网站,于学科新天地平台推广此套教材,供教师学生自由下载、免费使用。2009年又出版《紫钗记教室———搭建粤剧教育的互助学习平台》一书,以《紫钗记》的教学为中心,分课程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教材、教法和评估、文本研究等方面,为粤剧教育提供参考资料。该计划在施行中采用全面而有系统的模式。在课程发展方面,采用启动表演、导赏讲座、参观后台、剧场观戏、表演教习、戏棚考察、联校汇报,包含粤剧多元的教习内容;在教师界发展方面,开展教师培训和工作坊、资助观戏、联校共同备课、学者回馈教案、学者到校支援和探访课堂;在教法和评估方面,除该计划的学者研发教法、编制参考资料外,协作学校的教师已自行开发校本教材、实践教法、制定评估。该计划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成果,包括粤剧剧本考证及研究、剧本创作学习及研究、名伶老倌研究等。至2009年已有11所协作中学,约11000人参加,反馈良好,并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2009香港艺术发展奖的“艺术教育奖”铜奖。

在完成“粤剧小豆苗计划”后,研究团队扩展并推行“香港大学粤剧教育研究及推广计划”,致力推动粤剧融入学校正规课程。2011年9月,计划总监吴凤平博士获颁香港大学“学院知识交流奖”。该奖项由港大各学院选出对知识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员,表扬他们对社会带来的经济、社会或文化影响。

在粤剧发展基金资助下,香港教育学院2007年开始进行“粤剧教学试验计划”,组织专业导师与4间中小学老师合作,探索粤剧教学。经过11个月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改善和修订,并获优质教育基金资助,于2009-2012学年开展“中小学粤剧教学协作计划”。计划包括:邀请委派资深粤剧工作者,前往60间中小学,与音乐课教师合作,设计合适的课堂活动及制作教材,加强现行中小学音乐科课程中的粤剧教学,提升音乐教师对粤剧的认识和教学效能,从而培养学生对本土艺术的欣赏和重视,增强学生对国民身份的认同,亦藉粤剧教学拓展新一代的粤剧观众,让粤剧艺术在本港得以推广和承传。该计划期望更具规模和有系统地在中小学进行教师与粤剧导师的协作教学计划,从而广泛地在小学及初中层面推广粤剧艺术,为学生日后了解和认识此项传统艺术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希望透过推行此计划,提升在职音乐教师的粤剧知识,让他们能够独立及有信心地施教粤剧课程。通过八和会馆支持下的12名专业粤剧导师为音乐教师提供18小时的专业培训及在正规音乐课协作教学,让未受粤剧教学的音乐教师可以由课程策划至进行教学都得到粤剧工作者的专业支援,从而获得粤剧教学经验和教学信心。教学以全方位学习形式配合,例如校內的粤剧周、粤曲编唱、参观香港文化博物馆、观赏粤剧剧团演出及访问剧团,并对音乐教师进行粤剧教学培训,同时,对粤剧工作者进行基本教学培训,让粤剧工作者了解学校教学状况,从而协助音乐教师策划课程和编排教材,适时在课堂内示范和讲解,配合教学。计划进行中,进行教学成效研究,探究学与教和学习评估的方法,并制作成功的教学示例光碟,举办校內活动、校际交流会,向全港学校推介。计划亦会将教案、短片及教材制成三张教学光碟,供全港音乐教师参考使用。与此同时,相应的艺术、教学和学术研讨也在进行。2011年5月,由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主办、香港八和会馆协办“粤剧创造力国际研讨会”,邀请本港及海内外学者、专业演员、教师参加,专题研讨内容包括“中国艺术之创意”、“粤剧表演的创意”、“粤剧剧本的创意”、“粤剧音乐的创意”及“粤剧创意之传承”,并上演粤剧剧目《赵氏孤儿》。

“中小学粤剧教学协作计划”自开展以来,已有44间中小学,82位音乐教师、近6300名学生参与,并于2011年10月获国际音乐议会(InternationalMusicCouncil)颁授MusicalRightsAward奖项,肯定其对推动音乐教育的贡献。评审团赞此获奖计划既全面且独特,让年轻人有机会学习粤剧这种要求严谨和讲求表现力的音乐语言,同时确保这极需关注的音乐传统得以承传。香港教育学院张炳良校长认为,这不但是肯定教院对本地艺术文化的贡献,更重要是肯定粤剧本身的传承价值。香港教育学院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副教授兼计划负责人梁宝华博士表示,此计划在师生、艺术家、家长间推行,以培养年青一代对传统艺术的欣赏和重视,“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而不是局限于有兴趣的学生。更不希望将来香港只有粤剧演员,却没有观众。”来年目标是将计划推广至全港60家学校,让粤剧可以在学界发扬光大。

2008年,香港公开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开始实施“安利粤剧戏曲艺术推广计划”,开展多项粤剧戏曲文化艺术培训课程,经培训合格,学员可以获得相应证书———“粤剧曲艺基础证书”、“粤剧曲艺中级证书”、“粤剧曲艺高级证书”、“粤剧曲艺高级进修证书”。该校还组织“粤剧戏曲艺术讲座系列”和“粤剧曲艺高级研习班”,邀请著名乐师、粤剧导师、名伶老倌执教。该计划得到社会认同和支持。

目前,香港演艺学院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也开办粤剧证书课程,包括全日制及兼读制的演艺证书(粤剧)及演艺深造证书(粤剧)课程,与演艺文凭(粤剧)及演艺深造文凭(粤剧)课程并进。2010年,香港演艺学院亦得汇丰银行慈善基金赞助“汇丰银行慈善基金粤剧奖学金”计划。高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引领者、文化传承的守望者,有必要承担起为传统文化存亡续绝的社会责任。从现实效果来看,专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加入,成为粤剧教育发展的坚定堡垒,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粤剧教育的组织和发展,使得粤剧教育更有规模、更有体系,并促成更多的以此为事业、具有献身精神的年轻人倾力投入,亦使粤剧的延绵更有希望。

香港粤剧的经验和启示

香港粤剧教育是在“随着社会的演变,香港粤剧的发展遇到一定困难”的情形下艰难展开的。目前,香港粤剧正在谋求与新高中学制的实施相配合。粤剧音乐已列入新高中课程音乐科的必修和选修单元內;教育局亦正研究选取某些粤剧、粵曲片段,为中国文学科制作教材,供学校使用。粤剧发展基金亦支持香港八和会馆与一所中学合办、香港教育学院协办粤剧教学协作计划,在中学推行正规粤剧课程。香港演艺学院已为新高中应用学习课程提供戏剧及舞蹈的课程,并正考虑开办粤剧学位课程,以提升粤剧师资的专业水平。成绩的取得,在于全方位的努力。其中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1.多方面力量团结协作,共同推进传统艺术教育。香港粤剧教育和传承有赖于政府部门、学校、业界和民间团体的大力推动。九十年代以来,各方面密切合作,前期以政府为主导,目前基本以高校为龙头带动,以中小学为教学传承基地,在业界和各种基金的大力支持下,担当起推动粤剧教育和传承的重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活动,互相配合,系统开展粤剧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面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很好地发挥了其作用。香港特区政府为了民族文化的发展,着力推动粤剧教育,采取各种措施,给予各种支持,包括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粤剧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成功等。虽然这些支持不一定能满足所有的需要,但这种态度和示范的力量是可嘉和有效的。各级高校在参与粤剧教育活动中,能够很好地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教学研究。如香港大学侧重粤剧与中文、通识教育,香港教育学院侧重音乐,开发各种粤剧课程,向中小学推广,不断改进完善。种种有重点地开展的粤剧教育,既充分发挥了戏曲作为综合艺术的特点,又调动了本单位的专业优势,达到了工作效果,又促进了教学科研。为了推动本土艺术的发展,香港八和会馆、各种基金会、团体对各种粤剧工作计划也给予大力支持。比如“香港学校粤曲推广计划”得到林家声慈善基金、华都狮子会、香港学校音乐及朗诵协会的支持,每年举办粤曲演唱比赛。这些民间团体和热心社会人士是重要的动力。来自业界的支持更是成功的保证。学校与业界代表八和会馆互动频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包括学校、政府、民间团体等所有项目均由资深粤剧工作者参与,相关研讨也由多方组织进行,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

2.加强中小学粤剧教育,注重师资培养。从前文分析我们看到,香港高校是继政府之后,进行粤剧教育研发、体制确立、推动粤剧教育实施的主力。这是大学教育职能的体现,也与大学作为社会知识中心、人才中心、推动社会文明和文化进步的中坚的身份符合。但是,香港粤剧教育的目标重点不在大学,而在中小学。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观众和兴趣的培养,一定要从小开始。根据笔者此前所作调查研究,年龄越小的学生对戏曲越敏感、越容易受到戏曲的影响。但是,据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蔡曙鹏介绍,相较新加坡、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学生,中国内地的中小学生几乎没有任何观剧经验。的确,从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来看,虽然有一些课程可能涉及戏曲内容,但因为经费、师资、组织、教学安排等方面的问题,基本上很少学校能够组织学生外出观看演出或参与戏曲活动,亦基本上没有课堂的系统教学。到了大学阶段,在课堂上接触到戏曲的亦不多,更遑论参与传承。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教育的缺失,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许多民众对传统的隔膜与疏离,以及艺术氛围淡漠和传承发展的危机。倪惠英等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大声疾呼、大力推动学生进剧场,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更多的工作还需要更多人、多方面的努力。从香港的情况看,在大学主导的粤剧课程计划中,协作学校都非常多。比如香港教育学院2011-2011年度“中小学粤剧教学协作计划”,协作学校有三水同乡会禤景荣学校、大埔循道卫理小学、大埔旧墟公立学校、五邑邹振猷学校、元朗官立小学、天主教领岛学校、天主教总堂区学校、东华三院邓肇坚小学、保良局蔡继有学校、南丫北段公立小学、海怡宝血小学、圣若翰天主教小学、乐善堂小学13所小学;中学有:九龙民生书院、中华基督教会蒙民伟书院、可风中学、东华三院吕润财纪念中学、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陈震夏中学、棉纺会中学、嘉诺撒培德书院、乐善堂王仲铭中学、湾仔区学校网络———高中音乐课程协作计划(包括何东中学、玫瑰岗学校、香港华仁书院、香港真光中学)。三年内还将推广到60所学校。这样展开的粤剧教育,一方面能够实现粤剧教育的普及、观众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形成长期有效的教学机制。开展中小学的粤剧教育,关键是师资培养。单靠粤剧从业人士是不够的。香港的做法是,牢牢抓住普通教师培训。比如香港教育署在推广中、小学粤剧粤曲教学时,即开始为教师举办研讨会、研习班和音乐会。课程发展处1998年成立“粤剧课程发展实验小组”,继续研究探讨粤剧课程内容和教师培训的方法和形式。1999-2000年,教育署得到香港教师中心协助,举办10次“听听唱唱学粤曲”教师培训工作坊,并安排结业演出,以增加教师实习机会,教师反应热烈,每次平均有七、八十人出席。据湛黎淑贞博士介绍,2008/0年,新增“粤剧在学校的学与教”工作坊,2009/10学年加入“习唱小曲及念白”、“粤剧名作欣赏:《帝女花》及《胡不归》”。为配合新高中课程,过去三年内两次开办“新高中粤剧音乐入门”课程。同时教育局还专门编写了教学资料《粤剧梆黄分析》和《粤剧南音分析》,并上载教育局网页。类似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坊、集体备课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中小学相关教师的执教水平,为粤剧教育准备了相应的人才。同时亦以专业人士扶持了普通教师的粤剧教学。目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的音乐系、香港教育学院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香港演艺学院中国戏曲课程,均有为未来教师提供有关粤剧或戏曲的课程。香港教育学院“中小学粤剧教学协作计划”由粤剧工作者与音乐科教师在音乐课内进行协作教学,让未受粤剧教学的音乐教师,由课程策划至进行教学,都得到粤剧工作者的专业支援,从而获得粤剧教学经验和教学信心,也有利于实现粤剧教育的常规化、经常化、自给化。

音乐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音乐剧是一门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其独特性在于剧目的创作与制作是个复杂的生产过程。当制作人计划推出新作时,先要多方筹措资金,然后根据其创意的需要寻找最合适的编剧、作词、作曲来完成演出文本。在文本修改之时,制作人召集导演、音乐指导、舞蹈编导、布景师、服装师、灯光师,随后是音乐监督、舞蹈监督、管弦乐监督等人。这些成员与先开始创作的文本作者们(编剧、作词、作曲)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富于创造力的音乐剧制作团体。

音乐剧是一门讲究高度协作的舞台表演艺术,为确保音乐剧的生产与商业运作的高效、有序,制作人需要建立一个组织严密、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剧组。根据主要职能的不同,剧组共分为四个部门:主创部门、表演部门、技术部门、商务部门。主创部门由文本作者(编剧、作词、作曲)组成,表演部门由导演、导演助理、舞蹈编导、音乐指导、编曲、演员、伴奏等人组成,技术部门的成员有技术指导、制作监督、布景师、音响师、服装师、灯光师、化妆师等,商务部门则包括常务经理、剧场经理、商务与场地组、宣传组等成员。

一、主创部门

音乐剧文本是舞台表演的核心基础,是导演指导排演的行动指南,其创造来自剧组的主创部门。作者(Writers)既是该部门的负责人,又是工作人员。文本创作的重要性决定了作者处于剧组结构的上层,具有绝对的独立性。任何人(包括制作人)都不能插足他们的创作,但可以就某些重要成员(导演、舞蹈编导或制作人)的合理建议进行新的构思或修改。

剧本、剧诗、音乐是音乐剧文本的基本构成,所以此部门的工作具体分为编剧(Playwright)、作词(Lyricist)、作曲(Composer)。编剧负责撰写剧本。他们可改编现有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舞台剧本等),也可以根据既定的创意进行新创作。在剧本编写过程中,编剧须为剧中的歌舞设计合适的位置。剧诗与音乐的创作分别由作词与作曲完成。

二、表演部门

表演部门的工作通常晚于主创部门。演出文本基本完成、演员就位之后,整个剧组开始进入排练阶段。表演部门的直接领导人是导演。此外,导演需通过技术指导来领导技术部门的工作。表演部门由导演、导演助理、舞蹈编导、音乐指导、编曲、演员(包括主要演员、合唱队、舞蹈队)、声乐监督、舞蹈监督、管弦乐监督、管弦乐队、伴奏、提词员、舞台经理等成员组成。

导演(Director)

导演负责音乐剧文本的舞台表演。导演既是整个制作过程的核心人物,也是唯一可接近剧组所有工作人员的领导者。在表演部门,导演有自己的助手“导演助理”(Assistant t0 the Director)。导演通过导演助理与其它部门负责人联系,商讨制作细节。技术部门的技术指导接受导演的领导,按照导演的构思规划技术部门的工作。导演须将作品的观念、风格、表演、舞台技术等整合成一个整体,因此会涉足舞台技术(如布景设计、服装设计等)、舞台表演(如舞蹈设计)等其它创作方面的具体问题。

导演助理(Assistant to the Director)

导演助理是导演与各部门负责人之间的联络人。在排练期间,导演助理负责传达消息、制作剧组成员通讯录、制定创作进程表;有时替代迟到或缺席演员在舞台上站点,帮助导演进行舞台调度;有时顶替未到场的舞台经理的工作。此外,导演助理还要负责一些小型排练,例如儿童合唱等。

舞蹈编导(Choreographer)

舞蹈编导是全剧舞蹈动作的设计师,负责音乐在舞台上的视觉表达。舞蹈编导与导演的合作时间最长,一直延续到表演的最终程序。在导演的允许下,舞蹈编导可以某种方式介入主创部门与文本作者们一起工作。但舞蹈编导不是作曲的合作者,音乐上的特殊要求或构思则需要与音乐指导进行协作。

音乐指导(Music Director)

音乐指导是导演的得力助手,需与导演一起工作,主要负责阐释、排练声乐曲与器乐曲,有时担任钢琴伴奏或管弦乐队的指挥。音乐指导在表演的步调、声音方面有重要影响,既要消除技术上的小问题又要确保临时演员的表演,还要处理有可能打断音乐的任何事情。音乐指导有多个助手:声乐监督、舞蹈监督、管弦乐监督,他们分别负责声乐、舞蹈、管弦乐的排演。音乐指导或作曲在某些时候会兼任声乐监督或管弦乐监督。

编曲(Orchestrator)

编曲是作曲的必备助手。作曲主要是创作旋律,因此音乐的管弦乐编配常由编曲来完成。对于编曲而言,如何使演员的歌唱不被乐队伴奏掩盖是其创作的重点。编曲有时还要创作序曲、背景音乐、换景音乐等音乐。小型的音乐剧剧组一般未设舞蹈监督,所以舞蹈音乐也交由编曲来完成。

声乐监督(Vocal Arranger)

声乐监督是音乐指导的助手之一,负责指挥合唱队的排练,在作曲与音乐指导的授权下负责主要演员的声乐排练,并担任声乐排练的钢琴伴奏。

主要演员(Principal Actor)

主要演员是指在舞台上塑造戏剧人物的男女演员。在导演的指挥下,主要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戏剧、歌唱、舞蹈表演,有时要进行滑稽表演、哑剧、杂技、魔术等多种表演等。

合唱队(Chorus)

合唱队是由无个人角色的所有演员组成。作为群体在舞台上出现的合唱队,主要任务是表演集体歌唱。有时在导演的调度下,合唱队建立群众场面或以人为主的舞台背景。

舞蹈监督(Dance Arranger)

舞蹈监督是音乐指导的助手之一,负责舞蹈排练。作曲常让舞蹈监督与舞蹈编导合作,创作符合舞蹈编导构思的舞蹈音乐。在舞蹈排练中,舞蹈监督充当钢琴伴奏。

舞蹈队长(Dance Captain)

在长演档期、全国巡演、重要的区域性演出中,舞蹈编导不可能到场监督每场演出,所以要选出一个有经验的、可靠的舞蹈演员担任舞蹈队长来监督现场表演。舞蹈演员在长演期间较容易忘记舞步或者忽视表演中的细微差别,舞蹈队长的责任是引领他们很快步入正轨,避免舞蹈编导的舞蹈设计变形。

舞蹈队(Dance)

舞蹈队的主要工作是剧中的舞蹈表演,有时与合唱队一起歌唱或兼任群众演员。

管弦乐监督(Orchestra Arranger)

管弦乐监督是音乐指导的助手之一,负责管弦乐队的排练。作曲或音乐指导有时会兼任管弦乐监督。

管弦乐队(Orchestra)

管弦乐队由有才能的乐器演奏员组成,为正式表演提供伴奏。队伍规模根据制作需要来制定。

伴奏(Accompanist)

伴奏在排练期间负责全剧音乐的伴奏工作。伴奏多为职业伴奏师,有时由音乐指导、管弦乐队指挥或是参加演出的管弦乐队成员兼任。

提词员(Prompter) 在所有排练与演出中,需安排提词员紧跟剧本。演员脱稿排练时,提词员负责台词提示。大型剧目的实际演出需要提词员,以便在薄弱环节上作出必要的提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导演助理可以兼任提词员。

舞台经理(Stage Manager)

琴台经理是剧目排演期间最重要的剧组成员,其职责是确保表演的所有组成部分被成功地整合在一起。排练期间,舞台经理负责搜集舞台调度的记号,以及音响、灯光等方面的信息,制定每个场景所需的幕布、家具与道具清单;要保留导演的手稿,并标注所有的舞台与技术提示,因为此手稿是所有表演须遵从的文本。正式演出时,舞台经理是导演、技术指导的代表,全权管理前台与后台的大小事务。在每场表演中,舞台经理穿梭于剧场,通过无线设备与助手们保持联系,检查演员、布景、道具、舞台技术等方面,时刻关注每个环节的运作或突发问题,将搜集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导演,以便在此后的排练中进行修改;如果提示失效或表演者自由发挥,舞台经理要正确处理这些问题,若有必要,立即向导演或制作人反映并征求其回复。高技术制作的复杂要求使舞台经理显得极其重要,因为他们是将现场表演进行整合的幕后主角。

三、技术部门

技术部门由技术指导、制作监督、音响师与音响组、灯光师与灯光组、布景师、舞台组、道具组、服装师与服装组、化妆师与化妆组等构成。技术指导接受导演的领导,按照导演的构思规划技术部门的工作。

技术指导(Technical Director)

技术指导根据导演的要求负责布景、灯光、音响、道具、特效等舞台技术设计与制作的全面整合。除了导演或设计师专门负责的部门,技术指导要确保剧院工作间的维修、所有必要技术器材(例如手工工具、木料、布景的帆布与颜料等)的盘存、维修与订购。布景、灯光、服装等组的负责人接受技术指导的直接领导。

制作监督(Production Arranger)

制作监督是技术指导的助手。作为技术指导与各组负责人之间的联络人,制作监督要传递技术工作进展的信息,还要负责制作剧组成员名单、通讯录与工作进程表。

音响师(Sound Designer)

音响师的职业地位至上世纪80年代后才确立。50年代,落地麦克风、阳台上的基本扩音器由舞台经理在启幕时打开。至90年代,音响技术的改进使舞台声音更自然,提高了对音响师的技术要求。音响师出现在每场演出中,负责检查音响设备,调试麦克风,操控电脑。

音响组(Sound Crew)

音响组在演出期间负责订购新材料、维修音响器材。在表演之前,音响组要检查音响系统,确保舞台上的声音顺利传送;在表演中,要操作音响设备,有条件的剧组可录制演出实况;演出结束后,要盘存所有设备。音响组在排练期间还需制定应付突发事件的后备方案。

灯光师(Lighting Designer)

灯光师与导演、技术指导、布景师充分讨论之后,开始设计舞台灯光。在排演时,灯光师须与舞蹈编导合作,根据其特殊要求来补充设计方案。

灯光组(Light Crew)

在灯光师的直接领导下,灯光组安置、调试所有的灯光器材。演出前要检查设备,制定备用计划以防灯光出现故障;在表演时,根据设计方案操作灯光设备;演出后盘存灯光材料、设备,维修设备,订购新设备。

布景师(Set Designer)

布景师负责设计剧中所有舞台布景。在与导演充分讨论后,开始根据各种具体要求进行设计。他们要为导演提供舞台平面布置图、彩色透视图、布景设计模型。其设计除了考虑到线、块、色彩等元素外,更重要的是布景须与作品的戏剧表达、风格要求一致。

舞台组(Stage Crew)

舞台组接受技术指导与制作监督的直接领导,在演出期间负责搭建舞台布景,操控舞台装置。

道具组(Properties Crew)

道具组负责舞台道具,其工作相当繁琐:制作所需道具详单:寻找道具及道具材料的来源;记录所借道具的物主名称及地址;清洁、护理所有道具;制作不属于舞台布景的物件;在后台搭建合适的道具手工台;在演出前安置舞台上的家具,在表演间隙改变道具及家具的位置;演出结束后要修理损坏道具,并盘存道具。

服装师(Costume Designer)

服装师负责剧中所有的舞台服装设计。他们先与导演、布景师讨论后再进行设计。在台上又唱又跳的演员需要结实、舒适的服装,所以设计师在强调舞台服装的视觉效果时,必须考虑到服装的耐用性与实用性。此外,设计师要监督服装组的服装盘存、设备维修与材料订购等工作。

服装组(Costumer Crew)

服装组由服装师直接领导。他们负责登记现有服装,从仓库提取服装,制作新服装;每次制作服装后要清点、盘存:给每位演员量尺寸,并制作详细尺寸记录:在演出期间,负责服装的整理、清洁、干洗、熨烫。

化妆师(Makeup Designer)

化妆师负责人物造型与演员化妆。在与技术指导、服装师讨论之后,设计符合戏剧要求的人物造型。化妆师直接领导化妆组的工作。

化妆组(Makeup Crew)

化妆组在演出前建立化妆室,负责室内清洁与维修:提早准备表演所需的特殊物件(例如假发、假胡须等),帮助无经验的演员化妆;演出后整理化妆室,盘存所有化妆用品。

四、商务部门

商务部门在制作人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文本创作、舞台表演之外的事务。

制作人(Producer)

制作人是整个剧组的行政官,负责筹集资金、聘用员工、产品营销。在组织主创部门时,制作人具有绝对的权力,但是对于演员的选择,制作人仅是参与者而非决策者。过去的制作人是独立的,常过多地介入音乐剧创作,而现在的制作人主要负责产品的验收,不介入创作过程。对于作者与导演的艺术创作,制作人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是绝不能独裁。这是维持一个团队的整体协作所必备的基础。制作费用的飚升使制作人从独立趋向联合。多个制作人需要统一管理,由其中一个制作人作为代表执行剧目制作计划。

常务经理(General Manager)

常务经理负责处理剧组的多项商务:对制作费用的开销进行预算:付给剧组成员酬劳:调解剧组内部的矛盾,协调人事关系;购买补给。当出票率低的情况出现时,常务经理要尽可能地降低支出预算。

剧场经理(House Manager)

剧场经理在演出期间与舞台经理分管台下台上的事务:舞台经理监督演员与技术人员的工作,剧场经理则关注观众席上的所有事件。剧场经理需要与剧院经理、售票处经理、收票员、引座员、吧台销售员、纪念品销售组等人协作。如果观众中有紧急状况(例如因戏票引

起的争吵、突发疾病等)发生,剧场经理必须首先出现在现场并及时进行处理。

演员指导(Casting Director)

演员指导负责为剧组物色并联系演员,因此须关注娱乐界中的表演人才,保存演员的联系档案,以便为了某些特殊角色可召集许多演员。当导演或制作人想要面试某个演员(包括明星演员)时,交由与演员经~-2JL保持联系的演员指导来安排,演员与其经纪人需尽早将履历和照片交给演员指导。

商务与场地组(Business and House Crews)

商务与场地组负责印制戏票,核查票面上的剧名、日期、座位号;设立订票处,接受电话预定与提前售票:安排售票处工作人员的时间表;负责剧院座位图与售票情况一致;安排夜场演出地点;制定演出表:与舞台经理一起管理幕布;安排迟到观众的座位。此外,要招收引座员并对其进行专业训练。

宣传组(Publicity Crew)与新闻发言人(Press Representative)

宣传组负责剧目的宣传计划:设计易识别的标识;设计印制海报、橱窗卡片、广告印刷品、电视广告等宣传材料;在报纸上公布演出消息,向当地电台大众服务公告;安排宣传照片的拍摄;在权限范围内张贴海报:计划与剧目宣传相关的特殊事件。

音乐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22日的会议有四项内容:一是吴斌理事长总结2013年分会工作,二是莫蕴慧秘书长传达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精神,三是研究2014年分会工作,四是审议音乐教育分会五年发展计划。23日上午的会议主要内容为听取国际铃木学会授权代表和有关社会组织、企业的报告,研究合作事宜。会议由吴斌理事长主持。

对于2013年音乐教育分会开展的各项工作,吴斌理事长总结有四个特点:一是具有相当规模,二是宣传力度大,三是活动质量高,四是都有资金支持。说明分会的影响力、公信力越来越强。

莫蕴慧秘书长向与会人员传达了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工作会的会议精神,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学会的部分分支机构中,在制度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活动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各类问题。因此,今后中国教育学会要加大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力度,规范活动审批程序,减少全国性的论坛和比赛类活动,更注重学术成果的挖掘和整理,更注重活动的规范和品质,强调学会的服务主体是会员,要加大发展会员、服务会员的力度。

会议还重点研究了2014年分会的工作安排,并审议、通过了《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发展规划(2013―2018年)》。对于分会今后的总体规划,与会人员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1. 整合活动,形成品牌。参会人员建议,今后学术委员会的活动应以针对会员的学术研讨为主,竞赛类的活动应由分会统一组织、统一操作;论文评比可由分会总体规划,统一组织;一些活动的名称可考虑统一起来,形成品牌影响力。

2. 自收自支,以会养会。今后一些影响较大、品质较高的活动可收取一定费用,用以补充会议经费,以弥补经费短缺的困局,达到以会养会,同时也更利于进一步提升会议的品质,使得活动的开展形成良性循环。

3.成立外联部,加强国内外信息的沟通,加强国际交流。外联部需定期摘译有价值的信息和学术成果,起到分会与国际相关学会组织联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理事长会议,经讨论,确定了理事长的分工:肖黎声副理事长分管声乐学术委员会、电子琴与数码钢琴学术委员会;尹爱青副理事长分管钢琴学术委员会、视唱练耳学术委员会;谢嘉幸副理事长分管音乐教育学学术委员会、社区音乐教育中心;陈家海副理事长分管合唱指挥学术委员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杜永寿副理事长分管初等音乐教育中心;曹安玉副理事长协助基础音乐教育课内教学相关工作,如音乐课评比等;王英奎副理事长协助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培训相关工作;王霞副理事长协助基础音乐教育课外教育相关工作,如教师基本功比赛等;万丽君副理事长负责有关协调工作。吴斌理事长全面负责分会各项工作,莫蕴慧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负责落实分会各项工作。今后各学术委员会、中心的工作,需与分管副理事长沟通、汇报。理事长会议还提出理事长们的工作原则,即分工不分家,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协同合作。

此次常务理事会与以往的不同之处是邀请了部分希望与分会合作的有关单位出席第二天的会议,请他们畅谈合作构想。台湾才能教育协会陈蓝谷理事长,作为国际铃木学会亚洲区的,介绍了国际铃木学会的有关情况,希望与分会合作,在中国大陆地区成立中国铃木学会,由国际铃木学会授权在中国大陆开展教师培训、教师资格认证等相关工作。中国合唱协会李培智副理事长、智颖文秘书长谈到希望同分会继续合作举办教师合唱节,以及共同开展相关培训活动。上海国际乐器展负责人王蕾副总经理介绍了以往与分会的合作情况,希望今后能够利用国际第二大乐器展――上海国际乐器展这个平台,合作举办有关音乐教育的相关活动。

此外,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在本会钢琴学术委员会唐重庆主任的帮助下,会议期间安排参会人员观赏了杨鸿年教授与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精彩纷呈的圣诞合唱音乐会。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观赏这样的音乐会令精神上得到极大享受,非常感谢会议这样周到的安排。

音乐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本刊讯由文化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和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联合承办的第四届全国歌剧、舞剧、音乐剧优秀剧目展演于2006年11月30日圆满结束。此次展演共有18台剧目参演。经评委会认真严格评审,最终评出优秀剧目一等奖6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5个,优秀组织奖2个。获奖名单如下:

歌剧、音乐剧组:

优秀剧目一等奖(3个)

野火春风斗古城(总政歌剧团)、大三峡(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星(广州歌舞团)

优秀剧目二等奖(3个)

雷雨(上海歌剧院)、杜十娘(中央歌剧院)、冰山上的来客(新疆歌剧院)

优秀剧目三等奖(2个)

娘啊娘(山西运城市文工团)、八女投江(哈尔滨歌剧院)

舞剧组:

优秀剧目一等奖(3个)

红河谷(江苏省无锡市歌舞团)、红楼梦(政治部战友文工团)、天边的红云(上海歌舞团)

(其余略)(新)

“2006全国少儿歌曲创作比赛”

提名揭晓

“全国少儿歌曲创作比赛”是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的“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系列活动”重要项目之一。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牵头主办的“全国少儿歌曲创作比赛”,从发出征集启事到截稿历时半年,其间共收到应征参赛作品7340件。与此同时,中国音协还邀请部分词曲作家进行委约创作。所有作品通过专家从初评、复审到终评的认真评审,共评选出获提名奖歌曲88首。这些歌曲将于近期录制出版,向全国广泛推荐和听取反馈意见,并将作为“全国少儿歌曲演唱大赛”的必唱歌曲,由中央电视台进行直播推广。届时,主办单位将依照听众和专家意见各占50%的比例,最后评出获奖作品。(倪珍)

中国音乐学博导论坛开设

为交流、总结全国音乐学博士点建设的成功经验,探讨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我国音乐学博士学位教育的健康发展,由中央音乐学院与南京艺术学院主办、两院音乐学研究所承办的“全国音乐学博导论坛”拟于2007年4月在南京举行。

本次“论坛”是我国音乐学博士学位教育的首届博导盛会。“论坛”研讨主题包括:交流各院校博士教学的情况和经验,探讨各个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音乐学博士教学与各院校学术梯队建设及音乐学学科的未来发展;音乐学博士生导师自身的学术素养、师德和学风建设;与博士学位教育、博士点建设及音乐学研究相关的其他问题。

上海乐坛五位指挥家获赠金指挥棒

2007年1月28日,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市民普及音乐会品牌“星期广播音乐会”迎来创办25周年、恢复举办50期的纪念日。主办方在27日、28日两天集中推出包括音乐会、多媒体音乐讲座、乐迷沙龙等系列纪念活动。28日,陈燮阳、曹鹏、张国勇、王永吉、张洁敏5位指挥家一同亮相庆典音乐会,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并携手潘寅林、王之炅两代著名小提琴家,为“星广会”25周年的庆典献上了经典名曲。音乐会上,主办方赠送给5位指挥家“金指挥棒”,表彰他们在推广普及经典音乐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轻音乐学会更名为中国大众音乐协会

2007年1月28日,中国轻音乐学会在京召开新闻会,正式宣布:经文化、民政部批准,原中国轻音乐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大众音乐协会。更名后的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将团结全国从事大众音乐活动的业内人士,保护本行业的合法权利,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音乐事业。逐步建立中国大众音乐创作、表演、理论研究、教育、出版、宣传、市场、国外交流等方面的综合体系。中国轻音乐学会原领导班子将成立筹备小组并准备在时机成熟召开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代表大会。(梦启)

上海交响乐团启动音乐季

刚刚迈入2007年,上海交响乐团又将启动新音乐季。从今年3月起,该团将在指挥陈燮阳的带领下,组织国内首次规模最大的交响乐慈善巡演。此次巡演由“上交”和招商银行联合主办,后者将赞助上海交响乐团2007-2008的音乐季,并支持乐团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

本次巡演将途经武汉、重庆、成都、西安、郑州、济南、天津、沈阳、广州、南京10个城市,所有巡演收入将捐赠给儿童艺术事业。

柴科夫斯基音乐大赛将首次以网络形式播出

音乐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今年台北书展备受各界瞩目的“华文出版与影视媒合平台”(以下简称媒合平台)也引起了海外的关注。近日,《柏林影展》场刊报道指出,媒合平台于三月参加香港国际影视展,试图打造一个让华语电影与出版市场更充分结合的平台。

媒合平台首次率领台湾出版社,协同施南生、李烈、王庆锵和Jeffrey Sharp四位平台咨询顾问前往香港,参加3月19日至22日举办的香港国际影视展,并举办制片公司与16家出版社的一对一会议,出版社将自家作品介绍给影视业,作品包括台湾知名绘本创作者:几米的《时光电影院》以及张爱玲的知名作品《心经》等。

首届媒合平台在台北书展期间举办了提案会议、一对一的媒合会议以及相关座谈达130多场,共计近20家出版公司与近百家港台影视公司参与,赢得业界极佳口碑,出版界与影视界一致认为是期待已久并且符合需要的活动。而此次获得柏林影展与知名电影杂志“SCREEN”的大幅报道,足见媒合平台在结合华文出版与影视间的合作上,已踏出稳健的脚步。

金石堂书店进驻台南大远百

据台湾媒体报道,金石堂书店近日正式进驻台南大远百地下一楼。金石堂台南大远店提供超过6.5万种共计8万册各类书籍,通过兼具主题特色和类别推荐方式,从人文历史、美食旅游等不同方面,带给读者全新阅读飨宴。

为了与古都的特色相呼应,台南大远店还规划弧形长廊的“时代光廊”,延伸府城旅游、美食、建筑、人文、文学、历史及绿色府城等七大主题,搭配推荐商品及复古砖墙设计,走在时代光廊中仿佛漫步时光隧道。

远见・天下文化成立“未来出版社”

据台湾媒体报道,日前,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新成立未来出版社,主要以青少年为中心读者群出版,将提供适合青年阅读的书籍。

营销企划部协理林页杰说,海外适合青年读者阅读的书籍非常多,而台湾出版业在这块开发略显不足,为此,天下文化决定成立未来出版社。目前施行的是12年制教育,青少年在小学一年级到高二阶段,是课业压力稍轻的时候,可以利用空闲时间阅读课外书籍。

未来出版社将提供文学、科学或工具书等系列丛书,今年预计出版10-12本,期望能推广青少年阅读,提供青少年文学上、知识上、生活上的心灵养分。

《联合文学》杂志今年将推出简体版

据台湾媒体报道,《联合文学》杂志社总经理李文吉表示,《联合文学》杂志将规划在今年出版简体版,授权给大陆出版社,也希望通过书展能有更多机会与大陆出版商交流。

他说,目前《联合文学》杂志已与大陆出版商洽谈中,简体版《联合文学》杂志与台湾版的内容会有一些不同,但《联合文学》杂志的名称不变。

李文吉认为,随着两岸经济开放,民间文化交流也有所增加,而且大陆对于台湾的文学作品很有兴趣,加上大陆市场相当庞大,许多作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出版简体版在大陆发行,除了《联合文学》杂志外,未来书籍的部分也会朝这个方向仔细规划。

中国香港数码音像协会成立

中国香港数码音像协会(DAVA)于2月27日在香港举行成立典礼暨粤港音乐文化合作项目启动仪式。该会创会会长曾智雄表示,协会是为顺应数字音乐的世界潮流,配合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目标而成立。

据了解,DAVA是一个非营利机构,以“发展知识产权、繁荣文化产业”,推动内地的广播权和表演权发展为宗旨,希望为港澳台及海外音像版权持有人搭建起与内地版权事务部门沟通的桥梁,并协助其在内地登记和管理音像节目以及开展相关合作。

此外,DAVA的一大使命是推动版权保护立法。为了推广内地优秀音乐作品,DAVA准备与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CAVCA)合作创建“中国音乐一网通”网站,旨在为内地音乐界在港澳台及海外地区构建一个“一站式”服务平台。内地唱片公司可通过该网站向海外音乐作品,而港澳台电台、电视台则可依法下载这些作品作广播用途,“从而实现中国音乐一网通天下”。

香港龄记书店连续3年获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