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感动作文(精选5篇)

  • 生活中的感动作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 》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 ——文喜:《 今日》 是啊!人生百年会有几个今天,再说明天也有明天的事。为什么要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做呢?我就有这讨厌而又不好的习惯。总是爱拖,也算是懒吧!总是今天的事没…

生活中的感动作文(精选5篇)

生活中的感动作文范文第1篇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 》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

生活中的感动作文范文第2篇

一、关注多彩生活,多层面开掘作文源泉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作文回归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我生活的土壤,使学生在与生活的磨擦、对话、融合的体验和感悟中,带着一颗平常心来习作,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善于教给学生认识世界的“慧眼”,引导学生把审美触角伸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关注自我、人生、自然、社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丑、善、恶,发掘、筛选和积累有用的生活写作素材,多层面开掘和丰富作文源泉。

二、激发生活情意,以真情铸造作文灵魂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是心灵的产物,情感是作文的灵魂。生活化作文教学要根除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弊病,必须重视生活化写作的情意训练与态度的养成,引发、培养和丰富学生高尚情感,把作文教学变为情感化的课堂,以真情实感铸造作文的灵魂。

1. 缘事生情,抒写真情。歌德说:“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是一首诗。”确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情与思的聚合体。生活化作文教学要善于创设触发学生情感的生活情景,在命题或创设作文话题时要贴近学生生活,新颖有趣,让学生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体验生活。作文训练要“投其所好”,抓住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命题,如《家长会后》《寒假印象》《网络与我》等题目内容都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学生写起来特别有真情实感。

2. 阅读怡情,以读促写。阅读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情理并重,文学形象栩栩如生,特别适宜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拨动他们的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既“传道”又“传情”,让学生在阅读、品味和感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课文情感的感染、渗透和浸润,进入物我交融的阅读佳境,产生倾诉和表达的欲望。如在《陈情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体悟和感受李密的“孝情”,从而产生“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的共鸣,再让学生叙写自己的父母。学生情感闸门被打开,情感之焰被点燃,体内那种沉睡的把情感化为文字的冲动被唤起,作文也就充满真情实感。

3. 以情导情,文情并茂。教育是一项需要激情燃烧的事业。教师言传身教充满生活激情,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情感更加丰富,文情更为并茂。教师还应采用灵活而富有感彩的情感式评语来点评学生习作,或衷心赞叹,或深表同情,或诙谐幽默,或寄语激励,以亦师亦友,既指导又鼓励,既抚慰又教育,满足学生交流愿望,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情感家园。此外,教师“下水作文”,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模仿动力,达到以情导情的效果。

三、创设生活场景,以活动构建作文“渔场”

生活中的感动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活 感悟 创作源泉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81-01

“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这是不少学生怕写作文、厌写作文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缺乏生活,更重要的是不善于感悟生活,不能从生活中感悟思想、人文精神、个性品质、绚丽多彩的世界。学生只有学会感悟生活,笔底方能涌波澜。所谓感悟生活,就是让学生多体验观察生活,融入自己的情感世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认识。只有提高对生活的感悟力,才能有感而发,让自己的文章内容鲜活而富有个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对生活的感悟力呢?

一、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提高学生高尚道德品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的作文是其个人的思想品行修养、生活积累、文化知识、写作技能、语言表达等诸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展示。古往今来的名家,无不是崇尚德行的典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他英勇赴国难,为国而献身的思想体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正是因为他有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一个思想平庸、情感鄙俗的人,是不可能对生活做出深刻感悟的。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培养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生活中感悟那些最优秀、最美好的东西,你才会胸中有激情、笔底涌波澜。

二、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充满激情、充满新鲜感。平时,让学生做有心人,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仔细观察周围的自然风景、风土人情。对凡人常事、一切司空见惯的景象都充满新鲜感,对生活充满无限激情,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触发学生发出“每一天,都是内容不同的一本书、风格迥异的一幅画”的感悟。多角度去观察周边的一切,用好奇的眼光去看熟知的东西,让学生感悟古人“夕阳芳草寻常物,鲜用都是绝妙词”的感叹。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感悟,从感悟中不断让自己的情感升华,让自己对现实生活有着更深层的认识,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三、要善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从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写作材料,激起学生写作欲望,情不自禁提起笔来。作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爆发出的最美丽动人的火花。生活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但生活对人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滔滔不绝的说教和明白无误的表白,而是默默的暗示,让你去真情的感悟、去真情的抒写。这就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热情追求,从日常生活中悟出生活的哲理、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从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现实生活。

四、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而不是让学生写作停留在课堂。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学生作文之本,作文是学生生活的产物,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课堂作文教学,师生共同活动,是通过教与学,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传授各种文体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升修改作文的能力的活动,通过技能的展示,更多的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的再思考、再反应的集中体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犹如巧妇做饭,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再怎么高超,如果没有生活中的“米”――写作材料,也是无法写出实感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东西,表达出真情实感。因此,课堂写作教学,切不可让学生只停留在课堂,而要学生更多地走进生活,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和多积累,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多感悟,从大到九八抗洪、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国庆阅兵,小到我们身边发生的点滴小事、展现的人文景观。我们不少学生总是把自己关在教室里,眼睛总是盯着课本,不能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社会活动、家庭劳动,不主动和同学、老师、父母、亲友以及邻居交往,他们自然也就无法感受生活的乐趣,当然也就不会对学习生活、劳动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更多地思考和感悟,写出的文章也就自然枯燥无味、毫无生气。

生活中的感动作文范文第4篇

一、创设活动情境,丰富写作素材

喜欢活动,这是学生的天性和共性。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情境作文教学把活动视作儿童主体的活动,突出儿童在情境作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在优化的特定情境中进行,既有教师的意图,又有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角色,使儿童投入再现教学内容的角色、体验角色和评价角色的心理活动中,产生进入情境角色的感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引导学生披情入境,进入“情动辞发”的状态,学生习作就变得主动、形象、充满情趣。所以我们教师应多创设活动情境。

1.组织生活活动

作文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资源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习作材料。生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我们要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组织一些活动,并指导他们留心观察、体验,这样可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从而也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我们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活动:参观学生有兴趣的地方,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领略自然风光,举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竞赛等,让学生在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活动中捕捉感性信息,丰富写作素材。

2.参加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的感知、体验中丰富了作文素材,如科学实验、养小动物、栽花种草、制作小玩意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如我们当地一对年轻的夫妇为了救邻居双双毁容,我们班级组织了“爱心跳蚤”活动,孩子们将自己的东西搬到学校义卖,将所卖得的钱捐给那对夫妻。事后,我请他们将这活动记下来,不管从哪方面切入都可以。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次活动进行了记录,扬扬洒洒,写得非常好。再如,我们班级假日小队同学在情人节、母亲节里卖花赚钱,然后写下的心里体验都非常的形象生动。

二、抓住偶然情境,激发写作灵感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个不息。”学生若是缺失了感悟生活和捕捉偶然精彩的能力,他们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也将一点点枯竭。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很多偶然的情境,需要我们教师敏锐的双眼去观察,需要我们教师敏锐的心灵去捕捉。

培养学生抓住生活中的偶然情境,使学生养成把观察的触角伸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扩大了学生的生活视野,偶然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家庭生活的喜怒哀乐,课余活动的紧张快乐,童年生活的爱恨情愁等等,每一次偶然的情感体验都能成为孩子们笔下倾诉的内容,这样的作文训练对于孩子们“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水到渠成的作用。

三、善用节日情境,抒发心中真情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书信似乎渐被冷落遗忘,人和人哪怕父母和子女之间沟通谈话都很少了,相信彼此心里肯定也有很多无法口头表达的东西,所以“通信作文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作文本身。”一次母亲节,我请孩子们每人给母亲写一封信,要求情感真挚,表达自己对母亲真实的情感,结合具体事例。下面是范例:

生活中的感动作文范文第5篇

以美文(幼儿文学作品)为载体开展美陶(陶艺)活动,能将幼儿在美文活动中获得的审美经验与陶艺创作经验相互迁移。把美文与美陶有机整合,通过美文活动丰富幼儿陶艺创作的前期经验,丰富陶艺活动的组织形式,使陶艺活动更具情趣,使陶艺作品更富有情感,更具创意,更加灵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园开始了《美文・美陶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其中,“形成美文美陶活动的指导策略”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是对美文美陶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的探究。

二、美文美陶教育活动的本质和特征

(一)本质

《指南》指出,在幼儿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各学科、各领域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美文美陶活动中,教师试图通过对幼儿进行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有效促进幼儿审美感知、审美情感等能力的发展,从而获得审美经验,产生审美愉悦,激起创作欲望,再通过陶艺创作方式表现艺术形象,再现或创造性地表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在美文美陶活动的熏陶下,幼儿审美情感的积淀将形成文学欣赏情趣和态度,对陶艺创作产生激情和兴趣。

(二)特征

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美文美陶活动组织原则等,决定了美文美陶教育活动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具有认知性

因为幼儿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内容上的知识性,欣赏文学作品就是欣赏者的再认识过程。同时在文学作品的欣赏教育活动中,幼儿还了解到粗浅的语言、文学知识。正因为有了认识性,幼儿对艺术再加工(陶艺创作)方可溯源。

2.具有审美性

文学作品与陶艺作品同属于艺术作品,都是人们艺术活动创造的产物。在“美文”活动中进行审美感知和在“美陶”活动中尽情创造,同属于美育范畴。幼儿对审美特征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视听觉完成的,审美感知是对幼儿文学作品中各个不同特征――语言、声音、情感、趣味、空间、画面等要素的把握,从而产生美感。美文是具有开放性的,能进行情节、形象的改编,或通过陶艺作品创作进行艺术再加工。而且美文美陶教育活动中相关美的因素,如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形象鲜明且生动直观的教具、精美的插图、动听的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都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中得到美的感受和体验。

3.具有情感性

在美文美陶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而产生的主观能动性,存在于与审美客体形成的审美关系中。审美愉悦作为一种情感,在审美活动中起到亲和作用,是整个审美心理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活动中要让幼儿得到审美愉悦,就要给幼儿提供优秀的素材、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刺激幼儿从事艺术欣赏活动。美文作为物质媒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艺术形象、不同的感彩、不同的情节等具有不同的表现力,蕴含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幼儿能根据自己的体验,有目的地选择材料(陶泥)加以造型。陶艺操作的灵活性和可塑性,以及丰富多彩的工具,同样能让幼儿在陶艺活动中产生审美情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快乐地从事创作活动。这样就能实现“美文欣赏”与“美陶制作”教育活动珠联璧合的多功能教育价值。

4.具有创造性

在美文欣赏和美陶制作教学活动中,艺术创造可以表现在两方面,即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和陶艺作品形象的再创造。对故事、诗歌等作品的仿编、续编、创编都属于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一般属于对情节的再创造。陶艺制作的再创造是对文学作品中具体艺术形象的再现和对艺术形象个性化的表现。在陶艺创作过程中,还能以陶艺作品为媒介,对文学作品进行仿编、续编、创编等。所以,选择美文时要考虑“以艺术创造为原则”,选择开放性素材。

三、美文美陶教育活动的策略

基于美文美陶活动是美文与美陶两个艺术活动的整合课程,有其语言价值、社会价值、认知价值、审美价值、娱乐价值等多方面幼儿发展价值,但是又有其本质和特性,在课堂教学实践和多次教研活动中,我们始终在探究美文美陶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提高活动的质量。

(一)从意境到情景

美文具有意境美、语言形式多样、情感丰富、寓意深刻、形象鲜明等“美”的特点。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美的感觉传递给幼儿,带给幼儿美的享受,让幼儿进入“美的意境”中。同时,教师通过自身的语言,让幼儿进入美妙的语境;通过生动的画面让幼儿身临其境;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幼儿受到美文中情绪、情感的感染。从而激发幼儿更好地把美文意境、美的享受带入美陶活动中,幼儿可以置身于美陶创作“美的情景”中,尽情玩泥,再现或创造性地表现美文的意境,达到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从形象到物象

美文是语言艺术与形象艺术结合的文学作品。借助美文感知到的事物形象比科学认识事物形象更为灵动、更有情趣、更有生气。美文中的艺术形象是文学创作者创作出来的人物、动物、景物,抒发、寄托的是美文创作者的心声。优秀的美文能更直接、更顺利地让幼儿感知到美文中的形象,并体验到形象以外的情感、意境、习得的知识经验等。幼儿把这种形象认知转化为创作欲望,进行美陶创作。美陶作品则投射幼儿自己的思想情感,赋予作品生命力,作品表现出独特性,也就是被作者人格化的物象。美文转化为美陶的过程就是从形象过渡到物象的过程。

(三)从感知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