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设计(精选5篇)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例如,在教《半截蜡烛》一课时,上课铃刚响,我拿着半截蜡烛走进教室,学生们一见,立刻小声议论起来,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我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学生回答后,我又引导:“可别小看这短短的半截蜡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却引起了法国…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精选5篇)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巧设悬念导入法

“导语”即开场白。新课教学开始,精心设计的开场自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的导语。导语最好留下悬念,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把他们带进一种新的知识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半截蜡烛》一课时,上课铃刚响,我拿着半截蜡烛走进教室,学生们一见,立刻小声议论起来,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我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学生回答后,我又引导:“可别小看这短短的半截蜡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却引起了法国一家人与德军之间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学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后,你就会明白了。”我把悬念作为诱导学生的出发点,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关注学习的内容,在积极高涨的情绪中转入进一步的学习,并能主动探索。

二、情景摹拟导入法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一些抽象的写景的文章,我们可以运用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来剌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贴近真实的情境氛围中充分感受,自然而然地进入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用心的境界。

大部分的孩子,对大海的了解仅局限于蓝蓝的、一望无垠的海水,却无法领略大海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所以,在教《烟台的海》这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边欣赏大海四季的秀丽景色,一边听优美的配乐朗读,使学生置身于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情境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感受到大诲的美,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联系旧知导入法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生动的描述,唤起他们的记忆,从而为认识和理解新知识创造条件。因此,新课导入也可以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了,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正所谓“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如果中学生对物理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超乎寻常地思考和研究物理问题,教学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是深远的。小实验费时少、成本低、现象明显、简便易行,它是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一把钥匙。

第一、设计小实验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引入犹如乐曲中的前奏,起着提示主题、激起兴趣、进入情境的作用.设计小实验引入新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将上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聚拢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入物理情境中去,例如,在八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做以下几个小实验:

1. 水面浮针——取一根缝衣针放在水面上,让它像麦杆似的浮着吗?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就能改变学生认为不可能的想法。准备:取一碗水,拿一根细一点的缝衣针,稍微抹上一层猪油。实验:为了减少针对水面的冲击,在水面上放一小张能吸水的纸,再在水面上轻轻的平放一枚抹有猪油的缝衣针。等这张纸完全湿透后,轻轻按下纸的四个角,吸水纸慢慢沉入水中,这时候钢针却漂浮在水面上!

2.烧不着的布条——取一块棉布条,用水淋湿,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然后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张开,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好像火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棉布条并没有烧焦!

3.撕纸条——取一10 cm长、1 cm宽的纸条,在中间剪两个小口。然后拉住纸条两头向两侧拉一下,纸条会断成几条呢?会不会断成三截呢?这时候让同学亲手一试,结果让学生迷惑不解:纸条只断成两截!

这三个小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激发他们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时老师就可以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入物理的殿堂。

第二、设计小实验讲解新课

在新课讲解过程中做几个小实验,既能培养了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设计这样一个小实验——蜡烛抽水机。

在左边的玻璃杯内放少量的水和一只燃烧的蜡烛,杯口上涂一些凡士林,再用一张穿有橡皮管的硬纸片盖上。把橡皮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水杯的水中。不一会右边水杯里的水就让蜡烛抽过来了!

这个现象学生觉得很惊奇,而且记忆深刻,在这样的氛围下讲解知识,可立即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第三、设计小实验巩固知识

在巩固知识时做个小实验的效果往往比做一张试卷费时少、生动且效果好。一般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一定保持得很持久,普遍的现象是对物理概念规律一知半解、心存困惑、感到压抑,导致听课无心、上课开小差、作业头痛。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因而,设计针对性小实验,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瓶颈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例如,在学习完液体内部压强后做下面的实验——隔物灭火。

桌上放一只玻璃杯,杯子前面20cm处放一只点燃的蜡烛,用力对着玻璃杯吹气,烛焰被吹灭了。如果在玻璃杯位置上放上方盒子,用手稳住它,再像刚才那样吹气,能不能把蜡烛吹灭呢?这样的实验不但巩固了流体力学的知识而且将知识得以延伸。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智;灵动;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12-01

一、语言机智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教师的魅力、活力和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知识、智慧、灵感、修养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巧妙地在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可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幽默艺术作为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幽默为课堂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有了它,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有了它,课堂如同一首和谐明快的歌,旋律流畅、荡气回肠;有了它,课堂如同一幅构思不凡的画,精彩纷呈、美不胜收。

二、创新机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科学规范与否,而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夹竹桃》一课时,打破教学常规,先教学第四节的最后一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这一点韧性’指什么?”学生来了兴趣,立即在这一个段落中找到了相关句子,纷纷举手要求回答。紧接着我又追问:“‘院子里那些花’是指什么花?”学生纷纷在第三节中找到了那十四种花。此时,我适时引读:“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学生齐读第四节。接着,我又引读:“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学生复读第四节。最后,我再读:“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学生激昂地读道:“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在这打乱自然段的一唱三叹的反复诵读中,学生既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也对作者的写法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于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应该归功于对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吧。

三、板书机智

新颖的板书有时不仅让学生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体现了教学的一种机智,让学生在欣赏板书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机智。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板书课题时,故意只写了“天游峰”。立即有学生喊道:“老师,错了,错了!”我说:“哪里错了?”学生说:“缺了个‘扫路人’!”一下子,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关注在这个问题上,也就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没直接列举人物的特点,而是采用了画图:一支半截蜡烛,里面一个藏着秘密的金属管。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逐步想办法时,我就在那燃烧的蜡烛上画上一道虚线,以显示蜡烛越来越短,情况越来越紧急。在讲到杰奎琳端走蜡烛上了楼梯时,我把蜡烛的火苗改成了一缕轻烟,学生也因此而长吁了一口气。当他们再读课文时,那种紧张气氛和人物的镇定在学生的朗读中都有了充分的体现。

四、生成机智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正是这种统一,给予教师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的机会,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依据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而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来制定。

确定课程目标,首先教师应该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其次教师应明确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目标要求。《半截蜡烛》属于第三学段的教材,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据此,确定的《半截蜡烛》一课的课程目标为:

课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掌握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3.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人物情感,受到情感熏陶。

4.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5.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能根据需要,主动运用其表达方法写作,发展书面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落实,学生不仅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人物情感、领悟了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情感受到了熏陶。总之,把“语文课”上成了真正的“语文”课,整体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二、用心解读文本,确定基本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如果把课程目标比做远航的目标,那么对文本解读就是一艘航行在浩瀚大海中的航船,教学目标就是一座座灯塔。只有正确地解读文本,熟练地把握文本特点,娴熟地驾驶这艘“航船”,然后据此确定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在一座座“灯塔”的指引下,乘风破浪,最终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落实课程目标。

基本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通过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准确、精当地把握文本特点,依据文本提供的具体内容,根据已确定的课程目标各项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即以“读者”的身份解读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以“教者”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学什么,以“学生”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怎样学。深刻把握文本特点,再结合编者的意图,借助《教学参考用书》等资料,认真钻研教材,用心解读文本。然后确定详细、具体而又全面的教学目标。根据对《半截蜡烛》一课文本的解读,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基本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2.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熄、厨、芯、嘛、梯”,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厄、奎”只识不写。理解生词“厄运、烛芯、摇曳、镇定”。

3.了解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能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5.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初步领悟并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基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措施、方法和方向,达到了用教材教,优化了教学内容,经过具体准确的语文实践活动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充分了解学情,制定有效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审视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预习学习内容并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即预习学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通过检查预习学案、学生交流汇报,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确定教学的有效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哪些问题,达到哪些目标,确定教学的起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作为本课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指导,确定教学的难点;多数学生认为的难点是什么,课堂上引导学生精读感悟,确定教学的重点;哪些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实效。根据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确定了《半截蜡烛》一课的有效教学目标为:

有效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理解生词“厄运”。

3.能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主动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 大气压强 废旧品

中图分类号:F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131-01

在我们的生活中,创新思维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创新是要让你改进的事物更加简洁易懂,让大众觉得操作方便还得应大众所需,可是如今许多学生仅仅知道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却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或者说由于学校实验器材的不完备,导致有些地方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接触实验,对相关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样不仅对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断章取义,而且阻碍了学生们去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毕竟一切理论知识都是建立在实践操作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证明其正确性和可行性,所以学生只有自己动手去验证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知识,从而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鉴于此,我们通过将回收的废旧品制成简单器材设计大气压强实验,通过简单的实验去亲自证明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实验的演示去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由于实验器材方便简洁易于收集,所以更能帮助同学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实验,在实验中去体验生活的奇妙。

1、实验器材

生活平底盘子一个、玻璃水杯一个、自来水、红(蓝、黑)墨水、蜡烛一根、打火机(火柴)、小刀、硬币一枚等组成。

2、实验过程

首先将一枚硬币放入一个平底盘中,再往盘中加入一定量的自来水,要求淹没纽扣,然后再往盘中滴入红墨水少许(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以稍微多加一些),接下来用小刀截取一小段蜡烛,将其放入准备好的玻璃杯中,并用蜡油固定在玻璃杯底,再点燃它。待蜡烛燃烧至杯壁稍微发烫时(位使实验效果明显,可以稍微烫一点儿),迅速将其倒扣入盘中,要求玻璃杯口边缘压着纽扣。

可以发现,在倒扣入盘中的瞬间,蜡烛熄灭,慢慢地杯外盘中的液面下降,盘中的水越来越少,而玻璃杯中的液面却慢慢地上升,如图1,最后会发现盘中的水几乎全部被吸入到玻璃杯中,如图2。

3、实验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蜡烛在玻璃杯中不断燃烧时,杯中空气受热膨胀,当玻璃杯被倒扣入盘中后,空气的缺少导致蜡烛熄灭,此时空气温度也会慢慢降低,在杯中空气体积不变、重力加速度也不变的情况下,空气密度降低,由初中物理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v可知,杯内大气压强会逐渐减小,由于大气压平衡,要维持杯内杯外压强相等,所以杯内液面上升以达到杯内空气体积减小,空气密度上升,增加杯内压强的目的,所以盘中水被吸收到玻璃杯中,会产生这样的现象都是大气压强存在的表现。

4、结语与展望

物理实验既是一种教与学的方式,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和科学方法;物理实验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力量。通过空气压强的实验设计及实现,可以得出中学有些物理实验并不是都需要昂贵精密的设备和器材才能去完成,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废弃回收物也可以组装完成许多重要且有趣的物理实验,这样不仅将生活中的废弃物变废为宝,达到环保的目的,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更方便容易地接触实验,亲手做实验。不再为昂贵的实验器材而担忧(针对小型物理实验)。

创新型物理实验对学生来说不仅实验器材收集容易,而且方便学生理解,更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通过自己动手,自己总结出来的结果是最深刻的,所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不可以避免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这样的过程,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简单的实验模型不仅老师讲解起来方便,学生也容易理解,也容易去做,所以,简化是我们继续研究的对象,希望通过简单的实验器材达到更深刻理解知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汪海.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价值及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5):59-61.

[2] 李彩虹.《大庋骨俊方萄О咐――小试多媒体和实验探究的结合[J].才智.201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