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会计论文(精选5篇)

  • 商品流通会计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是继会计理论教学以后的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应该完成对学生专业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务操作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达到专业会计教学的双重教学目标。本文通过整合《商品流通企业会计…

商品流通会计论文(精选5篇)

商品流通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课程结构 仿真模拟实训 多维度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02-02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是继会计理论教学以后的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应该完成对学生专业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务操作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达到专业会计教学的双重教学目标。本文通过整合《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偏重理论

目前,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先理论、后实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纯理论内容讲解颇多、实务操作缺乏等问题,造成学生学习思维模式呆板、与商业会计实务判断灵活性相背离的现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是先将商业会计理论内容讲授给学生,再另行安排时间集中实训,课堂缺乏随堂实训,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二)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商品流通企业流通营销模式灵活多样,如多种所有制组织及个体经营者共同组成的厂家直销、零售商经销、区域商分销、代销和联营等。商品流通领域组织体系构成、企业在组织商品流通活动中的商业运作模式和会计核算手段与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决定了教材应顺应市场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推陈出新。但现有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教材,新知识介绍极少,还是较大篇幅地介绍传统的批发商品流转、零售商品流转的核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交叉重复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绝大部分课程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如货币资金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应收预付款项核算、负债核算、投资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等。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内容也不例外,存在着内容划分过细等问题。若再按这些章节学习,不但没有突出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特点,还会出现教学内容严重重复等现象。一些院校还开设了物流企业会计、外贸企业会计和连锁经营企业会计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与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有相似之处。

(四)教学方式死板单一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单一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问题的主动参与,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会计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管理知识和核算方法,从而影响教学的实效性。

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整合策略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内容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必然要与课程内容的改革相适应。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材

改革教学内容体现在教材各章节的设计安排上,要突出体现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特点和核算要求,改变现有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教材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实务中的新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商品流通核算概述、零售商品流通、批发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企业核算方法的基本业务应用、商品流通企业核算方法的其他业务应用、连锁经营总分店的核算、商场的管理与核算和进出口贸易的核算十个内容体系,改变传统课程内容结构。传统课程内容结构与创新课程内容结构对比,见表1。

创新教学结构,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

1.为适应灵活多样的流通营销模式,教学内容除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流通外,还需在零售商品流通部分补充鲜活商品的核算和图书发行企业商品的核算内容。

2.商品流通企业的基本业务核算部分应涵盖一些特殊的核算业务,包括农副产品购销业务核算、商品挑选整理业务核算、销售折扣和销售折让核算、退货业务核算、商品退补价业务核算、拒收商品和拒付货款核算、直运商品销售业务核算。在对上述业务进行讲授的过程中,要先从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角度出发,再从购进方和销售方的账务处理入手进行阐述,以增进学生学习知识的灵活性,拓宽商业会计的实践操作性。

3.商品流通企业其他业务核算部分,要介绍各类商品流通企业的差异性经济业务,如委托代销核算、加工商品核算和出租商品核算等业务。

4.为适应商业实务的变化,应在商场管理与核算部分除讲授商场自营经营、专柜出租、专柜经营和商场向供应商收取费用的核算外,增加商场多种促销活动核算,如图1所示。

(二)转变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教学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各环节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启发式教学一般采用课前导入、课中讲解和课后思考3种模式。如在讲授第一章绪论时,可在课前导入时提出问题“什么是会计”,继而引出“何为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人员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完第1章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好一名商品流通企业会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由已知向未知渗透,做到对同一问题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向广度和深度思考。如,出口退税业务分全额退税和部分退税,可启发学生思考,假设出口退税率降低会对企业带来何影响?这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停留在业务核算上,更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提高。

(三)结合基础理论教学,构建立体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代之以一种“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即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课堂理论教学”、“音视频教学”和“模拟实习教学”三种教学手段,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化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教学体系。具体做法: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商业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音频、视频等先进的教学技术,充分利用音像教学片或计算机模拟等手段;设计仿真模拟实验,由学生承担具体角色进行操作,选取典型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资料,从取得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对账和结账,到最终编制会计报表以及纳税申报的全过程进行仿真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完成从专业认知实践、课程渗透实练、角色模拟实训等多个过程,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商业会计技能在分层教学中获得梯次提升。

三、结束语

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整合研究过程中,应按照教学规律分析该课程在教学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系,明确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要实现局部目标,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呼应而不重复,使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与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1):14-15.

[2] 王彦卓.关于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74.

商品流通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在对外开放旅馆、酒楼的基础上,1992年对外开放商业零售业,自上海八佰伴作为国内正式批准的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后,目前世界前50家最大零售商已有70%进入中国。2000年底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按活动单位算)在我国已发展到475家,港澳台221家,进入WTO后我国进一步开放国内流通产业。为此,近年来这一问题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

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课题组认为,中国流通业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1)有利于流通产业的重组整合,为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提供机遇;(2)有利于国内新兴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国流通业的现代化进程;(3)有利于流通企业,特别是国有流通企业的改组、改造,为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提供机遇;(4)有利于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为加快新型宏观流通管理体制建设提供机遇;(5)有利于扩大国家调控商品市场的空间,为我国产品结构的调整创造条件。

加入WTO后,我国流通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及不利因素有:(1)由于我国商品流通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不强,必然会丧失一部分国内市场;(2)商品流通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流通企业将可能被外资并购;(3)对我国商品流通管理体制、管理水平和效率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对于应对战略,他们认为:(1)实施“以全面提高商品流通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我国流通业的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的中期战略;(2)实施国有流通资本有进有退战略;(3)实施流通企业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战略。

对于应对措施,他们认为:(1)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有组织地采取应对各种挑战的措施;(2)加大对内开放的力度,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大走出去的步伐;(3)加快流通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4)树立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识,积极推进流通企业组织结构的战略性重组,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我国流通企业生力军。

对外商进入中国零售市场走势分析,有人认为,“重点对峙、三分天下、立足中小、稳住农村”。所谓重点对峙,即从外资与内资的关系来看,今后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和重点业态。所谓三分天下,即国内连锁超市将形成外资连锁、国企连锁、民营连锁三足鼎立、互相制衡的基本局面。所谓立足中小,即从中国零售业发展前景和自身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来看,本土商业总体上应立足于中小城市,占领中小城市市场。所谓稳住农村,即农村市场外资难以占领,国内商业能够站稳,并有发展空间。

有人认为,入世后我国市场竞争将发生十大变化:(1)市场竞争由国内的局部的,不完整的竞争转向国际化的,全方位的竞争,将由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变为国际市场的国内化;(2)市场竞争将由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3)市场竞争将由生产能力的竞争转向生产能力×流通能力的竞争;(4)市场竞争将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5)市场竞争将由行业存在形式的竞争转向商业存在模式的竞争;(6)市场竞争将由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响应能力的竞争;(7)市场竞争将由直接争夺客户的竞争转向争夺销售终端、创造客户价值的竞争;(8)市场竞争将由价格战、广告战等单一形式的竞争转向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高层次的竞争;(9)市场竞争将由对货币资本投资的竞争转向对人力资本获取的竞争;(10)市场竞争将由完全决定于企业效率的竞争转向政府行政效率的竞争和政府管理经济能力的竞争。

商业文化

商业文化是一种古老的经济文化现象,但对商业文化的研究和商业文化的创建,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被提出来、重视,90年代初得到迅速发展,并曾一度形成“商业文化热”。

1988年有人首倡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是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流通领域各行各业、各个过程、各类商品所创造、反映、传播的具有商业特质的文化现象。”分为商品文化、营销文化、商业伦理文化、商业环境文化4个组成部分。

商品文化是指商品的设计、生产、装潢及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文化价值,它侧重于研究商品的文化特色、审美功能、时代感和适应性、市场形象和社会功能等;

营销文化是指以文化观念为前提,以切近人的心理需要、精神气质、审美趣味为原则的营销哲理、营销艺术。它侧重于研究具有文化品格的营销手段,以消费者、社会利益为中心的营销原则,以竞争意识相统一为核心的营销力等;

商业伦理文化是指在商业活动中,调节商业从业人员之间,商业从业人员与社会各消费领域、消费层次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首先原则和惯例,它侧重于研究商业经济活动中的伦理价值取向、商业活动中的规范、商业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等;

商业环境文化是与指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并直接或间接地赋予商业主体以感染力、驱逐力、约束力的各种文化背景的总和,它侧重研究商业建筑的文化意蕴、经商的社会心理环境、城市环境文化,以及商业活动中的人的文化素质等。

这一时期以商业文化、商业道德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有:1989年、1991年首届和第二届商业文化研讨会,以及96’商业道德国际研讨会,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商业经济学科建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许多商科院所先后建立了商学(贸易经济学)本科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专业,进行了商业经济(产业)学、流通经济(产业)学、贸易经济学、商学等教材建设,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贸易经济这一学科,并不断地完善她。

(一)从未停顿的学科建设

从学科建设角度而言,贸易思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经济学科在中国也有半个世纪了,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科建设处于一种持续低迷疲软状态,研究队伍、水平和情趣不断处于跌势,这里有教育部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客观影响,也有对该学科的主观认识的原因。全国高校商经教学研究会主持《关于贸易经济学科建设的思考》课题报告认为:(1)西方理论缺少对交换问题的专门研究;(2)马克思流通理论的一般性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报告提出了构建贸易经济学科的3点设想:

(1)贸易经济学科学化。贸易经济学所以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是因为具备特定的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研究对象,即它是一门研究商品流通领域交换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也可以将其概括为“关系论”、“规律论”。“关系论”认为,缘于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中介地位,贸易经济学一方面要研究流通与生产、分配、消费的外部关系,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商品流通领域内的商业内部关系。“规律论”认为社会商品交换过程既受普遍经济规律的影响,同时更受交换过程特有的经济规律的作用。贸易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商品流通活动中的这些特殊规律。

(2)贸易经济学经济学化。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条件除研究对象清楚外,还应有属于本学科的一整套概念、术语和理论体系。贸易经济学的研究框架是由本学科所特有的一些核心范畴来支撑的,它们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石,应始终不渝地重视对这些基本范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一般性理论框架,来对流通实践进行描述、分析、解释。该学科的核心范畴应由下列内容组成:①交换;②市场;③流通;④贸易;⑤商业。

(3)贸易经济学的中国化。贸易经济学是不能引进的,因为西方经济体系中没有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贸易经济学发展要始终强调中国特色,使之成为一门本土化的应用经济学。其中国化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继承原来的;二是要借鉴西方的;三是要吸收实践的。贸易经济学还就应注意研究“过渡”问题,对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一系列流通实践问题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和预言能力。

在中国商品流通论坛第30次会议上,会议一致同意中国人民大学等专家向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的建议:(1)将一级学科中的“应用经济学”改为“商学”或“商科学”;(2)将二级学科中的“国际贸易”改为“贸易经济学”;(3)一级学科为“商学”在二级学科中设立“贸易经济学(含内贸与外贸)、服务经济学、旅游经济学、市场管理学(含工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消费经济学,并建议将此建议提交国家教育部。

(二)商学研究的取向

有人认为,当前商业经济领域应当特别关注的难题有5个方面:(1)对多主体参与的商品流通过程的系统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造企业大量介入流通,当前商品流通过程多主体参与(生产企业、商业企业、消费群体)的情况已相当普遍,应当对商品脱离生产领域到进入消费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正确认识商业“生产”的全过程及各参与者在其中的作用、价值和相互关系。(2)对商业活动服务性质和服务价值的研究。商业生产的直接产品是为商品交换所提供的服务,而服务的价值一方面是商业劳动创造的,另一方面又要得到市场的认同,对商业服务的性质及其市场价值的认定是商业经济研究中的重要问题。(3)对商业生产力组织和效益问题的研究。(4)重视高科技发展对商业组织和流通方式的影响;(5)重视对流通产业竞争与规制的研究。有人认为,应把流通理论研究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中去。有人认为,商贸院校应保留贸易经济专业。

(三)商科教育的比较研究

1998年《国际商科教育比较研究》、2002年7月《国际商科教育比较研究(续)――21世纪高等商科人才培养的研究》先后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次有组织(有14所院校参加)、比较系统的中外商科教育比较研究。

20多年是我国商业改革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理论成果最丰盛的时期,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又有一部分商业理论新著问世,仅举例说明:

――2002年出版的中国审计出版社出版的《商业理论创新丛书》,第一批主要有:《交换经济论》、《商业制度创新论》、《国家经济安全与流通》、《物流系统论》、《商品分销体系建立与创新》、《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流通》、《政府采购制度创新》、《商业产业组织创新》、《网络营销》、《市场失败与企业失败》。有三个特点:

(1)适应商业社会的发展需要,填补了社会对商业理论研究的不足,以商业通则和国际惯例为指导,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商品流通的特点、规律和存在形式,针对我国商品流通、商业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见解、设想和对策;

(2)在观点、体系和结构上有所突破,对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商业现象做出了一些新解释;

(3)丛书的作者都是经济学博士,甚至是同学科全国学术带头人,即使个别刚走出校门的博士,也是研究生的姣姣者,学术研究颇丰,他们各有所长,形成本书丛书的作者群体,使丛书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读性,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2000年、2001年先后出版的《中国商业理论前沿》、《中国商业理论前沿Ⅱ》,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组织许多专家学者撰写,涉及加入WTO与中国商品流通业发展、电子商务与流通革命、商业模式及其价值评估、商业增长问题研究、商业制度创新研究、特许连锁经营研究、零售业态问题研究、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公共物品定价理论、信用消费问题研究、商品市场反垄断理论研究。专著具有几个特点:一是“专”都是一些专业性的问题;二是“新”,许多问题都是近两年来商业理论界与实际部门讨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热门话题;三是增加了有关价格、旅游、消费方面的内容;四是以阐明作者的看法和观点为主。

――2001年7月丁孝智《五四以来中国商业经济思想的发展》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研究了自1919年至1992年以来70年跨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中国商业经济思想和理论,特别是1919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的商业经济思想和理论,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填补了学术界的一个空白。

――2001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城市商业发展的规模、规划、规范》,分别论述了城市商业发展的规模、规划与规范问题,各部分既独立成文,又浑然一体,较好地体现了由“三规”构成的城市商业数量、形态、形象三足支撑的关系。

总之,20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还对商业劳动的性质、商誉、商业运行模式、社会主义市场模式、粮食等农产品流通、民族贸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餐饮服务经济、消费和消费经济、会展经济、期货市场、租赁、消费信贷、假日消费、旅游与餐饮、电子商务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20多年来,中国商业经济研究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硕果累累,但由于篇幅有限,许多成果没有介绍。由于时间跨度较大,许多在当时属于新颖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又被新的观点所覆盖。同时,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即使已综述的观点也难免挂一漏万,恳请学界商界同行予以修正和补充。

展望21世纪的商业理论研究,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国流通产业正面临着进入WTO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商业理论还有许多难点、热点问题需要去探索,如商业基础理论研究、商业现代化、业态结构调整与创新、现代物流与配送、电子商务、流通产业贡献率、商业企业改革与创新、商业行业协会及制度、西方商业理论、贸易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中国商业领域重大对策等。在最近几年,流通理论界应重点研究以下十大问题:

(1)国有控股商业企业产权制度深入改革;

(2)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性,现状和规律;

(3)商品流通企业的信息化;

(4)评估城市流通渠道合理化的指标体系;

(5)商品分销渠道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6)中小商业企业现状评价及其发展对策;

(7)农工、工商、商商一体化以及农村流通与城市流通互动;

(8)流通领域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制度建设;

(9)现代流通渠道中的物流与配送;

商品流通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1.选题的意义;

2.简述选题在该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动态;

3.设计(论文)所要设计、研究的内容和实施方案;

4.主要关键技术、工艺参数和理论依据;

5.设计(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等。

一.选题意义

做为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过程,正如一个完整的商品流通过程一样,如果进行细分,可以分解为商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等4个主要组成部分,任何一次商品流通过程包括完整的电子商务,也都是这“四流”实现的过程。现在看来,商流、信息流、货币流可以有效地通过互联网络来实现,在网上可以轻而易举完成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但是这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也就是说,尽管网上可以解决商品流通的大部分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物流”的问题。我的论文就是想将物流配送对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中的物流情况进行浅要的分析与阐述。

二.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简述

在一个时期内,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有些偏差,以为网上交易就是电子商务,这个认识的偏差在于:网上交易并没有完成商品实际转移,只完成了商品“所有权证书”的转移,更重要的转移,是伴随商品“所有权证书”转移而出现的商品实体转移,这个转移完成,才使商品所有权最终发生了改变。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个转移要靠取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实现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之后,这个转移则就要靠配送,这是网络上面无法解决的。而目前我过的发展状况却比较令人担忧,中国物流落后发达国家30年,中国物流业是近6、7年才开始起步的,并进入了发展期。中国物流业发展很快,基础设施并不完全落后,但是与物流相关的服务体系落后,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过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的管理体制也很混乱。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和现代物流一体化的产物,想要实现真正的电子商务就必须先解决物流的瓶颈,并完善物流的管理体制,把与物流相关的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当物流业走上正轨时,电子商务的道路也会相对平坦一些。超级秘书网

三.论文提纲

第一章传统物流已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

1.1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1.2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

第二章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的影响

2.1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的新特点

2.2电子商务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2.3供应链技术

2.4供应链管理的变化

2.4.1供应链短路化

2.4.2供应链中货物流动方向由“推动式”变成“拉动式”

第三章国外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

第四章总结

参考文献:

[1](美)佛莱哲利,任建标.物流战略咨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9;

[2]王瑛,孙林岩.供应链物流平衡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商品流通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市场;企业;市场价格机制;会计价值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006)6-0107-05

会计是企业价值运动的计量与激励系统。三层含义:其一,企业的价值运动是会计对象,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是会计的目标。企业价值增值不仅就企业的投入产出比较而言,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也是与市场或其它企业相比较而言,企业实现了更多的价值增值。其二,会计是企业价值运动的计量系统。其三,会计是价值运动的激励或控制系统。会计信息是有用的或有意义的,信息使用者依信息而行动的动力伴随着传递出来的信息。本文主要研究奠定在会计对象基础之上的会计系统结构、会计运行机制及其与市场价格机制的相互关系。

市场与企业是组织经济的两种形式。企业担当着两种角色:一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二是作为商品生产的组织者。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既是商品的需求者(或消费者),同时又是商品的供给者(或生产者),不论是商品的需求者还是商品的供给者,都遵循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参与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活动。作为商品生产的组织者,现代工商企业的管理体制取代市场机制而协调着货物从原材料供应,经由生产和分配直到最终消费的整个流程。企业承担的这两种角色,反映在会计的对象上,决定着会计目标、会计系统结构,以及会计系统的运行机制。

一、会计对象

目前对会计对象的认识有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交易事项论,二是资金运动论或价值运动论。

会计对象的交易事项论认为,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引起的企业资源及其义务的变化是会计计量的对象。“作为具有广泛意义的财务信息是基于对单个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近似计量。”[1]我们所进行的交易一般是指商品(含产品和服务,以下同)交换,是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在市场上所从事的商品买卖行为。交易的主要特征是通过签订合同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交易双方出于自愿而从事的等价交换活动。所谓“事项”,是指“可以观察到的,亦可用会计数据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交易或事件。”[2]按照这一定义,会计的对象,不仅包括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在市场上所从事的交易行为,而且还包括企业内部各当事人(或部门、单位,以下同)之间提品或服务的转移行为等。

为了将企业的这两种行为区分开来,我们将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在市场上所从事的商品交换行为称作“交易”,而将企业内部各当事人之间提品或服务的转移行为称作“事项”。那么企业的“交易”和“事项”有何不同?市场上的交易是两个经济利益主体,将自己所拥有的商品,遵照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所从事的商品买卖行为。市场上的商品交换,其一,其交易主体是两个各自独立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主体;其二,他们对其所交换的商品拥有所有权;其三,遵从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企业内部的转移事项,其一,其主体是企业内部的当事人,虽然他们具有自身的部门利益或单位利益,但更多地受制于企业的整体利益,服从企业目标;其二,他们对其所转移的产品或服务,并不拥有所有权;其三,企业内部当事人之间的产品或服务的转移,并不遵守“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甚至只是一种单向的产品或服务的转移;其四,企业内部的当事人获取企业支付的报酬。简而言之,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其不同之处在于,市场上的交易主体是两个经济利益独立,并且是平等的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行为;而企业内部的事项是企业存在雇佣和被雇佣的前提下,被雇佣者遵从雇佣者的意志,所从事的生产产品和转移产品的行为。

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论或价值运动论,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所阐述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为指导,来认识会计对象。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作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总流通过程,实际上是再生产理论,包括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与交易事项论比较两者有共通之处,流通过程就是“交易”,生产过程就是“事项”。然而,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不同,商品流通的公式是W―G―W,即由商品转化为货币,再由货币转化为商品,是为了买而卖。资本流通的公式是G―W―G’,是由货币转化为商品,再由商品转化为货币,是为了卖而买。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虽然它总是和商品交错在一起,而且在市场上遵循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进行交换。然而,商品作为资本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市场上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种商品,不是为了自身的消费,而是为了创造剩余价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货币变成了资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出售,与一般的商品并无二致,而且也遵循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进行商品交换,然而它是作为资本品,承担着实现价值增值任务。

简而言之,由企业担当的两种不同的角色所决定的会计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商品交换价值,一类是价值增值。商品交换价值与价值增值不同,商品交换价值要求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与其他商品所有者,实行等价交换。价值增值要求企业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商品,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相结合而资本化。资本是能够、且其目的也是为了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资本的价值取决于资本的增值能力。

二、企业的发展与会计结构体系

企业形式有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从以业主制为主发展到以合伙制为主,从公司制发展到现代工商企业,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19世纪早期之前,几乎所有的交易都发生在企业主和企业以外的个人之间:原材料供应商、计件工人、顾客。……交易完全发生在市场中,对成功的评价很容易获得。企业主只要通过销售,从顾客那里获得比其支付的原材料和人工等产品投入更多的现金就行了。”[3]当时的企业规模小且分散,作为市场参与者,其会计的对象具有更多的商品性质,运用复式簿记系统,通过市场价格直接计量其投入价值和产出价值,并通过投入价值与产出价值的比较,便可以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对企业效率予以评价。

然而,从19世纪80年代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的结合,逐步形成了管理层级制的公司,这种企业一开始就是全国性的企业。进入20世纪,新结合起来的多功能的现代工商业企业,逐渐成为美国经济中最有影响力的机构。“现代工商企业在协调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方面已取代亚当・斯密的所谓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市场依旧是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创造者,然而现代工商企业已经接管了协调流经现有生产和分配过程的产品流量的功能,以及为未来的生产和分配分派资金和人员的功能。”[4]现代工商企业的兴起,对组织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与市场并列的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此同时,企业对外部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依存度不是削弱,而是进一步增强了。使得企业的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和组织经济活动的功能进一步张显,并逐渐分化开来。企业的现实资本运动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执行三种职能。企业的经济活动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与此相适应企业资本分别执行货币资本职能、生产资本职能和商品资本职能,循环往复。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G―W…P…W‘―G’,其中G―W和W‘―G’,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所从事的商品等价交换,而W…P…W是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所从事的价值增值活动。

交易事项论强调企业主体假设,将企业看成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将会计对象理解为商品交换价值,强调的是企业在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活动。把企业购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当作商品,按成交时的市场价格计量其购入成本;产品完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按售出的市场价格计量收入,成本与收入之差就是利润。

资金运动论虽然已经认识到商品交换价值与价值增值的区别,但是资金运动论者只是将资金循环与周转理论,用于解释账户和账户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建立了相应账户理论和报表理论。而对于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增值属性上的差别,并没有在会计计量上得到应有的反映。

企业的发展是由价值增值驱动的,企业家们相信将多个单一业务企业,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多单位的企业进行集中控制与管理,比在市场上多个单一业务企业不断进行交易来完成加工过程,企业效率会更高。多单位企业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管理层级制,并且建立相应的内部价值信息的生成和传递机制,以代替市场价格机制来协调生产流程。“当企业逐步转向内部导向的过程时,这些目标被改变了,新的管理会计发展了起来。”[5]钱德勒在美国企业发展史的研究中,发现20世纪初期由杜邦公司最早建立的投资回收率成了现代企业广泛使用的评估绩效的标准,而固定资本拨款预算和财务预测则成为分配资源的标准程序。他认为“通过这些方法,才使管理上的有形之手在协调和监督经济活动方面得以取代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6]

随着现代企业发展,现代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组织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生产力的释放,现代企业对外部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依赖进一步增强,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顾客和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称为企业重要事项。财务会计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企业与外部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协调的系统。商品的交换价值是财务会计计量基础。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建立在会计主体假设基础之上,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商品经济主体,通过商品交换与各相关利益者发生关系。不仅将生产资料、劳动力和产成品当成是商品,而且借贷资金和股本也被当成是商品,利息和股利被认为是这两种商品的价格。至于其间的商品生产过程,财务会计实际上将它作为“黑箱”处理,成本会计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分摊至生产对象,只不过是为了结转已销产品的销售成本,以便与已销售产品的销售收入比较,计算期间利润。“从成本管理到成本会计:相关性的遗失”正是强调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忽视企业作为一个商品生产组织者作用,致使与商品生产的组织与管理相关的成本管理,退化到关注存货估价和销售成本计算的成本会计,成为为财务会计目标服务的一个附属部分。

财务会计的最新发展,更加突出了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强化了市场价格机制对企业的调节作用。这可以从会计报表模式从历史成本为主向以价值(市场价格)为主的新型模式转化当中洞察这种变化。FASB将资产定义为“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7]将全面收益定义为“在一个期间内来自非业主交易的权益(净资产)的全部变动。”[8]它包括了已实现和未实现的业益(净资产)变动。以及为了将众多的计量属性奠定在一个共通的基础之上,FASB阐述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自愿交易的双方之间进行现行交易,在交易中所达到的资产购买、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是市场价格,如果某种资产并无公开的活跃市场,没有形成能为买卖双方均可接受的市场价格,则可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寻求近似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被普遍看好的计量属性,与将资产的性质理解为“未来经济利益”和定义全面收益的逻辑一脉相承,要是将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市场价格机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更为明显,市场价格机制对企业的调节作用更为直接,更有利于沟通与协调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关系,向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信息,以便于各利益相关者作出维护自身利益的相关决策。

总之,企业的双重身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担当着市场经济主体和组织经济活动两种角色,企业价值运动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两种作用相适应,采用交换价值进行商品等价交换和实现价值增值。基于此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分别执行两种职能。

三、市场价格机制与会计价值机制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的商品交换活动,接受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同时,企业从事价值增值的组织活动,运用会计系统协调生产流程。那么,市场价格机制与会计价值机制是什么关系呢?

科斯认为企业取代市场,并用交易成本分析制度(组织)选择。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边际成本与市场上或在其他企业组织同一交易的成本相等的那一点上,企业便停止了扩张。那么这一点是怎样确定的呢?科斯(1990)指出:[9]企业外部的价格由此成本是明确的(由于其他方面对资源的需求)和被市场运行决定。而企业内部确实基于同样的原因有着明确的成本,但它们是由会计系统提供的,这一内部系统替代了外部市场价格体系。而且组织成本明显主要依靠会计系统的效率。科斯认为在企业内部会计系统替代了市场价格机制,而且会计系统的效率高于市场价格机制的效率,是组织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原因,并决定着企业对市场的替代。钱德勒(1997)从企业发展史的角度也证实,企业的发展是在会计发展了相应的方法,对企业生产和分配过程的流程进行协调而得到了节约,才使得管理上的有形之手取代市场的无形之手。那么会计系统是怎样运行的,其运行机制是什么,是什么决定了会计系统的效率?

市场价格机制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传递信息的功能,二是激励功能,而且二者不可分割。弗里德曼(1981)以“市场经济与中央经济计划”为题在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协会所作的讲演中指出:“价格体系的真正美妙之处――而且我使用‘美妙之处’一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完全在于:依信息而行动的动力伴随着传递出来的信息。”这句话用之于会计完全适用,用会计语言表达,会计传递信息且信息是有用的。所以会计系统与市场价格机制有着同样的功能,即传递信息的功能和激励功能,二者不可分割。也正因为如此,与市场价格机制相对应,我们提出“会计价值机制”这一概念,用来概括会计系统的功能。哈耶克(1945)将价格体系看成是一种交流信息或沟通信息的机制,他认为:“把价格体系描述成一种记录变化的工具或一种电信系统并不只是一种比喻,因为这种电信系统能够使单个生产者通过观察若干指标的运动就可以根据各种变化去调整他们的活动――当然他们所理解的变化也只是反映在价格运动中的那些变化而已。”[10]这与我们将会计比喻成飞机上的仪表,如出一辙。

市场价格机制与会计价值机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市场是一个“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秩序”,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市场价格机制形成于长期的市场供求关系,并自发地调节市场经济活动。企业是一个“人之设计的秩序”,是一个他组织系统。市场作为自生自发秩序,它容纳了所有人的目标,但它本身却没有目标。而目标赋予企业以组织的意义,会计系统在企业内部为达成企业目标而形成并不断加以完善。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企业在组织形式、发展阶段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会计价值机制在各企业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因为会计为达成企业的目标而形成并不断加以完善,所以有人认为会计只是一种为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正像西蒙所指出的:“多数目标和活动的价值都来源于将具有内在价值的目标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手段――目的关系。期望目的的内在价值通过与其过程,转化为手段。”[11]企业是一个层级结构,实现组织的总目标或最高目标所需要的手段,成为了下一层次管理者的目标,这样就构成了与企业的组织层级结构相吻合的目标――手段链,在这一链条上,每一个层次的目标(手段)既是目标又是手段。因此,会计系统成为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其有效性由企业目标的实现程度予以评价。同时,会计系统又有自己的目标,各子系统成为实现系统目标的手段;各子系统也有自身的目标,各种方法又成为子系统的手段。由于企业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他组织系统,企业内部管理的职能分工,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专门的部门,专门负责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会计价值机制转变成企业管理的一种部门职能,这也是会计价值机制与市场价格机制不同之处。

他组织要遵循自组织规律,这是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苗东升认为:他组织运动归根结底要在自组织运动的基础上进行,应遵循、适应、利用对象的自组织规律。人工系统的他组织,特别是仿自组织设计,必须以充分认识自组织规律为前提,他组织规律是人如何运用自组织规律的规律。[12]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应遵从市场供求规律,自觉地接受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同时,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应遵循生产规律。会计价值机制要遵循、适应、利用市场价格机制,财务会计系统建立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动,及时、可靠地提供与报表使用者的决策相关信息,已经成为财务会计发展方向;实际上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传递和激励,也是尽可能地捕捉与之相关的市场价格信息,并与企业内部成本信息比较,用以评价经由企业内部化的多重、多样化业务相对于市场协调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收益。管理会计实质上是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系统,不仅就企业的最终产品成本与市场价格比较,而且中间产品以至于每一个作业单元成本,都与市场上的其他企业进行比较,以解决“自制或外购”问题,对企业效率和市场效率作出评价。“公司管理会计系统能在计划和控制信息、沟通、激励和评估方面起到上述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系统在公司成功竞争的策略当中是一个必须的要素。”[13]

目前,对会计系统和会计功能的认识上仍然存在一种倾向,认为会计只提供信息,或再加上提供有用信息,而否认会计的激励或控制作用。何谓“有用信息”?有用信息就是对于信息接收者而言,随着所接受信息的驱动而有所行动,并且是可以观察到的。不能驱动或引起信息接收者有所行动的信息,是无用信息。所以只承认会计提供有用信息,而否认会计信息的激励或控制作用,本身就是自相矛盾。

总之,作为会计对象的价值运动,在数量上表现为交换价值运动和价值增值运动,由此决定着会计系统结构和会计系统功能。会计价值机制是对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具有传递信息功能和激励功能,而且二者不可分割。会计价值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而且是企业在与市场或其他企业的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机制。

――――――――

参考文献:

[1]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 1,1978,p12.

[2]葛家澍,林志军.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3]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 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5.

[4]钱德勒.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 商务印书馆,1997:1.

[5]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 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4.

[6]钱德勒. 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 商务印书馆,1997:527.

[7]FASB, SFAC No.6, 1985, par.25.

[8]FASB, SFAC No.6, 1985, par.70.

[9]Ronald H. CoaseAccountingand The Theory ofThe Firm.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2(1990)3-13. North-Holland.

[10]哈耶克.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 北京:三联书店,2003:130.

[11]西蒙. 管理行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55.

[12]苗东升. 他组织――系统科学的另一片视野――访苗东升教授[N]. 光明日报, 1999-03-02.

[13]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 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

责任编校:朱星文

On Accounting System and Accounting Value Mechanism

XU Qiang-guo

(Tianjin Business Colege Tianjin 300134)

Abstract: As anaccounting object,the value movement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the exchange value movement and the value added movement, wherebythe accounting 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s determined. The accounting value mechanism is a substitution of the market price mechanism and has the function of passing information and offering incentives.省略petition and in completion with other businesses.

Key words: marketmarket priceaccounting value

――――――――

商品流通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特色

为了促进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顺利M行,必须针对当前企业会计核算特色进行分析,以完善当前会计核算制度,适应改革开放的进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一、商品流通会计核算的发展

对于商品流通会计来说,其核心业务便是商品流通业务,主要包含商品的购进、销售以及储存三个部分。相比于其它行业,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在于:商品的购销是其主要的经营内容,而商品的生产则在这个过程中被忽略了。另外,在企业的所有资产中,商品占据的比例非常大,企业在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以商品管理为重点,与此同时,商品流通企业中资金的流通轨迹通常是从货币到商品,再从商品到货币。在企业财务会计体系中,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与所有会计一样,都拥有对企业资金的核算与监督职能,但不同的是,商品流通会计主要针对的是商品流通业务,在核算过程中侧重的管理方法也与其他会计存在差异。

二、会计核算的原则

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与其它行业企业相比,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商品购销;二是资金运动的轨迹是“货币一商品一货币”;三是商品存货在商品流通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是企业核算和管理的重点内容。正是由于这三个特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核算重点和管理方法与其它行业不同:

(一)进货费用的处理原则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等进货费用,可以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销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主营业务成本”;对于未销商品的进货费用转入“库存商品”的期末结存成本,下月初再转回。至于金额较小的进货费用,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销售费用。

实务工作中,商品流通企业又分为了商品零售企业和批发企业。商品零售企业一般经营的商品的数量较多,比如说家乐福、屈臣氏等连锁企业,而且经常同批购进多种商品,可以将采购进货费用直接摊入采购成本,也可以先归集进货费用,期末再分配进行处理,这样既节约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又简化了会计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批发企业的主要业务是在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商品零售企业之间组织批发商品流转,这种业务往往是跨地、跨行业的,因此具有交易次数少、交易金额大、异地交易占总交易的比重大等特点,因此批发企业的采购进货费用直接摊入采购成本比较常见

(二)存货核算方法独特

实务工作中,制造业企业对于存货的日常核算,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发出存货时,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多种方法供企业选择,而核算方法的选择会影响产品成本的计算。根据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可供商品流通企业选择的存货核算方法主要有四种:进价金额核算法、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售价金额核算法和数量售价核算法。一般来说,经营鲜活商品的零售企业较多采用进价金额法核算,也就是说,库存商品的总账和明细账均按进价金额记账,已销售商品的数量通过实地盘存制来计算。大中型批发企业一般采用数量进价金额法核算,也就是对库存商品以实物数量和进价金额两种计量单位来记账。综合性的零售企业一般采用售价金额法核算,即按照售价金额来记录库存商品的增减变动情况,小型批发企业和专业性的零售企业一般采用数量售价金额法核算,同时用实物数量和售价两种计量单位来对商品的增加减少和结存情况进行记录。

三、新时期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特色

近年来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一大批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尤其是网络型零售业的大量涌现。它们有的依托原有的实体商城而建立起网上商城,例如,国内几大电器零售商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纷纷进军网上商城。有的完全不依托实体商业,例如,当当网商城、新蛋网等有特色的网上商城。还有的是联合实体商业而进行团购商品销售业务的团购网站,例如拉手网、乐团儿等。快速增长的网络消费市场成为零售业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网上商品购销已成为一大流行趋势。这些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也体现其特色。

(一)针对现实特点新设一些有特色的明细账户或费用专栏

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针对其商品流通业务的现实特点新设一有特色的明细账户,主要表现在:网络型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购销业务多通过支付宝等网上结算手段进行结算,一方面,企业货币资金核算时应在“银行存款”或“其它货币资金”下专设一明细账户支付宝存款,另一方面,由于支付宝结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手续费问题,所以“财务费用”下应专设一费用专栏即网上结算手续费。

网上商城与传统实体商业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费用要素,可以在实际发生时计入相对应的成本费用账户,如在“销售费用”下根据实际专设网络广告费、信息传递费、物流配送费等费用专栏。

(二)电子原始凭证的广泛使用

在传统的实体商业中,原始凭证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纸介质原始单据,经过经办人员签字盖章后作为正式原始会计凭证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网上商城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电子原始凭证,比如电子订单,电子配送物流单据,电子确认收货单,支付宝账户等网上收付款凭证等。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做法是会计人员将收到的电子原始凭证打印下来,再像处理纸质原始凭证那样签字、盖章、保存,再编制记账凭证,最后录入会计信息系统。

结论

综上所述,在商品流通行业中,会计核算是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依照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而制定的,己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对商品流通行业中的会计核算进行改革,包括内容结构、相关科目、流通费用、销售折扣、利润分配以及会计报表等方面,为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黄爱华(1982-),女,汉,衡阳技师学院,大学本科,管理学士,讲师,主要从事会计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