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论文(精选5篇)

  • 七年级历史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941年初,胡乔木调任的秘书兼中央政治局的秘书。于是,初到身边,胡乔木就从手中接过《六大以来》这份文献校样,不久便负责起这份文献的搜集和编辑工作,进入到一场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六大以来》汇集了1928年6月中共六大到1941年11月期间的中共历史文献共51…

七年级历史论文(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论文范文第1篇

遵义会议以后,党在军事上、政治上纠正了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冒险错误,但尚未从思想上彻底清理这种错误,党内很多高级干部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这种错误的根源。无论是“左”的还是右的错误,都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本质上都是脱离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的,仅从主观愿望或从教条、本本出发,这都会给并且已经给中国革命带来极大危害,如果不加以纠正都会将中国革命推向失败的深渊。而由于主客观诸多方面的原因,党内很多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尚缺乏更深一步的认识,这对于中国革命而言无疑是不利的。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着手采取一些重要措施来解决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问题,即马列主义如何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中共中央决定搜集和整理六大以来的历史文献资料以编辑《六大以来》这份文献,这原是为在1941年上半年召开七大准备的材料,因为预定的七大议程就是要总结六大以来的历史经验。要求加紧编辑《六大以来》以解决遵义会议以后的政治路线问题。

1941年初,胡乔木调任的秘书兼中央政治局的秘书。于是,初到身边,胡乔木就从手中接过《六大以来》这份文献校样,不久便负责起这份文献的搜集和编辑工作,进入到一场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六大以来》汇集了1928年6月中共六大到1941年11月期间的中共历史文献共519篇,包括会议纪要、决议、通告、声明、电报、指示、党报社论、主要领导人的文章、信件等,共计280万字。从《六大以来》编排出一些篇章给延安的高级干部学习、研究,并于9月至10月召开了“九月会议”,拉开了整风的序幕。“九月会议”后,结合编辑《六大以来》写了两份重要材料:一是为会议起草的《结论草案》(即《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的结论草案》),二是批判王明“左”倾错误的九篇文章。九篇文章和《结论草案》都是《六大以来》这本文献的副产物。

《六大以来》编辑出版后,在党内引起极大的反响。正如1942年3月30日在中央高级学习组的讲话中所说,《六大以来》的发表一方面对同志们认识六大以来党的历史“发生了启发思想的作用”,“同志们读了之后恍然大悟”,明白苏维埃运动后期党的领导机关向全党发表过如此多的“左”的训令、决议等,从而认识到苏维埃运动后期党的领导机关确实存在一条错误路线;另一方面有利于犯错误的同志承认与改正错误,在大量历史材料面前个别不承认犯了路线错误的同志也放弃了自己的观点,承认了错误。

正是《六大以来》的积极反响,引起了广大党员对党的历史的重视,很多人要求中央像编辑《六大以来》一样,编一本六大以前的中共历史文献资料。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于1942年初着手组织编辑《六大以前》,并将此任务交由胡乔木和陶铸共同承担。胡乔木编辑了《六大以来》,再编辑《六大以前》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至1942年10月共收了184篇重要文献的《六大以前》也在延安出版。先后出版的这两份历史文献为全党整风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党史文献教材。

为了更清楚地讲明党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的两条不同的路线,1943年8月,决定编辑《两条路线》,作为进一步整风学习的更为系统的材料。胡乔木自然是最重要的人选。胡乔木主要负责与联系,文件目录由选定,胡乔木再送给编选领导传阅。《两条路线》以《六大以来》和《六大以前》为主要资料来源,共收录文献137篇,挑选了最能反映党的各个历史时期两条路线斗争情况的文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编纂党史文献对全党进行了一次党史教育,为全党整风,解决历史问题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使胡乔木成为当时对中共历史有较为透彻了解的为数不多的人物之一。作为的秘书、中央政治局的秘书,胡乔木凭这一特殊身份得以全过程地参加了整风,在身边工作,对于的观点有相当的了解,同时也列席了很多政治局会议和书记处会议,听了中共高层领导的一系列报告,熟知党史的来龙去脉。这为胡乔木参与起草《历史决议》提供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遇。

继任弼时之后起草《历史决议》稿

运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提高了中共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随着《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党内重要文献的汇编,特别是政治局会议深入地讨论党的历史问题,中共中央认为重新起草《历史决议》问题应当提上日程。在当时起草《历史决议》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一是为1941年“九月会议”起草的《结论草案》可作基础,其中许多重要内容和思想观点可以吸收;二是在政治局会议上关于路线问题的意见及《学习和时局》的报告,可以成为起草《历史决议》的重要指导原则;三是党的七大召开在即,许多高级干部聚集延安,还可以继续深入地讨论一些重要历史问题,并就《历史决议》提出修改意见。

1944年5月10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成立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由任弼时负责召集,成员有刘少奇、康生、、、彭真、高岗,后又增加博古,胡乔木受的委托参加了《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

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成立后,作为召集人的任弼时很快投入决议的起草工作。当月就写出了第一稿,即《检讨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议(草案初稿)》。此稿是以的《结论草案》为蓝本,改写而成。任弼时一方面把《结论草案》的精华吸收进来,另一方面又把1941年“九月会议”以来对党史问题的新认识也作了概括。尽管稿子作了多次修改,但仍没能达到中共中央的要求。

在任弼时核过几稿后,就由胡乔木以任弼时的稿子为基础重新起草一个稿子。胡乔木所起草的稿件近7000字,分四个问题:一、从两条路线斗争的角度概述了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至抗战爆发十年间的中国共产党曲折发展的历史,着重强调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军事建设、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种问题,空前地丰富了中国马列主义思想。二、概述了第三次“左”倾路线是如何在党内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及其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上的严重错误。基本思想是根据《结论草案》和任弼时的稿子来叙述的,最终通过的《历史决议》也是从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上四个方面来展开的。三、分析了第三次“左”倾路线在党内统治四年之久的历史原因,也是根据《结论草案》写的社会根源、政治根源和代表人物的主观根源的论断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的,为防止单纯地批评个人,指出个人品质问题归根结底是历史的产物。四、总结以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胜利,指出遵义会议建立了以为领袖的新的中央,就在实际上开始了党的马列主义时期。

任弼时在抄正稿上对胡乔木的稿子进行了修改,虽然作了多次修改,但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和参加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的同志们仍然感到不满意。中央指定参加修改,的修改稿为后来的《历史决议》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协助多次修改《历史决议》

的修改稿把《历史决议》的大思路和格局基本上理出来了。从1945年春开始在的稿子上动手修改,首次修改是把题目改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草案)》,题目从此就定了下来。胡乔木也协助进行《历史决议》的修改工作。

胡乔木参加了第六、第七两次的修改,第六次修改是胡乔木将修改稿上所加的话加以展开,强调了的思想和事业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代表。党在25年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同志,形成了一条同党内一切错误路线和错误思想相对立的正确路线和正确思想――路线与思想!在这里,思想已经呼之欲出,最后通过的《历史决议》在此基础上改为思想体系。胡乔木又将修改稿交给任弼时,并附上关于如何写教条宗派与经验宗派问题的意见,即先讲事实后说责任。正式通过的《历史决议》采用了此意见。

但对此稿大家还是不满意,于是又着手进行第七次修改,主要是对第三次“左”倾路线的错误内容重新改写。重新从政治上(含军事)、组织上、思想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胡乔木负责改写组织上和思想上两个问题。这次修改基本上是采取把错误路线放在与的正确路线相比较的过程中展开论述的。在此基础上又加以修改,直至交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第五次大会讨论之前才大体定型。扩大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主要议题是审议《历史决议》稿,与会同志一致原则通过。提出要加以修改完善。七大闭幕后,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便讨论了《历史决议》,决定继续以任弼时为首组织修改,并提交下次会议最后通过。根据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七大、七届一中全会期间的修改意见,再次进行改动,最终于1945年8月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一致正式通过。

将《历史决议》编入《选集》时的修订及后来的再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在编辑《选集》过程中,本人提议将《历史决议》作为附录编进去,当时参加编辑工作的还有田家英、陈伯达、胡乔木,同时还作了几点重要修改:

一、凡是有“思想”、“思想体系”用语的地方,一律删去,改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一方面本人不赞同与马恩列斯并列,主张他们是先生,我们是学生;另一方面苏联不予认同。

二、讲第三次“左”倾路线点了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的名字。

三、加重了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正确指导的分量,原来一些没有提斯大林名字的地方,都添上了“斯大林同志”,有几处还加了他的引语。这一修改是陈伯达提议,并经同意的。

四、将左倾路线的“左”,全部加上引号,即一切改为“左”倾路线,此后党的文献采用了此法。

七年级历史论文范文第2篇

新课程改革七年级历史科目阶段性总结 文章作者:盗帅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24日20:6 七 年 级 历 史 科 目 阶 段 性 总 结 今年是课改的第一年。课程改革最突出的要求是将以前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让其学会学习,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作为历史科的教学,要调动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是加强学科的趣味性与探究性及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并使其能力历史并与综合实践课相结合,增加本土历史教学的内容。如:对身边的历史进行调查。 (4)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的技能。如:制作地图、撰写历史小论文。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改实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特别是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证明了课改的的宗旨与理念是正确的。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们放弃了单一的评价标准,在重视卷面成绩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的、能力、情感的考核。在期末考试中就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如写历史小论文、制作历史地图、讲、编故事等。务求更客观、更全面、更公平地考核学生。并且能较好地体现课改中“三位一体”的要求。 但对于课程改革,家长和社会对此认识其实还比较少,有的家长甚至对老师布置学生去上网查找资料、制作彩陶、甲骨文等不是很理解,认为这会不会是“不务正业”,可见社会对课改的的宣传力度还不足。只有在家长、社会的支持、学生的积极配合下,课改才能顺利地展开。 我们也坚定的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课程改革这条路上走下去,教育的前景必然是光明的。 2003年7月4日 文章出处: 原创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七年级历史论文范文第3篇

一、教育革命理论的概观

文革期间,毛泽东对教育的批判逐渐上纲上线,提升到政治层面。教育也纳入文化大革命的批判的范围。1964年,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提出,“学制可以缩短。”“课程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我看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要有娱乐、游泳、打球、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现在的考试办法是用对付敌人的办法,我很不赞成,要完全改变。”[1](p353)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对林彪寄来的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农副业生产的报告》作了长达600多字的批示。5月16日中共中央向全党转发毛泽东的“五七指示”,这个批示被誉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伟大纲领”。8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经毛泽东审定的社论《全国都应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把“五七指示”内容向全国公布。毛泽东在这个指示中正式提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1](p399)“五七指示”成为“教育革命”的纲领。“教育革命”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教育领域的革命运动正式确立。革命核心要点包括:(1)通过变革教育体制重塑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威。(2)“斗改批”教育革命的主要手段。教育革命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支柱理论,它是在上层建筑进行阶级斗争的表现。

在教育革命课程观的影响下,学科课程与教材被删减合并,,重新编订新教材,以毛泽东著作和语录代替。结合典型产品教学和战斗任务历史教学中,根据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形势,请贫下中农、工人讲“三史”(厂史、村史、阶级斗争史)进行忆苦思甜。组织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讲“儒法斗争”的故事。要求红小兵上台“评法斗儒”“批林批孔”等,这些都是当时盛行的教学形式。变革考试制度。传统教法与考试被一些稀奇古怪的方法取代。师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走进工农兵生活实践。

二、课程革命观下的历史教材表现

(一)别出心裁的体例特色

文革时期的历史课本在“教育革命”理论的影响下,形成颇具特色的“革命模本”。首先,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为了配合革命宣传的需要,整个课本在外观和体例的设计上营造了一种火红的革命印象。教材封面大多采用红色等暖色作为课本主色调,例如1970年辽宁新华书店出版的《辽宁省小学试用课本?常识》(史地部分),封面图画采用红色为背景色彩,在其封面上半部分描绘了一幅工农兵并肩战斗的图画,每个人物都手持红色的《毛主席语录》。封面下半部分印有“辽宁小学试用课本”“常识”等红色字样,而且“常识“二字采用粗体印刷,分外显眼。整个课本试图营造一种红色的视觉氛围,燃起读者心中革命的烈火。

其次,文革时期的历史教材用毛主席语录搭建了教科书空间架构,然后将历史内容填充进去,每一段毛主席语录都会辐射一部分课本内容。例如,1971年2月出版的《上海市小学课本?历史常识》(试教本)的目录:

“目录

毛主席语录

伟大的中华民族

勇敢勤劳智慧的伟大人民

富于革命传统的伟大民族

毛主席语录

中国阶级社会的出现和奴隶起义

阶级的产生

奴隶起义

毛主席语录

中国古代农民革命战争

秦末农民战争

唐末农民战争

明末农民战争

农民战争史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2](目录)

由上可见课本虽然采用章节体编排,但是在每一章之间用毛主席语录隔开。另外在具体的知识内容书写中,毛主席语录也是遍布全书,1970年上海历史课本在仅仅109页正文内容中引用多达74条毛主席语录,几乎每页都有毛主席语录。有的作为课文开始之前作为课前导语,有的在每一段的段首引出下文,有的在每一段的结尾作为理论分析,并且这些毛主席语录皆以极其醒目的黑色粗体印刷。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课后的练习题“学与用”和附录的大事年表中也有毛主席语录。例如“通过本节的学习,领会毛主席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英明论断”、“我们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响毛主席关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伟大号召,反对美帝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2](p25、p89)这些课后习题艰难晦涩,政治味道浓厚,完全不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很难理解。

文革期间历史教材以毛泽东语录架构的历史言说体系,严重脱离历史知识内容性质、特点。整本教材生搬硬套毛主席语录,强贴政治标贴,呼政治口号,造成了历史教科书结构混乱,逻辑不清。

(二)内容选摘的极“左”倾向

文革期间历史教材坚持“破在要害处,立在根本上。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适应三大革命的需要。”[3](p217)的编写方针。在选材原则上配合政治斗争,大搞影射史学。整个课本主要叙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阶级斗争”。中国古代史部分只介绍原始社会的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进入封建社会,每一时期的农民战争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主体部分。近现代史主要叙写反帝封建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例如1971年版《上海市小学课本?历史常识》(试教本)第五章全部是中国古代农民革命战争,一章内容除了毛泽东语录外,分别叙述了秦末农民战争、唐末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等几次重要农民战争。1974年2月2日,全国掀起批林批孔的浪潮。从这时起开始历史教科书知识内容出现转向,教科书的选材内容主要以“反孔和尊孔”作为教材主体内容。例如1974年版北京小学常识课本《反孔和尊孔斗争的故事》中将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被称为孔老二,儒家传统的孔孟之道被诬蔑为“歪理邪说”。从孔孟董仲舒朱熹到蒋介石刘少奇都是孔老二的徒子徒孙。从古代到近代,时时处处都充斥着孔老二信徒的身影。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变法改革都与反孔斗争相联系。如秦始皇的一切政治经济活动斗争都是为了镇压“搞复辟的孔孟之徒和反动贵族”,“陈胜吴广是最早的反孔斗争”[4](p19、p21)东汉思想家王充“敢于冲破逆流”“以战斗的笔锋,批判了孔孟的反动思想,宣布孔丘的言论是虚伪、荒谬而不真实的”;北宋改革家王安石蔑视儒家经书,“嘲笑《春秋》是一堆无用的废纸”;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再次戳穿了孔子的鬼话”;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被定性为“反孔斗争”;五四运动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反孔斗争”。刘少奇也是“脑子里充满了孔孟之道”。[4](p30、p36、p47、p60)“太平天国的反孔斗争”一课,课本为了凸显批林批孔的精神,达到为政治运动造势的效果,脱离客观历史事实,牵强附会的臆造出诸如“起义军砸烂孔老二牌位”(并配有插图)、“孔老二塑像”等。将孔孟的儒家经典丑化为“妖书”等。1975年版的《陕西省小学常识试用课本?反孔和尊孔斗争的故事(历史部分)》目录如下:

“目录

一、吃人的奴隶制度

二、顽固维护奴隶制的孔丘

三、柳下跖痛骂孔老二

四、商鞅变法

五、孟轲反对社会变革

六、厚今薄古的秦始皇

七、农民英雄反孔斗争的第一幕

八、孔老二的吹鼓手――董仲舒

九、王充伐孔

十、尊法反儒的政治家――曹操

十一、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柳宗元

十二、王安石反对司马光的斗争

十三、刘六、刘七农民军怒砸孔庙

十四、李自成起义军狠批“孔孟之道”

十五、天平天国的反孔斗争

十六、章太炎从反孔到尊孔

十七、打倒孔家店

十八、农民运动横扫四权

十九、反共尊孔头子蒋介石

二十、刘少奇是尊孔派

二十一、林彪是地地道道的孔老二信徒

结束语

[说明]有者,是阅读课。”[5](目录)

从上面目录可以看出,教科书中以尊孔与反孔斗争为叙述主体,生搬硬套,大搞映射史学。课本内容中中极力丑化孔子,讴歌反孔斗争,称“孔老二就是这样一个凶狠残暴的刽子手”“秦始皇是地主阶级上升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是厚今薄古的专家”,并且将林彪称为“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信徒”。[5](p5、p19、p70)这种写法为了配合批林批孔运动,明显颠倒黑白、委曲事实。儒法斗争本来只是这一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历史片段,却被看做历史的发展客观规律,教材中写道:“反孔和尊孔的斗争,是一场革命与复辟、革新与守旧、前进与倒退的斗争。这场斗争持续了近两千年。”[5](p74)

总之,此时的历史教材极左思想影响,打破历史基础知识的系统,历史书写变为僵化空泛的政治宣传与说教。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描写和述说脱离历史原貌,严重扭曲了历史事实。

三、结语

七年级历史论文范文第4篇

七年级的历史组有耿立老师、李霞老师、新来的李红晶老师、于金龙老师,他们是我工作中愉快的合作伙伴。

耿立老师是组里的大姐,待人真诚、和善,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虽然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仍坚持做到每课的随堂练习都及时批改,并利用课间时间单独辅导学生,教学成绩不断提高。

李霞老师是学校的德育主任,现在还做团委的工作,并教两个班的历史课,而且已经身怀六甲。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她一丝不苟,无论德育工作、团委工作多么繁忙,她都认认真真备课、上课,并抽出时间辅导学生、和大家仔细研究习题;月考、期中考试结束,她都积极参加批卷,教学成绩优异。

李红晶老师和于金龙老师是历史组的新成员,他们的到来给七年历史组又增添了一抹新绿。

李红晶老师原是高中历史老师,教学风格系统、严谨,她的课堂充满激情,深受学生喜欢;于金龙老师是吉大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生,虽然是刚刚走进历史课堂,但以他厚重的知识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很快就赢得了学生的欢迎。这两位新老师在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同时还主动承担了组内的许多工作,他们虚心好学、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教学成绩突出。

对于我而言,与其说是和他们在一起工作,还不如说是我在向他们学习,坦率而言,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和他们相处如沐春风、和煦温婉而生机勃勃。因为第一次承担备课组长工作,工作中多少会有一点点手忙脚乱,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经常替我分担一些组里的工作,在这里真诚的向她们道一声:谢谢!

在这个学期中,七年级历史老师们爱岗敬业,扎实勤奋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一、认真学习、明确责任、勤奋奉献。

历史组老师们朝气蓬勃,师德高尚。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扎实雄厚。工作中我们认真学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文件,一个学期来我们团结奉献、开拓性开展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借助的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课,学习历史兴趣浓厚的契机,我们积极开展了“动手做历史”的活动,并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具体的制作过程,学生制作了大量的历史小作品,教师实现了寓教于乐,学生则感受到了寓学于玩,并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实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扎实开展各项教学常规工作。

教学工作必须从基础常规做起。我们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同时,重温教学五环节、课堂教学常规,并时刻把常规要求自觉贯彻到教学工作中。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我们坚持以各备课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认真组织集体备课,从而保证历史学科教学统一教学思路、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目标。课堂教学能够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李红晶和于金龙两位教师的新教师展示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为历史组赢得了荣誉。本学期李红晶老师还参加了送课下乡活动,为28中师生带去了一节高质量的历史课,深受各方好评。

三、虚心向同组老师学习是尽快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扎实、科学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我们特别重视向刚刚教过七年级的八年级历史老师请教,并请他们给我们出谋划策,这使我们受益多多。

四、以科研推动教学,使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目标迈进 。

做学者型教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老黄牛式的或者蜡烛式的教师只是精神可佳。我们历史组结合工作实际,每位老师都确定了自己的科研小课题,并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展开了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五、互相关心、团结奉献。

开学之初,耿立老师因病休假,她的六个班的课由新来的李红晶老师和于金龙老师各代三个班的课。这两位老师每次去上课都前都精心准备,认认真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代课工作,并在第一次月考中取得了好成绩。后来,耿立老师休假回来,她的学生才知道自己的历史老师原来是耿老师!在耿立老师休假期间,李红晶老师因发烧而被隔离了一周,她们的课由组内的高晶老师和于金龙老师代上,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历史课学习,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辛勤努力下,期中考试各项成绩在绿园区遥遥领先。 1  | | | | | | | |

查看更多>>

六、兢兢业业,区里集体备课获一致好评。

这学期区里组织集体备课,我们承担了四课时的备课任务。李红晶老师的《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于金龙老师的《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耿立老师的《三国鼎立》和高晶老师的《江南地区的开发》不仅得到了教研员及区内各校七年级历史老师的认可,并且获得一致好评,有的老师在集体备课结束后,主动要求听课,得到我校领导批准后,每个周四都来我校听历史课。这是历史组团结合作取得的成绩,更是老师们兢兢业业、认真工作取得的佳绩。

七、历史知识竞赛在期待中开始。

12月18日,政治和历史学科进行了年级全员参加的政史百题竞赛,学生非常认真、积极,竞赛的结果现在虽然还未出来,但学生在竞赛中的学习状态已经告诉我们,成绩一定会很好的!通过竞赛,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准备,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浓了。

一个学期的时光转瞬即逝,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快乐着、亦或不快乐着,但回头看看,身后是清晰的脚印,我们是丰收着的……带着秋的收获,厚积于冬,我们期待着再一次薄发于明年的春!

七年级历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创意产业集聚区;三坊七巷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被誉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建省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街区遗存的典型代表。

一、福州三坊七巷的街区历史沿革和价值概况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城市中心,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福州古城风貌的核心组成部分。三坊七巷北接杨桥路,南至安泰河,西靠通湖路,东临八一七路;以南后街为轴,向西三片称“坊”,从北到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等;向东七条称“巷”,从北到南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等;总占地面积约40公顷。瓦屋白墙,布局严谨,建筑精致,匠艺奇巧,是闽越古城民居特色的集中荟萃。

福州三坊七巷的文化渊源始于晋代的“衣冠南渡”时期,至唐代形成完善,成为我国“里坊制”城市格局和管理制度的“活化石”,到宋代,成为“闽学”(即“理学”)的发源地和重要传播地区,一直是名门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之地,在清代、民国时期步入辉煌,诞生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觉民、林旭、林纾、林徽因、冰心等一批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人物。至今仍留存着林则徐、沈葆桢、刘齐衔、陈宝琛等名人的家族族谱和上百段名人事迹;保留着王有龄、林觉民、冰心、刘齐衢、黄任、王麒、叶在琦、董执谊、观我颐糕饼商、萨氏祖居、葛家大院、谢家祠、李馥、蓝建枢、沈葆桢、林聪彝等名人的故居;传承着米家船裱梢店(南后街犯号)、老还童眼镜店(吉庇巷30号)、永和鱼丸店(塔巷31号)、同利肉燕店(澳门路3号)、木金肉丸(澳门路9号),以及享有“北同仁,南回春”之美誉的回春中药店等传统商业,这些老字号店铺虽小,却传承着三坊七巷的古老风韵。

如今,三坊七巷仍然是“基本保留了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的明清古建筑,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共159座,其中包括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吉庇巷、谢家祠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挂牌保护单位8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与之相邻的南后街则被誉为‘福州的琉璃厂’。”①这些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传承着福州的历史文化;是明清福州古民居及其特有的审美意境的典型代表;是三坊七巷历史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载体。

可见,三坊七巷作为福州名贤文化的纪念地、福州民俗文化的展示地、福州传统商业的传承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和价值,是福州的“四大文化品牌”之一,是福州“十大名片”之首。

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和道路的不断扩张,杨桥巷逐步演变成杨桥路,光禄坊和吉庇巷也扩张成如今的吉庇路,三坊七巷逐渐退化成两坊五巷。坊巷间的公共设施也日益落后于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水电和卫生等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居住者的基本需要,居住环境逐渐恶化,古老而珍贵的建筑物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种种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坊巷业态亟待振兴。

二、以城市坊巷格局和博物馆作为美学主旨和核心吸引力

2007年,福州三坊七巷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和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成立,开始了对三坊七巷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具体实施。2008年底,经过福州市政府和福州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的批准,委托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对三坊七巷的文化商业业态策划展开课题科研和编制实施工作,拉开了以美学经济②推动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的序幕。

福州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上文中已经提及:以南后街为南北主轴线,西侧为三坊,东侧是七巷,期间还交错散布着许多小巷子,坊巷纵横,庭院错落,基本完整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被称为“千年坊巷格局的活化石”。

坊巷中的特色古民居是闽都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是我国现有最大的古民居群,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在159座明清时期的建筑中,约有20座面积达到1000平米以上。三坊七巷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和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根据历史建筑和文化资源情况,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座深宅大院改造成博物馆,以此构建博物馆经营的产业形态。

临近光禄坊、面积达4500平米的刘家大院,是百年前福州最大工商家族“电光刘”的老宅,于2010年10月底修缮完工。计划设立于刘家大院中的“三坊七巷历史名人博物馆”,将陈列三坊七巷历史名人的所有文献、文物和图文资料,作为三坊七巷的“客厅”,以历史名人串联出福州的坊巷故事;计划成立“三坊七巷历史名人研究中心”;并计划结合馆藏陈列,运用动画和仿真技术,制作“时空隧道”;还将作为“红色旅游”的示范点,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定期放映各种历史题材影片,举办各种公益讲座。

依托民国海军总司令蓝建枢故居所创设的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紧邻着光禄坊公园,内有3000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以及民藏古物组创的《吉祥福州》、《诸神峰会》、《婚嫁礼俗》、《天工开物》、《十邑厅堂》、《武器器械》等专题。并时常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著名闽剧老艺人黄愿亭、陈士心领衔献演的传统著名闽剧折子戏、名段清唱;著名民俗专家方炳桂老先生主讲的《话说闽都文化》等。

位于南后街西侧中心地段的叶氏故居始建于明代,清至民国期间屡有修葺,因此集明、清、民国三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于一体。整体建筑由东边的正座和西边的两个侧院组成,建筑面积2321平米,是南后街保存较为完好的典型古民居之一。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于2009年11月落户叶氏民居,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设展示基地。博览苑通过实物区陈列、图文区展示、视频区播放,和邀请福建省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和演员前往现场表演等方式,展示了福州漆器、福州软木画、厦门布袋戏、厦门漆线雕、泉州竹编、惠安木雕、武夷岩茶、柘荣剪纸等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和作品。

位于南后街衣锦坊东口北侧的水榭戏台,由正落(主座)、中落(别院)和侧落(花厅园林)三座建筑自西向东毗邻排列而成,每座三进,共九进。现存主座三进,别院一进,花厅园林三进,总建筑面积达2600多平方米。这三坊七巷中唯一的水榭戏台,如今成为三坊七巷定期性节目的常设展示机构,将作为大型活动举办的中心,兼具福州多种高级商务活动的场所,以及演艺性会议的礼堂;也可作为定期节目运作及观赏、小型室内剧和音乐会、婚庆寿庆、的演艺中心,如可开办现代闽剧《坊巷春秋》演出专场,各种节庆期间可以唱堂会等;可以用于古装、演绎和DV拍摄等,甚至可以作为音乐、绘画等的培训中心。

作为福州最著名的古书屋之一的二梅书屋,位于郎官巷中断南侧,始建于明末,土木结构,主建筑坐南朝北,前后、东西共五进,通至塔巷,占地面积约2937平米。福建省民俗博物馆于2009年2月进驻二梅书屋,展示了近千件闽派古典家具、木雕木刻、福建各窑口瓷器、工艺精品、名人字画等民俗文物,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文物价值最高的明清家具展示馆,是体验传统家庭生活的文化中心。今后将争取举办古籍图书雕版印刷表演;争取定期举办中国古籍图书文化节;并计划开办手工制作印刷古书和版画、各种家具与民俗礼品的创新设计大赛等互动活动,创建和维护具有福建特色的家具风格,并将逐渐成为福州工艺美术交流和交易的场所。

位于宫巷24号,林聪彝故居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约3491平米,是明末唐王朱肇建在福州称帝时的大理寺寺衙门,也是明、清时期福州最大的豪宅之一,建筑细节做工精细,整体建筑高大气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故居保存较为完整,于2011年初修复完毕,计划将作为茶文化艺术馆,开辟茶文化与社会发展、茶器与历史变迁相关的主题展示厅;推广福建茶产业文化活动和学术交流;举办传统茶艺表演和制茶表演等,演示茶工艺,可设置参与活动与制作活动;对福州茉莉花茶、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等福建特色茶进行展销;定期举办闽茶文化节、茶叶展览、闽台旅游合作茶话会和茶文化研究高峰论坛等;将偏厅设为曲艺与茶艺兼营的茶馆,可开设自制茶具的陶艺吧等;设置国宾级接待中心,作为极品闽菜国宾级接待场所等。

历经沧桑的小黄楼位于黄巷26号,唐代崇文阁校书郎黄璞、清江苏巡抚、福州先贤楹联学鼻祖梁章钜、琉球册封使赵新、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等众多历史名人,都曾在小黄楼生活过。现存的小黄楼建筑系清道光年间,由梁章钜修葺。小黄楼建筑分布紧凑,园内亭台楼阁建筑,具有鲜明的福州地方建筑风格;园内小桥流水,清悠雅静,颇能体现出江南园林的特色。如今小黄楼已经修复完毕并对外开放,以民俗博物馆的面貌向访客展示着目前福州市保存最秀美、且小巧玲珑的古式花厅园林。

郭柏荫故居占地面积约2130平米。预计将于2011年11月底全面完成修复并亮相。郭柏荫故居计划将作为福州的民俗展示与演艺中心,以福建省的传统文化、民间曲艺为主,辅以歌舞、小品、相声等一般性文艺节目,如福州评话伬唱表演等;结合传统节庆和各种婚庆盛典、寿庆、岁庆,举办相关民俗活动;定期邀请艺术家、学者举办民风民俗文化讲座;为地方曲艺提供平台,举办福建老艺人专场,对学生和老人实施减免票制度;开展古装游园摄影等经营活动;作为旅游重要节目“坊巷岁月”的演出场所;编写并排演民俗歌舞,推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度。

当然,除了以上几大博物馆外,还有一批颇具特色的名人故居和古建筑遗产,都需要将其进行保护和激活,展览故居、展示园林艺术、建立革命教育基地、延续部分故居和建筑的居住功能,降低其使用强度等,以对坊巷格局的保护,对名人故居的博物馆式打造,作为激活三坊七巷文化商业业态的美学主旨和核心吸引力。

三、空间功能格局规划与文化商业业态打造

(一)空间功能格局规划

根据福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坊巷的特有风貌,三坊七巷街区内部的空间功能格局主要包括文化展示和接待区、休闲商务和文化创意区、旅游观光区和居住功能区等四大类型区域。

文化展示和接待区主要包括上文提及的三坊七巷历史名人博物馆、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定期性节目常设展示机构、福建省民俗博物馆等几大博物馆和对外开放的名人故居,用以宣传和展示传统文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在杨桥东路与通湖路的交汇处——三坊七巷的西北角,毗邻已经开发的衣锦华庭住宅区,远期计划将作为休闲商务和文化创意区,建立“一站式”的Lifestyle Center和五星级酒店;主要用于政府公务、高档商务和福州风情旅游体验等接待的院落式高档酒店;与院落式高档酒店有机统一的院落会所;吸引前卫目光、适合普通游客低端消费的院落客栈;以及会所式高档消费品展示体验场馆等。休闲商务和文化创意区将自此开始,一直延伸到白马路的创意休闲区域,形成福州城市文化创意休闲产业集聚区。

三坊七巷整体本身就是一个旅游观光区,尤其是其中的安泰河一带正在逐步形成滨水风情休闲旅游地带。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城市的中心地段,配套设施完善,是宜居的历史文化街区。加之保留着许多的名人故居和普通民居,对其居住功能进行保护和完善,打造名人名邸和名人别馆等名人名流居住区域,可延续三坊七巷的名人文化特性;修复原居民民宅,允许拥有者在不损坏居住原貌的基础上居住和进行诸如开办文化沙龙、家庭旅馆等适当合理的民宿经营,可营造人居环境和人居特色,促进三坊七巷人文气息的永续。

(二)文化商业业态打造

三坊七巷的文化商业业态打造,一方面要遵循一般商业街餐饮休闲服务和购物业态4:6的“黄金分割率”原则,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三坊七巷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地域性、历史性和文化特性。

三坊七巷的文化商业业态打造,不仅仅在于坊巷内部的生活和业态维持,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商业业态协调更加重要。三坊七巷周边的商业业态分布,主要包括以福州传统风味小吃和闽菜等饮食业为主的澳门路以西到通湖路段;以酒吧、茶馆等休闲娱乐为主的通湖路—白马河—安泰河沿岸亲水休闲夜生活地带;以特色商品贸易为主的吉庇路;作为公众绿地主题公园区域的光禄坊;以及越过杨桥东路的北延伸线、以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配套设施为主的达明路地段等。这些周边区域的商业业态,应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激活过程中,结合坊巷风格和市场经济调节机制,协调其风貌,充分考虑游客的游览需要和坊巷居民的生活需要。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周边商业业态分布图

四、“活动经济”——三坊七巷的商业消费带动

所谓“活动经济”,是指人为地设计和组织各种富有创意和消费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包括商业论坛、培训教育、展览、演出、体育、节庆、观光和娱乐体验等),以此吸引消费者体验参与,从而带动规模消费,形成规模经济效益。③

三坊七巷是千年坊巷空间格局的活化石,具有明清建筑博物馆的城市生态,街区中保留了风雅情趣的闽地古园林,孕育了大量影响中国社会和推进近代历史进程的名贤英杰,传承了闽都原产地特色的文化商贸,流传着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三坊七巷可以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通过建立创意集市长期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通过开发旅游市场吸引本地市民和外地访客,带动三坊七巷的商业消费和旅游消费,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实现工艺产业的升级、创意产业的升级、旅游产业的升级以及服务产业的升级,传播和激活福州城市的生命力。

(一)创意集市

两年来,除了坊巷博物馆和古民居中的各种长期展览和临时展览活动,三坊七巷还打造了丰富多彩的创意集市活动。

2010年端午节,三坊七巷首次出现了颇具创意集市特色的“酷卖街”,由福州三坊七巷开发保护有限公司、中国国际动漫节节展办公室主办的“七夕酷卖街创意市集福州三坊七巷站”活动在南后街的光禄吟台拉开序幕,汇聚了来自福州、厦门、深圳、上海、杭州等10支创意团队的作品,有麻布做的个性月历、有甲鱼壳做的京剧脸谱、有铅丝、管子自制的自行车、有手绘陶瓷饰品……内容涉及漫画、插画、动画、音乐、手工艺等多个领域的创意家居用品和服饰类、工业设计类、创意加工类、手工制作类、环保物料再创作类和工业设计类等作品。

2010年中秋,三坊七巷又举办了南后街“中秋民间圆又源”创意集市活动,由三坊七巷管委会主办、福建红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活动以“一脉相承、创意未来”为主题,网络各种创意商品,挖掘各种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活动现场展示了传统剪纸、创意面包、手绘T恤、古钱币、古书、粉彩画等创意商品,还引入原创乐队弹唱、cosplay、街头舞蹈等新潮元素。这样的“酷卖街·创意市集”活动今后还将持续举办下去。

南后街的吉善人家,于2010年10月举办了庚寅年闽都传统重阳节活动,以福州的民俗方式过重阳:介绍重阳习俗,蒸重阳九重糕;赏,插茱萸,听古琴演奏,品食饮酒,即兴赋诗;登高赏秋,放风筝,云游乌山;后期还举办了论坛重阳美图比赛,论坛重阳诗词比赛等。

由福州电视台和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2010赛园橄榄喜娘大赛”也在三坊七巷举行。活动包括报名、海选、培训包装、比赛展示等四个环节,脱颖而出的选手都赢得了比赛证书,并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三大不同形式的媒体对其进行宣传,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民俗文化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具有福州本土特色的婚庆司仪——喜娘这一角色。

“2010年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福州‘三坊七巷’专场赛事”由中国棋院和三坊七巷管委会共同主办,由福州金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三盘慢棋、围棋指导赛和快棋比赛在刘家大院举行,挂盘讲棋在光禄吟台进行。福州的市民还可以同期参加讲棋有奖竞答环节等活动。

从冬至日到来年开春期间,福州的气温较低,水质清冽,能较有效地抑制杂菌的繁育。因此,福州的先民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日后酿酒的传统,因此也叫“冬酿”,既确保酿酒发酵的过程顺利进行,又能使酒在更长的时间里充分发酵从而风味更加醇香。2010年12月22日冬至当天,“冬至酿青红首届三坊七巷酿酒节”在三坊七巷北入口的风雨廊举办。酿酒节上不仅有吴、颜两位酒神巡街,而且还有来自福建省宏盛闽侯酒业有限公司的部级酿造师亲自表演酿青红。同时,还从民间的报名者中挑选出20名自酿酒活动的爱好者,在名师的指点下现场酿酒,并将其酿制的酒封存于三坊七巷青红酒专营店中,到元宵节再开封品酒。

2011年三月,福州电视台影视频道在三坊七巷南后街的风雨廊举办了“春季街头旗袍秀”活动。20位身着美丽旗袍的模特向福州市民展示了旗袍所赋予的东方韵味,同期还举办了旗袍摄影网络评选等活动。与此类似的还有三坊七巷“坊巷·佳人外拍活动”,由新浪福建与三坊七巷管委会共同举办,召集广大摄影爱好者到三坊七巷的刘家大院和林聪彝故居同拍坊巷佳人,并将摄影作品上传到新浪福建博客和三坊七巷论坛上,评选最佳摄手。

此外,还举办了免费领取手绘地图、抢绣球免费获戏台门票、辨别老画像中的名人、兔年送“福”等等小型活动。为了寻回老福州的历史记忆、三坊七巷的民俗故事和民俗活动,开展新型创意活动,三坊七巷还先后举办了诸如寻找三坊七巷的老照片、寻找失落的记忆——刘家大院、征集周岁礼、征集成人礼、征集老行当、“元旦、春节创意文化活动方案”征集、三坊七巷旅游口号征集等征集型活动。除了以上这些时限性活动,以及元旦、国庆等假期文艺活动之外,三坊七巷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等还进行着长期的常态性演出,向市民和游客演奏各种民间乐器,表演各种民间戏剧戏曲等。今后,三坊七巷还将陆续增加各种户外型活动,如各种巡游表演和迎神祈福等游街活动;花灯、纸伞、寿山石制作和定制、安泰河放水灯等各种游客参与活动;并长期定期举办南后街灯会、寿山石文化节、福州国际工艺美术节等节庆和民风民俗活动。

(二)旅游市场

福州三坊七巷的旅游产品包括明清建筑、坊巷空间、博物馆、名人故居观光、民间文化艺术、闽台文化、宗教文化、船政文化、红色旅游等文化旅游类;包括各种休闲度假类:如南后街商业休憩、娱乐文化康体休闲旅游等城市休闲度假,民俗文化、茶文化等各种生活文化休闲,安泰河夜游、南后街夜市、晚间文化艺术活动等夜间休闲;也包括商务会议、节事会展、综合性会展等商务会展类;还包括文化沙龙、动漫游戏创意论坛、艺术画廊、浪漫婚庆等小众高端度假类。

三坊七巷的旅游目标客源市场定位包括福建省内各城市游客便携丰富的观光游;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游客的休闲假日游;国内其他地区游客的城市遗产公园度假游;台湾地区游客的寻亲认祖、文化亲缘和商贸合作游;以及国外游客的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千年坊巷遗产游等。

旅游的时间长度可分为半日游、一日游和两日游等。

半日游可选择性参观林聪彝故居、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二梅书屋、小黄楼等;参观三坊七巷各大博物馆;看水榭戏台的民间戏剧戏曲演出(传统闽剧、福州评话、伬唱等);制作纸伞和花灯;品福州市茶(茉莉花茶),饮福州农家酿(青红酒);尝福州特色小吃(鱼丸、肉燕、光饼、锅边糊、捞化等)。

一日游和两日游除了体验三坊七巷精华游之外,还可以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镇海楼、天后宫、三山两塔等古迹;参观福州三宝(纸伞、脱胎漆器、牛角梳)、福州三绝(寿山石、软木画、脱胎漆器)、裱褙、花灯、刻书等传统工艺制作;夜间可游南后街夜市、安泰河夜游、放灯等。

(三)“活动经济”的配套设施建设

在交通方面,三坊七巷位于福建省会福州的城市中心,对于外地访客来说具有完善的航空、铁路(动车)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工具,对于本地市民来说更具有便携的公车和出租车,三坊七巷周边道路共有近50条公交线路,福州的城市地铁也正在建设当中,三坊七巷则紧邻未来的东街口地铁口。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四周各设有一个停车场,并设有的士、公交车停靠点和过街通道,方便外地访客和本地市民前往。

关于导览标示系统的建立,目前各个坊巷口都设立了坊巷介绍牌;各大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宅院都设置了相应的解说牌;游客中心已有三坊七巷手绘地图和完整统一印刷的“三坊七巷文化景区导览图”。

在公共卫生设施方面,由于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的年代久远,之前又管理不善,原有公共卫生设施条件非常简陋,分布也不均衡,垃圾收集和运输困难,这些都已进入重新规划、改造和建设阶段,环保型公厕和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超过100米,采用小型垃圾运输车定时收集袋装垃圾,每隔50—100米都有设置相应的分类型垃圾箱。力求建设出既美观又兼具文化内涵的公共卫生设施,改善坊巷的环境卫生和历史氛围。

在旅游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方面,目前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开发旅游产品的扶持,建立研发、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旅游产品基地;设立旅游产品的专门性管理机构,进行宏观调控和统一管理,对旅游产品价格的制定进行协调,对质量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强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与工艺美术研究、设计和生产的相关单位进行合作并成立相关研发机构;挖掘工匠和民间艺人对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品、土特产和纪念品等的开发制作能力;还可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力量向社会征集各种三坊七巷旅游产品设计,提高设计创新能力。此外,福州拥有“老三宝”、“新三宝”等丰富的地方特产,应重视创立名牌旅游产品,开发套餐式的旅游纪念品礼盒等,将旅游产品和地方文化、传统民俗进一步结合起来。

五、创意产业经营、资产经营和商业操作

福州三坊七巷作为依历史文化街区相生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其创意产业经营首先需要开发商业地产、商业街经营管理、文博会展、旅游开发、酒店管理和餐饮等产业门类,打造企业化经营完整的产业链,激发更多的市场化力量,创造更复杂的价值生成环节,促进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福州城市的产业升级。其次,三坊七巷街区资产的总体规模非常庞大,因此资产的盘活模式和经营绩效对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主要包括对资本经营、实业经营和文化经营等项目进行合理有效的运作。第三,规模的庞大意味着投入的回收周期将会很长,因此需要以滚动开发的模式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目前是先从尽快盘活南后街的资产入手,实现对南后街商业经营的有效管理,引发示范性效应,创造项目现金流,并对其他坊巷实行租售结合,做好财务预算,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业态。

三坊七巷目前的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保护规划为指导,以市场机制为活动准则,这需要三坊七巷实现从产业经营到资产经营的管理模式创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资产规模非常庞大,并且已经具备了进行市场化滚动开发良性循环的成熟条件,可以在项目经营阶段引进其他股东,增加投入,配置其他生产要素,将具有潜在价值的土地资源转化成经营性的资产;可以在产业经营阶段增加企业负债,向企业和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外部融资;在资产经营阶段,以上的资源都已成为经营性法人资产,具有持续盈利能力。除了固定资产,街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商标商誉、宜商宜游程度等无形资产也不容忽视。三坊七巷庞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规模具有很大的增值潜力和发展空间,同时其开发与建设也带来了巨大的融资压力:前期开发建设经费、规划与设计费用、征地拆迁费用、文物保护建筑建设费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新建商业建筑建设期财务费用等各种项目的巨大耗费,都急需政府的大力出资,民间加强投入,以及金融融资的强力支撑。此外,还需努力争取各种国家专项基金的支持,争取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外文化基金的协助,结合上文中提及的滚动开发模式进行盘活。

作为福州市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商务旅游街区,三坊七巷的商业操作环节包括以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区域建设、生活购物综合中心、星级饭店、院落式酒店、会所等为主的商务地产开发;以南后街、三坊七巷内部和各商务功能区临街商铺为主的商业街商铺开发;以商住地块租售和商品住宅出售为主的商住用地营运开发;以线路制定、纪念品设计、生产与销售、门票出售、演出、餐饮住宿和互动体验等为主的旅游开发等。还适合作为影视拍摄基地,实现场地的充分利用,挖掘三坊七巷相关题材;作为主题动漫和虚拟空间等网络创意的题材;与电子商务营运商合作开发等。

①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明清建筑博物馆里坊制度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