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管理论文(精选5篇)

  • 资本管理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概念 混合资本工具(hybridcapitalinstrument,HCI)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发行的信用优先股(TrustedPreferredStock)。由于这种优先股兼具有债券和股票两种属性,因此成为当今混合资本工具的鼻祖。 随着西方国家信用衍生金融产品不断发展,信…

资本管理论文(精选5篇)

资本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混合资本工具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一.混合资本工具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混合资本工具(hybridcapitalinstrument,HCI)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发行的信用优先股(TrustedPreferredStock)。由于这种优先股兼具有债券和股票两种属性,因此成为当今混合资本工具的鼻祖。

随着西方国家信用衍生金融产品不断发展,信用优先股以其股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的巨大优势开始大行其道。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这种信用优先股已经占到所有新发行优先股的70%以上。2004年新巴赛尔协议明确了商业银行二级资本中混合资本的各项规定,于是发行混合资本工具又成为各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充足率的最佳选择。

2004年1月,挪威学者Akesl和Svein-Arne在FIBE会议上针对已经发行的各种混合资本工具提出了一个普遍性的混合资本概念是:混合资本是由公司发行的混合要求权资本工具,它兼有债务和股权两者属性,通常附有特殊的期权条款。

(二)特征

混合资本工具首先具有传统债券的偿还性、安全性、收益性和非参与性等特征,但是从它的设计条款分析,又呈现出其特有的资本属性。

1.期限:都选择了10年以上的定期或永久。

2.利息递延:当出现资本金不足、经营亏损、未能支付普通股股息等规定情形时,可以延期支付利息,但必须在发行人派发股息前付清。

3.暂停索偿权和吸收损失:债券到期日,若发行人资不抵债、经营亏损或无力支付,则发行人有权选择延期支付本金和利息而不构成违约。这与利息递延共同成为混合资本工具的最本质特征。

4.偿还次序:低于或等同于长期次级债务。

5.息票加码与提前赎回条款:债务条款中常常规定在一定期限(一般至少5年)后发行人可以选择提前赎回,但需经监管机关批准。如不赎回,则债券利率按约定上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趋势要求

2004年由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和《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三份文件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从过去的被动管理进入了主动管理的新阶段。各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下,自觉改变过去那种重规模、轻风险,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观念,通过引入经济资本等理念,实现了资本与银行的经营决策相结合,资本与银行的风险管理相结合,资本与银行的发展规划和内部考核相结合的资本管理模式。同时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对提高资本充足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2005年商业银行“惜贷”到2006年“扩贷”的变化表明,现行的资本管理框架并没有有效实现商业银行对风险资产规模的自我约束。2004年至2005年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情况充分说明:由于《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并没有规定次级债的风险资产权重和商业银行持有次级债规模,在近2000亿次级债发行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各大商业银行相互持有情形。金融监管当局显然也意识到这情况的背后问题,2006年2月银监会年度工作会议上刘明康主席强调“有效监管能力建设”里的重要一条就是要坚持把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和内控、建立健全资本约束机制作为加强银监会有效监管的着力点。从2005年银监会提出的《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中长期规划》可以勾勒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未来趋势要求是: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将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和市场约束纳入资本管理的范畴,形成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引导这两种力量来支持商业银行监管目标的实现。

三.混合资本工具的资本管理功能

与长期次级债、可转换债券相比,混合资本工具体现了以下资本管理功能:

(一)优化商业银行资本结构

与次级债相比,混合资本债券期限更长,而且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遭遇困难时,可以充当吸收损失的缓冲器;与优先股比较,混合资本债券的成本更低,银行通过到期前行使赎回权,再重发混合资本债券可以避免最后5年计入附属资本时的累计折扣来摊减发行成本;同时还可以发挥减税的效应。

(二)提高商业银行资本质量

从混合资本债券期限分析,由于其期限较长,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期限错配的风险;从吸收损失条件分析,商业银行发行的混合资本债券在遇到偿债能力不足时可用于弥补亏损,不能启动破产程序,这就使得混合资本债券较长期次级债、可转债具有更高的资本质量;

(三)破产救济

破产救济,是指“债务人处于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状态时,有关利益代表向法院申请对债务人破产清算或请求对破产预防之方法。及对破产程序中有关利益代表利益之救济途径”在我国对商业银行破产还没有进行具体的破产救济制度安排下,依靠资本工具的制度设计来体现对商业银行破产救济功能十分必要,这关系到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要求。

混合资本债券的条款设计和破产受偿顺序充分体现了破产救济功能。首先,暂停索偿权的设计目的是在商业银行陷入支付危机时,暂停混合资本债权人的本金和利息支付,降低商业银行的对外支付压力以保证其持续经营而不触发违约事件,避免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其次,利息延付条款帮助商业银行在发生经营困难时,可以借利息延期支付来缓解临时性困难,不致陷入一时的危机;最后,即使商业银行因无力对外支付而被迫破产清偿,因为混合资本债券债权人的受偿权排在银行存款人、普通债权人和长期次级债持有人之后,实际上为上述关系人的潜在损失提供了缓冲力量,同时为处于资本状况不佳的银行提供“自救”机会。

(四)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过度依赖政府监管,不仅造成外部监管、内部监控和市场约束之间的人为割裂,而且大大削弱银行内控和市场约束的实际作用,导致银行体系效率的丧失。对于金融监管部门,由于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能形成自我约束而使得外部监管陷入问题—监管—新问题的恶性循环;对于商业银行,由于内控制度无法约束个人—小集体-全行业追逐经营利润的冲动而导致银行业者产生巨大的道德风险。因此,要提高银行体系的整体效率,无论对于金融监管部门还是商业银行自身,根源在于商业银行能否实现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约束。

混合资本债券从其发行及条款设计上充分体现两种自我约束功能。第一种是强化信息披露。与次级债相比,混合资本债券被要求对投资者进行更为详细的信息披露。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11号公告要求,混合资本债券必须在募集说明书、发行公告中重点说明混合资本债券的清偿顺序和到期延期支付、到期本金和利息延期支付的风险;在债券存续期内,必须按季披露财务信息。实践证明,信息披露的强度与自我约束的效果正相关,详尽和频繁的信息披露可以让银行经营者随时面对投资者的监督和压力,促使其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稳健经营。第二种是完善内部评级体系。混合资本债券在发行条款中规定了暂停索偿权和利息延迟支付的触发条件,这是其与长期次级债、可转换债券和优先股的重要区别。如果发行混合资本债券的银行出现“暂停索偿”或“延期支付利息”的情形,就相当于给予外界一个银行“出现问题”的信号,以引起监管当局和投资者的关注。为了避免两类条件的触发,商业银行必须要完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在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和风险暴露指标估算基础上实现对客户信用风险的级别细分。对于每一等级客户,都要单独测算其基本风险指标,这可以使商业银行更加准确地测算银行所要承担的风险和所需配置的经济资本,从而约束银行对不良客户的贷款。

(五)有效补充资本

虽然长期次级债、可转换债券具有补充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但是两者较强的债务属性使得商业银行发行长期次级债或可转换债券难以同时满足资本监管和支持经济发展所需的信贷投放的要求。

混合资本工具在发挥资本管理功能方面的优势有二,一是发行条件、计入附属资本条件都较其他三种资本工具宽松。只要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4%以上并满足其他相应条件,该银行就可以发行混合资本债券,混合资本债券的理论上限额度可达到核心资本的100%。因此,借助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商业银行银行可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或接近核心资本充足率的2倍。二是混合资本工具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改进商业银行资本结构。2005年2月国际著名评级公司穆迪调高了除信用优先股以外几乎所有混合资本工具的股权信用评级。这一事件标志着未来混合资本工具创新将转向能计入核心资本的资本工具,即偏股型混合资本工具。届时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的来源将更加多样化,从而有助于银行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和收益率。

四.完善我国混合资本工具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混合资本工具的期限结构品种。

目前我国混合资本债券只有十五年期一个品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在我国目前市场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如果发行15年期以上乃至永久期限的混合资本工具,一方面将更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较高的期限溢价给出吸引投资者的回报率。

(二)设置混合资本工具的转股条款

为避免商业银行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建议对上市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设置转股条款,即在债券到期前三年内投资者按照转股价格转为普通股。转股条款有利于增强混合资本工具的市场流动性,而且可以通过投资者对债券和正股的套利操作来稳定正股价格,达到商业银行有效资本管理和投资者获利的双重目标。

(三)适时推出信用优先股类型的混合资本工具

既然目前我国没有发行优先股的相关规定,那么借鉴西方信用优先股发行的做法,通过在商业银行外部成立“导管”公司发行信用优先股类型的混合资本工具,不但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开辟一条更灵活的融资方式,而且也增强了商业银行普通股和次级债的市场流动性。

参考文献:

[1]EllenEngel,MerleEricksonandEdwardMaydew.,Debt-EquityHybridSecuritie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Autumn1999

[2]AkselMjosandSvein-ArnePersson.HybridCapital[C].PaperofFIBEconference,2004

资本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有效的基本标准。本文拟从研究财务管理目标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以及在此目标下,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一、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行为导向,是财务人员工作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目标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层次性的,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管理的目标可能发生变化。目前对我国财务管理的目标业内届也存在不同观点,比较典型的有:

(1)利润最大化目标。

利润最大化就是假定在投资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利润是企业补充资本、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这里的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实现的税后利润,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再次,没有反映创造的利润与投人资本的关系,是个绝对数指标,不便于横向比较;没有考虑风险因素,高额利润往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以上种种缺点决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欠妥的。

(2)每股收益最大化目标。

每股收益是指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与发生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投资者投人资木获得回报的能力。蓦股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能够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可以在不同资本规模的企.或同一企业不同期间之间进行比较,揭示其盈利水平的差异。但该指标同样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也不能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可能导致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背离。

(3)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企业价值就是企业的市场价值,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反映了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其优点主要表现在:①该目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期规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有效筹措资金、合理制订股利政策等。②该目标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股东财富越多,企业市场价值越大;③该目标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④该目标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社会资金通常流向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或行业,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当然,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股票价格很难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对于非股票上市企业,对其进行评估价值也很难做到。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分析,笔者认为,由于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人良性循环状态。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企业价值处于怎样的关系?当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其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1.1958年,莫迪格利尼和米勒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或者说,当公司的债务比率由零增加到100%时,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不会发生任何变动,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

2.修正的MM资本结构理论提出,有债务的企业价值等于有相同风险但无债务企业的价值加上债务的节税利益。因此,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税额庇护利益,企业价值会随负债程度的提高而增加,股东也可获得更多好处。于是,负债越多,企业价值也越大。最初的MM理论和修正的MM理论是资本结构理论中关于债务配置的两个极端看法。

3.理论。理论的创始人詹森和麦克林认为,公司债务的违约风险是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函数,随着公司债权资本的增加,债权人的监督成本随之上升,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利率。

4.等级筹资理论。1984年,梅耶斯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序筹资理论。该理论认为,首先,外部筹资的成本不仅包括管理和证券承销成本,还包括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投资不足效应而引起的成本。其次,债务筹资由于股权投资。最后,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企业需要保留一定的负债容量以便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来临时可发行债券,避免以过高的成本发行新股。

从以上分析可知,利用负债资金具有双重作用,适当利用负债,可以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但当企业负债比率太高时,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为此,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的关系,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方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方法有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和公司价值分析法。

(1)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

它是以分析每股收益(EPS)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来判断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是指EPS不受融资方式影响的销售水平。根据EI''''S无差别点的销售量,可以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由于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上,无论采用负债融资还是股票融资,其每股收益是相等的,则有:EPSI=EPS2,即(EBIT一Il)(1一T)=Nl-(EB1T一12)(1一T)=N2其中EPSI,II,N1分别代表权益融资下的每股收益、负债利息和普通股股数;EPS2,12,N2分别代表负债融资方式下的每股收益、负债利息和普通股股数;T为所得税税率。

(2)比较资金成本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决策前先拟订若干个备选方案,分别计算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并根据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高低来确定资本结构。该方法是确定资本结构的一种常用方法,适用于资本规模较小、资本结构较为简单的非股份制企业。

(3)公司价值分析法。

资本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无论企业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无不面临一个如何更好更高效地进行管理,以期得到最好的管理绩效、并使管理成本得以有效控制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更为凸显,因为人才是知识经济运行中最核心的构成。本文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就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 成本控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成本问题是其重要内容,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从而达到高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热点论题,本文将就此展开阐述、分析和探讨。 一、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 1.知识经济概述 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创新为核心,以信息革命为先导,以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科技为支撑,逐步趋向分散化、网络化、虚拟化的经济。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美国Paul Romer专家提出:“点子加技术发明等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上个世纪后期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使用,使得社会前进愈来愈依赖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风靡全球,成为经济运行的主流。传统经济运行个环节和因素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体现出较以往经济背景下不同的内涵和表征。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传统的人事管理正在成为过去,一场新的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调的人事革命正在到来。” 2.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核算的理论依据 人类社会的劳动可分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非物质资料的生产两大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包括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环节和人、财、物、供、产、销等各个方面,主要由企业单位来承担或实施。非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包括政治、文化、军事、宗教等方面的社会活动,主要由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承担和实施。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过程,而非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同样也消耗物质资料。在一定时期内,被消耗了的物质资料以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会计上就称之为支出或费用,这些费用如果按照一定的分类对象(产品、劳务、事务等)进行归集,就称为这种对象的成本。某类对象的总费用即总成本,单位对象的费用即单位成本。成本核算就是对各种对象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财务活动过程。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过程。无论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企业单位还是从事非物质资料生产的事业单位,其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核算都是攸关其健康发展、快速前进的不可避免的管理重点。 3.知识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经济活动中各生产要素大多已成为商品,一位学者曾经做过相关统计和预测,在21世纪的头十年中,美国的蓝领工人将会从占劳动力的20%缩减到10%,非专业的白领工人也将从40%减少到30%以下。而剩余的约60%左右的劳动力队伍将由知识型员工组成。因此,现代机构和组织里的知识员工的管理日益重要,国内许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知识员工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或缺性,是和资金一样被看作企事业单位的重要资本和宝贵资源。由此,对知识员工的管理和使用,成为现代机构组织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同时,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本,必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相关的管理则构成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的适用和管理成本骤增,人力资源成本的升高,对企事业单位的健康运行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事业单位必须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 二、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是指运用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以实际与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与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广义的成本控制包括一切降低成本的努力,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和数量。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资本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运营;企业绩效;人力资本

一、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内涵

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中叶创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和传播,现在已成为“经济学中经验应用最多的理论之一”,被推广应用于各个应用学科和研究领域。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证明,企业实质上是一种由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组成的“不完全和约”,人力资本产权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具有一种特殊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非人力资本产权权能和权益必须通过人力资本的直接参与和使用而间接发挥作用和实现(周其仁,1996)。所谓“人力资本运营”,就是指的这样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即首先通过战略性投资形成特定技术结构和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对这些不同形态和专业化功能的人力资本按照组织目标及要求加以激励使用、整合配置和协调控制,从而达到人力资本保值增殖的、实现团队产出和组织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般认为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社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的阶段。人力资源在未进入企业之前属于一种社会性资源,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只有通过选拔、聘用等程序与人力资源主体签订劳动合同之后,才能在一定时段内拥有对人力资源的劳动使用权,社会性资源才能转变为企业性资源。第二个阶段是将企业性资源转变为企业性资本的阶段。尽管我们不否认在进入企业之前,人力资源自身已经拥有了或多或少的人力资本存量,但是这种资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需要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在知识与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的贬值与折旧也在加速,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其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或由低增值性的人力资本转变为高增值性的人力资本。第三个阶段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变现为现实生产力的阶段。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本质性差别在于它具有能动性,其效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外部的环境条件,更取决于人力资本载体本身——人对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反应。人力资本存量高的人不一定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人,许多企业中存在的“出工不出力”的低效率劳动现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合理的配置,激励机制的设计,使企业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效能,是人力资本运营的关键。第四个阶段是人力资本的维护与扩张阶段。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自身因素和退休制度、离职现象的客观存在,人力资本也存在着损耗。恢复和补充的问题,企业只有不断地对人力资本进行维护和扩张,才有可能始终保持人力资本优势。

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管理环节

企业=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周其仁1996)。企业人力资本增值在企业内部体现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企业外部体现为公众(或投资商)对企业的未来认同感增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是企业员工。企业通过人力资本运营,可以有效增强对技术的开发、创新能力,提高管理和生产经营能力,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内部缺乏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则在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丧失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即核心竞争力,企业将不可持续发展。

1.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整体系统,投资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障、职业流动与“干中学”等途径使先天的劳动力转为人力资本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也认为,人力资本对人力的投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1)人力资本具有强烈的流动性,而非人力资本流动性较差;(2)人力资本具有与其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非人力资本是可分离的;(3)人力资本是一种人性化资本,其价值波动较大,而非人力资本是一种物化资本,其价值比较客观。因此,企业人力资本运用能否“以人为本”,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决定企业生产经营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和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管理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

2.人力资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包括人力资源供需分析、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职业计划、绩效考评、薪酬管理、激励、发展及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等。人力资本管理是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其目的在于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使企业拥有能长期保持高值的人力资本和能长期保持高绩效水平的员工。在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的战略层面上和操作实务中,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必须统一纳入人力资本激励使用这个本体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并整合为完整的企业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管理激励措施和实施必须建立在制度激励的民主基石之上,制度激励必须为管理激励的有效实现提供制度前提、组织保障和人文环境。3.人力资本整合。所谓“整合”(integration),是指基于放大组织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结构功能及效应,而对组织内部各种因素和力量进行重组、调整及磨合的战略管理过程。企业人力资本整合,就是通过协同调控组织成员的目标动机和行为倾向,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人力资本潜能调动起来,并最大限度地凝聚和转化为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人力资本系统1+1>2的整体功能的过程。由于人力资本是依附于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而发挥作用的,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倾向性对其人力资本效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企业人力资本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组织行为的整合,是组织成员在互动中调试自己行为以适应组织目标的过程。人力资本整合实质上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利用效率,使人力资本存量最大化地转化成人力资本价值,以取得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在企业重组和整合过程中,面临着两种不同的技术传统、管理传统、文化传统的冲突,从而面临着技术整合、管理整合与文化整合的任务。一般认为,企业重组和整合将产生两个方面的规模效益:一是人力资本整合后物质资源集约化运营的优势;二是人力资本整合后人员集约使用的优势。因此,企业重组和整合既是物力资本重组更是人力资本整合,既是物力资本整合更是人力资本的整合。经过整合的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框架和内容包括以上人力资本管理的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薪酬制度体系的设置运作;二是绩效考核评估制度体系的设计操作。4.人力资本扩张。人力资本扩张是通过人力资本运作,实现人力资本的内涵和处延的扩大,在使企业得到更好发展的同时,促使人力资本的增值,实现人力资本投资者收益最大化的目的。人力资本扩张是人力资本张力的外在表现。人力资本张力即资本自我增值、自我扩张的能力,它体现了人力资本存量转化为人力资本价值的能量,反映了资本要求不断增值的本质属性。人力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人力资本存量是凝聚在人身上的人力资本的结晶,它可以用积累人力资本过程中所花费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来表示;人力资本价值是人力资本存量在最理想运营情况下所能产生的最大收益的现值。人力资本价值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值愈大,人力资本扩张的潜力愈大。因此,静态地看,人力资本扩张是在指人力资本存量一定的情况下,最大化人力资本价值;动态地看,人力资本扩张过程是指不断放松约束条件即人力资本存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存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人力资本贬值和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人力资本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三、企业人力资本的运营策略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其结果使具有不同意识形态、民族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走到一起,并成为同一个社会经济组织的成员,同一家公司的员工,因此,公司人力资本人文性质的多元化、多样化将是大势所趋。我国加入WTO后,外国跨国公司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开放统一的市场环境中各类企业员工来源和构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多样化和多元化,如何将这些具有不同人文性质的人力资本有机整合起来,对于企业组织运作和总体绩效具有直接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中,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将日趋激烈,企业如果没有有效地凝聚人心,保持和整合人力资本的政策策略和技术措施,就很有可能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和四面楚歌的境地。因此,搞好企业的人力资本运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人力资本的选拔。选拔的核心是使被选拔人员能真实地显露自己的个性、素质、潜能和工作能力,使企业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被选拔人员的水平和比较准确地预测在未来的表现。由于选拔属于事前评估和选择,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

2.人力资本的开发。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企业文化教育、潜能开发、职业培训等方面。对于基础性的潜能开发,企业应持积极鼓励的态度,可提供部分资助并在时间安排上予以照顾,但员工个人应对其负主要责任,承担全部或绝大部分开发成本;对于企业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由于开发的目的是形成为企业所用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企业应负主要责任,在内容、时间、资金、师资和厂所等方面应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资本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Landry,S(.2003)通过对加拿大437家研发密集型公司1997—1999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当公司拥有费用化与资本化的选择权时,为达到满足债务条款或平衡利润的目的,公司确实会将其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宗文龙等(2009)发现,企业的研发支出资本化行为主要受到债务契约的影响,财务杠杆越高,企业的资本化强度越高;企业存在利用资本化政策实现扭亏的行为。王艳等(2011)指出当公司负债率较高以及当期处于盈亏边缘时,更倾向于增加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比率进行盈余管理。许罡等(2010)认为公司为了避免亏损和再融资等需要,会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陈晓红等(2011)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受债务契约和资本市场动机的影响,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管理者越趋于把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在经营状态不好时,上市公司为保持上市资格、扭亏为盈而趋于把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刘瑞(2012)发现:在亏损的上市公司中,企业选择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主要动因是债务契约动因;在微利上市公司中,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动因主要是扭亏为盈动因;在盈利良好的上市公司中,研发费用资本化动因主要有利润平滑动因和配股动因;在高盈利上市公司中,利润平滑动因、配股动因和债务契约动因是高盈利上市公司选择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主导动因。总体来看,学者关于研发支出资本化动因的研究中大多数认为是债务契约动因、资本市场动机(即扭亏为盈动因),还有观点认为收益平滑动因也是驱使企业加大研发支出资本化程度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

二、研发支出处理的市场反应

刘斌等(2011)认为长期市场反应下,股价对R D支出的信息披露存在选择性吸收,投资者能区分其会计处理、披露的规范程度以及是否是高科技公司的公司性质。短期市场反应中也存在股价对R D信息的选择性吸收,并且投资者能区分高科技公司的会计处理和披露的规范程度,但对于非高科技公司则无明显反应。王宇峰(2011)对研发支出及其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检验,通过研究发现,资本化研发支出和费用化研发支出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不一致,而且研发支出信息披露质量对股票价格有显著的影响,提高研发信息披露质量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许里(2001)以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影响因素、研发支出与盈余管理及企业价值的关系,检验了研发支出资本化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结果显示资本化选择对公司价值有一定影响,可能成为公司从事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通过R D投资的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司的价值,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选择,成为大多数公司的第一个选择。辛云峰(2012)以2007—2010年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当期研发投入总额、资本化支出、费用化支出与下一年度4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正相关。由于中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将研发支出分成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并允许将符合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予以资本化,国内学术界对于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讨论焦点开始转变,由资本化是否能够更好地表现无形资产的经济实质,转移到资本化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上。但从什么地方可以观察到上市公司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其对信息用有用性有何种影响,这些尚不能运用大样本予以验证。本文以天源迪科近年来研发支出资本化的状况为例,分析可以观察到的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方式,并且了解这种选择资本化程度的行为对财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以此丰富学术界关于研发支出资本化作为盈余管理工具的研究,并据此提出完善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一些建议。

三、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了在创业板上市的天源迪科(300047)为样本进行分析。天源迪科是为中国电信行业提供信息系统产品及后续服务的行业领先者,每年在研发支出上的投入较大(最近4年年平均研发支出占收入的24%,占净利润的121%),具有高科技企业的一般性,同时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对当年净利润的影响十分显著,适合作为盈余管理的研究对象。

(一)公司简介深圳天源迪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深圳天源迪科计算机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1月18日,2007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月20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天源迪科,股票代码:300047。公司经营范围为: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及售后服务;计算机网络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系统咨询和相关技术服务;经营进出口业务;通信产品及其配套设备的销售、售后服务,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核心竞争力占据公司资产的重要地位,而公司每年也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的多少对当年的盈利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天源迪科是否存在运用研发支出进行盈余管理根据年报披露的资料,天源迪科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支出的核算方法是:(1)研究阶段的时点为取得经批准的研究计划书时,结束时点为取得经批准的项目可行性验证报告时。(2)开发阶段的时点为取得经批准的“项目立项报告”时,结束时点为取得经批的“项目结项报告”时。(3)结转无形资产的具体条件和时点为取得经批准的“项目结项报告”时。天源迪科研发投入资本化的确认政策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表1、图1、表2、表3分析,一是天源迪科研发支出2010年猛增,尤其是研发支出资本化率高,对利润影响大。如果按较为保守的50%资本化比例(2009—2012年平均资本化率)对2010年研发支出费用化进行调整,会导致当期管理费用增加1824.36万元,依据当年的平均所得税率计算当年净利润将减少1660.19万元,那么当期净利润将降至原财务报表所列净利润的75%,相应的2010年的资产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也会有大幅度的减少。二是2010年天源迪科研发支出资本化率异常。2009年和2012年在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总计支出水平相当的情况下,2009年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率远远高于2012年。但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由于2010年研发项目的特殊性(例如某些研发项目成功几率较高,而2010年研发支出中适用资本化程度高的研发项目较多)导致该年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较高。于是本文进一步对比2010年和2012年天源迪科研发支出中构成项目的具体情况,发现2010年各个研发项目中的资本化比例都高于2012年(表2)。三是2010年研发支出资本化率提高了利润水平,利润水平与与销售增长、销售净利率不匹配。分析表2、表3,2010年反常的销售净利率、平滑的利润,以及远高于常年水平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率,表明2010年天源迪科存在利用研发支出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三)天源迪科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根据前人研究,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有: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和收益平滑动机,天源迪科研发支出资本化盈余管理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呢?

1.具有债务契约动机吗?从表3看,天源迪科2010年上市即获得了大量的权益资本,同时获得了大量的现金资产,几乎不需要通过负债来获得资金。所以天源迪科负债率远低于行业平均值,资本甚至流动资产充足,无论是短期偿债能力还是长期偿债能力都非常良好,据此可以合理排除债务契约对于天源迪科盈余管理的影响。2.具有扭亏为盈动机吗?从表4和图2看,天源迪科多年来利润稳定增长,并不存在濒临亏损边缘的情况,据此可以合理排除扭亏为盈动机对天源迪科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3.具有收益平滑动机吗?从表1和表4分析,2010年营业收入与2009年持平,收入增长缓慢,仅为0.38%。与此相对应的是其2010年的利润却实现了平稳增长,比2009年净利润增长了13.67%,2010年收入和净利润的不匹配情况让人难免怀疑可能存在平滑利润的盈余管理。天源迪科在2010年的年报披露,由于2010年系统集成业务收入锐减,导致收入增长缓慢,同时由于业务结构的变化,应用软件等利润率高的业务比例增大,所以当期营业成本下降,导致了净利率的上升,年报的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否真的是这一种解释呢?2010年天源迪科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比率较其他年份显著提高,这让人怀疑天源迪科可能存在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

(四)盈余管理后的市场反应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后,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对财务信息有用性产生影响。经过盈余管理的损益状况是否能够为企业股价带来利好作用,还是投资者能够察觉财务信息的水分,盈余管理反而会抑制股价的上扬?天源迪科于2011年3月25日披露了2010年财务报告及审计报告,从天源迪科财报公布前后的股价表现可以直观地看出(图3),自3月25日披露年报后,当日股票价格出现显著的跌势,出现投资者大量卖出股票的情况。而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股票也紧接着下跌的趋势。股价从3月25日开盘的29.38元跌至4月29日收盘价的24.15元,下跌了约17%。总市值从3月25日的298215万元跌至252609万元,下跌了15%。然而股价下降也存在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譬如整体股市环境的恶化等。为了进一步验证市场是否存在负面反应,本文截取了2011年3月25日前后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数据(见表5),在这段时间里,天源迪科的流通股数(10460万股)没有发生变化。表5中超额回报率是以同日个股回报率减去创业板(以流通股市值为权数)加权平均回报率所得;前20日市盈率以披露日前20日股票均价除以2009年每股净利润所得,后20日均价以披露日后20日股票均价除以2010年净利润所得。从表5中对比两个观察区间可以看出在披露日前后20个交易日,平均股价、流通股市值、总市值以及回报率都出现了显著的减少。尤其是披露日后累计超额回报率出现了显著的减少,表明天源迪科在披露日后20个交易日的股价表现持续落后于股市整体表现。这有力地验证了在2010年财报披露日后,投资者倾向于减持天源迪科股票,从而使其价格下降。另一方面,披露日后市盈率也出现了显著的降低,下降程度达18.76%。如果按照50%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程度对净利润进行调整,则披露日后20日市盈率将达到57.09,与前20日的市盈率水平大致相等。可以合理推断,天源迪科在财报披露日后市盈率的下降并非由于投资者对公司成长性产生怀疑,而是由于天源迪科通过盈余管理增加的那部分利润并不能被投资者所信任,在这种预期下相应减持股票使天源迪科真实的市盈率回归到正常水平。低迷的市场反应表明,即使财务报告中显示出稳定增长的利润情况,盈余管理后的财务信息仍然无法弥补收入停滞带来的负面影响。投资者对2010年经过盈余管理的财务信息能够较为合理地判断公司真实的业绩表现,作出负面的市场反应,且这种反应不是过度反应,它使得企业真实的市盈率回归到正常水平。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高科技企业的特殊性导致投资者重点关注其研发支出的处理,也可能是投资者除了会计利润之外,也关注到了公司的收入下降等其他不利因素。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部分学者的结论:投资者对于研发支出信息选择性吸收,并可以判断高科技公司的会计处理是否存在盈余管理。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天源迪科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试图回答在高科技企业研发支出方面的三个问题。一是研发支出条件资本化是否会导致高科技企业借此实施盈余管理?针对这个问题,天源迪科在2010年的会计处理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痕迹。实际上,在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处理规定上,中国会计准则给予了较大的自由度,尤其在每年研发支出数额较大的高科技行业,不同的资本化程度将大幅度影响其利润水平,甚至会影响盈亏。如果高科技企业滥用研发支出资本化准则,必将导致其信息披露质量的严重失真。二是高科技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分析的案例发现除了债务契约和扭亏为盈动机之外,高科技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还有可能是出于利润平滑的动机。即尽管一些企业表面上业绩良好,不存在微利经营的情况,仍然可能为了平滑利润而进行盈余管理操作。在本案例中,天源迪科2010年收入下降,却实现利润上升,这是明显存在平滑利润的迹象。三是高科技企业盈余管理后市场是否对其作出有效的反应?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案例公司披露后的市场反应进行分析,发现天源迪科盈余管理后的经营成果并不能为股票投资者所信任,年报披露后出现股票价格和市盈率的下降。同时投资者并没有做出过度反应,显示出投资者能够较好地分辨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的盈余管理。由此可见,研发支出条件资本化留下盈余管理的空间,但研发支出条件资本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研发支出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无形资产,并通过对研发成果的使用或出售获得未来的经济流入,其经济本质是资产,应该予以资本化。其次,研发支出的投入并非全部能够最终形成资产,全盘资本化很可能导致无形资产的高估,所以应该有条件资本化。最后,由于企业之间研发项目的性质、研发水平差异,使得不可能对资本化的比率采取统一的规定,所以应该给予企业对资本化的程度一定的自。理论上条件资本化是符合研发活动的经济实质的,有利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