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考察报告(精选5篇)

  • 信息化考察报告(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安徽省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做法 一是统一思想,科学规划,明确工作思路。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走跨越式发展、规范化建设、科学化建设、实用节约型发展的道路。二是科学整合资源,条块结合,信息共享。既节约了大…

信息化考察报告(精选5篇)

信息化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为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和维护稳定的能力,20__年2月中旬和3月上旬,朱明国同志率领市公安局直属业务处(总队)长、区县(市)公安局长,分两批先后考察了安徽、江苏和浙江、上海公安信息化建设。通过考察学习,收获很大,启发很深,看到了差距,感到了压力,理清了加快××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主要做法

(一)安徽省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做法

一是统一思想,科学规划,明确工作思路。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走跨越式发展、规范化建设、科学化建设、实用节约型发展的道路。二是科学整合资源,条块结合,信息共享。既节约了大笔资金,又使原有系统的作用得到了充分整合。三是立足基层,贴近实战,以用促建。坚持边建设、边开发、边应用的原则,狠抓综合应用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建设,突出实战应用,提出“一切为了实战”的口号,始终把立足基层,贴近实战,强化应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金盾工程”建到每个民警的办公桌上。四是抓典型,促全面,整体推进。省公安厅将芜湖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作为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向全省推广。五是强化培训,提高民警素质。始终坚持把提高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的科技素质作为重要环节来抓,切实把好“三道关”:领导关、基层所队长关、全员培训关。六是因地制宜,多方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安徽省公安厅提出公安信息化建设“不以系统硬件档次论英雄,而以实战应用效果定成败”,要求各地在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支持的同时,开动脑筋,多快好省地开展建设。七是领导重视,部门支持。省政府将“金盾工程”、智能交通系统、互联网监控中心建设列入“861”计划重点建设项目,省级人口信息系统建设列入了省政府“数字安徽”重点建设项目,保证了全省公安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

(二)江苏省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做法

一是始终抓住网上信息应用这个核心,在普及推广上下功夫。省公安厅将20__年作为全省“网上信息应用普及推广年”,加强分类指导。二是始终抓住网上信息应用重点环节,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20__年以来,江苏省公安厅围绕“建成一个平台、形成一套机制、培训一支队伍”三个环节开展建设,为应用提供环境、制度、素质的保障。20__年以来,在全省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了科技大练兵活动,将网上信息采集比对等应用技能,列入省厅派出所长、刑警队长、交巡警队长学校以及警衔晋升、专业培训的范围。三是始终抓住网上信息应用的整体推进,在“两强两促”上下功夫。以网上作战为核心,围绕信息强侦、信息强基、信息促防、信息促管开展应用实践。首先,将信息强侦作为开展网上应用的突破口,初步形成了网上侦察破案工作模式和网上信息查证比对模式、网上线索排查布控模式、网上案件串并侦查模式等一系列新战法。其次,大力实施信息强基工作,在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都建立了规范化的网上信息研判应用工作机构和机制。第三,信息促防的作用初步显现。全省公安机关以实有人口管控为重点,通过对旅馆住宿人员、网吧信息、暂住人口信息的跟踪掌握,并及时与在逃人员、高危人群等系统数据进行比对,有针对性地落实管控措施,及时发现违法犯罪线索,提高治安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抓住创建“平安江苏”的机遇,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投入专项资金10亿元左右,加大了各类社会面治安监控图像系统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社会重点部位、集卫星、微波、光纤网络、专用电路等多种传输手段为一体的图像监控网,建成了一批具有智能化查控报警功能的治安卡口,用信息化手段织牢街面路口的防控网络。

(三)浙江省、上海市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做法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科学实施“金盾工程”。浙江省公安厅确立了“立足现有、总揽全局、着眼发展、科学规划、开拓创新、规范管理、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力争以最少的资金投入、最短的建设周期产出最大的效益。上海市公安局明确目标,加大投入,强化运用,完善机制,近四年来平均每年投入近2亿元。二是以应用为核心,全面整合信息资源。浙江省公安厅从20__年5月开始,开发建设并逐步推广了全省统一应用的“浙江公安打防控信息主干应用系统”,初步实现了一个平台录入、查询和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共享、全警应用。三是以实战为目的,充分发挥信息化作战威力。浙江省厅通过实战应用促进信息流与业务流的有机结合,并依托强大的网络支撑,将信息作战平台延伸到基层一线,抓住信息导侦、信息预警、信息促控等主要环节,不断拓展情报信息应用领域,开展“网上作战”,取得了较明显的应用效益。上海市公安局20__年开发建设了信息比对系统,目前已纳入比对范围的有22个数据库,基本覆盖了主要公安业务信息。四是以规范化为抓手,为信息化提供强力保障。浙江省公安厅把公安信息化建设作为转变警务理念、改进警务方式、提高警务效能的有效载体。首先着力提高民警信息化素质。全面加强对一线民警的技术和业务培训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和大练兵活动,并将其作为警衔与职务晋升的必训必考内容。其次,努力做大公安信息化的活水源头。按照“信息基础化、基础信息化”的要求和“谁主办、谁采集、谁录入、谁修改”的原则,全面、认真地采集人口、出租房屋、旅馆业以及车辆、驾驶员、二手机、二手车等各类基础信息,并及时录入信息系统。第三,强化机制保障。坚持属地采集、全程上网、完全关联、高度共享的原则,将信息化应用与民警的日常侦查办案和治安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采集、录入、储存、加工、应用职责细化分解到各项警务工作中,细化分解到办案、办事、办证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分解落实到每一位民警、每一个工作岗位。上海市公安局坚持质量管理,制定了《公安业务信息系统相关数据项目质量标准》,开发了数据

质量检查软件,建立了数据质量举报网站和奖罚金机制,鼓励单位、民警反映所发现的数据差错,并以常住人口、案(事)件违法犯罪人员、在逃人员等15个系统为重点,开展数据质量检查,数据的总体正确率提高到99.5%。

主要成效

一是公安信息化基础建设突飞猛进。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安徽省一级网带宽达到155兆,二、三级主干网络全部开通,全省公安基层所队接入网覆盖率达到98.45%,百名民警拥有的计算机数为41.4台。江苏省一级网带宽为622兆,全省所有基层所队全部以专线宽带方式接入公安信息网。全省公安机关接入公安信息网的计算机为5万余台,百名民警计算机拥有率达到69台。浙江省公安二、三级主干网和接入网覆盖率为100%,地级市全部开通了至县级公安机关的图像传输系统。省、市两级公安信息中心均已运作。上海市已自建光缆3000余公里,实现了100%联网,达到千兆主干网,百兆联接至派出所,10兆联接至单机,实现了数据、语音、视频的“三网融合”。

二是建立形成了高效、共享、充分满足公安实战需要的警务信息综合应用系统。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将所有公安业务应用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建成了“芜湖公安警务数字化协同系统”,实现了各警种相互支持、相互策应、协同作战的目标。江苏省在全省省辖市和省公安厅统一开展警务信息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加强各类网上信息资源的集中整合,满足了对信息的采集、录入、共享、应用需求。浙江省公安厅杭州市局建立以技术破案、信息破案为手段的网上作战体系,突破传统刑侦工作模式。通过信息分析整合、碰撞比对和倒查扩案、网上调控、关联扩线、犯罪轨迹刻画等方法,主动发现破案线索,掌握犯罪嫌疑人活动轨迹,拓展了“从案到人、从人到案”的侦查破案途径。上海市开展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二期建设,将中心库容量扩至300万人十指纹、100万枚现场指纹,比对速度扩至每秒50万指以上。开展了法庭科学dna数据库建设,目前前科库已入库6万人份,现场库入库保持在300人份左右。20__年以来,通过指纹识别比对直接认定和提供线索,查中390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795人,通过dna技术认定犯罪嫌疑人400名,其中破获凶杀案件500余起。

三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全面夯实。安徽省公安机关通过开展警务信息综合应用系统、人口系统、旅馆业治安管理系统、高危人群管理控制系统、网吧实名登记系统和社会面图像监控系统等一系列建设,使源头信息的采集录入和对流动人口、治安复杂场所和重点部位的控制得到全面强化,提高了社会面控制管理能力。江苏省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开展了案底制度建设,对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的信息采集、工作对象网上列管和前科劣迹信息查询比对等工作提出了规范化要求,不仅提高了对违法犯罪人员积累性打击力度,而且促进了执法基础工作的开展。上海市开发了50多个业务信息系统。主要有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110、119、122的“三台合一”,并依托上海市公务网,实现了公安指挥中心与各社会联动单位的联网)、情报信息系统、案件时空分析系统、预指挥调度系统、案(事)件管理信息系统。

四是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开展。安徽省建成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400多处,道路卡口监控系统116处,配备车载移动电子警察320套,33个省际公路卡口系统全部建成,两条主干206国道和205国道部分重点路段实现联网卡口监控,仅20__年,依托科技手段共发现涉嫌盗抢车626辆,抓获盗抢汽车犯罪分子44人。江苏省自20__年起,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展了社会面治安监控系统建设,其中公安机关自建监控系统1.3万余个,安装摄像镜头约12万个,50多个市、县公安局建成了图像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城市治安的不间断监控。通过发挥各类监控系统在锁定目标、固定证据、发现抓获罪犯等实战中的作用,20__年以来,江苏全省共破案450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800多名。

五是形成了网上侦查破案新模式,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安徽省自20__年以来利用网上信息破案占全省破案总数的23%。江苏省公安机关20__年利用网上信息破案占全省破案总数的2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抓获在逃人员2.2万余名。

六是警务工作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促进了公安工作的现代化、正规化。20__年,江苏省各级公安网站各类预警研判信息7.1万件。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公安工作中广泛应用,使原来需要几天、几十天甚至几年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原来需要四处奔波,动用大量警力才能办成的事,现在坐在办公室,用公安信息网络平台即可办到。科技成果转化为战斗力的现实和信息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神奇”作用,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广大民警切身体会到,现在的公安工作一刻也离不开计算机,要实现公安工作的现代化、正规化,首先必须实现信息化。

七是公安行政管理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为社会和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安徽省公安机关通过开展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户籍管理“一站式”服务,群众办理户籍市内迁移只需在迁入地一次办结,不需要象以前在迁入地和迁出地往返多次。江苏省公安机关通过网上“一站式”服务,20__年共办理各类户籍管理业务1744万件,办理机动车/驾驶人证件493万件,办理出国出境证件66万件。省公安厅和13个市公安局在互联网上建立了公安网站,推行执法告知制度、提供办事指南和政策咨询,受理犯罪举报和群众投诉,大大提高了“窗口”单位为民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八是城市治安监控系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于20__年10月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治安监控系统建设,将在今年基本建成共享性强、覆盖面广、技术领先、应用效果显著的防控网络体系。截止20__年底,全市共建设监控点3132个,其中社会面上治安监控点2052个、公安机关内部安全监控点1080个。同时,基本建立了统一的动态报警监控平台,实现整个监控系统的数字化与网络化,预防、打击、管理等公安工作效能得到较好发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成为全国四个“城市综合报警与监控示范城市”之一。上海市公安局目前可供调看的全市主要道口、地铁沿线、重点场所、要害部位、标志性建筑周边的摄像监控点近4000个。目前,上海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建设摄像监控系统的决定,提出了“凡是进入上海的人员,无论是空中来、海上来、地面来,都要有图像记录;凡是出入地铁的人员,都要有图像记录;凡是出入四、五星级宾馆的人员,都要有图像记录;凡是常用警卫线路,都要有全程摄像监控”的建设目标。

几点启示

(一)公安信息化建设必须首先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息化要不要搞的认识问题。上海市公安局认为,警力增量总要达到一个饱和,想控制治安、压制刑案,只有走科教强警之路,把科技置

于优先发展地位。浙江省公安厅提出,不重视科技的领导是不清醒的领导,不善于抓科技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以此来统一思想认识。(二)公安信息化建设必须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一把手”是一个单位的“龙头”,一个单位工作、资源的分配、工作的兴奋点和注意力,主要是跟着“一把手”走的。上海市公安局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亲任组长,凡重大建设项目,都要专门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市公安局领导亲自部署、指导、协调。市公安局党委会连续两年在每次召开前都尽量安排半小时至45分钟的科技讲座。1999年,市公安局组织市公安局党委成员、各单位“一把手”进行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脱产一周,先学后考。在市公安局党委的率先引导下,上海各级公安机关都把公安科技和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三)公安信息化建设必须抓住提高民警信息化素质这个关键。公安信息化讲求的是规模效益,既体现在信息数量上,也体现在应用群体上。只有信息警务理念和信息作战方式为每一位民警所接受、所掌握,每一位民警都成为信息警务的参与者、受益者,公安信息化才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高度重视民警信息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扩大信息化应用群体。一是要对所有的50岁以下民警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二是要制定刚性要求。开展好全员计算机培训,要制定初步的、近期的、中期的、远期的指标。全员培训是打基础,还要通过网络技术人才规划建设,制定标准,开发系统。信息化工作要提高,要有专业技术人才,每个单位都必须有自己的技术骨干。

(四)公安信息化建设必须优化管理、集约资源。公安信息化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公安信息化工程能否充分发挥效益,不仅取决于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系统能否得到良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取决于能否将管理活动贯穿信息系统产生、运作、改进直至淘汰的全过程。一是必须坚持质量管理,让每一个数据都真实可用;二是必须坚持五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让每一分投入都物有所值。要以整合资源、集约发展为目标,对公安信息化项目的预算分配、立项招标、建设监督、项目验收等进行全过程的审核、监督、管理,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益;三是必须打破信息壁垒。目前各警种、各部门都建设了一批实现业务信息化的项目,这些项目构成了整个信息化的基础,必须按照“整合资源、重在统一,突出实战、方便基层”的目标,以推行基层信息采集规范化为切入口,通过整合、激活和利用相关业务信息资源,带动其他相关应用,推进信息一体化、作战一体化,最终达到打防控一体化。

初步打算

通过两年努力,建立完备的公安信息化网络设施、齐全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完善的信息化工作机制、普及的信息化应用,20__年基本实现全市公安工作信息化,以信息化有效提升公安战斗力,提高执法办案和行政管理效率,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公安工作现代化、正规化。

(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一是继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各类公安数据、语音、图像信息的可靠传输和系统应用。二是继续完善市、区县(市)两级公安信息中心技术建设。20__年,市公安局信息中心完成请求服务系统、公共数据交换平台及网管系统建设。三是着力提高民警上网计算机拥有量。20__年底前,全市公安机关每百名民警上网计算机拥有量平均达到60台以上;20__年底前,全市公安机关每百名民警上网计算机拥有量平均达到80台以上。

(二)围绕实战需要,构建全市统一、高度共享的公安信息化应用平台。按照公安各业务工作需要,在全市公安机关建立基本齐全的应用系统体系。一是建设符合实战需要的信息化平台。在市局信息中心建立大整合、高共享、流程化、高效能的“××市公安局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在市局直属各单位和分局、区县(市)局建立“警务应用工作平台”。在派出所建设“基层警务工作平台”。二是全面完成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市局有关直属单位加快建设或完善推广人口信息系统、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劳教审批案件系统、旅店业信息系统、图像监控系统、情报信息综合研判系统。

(三)强力推行,强制入轨,实现“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享”。在全市公安机关强力推行信息化,强制进入信息化轨道,在全市公安机关叫响“不懂信息化应用的领导将丧失指挥权,不懂信息化应用的民警将丧失工作岗位”的口号,实现“信息工作基础化、基础工作信息化”。做到会上网、会采集、会查询、会比对,养成“上班先开机,工作必上网”的习惯,逐步形成“文件网上走、案件网上办、台帐网上建、绩效网上考”的新格局。实现“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享”,形成人人重视信息、人人应用信息的良好氛围,把信息转化为警力、转化为效率、转化为战斗力,实现信息资源在公安工作中的有效利用。

信息化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类必修课程之一,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设计后,为了增加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开阔其视野、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而设立的。文章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设计考察;教学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创意无限、瞬息万变的行业。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之前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源自教师的传授,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比较片面。设计考察课程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专业设计、开阔视野、提高自身设计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为学生日后的设计积累大量素材。

一、课程目的和考察点的选择

设计考察是近年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经过教学改革新增设的一门课程,时间为两周,一般安排在大三,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开阔其视野,使其积累人生阅历,对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一个理性认识,同时与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更紧密地衔接起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性比较强,学生上大学前接触到的行业信息一般比较少。通过设计考察,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设计行业信息和设计资源,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有很大帮助。广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着“千年商都”的美誉。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的经济、文化得到巨大发展,中国第一家成功为企业导入CI设计的广告公司就诞生于此。近年来,广州聚集了数十家4A广告公司,广告设计行业发达,从设计、制作到有着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此外,广州市区还有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文化创意产业园和设计院校。深厚的设计产业背景和众多的文化机构,使广州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考察的理想目的地。

二、根据课程定位安排考察内容、明确考察目的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延展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思想和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主张多元化的设计教学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让课程成为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设计师之间的桥梁,为学生后继的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考察课程总学时只有两周,学时少,考察内容多、范围广。课程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介绍行业特点、专业特色、企业的运转流程和行业运作规律等知识,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深化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加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信息变化大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对时展需求有准确的领悟,既要关心商家的诉求,又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该行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设计、制作和应用等三个环节的相互衔接。为了让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本课程由行业概况、参观交流、视觉观察和资料收集等四部分教学内容构成,其中参观交流和视觉观察是本课程的重点。

1.行业概况教师通过PPT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涉及的行业,特别是行业的特点、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重点介绍在大时代背景下广州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及市场分布情况。

2.参观交流第一,参观广告公司。教师选择一到两家实力较强的4A广告公司进行参观交流,通过观摩和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对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公司与客户的交流方式以及如何设计策划方案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参观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是艺术文化交流机构、国际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私人博物馆、私人美术馆、设计公司、创意产品商店的聚集地。学生可以自由参观体验,观摩最新的国际创意设计、展示设计和创意产品,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第三,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分别陈列着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和视觉艺术品,是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研究、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理想场所。教师可以选择几家广州市区的大型博物馆、美术馆让学生参观,了解广东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重点思考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并收集相关设计元素为以后的设计创作积累素材,如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第四,美术院校交流。选择广州的一家美术院校进行参观交流,包括参观实训室、设计工作室,听学术讲座,与本专业师生交流互动等,相互交流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设计思想。

3.视觉观察第一,观察城市视觉导向系统。城市交通视觉导向系统、商业视觉导向系统以及文化视觉导向系统等城市视觉导向系统,能有效地将复杂的城市空间层次化、条理化,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同的城市、地域和文化影响了城市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对城市视觉导向的观察,主要是对广州市不同类型的导向系统及其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第二,观察城市公共空间广告。城市建筑物、道路、广场、市政公共设施等的公共空间广告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出行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广州市公共空间中的户外广告、灯箱广告、多媒体的电子LED广告等进行观察,重点分析广告的创意、诉求点、受众及其影响力。第三,观察商业卖场视觉营销设计。城市大型商业卖场中的展示空间设计、照明设计、道具设计、商品陈列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视觉营销设计,有利于建立品牌形象,促进销售,是现代商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教师可选择广州市的一到两家大型商业卖场,让学生针对其视觉营销设计进行观察,思考卖场是如何通过合理地展示和营造视觉冲击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4.资料收集第一,宣传册、广告单。博物馆、美术馆、商业卖场等场所免费发放的宣传册和广告单是很好的视觉设计研究资料。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要有意识地收集设计宣传资料,为以后的设计创作提供实物参考。第二,照片。设计考察内容多,时间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发现新颖的设计或者有启发的设计,可以用相机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创作的参考素材。

三、合理安排,科学组织考察

设计考察课程有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信息量大、考察点分布广、实践性强、学生人数多等特点。怎样合理组织安排学生开展考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鉴于此,可以根据考察点和考察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1.集中考察,统一行动对于学生获得信息量是相同的考察点,可以通过集体组织的形式统一考察。如,企业参观以座谈会和观摩为主,采取统一行动,比较方便开展考察;院校交流主要是学术讲座、参观和互动交流的形式,强调团体间的沟通和互动,也适合集体行动。

2.分组考察,先集中后分散部分公共场所的场地空间有限,考察信息点分布广,采用统一行动的形式显然难以组织开展,有时还会因为考察点同时涌入大量人员造成拥堵,人为地制造障碍,导致考察效率低下。这样的考察点比较适合分组考察,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由教师统一带队到考察点,明确当天的考察重点,然后分组进行考察。分组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数量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一般5~6人一组为宜,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活动。如,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总占地16万平方米,园区内的私人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创意产品商店等空间容量有限且分布广泛,教师可将学生统一带队到园区,然后根据园区地图,拟定多条考察路线,让学生按小组分路线进行考察。此外,每天外出考察前,教师要让学生制订当天的考察计划、明确考察内容和目标,拟定交通线路和考察时间,锻炼学生计划和组织的能力。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和行业从业者沟通交流,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树立自信心,增强社会活动能力。每天考察结束后,教师可在晚上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交流考察方法、考察心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四、整理资料,举办考察汇报展

设计考察实践课程结束后,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应及时整理与总结考察成果,方便以后的学习与研究使用,这是设计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工作,也是考察成果的体现。

1.整理考察资料和存档教师应对考察、参观过程中收集的图片、实物、影像等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方便以后研究和调用。可以根据资料类型进行分类,如地域文化素材、现代设计元素、商业广告、橱窗设计、创意产品等分类归档。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找一两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作品的创意、表现、制作以及优缺点等,然后整理出一份文件材料存档,锻炼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2.撰写考察报告撰写考察报告是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任务,学生应在整理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对考察的总项目或者子项目进行深入的探讨、总结,形成考察报告。考察报告可以从考察概况、考察内容、考察分析和考察收获等四个方面进行撰写,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客观、语言平实、叙述合理。

3.举办考察汇报展将整理后的考察资料、报告以及主题设计作品以汇报展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这是检验学生考察成果的良好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在组织展览的过程中回顾考察活动的过程,加深对设计的感悟,锻炼学生的设计、组织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扩大设计考察成果的受益范围,让更多人通过展览享受考察成果,激励学生在设计道路上不断前进。为了从多方面检验学生的考察成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汇报展分成若干个主题板块进行展示,如分成主题海报设计、设计分析、考察报告、实物资料、照片素材等五个主题板块。主题海报设计板块以考察的城市为主题,用收集的素材进行城市形象海报创作,检验学生考察后的创作水平,如,以“印象广州”为主题,要求学生创作一幅广州城市形象海报;设计分析板块,则将前面整理的作品分析文档以图文并茂的展板展出;考察报告板块,把考察报告设计成可展示的折页;实物资料板块,将收集的宣传册、宣传单、海报等实物资料精选部分展示;照片素材板块,精选一部分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说明进行展示,检验学生的设计审美水平,如,以“设计新发现”为主题,要求学生精选十张新颖的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解说,以照片墙的形式展出。总之,通过多元化主题的汇报展,可以多角度地检验学生设计考察的收获,同时让未参与考察的师生感受视觉传达设计的魅力。

五、结语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接触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但它对拓展学生的视野、转变设计观念、培养团队精神、增强自身设计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于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明确教学目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还要多关注行业新动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嘉健.服装专业设计考察课程教学初探.装饰,2013(3).

[2]陈家友.开阔艺术视野传承民族文化——谈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田野采风.大舞台,2010(6).

信息化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金融企业; 社会责任; 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7-0057-03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2015年3月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将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上市金融企业包括银行、保险、券商、信托等主体,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众多方面,在中国资本市场与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进行考察显得尤为重要。在现阶段,上市金融企业主要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通过这种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发挥资本市场的信号传递功效[1]。鉴于此,有必要对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二、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特征

(一)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分析

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要载体是社会责任报告,本文研究样本选自中国证监会2015年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中的金融类上市企业(不含上市未满一年、尚未过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上市公司共43家,其中银行业16家、保险业4家、证券业19家、信托4家。近年来,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情况见图1。

不难看出,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比率逐年增加,说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已经逐渐形成普遍共识。2005年上市金融企业首次社会责任报告,2007年至2011年,报告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从2013年起,上市金融企业全部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金融企业达到43家。此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周期以年度为基本期间,按照会计年度实施披露,保证了一定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二)社会责任报告次数分析

对上市金融企业2010―2014年社会责任报告累计次数进行考察,可以得到统计结果如图2。

可以发现,第一,连续5次以上(即自2010年以来)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金融企业有33家,占同期上市金融企业总数的86.8%;连续3次以上(即自2012年以来)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金融企业有39家,占同期上市金融企业总数的92.9%。与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的分析结论类似,显示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普遍受到高度重视,逐渐成为常规事项。第二,银行、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累计次数显著高于券商和信托行业,可能的原因在于银行和保险行业与国计民生的关联度相对更强,面临的政府与社会公众监督力度更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动意愿更为充分。唯一连续10年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金融企业是浦发银行。

(三)社会责任报告篇幅分析

社会责任报告篇幅能够反映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充分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金融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2010―2014年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篇幅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篇幅除了在2012年减少之外,其他年份均呈现增长趋势,表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充分程度逐步增强。第二,不同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篇幅存在显著差异。按照篇幅从长到短依次为保险、银行、券商、信托。保险和银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相对更加丰富,披露信息更加充实。此外,参照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篇幅整体长于其他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

(四)社会责任报告名称分析

在2010―2014年上市金融企业共的195份社会责任报告中,仅兴业银行历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以“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名称,除此以外,其他上市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均以“社会责任”或“企业社会责任”为题。见表2。

三、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特征

考虑到研究问题的时效性,在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特征实施分析时,主要以上市金融企业2013年至2014年的85份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围绕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完整性、可信度和规范性展开分析,综合考察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特征。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完整性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完整性分析,主要从社会责任报告框架结构、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社会责任绩效信息披露等视角展开。

1.社会责任报告框架结构

社会责任报告框架结构主要探讨社会责任报告的前言和后记部分,见表3。

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前言、后记部分的完整性均不够理想,前言部分结构不够齐全,而报告后记部分存在较大程度缺失。值得注意的是,在报告结构的8个具体指标中,有4个指标的披露比例在60%以下,且相当数量的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尚未引进外部评价,直接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

2.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

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主要围绕责任战略、责任治理、责任融合、责任沟通四个维度展开,见表4。

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相对完整,其信息披露程度优于报告前言、报告后记部分,社会责任管理已成为上市金融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大多数企业重视社会责任治理,重视推进社会责任融合与沟通。从行业特征来看,银行和保险业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程度相对较高,券商和信托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相对偏低。

3.社会责任绩效信息披露

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披露了常见的利益相关者,并说明了社会责任绩效履行情况,这也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关键内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编制指引指出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应该包括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工作,推动环境、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工作以及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等[2]。利益相关者一般包括股东、雇员、社会、环境、政府等,结合社会责任报告内容,面向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绩效信息披露情况见表5。

社会责任绩效信息披露得到了上市金融企业的普遍关注,对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回应范围在88%至100%之间,由高到低分别为市场绩效、政府绩效、雇员绩效、社会公众和环境绩效。从社会责任报告具体内容来看,上市金融企业均侧重于公司经济效益方面的描述,所占篇幅较大;而商业伙伴、员工参与管理、社区建设和环境管理等方面信息披露深度相对有限。

(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可信度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可信度分析,主要围绕信息披露客观公正与真实可靠展开。上市金融企业普遍以正面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为主导,负面信息披露极度匮乏,仅有1家企业(中国太保)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可见部分负面社会责任信息。事实上,上市金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在各种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负面信息,可能的原因在于避免传递不利信息以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影响资本市场表现。此外,85份社会责任报告中主动提交第三方机构实施鉴证的仅占30%,占到上市金融企业一半以上比重的券商和信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全部未提交第三方机构鉴证,反映出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第三方鉴证的主动意愿很差,总体信度较低。

(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范性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范性主要考察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3]。大多数企业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600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以及监管机构和证券交易所的指引为参照,见表6。

从表6可以发现:第一,约有30%的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未说明依据任何标准,反映社会责任报告规范性仍然具有较大提升空间。第二,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呈现多元化特点,可能影响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第三,上交所、深交所制定的相关指引、指南以及的相关通知是参考最多的标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也是上市金融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参考依据,这说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于监管政策导向较为敏感,企业也比较重视社会责任报告与国际接轨程度。

四、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完善建议

第一,深化社会责任管理意识,倡导自愿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上市金融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理应强化管理当局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社会责任履行机制,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愿,形成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示范效应,发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信号传递效用,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第二,规范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提高信息披露完整性与可比性。尽快出台上市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标准,规范社会责任报告基本框架、主要内容与时间,明确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要事项,建立社会责任报告信息长效机制,从而改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信息含量。

第三,引导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可理解性。逐步加强量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形成对定性信息披露内容的互补;提供比较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正面和负面信息披露相结合,实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审验制度,引入社会组织监督机制,促进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的目标与理论基础――国外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10(3):86-92.

信息化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盈余信息含量是实证会计研究最基本的问题。盈余信息含量可以通过股价报酬率与盈余之间的相关性评价来反映。鲍尔和布朗(1968)认为“伴随着收益报告公布的可观察的股价变动证明反映在收益数字中的信息是有用的”,证券市场上财务报告的公布是重要的信息,投资者往往根据财务报告更新对股票的价值评估,进而做出交易、刺激股价变化。因此研究盈余的信息含量是最基础的实证会计研究。

如果股价的变动证明了盈余信息是有影响的,那么比较大的股价变动是否意味着盈余信息就具有较大的影响,相反较小的股价变动意味着盈余信息有用性较小。我们通过观察股价报酬率(股价变动)与盈余之间的相关性来评价盈余的有用性。也就是说如果盈余只有用的,那么盈余将对盈余公告日附近的股价变动具有相当大的解释力。

从股票市场交易中可以发现大量会计盈余信息披露影响股价的事例。2012年2月24日,证券时报记者罗力曾以“上市公司业绩是王道质量问题对股价影响有限”为题报道“有产品质量问题的三家公司苏泊尔、万科A、爱尔眼科的股价表现不一:其中,爱尔眼科表现较差,但出现负面报道以来的6个交易日中,整体跌幅不到6%;苏泊尔仅在本周一复牌当天下跌2.42%,以后3天连续上涨,完全收复失地;万科A更为强势,还在行业政策回暖的刺激下创出了今年新高。”由此可见公司业绩和财务信息的重要,如果公司业绩被未来预期看好,即使有可能形成灭顶之灾的质量问题也挡不住股价的反应。A股比亚迪(002594)2011年6月30日才登陆中小板,紧接着于7月13日即了2011年上半年业绩预告,2011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12106万元-36318万元,而2010年上半年净利润为242118万元,2011年上半年净利润较2010年上半年下降85%-95%。从业绩预告公布前一个交易日至业绩预告公布后的两个交易日,公司股价从31.51元下跌至29.81元。直到50多个交易日后的17.99元。

二、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对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即股票价格对会计盈余信息反应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简称EMH)是由芝家哥大学教授Eugene Fama于1970年提出的,并成为理财学中的著名假说。根据Eugene Fama的理论,证券市场机制的运作效率在不同的信息环境下有三种“有效”形式,即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强式有效三种。但这只是一种最理想的市场环境,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证明这种市场的存在。其逻辑是,在有效市场下,如果会计信息是具有信息含量的,股票价格将会在信息公布时迅速做出调整,为此,只要检验特定信息前后的超额收益(非正常或称非预期收益)即可。

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会计准则的制定经过了漫长的过程,财务信息在所有信息中的作用最为突出 ,盈余预期和兑现对股价的影响也是显著的,企业是否能向投资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会计信息的管理者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的制定,关系着投资者的利益,但这些原则是否得到了遵守并让投资者工、获得了有用的信息,则决定着会计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深入 ,我国学者对会计数字的有用性研究也不断深入。

吴世农、黄志功(1997)以上交所1995年公布年度报告的3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累计平均超额报酬率分析法,对会计盈余与股价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年度盈余信息公布前的一段时间里,亏损企业的累计超额报酬率普遍呈下降趋势,而盈利企业的累计超额报酬率普遍呈上升趋势。

陈晓、陈小悦等人(1999)对盈余公布的成交量变化进行了研究。他们以沪深两市1994年以前上市的256家上市公司的764个公告数据为样本,通过观察盈余公告日前后日交易量的变化,来考察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发现在股票盈余公告日附近确实有新的信息抵达市场,并导致交易量发生变动,我国证券市场的盈余数字具有信息含量。

孟卫东、陆静(2000)利用Return Model,采用大样本和多种统计检验方法,得出了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比较有效地传递了有关公司盈余状况的信息,机构投资者有利用内幕信息操纵市场的迹象,年报披露前后盈余反应系数的符号表明市场存在浓厚的投机成分。

其他学者也应用盈余反应系数分析法等方法来检验会计盈余的信息的含量,证明中国股市的信息含量显著,股票收益与会计盈余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

三、盈余信息含量的检验:以2011年第三季度报告为例

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2011年第三季度数据研究盈余宣告的市场反应。由于针对盈余信息含量的研究已经有比较丰富和一致的研究结论,故只选择一期的财务报告数据也能说明问题,故没有选择多期盈余数据。之所以选择第三季度报告,是因为其包含的其他事件较少。年报中往往包含了股利分配信息,并且年报中还包含管理层讨论分析。另外讨论年报的那次董事会一般是较为重要的董事会,公司往往会把一些重大发展规划事项在该次董事会上讨论表决,因此伴随着年报公布的往往还有较为重要的事项,如再融资、资产注入等。一季报公布的时间和年报公布的时间比较接近,很多公司将年报和第一季报同时公布,难以将不同时期盈余的信息含量进行区隔。一些公司中期将分配股利,这也将包含在中期财务报告中。另外从时间点看,中期财务报告最后披露截止日是8月31日,第三季度季报的披露时间从10月1日开始至10月31日截止,中期报告和第三季度报告之间间隔了较长时间,这也使得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是一个较为“干净”的事件,最大程度的避免其他事件的影响。

对于盈余宣告需要区分好消息和坏消息,即如果报告盈余高于预期盈余则是好消息,如果报告盈余低于预期盈余则是坏消息。可以用时间序列模型、随机游走模型和分析师预测数据作为预期盈余的变量。但用时间序列模型需要较长时间的数据才能较好的估计参数,而我国上市公司是从2002年才开始公布季度财务报告的,只有10个第三季度的盈利数据,并且很多公司中间经历过资产重组、换壳上市,前后并非同一家公司,故用时间序列模型并不能较为精确地反映预期盈余。分析师并不会针对每家公司作出盈余预测,而且分析师一般倾向于预测年度盈余而非前三个季度盈余,所以也不用分析师盈余预测衡量预期盈余。故用随机游走模型衡量预期盈余,即用上一年度第三季度盈余作为预期盈余。本文中未预期盈余计算公式为:

公司i未预期盈余=2011年前三季度公司i利润-2010年前三季度公司i利润

以净利润(净利润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衡量。未预期盈余为正的公司作为好消息组公司,未预期盈余为负的公司作为坏消息组公司,比较两组公司盈余宣告时的市场反应。用第三季报宣告时的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衡量市场反应。其中超额收益率根据市场调整法计算,即将个股收益率减同期市场组合收益率作为超额收益率AR,将各交易日超额收益率累加作为累计超额收益率CAR。收益率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其中公司收益率取考虑现金股利再投资的收益率,市场组合收益率取考虑现金股利再投资的按流通市值加权的收益率。单个公司i超额收益率AR和累计超额收益率CAR计算如下:

ARi,t=Ri,t-Rm,t

CARi[t1,t2]=ΣARi,t ,其中t1

考察第三季度报告披露日及之后的市场反应。以第三季度报告披露日为第0天,如果当天不是交易日则取其后第一个交易日为第0天。考察较短时间窗口的累计

根据未预期净利润分组,有1238家公司属于好消息组(未预期净利润为正),有722家公司属于坏消息组(未预期净利润为负)。表三报告了分组公司第三季度盈余宣告后各天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均值和中值(括号内的为中值)。从表二可见在好消息组公司(未预期营业利润为正)盈余宣告当天的市场反应为正,而坏消息组公司(未预期营业利润为负)盈余宣告当天市场反应为负。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表明两组公司之间CAR的差异在1%水平(双尾)显著。由于第0天的CAR即为当天的AR,所以这表明盈余宣告时市场对好消息组公司的反应与对坏消息组公司的反应不同。

根据净利润变化区分好消息和坏消息CAR均值和中值:

好消息:未预期净利润为正坏消息:未预期净利润为负差异检验

第0天CAR 0.0007508140.000125 -0.0032384-0.0026970 T=3.55***Wilcoxon Z=-3.893***Median Z=-3.246***

第1天CAR 0.00262430.000569 -0.0010594-0.0031170 T=2.36**Wilcoxon Z=-3.4***Median Z=-3.68***

第2天CAR 0.00508110.001291 0.000928426-0.001476 T=2.32**Wilcoxon Z=-2.75***Median Z=-2.037**

第3天CAR 0.00805650.0028605 0.00308420.000431 T=2.47**Wilcoxon Z=-2.813***Median Z=-1.843*

第4天CAR 0.00982270.0039535 0.00541420.0016440 T=2**Wilcoxon Z=-1.951*Median Z=-1.652*

第5天CAR 0.01238540.006793 0.00925840.0055155 T=1.33Wilcoxon Z=-0.925Median Z=-0.841

上图报告了按照净利润变化区分好消息和坏消息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变化。从图可见好消息组的公司收益率一直高于坏消息组的公司,说明市场对于不同盈余报告的信息作出了区别的对待。

上图累计超额收益率在好消息和坏消息公司间的对比,按净利润变化区分好消息和坏消息

从表和图可知,投资者对好消息反应不足,所以在后续的交易日好消息组公司股价持续上涨CAR值上升。投资者对坏消息反应过度,所以在后续的交易日坏消息组公司股价也出现上涨。这可能是投资者过度谨慎所致,即面对好消息时低估好消息的程度而面对坏消息时高估坏消息的程度。市场对好消息和坏消息公司做出了区别对待,但好消息组公司市场表现一直好于坏消息组公司。

第0天好消息公司和坏消息公司市场反应有显著差异,说明盈余信息具有信息含量。但后续的市场反应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可能尚未达到半强势有效,因为投资者针对好消息反应不足而针对坏消息反应过度。另外当公司预计业绩大幅变化时会提前业绩预告,但业绩预告只是一个预计的数字,定期财务报告宣告时的市场反应说明财务报告相对于业绩预告提供了增量信息。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本文研究了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问题。首先对会计盈余信息含量进行理论分析,阐述了盈余信息含量研究的理论基础。接下来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比较了累计平均超额报酬率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和盈余反应系数分析法三种方法,并按照这三种方法为线索,概括了每条线索上相关研究文献。在实证研究部分,论文选择2011年第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别按照营业利润的变化和净利润的变化区分好消息公司和坏消息公司,以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公布为事件日,分析了股价对于好消息公布和坏消息公布的不同市场反应。不论是以营业利润变化区分好消息公司和坏消息公司,还是以净利润变化区分好消息和坏消息公司,均发现披露好消息的公司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披露日市场反应显著好于披露坏消息的公司。这说明投资者根据盈余信息重新评估了股票价值并做出了相关决策,即盈余信息是具有信息含量的。但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反应较为保守,这表现在投资者对公布好消息的公司反应不足,即在好消息公布后的几个交易日,股价依然有正面的反应;而对于公布坏消息的公司在公布日反应过度,在后几个交易日股价对当时的负面反应做出了修正。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可能尚未达到半强势有效。

文章仅使用2011年第三季度一期的财务报告数据,所以得到的关于股票市场未达到半强势有效的结论可能不够稳健。另外按照营业利润(净利润)变化区分好消息和坏消息,只考察了消息的性质,而未考虑程度即变化的程度,这可能使得研究结果不够精准。这些也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世农,黄志功.上市公司盈利信息报告、股价变动与股市效率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7(4):12-17.

[2]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1998:41-49.

[3]赵宇龙,王志台.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4]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实证证据[J].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5]赵宇龙.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D].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

[6]陆静,孟卫东,廖刚.上市公司会计盈利、现金流量与股票价格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3(5)

[7]孙爱军,陈小悦.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兼论中国股市的利润驱动特性[N].北京大学学报,2002(1):15-27

[8]Ball,R J and Brow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8,Autumn:159-178

信息化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一、干部“两圈”考察工作的实践

从**年开始,我县把对干部的“两圈”考察纳入年度考核和任前考察的一个重要程序,进行了积极探索。一年多来,累计组织实施“两圈”考察130人次,新提拔任用干部全部接受了“两圈”考察。实践证明,干部“两圈”考察工作,不但为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干部道德水准、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从源头上有效防止了考察失真、用人失准问题,而且丰富了干部日常监督管理手段,切实增强了干部的自律意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1、灵通信息,摸准干部“两圈”的构成。准确界定干部的“两圈”构成是考察工作的前提。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在全县科级领导干部中推行了家庭及社会关系备案制度。县委组织部统一印制了《科级领导干部家庭及社会关系情况登记表》,由领导干部本人如实填写、单位审查、县委组织部查阅档案和有关资料核实后,建立专门的科级领导干部家庭及社会关系档案,作为确定干部“两圈”构成的基础性资料。二是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我们将家庭及社会关系变更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范畴,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在家庭及社会关系出现变更后,及时将变更情况书面报县委组织部,由组织部对其家庭及社会关系档案进行变更。三是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干部监督网络采集干部“两圈”信息。为加强对干部的监督,我县在15个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分别确定了干部监督信息员,要求他们定期上报干部“两圈”信息。同时,县委组织部主动定期与纪检监察、政法、审计、计生、、工商税务等部门及其下属机构,与餐饮娱乐单位及其有关主管部门联系,了解相关信息,然后把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建成干部“两圈”基本信息库,为考察时确定了解对象奠定基础。

2、突出重点,科学确定考察干部“两圈”的主要内容。干部的“两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交往活动和活动内容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信息储量非常丰富,开展“两圈”考察工作必须有重点地进行。我们把“两圈”考察的重点放在考“德”和考“廉”上,主要了解其社会交往、个人爱好、生活方式、治家情况等四个方面的情况,并将内容逐项进行了分解细化,增强了操作性。

对其社会交往的考察,主要了解其对待社交或参加工作以外的社会活动的态度、动机、方式,看其是否以积极、谨慎的态度对待社交,交际行为是否健康;交际频率是否适度;主要交往对象是否合适;能否正确处理个人交际行为与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等。

对其个人爱好的考察,主要了解其个人的爱好、业余兴趣情况,看其是否具有广泛的兴趣、健康的爱好、文明的修养、高尚的情操,是否无所节制、丧志、经常出入歌舞厅及其他休闲场所;是否有等不良行为。

对其生活方式的考察,主要了解其生活方式、生活作风、公德修养等情况,看其生活作风是否检点,是否做到遵纪守法,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形象。

对其治家情况的考察,主要了解其家庭情况、邻里关系、经济状况,看其治家是否严谨,邻里关系是否和睦,是否敬老爱幼;家庭经济状况与其收入是否基本相符。_

3、完善机制,推进“两圈”考察制度化。一是加强对考察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考察质量。一方面,慎重选派考察组成员,坚持抽调公道正派、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科级领导干部和组工干部参加考察。另一方面,严格实行考察责任追究制,对违反考察纪律的干部从严处理,从而保证“两圈”考察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健全完善干部考察及监督管理机制,规范考察行为。我们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石泉县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考察暂行办法》,对“两圈”考察工作原则、适用范围、考察内容、考察方式以及考察结果的运用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与此同时,结合推行干部“两圈”考察,先后配套制定出台了《领导干部及其家庭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干部监督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干部监督工作特邀巡视员制度》、《关于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工作机制的实施办法》、《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办法》、《科级领导干部诫勉制度》、《科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实施办法》、《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健全了考察公示制、责任制和保密制度,将“两圈”考察与“工作圈”考察有机结合,同步实施,让两个层面的考察结果相互印证,为提高干部考察工作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4、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干部“两圈”考察工作的整体效应。一是用活现行考察方法。把“两圈”的考察与述职述廉、年度考核、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和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千人测评领导干部等工作相结合,经常性的对干部在“两圈”的活动情况进行考察了解。二是强化对干部“两圈”活动情况的监督。我们主要采取健全干部日常监督制度和监督信息网络,充实监督信息联络员队伍,定期召开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加强与执法执纪部门以及群团组织的联系,及时了解干部在“两圈”中的活动情况,为有效实施“两圈”考察奠定基础。三是实行动态考察。干部“两圈”具有不固定性。为此,我们在实施“两圈”考察工作时,不仅仅局限于在其“两圈”范围内开展考察了解工作,而是大力拓展考察时空,把考察对象的服务圈、业务联系圈以及过去工作过,特别是近几年工作过的单位,一并纳入考察视野,做到圈内、圈外同时考察,现在、历史一并了解。

5、综合分析,认真做好考察结果的合理运用。一是强化对所反映问题的专项调查。对通过考察掌握的情况,一般由考察组按规定进行调查核实,写入考察材料,存入考察对象档案。对一时不能核查清楚的问题,考察组向县委组织部专题报告后,由县委组织部联合有关单位组成调查组开展专项调查,形成专题报告报县委。对通过其它途径收集到信息,县委组织部落实专人及时进行认真细致的核查和分类梳理,并将结果存入干部“两圈”基本信息库,作为教育、调整、任用干部的参考依据。二是及时合理运用考察结果。根据“两圈”考察了解的情况,及时对那些在“两圈”中存在问题和苗头性倾向的干部,进行批评教育,促其改正;对那些在考察中反响较大的,由县委领导给予诫勉谈话和轮岗交流;对情节特别严重的,坚决把他们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或不予提拔。一年来,共对20名在“两圈”考察中反响较为强烈的领导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对2名领导干部的岗位进行了调整。

二、干部“两圈”考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干部“两圈”考察工作是深化干部体制改革的又一新举措,是对干部考察工作的进一步优化。由于干部“两圈”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加上干部“两圈”评价体系尚不健全,部分群众的参与意识不强等因素,使得“两圈”考察工作难以进一步深化,考察工作质量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1、干部群众对“两圈”考察工作认识不到位。少数干部群众监督意识不强,对“两圈”考察不积极支持,配合不够有力,甚至还有部分干部群众认为“两圈”考察是流于形式,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2、现行的干部考察手段与“两圈”考察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干部“两圈”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并且随着干部社会活动的增加、调整交流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交往的日益广泛,干部“两圈”的分散性和流动性也会越来越明显,使得考察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依靠现行通用的座谈、走访、测评、查阅资料等考察手段,不但工作量大、周期长,而且不能准确获取干部“两圈”的有效信息。

3、考察队伍素质与深化“两圈”考察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考察干部的“两圈”,信息渠道广,信息量大,需要考察者用辨证的眼光加以研究分析,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不仅需要考察者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广博的学识(如还需掌握心理学、人才学、行为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但是,从目前来看,考察组人员大多数缺乏系统培训,存在知识结构不够全面、考察干部的艺术和技巧不够熟练等方面的缺陷。

4、干部“两圈”考察评价体系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考察评价指标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具体量化和评判标准,以致在实际操作中对考察结果难以评判,不便于运用。

三、深化干部“两圈”考察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有效解决考察干部“两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对干部“两圈”的监督,必须着眼长远,狠抓规范。当前应以选准管好干部为目标,以提高全社会自觉监督意识为突破口,以制定干部“两圈”科学评价要素和标准为基础,以优化考察队伍为保障,以创新考察方式方法为手段,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立体、动态、务实的“两圈”考察工作机制。

1、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努力营造全社会“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针对目前仍存在的种种不正确认识,必须统一思想,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两圈”考察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他们的监督意识,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参与对干部“两圈”的监督,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有利于推进干部“两圈”考察的良好氛围。

一要从端正对“两圈”的认识入手,突出正面引导。要从教育、提醒和防范的角度,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推行干部“两圈”考察对自身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意义;要从大力推进“德治”进程,培育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角度,激发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责任感;要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干部“两圈”与公民“隐私权”的区别;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各级干部正确认识加强对他们“两圈”的监督管理,是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从而增强各级干部自觉接受“两圈”监督,主动参与“两圈”考察的意识。

二要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入手,充分依靠群众对干部实施“两圈”监督。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对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考察工作的宣传报道,增强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要通过展示干部“两圈”考察成果,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疏漏进行研讨,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主人翁精神,想办法、出点子,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完善干部考察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要建立健全群众举报问题调查结果反馈制度,高度重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对提供有价值“两圈”信息的群众,在注意保密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物质或其他形式的奖励,保护好群众的积极性。

三要从弘扬正气入手,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和维护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道德风尚,表彰和奖励奉公守法、道德高尚的人和事,充分发挥典型、榜样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用道德的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从而坚决反对各种腐朽文化和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自觉加强对干部“两圈”的监督,为推进干部“两圈”考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科学制定评价要素和标准,打好实施“两圈”考察工作的基础。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全面、准确地衡量考察对象的基础和依据。“两圈”考察就其内容而言,是非常笼统和抽象的。因此,建立一个操作性强,能够客观分析、公正评价干部“两圈”情况的指标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一要健全干部“两圈”行为规范。要进一步整合现行分布在多个法规中的干部行为规范,尽快制定出台《干部生活圈、社交圈行为规范》,明确规定干部在“两圈”该怎么样做,不该怎么样做;做了不该做的,该怎么处理,处理程序是怎样的等内容,将干部在“两圈”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轨道。

二要进一步将“两圈”考察内容具体化。根据干部“两圈”的范围和特点,要把“两圈”考察的重点放在考“德”上,着重了解其在“两圈”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政治品质、道德水准和人格状态。当前,要围绕这一总体目标,从社会交往、个人爱好、生活方式、治家情况等方面分别细化考察指标。如:社会交往可细化为社交态度是否以积极谨慎,交际行为是否健康、交际频率是否适度,主要交往对象是否合适,能否正确处理个人交际行为与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等;治家情况可细化为治家是否严谨,邻里关系是否和睦,是否敬老爱幼,家庭经济状况与其收入是否基本相符等。然后,将每一个考察指标划分为3--4个档次(如好、较好、一般、差四个评价档次),同时确定各项指标、各档次评分基数和权重关系,实现考察内容具体化和量化。

3、从优化考察队伍入手,确保干部“两圈”考察的工作质量。考察队伍作为对干部进行“两圈”考察的实施者,其成员素质、能力和工作水平直接决定着考察工作的质量。

组织部门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通过严格考察,从纪检、人事及有关部门挑选政治素质高,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具有一定法律、管理心理学和市场经济学知识的党员干部,建立干部考察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组建一支数量充足、人员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考察队伍。根据干部考察工作需要,结合不同考察对象和考察人员的不同特点合理搭配考察人员,提高考察组整体素质。同时,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组织人事干部行为若干规范》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选派考察人员参加进修,定期组织考察人员学习干部工作政策和考察方法,交流考察心得,明确考察组成人员在“两圈”考察中的责任,严格实行干部考察责任追究制,提高选人识人水平。

4、从创新方式方法入手,着力提高干部“两圈”考察的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