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思路怎么表述(精选5篇)

  • 工作思路怎么表述(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答题的第一步便是要求考生能够顺利解释观点的含义和内容,并解释其意义和实际的价值,用简短的话去发表自己对观点的看法。对于不同的题目类型都要进行分别的阐述,发表自己对每句小观点的看法及对正句话的认识,可以结合自身简单表述。 在这里考生可能遇到…

工作思路怎么表述(精选5篇)

工作思路怎么表述范文第1篇

观点类问题的共性是都涉及到对观点的看法,我们把观点类问题分为单观点、双观点和多观点三类。那么首先,考生要明确观点的含义和内容,进而明确观点的意义和价值,并能通过语言把自己完整的充分的阐释表述出来,使考官能够意识到考生对相关观点认识到位,能够多角度看问题,能够多层次阐述问题。

一、解释含义明意义

答题的第一步便是要求考生能够顺利解释观点的含义和内容,并解释其意义和实际的价值,用简短的话去发表自己对观点的看法。对于不同的题目类型都要进行分别的阐述,发表自己对每句小观点的看法及对正句话的认识,可以结合自身简单表述。

在这里考生可能遇到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上面。首先,对于观点,考生可能从来没有听过,甚至看到之后也不知道观点的具体含义,更别提其意义了。譬如说:谈谈你对德不孤,必有邻的看法?相当多的考生并不知道他的具体含义。这个时候,考生便采用关键字法来分析就可以了,即是就观点中出现的关键字进行解释,譬如上述观点涉及的关键字有德和邻,考生可围绕一个人的德行和别人对其的认可或者一个有德行的人是不缺乏同行者和支持者等等话题展开论述。

二、结合自身联实际

明确了观点的含义和内容之后就要求考生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充分的阐释了,阐释的方法主要有很多,只要能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便可,譬如结合自己来进行论述,结合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论述,结合当前社会典型进行论述等等,一般考生由于提前准备不足,缺少对历史事实的积淀和对当前社会热点的认识,故而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便是结合自身、联系社会实际来进行论述,去印证自己的观点。

有人认为性格决定成败,有人认为机会决定成败,你是怎么看的?对于这个问题的作答重在如何就话论理,那么怎样去阐释自己对性格决定成败和机会决定成败的看法?最常用的方法便是结合自己联系实际地去说明问题,说明自己对性格和机遇对成败问题的看法。对于这个双观点的问题,一般都是需要我们全面看待问题的,也就是两个分观点都有片面性,一般情况下分别论述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之后,将两者结合起来便是正确的方法论,当然论述的时候,主要就是结合自身,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入手,或者也可以联系整个社会的大背景进行解释说明。

三、公职立场谈实践

公务员考试和面试一样都是对考生党性测查的一种考试形式,考官更想了解的是考生是否有高的政治觉悟,能够承担国家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在我们答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公仆身份,所以在解释了观点含义内容,阐述了观点实际意义后,需要就该观点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和生活进行表态,说明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自己会怎样做,怎样去树立典型以身作则,或者从公务员群体的角度说明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要在工作生活中如何去服务群众,坚持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走群众路线。

工作思路怎么表述范文第2篇

指导语

你好,①首先祝贺你顺利通过了笔试,欢迎参加今天的面试。②请你来,是希望通过交谈,增进对你的直接了解。③我们会问你一些问题,有些和你过去的经历有关,有些要求你发表自己的见解。④对我们的问题,希望你能认真和实事求是地回答,尽量反映自己的实际情况、真实想法。⑤在后面的考核阶段,我们会核实你所谈的情况。⑥对你所谈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为你保密。⑦面谈的时间为30分钟左右,回答每个问题前,你可以先考虑一下

一、请你用3分钟的时间简要介绍一下你自己的基本情况,并说说你主要的优缺点,有哪些特长和爱好?(5分)

追问:喜欢书、报、刊吗?

喜欢读哪类书籍?

经常看的刊物有哪几种?

解析:

出题思路:背景性题目。此题的目的是以轻松的话题使考生进入面试状态,并考察其言语表达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在考生介绍自己优缺点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其是否有备而来。追问部分的问题着重考察考生的业余爱好、知识面以及在业务方面充实、提高自己的意识。一般考生的回答都是爱看书报,让其罗列常看的报纸时,往往脱口而出,但从报刊种类可知其爱好、知识面。从考生看专业类报刊的情况,可了解其对自身专业的关注程度和自我提高的主动性。

参考评分标准:

好:介绍自已的情况简明扼要、全面,表达清晰流畅,对自己有正确客观的评价,可看出强烈而端正的求职动机。回答追问部分问题时,反应敏捷自然,表达真实可信;爱好层次高,知识面与专业联系紧密。

中:表达基本清楚、有条理,对自己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回答追问部分问题时,反映自然,爱好的书报刊有一定层次,显示有较宽的知识面。

差:表达不清或对自己缺乏客观认识,动机不明。回答追问部分问题时,反映真实但面窄,层次不高或不符合专业要求;或者无读书习惯;或者故作高深但经不起分析。

二、对自己将来要达到的事业目标有什么设想吗?为此你做过哪些准备?已具备了哪些条件,或者已取得了什么成绩呢?请你用3—4分钟谈一谈。(5分)

解析:

出题思路:背景性题目。初步了解考生的志向、学习、工作等基本情况,并为以下话题收集信息。考官可适当就考生学习情况、工作情况进行追问,尽可能询问已经取得的成绩,以便考生增强临场自信,消除紧张感。从考生对事业的设想和所做的准备中,可以考察考生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岗位的匹配性以及动机的坚定性。

参考评分标准:

好:考生对自己未来设想明确,做出的准备全面、充分,表达清晰、流畅,动机与岗位匹配。

中:考生对未来有设想,有一定准备;表达有条理,动机合理。

差:考生对未来茫然,或对未来无实际准备;表达零散不清,对给予岗位情况无联系或有冲突。

三、根据专业和能力情况看,你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很广,为什么选择国家机关而且特别选择了我单位呢?(4分)

追问:

1.介绍我单位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

2.考生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解析:

出题思路:意愿性题目。考察考生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考官可就事业追求和现实生活需要两方面对考生加以追问,甚至给考生以压力,考察其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并尽可能全面了解考生对事业和生活方面的真实要求,再与职位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相比较。

参考评分标准:

好:考生意向清楚,态度诚实,有较强的事业追求,又不回避生活需要,求职动机与职位条件一致;在追问下情绪稳定。

中:基本意向清楚可信,求职动机与职位条件不冲突,情绪基本稳定。

差:意向模糊不清,态度虚假,或求职动机与职位条件冲突,在追问下情绪不稳定或失控。

四、请讲一件你在生活或学习中做得成功的一件事,当时是什么情况?你是怎么做的?有何体会?请讲得尽可能详细一些。(5分)

稍停后可逐步追问:

最后结果是什么?

别人怎么评价?

您自己怎么评价?

您从中获得了什么经验或得到了什么教训?

解析:

出题思路:行为性题目。该题考察考生计划、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能力,以及相关的工作经验和自我认知的能力,同时从该题中也可以看出考生的价值观与成就动机。注意:一定要问出具体事例。

参考评分标准:

好:事情确实做得漂亮,显示出可信的计划组织和协调的能力,别人的评价高,自己的评价也中肯、客观。对其中不足之处能正确对待。

中:事情做得一般,但可看出一定的能力和相关经验;自己的评价基本中肯。

差:经再三启发也谈不出来,或自认为成功的事情并不是真的很成功,自己不能正确、客观评价自己,缺少相关经验和思考总结。

五、在工作或学习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你与一位同事(或同学)需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由于某种原因他有些情绪,表现出工作积极性不高。你是怎样对待这种情况的呢?请举个例子,好吗?(4分)

追问1,该同事有什么问题?对工作有什么影响?

追问2,你是怎么做的?

追问3,结果怎样?

考官也可根据回答情况随机追问。

解析:

出题思路:行为性题目。该题考察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和技巧,着重考察其人际沟通及与同事建立信任关系的技巧和能力。

参考评分标准:

好:具备主动合作的意识,善于与他人沟通,能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对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来促进工作。

中:有合作意识,能够与对方沟通,基本上能采取措施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不影响工作。

差:无合作意识,不能理解他人,或采取的措施不得力,可能使工作无法进展。

六、在你的工作经历中可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你所在的组织(如单位、科室、班级、工作组等)与另一兄弟组织之间产生了矛盾或冲突,要由你采解决,如果有,请你举例谈谈整个情况。(5分)

能举例,则追问:

1.当时遇到的是什么矛盾(问题)?

2.你的任务是什么?

3.你采取了什么办法(措施)?

4.最终的效果如何?

不能举例,则请考生假设有这样的情况。请他谈谈想如何处理两个组织之间的矛盾。

解析:

出题思路:行为性问题或情境性问题。通过考生的回答了解他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解决平级组织间矛盾问题的能力。

参考评分标准:

好:考生能够洞察问题并协调各种关系,考虑问题全面,能抓住关键,措施得力,且能条理清楚地表达。

中:考生能够对问题加以解决,办法基本有效;表述的条理基本清楚。

差:在所组织的活动中表现出组织、协调能力差,工作措施不得力;表述的条理不清。

七、你的司长让你将一份急件送给,第二天却发现送错了单位,他不仅不承担责任,还生气地批评你马虎大意,没按要求将材料送给文化部。这时,你要怎样表白自己,而又不影响工作,不加剧你与领导的矛盾?(3分)

解析:

出题思路:情境性问题。该题用于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和情绪稳定性,考生应该尽快找出压力情况下合乎情理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法灵活周到。该题也能考察考生处理与上级关系的能力与技巧。

参考评分标准:

好:情绪稳定,思维敏捷,考虑问题周到。如:当时不做解释,只抓紧时间补救,以后选择较轻松场合,再做适当解释。

中:情绪基本稳定,反应基本得体。

差:情绪慌乱,不知所措,或解决办法不当。如:与领导争辩。

八、假设你手头上有好几项工作没有完成,可是上级又给你安排了一项任务。你感到自己完成这项工作有困难。你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此题备用,3分)

解析:

出题思路:情境性问题。该题用于考察考生的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主要是在组织中处理权属关系的能力。

参考评分标准:

好:能够很好地与人沟通,有很好的交往方法和技巧;能够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能用适当方法让领导了解到自己现有任务已很重,并能向领导提出完成该任务的可行建议。

中:能与人沟通,交往中有一些方法、技巧,能适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如:能让领导认识到自己的困难。

差:不能与他人沟通,交往中缺乏技巧;难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无法让领导了解自己的困难,或直接顶撞领导。

九、这次报考,你的笔试成绩一般,面试情况也不突出,你觉得我们会录用你吗?(3分)

适当追问:

你对公务员招考有什么看法?

听说你找人帮你疏通关系了?

解析:

出题思路:情境性问题。该题有意地给考生施加压力,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和自哉情绪控制及自信心。

参考评分标准:

好:情绪稳定,思维敏捷、自信,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并设法得体地突出自己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中:情绪在控制后趋于稳定,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

差:不知所措,只急于解释,语无伦次或沮丧不安,缺乏自信,完全符合考官的意见或否认考官的陈述。

十、北京市现有数万下岗职工,他们的再就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然而,每年却有上百万外地人在北京打工,挣走了上百亿元人民币。请分析一下造成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的原因,并简单谈谈你认为合适的解决办法。(5分)

解析:

出题思路:智能性问题。通过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考察考生对社会的关心程度。注意不要对考生的观点做正确与否的判断,而主要看其是否言之成理。

参考评分标准:

好:能够全面地分析问题,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恰当,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中:基本上能够考虑到问题的主要方面,论据恰当,论证合理。

差:考虑问题片面,论据不当,论证不合理。

十一、有句古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你怎么看?(如考生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问“枪打出头鸟”你怎么看?)(3分)

解析:

出题思路:智能性问题。本题可考察考生文化素养,如不理解“木秀于林·…。.”的含义,其文化素养可能不高,考生的回答,可表现其综合分析的能力。根据考生的回答,考官可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秀于林的木,你将如何与别人相处?”进而了解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

参考评分标准:

好:联系中华文化的特点,深刻分析“木秀于林…...”的含义,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中,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同时能恰当、积极、有建设性地提出如果自己是“秀于林的木”将如何做。

中:能说明“木秀于林……”的含义,只从“有突出成绩者常受攻击和指责”或只从“如果我是做出成绩者,我仍会努力,不去理会别人的闲言”这两方面的方向阐述观点,而不能全面地看问题。

差:不理解“木秀于林……”的含义,对“枪打出头鸟”也说不出自己的见解,只是罗列现象,附和、抱怨。

十二、当前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开展反腐败斗争。你对腐败现象是怎么看?你认为如何才能消灭腐败现象?(5分)

解析:

出题思路:思辨性问题。略。

十三、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道路交通有了很大改善,每年都有高速公路和改建扩建马路的工程竣工。但北京交通堵塞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请分析一下造成交通堵塞的原因,并简单谈谈你认为合适的解决办法。(此题备用,5分)

工作思路怎么表述范文第3篇

【解析】背景性问题。

好的答案能客观地分析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优势和不足,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匹配。

中等答案对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优势和不足作了些分析,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有一些差距。

差的答案分析不到位,所学的知识与拟任职位差距很大。

2.你为自己的人生设定了一个怎样的目标?你觉得在我部门工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吗?

【解析】背景性问题。

好的回答要表达清楚、有条怼6宰约喝松勘甑亩ㄎ豢凸邸⒖尚校淠勘暧肽馊沃拔黄ヅ洹?

中等回答表达比较清楚。其人生目标的定位与所拟任职位基本匹配,但知识结构及经历与拟任职位的要求有差距。

差的回答表达不清,人生目标与其条件与拟任职位不匹配。

3.如果今天面试结束后我们决定不录取你,你认为主要原因会是什么?为什么?

追问的问题:您认为我们今天的面试使您的能力都展现出来了吗?为什么?您认为这种面试有何改进之处?

【解析】情境性问题。此问题主要是让考生对自己的劣势做出分析。通过考生对自己在面试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考生是否能符合拟任职位。

好的答案是考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客观、合理,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中等答案是考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基本上合理,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有影响。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分析不到位,其劣势对于拟任职位有重大影响。

4.请你就“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以全面、发展的辩证观点,从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如何识人断事,怎样通过对经验教训的归纳总结使认识实现一种飞跃,从以言取人及因人废言的弊病,以及对“言”(如异议)的理解等多个角度进行表述。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来解释、把握这句话的涵义,条理清晰,表述细致并且能有与众不同的、带有创新意识的见解。

中等答案是考生能就某几个方面来阐述对这句话的涵义的理解,条理较清晰,分析较全面。但思路不够开阔,缺乏独到见解。

差的答案是考生认识模糊,表述含混,只能就某一两个方面作较为具体的阐释。

5.有人认为“善意的说谎不是谎言”,您怎么看待这句话?为什么?

【解析】智能性问题。对这句话持何种观点并不重要,只要考生能结合自己或社会上的情况,自圆其说,并有说服力即可。

好的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能结合自己或社会的实际做出论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中等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基本可行,能自圆其说。

差的答案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不充分;考虑问题没有深度,泛泛而谈,言之无物。

6.在西部大开发中,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人才;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资金;有人认为最缺乏的是观念的更新。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为什么?

【解析】智能性问题。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人才、资金、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比较缺乏的因素,无论考生选择何种因素,只要能结合自己或社会上的情况,自圆其说,并有说服力即可。

好的答案是对于自己的选择,能结合自己或社会的实际作论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考虑问题有深度,且有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

中等答案是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基本可行,能自圆其说。

差的答案是对于自己的观点,论证、说理不充分;考虑问题没有深度,泛泛而谈,言之无物。7.假设你在某单位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得到领导的肯定。但同时你发现同事们越来越孤立你,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办?

【解析】情境性问题。意在考查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本题为考生提供了“有一定实力,注重个人业绩而忽略人际交往”的假设,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不足,需要为此做出努力,他准备做什么,怎么做?

好的答案是全面分析原因,如可能是自己竞争意识太强,大注重个人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或是自己的业绩影响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并能切实有效地提出一套增强自己人际沟通的措施。

中等答案是原因分析不够全面,过多讲述同事的嫉妒心理,改革措施不太实际。

差的答案是考生缺乏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

8.有人说“无知者无畏”,请你就这句话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解析】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考生对这句话理解的阐述,来判断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高下。看考生能否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把握这句话:一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朝气,有生机。更进一步,是不畏、蔑视中庸世俗的一些“知”,勇于鞭笞丑恶,将阴暗面曝光。看似无知,实际上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另一种是“井底之蛙”,囿于自身狭窄的眼界、疏浅的学识,真正出于无知而妄自尊大,无所顾忌。更进一步,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痞子心理。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四个层次表述对“无知者无畏”的理解,并能结合实际谈一些具体看法,思路有新意。

中等答案是考生能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对“无知者无畏”的理解,但是表述中没有深入细致地展开来谈。有些认识比较模糊。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无知者无畏”缺乏正确认识,不能全面地、有条理地展开来谈。

9.假设有这样一种情况:你的工作能力绰绰有余,工作成绩也很突出,但却无法赢得领导信任,而某些工作能力不如你的同事却因能说会道,博得了领导的欢心,对此你有何想法?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查考生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一般人都认为,善谈者,左右逢源,言克天下;而不善辞令者,处处被动,举步维艰。懂得如何与人交谈,是人与人之间达到默契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考生对此的认识对其人际交往能力有重要影响。

好的答案不否认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是存在的,懂得工作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不一定(不是必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同事的认同。能坦诚地剖析原因,对于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并愿意为改变自身的弱点而做出努力。

中等答案心里有些消极想法,但也承认自身确实也存在一定的弱点,并愿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差的答案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对领导和同事抱敬而远之的态度;或认为领导不具“慧眼”,自认为只要一直像老黄牛一样工作,最终会改善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

10.毕业几年后,有同学提议由你来牵头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你准备怎么做?

【解析】要成功地组织一次“校友联谊会”,需要有较强的计划、组织与协调能力。通过考生对此题目的反应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上述能力。

好的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态度积极。能就计划做出较为详尽的表述,能对经费的筹措、人员的联络、活动的时间、场所、内容、为以后交流所做的安排等做出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规划。

中等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并能够抓住大的环节,表现出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在计划方面,缺乏预见性,忽略某些具体但不容忽视甚至可能造成混乱的细节。

差的答案是考生表达欲望不十分强烈,某些重大环节在表述中被忽略掉,一些细节重复表述,明显缺乏基本的计划与组织协调能力。

11.在你的现实生活中,你最不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共事?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追问:在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人不喜欢你?为什么不喜欢你?请举例说明。

【解析】行为性问题。由于价值观、知识面、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或不喜欢都是正常的现象。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对其人际交往有重要的影响。考查个性特点、人际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控制点。考查自我认识和评价,人际协调能力,归因倾向,社会经验等。

好的答案是考生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最不喜欢的人及其不喜欢自己的原因,并能做出相应的分析。

中等答案是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基本符合客观现实。

差的答案是考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与评价不符合常理。12.假设你是某局长的秘书,近期将从外地来30名基层干部参加一个干部培训短期班,为期三周。局长决定让你来安排此次培训活动,你打算如何做?

【解析】情境性题目。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考生对此题目的反应来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上述能力。本题结合考生年轻、希望全力负责或承担某项工作的心态,为他提供了一次机会。可从他在短期班到来之前所做的准备与规划中,考查出他计划的预见性、组织的缜密性和协调的艺术性等各方面的水平。

好的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态度积极,并能从课程、师资、场所、活动、食宿、接送班车、签证、机票等的组织协调方面,作较为深入的表述。思路清晰,计划周密。

中等答案是考生有表达的欲望,并能够抓住大的环节,表现出一定的组织能力,但在计划方面,缺乏预见性,忽略某些具体但不容忽视甚至可能造成混乱的细节。

差的答案是考生表达欲望不十分强烈,某些重大环节在表述中被忽略掉,一些细节重复表述,明显缺乏基本的计划与组织协调能力。

13.有人认为,想进机关当公务员的大学生往往不是学生中的精英,而是一些只求生活安逸稳定、进取心不强的“二流”学生,你怎么看?

【解析】考官有意地给考生施加压力,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及自信心。

好的答案情绪稳定,反应敏捷、自信,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并设法得体地突出自己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

中等答案情绪在控制后趋于稳定,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

差的答案不知所措,只急于解释,语无伦次或沮丧不安,缺乏自信,完全附和考官的意见或否认考官的陈述。

14.如果你被我们录用,上任后你认为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怎么解决?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查计划、组织、协调能力。考生第一次进入机关工作,有许多事情要做。首先解决什么问题,既取决于考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自我认识和评价、知识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开路程度,更取决于考生的目标及其后续相应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是否能解决问题还要看考生能否协调并组织方方面面的资源。

好的答案是目标设置得当,根据目标及自身的情况所提出应解决的问题合理、可行。解决问题的措施具体、可行,有条不紊。

中等答案是所提出的首要解决问题基本合理;解决问题的措施基本可行。

差的答案是所提出的首要解决问题不可行;解决问题的措施不现实。

15.假如你在毕业前一年就已经联系好一个你非常想去的工作单位甲,并从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毕业时却由于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在这种紧迫的情况下,你又通过艰辛的努力去联系了一个相对清贫和内心并不情愿从事的工作单位乙,并为此做出了郑重承诺。就在即将签署协议之前,一年前联系的单位甲又同意接收你,假定你决定仍到单位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

【解析】情境性问题。考官给考生制造突发性意外情景,考查其面对压力的应变能力。

好的答案要客观、诚实,很快找到应变措施予以弥补,并采取有效办法沟通协调、取得谅解。比如:推荐与自己条件相仿的同学以弥补单位乙的损失。

工作思路怎么表述范文第4篇

以往人们对公文快速写作大都局限于从结构模式方面进行研究,视角狭窄,成果较为粗浅。本文试图从更为广阔的视角进行审视、研究,力求厘清影响公文快速写作的相关因素,并在公文写作思路和结构模式的联系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留心搜集资料,善于参考借用

资料的积累、储备是快写的基础。如果平时没有各种写作资料的充足积累和储备,遇到公文应急写作就难免会有“无米下锅”的尴尬。所以,作为经常性的公文撰稿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就应有意识地注意搜集和积累相关资料,做搜集资料的有心人,有备而无患。平时要留心各种事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凡是与公文写作有关的事情和问题都要想一想。记下来。工作中经手的各种文件、会议记录、报表、总结、计划、报刊等文字资料都要注意保存,不要随意丢弃。这样日积月累,就能搜集到许多有用的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建立适于自己使用的资料库,一旦有了写作任务,马上就能派上大用场。有些资料需要根据新的写作语境进行概括、重组,有的资料则可以直接取而用之。另外,旧资料还可以帮助、启发写作者疏通写作思路,安排结构布局和进行语言表述。

当然,公文写作只靠平时积累的资料是不够的,还应该辅之以写时搜集。但平时积累是基础、是保障,没有平时积累,公文快写是行不通的。

二、明确行文目的,确立公文主旨

行文目的,即公文的制发意图。公文应实际工作的需要而制发,是为解决现实问题,为“做事”而写的,有明确的目的性。行文目的是公文写作的动力因素,表现在文本中就形成了公文的主旨,它决定和制约着公文写作的方方面面,是公文快速生成的第一要素。因此,公文写作之初,首先第一步工作就是要明确行文目的,确立公文主旨,弄清楚为什么要写这篇公文?写给谁?写这篇公文究竟是要做什么事?只有明确了这三个问题,才好下笔行文。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行文目的和公文主旨的具体内涵。如果主旨含糊、目的不明确就仓促行文,结果不是写不下去就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欲速而不达。

公文写作大多都是领导授意,文秘人员执笔,领导意图是形成公文主旨的原创因素。因此“明确行文目的,确立公文主旨”,就要善于领会领导意图。领导在布置写作任务时,要认真聆听,最好能边听边记,有不明确的问题要当场请教,要善于领会和把握领导讲话的重点、要点,以便顺利形成主旨。此外,确立公文主旨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和需要,迅速摸清这项工作或活动的背景、内容、要求和重点,以及它与现阶段中心工作的关系等相关情况,对工作全局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吃透上下两头,在领导意图和实际工作需要的结合点上动脑筋,确立的主旨才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了解公文种类,选择适用文种

公文是一个文章大家族,种类很多。我国现行法定公文主要分“党”、“政”两大类,党的机关公文有14种,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有13种。不同文种功能各异,适用范围也不同,因此选用文种也是公文写作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选对了适用的文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公文的效用。有人比喻:“选错了文种,等于搭错了车”,要想达到行文目的,无异于南辕北辙。因此,选用文种一定要慎重,不可马虎。

如何正确选用文种?限于篇幅,笔者不能展开细述。概括讲,就是要了解、熟悉公文种类,作者只有具备相应的文体知识,熟悉不同文种的功用特点,才能根据行文需要正确选用文种。而了解、熟悉公文种类的功用特点和适用范围,最权威的依据就是两个公文法规性文件:2000年8月24日,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1996年5月3日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另外,有一些特点、功能相近,适用范围不太好区分的容易混淆的文种,使用时要格外注意,不要用错。如公告、通告和通知,奖惩性决定与表彰批评性通报,报告与请示,请示与请批函,批复与批准函,报告与意见等。如何区分这些容易混淆的文种,另有专家学者撰文专论,此不赘述。

四、遵循思维规律,理清写作思路

快速写作要求作者要有清晰的写作思路(套路),主要写什么内容,分几个步骤、层次,如何开头和结尾??都要成竹在胸。

公文程式化特点明显,同一文种、类型公文的写作思路大体是一致的,它们都遵循共同的思维程序和规律,给公文快速写作在构思环节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人们所谓公文写作思维模式的功用。如祈使类公文的目的和作用是告知受文者:发文者欲做某事,并要求受文者有所行动(帮助、执行、遵从),所以其写作思路就是: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如命令、决定、大部分的通告、通知以及请示、批复、函、意见等祈使类公文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构思。而告知类公文的目的和作用则只是让受文者知晓某事,并不要求有所行动,所以写作思路就是:为什么做——是什么——怎么样。如公告、一部分通告、通知以及通报、报告等告知类公文可以运用此法构思。绝大多数公文的写作思路都可以分成这样前后相互关联的三个步骤,有人称之为“三段思维法”。当然,这只是就大类而言,如果具体到某一文种或某一文种小的类型,写作思路还可以划分得更细一些。如事故报告的写作思路可以分成四步:(1)情况介绍:概述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严重后果以及事后的善后处理隋况;(2)分析原因:分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3)吸取教训,采取防范措施;(4)对事故主要责任者的处理。

熟悉和掌握各类公文写作的思维模式,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就能迅速理清公文写作思路,达到迅速构思、快速写作的目的。

五、掌握结构模式,迅速判断套用

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书面物化形式,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反映在文本结构中就形成了公文的层次安排。如上述“三段思维法”表现在公文结构中就形成了公文的三个大的层次(部分),一般公文写作教科书将其概括为:缘由——事项——要求(或结语),这就是公文内容的逻辑结构模式。它是对各公文文种结构特点的概括和总结,适用于许多文种的写作,可作为公文结构的基础范本参考、借鉴、套用。这三部分的常见写法如下:

开头缘由部分主要说明发文原因、依据、目的,开宗明义,概括地交代行文的基本意向或情况,并提起下文,让读者知道为什么发文。这部分写法有一些较固定的模式,常见的有概述式、根据式、目的式、引述式等。中间事项部分围绕行文的基本意向展开内容,叙述情况、分析问题、制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原则、方法和措施,让读者明白怎么做。常见写法有段组式、条款式、小标题式等。结尾要求部分提出要求、请求、希望、号召等,常用一些惯用语和请求式、总结式、强调式、呼应式等模式作正文的结束。也有公文不要专门的结尾,正文写完,自然结束,全文只有两部分。

与上述逻辑结构模式相对应的还有公文的篇章结构模式,也是快速写作所要掌握的。篇章结构模式也称“公文结构的体式布局”、“公文结构的外形体式”,它是深层逻辑结构的要素变化在篇章文字层面的反映。它的任务是对公文的材料、段落、文字进行排列组合,寻求最佳表现形式。常见的公文篇章结构模式有:(1)篇段合一式,(2)撮要分条式,(3)分列小标题式,(4)分块式,(5)主附件式,(6)条项贯通式,(7)章断条连式,(8)并列式等。公文结构模式化特点明显,写作人员只要熟悉、掌握上述常用结构模式,紧急情况下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迅速做出判断,套用某一模式,使文稿快速成型。

六、学会公文惯用语,方便快捷表述

工作思路怎么表述范文第5篇

[内容]

“理解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认真学习叶老的这些精辟论述,我们深深体会到,重视引导学生摸清作者的思路,强化思路教学,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应当如何强化思路教学呢?这里,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从课文题目入手很多课文的题目都或明或暗地蕴含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的题目可称之为“路标”,沿“路标”寻思路,“捷”径自然通幽。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课文题目中抓住文章的线索。比如教《舍身炸暗堡》,板书课文题目后,可问学生: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接着让学生讲讲题目中“舍身”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的意思。然后就题目进一步设疑启思: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是怎样舍身炸暗堡的?这样,学生不仅知道题目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从解题中了解了课文的脉络,找到了学习课文的路子。

二、从课文材料的安排特点入手有的课文按空间位置的变化安排材料,有的课文按总分关系安排材料,有的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材料……课文材料的结构特点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抓住课文材料结构特点,阅读课文就有了“抓手”,就能较顺利地理清课文的层次和思路,确定课文重点。如,按空间位置变化安排材料的课文,可从场面的转换之处入手探寻思路。如教《颐和园》,要提醒学生注意下列显示场面转换的语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从这个游览顺序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是: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这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和内容。

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课文,可先让学生找出中心事件,再思考开头、结尾与中心事件的关系。如教《飞夺泸定桥》,应从找课文中写飞夺泸定桥这件事的起讫处入手,找到中心事件后,再启发学生想想:文章开头交待了什么?结尾交待了什么?从与中心事件的联系上,学生不难明白:开头交待原因,结尾交待结果,课文是按照原因经过结果的思路写的。那么,中心事件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写的呢?师生再共同研究重点段,理出中心事件的层次和思路:接受任务急速行军抛敌于后浴血夺桥。

三、从作者认识的变化之处入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文章里必然常常体现出作者在观察事物过程中认识的变化和发展。如《挑山工》,开头写作者看到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常常跑到游人的前头去,于是心中产生了疑问。接着,作者写在登山途中与一位挑山工的三次相遇和对话,解开了心中的不解之谜。最后,作者写从挑山工登山这件事中得到启发,明白一个人生哲理。学生如果抓住了生疑释疑明理这条线索,理解了作者认识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把握了作者的思维途径,弄懂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一层显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