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试用期总结(精选5篇)

  • 文案试用期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 传统化疗:单药和联合化疗 在进展期胃癌的单药治疗中,有效的制剂包括:5FU,顺铂,蒽环类药物(阿霉素及表柔比星),丝裂霉素C和依托泊苷。这些药物的单药有效率不高,仅在10%~20%之间。然而这些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临床试…

文案试用期总结(精选5篇)

文案试用期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胃癌;化疗

1  传统化疗:单药和联合化疗

 

在进展期胃癌的单药治疗中,有效的制剂包括:5FU,顺铂,蒽环类药物(阿霉素及表柔比星),丝裂霉素C和依托泊苷。这些药物的单药有效率不高,仅在10%~20%之间。然而这些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临床试验结果仍有可能高估计了它们的疗效.由于单药治疗疗效不理想,为了提高治疗的有效率联合治疗便应运而生。在传统的联合化疗方案中,常用的治疗方案有FAM,FAMTX,ECF,ELF和FUP。在一系列二期临床研究中,它们的总有效率在20%~60%之间。然而报告的有效率却存在着早期较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样本大小和范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的趋势[4]。同时,这些方案的三期实验结果同样是无法令人满意的。这些令人难以信服的结果使得一些学者开始质疑晚期胃癌患者能否从姑息性化疗中受益。随后的三个三期临床试验打消了这种疑虑,同时也为系统性化疗在晚期胃癌患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这三个用FAM,FEMTX,ELF与最佳支持治疗相对比的独立试验中,试验组的总体生存时间(8~12m)均明显高于支持治疗组(3~5m)。后来,研究人员试图寻找出一种最佳的标准方案。然而近年的若干个对比联合化疗方案的三期试验中,并未找到一个明显优于其它的方案[4]。2000年,由Vanhoefer报告的比较FAMTX,ELF,FUP的三期临床试验指出三种方案的总体有效率在9%~20%,同时并无任何一个方案优于其它[5]。而被给予厚望的ECF方案在随后的两个随机试验中,并无明显证据证明其优于其它。值得指出的是,这些试验为晚期胃癌的临床治疗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这些传统方案总体上的低有效率及相互之间并无显著差别,使得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案。

2  新一代化疗药物及联合化疗方案在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 

尽管5Fu和DDP的联合化疗方案仍被公认为晚期胃癌治疗的基本方案,初治患者其有效率为40%左右,总体生存期8个月,中位生存期10个月。而对于耐药和复发患者,该方案疗效差。因此,有待新的化疗药物和联合方案进一步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目前,涌现出的新药主要包括多烯紫杉醇、紫杉醇、依立替康、卡培他滨、S1及三代铂类如奥沙利铂等。

2.1  多烯紫杉醇和紫杉醇

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中,多烯紫杉醇和紫杉醇目前已被证实具有令人振奋的疗效。在单用多烯紫杉醇或紫杉醇作为一线或二线单剂治疗的二期试验中,其有效率为11%~24%。同时观察其并不与其它药物交叉耐药和毒性相加。尽管两种药物在作为一线单剂治疗药物时有效率相当,但在多烯紫杉醇治疗中有的病例出现了CR.随后两种药物均被用于联合化疗,在数个多烯紫杉醇+5-Fu+DDP化疗方案中其有效率在22%~51%之间,中位生存时间为6~14个月,同时病人表现出了良好的耐受性。而以多烯紫杉醇为主的二期联合化疗试验也在积极开展,作为一线方案的总体有效率为33%~55%,中位生存时间9~10个月[6]。在SAAK组织的一个多中心二期试验中将DC和DCF方案与欧洲标准的ECF方案进行了比较。从早期的119个可用于评估的病例中显示DCF方案在有效率上优于ECF。同时一些以多烯紫杉醇为基础的三期联合化疗试验也在积极开展,并得出了一些结论。V325试验是迄今为止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最大的三期临床试验,该试验将DCF方案与标准的CF方案进行比较。近期公布了该试验的结果,DCF方案在有效率,疾病进展时间及总体生存时间上均优于传统的CF方案[7]。与此同时,近期报道的DCF与ECF比较的三期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了多烯紫杉醇在治疗晚期胃癌中的价值。在此试验中DCF方案在有效率及中位生存时间上均明显高于ECF组[8]。这些结果提示了以多烯紫杉醇为基础的联合化疗表现出了令人鼓舞的良好疗效,并有充分理由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应优先考虑。

2.2  卡陪他滨

卡陪他滨是一种通常用于单药治疗转移性结肠癌的口服氟尿嘧啶的衍生物,其现在也开始被应用于进展期胃癌的联合化疗[9]。在前期的单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试验中,卡陪他滨表现出了一定的临床疗效。Koizumi等[9]开展的二期临床试验,应用卡陪他滨单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9.4%,中位生存时间为8.1月。同时卡陪他滨与其它药物的联合化疗试验也在开展。一个联合卡陪他滨和多烯紫杉醇临床二期试验显示总有效率为6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2月,总体生存时间为10.5月[10]。Park等开展的联合奥沙利波和卡陪他滨的二期临床试验中,20个可以用于评估的的病人中1个达到了CR,11个达到了PR.总有效率为60%[11]。

2.3  依立替康

最近许多试验报道了依立替康作为单剂或联合治疗在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其中有效的联合方案包括DDP+依立替康,5-Fu+LV+依立替康和奥沙利铂+依立替康。综合上述试验总体有效率在32%~50%之间,总体生存时间6.9~12.6个月之间,这些结果说明依立替康是有效的进展期胃癌治疗药物[12~15]。值得注意的是,经依立替康治疗的病人通常伴有明显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尤其是腹泻见于大约20%的病人。并且腹泻与剂量有关,限制了治疗剂量。由于5Fu+LV+依立替康方案在胃癌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经在二期试验中得到证实。一个代号为V306的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也随之开展,237个病人参加了该试验,试验将5Fu+LV+依立替康方案(IF)与CF方案进行比较。近期报道了试验结果,根据该结果,IF组的病人似乎有更长的疾病进展时间和总体生存期,但无定论。值得一提的是IF组的药物毒副反应明显低于CF组,由于治疗的副反应而退出试验的病人在IF和CF组分别为21.5%和10%。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IF方案亦可作为进展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其与铂类为基础的CF方案在疗效上并无明显优势,而副作用更小[15]。

文案试用期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性质的独特性,决定了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文件材料的独特性,决定了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的独特性。其独特性主要体现为按教学环节及时归档。按教学环节及时归档应注意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要按教学文件材料内在的有机联系进行归档,其二是要按照学年度将教学文件材料进行归档。 

 

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档案,是指各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学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教学文件材料,既是教与学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综合智能的初次反映,有的还是科研成果的雏形。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有其独特性,师范院校教学档案的归档自然也有其独特性。 

 

一、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文件归档的独特性 

 

档案材料的归档可以说各有千秋:科技档案材料的归档,是根据科技档案的专业性、科技性、成套性、现实性、复用性、多样性特点进行的;文书档案材料的收集,是以年度为归档期限(一般是将当年一至十二月份的文件材料收集,在次年的六月底以前归档);建设工程档案材料的归档与科技档案材料的归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是,工程档案的归档在该工程竣工后的三个月必须归档;会计档案是隔年归档;照片、声像档案事后应及时归档;计算机盘(含磁带、磁盘、光盘等)一年后归档。而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档案的归档,是由其本身特点决定的。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不是行政管理,也不是企业管理,更不是生产建设,而是教学,所以高等师范院校档案材料归档自然不同于其他档案材料的归档,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按教学环节及时归档。教学环节可分为常规教学环节和课堂外教学环节。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档案材料的归档,应根据这两个教学环节及时进行。 

 

(一)常归教学环节的归档 

常规教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课堂内教学。这一环节的归档,是按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正常的工作秩序,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方面的材料进行归档,以时间顺序为主,其内容包括开学前期形成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安排表、课程设置计划;学期中期的教学进度情况,学期结束前所形成的教学文件材料,以及考试结束后档案材料的归档等等。 

第一阶段:开学前期 

开学前期形成的文件材料如学期开课计划书、教学任务书、学期教师授课计划、学期教学运行安排(排课、调课、任课教师的变更安排)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开学前期也是教学档案材料形成与收集的关键阶段。 

第二阶段:学期中期 

学期中期需归档的文件材料主要有教师的听课记录、学期中期各教研室的中期小结、教师教学工作小结、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班主任工作情况小结、教学督导组教学检查统计表等。学期中期档案材料的归档,是教学档案收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中期档案材料归档可以看出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可以促进教学工作。 

第三阶段:学期结束前 

学期结束前所形成的档案材料主要是考核、考务、考试、考察等方面的材料,像与考试有关的规章制度、考试科目安排表、平时考核成绩登记表、学生单课成绩考核表、考场记录表、试卷的制定方案、保密措施、评分标准、以及考察科目、考察计划书、考察情况总结分析等。 

第四阶段:期终考试后 

这一阶段应归档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教学方面;另一方面是学生考试、评优方面的相关材料。教育教学方面的文件材料,包括教师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教师课程教学总结,教师互评情况表,教学质量情况调查,教研室教学工作总结,教研室教研工作总结,教学系部的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听课、评课记录,教学督导有关方面的材料以及上级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文件材料。学生考试、评优方面的材料,主要包括学生试卷分析表,学生考试成绩册,考试试卷,学生综合测评、评优、评先及表彰材料,关于学生处分材料以及校级以上各类竞赛的通知、计划、组织实施方案、获奖的证明材料等。 

这样环环相扣,将开学前、学期中期、学期结束前以及期终考试后这四个阶段所形成教学方面文件材料归档,才能保障高等师范院校常规教学档案的齐全完整。 

 

(二)按课堂外教学环节对教学文件材料进行归档 

课堂外教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实践教学”,通常把它叫做教育实习。教学离不开课堂外教学这一环节,课堂外教学主要体现的是教与学。这一环节是检验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学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测试。这一阶段的教学档案材料主要是学生在实习过程所形成的,诸如实习计划、实习课程设置材料、教案、实习鉴定表、实习总结、论文以及社会调查等方面的材料进行归档,主要体现在三个时间段: 

1 实习前准备阶段 

实习前准备阶段的教学档案材料包括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等,具体说来包括实习课程设置安排表;实习基地相关文件材料,诸如实习基地协议书、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的协议书;优秀实习基地的申报、审批、检查、验证、评估材料;课程设置(学年论文),如论文指导书、任务书;毕业论文方面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及选题、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指导教师名单、学生分组名单、毕业论文检查安排表;班主任实习工作计划表。这些文件材料,都是教育实习前期阶段所形成的有关教育实习方面的材料。对实习前期准备阶段方面的文件材料进行归档,对整个实习工作的圆满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2 实习开展阶段 

做好实习过程中文件材料的归档,关键是要有针对性,对要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及时收集,在这个阶段中形成的文件材料主要有:实习教案、实习日记、听课本、实习简报、社会调查表、实习生课堂评估记分表、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申请表等。实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文件材料,体现的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智慧与才能的结合,是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对实习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如不及时进行归档,势必造成文件材料的丢失,以致影响到课堂外教学文件归档的完整性。 

3 实习总结阶段 

及时地将实习总结阶段的文件进行收集归档,有着重要的意义。实习总结阶段要归档的文件材料有:实习队实习总结,实习学生的教育实习表,优秀实习生名册,优秀毕业生论文答辩原始记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等。实习总结阶段的文件材料,是对整个实习过程实习工作和实习生各个方面的全面总结,同时也是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思想行为和教育能力的综合评定。既充分反映所取得的成绩,又反映实习过程中的不足;既包括学生的自我鉴定,也有实习学校对实习生在校实习阶段中的评价;既有班主任老师综合评定,又有实习小组的综合评价;既讲全优点,又讲透不足,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提高改进的办法。这也正是课堂外教学文件材料归档的意义所在。 

 

二、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文件材料 

 

归档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文件的归档,除了把握按教学环节归档的独特性外,还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要按照教学文件材料内在的有机联系进行归档 

教学档案材料的形成有它的内在紧密联系。学期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总结、培训计划与培训总结、培训安排与培训考试成绩册、实习指导安排表与实习总结等等,都必须是一组具有一定联系的整体。针对这一类材料,在归档时我们不能人为地把材料分散,当然也不能按年届机械组成案卷。因此,在材料归档时一定遵守文件材料内在的有机联系将其归档,切忌主观性、随意性,破坏文件材料的内在联系。 

 

(二)要按照学年度将教学档案文件材料进行归档 

按学年度归档文件材料有别于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按年度归档。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文件一般是以当年的一月至十二月为一个时间段进行归档。归档其单位在行政管理或生产建设活动中或日常管理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而高等师范院校文件档案,必须按照教育教学管理的规律性来进行归档,一般是从当年度的九月至次年的七月份为归档时间段,也就是按学年度教学文件材料进行归档。 

 

 

参考文献: 

文案试用期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探仪器的并行设计;电工艺设计;产品可靠性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3.006

从上世纪后期开始,我国市场上使用的物探仪器国内自主研发的占比逐年降低,转而使用进口仪器,因为进口仪器的野外施工效率高,可靠且稳定。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不得不反思、寻找设计制造仪器过程中可能有问题的地方。对于自主研发存在问题的地方提出解决方案,将电工艺设计放在研发仪器阶段之初,称之为并行设计思想。

1 关于并行设计思想的概念

1.1 传统研发模式

我国研发勘探仪器在前几年一般用串行研发模式进行研发,这种研发方式大多是按次序逐步进行,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问题,产品发现制造方面存在问题的时候,已经完成调试而且设计成型了。假如这个问题比较大,是后期工艺所无法调整的,就需要作废前期的设计从头再来,这种情况大大拖延了研发进度,延长了研发的时间;还有的产品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大问题,但进入工艺生产时质量控制稍微不够,就会在产品上留下隐患,使得产品的品质出现问题,逐渐影响到产品后期的品牌效应和可靠性。存在的问题有:产品容易损坏、维修难度大、稳定性很不好,就算出现问题及时修好,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也可能频繁出现同类故障。

1.2 产品的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的是在限定的一段时间内、规定条件下产品完成相应功能的能力。产品可靠性大概可分为两方面论述:一是确定,二是获得。在产品的设计之初就能确定出其可靠性,例如设计安全、讨论指标可靠性、电应力保护设计、分配设计、冗余设计、可维护性寿命设计、环境利用设计等。在产品生产的每个时期得到产品可靠性,即批量生产时期、试生产时期、详细设计时期、总体方案设计时期,由工艺控制和工艺设计得到的。工艺设计这一部分是依据要求的产品进行设计,使用更好的操作技术和方法,让产品的质量达到生产效率高、可靠性好、成本低廉的目的。其主要内容有工艺方案的拟定和选择、解析和检验产品设计的工艺性、把握生产的过程、设计工艺的设备、工艺文件的编制。所以,在以前的串行研发模式中,电工艺设计进入流程的时候已经到了试生产阶段,电工艺设计中发现的质量隐患,只能被动的弥补。只有采用并行设计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自主研发物探仪器对可靠性的影响。

1.3 并行设计理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了并行设计思想,在详细设计和总体方案设计阶段人员就参与进来,组成一个拥有机械结构设计、电路设计、工艺设计人员的团队,并行研发、并行式设计。并行设计方式拥有一体化、并行的、多方向的信息。提前参与的工艺设计,在产品研发初期就能意识到各种影响制造种种问题,伴随研发产品的全过程,能够在设计过程中随时反馈问题,一次性成功的研发出产品,从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降低成本、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可靠性。

2 仪器总体方案研发阶段中电工艺设计的作用

研发阶段,电工艺设计是用来完善研发产品的成品合格标准、工作原理、设计基础、设计任务书、构造特点和产品参数等。从工艺性方面寻找干扰到产品质量的原因,提出可行性建议:(1)寻找可行性的方案设计,找到电工艺在现有技术手段下无法完成或是难以完成的不稳定性原因;(2)根据生产线的产出速度和质量,找到需添加的技术改造项目、新设备和新设施初期的看法;(3)拟出处理的方法以及所使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4)对工艺进行试验和研究,解决较大难度的工艺技术关键问题;(5)对于生产新产品前的工艺技术提出培训项目。

3 对设计阶段中电工艺设计的作用做一个详细说明

在细节设计阶段,电工艺设计是用来进行核查机械结构设计资料、电路设计资料的工艺性。掌握可制造性的产品设计,消除成品出问题的隐患。工艺性核查的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到必要性和先进性设计,以及经济性的工艺制造,在结构和性能均达标的同时,将其工艺性再进一步提高,从而带动企业的生产经济。

(1)核实机械结构的工艺性设计。核实的主要项目有:是否采用合理固定;箱体组装焊接区的尺寸是否合理;接插件的选配是否合理;各部件的装配、拆卸是否可能和方便;线束过孔尺寸是否合理。

(2)审查电工艺性在电路版上的体现。元器件是电子产品的基本构成部分,因此在对物探仪器进行研制和设计的过程中,保证系统可靠性最重要的就是元器件的可靠性。在元器件的选择上要做到以下几点:无铅化的电子行业进程中,全部的器件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别分开有铅还是无铅,不然在流焊混装板元器件的过程中会出现,由于加热温度的原因,导致温度太低无铅元器件发生冷焊,或温度太高有铅原件发生热击穿;减少加工过程环节,尽量选用统一表面贴装器件或者通孔器件。这样可以降低加工的工艺成本;底部浮起高度较高的元件则更易于清洗。

(3)制作工艺性审查报告。工艺性审查报告主要有下列内容:结构设计的工艺性分析;电路设计的工艺性分析;样产数量及日期,产品名称;对于设计工程中的问题进行改进;在工艺方面分析电性能是否达标;结论。

(4)策划电工艺方案。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工艺设计并且做到步骤性、计划性、目的性,在对工艺性做出核查之后,要能做出足够保持产品稳定生产的工艺方案。工艺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确立工艺方案,确定基本原则;制定产品试生产进度表;规定工艺规程的复杂程度;规定出产品生产过程的事件划分,确定工艺路线;分析工艺方案的经济效果;定制改造与产品加工有关的技术方案。

4 在试生产阶段电工艺设计的作用

初期生产的主要目的,对制造过程做一个组织、协调、规划、控制及监督的过程,可以达到优质、低消耗、安全、高效的既定目标对于后期的制造过程做出规范,避免产品损伤在制造过程中。

4.1 制定工艺文件

按照一定的条件制定合理的生产过程,将工艺流程的方法、内容、程序、材料、工具、设备再加上各个环节的技术规定,以图文形式表达,这就是工艺文件。其重点有以下几个作用:(1)指导技术,成品质量得到保障;(2)考核工时定~,定出生产目标;(3)建立生产秩序,组织生产;(4)对于物料进行安排;(5)调整劳动组织;(6)对模具、工装、工具进行管理;(7)巩固工艺纪律;(8)总结经济核算的依据。

4.2 建立试生产线并做出检验

组织调整试生产线,保证没有问题了再开始生产,同时验证工艺的合理性工艺配置、设计方面是否可用。证实工艺设计可行性的时候应做到:(1)既要适合实际的企业情况,又要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2)工艺文件要结合图文进行展示;文件做到条理清楚、简洁明了、规范严谨;要能够很直接的表达出来,只看工艺规程,就可以进行正常的工艺活动。(3)检查产品的内容与设计文件是否相符合,要可以展示产品设计的意图,尽量使产品设计有可靠性。(4)能为之后的批量生产工艺打下良好基础。(5)时刻做到质量第一,重点控制可靠性薄弱的环节,定量要求技术指标。

4.3 整理试生产线的工艺技术文件

工艺技术文件可以分为质量控制流程、工艺方案、工艺计划、工艺标准。工艺技术的文件有很多,总结下来主要含有:各种汇总图表,包括消耗定额表、配套明细表、工装明细表;各种作业指导书,包括:电路板工位图、示意总体结构图、生产前的准备、整机工艺流程图、箱体装联图、缆线装联图等;所用设备的相关的电子文档及工艺参数文件;工艺更改单,有临时性和永久性之分。

4.4 总结与修订试生产工艺

结束试生产后,评审工艺总流程、方案,并且核实并总结方案。对于设计问题的,让有关部门进行及时的协调和修改;对于工艺性文件进行完善补充;对于所需材料进行核实;必要情况下应重复检查试生产的技术;总结试生产工艺;完成最终生产工艺的报告总结;召开鉴定会,鉴定试生产产品,检查试生产阶段是不是已经可以批量生产有可靠性的产品,以及判断的生产系统是否合格;完成工艺定型,然后开始进行批量生产。对于产品的主要工艺和设计进行测试,以上皆为试生产的作用,也可对批量生产的速度做一个估算。在定型时需要将完成的手续进行归档、会签、审批,确保工艺文件成套性、正确性。

5 结束语

提升电工艺设计物探仪器研发的产品可靠性,需要应用并行设计的思想,从技术上和时间上减少研发时间、推进研发进程、使产品从研发直接转入生产,达到企业的高品质、高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卫平.电子产品制造技术[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文案试用期总结范文第4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fined basic process of primary maintenance support concept, based on support test data of some equipment, the paper quantitatively evaluates mean interval time of failure and some maintainability and supportability parameters, and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primary maintenance support concept and gives optimization advices, and validates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failure law follows Weibull distribution, and then, in the form of acceptable section optimizes the maintenance interval of the equipment and puts forwards the reasonable optimal advice.

关键词: 维修保障方案;试修;评估;维修间隔期

Key words: maintenance support concept;test maintenance;evaluation;maintenance interval

中图分类号:{V2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318-04

0 引言

装备寿命周期各阶段有着不同的工作内容,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需要制定不同的保障方案,其优化也是一个动态调整优化的过程。通过相关资料的研究,对使用中成熟的维修保障方案中的部分问题进行局部优化的研究较多,而对初始的维修保障方案优化的研究较少;战时维修保障方案多以理想化的作战想定、保障方案为背景通过建模进行理论研究的较多。在维修保障方案优化研究中总体上是以理论研究理论[1-5]。文章以修理试验为基础,并基于故障信息统计,选取特定参数评估优化初始维修保障方案,为合理地制定维修保障方案提供方法和理论上的支持。

1 维修保障方案优化流程

初始维修保障方案通常需要通过保障试验、初步使用等来收集各种故障信息和维修实践分析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确定可行、较合理的优化方案;然后在装备大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后通过使用,再不断的优化。具体方法上可以从时间、维修资源、维修能力、可用度、装备完好率、维修效率、总费用等方面进行优化,可以根据需要单因素地优化,也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优化维修保障方案。初始维修保障方案的优化流程如图1所示。其中,FMEA表示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RCMA表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RSM表示可靠性、保障性、维修性。

2 定量评估分析

2.1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试验中对采用点估计的方式对平均故障间隔时间(里程)时行初步估计,其中故障数包括所有的故障。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试验期间使用时间总和与故障总数之比。根据统计计算,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的点估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号车平均每12.5摩托小时/299公里发生1次故障,2号车平均每13摩托小时/274公里发生1次故障,3号车平均每7.9小时/84公里发生1次故障。总体上看,该装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12.3摩托小时,平均故障间隔里程为247公里。即使不考虑作为试验备用车的3号车,总体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和里程也分别仅仅为12.7摩托小时和288公里。根据分析,此装备可靠性低、故障率高,对维修保障要求高,因此在等级修理的基础上需要增加保养和使用检查的频率。根据经验与上述分析,二级保养周期可设置为12小时。

2.2 维修性参数

2.2.1 平均修复时间(MTTR) 装备平均故障修复时间为试验期间消耗的总故障修理时间与修复的故障次数之比。根据统计,MTTR为:

MTTR=■=■=129(min) (1)

ti——排除第i次故障所用时间;N——故障次数。

2.2.2 百公里平均修复性维修时间 百公里装备平均故障修复时间为试验期间消耗的总故障修理时间与期间装备的行驶里程之比,并乘以100公里。根据统计,百公里平均修复性维修时间为:

■=■=27(min) (2)

ti——排除第i次故障所用时间;S——行驶的公里数。

2.2.3 重要部件拆装、更换时间 根据统计,如整体拆装动力舱、整体拆装炮塔、拆卸与安装轮胎、拆卸与安装减振器、拆卸与安装球笼等重要部件的平均拆卸、更换时间为:

■=■=■=128(min) (3)

Ti——某一重要部件拆装工作时间;N——重要部件数量。

通过维修性参数的统计定量评估,可以看出平均修复、更换的时间达到2小时还多,超过基本要求。并且试验中有三个优势条件:试验中由专业院校的教练团维修人员保障,有专业维修教员进行指导,修理能力明显高于基层级机构;为专业院校教学服务的教练团维修机构的设备、机工具的配套保障率高于基层级维修机构;平时的修理环境明显不同于战时。因此,在制定维修保障方案需要注意两点:

①要注重设备、机工具的配套,设计相关机工具或对其进行改进增强其有效性,明确维修人员的技能水平,便于在装备使用过程优化维修力的结构与编配;②要对等级修理的维修内容与深度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小修的维修内容和修理深度、增加中修的维修内容和修理深度。

2.3 保障性参数

2.3.1 装备完好率 装备完好率为试验期间装备完好的天数与试验期间总天数之比。经过统计,装备可工作时间162天,三辆车的不能工作天数分别为47天、 37天、54天。装备完好率为:

(3×162-47-37-54)/(3×162)×100%=71.6% (4)

2.3.2 使用可用度 使用可用度为试验期间可用时间与试验期间总时间之比。试验期间总时间为162天(11664小时)。不可用时间包含因故障修理产生的不可用时间和维护保养时间,三台车因故障修理产生的不可用时间共计为2423.08小时。每台车每天的维护保养时间在2.5小时左右,乘以“能工作天数”后3台车维护保养时间总计为870小时。使用可用度为:

(11664-2423.08-870)/11664=71.77% (5)

2.3.3 百公里维护保养工时 百公里维护保养工时为试验期间消耗的总维护保养时间与试验期间装备的行驶里程之比,再乘以100公里。

百公里维护保养工时=2436/(9491+549.3+9464)×100=12.49

2.3.4 百公里修复性维修工时 百公里修复性维修工时为试验期间消耗的总故障修理工时与试验期间装备的行驶里程之比,再乘以100公里。

1号车修理工时为:2.5×4+1.67×3+8×5+16×5+6.33×5+4.67×5+21.5×6+20.67×10=525.7

2号车修理工时为:1.83×4+1.33×3+32×13=427.33

3号车修理工时为:5×6+1.83×2+1.5×2+7.5×9+9.5×3+18.33×11+24×3+8×4+3.33×5+1.67×3+0.92×5+35.67×6+10.5×9+8.17×8=838.41

百公里修复性维修工时:(525.7+427.33+838.41)/19504.3×100=9.18

2.3.5 百公里预防性维修工时 百公里预防性维修工时为试验期间消耗的预防性维修工时与试验期间装备的行驶里程之比,再乘以100公里。其中:预防性维修工时包括维护保养总工时和小修工时。

三台车完好的天数为481天,维修保养总工时为3367人·时,小修总工时为900人·时。

三台车总行使里程为:13000+549.3+24380.7=37930公里。

百公里预防性维修工时为:(3367+932.2)/37930×100=11.33

通过保障性参数的统计定量评估,可以看出:

①完好率与使用可用度基本相同。这里的“完好率”相对于“使用可用度”是大尺度计算方式,如果故障能够快速修复,统计条件下完好率要大于使用可用度一个等级。这说明装备一旦故障,修复时间较长,装备当天无法再使用。百公里保养工时和百公里修复工时都远大于8个工时,也已证明此分析;

②完好率与使用可用度都明显偏低;

③各类维修工时较长。平均的百公里保养工时达12.49,基本达两个工作日,说明保养工作量大,维护保养的方便性、可达性较差;平均的百公里修复性维修工时达9.18,说明维修性较差,机工具、设备的配备与有效性明显影响保障能力(维修人员的技术能力基本可以满足要求)。

比如,在试修中发现有多次故障,属于部组件损坏,需要换件修理,然而需要吊出动力箱;如更换转向助力泵、起动电机等,过程复杂、要求高,时间长(仅拆装动力舱,4~5名修理工拆装各需要约2.5个小时),为了保证装备的战备完好率,及时修复故障装备,建议基础修理分队具备吊舱修理能力。通过检修发现,随车工具中应补充一些常用工具,如主离合器制动液加注漏斗、变量泵与三联阀连接管接头拆装扳手、球笼结合盘固定螺栓拆装扳手等。并且为了提高修理质量与效率,优化设计制作了动力舱吊装工具、专用支架、轮毂专用拆装工具等7种。

④对基层级维修机构来说,等级维修内容与范围需要进行部分的缩小。

3 故障原因统计分析

根据记录统计的故障信息,表2列出了故障原因分布。其中,产品质量问题和装配质量导致的故障最多,分别为38起和24起,占故障总数的34.2%和21.6%,设计缺陷导致的故障约占10%,使用、维护不当导致的故障占12.6%,自然耗损和使用环境导致的故障各占8%。

由表2可知,在所统计的故障中,有高达56%的故障属于产品质量和装配质量问题,该装备的可靠性较低。产品设计缺陷和使用、维护不当导致的故障也占较大比重。

另外,通过对故障排除情况的分析,在所需器材和设备满足的情况下,80%以上的故障可以依靠试装队的维修力量修复,应当说明的是,试装队依托的是学院教练团修理营的维修力量,维修能力要高于部队基层级修理力量。因此在维修保障方案的优化中需要强调:

①提高装备设计生产质量,改进设计缺陷;②提高装备使用、修理人员正确使用、维护与维修装备的技能,提高保障能力;③加强器材、维修机具设备的配套建设,确保尽快形成维修保障能力。

4 基于威布尔分布的维修间隔期优化

4.1 数据处理 分析装备的故障分布规律需要设计统计方式并统计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分析为装备保障方案的制定,特别是定期维修间隔期的确定提供客观的依据。表3、表4分别列出了1号车和2号车的故障时间分布数据。

由于在试验初期, 1号装备和2号装备的技术工况不同,1号装备为试验定型阶段样车,已经工作约250个摩托小时,为了保证两台装备的数据的一致性,需要对表2中数据进行处理,即在相应故障摩托小时的基础上增加250个摩托小时,以模拟装备从初始运行阶段以来的故障历史,准确地计算相应的故障分布参数[6]。

4.2 维修间隔期优化 在试验过程中,事后维修仅仅使装备恢复到能够执行规定功能,并不能使装备恢复如新,假设每次维修的结果是“修复如旧”,可以认为维修并未对修后装备的故障发生规律产生影响,即假定装备故障事件是独立同分布的,上文试验数据可以直接用来拟合故障分布函数。

威布尔分布是可靠性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类分布形式,它特别适应于电子与机械故障的分布形式。因此,装备故障函数取为威布尔分布形式,采用两参数威布尔分布函数来拟合装备的故障分布规律[6][7]。根据威布尔变换,令y=ln(-ln(R(t))),x=ln(t),则:

y=y(x)=β(x-ln(η)) (6)

设共有n个故障数据,使其按照增序排列,令t(i)(i=1,2,…n)标记此列有序数据,xi=ln(ti),yi=ln(-ln(1-i/(n+1)))。以1号车的故障数据为输入,(xi,yi)威布尔分布概率图如图1所示。该直线的斜率即为β的估计值,直线与x轴的交点给出ln(η)的估计值。

由图2直观分析,图中数据点基本沿一条直线分布,因此可以认为该装备的故障分布符合威布尔分布规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E,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对分布参数进行估计。若X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x;η,β),则它的极大似然函数为:

L(η,β)=f(x1;η,β)f(x2;η,β)… f(xn;η,β) (7)

η和β为待估计参数,当L(η,β)取得最大值时,对应的η和β值为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8][9]。

利用表1所示故障数据,对1号车的威布尔故障分布参数进行估计,得到η=661.95和β=3.42,α=0.05条件下,η的置信区间为[610.45,717.79],β的置信区间为[2.79,4.19],其期望寿命为594.86个摩托小时。利用表2所示故障数据,对2号车的威布尔故障分布参数进行估计,得到η=593.50和β=3.91,α=0.05条件下,η的置信区间为[542.06,649.83],β的置信区间为[3.00,5.10],其期望寿命为537.26个摩托小时。则1号车和2号车的故障概率密度函数如图3所示。

根据上述结果,求得中位寿命分别为594.68小时和540.39小时,可见两台装备呈现的故障规律十分接近。实际上,由于装备在部署初期存在初始故障期,导致故障多发,因此2号车的故障发生频次较高,而1号车虽然已经工作250个摩托小时,但在本实验阶段已经进入平稳故障期,同时试验前的维修也相应地降低了该装备的等效役龄,因此出现了2号车的中位寿命比1号车低的情况。

总体上,试验得到的数据充分地反映了在正常工作环境下,装备的实际故障规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根据上述分析,装备的定期维修间隔期应控制在[540,575]之间。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应根据装备的具体故障历史和任务载荷等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

5 结束语

初始维修保障方案的优化涉及间隔期、修理级别、各级别的维修范围与工作内容、各级的维修人力、维修器材、维修保障设备等各种保障要素与相关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优化。文章在对修理试验中的部分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初始维修保障方案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地分析与优化。而如何选取参数,如何在没有大量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分析故障的规律,如何根据故障规律划分修理级别、确定维修工作内容等问题还需要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段振华,郭建胜.航空装备预防性维修工作确定与优化[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1,36(2):119-121.

[2]王东南.面向任务的维修保障能力评估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徐航,张会奇,陈春良.基于遗传算法的战时维修保障系统优化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6,20(5):1-4.

[4]杨小松,张建华,廖苓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车辆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0,12(5):29-33.

[5]陈宝雷.战时装甲装备保障方案确定与优化研究[D].装甲兵工程学院,2008.12.

[6]高萍.基于可靠性分析的复杂设备预防性维修决策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8.

[7]莫布雷.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M].石磊,谷宁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文案试用期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在电子技术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的实验训练,是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电子类和其他相近专业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对于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与掌握电子系统的知识、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重点与要求

本课程的重点是电路设计,内容侧重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较为复杂的功能电路或小型电子系统。一般给出实验任务和设计要求,通过电路方案设计、电路设计、电路安装调试和指标测试、撰写实验报告等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电路设计水平和实验技能。在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系统设计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般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独立完成方案设计、元器件选择、电路设计、仿真分析、电路的安装调试及指标测试,并独立写出严谨的、文理通顺的实验报告。

具体地说,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建立电子系统的概念,综合运用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完成一个电子系统的设计;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一步熟悉常用电子器件的类型和特性,掌握合理选用器件的原则;掌握查阅有关资料和使用器件手册的基本方法;掌握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设计与仿真电路系统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课题,达到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训练,要求本课程设计涵盖模拟电路知识和数字电路知识,因此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求包含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环节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2.1课堂讲授。

课程设计开始前,需要确定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通过两学时的教学,明确课程设计的要求,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安排、成绩评定方法等。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指导老师介绍课题的基本情况与要求,要求学生从多个课题中选择一个。

2.2设计与调试环节。

2.2.1前期准备、方案及电路设计。

前期准备包括选择题目、查找资料、确定方案、电路设计、电路仿真等。在确定方案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根据技术指标,进行方案分析、论证和计算,独立完成设计。设计工作内容如下:题目分析、系统结构设计、具体电路设计。

学生根据所选课题的任务、要求和条件进行总体方案的设计,通过论证与选择,确定总体方案。此后是对方案中单元电路进行选择和设计计算,称为预设计阶段,包括元器件的选用和电路参数的计算。最后画出总体电路图(原理图和布线图),此阶段约占课程设计总学时的30%。

2.2.2在实验室进行电路安装、调试,指标测试等。

在安装与调试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安装和调试,达到任务书的各项技术指标。

预设计经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学生即可购买所需元器件等材料,并在实验箱上或试验板上组装电路。运用测试仪表调试电路、排除电路故障、调整元器件、修改电路(并制作相应电路板),使之达到设计指标要求。此阶段往往是课程设计的重点与难点,所需时间约占总学时的50%。

2.3撰写总结报告,总结交流与讨论。

撰写课程设计的总结报告是对学生写科学论文和科研总结报告能力的训练。学生写报告,不仅要对设计、组装、调试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而且要把实践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报告应包括以下方面:系统任务与分析、方案选择与可行性论证、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及元器件选择、元件清单和参考资料目录。除此之外,还应对以下几部分进行说明:设计进程记录,设计方案说明、比较,实际电路图,功能与指标测试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等等。

总结报告具体内容如下:课题名称、内容摘要、设计内容及要求、比较和选择设计的系统方案、画出系统框图、单元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画出完整的电路图,并说明电路的工作原理。组装调试的内容,包括使用的主要仪器和仪表;调试电路的方法和技巧;测试的数据和波形并与计算结果比较分析;调试中出现的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总结设计电路的特点和方案的优缺点,指出课题的核心及实用价值,列出系统需要的元器件清单,列出参考文献,收获、体会,并对本次设计提出建议。

2.4成绩评定。

课程的实践性不仅体现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体现独立完成设计和分析的能力。因此,课程设计的考核分为以下部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设计成品:观察实验现象,是否达到技术要求。(安装工艺水平、调试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具有设计题目、技术指标、实现方案、测试数据、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收获体会等。课程设计答辩:考查学生实际掌握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设计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及创新精神,等等。

3.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步骤

在“电子技术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通常只介绍单元电路的设计。然而,一个实用的电子电路通常是由若干个单元电路组成的。通常将规模较小、功能单一的电子电路称为单元电路。因此,一个电子系统的设计不仅包括单元电路的设计,还包括总体电路的系统设计(总体电路由哪些单元电路构成,以及单元电路之间如何连接,等等)。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通用和专用的模拟和数字集成电路大量涌现,电子系统的设计除了单元电路的设计外,还包括集成电路的合理选用。电子电路的系统设计越来越重要,不过从教学训练角度出发,课程设计仍应保留一定的单元电路内容。

电子系统分为模拟型、数字型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混合型三种。

虽然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设计的方法有所不同(尤其单元电路的设计),但总体电路的设计步骤是基本相同的。

电子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与步骤包括:总体方案的设计与方案论证、单元电路的设计、单元电路间的连接方法、绘制总体电路草图、关键电路试验、EDA仿真、绘制正式的总体电路图等。

4.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效果

学生经过这样系统训练后,各方面技能都通过考核,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吉祥,易凡,丁文霞等.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课程设计(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杨志忠,华沙,康广荃.电子技术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