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教育论文(精选5篇)

  • 班级教育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人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高级动物,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思想情操、喜怒哀乐各不相同,要把一个班五十多名学生的特点琢磨透,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个家长一辈子连一个孩子都不一定能管好,一个老师要在三年内(甚至一年内)要将全班几十个学生都吃透,…

班级教育论文(精选5篇)

班级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本教育;走向

执教几年,越发觉得班级管理是一门大学问。很多老师往往重教学研究,轻班级管理。他们似乎觉得教学才能显示出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能力,教得好,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而带班管学生,有什么可说的。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其实,这才是一门最复杂、最深奥的学问。

人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高级动物,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思想情操、喜怒哀乐各不相同,要把一个班五十多名学生的特点琢磨透,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个家长一辈子连一个孩子都不一定能管好,一个老师要在三年内(甚至一年内)要将全班几十个学生都吃透,非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教育专家不可为也。因此常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班主任们,更要注重在班级管理中的“人本教育”运用。

一、何为人本教育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教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教育承担着开启人智能的责任。在这一方面,从最初对智能的单一理解(语言——逻辑智能),到20世纪中期加德纳等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并在往后数十年间进行实践,人类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将在智能开发上探索得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然而人之为人,除了智能的开发外,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灵魂的塑造。一个智能发达的“个体”能对世界有所裨益,然而灵魂重量的缺失,将使生命丧失其特有的灵动和丰盈,流于纯智能的寡淡和单薄。

在思想史上,人本的哲学取向其源可溯至普罗塔哥拉“人是万事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论断。普罗塔哥拉的论断乃是基于认识论的,它的意义在于确定了人在认识中的中心地位。从“人本主义”到“以人为本”或者说“人本”,核心的理念就从“人是认识的主宰”转向“人是实践的目的”。因而,“人是万事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就演化为“人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席勒发展了这一学说,他认为:“人本主义要求,人的整个本性应该被用来作为哲学必须全心全意以其为论证起点的整个前提,人的全面满足应该是哲学必须以其为目标的结论,哲学不应该借助一开始便抽象……来脱离真实的生活问题。”席勒的论述表明,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人在其中的两个基本的规定性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以及人的需要之满足作为归宿。

人本教育,顾名思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最终极的目标应是培养“人”。这样的人,不仅在智能上得到全方位的开发,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一颗属于他自己的灵魂。纵观中国当代教育。在智能的开发上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灵魂的唤醒”更似渺渺无期。然而诚如一位教育者所言。我们无力凭己之力改变这个教育体制,但我们可以宣扬一些合乎教育本质的理念,用以感染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者,从而使受教育者获益。具体来说,人本教育就是要在一线的教育实践中融入人文关怀,在进行智能开发的同时唤醒沉睡的灵魂。

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对学生智力启迪的同时不放松对其灵魂的塑造,这才是一个好老师应该做的。

二、当下教育的非人本现象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总觉得我们还处于一种原始的低层的管理水平,我们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在现实具体的班级管理中,还存在着“非人本”教育的现象。

非人本的教育重共性、划一而非个性、差异。作为教育对象的人之属性,可以理解为人所共有的属性,也可以理解为人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非人本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并非是以单个对象的属性为其出发点,而是以对象的共同属性为出发点。它试图将复杂的教育对象归结为简单的整齐划一,其结果是差异的消除。抽象导致无差别的划一,而对抽象划一性的追求,则必然是抹杀个性和差异。教育的计划要求是这种划一的宏观表现,而班级授课制则是这种划一的微观形式。而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只见到抽象的“人”,而看不见一个个活生生具体的人。有情有感的生命的人。我们管理中的人本主义成份太少,总是企图以这样的制度、那样的纪律去制约学生。我们常常习惯于以多少个“不准”,多少个“严禁”来要求学生,但我们却很少考虑学生这时候都想些什么,他们的希望和要求是什么。有时候学生的要求不一定过多,不一定超越了现实,但由于我们的疏忽,我们的不理解,常常让学生失望。试想。那些常常带着失望情绪的学生能对你的那些“不准”、“严禁”心悦诚服地去遵照执行吗?有的大打折扣。有的置之不理,有的还要“顶风违纪”。久而久之,学校、老师与学生形成了对立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正确要求都难以贯彻落实。因此,无论是在教育理论的论述中,还是在教育实践的言说中,学生是作为“对象”而存在于教育过程中的。作为对象的学生是一个总体性概念,而非是一个具体性概念。总而言之,教育的出发点已经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抽象性的和划一性的人。划一性和抽象性成为真实的存在,而差异性和个别性则成为被排斥被压制的对象。当代教育所面临的真正矛盾和症结正在这里,

三、人本教育的走向

实践“人本”教育,首先必须要在人的观念上取得突破,从本质主义的人性观转向生成主义的人性观,把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现实的而非理想的、差异性的而非划一性的人作为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只有在尊重差异性的前提下,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示,人的创造力才能够得到充分的表现,人的主体意义也才能得到真实的体现。尊重人的差异性意味着,教育只是人的存在。它不是与人的发展相分离的,而是人自身发展的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充实,更是完整人格的培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没有人本精神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急功近利的破坏性的教育。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去教育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老师、校长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我们以往的悲哀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这实际上是“师道尊严”的余毒还在作祟,一个老师放不下“师道尊严”这个包袱永远不能与学生为伍。让学生听令于自己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时代在发展,学生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要因袭旧制,抱残守缺,实在到了该伤筋动骨,清洗脑髓的时候了。

班级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大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小群体,其中班级群体是大学生群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下,在专业划分的基础上,由特定数量学生组成的,有自己的组织结构,以班级和个人的同步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班级群体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班级群体固有特征,运用科学的手段和艺术的方法,以大学生班级群体为单位对象所进行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

二、典型群体心理现象对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通过分析以下几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以获得进行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

1.群体压力与从众。

群体压力是群体借助规范的力量形成的一种对其成员心理上的强迫力量,以达到对其行为的约束作用。当一个人的意见与群体大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时,就会感到紧张,恐惧自己会偏离群体,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处于孤立的境地,他就会在群体的压力下顺应大多数人的意见。群体压力有利于维护群体的团结,减少群体分裂,有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并使大多数成员获得群体归属感和满足感。但是,对于群体中少数固执己见的人来说,群体压力对其形成强大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会抹杀成员的个性和创造性。所谓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群体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现象。在进行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班级中营造正确的舆论,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大多数人都能够认同和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时候少部分不从众的学生就会在群体压力下发生从众现象,这样有利于整个班级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但是,随着现代信息交流的迅速发展,许多不良信息,错误的舆论都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这时候如果发生盲目的从众将不利于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2.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又称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提出,在群体背景下由于唤醒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从而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在这种情况下,群体一起解决问题会导致个人行为效率的提高,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个人的潜力,最终会使人们找到更多、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问题解决办法。相反,如果人们过分注意到这种竞争和被评价意识,会导致人们过度焦虑、精神不集中,反而会影响到自己正常的思维活动,导致行为效率下降。根据这种现象,需要教育者创新教育方法,避免单纯的灌输式教育,可采取课堂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竞争意识,发挥个人潜能,同时要注意把握度,创造和谐课堂氛围,避免受教育者过度焦虑等。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或他人的参与导致个人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正是社会惰化的表现。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提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每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相应降低。根据这种心理现象,教育者在组织班集体共同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为避免出现社会惰化现象,教育者应告知受教育者其行为效率可单独测量,从而激发成员的责任意识,调动其积极性,争取为集体多做贡献,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3.模仿与暗示。

模仿是模仿者主动的,在许多场合下是有意识、自觉的,并且不受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仿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在班级群体内部经常会发生模仿的现象,我们会看到,一些具有高尚品德、渊博知识、过人能力的人,往往会成为其他班级成员敬慕的对象,为了获得和他一样的成绩和成就,就会对其性格、风度、生活方式和举止行为等产生模仿。根据这些群体模仿的特点,教育者在进行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树立榜样的力量,通过榜样作用,使其他学生对其模仿,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暗示是在无条件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和思想。暗示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暗示教育法 是教育者必须了解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在对班级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教育者要使班级群体首先保持一种愉快、轻松、集中的心理松弛状态,坚持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的原则,采取语言或其他形式的暗示手段,让班级群体在这种暗示的氛围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三、利用群体心理理论加强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从群体心理学的理论出发,提出加强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对策思考。

1.群体凝聚力。

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将全体成员在情感、价值定向或行为方面联合起来并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感情,对于群体任务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很多,心理学认为,当群体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会给群体内成员之间的联系造成一定的困难,使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变得相对冷淡,缺乏凝聚力;群体目标的设定会影响到群体凝聚力的高低,一般来说,凡是目标明确,并广泛被群体成员自愿接受的群体的凝聚力会很高;另外,活动是群体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根据以上这些群体心理理论,教育者通过合理确立班级群体规模,以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交往;科学设定班级群体教育目标,做好各阶段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组织班级群体活动,如参观、竞赛、讨论、表演、运动等,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彼此间的吸引力,提高班级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助于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和完成。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为群体的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每个成员必须遵守。正是由于群体规范的存在,群体才表现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加强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相应的制度规范对班集体及其成员进行制约和引导,使之不偏离班级群体教育的目标。比如,校级优秀班集体的评选规范,这是对班集体行为的一种导向和激励,我们需要加强相关的制度规范建设,来塑造班级群体的整体氛围和行为模式。另外,在实践中,许多优秀班集体也都订立了自己的班级规范,这些规范是以明确的条文形式要求班级成员遵守的自治性的行为规范,其建立在班级成员一致意见基础上,是班集体对其成员的一种期望和要求,容易被同学理解和接受,对班级同学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是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和借鉴的。

3.群体领导者。

领导者是组织中的一种角色或职务,在领导过程中承担指引任务或发挥影响作用的个体。一般来说,群体都有领导者,在班级群体中,辅导员和班长等都是群体领导者。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这些领导者的作用。首先,要强化高校辅导员的积极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创新功能,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改善教育环境;发挥辅导员的激励功能,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辅导员的组织功能,组织班级开展讨论、竞赛、参观等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发挥辅导员的沟通协调功能,使班级内部关系和谐,班级意见一致,加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群体的积极作用。学生骨干群体是大学生班级群体中的一个 核心 群体,主要包括班长、学习委员、团委人员等,这些学生骨干群体既是教育对象,同时又承担者一部分教育管理的职能,又是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这部分群体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完成。

4.群体心理现象。

班级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级中学;教育技术;特色;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71-01

1.建设有班级特色的校园文化

1.1 新生入学的第一堂德育活动课:理想信念教育——把自己当作人才来培养。

活动目的:从今天起,树立“把自己当作人才来培养”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活动过程:学生将自己装扮成自己心目中的人才,接受全体同学的采访,畅谈理想。

活动小结:“天生之人必有材,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将来,我只是小小生意人中的一个,我定是乡里口碑最好的一个,最受顾客欢迎的一个。哪怕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也是家乡里最优秀的农民一个。哪怕我就是一名清洁工人,我也一定是工作最出色的一个……所以,我们从今天开始,积累每一次失败,创造每一次成功,沉淀每一次智慧,让自己具备“人才”的品质。

当然,这一理想信念的教育不是一节活动课就结束,还要渗透到班主任的实际育人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1.2 特别的班规,特别的班魂。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都认为,班规应具体切实可行。我不敢苟同,我们也曾经是学生,对学校班级的很多条条框框很不耐烦,具体操作琐屑。我曾经和学生一起拟定班规,让学生当做练字一样来熟悉,结果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对班规有了畏惧的心理。了解了儒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我就思考,我们能不能拟一个简单好记易操作的班规,让孩子们记住一辈子,影响他们一辈子呢!我们教学的301班,班规是与众不同的。而且一用就是三年。简称“三个不做,六个特别,”这八个字成为了301班的班魂。

①伤害他人利益的事——不做;②损害班级名誉的事——不做;③不利于国家的事——不做;④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⑤特别会学习,特别能吃苦;⑥特别有志向,特别有作为。

这特殊的“三个不做,六个特别”是作为“把学生当作人才来培养”的班级管理指导思想,贯穿整个教书育人的过程,也是学生“把自己当作人才来磨练”不灭的力量源泉。说也奇怪,就这个班规,让301班连续三年成为学校的优秀班级。有位领导表扬说,谢老师带班,那是教化无痕的境界,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质是别班同学所不能比的。

1.3 与别班不同的教室布置。农村的孩子大多不富裕,教室里没有华美的装置,但整体效果简约、朴素大方。窗帘选用的是一般的布料绿叶红枫,风格热情典雅,学生非常爱惜,连怎么绑都统一位置同一花样。学习园地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园地,如果不是手抄报比赛,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半个月出版一次。图书角的策划别具一格,图书目录,借还登记都在上边,人人争看经典名著,学习气氛浓厚。还有英语角、美文自己写栏目。墙上的标语主旨明确,“做人,做好人,做个积极进取的人”、“求真、向善、尚美”、“把自己当作人才来磨炼”等标语更替使用。中考动员的标语是特别的:(教室前墙)直面中考,竭尽全力, (教室后墙)会学习,能吃苦,有毅力,有志向。还有名人名言的布置……教室布置体现了师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与“三个不做,六个特别”相得益彰,互为表里。

2.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

2.1 争取每人每一阶段都有事做,有收获,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关于这一点主要运用到了美国教育家丁·布罗非激励学生学习的二十四条教学策略同时借鉴了魏书生老师的一些做法。有效利用各种课堂学习和班会活动,把课堂组织和安排成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包括鼓励学生、耐心地帮助他们乐于学习而不必担心犯错误会导致批评等内容,“跳一跳够得着”,通过保持成功的期望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一策略的一些做法有:

①初一年级,我们实行竞选班干制,每学期两次,让农村学校中的优秀孩子脱颖而出,让一部分人先“优”起来。②初二年级,我们实行各项工作承包责任制。学生能做,有收获,培养责任意识。③初三年级,我们实行值日班长主持班会活动制度。一年下来,每位学生都至少当了一回主持人,更深刻的体验到张扬个性、合作交流、磨炼自己的快乐,沉淀着成长的智慧。

2.2 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上诗歌欣赏课。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科知识底蕴日益厚实。班主任可以利用学科的优势,让学生当老师,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掘学生的潜能。我是语文教师,我除了开展语文活动如讲故事、演讲、表演课本剧、诗歌美文朗诵等活动之外,还尝试让学生上诗歌欣赏课。卢老师也利用化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当老师。这一效果明显,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提前一个月就通过竞争领取了上课任务,开始研究性学习:备课、查找资料、设计讲解的问题……上课时向师生展示了自己研究学习、自主探究的成果,享受到受尊重的感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试想,一个学生的成长有这样的经历,无论什么时候回想起来都是一件兴奋不已的事情。

班级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 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奠基期、关键期,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科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浸润。在当前我国教育落实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共建和谐文明社会之际,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已是刻不容缓。本文探讨了基础教育视野下班级管理中人文素质的构建与培养问题,意义尤为重大。 

 

一、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迫切性 

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气质风度等。 

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奠基期、关键期,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科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浸润。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普遍注重功利性而轻人文性,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在当前我国教育落实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共建和谐文明社会之际,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已刻不容缓。 

1.由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决定。 

目前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远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国人中出现许多不良倾向,其中或多或少地反映在青少年学生身上。如:“读书无用论”泛滥,进取心差,厌学逃学现象严重;追求物质享受,缺乏求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由散漫,得过且过,意志力差,缺乏挫折意识和抗诱惑能力;自我意识膨胀,功利心强,缺少互助合作意识,缺乏责任感和荣誉感;冷漠麻木,缺乏爱心,不尊重信任别人,公德意识差;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等等。这些现象都制约当前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此缺失人文精神,何谈成才成人,又怎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由基础教育的特点决定。 

基础教育具有全民性与全面性特点,它担负着为国民人生奠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人文素质的奠基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学生成长阶段,教育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奠定其成为合格公民的基础,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源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它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智育和德育发展,而且围绕生命与尊严、自由与责任、理解与宽容、情感与意志等核心,使学生对社会和自然产生人文关怀,具有全面适应现实的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它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4.顺应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十分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全面强化人才素质,以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如美国在现代人才素质观中,提出了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素质是个人品质,即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自重自信,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确定“学会生存”为主题,80年代又确定“学会关心”为主题,要求青年一代面对挑战有责任感、自信心及意志和能力,正反映了人类教育观念从适应自然与社会到关心自然与社会的转变,强调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自然道德的重要性。为了顺应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下一代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文素质的培养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作为基础教育的基层承担者和实施者,班级管理者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全面完成教书育人任务、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奠基? 

二、基础教育阶段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要具有人文性。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但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无意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既具有良好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品质的人,着眼于培养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品德气质兼美的现代文明人。

教育理念正确,教育行为才更坚实有力。班级管理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人文素质教育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尽可能从各方面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他们拥有牢固的人文科学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修养,涵养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使其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的终生需要奠定坚实的生命基石。 

  2.提高管理者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班级管理者自身必须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值得推崇的模范。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他的言谈举止、思想学识、个性风度、生活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方面良好的人文素养,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学生。所以班级管理者既要掌握渊博的人文知识,又要不断促进自身人格完善,以良好的人文风貌展现在学生面前。 

3.营造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促使学生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是一个有力的育人场,它体现为整肃的班容、严谨的班风、求实的学风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它不仅可以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学习生活,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互敬互爱、团结协作、民主和谐的生动局面,而且可以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圣地,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大课堂。 

班级管理者应注重与学生一起精心打造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如张挂富于哲理启迪的班训、名人名言、伟人画像,定期举办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黑板报、班级日报或班刊,等等。学生置身于这既充满着浓郁人文气息又整洁雅致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会自然而生愉悦向上的情感,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4.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引导主体体验。 

人文素质的培养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因此还应运用活动育人,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让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社、主办班级日报、参加“志愿者”活动等,使他们找到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针对学生成长期的学习、思想、生活实际及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定期开展主题鲜明的班会活动;开设经典导读课程,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利用人类几千年积淀起来的文化经典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养分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文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参观访问,思考体验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增强其自信心、意志力和责任感,激发其家乡情、报国志,并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 

5.制定人文化的管理目标,加强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其目的是服务于人,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教育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原理告诉我们暗含期待能够产生良好的作用。就是说如果想要受教育者朝着教育者设想的目标发展,不应一味批评,而应本着仁爱精神,身怀人文关怀,加强正面激励。因此,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人本意识,坚持爱心教育、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运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节、激发、鼓励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思考、比较、判断,权衡利弊得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形成一个人人奋发向上,个个争先进取的氛围。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师生的赏识和关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最终通过目标导向,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6.善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管理者要善于挖掘学科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素材,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深层交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在民主和谐的教学中润物细无声,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班级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在高中班级开展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多种形式,不同的学校依据具体情况有着不同表现。一种表现为对安全教育的忽视,另一种则表现为对安全教育过度的敏感,这两种安全教育理念都存在一定认识方面的错误,影响了高中班级安全教育的展开。

二、在高中班级开展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高中班级开展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一方面是安全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没有建立正确的安全教育观念,在安全教育过程中不是听之任之,就是因噎废食。另一方面则是安全教育的手段落伍,难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解决在高中班级开展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以上在高中班级开展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更正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1.班主任应该树立正确的安全教育观念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班主任的安全意识,促进其树立正确的安全教育观念,对于在高中班级实施安全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班主任应该摒弃只重视学生知识的培养,忽视学生安全教育传统的安全教育理念,对高中班级的安全教育管理予以充分的重视;在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不能够因为担心出现安全事故,而在安全教育管理过程中缩手缩脚,无所作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安全教育管理过程,停滞不前的局面,为我国高中班级安全教育的展开奠定一定的基础。

2.创新安全教育的形式现代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于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因此对在高中班级开展安全教育管理的手段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只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安全教育理想的效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