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读后感(精选5篇)

  •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幽径悲剧》名家名篇,内涵丰富而深邃;语言精练、纯粹,通俗雅致;其情渗透字里行间,沉痛不失含蓄。《紫藤萝瀑布》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赏花、忆花和悟花三部分组成,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两文整合…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精选5篇)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第1篇

一、专题组合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幽径悲剧》《紫藤萝瀑布》这两篇课文都是写紫藤萝的,在藤萝的形象、表现手法、特定的写作背景、作品主题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幽径悲剧》名家名篇,内涵丰富而深邃;语言精练、纯粹,通俗雅致;其情渗透字里行间,沉痛不失含蓄。《紫藤萝瀑布》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赏花、忆花和悟花三部分组成,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两文整合教学,在比较中阅读文本、欣赏语言、品味主题、学习写法。这种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呈现给学生的将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点,而是完整清晰的面。

开展专题组合式教学要有整体观念,打破课文之间的界线。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是简单地依靠单篇课文的叠加,而是需要对课文进行整合。基于学生感悟、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去钻研语文教材,寻找有效的整合点,开展专题组合式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更为高效并充满理解的愉悦、顿悟的惊喜和创造的欢乐,呈现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双课组合式教学设想、及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品析课文语言,感受藤萝之美,感悟藤萝之悲。

《幽径悲剧》引导学生可以从写幽径的角度来说,幽径四季之美是为了突出幽径藤萝;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历史悠久;可以从其古藤萝形、色、味、声入手,感受其美丽;还可以从其品质来体验,从无害人之心。通过含蓄而又充满表现力的语言,由形到神、自外而内地揭示出藤萝内在的品质。

“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吊死鬼”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的天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怖、震惊。《紫藤萝瀑布》中“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花朵从来都稀落,后来被拆掉毁坏了。凝重的文字,悲愤的话语,让读者看到,藤萝的遭遇不仅能折射出人心的丑陋,更是时代的折光,震撼人心。

第二课时:再品藤萝之美,依托文本内容,分析表现手法。

两文中的藤萝是如此地美丽,但细读这些句子不难发现,其实在季羡林和宗璞的笔下,藤萝花还是有区别的,找出描写藤萝的句子读一读,并探究他们的表现手法。

《幽径悲剧》侧重表现花的真、善、美。季羡林先描写幽径四季之美,用四季之美衬托藤萝的不同寻常,然后有声有色有形地描写藤萝的外在美,又以议论之笔挖掘藤萝的内在精神美,勾画出一个真、善、美的化身。

《紫藤萝瀑布》作者紧紧抓住紫藤萝的“盛”展开描写,写了它的颜色,形状,情态。同时合理安排描写顺序,从花瀑到花穗到花朵,这样从整体到局部到个体,描写景物有条不紊,表现出藤萝花的生命力与活力。

第三课时:紧扣写作背景,体悟时代悲剧,揣摩作者情感。

《幽径悲剧》“十年浩劫”期间,毁灭美司空见惯。在北大的校园里,竟然还有不知道欣赏美,甚至毁灭美的“愚氓”,他们还在继续制造着毁灭美的悲剧。《紫藤萝瀑布》在1982年的十多年前,正是“”时期,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一大株紫藤萝被革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而宗璞一家,在浩劫中深受迫害,家境坎坷,亲人离世。了解了两文的写作背景才能很好地理解两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幽径悲剧》中作者永不放弃对真、善、美的维护。《紫藤萝瀑布》中作者通过藤萝的遭遇,折射出对人生、对生命的彻悟――写花即写人。

第四课时:寻写作借鉴点,学托物言志之法。

回顾这两篇文章,寻找写作借鉴点。

《紫藤萝瀑布》明写紫藤萝的生机勃勃,实为歌颂生命。借藤萝这一点深入挖掘,展现生命这一深刻主题,使小题材具有了深刻而广阔的社会意义,进而讴歌美、讴歌生命!《幽径悲剧》借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透视时代,燕园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震憾人心,反思悲剧根源,呼吁人们关注一切生灵,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借鉴聚焦点:(1)状物之美:外描情态,内绘神韵;(2)联想自然;(3)主旨鲜明(情美)。

归纳: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提供的是一个范本,一个思路和一种参考,或者说,因为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教材仅仅只是教学的一个起点和跳板。教什么,是由课程目标规定的;但怎么教,却是无法限定的。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必然是积极主动钻研教材,在不脱离语文学习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充分考虑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改造,从而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和教学的个性。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触摸文字;点燃灵魂;生命真谛;优雅的坚强

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把握情感变化线,并借助“观赏紫藤萝瀑布前后,作者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句“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世界上的花有千万种,为什么作者却独钟情于紫藤萝花?这让作者心情发生巨大变化的藤萝到底是一株怎样的紫藤萝呢?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出藤萝的特征的呢?随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近藤萝,与作者一起赏花――品析紫藤萝之美。

让学生找出作者这描写眼前紫藤萝的主要段落,大声朗读,划出自己认为描写紫藤萝的句子中最美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进行品析。(提示:可以从传神的用词、巧妙的修辞等角度出发。)要求:读出你的感情,品出花的风采。

学生的思路被点燃,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成: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气势非凡,色彩艳丽,灿烂辉煌。“辉煌”突出了它的浓、密。“瀑布”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 ”

使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一词是拟人用法,更显紫藤萝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动感又充满情趣。灵动、活泼。“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通过拟人的手法,以动态写花的静态,“推”“挤”这些动词形象生动写出了花开的多,开的密,赋予紫藤萝花生命的活力,传神的表现了它的生机勃勃。想起《春》中“桃树、梨树、杏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种万花争春、万花争艳的景象;“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4.“‘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使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欢快、自豪、争强好胜、活力。

紫藤萝的美,美在对辉煌壮观的紫藤萝瀑布的反复渲染,美在对可爱的小花的细腻描绘,美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淡紫色的弥漫,更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

仅品析紫藤萝的美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透过紫藤萝的经历,感悟紫藤萝之魂。

在第8节,作者插叙了对“十多年前家门外的那一株紫藤萝”的回忆,这一方面是为了对比,紫藤萝的曾花谢架毁,而今欢然绽放,这今昔的变化揭示出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类比,用花的境遇类比人的境遇,告诉人们也要像花一样,积极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坚信生命的美好,努力创造辉煌。

驻足凝望这一树辉煌的紫藤萝后,作者面对曾经经历的“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都有了新的看法: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来自于一个女子:一个经历了十年痛苦的女子;饱受病痛折磨的女子;眼睁睁看看拳头般大的肿瘤从小弟身上取出来的女子。她没有泪流成河,没有止步不前,她写了《紫藤萝瀑布》。这样的经历,其实折射着这样一位女子身上独有的“优雅的坚强”,这其实也是宗璞所体悟出紫藤萝瀑布式的生命诉求。

如何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成了本课的关键,引导学生可以结合你了解的历史或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里的生命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一个种族。花也许会遇到不幸,会凋谢,但是,它这个种族还将延续,它要让自己创造的文明与灿烂传承下去,让它们的子孙过得更美好,所以它们要从痛苦中振作起来。人也是如此,人遇到挫折,会悲伤,但是我们要重新振作起来,因为我们是扮演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角色,我们为了下一代的美好要付出努力,即使我们现在承受着痛苦。

花的延续是再开,人的延续是一种精神的延续。紫藤萝开放,虽然它非常灿烂,虽然也只能是一季,但它仍然非常灿烂地给了我们一种精神。在你受过打击之后,就算是为了不让那些死去的亲人失望,也要把生命的每一天都过得有价值,有意义,好好地活下去。因为生命是一条河,它是永远奔腾不息的。

文章开头写到“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却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请说说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又为什么“加快了脚步”?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所吸引,感受到了生命力的旺盛。从藤萝的遭遇上,作者看破了生活中的不幸,顿悟到了生命的哲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原本沉重的心情得到了释放,她明白了所有的不幸都只是暂时的,所以作者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乐观地重新投入新的生活。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紫藤萝,不仅给作者带来感官上的愉悦,也给她原本沉痛的心灵作了一次生命的洗礼。相对于生命之河的长度,人生的某些挫折与痛楚,不过是很短的一段,只要我们坦然面对,乐观处理,必然会像紫藤萝一样,重新绽放并走向辉煌。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第3篇

读着宗蹼的《紫藤萝瀑布》,仿佛在你面前,呈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色彩绚丽,幽香缭绕,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作者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爱心体贴物情,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地描摹了紫藤萝瀑布亮丽可爱,玲珑剔透的品质。又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作者将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表达了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顺着“温晴”这幅长轴,铺展了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图、空灵水晶图等多幅图案,文章语言如诗如画,遣词造句非常精妙,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它“把终年储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一个“拿”字活脱脱地道出了尽心尽力,使人看到了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最后写下了珠落玉盘般的结句“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这两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借景抒情散文,最大的成功得益于作者对于景物的仔细观察,观察细致才会写得具体。中学生要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恰当贴切的修辞手法,也是写好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手段,这两篇散文都多次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景的文章从形式上看是写外界环境,而实际上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没有真正被外界景色感动了的情,就无法把景写好。仔细揣摩下面两段景物描写的妙处,你会有所得。

山路的两旁,簇拥着雨后盛开的几百树几千树的樱花,这樱花,一堆堆一层层,好像云海似的,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彩流光。(冰心《樱花赞》)

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杨朔《茶花赋》)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第4篇

一、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散文的线索

散文“形散神不散”,因此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的过程中,须要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作者的写作线索,在散文灵活的句式和结构中找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涵。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标题是作品的核心,也是理解作者意图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揣摩和理解标题的意义。其次,散文的开头和结尾须要着重理解和思考。作者往往采用开篇点题或者结尾总结的方式进行论述,因此理解开头与结尾就显得非常重要。再次,散文中的过渡句也是把握文章线索,理解文章结构的关键因素。散文不似其他文体结构严谨、工整,作者往往通过看似行云流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需要学生在文章中把关键的过渡句找出来,着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着重理解作品开头的第一句话。这句话独立一段,用短短24个字将作者心中对父亲的怀念和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开篇点题,与题目《背影》相呼应。在作品的最后,作者再次提到了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首尾呼应再次点题,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

二、体会散文的语言,感受散文的魅力

优秀的散文作家往往能通过不同的语言风格来表达散文丰富的内涵。散文的语言清新自然、亲切随性,富于美感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散文的语言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细细品味散文语言的美感。对于使用精妙、比喻生动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细细回味,体会作者对词语强大的驾驭能力。

如在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一句表达十分精妙。作者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万物复苏,小草生长出来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作者通过“偷偷地”、“钻”这些词语赋予小草以生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在《春》这篇散文的最后,作者通过将春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活力和生命力,并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三、感受散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散文最精彩独到之处莫过于其营造出的意境。意境是指由作者通过多种手法营造出的一种表达作者思想的情境。除了文字的优美和语言的丰富之外,散文营造的唯美意境也是散文的一大亮点。

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对月、青雾、荷塘这些景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幽深而静谧的氛围。作者通过营造这样安宁的意境来表达自己“不平静”的心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散文意境地讲解时,切记自说自话,在讲台上死板教条地向学生讲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请部分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的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作者所描写的景色,感受作者营造的意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讨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逐渐培养对语言和文字的感受。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第5篇

许多文章也始于一场遇见。遇见一树繁盛的紫藤萝,宗璞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写出《紫藤萝瀑布》;遇见一枚小小的贝壳,席慕蓉捡起把玩,于是有了《贝壳》这篇精美短文;在单调的黄土高原上,茅盾遇见一排挺拔的白杨,于是有了《白杨礼赞》;张抗抗前去洛阳拜访牡丹,却遇到一次拒绝――“朱唇紧闭,皓齿轻咬”的牡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于是她的笔独辟蹊径,写下《牡丹的拒绝》。天地间一花一草、一石一沙,都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让我们遇见生命的奇迹,遇见世界的大美,遇见人生的哲理。

所以,托物言志类散文常常从一场遇见开始写起。如《紫藤萝瀑布》的开头: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每天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和物不计其数,传奇的故事却屈指可数,那是因为我们的脚步太匆匆,来不及多看一眼,就此错过。假如不是这样,一段传奇就会正式上演:“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从此没能忘记你容颜。”因为多看了一眼,才心有所动,才印象深刻,才引发联想与想象,才心生感慨或感悟,才有了写作的灵感和冲动。

所以,写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第二步就是多看一眼:细细地观察,细细地描绘让你心动的那个物。如《紫藤萝瀑布》: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这一段里,宗璞不惜笔墨描绘那一树牵住她的目光、绊住了她脚步的紫藤萝,从花瀑写到花穗,再写到花朵,浓墨重彩,把紫藤萝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乐的情态和蓬勃的无限生机描绘得淋漓尽致,真是好不活泼热闹。其他的文章也是如此,《贝壳》描绘了小小贝壳的精美。《白杨礼赞》这样描绘白杨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再看《牡丹的拒绝》: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暗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一个人能吸引我们的眼球,让人多看一眼,多数时候不一定是因为他美,更多是因为他与众不同。我们在描绘这个吸引了我们的事物时,也要注意观察它的特质,如果你看到了它的与众不同,你的“志”才有可以寄托之处。所以我们看到《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茅盾是被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所吸引,所以极力描绘它枝干的笔直向上,称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牡丹的美是世人共知的,它吸引作家张抗抗,却不凭它的雍容华贵绚丽娇艳,而是凭它含苞不放的“冷”。

这些事物的特质或者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相关,或者是与我们的思想境界相契,或者是与我们的追求志趣相通,才引得我们浮想联翩,托物言志。第三步由此展开――联想。

宗璞由眼前的紫藤萝想到十多年前的紫藤萝,由花的不幸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代知识分子的遭遇,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席慕蓉的《贝壳》也是如此,由手中的贝壳联想到生活在其中的小小生命,想到如此脆弱卑微的生命也为这个世界留下如此精美的艺术品,联想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于是感叹说: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