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能论文(精选5篇)

  • 临床技能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

临床技能论文(精选5篇)

临床技能论文范文第1篇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2]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2.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2.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一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二组实验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结果3.3.1第一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采用析因设计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教学前成绩:2921.9分、教学后成绩:3745分)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教学前成绩:2999.3分、教学后成绩:3412.8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3.2第二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本次实验规定,学生考核成绩如下,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其中优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优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

3.讨论

临床技能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模式;儿科实践教学;临床实习

中图分类号:R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81-02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医学教育的缺陷日渐明显,以往教学过程中只强调传授知识的灌注式教学方式、经验式的教学方式、以技能培训为目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求。以往的儿科临床教学,学生从校园走进医院,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病房,教学形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对临床实习学生们来说,除了跟着带教的老师查房、写病历、记病程记录、看操作,就是听老师小讲课,整天忙忙碌碌,收获却不佳。同学们所掌握的儿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常常脱节,实际操作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欠缺。当问及临床个体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相关问题时,就不会归纳总结,常常答不出来;当面临临床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临床思维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不能够将所学到的医学知识横向联系。遇到儿科病人病史采集困难、患儿不配合体格检查、与家长沟通时又缺乏技巧,导致写不好病历、不知道怎样进行诊断和治疗、医嘱也不会开。如何培养实习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临床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儿科临床教学工作者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国内已经开展了“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等不同的方式进行临床教学,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0世纪70年代英国流行病学家、内科医师Archie Cochrane提出循证医学的理念。1992年加拿大David Sackett教授正式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概念: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临床医学,其核心是任何医疗措施的实施都应建立在最好的医学科学信息的基础上。临床医生必须慎重、准确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善地结合起来,制定出系统而全面的病人治疗措施。循证医学作为目前国际医学领域兴起的新型临床医学模式,为我国传统临床医学及教学模式带来新的启示。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循证医学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儿科临床工作者接受,并应用于临床工作,指导儿科临床实践,也使儿科临床医学工作模式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使儿科医师能及时获得准确、可靠、前沿的医学信息,提高了儿科疾病的诊疗水平,使儿科医师能更好、更全面地为病人服务。

基于循证医学的理念,针对提高儿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儿科实习学生主动学习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开展以实习学生为主体,以儿科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例及其症状鉴别诊断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分为不同的专题,如:小儿惊厥、腹痛待查、新生儿呼吸障碍、血尿待查、发热原因待查等。通过不同典型的疑难病例,用疑难病例讨论的形式,结合病案导入式教学及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在病例讨论前一周,把要讨论的病案资料打印后发给实习同学。学生为主导,分小组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工作,运用EBM医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现有网络平台查阅国内外有价值的文献,收集与病案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有关的资料,并学习对资料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儿科理论知识横向联系,分析总结出与病例相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要点及其相关依据。

在疑难病例讨论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分析总结的报告做成多媒体文件。病例讨论时,由各小组学生为主导,进行知识的分享,教师引导进行重点、难点的讨论。从而提高实习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拓展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同学们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儿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网络平台等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通过对所查阅国内外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出与问题有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资料,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真正做到授之于渔。同时能不断拓展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要求,改革儿科临床教学的方法,采取典型疑难病例讨论的形式,提倡启发式和诱导式教学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仅仅单纯掌握现有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更进一步加强了实习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实习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使学生将儿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而且让同学们将所学到的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将基础学院学到的计算机课程、文献检索课程的相关知识与儿科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一教学方法的改进,随着网络技术的产业化和普及化,医学生将能够运用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获取大量的文献信息和医学资料,使医学生能在以后的医学工作中掌握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以获取更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医学观,使医学生们学到保持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能在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学习并不断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实现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终身学习的良好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能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型临床医生。

在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学习相关医学资料,不断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从而促进儿科临床教学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进一步转变,使儿科临床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这种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儿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的探索,我们能逐步提出更完善的运用EBM理念指导儿科临床实习教学改革的方案,并推广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我们儿科临床教学的质量。

医学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念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医学教育需要,引入循证医学模式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教育新观念是必然的趋势。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采用,对促进医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建勇,齐素萍,李慧,等.引入循证医学理念改革儿科临床工作[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9):1138-1139.

[2]张莉,于莹,吴红梅,等.七年制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5(9):856-857.

[3]万朝敏.对循证医学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思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9):591-592.

临床技能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生;多元化;临床技能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医学教育是学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序贯组成的统一体。对于临床医学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还是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均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临床技能是医学生必备的最核心的能力。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混乱,造成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成为制约全科医学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2014年,国家开展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确立了“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的院校教育,加上2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被确定为第一批卓越医生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以此为契机,构建了多元化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收到满意效果。

一、确立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为指导,以教高16号文件为依据,以为农村及社区医疗服务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培养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突破口,以专业建设需要的教学条件建设为保障,深入研究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上进行全面改革,创建适应学生成长规律的学习环境,强化专业特色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制定建设目标

以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为契机,以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知识讲授、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为教育教学观念,以卫生部颁发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基础,构建以临床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多学科、模块化、阶段性的“理论、实践、素质”三位一体的多元化临床技能训练体系。

三、构建训练体系

多元化临床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共包含四大模块:即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单项技能训练模块、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模块及跟岗与顶岗实习训练模块,其包含内容和总体要求详见表1。从三个学年总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上来看,理论教学部分总学时1162学时,实训、实习教学部分总学时2380学时,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高达67.2%,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需要。

四、教学实施

结合医学国际教育标准,依托我校临床技能模拟医院,以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改革为基础,以临床模拟情境教学为核心开展实训教学。以专业单项技能训练体系为例,通过对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进行模拟体格检查、模拟操作技术、模拟病史采集、模拟病例讨论等构建体系。自2011年起,在训练结束后及临床实习前采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方式评价学生的临床技能是否合格。

(一)模拟体检+模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和外科基本操作技术是每个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参照国家对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的要求,开设了《临床基本技能》课程,课程共包含体格检查技能、外科基本操作技能、急救技能及护理基本技能四大模块。课程全程采取简易标准化病人(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SSP)结合电子仿真模拟训练系统进行训练。SSP由经过培训的学生进行扮演,主要应用于体格检查训练,SSP不仅可带领学生进入模拟情境,还能对学生的体格检查手法进行客观评价。当SSP不能模拟的异常体征时,或是涉及有创性的操作技术,则引导学生在电子仿真模拟人身上反复多次训练操作。

(二)模拟病史采集+模拟病例讨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诊疗思维的构建是医学生临床技能要求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病史采集练,主要由学生扮演医生,由教师扮演SSP,教师扮演某一系列症状的患者,学生针对症状进行问诊训练,并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获得问诊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使学生逐渐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能。病例讨论训练,我们摒弃了传统的拿着一个文字版的病例写诊断的方式,而采取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的教学方式,由模拟医生对SSP的问诊将同学们带入诊疗工作一天的情境中,将门诊手册、病案册、医嘱单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医疗文件带入课堂,营造真实的医疗氛围,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对患者的查、检、诊、疗的全过程,避免了学生初次接触病人时心理紧张及不知所措的尴尬氛围。

(三)客观结构化考试参与教学,客观评价学生临床技能

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为临床能力考核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有序的、有组织的考核框架。参照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模式,在学生临床技能培训后采取OSCE的方法进行考核。由本专业负责人制定OSCE考核内容、考试流程及评分标准,然后在预设内容及考试时间的情况下,分考站进行考核,考核以现场抽签进行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每项操作技能均包括对患者病情的评估、治疗计划、技能实施和结果评价,项目中部分以真人(志愿者)为操作对象,其余均以模型为操作对象。主考教师按每项技能的评分标准记录学生成绩,秉承“知识―技能―态度”兼顾的多元化综合评估模式评价学生的临床技能,使考核做到公开、透明、公正。

五、结语

通过多元化临床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充分利用校内模拟实训及医院临床优质资源,强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会应用理论、从实践中学习并巩固理论”的教育理念,将医学教育的实践技能教学体系进行拓展和完善,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较好效果。然而,按照卓越医生培养计划中医学生应当掌握的临床技能和要求,设置的内容及标准仍有不足,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寻求更加适应现代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发展需要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司秋菊,常风云.临床实用型医学生实践技能多元化模式培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

[2]孙晓琪,刘洋,张虹.“3+2”模式面向农村基层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J].社区医学,2016(7).

[3]罗辉,林春.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7).

[4]栗蕴,梅妍.临床医学课程及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J].现代医院管理,2013(5).

[5]李琳.中医教育与人才问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3).

临床技能论文范文第4篇

优化学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明确学术型和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类型和专业,按需设课,建立学术型和临床型两种课程体系。由于临床型侧重于临床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基础课程要进一步优化,要紧密联系临床,结合呼吸内科特色开设相应的临床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课,强调实用性和灵活性。如开设临床基本医技和技能训练课程,采取临床讲授、示教及分组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培训,为进入临床做准备。增加本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的诊疗技术为选修课,以开拓研究生的视野,使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尽可能扩大研究生在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面。教学查房、临床病例讨论会、全院疑难病例会诊是培养年轻医师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提高临床基本技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作者所在单位每周三上午进行院士疑难病例大查房,放射科、病理科及相关科室均参与讨论,帮助研究生认识影像学的征象,提高影像学诊断技能,加深其对呼吸系统各类疾病病理表现的理解。坚持每周1次小讲座,如就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中的应用、雾化治疗、血气分析、难治性哮喘、呼吸系统疾病的营养治疗、胸部影像学等组织专题学习。开展读书报告会、研讨会、研究生论坛等,调动广大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阅读的能力,查找文献的能力、表达能力、总结能力,帮助其提高英语水平。

2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实行临床准入考核制度。研究生进入实习前,必须通过临床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临床实习。①入学前曾在三级甲等医院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3年以上,并已取得第一或第二阶段住院医师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审查考核后可直接进入呼吸内科培养;②应届、入学前未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大内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呼吸内科培养;③进入呼吸内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我所导师组及医务科处方权考核批准后,可参加一线值班。

进行岗前培训。对进入临床前的所有呼吸内科临床医学学位研究生进行岗前培训,包括医院培训和科室培训。医院层面的培训由人事培训科组织,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主要涉及急救技能、临床合理用药、医院感染、医疗法律法规、医德医风、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等。科室的岗前培训则安排专项带教教师对氧疗、吸痰、手术无菌技术、胸腔穿刺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呼吸内科的常规诊疗技术及对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肺血栓栓塞症、肺癌等常见病的诊治流程进行讲解。培训目的让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学习前就对医院临床工作的要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初步具备开展临床工作的技能,规范研究生的临床工作。

制定并细化培训方案。作者所在单位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大内科培训的基础上,深入到呼吸内科培养,着重于呼吸内科的临床思维和救治能力的强化训练。具体要求如下:①对于内科学进行选择性轮科,不可少于3个三级学科,其中心内科和消化内科各3个月,急诊科两个月,对内科的基本功进行进一步的强化训练。②在呼吸内科各亚专科,如呼吸危重症医学、肺部感染性疾病、肺部肿瘤、肺血管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哮喘等亚专科进行轮转,时间不少于1年。③结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择性地在放射科、肺功能室、麻醉科、纤支镜室、睡眠监测、胸外科、细菌室等相关科室进行轮转,时间为1-3个月。④每周跟导师出1次专家门诊。借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验,对研究生临床培训制定量化指标,如对所管床位数,收治病人人数和病种的要求,操作的种类和数量,需要掌握的专科理论知识等作出详细的规定。通过规范化的系统培训,不但要求研究生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大咯血、自发性气胸、重症哮喘、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肺栓塞等急危重症的诊治,还要熟悉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肺泡蛋白沉着症、Wegerner肉芽肿、少见肺部真菌病等少见病。要求熟练掌握呼吸病学、危重症医学常用的临床操作与技能,包括气道廓清技术、动脉穿刺与血气分析、胸腔穿刺置管术、胸膜活检术、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与呼吸功能监测、循环支持及循环功能监测等。

完善考核标准与方法。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进与积累的过程,必须格外注意对平时经常性考核的监督管理与落实。临床科室成立考核小组,制定研究生出科考核程序。每位研究生手持一本培养手册,详细记录轮科期间的临床实践情况,如收治病例数,书写病历的情况,诊疗操作次数,参加病例讨论、学术活动、临床科研的次数及带教的人数等,进行自我鉴定,多方面综合评估的方法,力求客观和公平。

3加强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

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重点是让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作的流程,包括如何选题、设计合理的技术路线、分析数据和研究结果等。导师在教学查房中指导研究生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带着科研的思维去思考,培养其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在临床实践中,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热点、难点的探索热情,在临床中寻找课题,如非免疫缺陷者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原学的研究等。通过完整的科研训练,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临床技能论文范文第5篇

一、现代社会对于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需求发生转变

(1)研究生阶段要更加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随着医院分科治疗的细化,现代社会对于中医人才也有着专业分科的要求,不同于本科学历教育中重视理论基本功的培养,需要研究生选择专业方向,形成个人的学术观点。而当今的大多数中医研究生从小接受的是现代科学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非常弱化,无论从理论思维还是临床实践上都有西化的趋势,所以在研究生阶段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个人的学术观点,指导今后的临床和学术研究。(2)研究生要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以自主学习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研究生要在实践过程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会在实践中自我学习的方法,脱离本科阶段口口相传的学习方式,在研究生阶段寻求未来职业生涯中钻研的方向。

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务必高标准严要求地牢固掌握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并在扎实的理论指导下付诸于实践。在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基础上也不忘现代医学知识的补充,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和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我们中医研究生也需要精通人体解剖病理生理等知识,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解释病情,才能在临床过程中,自信面对疾病。当然现代医学的精通也会使得研究生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更了解中医的优势,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中医之长。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完成的,研究生必须在面对真实的患者之前就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所以现代高校对于临床专业研究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以期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二、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特色作用

指导小组由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甚至校外交叉学科的专家+副教授以上组成,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学术专长 以使研究生从不同知识层面和不同渠道获得知识 达到拓展思路 ,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提高研究生临床实践及交叉学科的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模式的转变体现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导师除了应担负起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指导毕业论文撰写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继续学习和提高的方法,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研究生在跟随导师门诊的过程中,试诊就是一个锻炼中医临床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生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方法,导师治疗的经验,通过自己的体会,把收集到的信息用到治疗中,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试诊,提出改进和学习的方向,这是中医临床的一个特色的学习过程。

三、加强培养环节中对于实践的考核措施

首先从招生工作中就强调临床技能操作的考核,占面试总分的30%,如临床技能考核不达标不予录取,硕士生入学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个指向标,使得学生加大对临床实践的重视,也可以把一些临床实践动手能力较好的同学能够筛选出来。再者,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设置相关的课程,使得学生在进入临床之前得到很好的学习和实践。在研究生进入实习医院后,开展临床技能操作的课程,让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实习医院得到解决和进一步的提高。定期开展临床技能的大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过程中也加入临床技能考核的部分,以期检查研究生临床轮转的成果,查漏补缺。通过层层抓手,严格要求研究生在进入临床之前将实践动手能力提高。

四、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展望

总体目标为: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较为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具有一定的中医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中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为:具有系统、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本学科专门知识及技能或具有较高的诊断与临床治疗水平、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悉本学科或某一领域内德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临床和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而就中医现状,研究生阶段应以培养临床高级中医师为主要目标。研究生学习期间,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