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5篇)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和爱的课堂” 在语文课中,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和爱”。一个没有激情和爱心的教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期待并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学…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首先,我们要反思的是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然是一个实验的过程,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1.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和爱的课堂”

在语文课中,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和爱”。一个没有激情和爱心的教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期待并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只有真心地爱学生,才会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成才环境。

要在课堂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学习,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在《小狮子爱尔莎》一课的教学中,当问道:小狮子不顾自己的安危与犀牛展开搏斗,你认为小狮子做得对吗?假若你是小狮子,你会怎么做?有个学生说小狮子艾尔莎做得不对,他尽管救了我,但把犀牛赶跑了,考虑不周全。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回答:你说的有道理,做事要考虑周全。在后面的教学中,又让学生融于情境,让学生知道小狮子爱尔莎这样做是因为有爱心。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又有了自信心。

2.给学生一个“想象和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讨论,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都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了“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要发现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观察、分析问题,提高创造性思维,课堂中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性思维。例如在《珍珠泉》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围绕“珍珠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冒不完的泡泡”展开了质疑,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我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最终探究出了最正确的答案。

4.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了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

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如在教学《车的世界》后,我引领学生诵唱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反省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其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鼓励和肯定。

例如在听、说、读、问、写中可以用以下语言:

1.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5.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6.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7.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学生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语文功底普遍较差,从字音字形到词语的掌握;语法修辞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都含糊不清,尤其是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可以说是空白一片,这与初中的淡化语法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2、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阅读、理解、分析、表述能力较差。

3、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为不主动,无法很好地做好预习,甚至背诵任务;许多学生不爱在课堂上发言。

4、学生学习方式有待调整。许多时候,学生会出现不习惯一些课改下的教学方式,尤其在笔记这一块,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初中那种老师讲学生抄方式,到了高一便不太会做笔记,除非老师强调说该做笔记了。

5、在课外阅读上较少接触名著,大多数学生比较偏向快餐式文化,做读书笔记一般也是摘录杂志上面的。

二、今后的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存在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

1、夯实基础。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因此在高中第一年开始便要着手于他们基础的巩固。

2、强调“落实”二字。以一定的检查手段为辅来检测学生背诵、字词的情况,必须做到一事一清,避免学生养成拖拉的习惯和偷懒的心态。

3、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课堂上尽可能地采取“就文提问的方针”,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文可依,不怕答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迫使学生多读、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趋向敢说、想说、爱说。

4、时事话题讨论。可尝试将报刊中的社会讨论热点拿到课堂上加以讨论,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作文教学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公认的一个重点内容和难点关卡,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以及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然而在实践的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笔者就现在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作了如下的反思: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1.学生自身的因素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的生活积累比较少,平时也缺乏对生活的思考,再加上现在社会上一些因素的影响,学生思想的认识不够深刻。但是作文是一门生活的艺术,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发现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才能使作文是真实的、心灵的写照。但即便是有些学生,有着丰富的课余生活,也由于家庭背景和教育的原因,会接触较多的外界事物,但是,如果学生对于写作没有正确的认识,依旧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无法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写出来的文章,依旧是缺乏真情实感、违背生活现实、缺乏生活智慧的。

再加上当前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家家都有电脑。有些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无法自拔,缺乏阅读,生活圈子狭隘,眼界狭小,即便是对生活有所感悟,也苦于不知如何表达。还有一些学生即便是在读书,也是阅读一些武侠小说,于作文写作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也就是为什么冰心说要读书,要多读书,而且还要读好书了。

2.教学方面的因素

写作本是生活的需要,是内心情感的流露。这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就是要实事求是,但是在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却将其功利化。作文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生活的引导。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多数教师的做法,都是一味地传授给学生一些作文的技巧和方法,甚至是一些固定的模板,只追求考试的高分,却忽视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写作而写作,就像是做数学题一样,死记硬背作文公式,套用作文格式。要么就是作文呈现千人一面的情况,没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要么就是五花八门,各有不同,使书写和表达的都是虚情假意的情况。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作文兴趣,而且还会影响作文教学的效率。

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本身的写作素养并不高,自己也不能坚持写作文,研读和积累写作的理论。只是有时候迫于职称的压力,偶尔写写论文,或者应学校的要求,写一些教学反思、教学总结等,为的也只是应付差事,完成任务罢了。没有时常的写作、练习和积累,自然写作的素养也没有增进。

3.教学手段的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行业也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教学媒介的出现,也带给学生缤纷多彩的感官体验和冲击。很多学生选择在QQ空间等地方,进行简短、明了的情感表达,使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深受影响,写作在学生的心中变得越发的不重要,而被逐渐地淡忘。

二、有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要树立大作文的教育观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兵器教育的功利性色彩,认识到学生学习作文,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为写作而写作,更多的是为学生增加文化底蕴,打下精神底色,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多积累,积淀语言基础,最终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2.教师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写作素养

“学高为师”,教师学生的典范,要做好带头的作用。教师要在平日的闲暇中,多读书,多写作,并且将一些自认为比较好的,适合学生的书籍,文章推荐给他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只有正视作文的,才能让学生重视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新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学反思概念的提出

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学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等进行不断的反思,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学思想,“反思”应贯穿于教学始终。它是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决方法为起点,以制订反思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1.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而这依赖于教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以往,虽然已有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还是比较缺乏的,有的教师即使有此意识,也往往处于一种片面的、被动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状态。现在,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提出“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主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学效率。

2.是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主动力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之所以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的素质有极大的提高。

3.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反思的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实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

3.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4.反思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不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

5.反思教学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时间管理;思与写;课堂习作;研究性学习

一、现状与反思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在一般的课堂上,我们主要学习书面表达,即写作。

写作源于生活,是我们对生活实践的再体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的教学思想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生活即作文。叶圣陶先生也早就指出:“生活就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

如今,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写作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对作文缺乏自信,缺乏兴趣,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最重要的真情实感,没有鲜明的个性显现。

在作文教学中,过于强调表达形式的模仿,学生的作文往往显得生硬和刻板,缺失新鲜的创作活力,或者作文无话可写,流于流水账式的陈述。在传统的小学作文模式中,教学关系是简单的“给予―回应”关系,无论是阅读课和作文课的讲述还是学生课后的习作过程,都带有很强烈的模仿过程。这种模仿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能够增加学生对经典文章的品鉴能力和阅读能力,对写作的眼界和风格都会有很大帮助。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在这样纯粹的对范例膜拜和仿照中消耗掉。

大到文章的总体结构,小到文章的细节词句,我们在批阅学生习作的时候都会找到太多的重复和刻板。例如,涉及大扫除,常见的句型就是“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

了……”,如果是写春游,写到“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们来到了××公园春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假山……”的学生肯定也不在少数,如果要对春游抒发一下感想,那么八九不离十就是这句:“在夕阳的余晖下,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会永远记得这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这些词句并不只是词句本身,它们其实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在作文教学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已经深深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这些刻板的条条框框又反过来限制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和思考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在的教学模式导致作文的贫乏,而作文的贫乏又导致学生对生活体验能力的降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限制了教师的指导能力。如果没有新的材料和新的方法,我们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用同样死板的方式和例子指导不同年代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在的教学模式导致作文的贫乏,

而作文的贫乏又导致学生对生活体验能力的降低。我们要问的是,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如何找到突破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育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小学作文教学方式提出的积极回应和深刻质疑。从指导思想的角度来讲,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当然是积极有效的,但是具体落实到作文教学的链条中,如何实现教与学的改进呢?近年来,诸如“研究性学习”“创新写作”这类课题已经频繁进入我们的视野,无论是阅读课还是写作课,创新的互动方法和体验学习法也已经慢慢进入实践阶段,一些国外的作文教学策略开始逐步得到引进和改良。我们认为写作的核心要义仍然是表达,无论是描述事物还是抒发感情,都要有实在的东西可写。如果绕开写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目的,单纯寻求教学形式的创新和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这样的创新是缺乏根基的,也是不能真正拓展到作文教学的整体过程中去的。

二、对策

对策一:在作文教学中加入时间管理概念。所谓时间管理,主要是指整体教学过程的时间安排,包括作文范例课的讲解、教师写作要求的布置、学生写作、教师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解。

对策二:强调作文指导“思与写”的关系。常规的作文教学过程并没有很好地处理“思与写”这对关系,而思与学却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思,包含了对文章主旨、结构和风格的思考和酝酿;写,是指将心中所思所想落实到笔头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阅读课的讲解和优秀范文的讲解这两步,其实是尝试给学生一个“什么是好作文”的概念,但是这个尝试并不能算是很成功,因为多数时候,学生容易忽视优秀范文之所以优秀的原因,学生容易认为优秀范文之所以好,是因为其展现的题材容易着手,比如《难忘的一天》《春游》和《我的爸爸》这样的题目,而优秀范文真正所要传达给学生的那些内容――例如主旨、立意、结构和情感――学生往往不容易把握,而教师也非常容易进入单纯追求文章表面模仿的境界。因此,前面提到的那些句子就容易出现在学生自己的作文创作过程中。可以说,教师尝试用范文来帮助学生进行“思”这个步骤,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很多时候还会有反效果。

而在进入“写”这个环节的时候,学生已经植入了教师给予的文章结构,无论是布局、立意还是优秀的句子,都已经成为学生自身体验的一部分,因此,学生真正开始写的时候所调动的所有感觉、体验和用词就很难出现自己的思维方式。边“思”(通过教师和范文的方式去思)边“写”(将范文的影子搬到自己的作文中)看似融为一体,实际上是分裂的、不清晰的。

我们提出的重新认识“思与写”,就是要通过写作教学的时间管理颠覆这样一种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序列,把思考过程真正变成学生自己主动寻求写作灵感与写作材料的过程,把写的过程真正变成把自己的认真思考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在我们进行的时间管理实践中,突出了“课堂―课后”这对关系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课堂是教师的,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模式和空间,课后是学生的,学生想方设法贴近教师和范文所构造出的那个经典场面。而在我们进行的“课堂―课后”关系的实践中,着重把原来混淆不清的“思与学”剥离清楚,把“思”变成真正交给学生去理解生活――哪怕只理解一个游戏、一个规则,把“写”变成积极的表达和述说,从被动地“编故事”、绞尽脑汁地凑字数这样的形式中解放出来。

三、案例和成效

思与学的分割,就是要让学生尽情思考,自由写作。我们的学生现在缺少的是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文章中缺乏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原先的作文模式让学生学到的经验更多的是与自己体验无关的。所以我们需要改变,需要回归到写作的本来面目。在学生习作之前,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让孩子真实地去体验,而不是直接给个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写。

写作需要的两个基本要素就是想象力与材料,想象力如何激发?材料从哪里来?我们鼓励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做“研究”,写研究报告。比如,一个常见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我们不鼓励学生去看范文,也不会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要怎么写爸爸,而是让学生回家做一个“采访”:我们每天都会见到爸爸,但是,我们真的了解爸爸吗?你知道爸爸的成长历史吗?小时候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功课怎么样?淘不淘气?了解爸爸的想法吗?知道爸爸怎么看待我吗?然后,你再问问其他人,比如爷爷、奶奶和妈妈,他们眼中的爸爸又是怎样一个人?这些问题,都从常规的“我的爸爸”中跳出来,试图挖掘新的写作材料和写作角度。但是我们并不急于让学生写作,只是等到采访工作结束以后,我们再重新回到课堂。

每个学生回家都做了详细的采访,在回校后的反馈中我们发现,这样的一种体验方式是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挖掘出了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素材。如果我们抛开写作,这对孩子来讲本来就是一场全新的探险,他们进入现实生活和自己想象之外的另一个天地,如果用一个理论化的词汇来表达,就是历史感和他者的视角。在美国作家拉姆尔的眼里,塑造一个丰沛的人物形象需要五个基本的要素:动机(motivation),态度

(attitudes),历史感(a sense of history),人物改变(a character arc),主题(a thematic purpose)和俏皮、癖性(quirks and mannerisms)。我们通过让孩子回去了解一个人,其实已经调动了很多元素,但是我们不用告诉他们背后的理论,只是让他们跟着自己的好奇心去发现。

回来以后的作文课上,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这种兴奋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在开头五分钟的小组交流中,他们比较谁的爸爸去的地方远,谁的爸爸小学的成绩好,谁的爸爸最好玩,诸如此类,实际上在这种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实现了写作,只不过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写作。接下来就是教师要做的事情,如何引导,如何让它们从“故事”变成“作文”。这个环节同样非常

关键。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很容易引导学生写下所思、所想、所感,但是具体这些所思所想所感如何落实,我们反而不会过多计较,但是,文章有了好的素材还不行,还需要重要的布局――对故事的修饰与删减。我们在学生的日记中经常看到很多“流水账”,早上如何、中午如何、下午如何,结尾是固定的套路:这真是有意义的一天。如何矫正这样一个平淡的记叙,进入到一个更加生动的写作环境中呢?我们认为,这一步不能让学生把写作空间放置在自由的环境里,因为这些环境容易引发他们无限想象,不容易驾驭材料。于是,课堂习作就成了很好的选择。

课堂习作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学生思考与写作习惯的方式。首先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进行高效的“头脑风暴”,总能生发出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原创性思

想。这些思想也许有时候看起来不怎么成熟,但是处处透露出灵感和想象力。另一方面,课堂中教师可以实现有效的引导,如果把这个写作过程放在课外,教师的这些引导很有可能就到了“九霄云外”。

在五分钟的小组讨论后,就要进入写作引导阶段,这个阶段决定了学生写作的总体指导思想,因此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阶段,我们仍然不给学生看范文,而是告诉学生“不要写成什么”。首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觉记录采访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对爸爸的印象。这样就能够避免过多套路性的话。其次,让学生组织好素材的详略,告诉学生我有很多做菜的材料,不是把所有材料放在一口锅子里就能做出好吃的菜,需要搭配。这个搭配就是详略。把你最喜欢告诉别人的关于你爸爸的故事重点写出来,其他的一笔带过就可以了。

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直到下课为止。这个时候让学生自己“头脑风暴”,自己组织语言,不要有任何的打扰和干涉。在这样一种“集体创作”的压力环境下,学生是很容易集中精力回忆和整理的。无论文章是否完成,下课以后都全部上交,剩下的工作就是教师的阅读和点评。而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往往能有很多新奇的灵感在纸上跳跃出来。这些灵感和故事是写作最重要的部分。

可见,这种方式和我们传统的方式明显不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更多地从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材料,并且领悟生活的微妙之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已经不再追求一味地机械写作,只是不断地重复已有的写作材料、结构和思维方式,我们需要的是学生的不断发现和不断创新,并把这些崭新的元素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来。只有这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