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出处】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释义】传说凤凰台上曾有凤凰来此优游,凤凰飞去后楼台空荡江水独自向 东奔流。 【全诗】 《 登金陵凤凰台 》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

【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出处】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释义】传说凤凰台上曾有凤凰来此优游,凤凰飞去后楼台空荡江水独自向 东奔流。

【全诗】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②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衣冠:指王公贵族。③三山: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汇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其间而分为二支。④浮云:陆贾 《新语》: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鉴赏】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诗兴大发。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所以天宝六载(747)李白到达金陵,登临凤凰台时,用崔颢诗的韵写下了这首诗。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写登台所见,赞美长江两岸的壮美风光,感叹大自然的永恒和社会人事的迅速变迁,并由历史兴衰之叹,引出对浮云遮蔽日月,

国事日非的忧虑。全诗将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首联两句借凤凰台的传说抒情写意,并点明题目。“凤去台空”象征六朝繁华已成过眼烟云,一去不复返了,而今只有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诗人着意突出人事之“变”,与自然界的永恒形成鲜明对比。颔联便是人事巨变的具体化。诗人借事抒情写意:昔日吴国巍峨的宫殿,葱郁的园圃,已经一片荒芜; 东晋声势显赫、炙手可热的世家贵族也已进入坟墓,成了一抔黄土。言外之意是说沉湎于豪奢生活的帝王,热衷于权势利禄的豪门,得意一时,终将覆灭,不过是历史上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过客。颈联承 “江自流” 而来,由凭吊历史遗迹而转向欣赏自然,借景抒情写意: 三山矗立,被云遮雾挡,若隐若现,仅见似乎失落在天际的山尖; 白鹭洲清晰可见,卧于长江之中,将江水分为两道。这两句写景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亘古长存的自然景色,观照着历史的兴衰、人事的更迭。由此诗人想到现实,感叹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使人不能见到长安,因而内心沉痛忧郁。尾联运用象征手法抒情,以浮云蔽日象征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贤能之士报国无门,表达对时事的忧虑。

以不见长安表示远离京城,不得进见之意,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

【赏析】

首联入题,写凤凰台这一古迹的传说,感叹山川依旧,人事全非,渲染出空旷辽阔,凄凉冷落的气氛,衬托了李白遭受打击后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十四字中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畅,堪称神奇。颔联紧承“凤去台空”,金陵乃帝王之都,三国时东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此。现今吴宫的幽径已被荒草埋没,东晋的文武大臣也早成了故乡坟丘中的朽骨,而只有波涛汹涌的长江水千百年来仍滚滚东流。诗人彻悟人生短暂,江水永恒,抒发吊古伤今的悲愤。颈联由怀古转入眼前景色的描写。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白鹭洲,在金陵西南的长江中,把江水一分为二,因其上多集白鹭而得名。诗人在凤凰台上远眺,三山半隐半现,若有若无,白鹭洲把江水分割成两道。这两句比起前面的伤心怀古,给人以明快的精神和振奋的感觉,这是诗的起伏跌宕之处。尾联写浮云蔽日,虽然登台远望仍不见长安,暗示皇帝被奸臣包围,自己报国无门。这是由写景怀古转入现实遭遇,诗人借古人古迹抒发自己的不平和愤慨,表达对当道权臣的不满。

这首诗语言流畅自然,不饰雕饰,潇洒清丽,以登台起笔,发思古之幽情,感叹报国无门。感情深沉,声调激越,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意旨深远,是唐人七律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