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专业论文(精选5篇)

  • 保险学专业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

保险学专业论文(精选5篇)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针对问题提出要重点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完善新的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优化

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能否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不仅关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对毕业生以后的职业规划至关重要,因此,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开放性的知识+技能组合体系,其系统结构的形成不仅要使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还必须正确地反映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建立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要在分析课程体系形成的环境条件和制定依据、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与相应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功能最优、体系先进、内容完整的课程体系。近年来,由于保险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保险市场越来越大,对保险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许多医学院校也纷纷增设保险专业。全国大约有二十多所医学院校相继开设了与保险有关的专业,大多为医疗保险或公共事业管理下的医保方向或保险专业。我院――江西中医学院于2002年开办保险学专业,现已有学生毕业,但由于许多医学院校缺乏保险方面的专门人才和办学经验,加之保险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因此课程设置不甚合理,没能分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有进行课程体系优化的必要。本文仅就优化医学院校保险学专业课程方面做些探讨。

一、优化医学院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

(一)要突出特色,充分利用医学院校医药学技术的资源优势

保险专业出现在医学院校有其客观必然性,医学类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利用其现有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实验条件、实习医院等为商业寿险公司和健康保险公司培养人才。寿险公司和健康保险公司核保理赔业务中实际使用的知识大致是:保险专业知识占20%左右,医学知识占80%左右。在核保的审查过程和理赔的取证过程的前期和中期大部分是医学知识在起作用,在决定保与不保、赔与不赔、怎么保和怎么赔时保险知识才显山露水。另外,由于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教育比较适合全日制,靠业余自学一般无法完成。医学院校保险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几年在校时间打下扎实的医学理论和实验知识,而这些知识要想在工作以后通过自学补回来是很困难的;相反,保险知识通过自学就很容易获得,而且教育的最高层次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因此,开设保险专业的医学院校在优化课程体系时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医学、药学的资源优势。

(二)课程体系的优化要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在保险业的发展、转型过程中,人才起着决定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具有保险专业知识,并在其他领域有特长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市场上最缺乏而保险公司又求之若渴的人才类型,因此当前的保险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课程设置应根据专业特点,在保证公共课、保险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医药学、法学、经济学、投资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内容,实行医、文、理、法、管理各个学科相互渗透交叉,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复合型的保险人才。

(三)优化课程体系要注重提高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能力

学生毕业进入保险公司工作后,还要面临一系列的相关职业方面的考试诸如寿险理财规划师、寿险管理师、员工福利规划师等。因此,大学期间开设相应的课程对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二、优化医学院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设想

和其他财经类或综合性院校相比,医学院校开设保险专业有自己的劣势。要想培养的学生能为社会所需、所用、有竞争力,首要的是定位必须准确,只有定位准确了,才能找到市场的切入点。因此,医学院校办保险应定位于为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商业寿险公司和健康保险公司等培养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身的特色。在优化课程体系过程中,本课题组曾与多家当地的寿险公司、医疗单位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和分析学生反馈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优化医学院校保险课程的构想,于此抛砖引玉,探求解决之道。医学院校培养保险人才应遵循素质教育为先、专业教育为主、能力培养为重的模式,具体课程分为以下三大板块:

(一)特色教育板块

在医药学特色板块进行课程设置时,要认识到医药学知识对该专业的重要性,而且医药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所以在安排上应遵循医药学知识系统性的特点,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缩短相应课时后开设中医学基础概论、中医临床概论、药学、西医基础概论、西医内科、西医外科、西医妇科、西医儿科、流行病学等。为了让理论更好地联系实际,在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后,应安排该专业的临床实习。

(二)专业教育板块

在专业教育板块方面,应开设保险学原理、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健康保险、社会保险、保险法学、卫生法学、保险英语、医疗保险、保险资金运用、经济学、金融学、保险营销等课程,这些课程需要授课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聘请校外专业对口单位的专家学者来为学生授课;同时,强化毕业实习的效果,不走过场。保险专业(非精算专业)还应开设利息理论、精算数学等,培养学生用数学、统计学、金融学、保险学等学科知识和原理去解决商业保险中需要精确计算的问题。

(三)后续职业发展板块

针对以后职业发展中面临的“中国寿险管理师”、“中国寿险理财规划师”、“中国员工福利规划师”的考试需要,该板快应开设寿险公司经营与管理、会计学、财务学、保险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团体保险、年金保险、寿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等必修或选修的课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业的进一步开放,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业急需这种既通晓医学,又深谙保险业的复合型人才。而学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应该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输送急需的、合格的人才。医学院校开设保险专业在中国是一个新的尝试,课程体系设置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本专业的培养方案随着中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和商业医疗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将会出现许多新内容,新问题,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当具有灵活性,课程不应分得过小、过细,能合并的课程应当尽量合并,这样可以随着形势的变化调整课程内部的结构和内容,而不涉及教学计划的更改,保证课程体系的稳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付昕,陈庆梅.保险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J].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

[2]袁杰,付昕.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思考[J].江西保险.2006(2)

[3]滕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1)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265-03

黑龙江省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人才,但是,目前省内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不仅无法从数量上满足需求,在质量上与行业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构建保险专业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保险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体系建设是保险专业建设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和训练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基础。高校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符合保险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保险专业人才应该在保险具体专业方向上下工夫。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考虑保险业界实际部门业务的专业性,而不应笼统的开设保险专业课,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更应向掌握新的保险知识和解决保险实务问题的核心技能方向发展,使得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应对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1]。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保险专业人才。

二、当前黑龙江省高校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市场调研环节

纵观省内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其课程的设置与调整的科学性基本没有事先通过一定的市场调研来论证。个别高校只是在专业设置的初期象征性地对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向业界做过咨询,但没有在后续进行定期、大范围的调研来做出及时的调整。因此计划中课程是否需要开设、课时是否适当,理论和实践课时分配是否科学、是否能够反映保险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动态变化都缺乏科学的依据[2]。

2.课程设置与地方性高校的培养目标不符

对于黑龙江省高校来说,保险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性人才。但从现有课程体系看,课程设置主要参考了国内名校的教学计划,这些名校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这样的课程设计显然不太合适我省的自身情况。照搬国内高校的课程体系,必然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3.课程内容设计不够科学

首先是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重复现象,比如,《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课程中,关于保险的基本概念、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合同、保险产品等内容都会涉及。多门课程的重复讲授必然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因而课程内容需要做进一步的整合。其次,就课程内容而言,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而与具体职业岗位相联系的技能训练内容则少之又少,这些现象与培养保险应用型人才都是不相符的。现行培养本科生的理念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事实上,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性方面只是开设了一些选修课,或安排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但实际上这些课程目前并无多大的实践性,甚至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2]。最后,课程设置忽视了学科的交叉性。保险学是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学科,涉及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方面,学校在制定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往往只开设与保险直接相关的课程,而忽视了相关领域知识的传授,学生不能适应保险市场的需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4.师资队伍的匮乏导致因人设课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中国保险业发展时间较短,缺乏早期的保险专业毕业生,导致保险教育出现教师匮乏的现象。现有的保险专任教师大多是其他专业毕业或者是从行业当中转行而来,因而教师整体年轻化,高层次、高学历的很少,整体缺乏教学经验,教师体系构成不完整,有很多专业课无法开设。因此,个别高校在设置课程方面,更多地从教师的能力出发,而没有考虑专业结构的严谨性,致使学生专业理论存在缺口[3]。

三、高校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当前,省内高校普遍存在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一致、保险专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保险公司培养从事营销或管理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为各类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培养通晓保险业务、熟悉各种险种和保险市场的专业人才,为各类社会保险保障机构培养能熟练进行年金管理和社保规划的专业人才,是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应遵循的首要原则[1]。

2.坚持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设置应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和强化社会认同等方面,以教学、技能培训、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展开,并努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

3.尊重学生自的原则

应考虑在专业课程中多设置选修课,要求完成必要的门数和学分。学生通过对多门自身感兴趣的课程的学习,扩大知识面,增强未来岗位适应能力。

4.注重课程的综合化原则

所谓课程的综合化,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渗透交叉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5.对学生实施综合测评的原则

推行突出创新素质的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包括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业务经营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4]。

四、高校保险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保险专业课程

为了使保险专业培养的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应该根据各保险公司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在设置课程时应考虑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以减少重复开设。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保险学专业为例,其专业课设置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等课程;专业主干课包括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险营销、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保险中介、风险管理、社会保险等课程;专业选修课从24门中选8门,采取“三选一”的方式,从第5学期开始至第7学期,每学期至少选择2门,学有余力者可多选。除了开设以上课程外,还适应市场需要开设心理学、保险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定期举办保险专题讲座,如“投资理财知识”、“沟通技巧”、“汽车维修”等,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省内保险业发展的特点,强化与业界的沟通,保证保险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

2.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开发课程体系

要以保险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保险经营流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使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既具有操作技能,又具备职场环境中的职业智慧;以行业服务项目设计训练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强化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围绕保险业实际经营环节展开,增加实务操作内容[5]。

3.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特色,增加实训课程的比重

应用型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保险行业的第一线从事实务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而以工作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训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好方法。因此,高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为特色,加大实训课时量,保证实训课时比重至少达到总课时的40%以上。同时,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高校应依托保险行业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保险专业学生能够定期到行业进行参观及顶岗实习。并保证这些校外实习基地教学任务明确,条件保障到位,运行情况良好,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6]。

4.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

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格标准的对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以证明自己的实力,是高校进行保险专业课程设置与调整的重要方向。将保险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与知识能力要求融入所开设的课程,建立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培养,将保险人证书、保险经纪人证书与保险公估人证书考核的基本知识融入到课程中。另外,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获得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国家理财师等证书中的一项或多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求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接轨[7]。

5.倡导保险教育理念的更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课程设置体现保险经营教育的同时强化风险和保险管理教育。当前,国内乃至黑龙江省保险业依然存在重规模轻效益、重业务轻管理、重速度轻结构等粗放式发展状况。与此现象相类似的是,保险专业教育也出现了侧重于市场开拓、产品条款介绍、市场营销策略和相关案例等实用性内容的教学,侧重于传播落后于当前保险业发展的传统经营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的保险教育在重视传授保险经营知识的同时,却出现了忽视风险管理和保险管理教育的倾向,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因此,保险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应当加强包括保险行业自律管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和保险业监督管理等在内的保险管理理论和最新实践的内容,增加保险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内容。其次,课程设置中还应考虑强化保险文化与伦理道德和职业操守等内容的教育。保险教育发展到今天,如果我们只建设保险物质和制度文化,忽视保险观念或者理念文化;我们只关心保险的物质和技术等“硬”的原理和工具,忽视保险中的精神和人性等“软”的文明;我们只顾股东与管理者的工资薪酬,侵犯被保险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的保险就将与它固有的制度魅力背道而驰,最终失去它应有的光环。所以,增强保险专业教育中文化、道德伦理和职业操守等的教育刻不容缓且是当务之急。最后,课程设置中加强保险专业中法律制度的教育。对于保险专业教育而言,我们既要加强保险制度本身的建设,又要培育遵守制度的意识和环境;不仅要深化保险制度特别是我国保险制度的特色教育,更要随着经济金融和保险发展,对新兴的交叉与边缘领域逐步建章纳制,并让制度及时体现在专业教育内容之中[8]。

6.建立科学并富有激励作用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体系是以考核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和学习成果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和规范化考评指标,以保持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检验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课程考核中,我们设计了全新的方式,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将考核贯穿于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进程中进行持续性、阶段性的考核,从而达到弱化授课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进一步体现考核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在某一个教学模块的任务完成后,随堂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小测验、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小组讨论题目等方式的考核。这种贯穿全过程的学风考评和教学内容考评,能够督促每个学生进行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而全面深入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又能够使学生真实、完整地展示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习体会和学习成果,避免了以往通过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增强了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这种方式通过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很受同学认可的。二是充分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三个方面能力的考核我们设计分布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中。如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主要在每次课程中的晨会主持或拒绝处理模拟环节完成,文字组织能力主要通过投保书的填写以及为客户制作的保险规划书来进行考核,团队协作能力则主要通过销售通关、模拟实战演练来完成。三是学业以提交成果的形式进行考核。如在汽车保险业务中,我们在设计考核方案时,要求学生们在期末课堂教学结束时统一上交3项成果:《XX客户车险投保特色建议书》、《XX车出险定损报告》(根据特定客户的实际事故信息完成)、《车险理赔综合资料》。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对以上3项成果的综合评定,了解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真实情况,了解学生具备实践能力的程度。而对于学生而言,这3类作品是课程学习的成果,是综合业务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成果,也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9]。

参考文献:

[1]刘玉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改革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蒋菲.保险实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5).

[3]李明.财经类院校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6).

[4]于长福,奚道同,郭强.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0,(8).

[5]陈珍.高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甘肃科技,2010,(7).

[6]李加明.保险人才培养:中国大学保险专业教育的定位与定轨[J].时代金融,2011,(11).

[7]钱志芳,严伟.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11).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型;保险专业群;职业技能

一、创新型保险类专业群建设的内涵

高职保险专业与本科保险群的建设存在着差别,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对各种的学生能力要求也不同。主要表现为,行业价值认知、技能能力维度、人才市场细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保险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强化了创新型的专业群的构建,形成了从行业认知到职业技能等多维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有:首先,行业价值认知与个体职业认知相匹配。在强化行业内涵的同时强调了个体的职业认知发展与其之间的相互匹配和协调。个体与行业之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统一和融合,有利于高职学生在强化自身行业知识获得的同时,增加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技能维度与个性特征的相匹配。个性特征在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出现个体个性特征与职业特征不相匹配时,容易出现破坏性的职业发展模式。在创新型的保险专业群的构建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个体特征特征与职业的技能之间的匹配。最后,人才培养与市场之间的匹配。创新型保险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保险行业人才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的,以市场为依托来构建保险的专业群。这个市场细分区别与本科院校对高端保险人才的培养,而高职院校以技能为依托,在实践中,根据保险行业的实际,形成了校企之间的无缝隙对接。

二、创新保险类专业群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职业认知度不高。认知度主要指的是高职保险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有效的系统学习,认为实践操作才是最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而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强化。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专业与行业的匹配度不高,而转而从事其他行业。其次,由于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规范,导致行业价值在传递过程中被忽视和被误导,使得学生在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之前就产生了相抵触的情绪,使得保险专业的学生热衷于转专业,缺乏专业的认知度。(2)实践模拟与市场要求存在差异。高职院校保险专业在进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虽然都将市场的实习模拟引入到实训过程中,但是由于实训缺乏市场的真实性,不能有效的重现市场操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市场中人的具体思维和逻辑过程,使得高职院校保险专业群构建过程中,尤其是实训模块构建中,缺乏有效的市场重现机制,只是强调了理论上的保险理赔中的问题,但是往往与市场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不能有效的起到实训的目的。(3)创新型保险专业群缺乏有效的实践环境。所谓创新性的保险专业群的构建,需要依托高校的相关教育资源和市场资源。其强调了职业技能与高校学生个体特性的匹配,职业模拟环境与市场真实环境的匹配,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高校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不合理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科学,模糊了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异性,因此在校内专业环境构建过程中也忽视了专业生态群的探讨和完善。

三、构建创新保险专业群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对策

(1)强化职业认同,促进个体职业生涯与行业发展相融合。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选择矛盾,过分的强调理论灌输与过分的专业市场化都可能引起不同的行业认知的缺失问题,因此在进行专业定位中,应强调保险专业的专业知识学习,并在进行个体职业发展教育时结合保险专业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职业认同,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积极性。(2)构建科学的校企合作渠道。校企合作在目前的专业实践中,虽然提高了很高的地位,但是由于高校管理者忽视了其重要性,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专业实践机会,保险专业的学生在实训中缺乏模拟的真实场景的再现,使得实训缺乏有效性。因此就需要构建相应的校企合作渠道,保障专业实践与保险行业的无缝对接,提高创新型专业群构建的科学性。(3)需要整合市场资源与高校内部资源。例如,与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相结合,通过保险文化与职业礼仪训练营、口才训练营、营销技能训练营和抗压能力训练营等形成有效的统一的专业教育与校园文化之间的融合,提高校园文化在专业培养过程中作用,其次通过行业专题研讨,让学生参与到研讨过程中,真实模拟行业的真实环境,在整合行业资源的基础上形成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陈功,阎国顺.产业链视角的保险专业发展路径探析[J].保险研究.2010(10)

保险学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要承担立德树人应有的责任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属性,更不是把专业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调和价值内涵,将其转化为有效教学载体。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保险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将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入保险专业课教学,用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因时、因事、因势讲好中国故事,思政课与保险专业课教师共同协作,思政课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专业课教师则需要加强育人意识,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产生协同效应,形成 立德树人 为根本的综合教育理念。

专业思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以专业人才需求和专业素养培养为具体表现。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注重培养人的要素,提出 培养什么样的人 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等问题。要将课程的宗旨和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落实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把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放到法学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中去,将法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将企业价值评估要素授课内容中将专业知识与品格培养无缝衔接,引导学生学习企业发展精髓 深耕细作,精进成长。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各门专业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不断以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注重选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险广告案例,启发学生深入分析保险广告对公民行为的积极影响,以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将保险课程思政贯穿于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中,推动 课程思政 与 保险课程 形成合力,推进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变革,帮助学生实现专业与精神的全面成长。健全育人体系的目标,就是引导师生准确理解和把握保险专业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引导广大师生做好专业的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将课程思政、专业教师及协同育人三者有机结合,促进了思政教育与保险教学体系、学科体系更好衔接,又对培养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

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将学科资源、文化氛围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 知识传授 环境育人 价值引领 的有机统一。只有将保险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点的把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丰富度才能不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感,可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例如,如何通过 灾害与保险 进行国情教育、如何在 保险机构与市场 这个知识点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进行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教育、如何结合专业课辅导学生创新创业等等。

三、注重选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知识与育人要充分结合,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并在讨论中进一步讲述了自身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实践,即结合实时新闻播报,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业的优势和不足。通过保险专业的公益广告案例,启发学生深入分析公益广告的效果以及公益广告对公民行为的积极影响,以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与思政理论素养,注重选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加深对保险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 诚信 内涵展开,不断开展保险诚信原则对于保险人与投保人履行彼此权利义务工作。

要注重保险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环节中多角度、多层次穿插和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要想教好学生,教师也要必须先提升自己,只有教师自己的精气神真正提上去了,保险课堂才可能焕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光彩。要寻求保险专业教育与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点,避免过于突兀、平淡的说教方式,根据保险专业课程实际情况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等。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解决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配合的问题,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力同心、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因此,保险教学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其公共必修课的特点和优势,积极融入应用型本科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各类保险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新课题。

四、从保险的功能和保险的发展历史等多角度出发

课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诚信、法治、公平、敬业等元素融入保险专业课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结合高校教学实际、课程实际、学生学情实际,持续深化保险教学改革。要从保险的功能和保险的发展历史等多角度出发,让学生对于保险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课程讲授中,结合时下热点问题,分析保险行业的具体表现,通过在线课堂讨论的形式,对于中国的保险业进行谈论和评价,在对话中加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同、所学专业的认同和国家政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通过专业课程体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育人作用,同时就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点的把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完善,推动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形成合力。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无论是现代保险的产生与发展,还是保险基本原则的形成与运用,无处不在彰显现代社会发展尤为重视的互助与诚信。

在讲授课程过程中,可以将近年来发生的与互联网金融营销相关的案例融入课堂中,在讲解真实案例的同时,找到切入点,融入科学精神,教导学生正确的营销理念与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及由于未按流程操作或工作过程的疏忽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办事公道的意识与品质。所以,要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中,以全方位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知识传递,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理性认知与情感共鸣。推进以德育德、以智育德、以体育德、以美育德、以行育德的五维育德工程,尽可能广泛地把育人元素调动和利用起来,最终回归到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上来。

五、要努力抓好专业课程的重要载体

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课堂上的语言、姿态、情绪表达等因素都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她指出,思政教育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增加一些符号,而是要将一份事业的情怀传递给学生,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要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环节中多角度、多层次穿插和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要寻求专业教育与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点,避免过于突兀、平淡的说教方式,根据专业课程实际情况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要将时政热点和课程学习结合,将保险学习和党的宗旨联系起来,将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相区分,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结合,将唯物辩证法和科研方法相结合,教学生以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现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正能量影响。思政课教师要主动与保险专业教师沟通,参与学生的职业实践活动,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保险专业进行教学,把思政课融入保险专业教育中,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也为进一步尝试推动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 课堂 实践 网络 教材 四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组织模式、将德育更好融入课程教学提供借鉴,积累经验。这对培养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