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物业前台工作计划(精选5篇)

  • 小区物业前台工作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从管理服务实践看,单个商品住宅小区总体规划设计规模原则上不超过30万建筑平方米为宜。为此,建议政府要高度重视,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尽快制定新建项目物业管理区域划分管理办法,对新建商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规模进行控制。 二、新建综合体…

小区物业前台工作计划(精选5篇)

小区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单个小区规划设计面积过大,给后期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对于一个商品住宅小区来说,规划设计和建设时间相对短暂,而后期的使用管理将是长期的。因此,在规划设计时既要思前,更要顾后。如果考虑不周全,不能权衡利弊,存在的设计缺陷将会给业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带来长期且难以解决的问题。以某小区为例,规划设计建筑面积为101.33万建筑平方米(其中:地上部分75.33万建筑平方米,地下部分26万建筑平方米),有业主5912户,入住已有11年时间,因面积太大,一是造成了业主大会成立难。目前一直无法组织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二是组织业主表决难。根据 《物权法》和国务院 《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筹集和使用专项维修资金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因业主人数太多,遇到电梯故障、屋面漏雨等需要维修的情况时,组织业主表决申请使用房屋专项维修资金需要时间长;对于物业服务合同到期,组织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除此之外,给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自治管理也带来了诸多困难。

从管理服务实践看,单个商品住宅小区总体规划设计规模原则上不超过30万建筑平方米为宜。为此,建议政府要高度重视,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尽快制定新建项目物业管理区域划分管理办法,对新建商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规模进行控制。

二、新建综合体项目设施设备一体化设计,使住宅部分与商业部分后期分离管理难以实现

近年来,由于设计理念的变化,新建单个项目中住宅、商业、写字楼等业态混合并存的设计呈现增多趋势。据统计,2013年天津市新建商品住宅小区105个,以住宅为主体的混合体项目35个,占总数的33.3%;2014年全市新建商品住宅小区104个,以住宅为主体的混合体项目38个,占总数的36.5%;2015年1至7月份,天津市新建商品住宅小区65个,以住宅为主体的混合体项目48个,占总数的73.8%。以某小区为例,规划设计面积41万建筑平方米(其中:住宅部分17.27万建筑平方米,商业部分13.73万建筑平方米,写字楼部分10万建筑平方米),开发商在项目规划设计时,将监控系统、消防系统、配电系统和二次供水系统以及地下车库等共用设施设备都集中设计在一处。从入住后的管理实践看,许多项目住宅部分业主都会出现经常更换物业服务企业的情况,面对这种设施设备一体化设计,如果尊重住宅部分业主意见更换管理服务单位,势必会对商业经营、写字楼服务带来影响,开发商一般不会同意;但是,如果分割各自进行管理,因设施设备共用又无法实现,就造成了双方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设施设备集中规划设计,使住宅部分与商业、写字楼等部分分离管理难以实现。

为此,在规划设计这类混合体项目时,建议开发商一定要从后期的分离管理考虑,将住宅部分的有关设施设备独立设计,为后期发生纠纷时各自独立实施物业管理创造条件。

三、露台及小院设计给业主私搭乱盖提供了机会,增加了后期管理成本

开发商和规划设计单位在项目设计时设计了露台和小院,给部分业主私搭乱盖、乱圈乱占提供了条件。笔者认为,在北方住宅小区不太适宜设计露台,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北方冬季时间较长,露台使用时间较短;另一方面业主为增加住用面积,大都会把露台封上。由于业主的私自搭建,造成了使用材料颜色不统一,破坏了小区原有设计风格和色彩,有的还造成了屋面漏雨等诸多问题,引发了邻里纠纷。对于一楼设计小院来讲,许多业主入住后都会大兴土木,各显其能,将小院改为住房、车库,或在小院中搭建凉亭、种植蔬菜等,同样破坏了小区原有设计风格,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市容市貌。这些设计既给物业服务企业日常管理增加了难度,也给行政管理部门日常管理增加了执法成本。如对某小区初步统计,共有业主670户,存在封堵露台有90户,占总数的13.43%;在小院中违规搭建有343户,占总数的51.19%。

为此,在商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建议开发商和规划设计单位既要考虑房屋建筑形式的差异化,又要考虑后期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从源头上预防把关,不给业主私搭乱盖、乱圈乱占提供机会。

四、规划设计水体水景,给业主带来长期管理维护成本

一些开发商为了增加新建商品住宅小区品味,提高销售卖点,有的会考虑规划设计水体、水景或喷泉等设施。据不完全统计,在天津市商品住宅小区中,共有157个小区设计了水体,其中,水体面积在500O以上的有118个小区,在1000O以上的有95个小区,在3000O以上的有60个小区,在5000O以上的有44个小区。从实际情况看,绝大部分小区不具备条件,但是,开发商还是通过人工挖掘的办法实现设计目标。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日常维护费用较大且具有长期性。绝大部分小区水体的水源是自来水,对于淡水资源短缺的天津来说是很大浪费,如果换水时不能合理利用的话,这些水将从下水管道排出。对水体的日常维护是一项持久性工作,所发生费用需要广大业主长期担负。以某小区为例,有水体湖面约800平方米,每年5月初进行蓄水,10月底进行清池,前后有6个月时间。据了解,每次需要注入自来水640立方米,按照商业用水价格7.85元/立方米计算,一次注满水需要开支水费5024元;加之定期更换水以及日常净化养护等费用,每年水体管理养护需要经费4万余元,把这些费用分摊到每位业主身上,计入物业费成本测算中,占每个业主每月每平方米物业费成本0.19元。这笔费用对于业主来说将是长期支出。二是水池发生渗漏造成长期无法使用。有的小区新建水池因防水没有处理好而发生渗漏,自入住以来一直无法投入使用;有的小区水池由于管理维护不善等原因造成渗漏且无资金维修而长时间闲置,这些都成了业主不交物业费的理由。如某小区2012年入住,水池因多处渗漏至今无法使用,业主意见很大,据统计有20余户业主以此为由拒交物业费,占业主总户数的5.14%。另外,据对部分入住3年以上商品住宅小区建设的水景、喷泉等设施使用情况调查,发现有近87%以上小区因业主不愿承担费用、供水管道锈蚀和设备损坏没有资金维修等原因,造成长时间闲置,影响了小区整体环境。

为此,建议开发商和规划设计单位应从节约水资源、降低日常管理维护成本和小区所在地区气候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尽可能减少水体、水景和喷泉等设施规划设计,可以考虑通过增加雕塑、饰品等设计来提高住宅小区的环境品味。

五、物业管理用房规划设计不合理,影响了后期的管理使用

对于商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用房是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管理服务的重要办公场所,也是业主委员会或业主日常活动的必需场所。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在物业管理区域内配置必要的物业管理用房”。但这条规定过于原则,没有详细定物业管理用房规划建设的面积、所在位置以及应具备的条件等,从而造成了开发商规划设计和建设的随意性,给后期物业服务企业为业主提供管理服务带来诸多不便,有的甚至引发纠纷,影响了社区和谐稳定。通过调查,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采取“一托N”模式集中设计物业管理用房。如某开发商拿了一块土地,规划设计4个小区共50多万平方米,采取“一托N”模式,将物业管理用房规划设计在一处。这种设计存在两个缺陷,一方面,位于小区外面,距离业主较远,业主日常到服务中心报修、交费等极不方便;另一方面,由一家物业服务企业管理服务可以,但若4个小区分别成立业主大会、分别选聘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管理服务就出了问题,4个物业服务企业集中在一起办公,不论是办公区域分割还是日常使用都十分不变,易引发矛盾。业主也因此上访,给各级政府都带来了压力。二是将物业管理用房规划设计在地下。据了解,一些开发商为了多出面积,增加销售额,通常将物业管理用房设计在地下,有的甚至还没有上下水配套设施。这种设计造成了物业从业人员长期在地下工作,不利于身体健康;没有上下水配套设施的更不方便员工的工作、生活。三是物业管理用房位置设计较偏。对于建筑面积规模较大的住宅小区,有的开发商将物业管理用房设计在大门入口处,存在的缺陷是:一方面,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取水、取放工具等距离远,浪费工作时间;另一方面,服务半径较大,从最远端到物业服务中心距离较远,业主的交费、报修等十分不方便。四是还有的商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用房规划设计面积较小,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根据对多个商品住宅小区调研,建议对物业管理用房规划设计时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物业管理用房建设面积,一般应掌握在小区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的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为宜。二是考虑后期管理实际需要,开发商购买较大地块时,应合理控制单个住宅小区的建筑规模,并将物业管理用房分开规划设计在每个小区内。三是物业管理用房位置不应设计在地下,若小区规划在15万建筑平方米以上,应当根据服务半径要求合理布局物业管理用房。为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物业管理用房规划建设的配套政策,为规范物业管理用房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使用提供依据。

六、园林绿化设计存在缺陷,给后期管理维护造成困难

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是商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后期管理中发现,在商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高低起伏造型设计导致积水。有的小区为实现错落有致的绿化效果,采取堆土、砌筑等方式进行造型设计,但是,却忽略了雨水排泄问题,尤其是在中到大雨情况下,中间高、四周低的造型设计使雨水流向楼房基础部位造成积水,长时间浸泡楼房基础,当遇有基础防水没有处理好的情况时还会造成高层地下车库出现渗漏现象。二是树种选择不当影响后期养护。据统计,近年来,高层住宅小区规划建设占有较大比例,由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用于绿化的地上回填土层相对较薄,有的开发商为了取得当时的绿化造景效果,选择了较大树冠树种,前期虽然树苗成活了,但是由于土层较薄,树无法向下扎根,从而影响了正常生长。

为此建议:一是在绿化造型设计时一定要考虑控制起伏高度以及遇有中到大雨时楼房基础部位的排水问题,防止出现积水问题。二是对于设计地下车库或人防工程的高层商品住宅小区,开发商一定要考虑后期树木生长对土层深度的需要,恰当选择苗木。

七、局部设计不合理,给后期管理维护造成诸多不便

小区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

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小区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丰台区位于首都西南部,属城市功能拓展区,周边与8个区相邻,辖21个街道、乡镇,常住人口220余万,总面积约306平方公里。近年来,丰台区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管理创新”的理念,在环境监管上做了大量探索,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

率先编制实施全国首个城区环境总体规划,逐步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标本兼治转变

丰台区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期、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城市化的攻坚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病”的根治期,发展需求强烈,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城市病”现象凸显。为此,丰台区超前谋划,既采取立竿见影的措施,又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经过努力争取,成为了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全国首个城区试点,并率先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

完善环境保护顶层设计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丰台区积极探索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生态建设相互融合的发展机制,着力构建“四个平台”:第一,构建规划平台,统筹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与城市环境保护相关的规划;第二,构建绩效平台,在不同区域建立不同环境绩效考核标准,进行环境分区管理;第三,构建政策平台,统筹、协调改善环境的各项政策:第四,构建环境管理平台,将环境管理要素细分至每个区块、企业,推进环境管理转型。

完成规划编制前期研究

丰台区于2013年启动并完成了前期研究工作,为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规划编制年限为2013~2030年,丰台区将从时间和空间上统筹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科学谋划与指导区域未来的环保工作,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丰台区正在开展最小生态安全距离研究、自然资产负债表研究、生态空间管控研究等重点课题研究和环境总体规划大纲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将于2015年底前完成。同时,2014年6月,环保部已将丰台区列入最小生态安全距离研究试点,并将此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编制实施环境总体规划,优化经济发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引导环境基础项目落地,扩大区域发展的环境容量生态空间,逐步实现“多规融合”,真正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突出环境基础工程驱动作用,逐渐实现由常规监管向重点提升转变

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发挥作用

城南行动计划第一阶段丰台区投资超过1310亿元,打包实施重大项目78项。建成了蒲黄榆快速路、万寿路南延等主干路和支路24条,新增建设里程49.7公里。全区轨道交通线由2条增加到9条,新增建设里程44公里。南水北调南干渠、大宁调蓄水库已建成,卢沟桥再生水厂、吴家村再生水厂已完工,草桥燃气热电厂已投入生产运营,南苑西1 10千伏变电站土建工程已完工。

2014年城南行动计划第二阶段中,丰台区计划投资470亿元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项目共计119项。目前,交通设施、道路微循环改造34项,其中地铁8号、14号、16号线正在施工。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郭公庄水厂已向居民供水,青龙湖再生水厂已投入使用。丰台区生活垃圾循环经济园湿解处理厂已投入使用,日处理能力达到3000吨。

生态工程项目显现效果

丰台区实施了“园博园”景区建设和园博湖、宛平湖、晓月湖、园博园水源净化湿地等工程,以“化腐朽为神奇”的理念,将废弃地变成了锦绣谷和湿地公园等标志性景观,把园博园建设成为“京城之肺”,实现生态修复330余公顷,形成水面200余公顷,蓄水350万立方米。建成了总面积596公顷的13处郊野公园,完成4700余公顷绿化隔离地区绿化,建成了“北官一千灵山一南宫一青龙湖”绿色生态旅游链。到2013年底,丰台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 5%,林木绿化率达到40.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4平方米。2014年,长辛店生态城获得住建部的同意批复,成为了北京市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区。

污染治理项目得到落实

丰台区加快落实《丰台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实施水污染防治项目。河西再生水厂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行,配套的污水、再生水管线正加紧建设中,惠及河西地区4个乡镇街道的18万人口。槐房再生水厂实现开工建设,规划流域面积约137平方公里,建成后将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封闭式地下再生水厂。

丰台区还实施了小清河、丰草河等河道治理工程。启动了地下水远程监测平台建设工程,构建乡(镇)、区2级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全区水资源流量、水位和水质的在线监测。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工程,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创新"333"管理机制,逐步实现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构建部门、属地政府、社区(村)“三位一体”环境监管模式

把每个社区划分为3~6个网格,各社区分别确定一名网格化管理员,将全区5个主管部门、21个街乡镇、367个社区(村)、19个行业的973家重点企业全部纳入网格,实行统一管理。目前,确定以丰台街道(24个社区)、云岗街道(9个社区)、王佐镇(8个行政村)为试点单位,率先推行网格化立体环境监管模式。

建立污染源“三长”制度

局长和主管局长担任区内污染源“源长”;在合理配置岗位人员的基础上,建立污染源片区管理小组,各确定一名“片长”;对存在风险隐患的重点污染源,需安排专人负责,并各设一名“点长”。

建立“三源”统筹管理机制

第一,严控新建源。按照“以新代老、总量减少”的原则审批建设项目,把未获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建设项目和未完成上一年度总量减排任务以及被实施限批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列入黑名单,实行暂缓审批。第二,严管现役源。对照新调整的收费标准,征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污费,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持续开展大气污染专项执法周,水污染、危险废物、重金属等违法排污专项整治行动,对存在的违法行为尤其是大气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第三,严查风险源。抓好涉氨、涉氯、涉源、化学品生产等风险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健全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定期开展风险源专项排查,定期组织环境应急演练,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确保区域环境安全。

小区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中心 通用仓库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目前我国通用型仓库现状

据相关资料,1980年前我国营业性的通用型仓库( 包括商业、粮食、物资、外贸与供销社等) 约4亿平方米左右,其中,1980年以前建造的仓库50%,1980年~2000年建造的仓库占30%。本世纪建造的仓库仅占20%。从仓库结构来分析,70%的仓库为小型的平房仓库。由此可以判断:直至本世纪初,我国仓储业的基本条件是远远落后于物流业发展的需要。本世纪初,一批新型的仓库开始建设且逐步使用,诸如:上海的“全方物流”、“ 现代物流” , 中储股份在上海的吴淞、合庆、大场、临港分公司等建成的一批新型仓库,天津的“全程物流”、北京的商业储运及沈阳储运等,使现代物流中心通用型仓库耳目一新。市场对通用型仓库呼之欲出。

2我国通用型仓库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至今还没有现代仓库规划设计具体标准,而且,我国又有大量仓库需要重建、 扩建,就是在目前新建的仓库中,还存在库区通道、库间距即装卸作业区域明显狭窄,大型运输车辆的通行、掉头转弯与卸货很不方便;库内的柱距及立柱支撑走向不科学,不利于货架的安装与货物的出入库作业;库内作业区域设置不合理,储存区过大、I j U T备货区过小, 直接影响作业效率;还有诸如通风、采光、仓库门的位置、装卸平台的高低及延伸尺寸等问题

3通用型仓库规划设计

3.1通用型仓库规划设计总体内容及要求仓库一般是指以库房、货场及其他设施、 装置为劳动手段对商品、货物、物资进行收进、整理、储存、保管和分发等工作的场所 。

3.1.1仓库总体规划

仓库规划是在仓库合理布局和正确选择库址的基础上, 对库区的总体设计、 仓库建设规模, 以及仓库储存保管技术水平的确定。

3.2.2仓库总体设计

对仓库的总体设计应满足以下 8个条件:

( 1 ) 方便仓库作业和物品的储存安全。

( 2 ) 最大限度地利用仓库面积,减少用地。

( 3) 防止重复装卸搬运、迂回运输,避免交通阻塞。

( 4) 有利于充分利用仓库设施和机械设备。

(5)符合安全保卫和消防工作的要求。

(6)结合仓库当前需要和长远规划,要利于将来仓库的扩建。

(7)为职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和卫生的工作环境。

(8)力求投资最低。

3.2库库区布局规划具体要求

3.2.1库区选址要求

通用仓库库区选址应该从企业发展战略、 库区定位、 服务对象分布,储存货物品类、 包装、储存量、环境要求、交通条件地质条件城市规划、公用事业的配套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

3.2.2库区布局规划要求

3.2.2.1库区平面布局

库区平面布局,应该根据库址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服务客户类别、仓库使用、作业要求,合理规划作业区、辅助作业区和库区通道的位置与基本设计参数,做到布局紧凑、合理、高效、安全、提高土地利用率。根据经验结合相关规定,土地和建筑物的容积率控制在 O.8,建筑面积控制在50%比较适宜。

3.2.2.2分区布局

库区做业区、辅助作业区与行政办公区分区布置,并有效隔离,有条件要拉开距离。但业务办公区( 业务受理、现场调度等) 要紧靠作业区、辅助作业区,最好业务办公区能目视现场操作。两个不同性质办公区域的布局对于生产管理很重要。

3.2.2.3仓库布局

仓库布局,库区内的仓库应当根据当地主风向(特别是雨季主风向)来确定仓库的东西或南北走向,主装卸作业区应位于主风向的下风区,因此,建造的仓库,基本上要座南朝北, 避免风雨的侵蚀。

3.2.2.4装卸作业区

要注意装卸区的宽度和装卸区的地面承受力,装卸区的宽度主要依据40英尺集装箱卡车的回旋半径及在正常作业情况下装卸作业区能通过一辆正常行驶的40英尺集装箱卡车的范围来确定,因此, 装卸区的设计宽度下限为35米。

3.3仓库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仓库规划设计应根据库区的平面布局、储存货物品类、进出库频率、包装、货架、作业方式、作业流程、消防要求、投资规模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仓库的基本设计参数,笔者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也参与一些仓库设计的评估、论证,对于一些仓库规划设计的基本通用型参数有些了解。

3.3.1仓库的主要设计参数

(1)仓库的形式

基本上是单层仓库和多层仓库的选择,而单层仓库和多层仓库的选择, 取决于土地的价格或租金的高低和土地地质层的情况及该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2)仓库的面积

仓库面积理论上越大约好,事实上要受制于建筑模数和消防规范的约束。如上海地区的单体(中转) 仓库面积为12000平方米,有防火墙隔离成两个6000平方米的单元面积。

( 3) 柱矩及跨度

理论上仓库的跨度越大约好,最好是一跨无柱。但造价制约了柱矩及跨度,从造价和使用两方面平衡来看20米~36米的跨度和9~12米的柱距是经济合理的。

3.3.2仓库的外表设计

(1) 仓库的屋面

仓库的屋面要注意几个问题屋面本身的材料选择、天沟安装位置及材料和大小、采光、 通风换气。

(2) 仓库的墙体材料

目前,用彩钢板做墙体的仓库大多数采用双面墙板中间加保温棉的做法,避免了单体墙面的各种缺陷。近年来,上海从德国引进的新型墙体材料制造工艺——蒸压轻质砂加气混凝土板,即“伊通板”效果较好。

(3) 仓库的地面

耐磨地坪是仓库地面最佳的选择是用经济的方案。 地面不起沙、 翻沙, 使用寿命长( 理论数据20年) 、施工速度快、周期短。如再配上双向双排12毫米钢筋,效果更佳。从经济上测算,每平方米造价仅增2O元左右。

3.3.3仓库的辅助设施设计

( 1) 仓库的门

仓库的门,俗称“工业门”,仓库门的设置首先要符合消防规定,其次要注意货物堆放和叉车流向。一般的配备是 :1 2 O米长的库房设置7~9扇门为宜 (单面 )。门的尺寸一般以4×4 为标准。容易疏忽的是大门两边内外的障碍物设置,这是防止进出大门频繁叉车碰擦门框的必须手段,因为门框变形,大门就不能正常起落,影响生产,又由于门框与墙体紧密结合,维修门框必须破坏墙体,费工又费时。因此大门两边内外障碍物设置,是非常重要的。

( 2) 仓库的月台

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建仓库设计成高平台仓库,外设或内设月台,以利于集装箱卡车的装卸作业,月台的设计应该记住两个数据:1.5米高和6米宽。有些同行认为 目前库内作业均以3吨电瓶叉车为主,月台宽度 4 -5米即可,不必搞成 6米宽度。但笔者强调的是: 应该以仓库的地面承载力作为计算依据,要系统性地考虑长远的适应性。同时,6米宽月台必要时还可作为临时周转场地。

( 3) 仓库的装卸平台

目前生产的装卸平台基本上都无法适应2O英尺集装箱的装卸货。其原 因是装卸平台的活动搭板设计标准是4O公分长度,只适应 40英尺集装箱的装卸货。20英尺集装箱卸货需要8O~1 0 0公分的活动搭板。而生产8 O~1 O 0公分活动搭板装卸平台的厂家很少,导致很多仓库在为2 0英尺集装箱装卸作业时不得不另外再搞一块钢板搭在车厢和平台之间 , 既不安全又对平台的水泥造成破坏。

结束语

随着我国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货运能力的不断提升,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全国各地物流中心建设的大潮是迫在眉睫,而仓库建设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建造仓库时,附属设施既要符合相关部门的规定又要结合实践和仓库本身的特点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物流中心通用仓库规划设计探索L》--《中国储运》2012年04期。

小区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今天,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服务业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年全区服务业工作,安排部署年全区服务业工作。目的是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坚定目标,拼搏进取,推进全区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区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

(一)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各项指标持续增长

年,全区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1.6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税收收入0.99亿元,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20%,增长85%。从业人员达到4.95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60%,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55亿元,同比增长18.8%。全年共接待国外游客3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74亿元,分别增长了10%。新增公路里程125公里,完成公路旅客周转量1.2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6416万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2.1%和3.5%。邮政及通信业实现业务收入达到1.2亿元,比上年增长6.3%。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城镇公用事业等其它领域也都获得长足发展。

(二)服务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年,我区服务业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有20项,总投资101亿元,年累计完成投资25.7亿元。全区房地产业投入建设资金9.5亿元,新增房地产面积42万平方米。新增星级宾馆1个。新增万平大型商业网点1个,全区各类市场达到18个,其中年交易额上千万元的有4个。

上京物流园区建设开始启动,完成征地1400亩,已有7家企业签订入驻协议,制定出台了《上京物流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投资10亿元的东城城市综合体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区规划委员会的评审。环评初审、用地预审文件已经取得,项目及项目周边道路房屋拆迁补偿工作有序进行。

农村牧区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全面展开。家电下乡累计销售产品2.16万台(件),补贴金额467.6万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进展顺利,新发展农家店32家,全区农家店达到153家。新发展农资店25家,全区农资店达到135家。积极做好《区商贸流通业及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全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2亿元,比年初增长26.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亿元,比年初增长30.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8亿元,比年初增长28%。新增2家小额贷款公司,全区民间金融机构达到3家,贷款能力达到1.35亿元。积极发挥金融平台作用,与区外金融机构达成贷款协议近6亿元,其中已经到位2.8亿元。全区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0.6亿元,增长9.8%。

同志们,年全区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各地区、各部门提高认识、凝心聚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速度有待进一步加快。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但相对于二产24.7%的增速,发展的速度还需进一步加快。全市横向比较,我区服务业总量占全市第七位,增速位于全市第九位,与其他区县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是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主要表现在生产业发展不快,如现代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快引进和培育。发展服务产业与发展服务事业还需进一步有机结合,教育、卫生、文化、保险、电信等领域竞争还不够充分,仍存在一定的市场准入限制。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从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我区发展情况看,加快发展服务业应该说时机有利,机遇难得。一是国家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摆在突出的战略高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特别是国家近年来启动了文化产业的改革措施和促进政策,在财政上加大投入,税收上实施优惠,金融上增加创业投资,这些措施都进一步巩固并强化了我区文化大区优势地位。二是全区工业化进程加速,带动生产性、知识型服务业需求,服务业将得到有效扩大,增强全区服务业的辐射力。三是西部组团开发,城市框架拉大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四是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加速融合为服务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随着我区城乡居民食品、衣着及家庭设备等基本支出比重的下降,教育、健康等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多层次和高效率的服务需求不断成长,为新兴服务行业和新型服务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明确目标,互推共进,全力做好今年服务业重点工作

年,全区服务业工作总的思路是:以区委十三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着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服务功能,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达到2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达到24.26亿元。实现这些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重点生产业发展

我区要实现服务业突破性发展,必须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等生产体系,力求在生产业领域谋发展、求突破、出亮点。

1、做强金融业。主要工作是搭建和维护好两个融资平台。一是政府融资平台。去年国家出台了清理政府融资平台的系列文件,约束了相关条件。对此,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已形成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把我区的城司完善到位,保住融资的主阵地。二是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包商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制定在区县布点的发展规划,我们要积极争取,力争今年落户2家银行。去年我区发展了2家小额贷款公司,全区达到3家,贷款能力达到1.35亿元,目前民间资本仍有进入该领域的需求,考虑到审批手续问题,不再增加数量,引导其注资合作,提高现有三家公司贷款能力。

2、做大物流业。以上京物流园区建设为龙头,依托综合交通和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大路网大物流建设,探索发展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引导物流业建立供应链服务体系;加强物流资源整合和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进行物流外包,发展引进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二)抓重点消费业提升

大力发展消费业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有力举措,是改善民生、丰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

1、提升商贸市场业。健全城乡商贸网络结构,逐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东城城市综合体、上京物流园区为两翼,各苏木镇为结点的“一心两翼多结点”商贸业总体布局。推进专业市场建设,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发展一批商品集散功能强、产业关联度高、区域辐射面广的大市场;应用信息化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改造提升商贸市场,推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机结合;努力拓展新型业态领域,发展商贸综合体、仓储式超市、精品店和专营店等,大力发展特色商业街区和社区商业,促进市场做大,人气做旺。

2、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确保各项指标在去年基础上增长10%。年新增旅游星级饭店2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00人,持证上岗率达到92%。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联动。发展“农家乐”,加快建设休闲游精品线路。依托我区丰富的文化资源,着手研究我区辽文化旅游业发展,推进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召庙二期项目、老爷洞沟一期建设、上京文化产业园区创建项目、辽上京大遗址、祖州祖陵考古挖掘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3、稳定房地产业。深入贯彻国家房地产政策,既要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又要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全区计划投资10亿元,新增房地产面积50万平米,推进西部组团重点房地产项目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健全住房保障体系,计划新建廉租房234套,建筑面积1万平米。在完善一级市场的同时,规范二手房市场发展,完善物业管理服务。

(三)抓重点集聚平台建设

通过上京物流园区、东城城市综合体和五道街城市综合体建设及农贸、专业市场建设改造,完善商贸流通业的功能,增强整个商贸流通业辐射力。一是加快上京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及首期入园项目建设步伐,确保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以上。力争引进3家以上投资过3000万元企业;二是加快东城城市综合体建设步伐,力争年完成投资10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并交付使用。三是利用国家粮食储备库扩容搬迁的有利时机,整合现有粮食市场资源,建设集聚强、辐射广的区域性粮食交易市场;四是加快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步伐,年计划改造农村专业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2个。

(四)抓重点服务业项目支撑

发展服务业,最终都要落到具体项目,年全区服务业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初步谋划22项,总投资105.63亿元,年计划投资33.1亿元。主要是:

续建项目12个。总投资92.03亿元,年计划完成投资20.6亿元。

1、衙门庙至白音诺尔铁路项目。总投资35亿元,其中左区段22亿元。年计划投资9亿元。

2、沙里河河道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5624万元,新建堤防2.9千米、液压升降坝3座、河道人工湖及管理控制楼。年计划投资3100万元,工程完工投入使用。

3、区老爷洞沟旅游开发项目。总投资1亿元,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完成景区规划设计、游人步道及服务区基础设施建设。

4、上京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6800亩,建设仓储、交易展厅、信息系统、道路等。年计划投资2亿元,完成园区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

5、区星级宾馆建设项目。总投资9500万元,建筑面积2.82万平方米。年计划投资800万元,工程完工投入使用。

6、国家粮食储备库搬迁项目。总投资8970万元,占地13.5万平方米,储备规模5万吨。年计划投资2670万元,工程完工投入使用。

7、区城区西部组团市政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46.3亿元,规划用地228.4公顷,建设道路57万平方米及电力线、燃气管网、排水管网铺设及桥梁等基础设施工程。年计划投资7亿元,进行土地平整、道路、给排水管网、电力线路等建设。

8、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3.75亿元,新建、加固校舍总面积19.4万平方米。年计划投资8572万元,工程完工投入使用。

9、区医院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年计划投资8000万元,完成工程总量的70%。

10、区综合福利院建设项目。总投资1620万元,年计划投资550万元,工程完工投入使用。

11、区上京楼建设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年计划投资600万元,工程完工投入使用。

12、区就业社保服务设施建设试点项目。总投资950万元,年计划投资870万元,工程完工投入使用。

新建项目10个。总投资13.6亿元,年计划完成投资12.5亿元。

1、祖州祖陵考古遗址景区建设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完成太祖记功碑、祖陵陵门及附属建筑建设。

2、东城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184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年计划投资10亿元,工程完工投入使用。

3、上京物流园区玉龙汽贸城建设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140亩,建设东风4S店、汽车超市、二手车交易市场等。年计划投资2000万元,完成工程总量的60%。

4、上京物流园区中昊汽修汽配及物流配送建设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300亩,建设厂房、展示大厅、配送中心、信息平台等。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完成工程总量的50%。

5、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60亩,建设分拣中心、仓储库房、交易大厅、废旧处理设备以及49个加盟回收网点建设。年计划投资2500万元,完成工程总量的50%。

6、圣仑消费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占地30亩,建设消费品配送中心。年计划投资1500万元,工程完工投入使用。

7、区农牧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016万元,建设生产资料配送中心一处。年计划投资1016万元,工程完工投入使用。

8、东白音高洛新村及配套建设工程。总投资1.1亿元,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年计划投资1.1亿元,工程完工投入使用。

9、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综合场馆建设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年计划投资500万元,工程完工投入使用。

10、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总投资2927万元,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年计划投资2927万元,工程完工投入使用。

三、坚定信心,狠抓落实,推动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在加快服务业发展方面,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此,各地区、各部门必须提高服务意识,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全区服务业快速发展。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从总体上看,对发展服务业,全区上下领导重视、措施得力。但个别地区和部门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组织领导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从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机构,建立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对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加大调度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分析和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服务业项目大多具有投资大、利润低、回收期长、对社会贡献大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展工作,一方面为服务业有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要抓住上级加大扶持服务业的有利时机,在城镇居民服务业、农村牧区综合服务业等领域,把握好项目的切入点,筛选和储备一批符合国家支持范围、具有社会需求和具备建设条件的项目,及时申报并向上做好汇报和沟通衔接工作,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更多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信贷支持,选择成长性强、效益好的服务业项目和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推荐,采取政府引导资金和银行贷款捆绑式的投资方式,支持服务业项目建设。

(三)注重统筹兼顾,突出规划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