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关系论文(精选5篇)

  • 环境与健康关系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初中生心理健康是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自身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及其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的前提下,以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全发展,提高学…

环境与健康关系论文(精选5篇)

环境与健康关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文化;初中生心里

一、传统的校园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局限

初中生心理健康是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自身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及其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的前提下,以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全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途径,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传统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或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展开,所采用的典型技术就是心理操作,即通过心理调适来预防或矫治人的心理问题。

个体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传统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分依赖心理操作技术,忽视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导致在心理调适过程中难以排除环境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在使用传统心理教育方法和技术的同时,尽力控制环境因素势在必行。

二、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生态系统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9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发展受到自身与其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进一步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把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环境看成一个复杂的行为系统,并根据其对个体影响程度,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宏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历时系统五个子系统。环境不是静止的力量,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力变化系统”。构成生态环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其中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波及其他子系统,进而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发展。通过对环境影响的详细分析,能够找到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进而为及时、有效的干预提供相关的信息。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举措

生态系统理论把个体生活其中并与其相互作用的环境分为五个子系统,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也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指明了方向。

1.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庭,是其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甚大。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尤为重要。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学生就可以心情愉悦地学习知识、享受生活之趣。如果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则会使学生注意力涣散、胡思乱想,既影响学生学习、破坏学生心情,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不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大家庭,那么班级就是学生的小家庭。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关心同学、共同奋进的互助集体。在这样的“小家庭”中生活,每个学生都心情舒畅、困有所助,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美化校园环境。环境对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甚大。生活于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之地会油然而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从而使人情绪愉快、精神焕发。相反,身处污秽、嘈杂的环境之中会使人心绪不宁。因此,美化校园环境,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有裨益。校园环境的美化可以从完善基础设施、种植花草树木、修建人工花园和清洁校园卫生等方面展开。

2.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教育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想深入地了解学生,除平时观察和交流沟通之外,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极其重要。而且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联系作为学生成长中的系统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有必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只有向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发展潜能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与家长交流既可以了解影响学生发展的家庭因素,又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调节其心理困扰,预防其他心理困扰的发生。

3.全面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社会文化、习俗和法律等作为学生成长的最外层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及其心理健康水平。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全面发展也是智能多元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些都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一致,将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背离社会文化的要求,学生就会产生不适感和抵触心理,长此以往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学校积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保证学校各项举措与社会文化的总体要求具有同步性。

4.关注突发事件给学生心理带来的冲击

环境与健康关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03-0004-03

一、前言

高中时期是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的高发阶段。高中生开始出现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往往不能正确而全面地进行自我认识,尤其是当个人的愿望不能实现时,他们便更加容易丧失信心和斗志。并且由于长期不重视对自身意志的磨炼,高中生的“耐挫力”往往较差,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延缓偿付”期。既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又必须完成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发展,而且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学业、人际关系、青春期、升学择业等方面的压力,同时其心理发育远远落后于生理发育,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自觉与盲动等诸多矛盾并存。高中生的这些压力和身心特点使其更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个体是在真实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身心发展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试图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二、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内容

生态系统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于1977年提出,随后在他的经典著作《人类发展的生态学》中完整地阐述了这一理论趋向。他将人类发展生态学(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定义为:研究一个积极主动并不断成长的人类个体和最近情境(即发展的个体所生活的环境)的变化的性质之间的相互适应,并且这个适应过程受到了不同环境间的影响,也受到了包含这些不同环境的更大的情境的

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把正在成长中的个体看成是受他周围环境多种水平影响的复杂关系系统。这一概念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把环境看成是互相联系的从内向外的多层次的结构系统,每一层环境与人的关系都是双向和交互的,都对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生态系统理论把环境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指“发展着的人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境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如家庭、学校等);中介系统指“由发展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外层系统指“发展的并没有参与的、但又影响或受其中所发生的一切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环境”(如父母的经济收入);宏观系统指“各种较低的生态系统在整个文化或者亚文化水平上存在的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一致性,以及与此相联系并成为其基础的信念系统或意识形态”。这些层次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同心圆,前者逐个地包含在后者之中,又受到后者的制约。同时各个系统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和作用。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环境不是以统一的方式影响人们的静止的力量,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力变化的系统”。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人的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变化。个体的发展既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单独取决于个人的内部力量。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

三、生态系统理论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个体是在与其社会环境频繁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实现其心理的发展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构成了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环境变量。

(一)微观系统(micro-system)

微观系统处于环境的最内层,是个人体验和接触的真实的环境,对青少年影响也是最长远的。微观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等。

1.家庭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不仅在个体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期望与关注、家庭氛围均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

教养方式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心理状况良好的高中生的父母相对于一般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倾向于民主、宽容而非专断,他们更注重培养高中生的社会内部特征,而不是外部特征。

父母期望产生的作用机制与罗森塔尔效应相类似。当父母的关注与期望符合高中生的发展实际且有恰当的教养行为相辅时,个体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敢想、敢做、敢说,高中生才能全面健康成长。

家庭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创造的一种无形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有研究表明,关系和睦、气氛融洽、提倡民主平等的家庭,高中生多表现出自信、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性格直爽、温和且独立性强;相反,如果家庭气氛紧张、父母专制,高中生则多表现得自卑、孤僻、冷漠。由此可以看出,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校

儿童从六七岁开始进入学校接受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在长期受教育过程中,教师、同伴、学校环境会对其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如果说家庭是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土壤,那么学校则是雨露和阳光,学校在系统全面培养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评价标准、培养模式以及教师的作用三个方面。在我国,学习成绩一直是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核心标准。然而,这种考核评价标准,却成为了正处于成长黄金时期的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严重阻碍。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和学校评价标准的执行者,他们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风格、管理模式以及创造性等都会影响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3.同伴群体

同伴群体是由年龄相仿的高中生组成的非正式组织,同伴群体拥有共同的行动目标和行为准则,它在为高中生提供情感与社会支持的同时,又有限制与约束其行为和观念的作用。

良好的同伴群体可以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满足个体归属与爱的需要,为个体提供学习他人的机会。同伴群体也是个体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考框架,既可以为个体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为个体提供比较的对象。

不良的同伴群体关系会阻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由于同伴群体具有行为与目标一致性的特点,在一些不良的群体中,由于群体的压力,个体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往往会随大流,出现一些不良行为,这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中介系统(meso-system)

中介系统是环境的第二层次,指微系统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如学校和家庭对于高中生教育的一致性程度等。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相互支持性,个体的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如果系统间联系并不积极则会产生消极后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家庭和学校是高中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是高中生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作为高中生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因素所不可比拟的。但是,学校和家庭都只是独立的微观系统,两者需要内部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子女,人数较少;且教育者即父母或长辈,具有相对一贯性;而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师、以班级授课的形式、针对许多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具有阶段性。由此可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互补性。家庭和学校这两个重要且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能够凭借各自的优势,给个体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有利资源。

(三)外层系统(exo-system)

外层系统指个体未直接参与,但却能够对其微系统产生影响的系统。对个体而言,外层系统指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如邻里社区、父母的职业和工作单位、亲戚朋友等。

1.社会教育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环境,那么社会教育就是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区、家庭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社会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少年宫、科学馆、博物馆等都可以作为社会教育的机构或形式。教育内容上,社会教育涉及的知识比较全面,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

2.大众传媒

以网络、电视、平面媒体等形式出现的大众传媒,其对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娱乐性等特征。大众传媒突破了传统的教师说教的封闭式教育,促进了个体对社会最新动态的认知,为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信息来源。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些不健康、消极甚至错误的信息被传入,由于高中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其对这些信息缺乏抵抗力,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便会产生消极影响。另外,随着个体对于大众传媒的依赖不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使得个体无法对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干扰了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宏观系统(macro-system)

宏观系统位于环境的最外层,包含广泛的文化与次文化环境。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人类从一出生便被置于既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社会文化环境构成了个体发展生态环境中的宏观系统,它不仅直接作用于个体心理的发展,而且能够通过影响个体生态环境中的外层系统、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而间接地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

1.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

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传统是历史又是现实,它是历史在现实中的沉积,它以一种强大力量作用于现实和未来,现实的教育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通过教育影响着青年一代的心理健康。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度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发展急需创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

2.价值观念

一般来说,个体的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而这种独立性和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当人们在思考某一问题时,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其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对于问题的评价,从而形成特定的思想观念。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念可能会抑制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相反,先进的、正确的观念则有助于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不是其单独个体的行为,而是受到多层系统的影响,每个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系统及个体互动,并以复杂的方式影响着个体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从而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限定的局限性。虽然它有不完善的一面,但对个体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和全面的解释,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文新,谷传华,沈德立.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兰文杰,唐青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生态化研究进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4:140-144.

[3]刘杰,梦会敏.关于布朗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2:250-252.

[4]桑标,席居哲.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85-86.

[5]徐燕.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综合管理,2009,(6).

[6]黄慧. 个人、家庭、社区资源的整合与运用――问题儿童综合服务接入策略的探索[D].厦门:厦门大学,2007.

[7]方艳娇,苏丽丽.青少年学生的同伴群体交往及其影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3:38-40.

[8]裴帅.大众传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研究,2013,1:240-241.

[9]张胜芳,王作军.论高中生心理健康开发的社会文化环境[J].石油大学学报,2003,3:51-55.

环境与健康关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选课 环境与健康 教学

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称,人类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癌症都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其能耗、物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在快速增长,中国的发展已进入环境高风险时期。因此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突出地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和生活质量。

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靠经济、科技等手段和政府力量能解决的,还需要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使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其利害关系,从而从行动上保护环境。尤其是年轻一代将是未来环境保护的中坚力量,因此在高等院校中普及环境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门公选课程,“环境与健康”课程面对的更多的是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内容涉及太深,会有碍于学生的学习,并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环境与健康的相关内容,该课程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方方面面入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寓娱于教,让学生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一、课程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书本,也不能一味只考虑或迎合学生的喜好。完全照搬书本,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若只考虑或迎合学生的喜好,就可能会导致教学的内容没有深度,使学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因此,只有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去研究教法与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才有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学内容除了书本知识外,还应该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增添最新的知识内容,时刻保持与前沿接轨。

本课程首先从人类环境的基本理论入手,让学生对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基本结构、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有所了解,并从总体上介绍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让学生从整体了解课程的内容结构,以便于今后系统地教学与学习。除此之外,本课程还增加了近年来社会比较关注的环境安全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对最前沿的东西也有所了解。这主要是让学生在广度上加深对整个课程的了解。

在介绍了基本理论和总体框架后,本课程教学以“环境与健康”为主线,从大家经常接触的几个方面入手,全面介绍了水污染与健康、大气污染与健康、物理污染与健康、农药污染的危害、食品安全与健康,以及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同时还介绍了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等内容,在深度上加深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

具体课程安排如图1所示。

二、教学手段

从学生接受的角度而言,如果只是纯粹的书本或板书讲解,而不将相关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尤其是本课程主要是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所开设,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其他环境类相关课程的学生而言,枯燥的教学只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本课程教学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易于接受。“环境与健康”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主要有:

1.采用课件教学

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硬件。课件可以集文字、图形、声音等各种形式于一体,这样更加形象和直观,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介绍大气污染与健康时,将大气污染源及大气污染进入人体的途径的相关图片加入到课件中,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什么是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是如何进入人体的;在讲解农药污染的危害时,将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的直观、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结合实例

在讲课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不仅能充实教材教学的内容,同时实例与文字的结合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更具有说服性,它使得学生对这些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水污染与健康时,结合大家所熟悉的中石油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所引发的松花江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来进行讲解;在讲到大气污染与健康时,增加全国首例大气污染环境事故案――安化“5.8”中毒事件,以此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并且,在案例讲解的最后,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加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影片教学

影片教学的特点是视听并用,能充分地发挥学生感官的作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媒体,也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能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并能以形象的方式展示客观事物,有助于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事物变成简单易懂的事物。影片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注意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记忆、应用五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课程教学在每节课末尾都安排了影片播放,播放与本堂授课内容相关的影片,使学生能够对当堂课所学的内容有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这一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支持,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手段。

4.其他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课件教学、结合实例与影片教学等手段外,我们还穿插了一些新的前沿知识和时事要闻,使学生能够了解“环境与健康”当前的动态,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书本内容。

另外,我们还为学生推荐相关的网站以及相关的书籍,使大家能在课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或者有新想法,都可以在同学之间或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足够的反馈与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利于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也利于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在“环境与健康”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授,或者采用影音播放的形式,而学生所做的只是听、看、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来达到增强互动性的目的。

此外,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讲座,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单一灌输,并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带来多个不同的思考视角。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请一些遭遇过环境污染事故的人来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也可让学生课下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体会,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胜高,但德忠.环境与健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环境与健康关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健型园林;理论依据;实践经验;问题;展望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47-03

SummaryonDesignTheoryandPracticeofHealthcareGarden

HUANG BAO-baoCUI Rui-fa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Zhejiang A&F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1300)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d some related concepts on healthcare garden ofhome and abroad,the domestic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ealthcare garden and the foreign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which could be learned to explore the design. Meanwhile,healthcare garden'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problems in China were reviewed.Finally,the paper explaine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healthcare garden in the hope of that the paper could play a helpful role in healthcare garden designing in future.

Key wordshealthcare garden;theoretical basis;practical experience;problems;outlook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园林的功能也在不断改变拓展。园林不仅承担环境维护、绿化美化、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功能,而且更担负维护人们健康的功能,保健型园林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1-4]。近几年来,保健型园林的设计应用逐渐从在公园、疗养院、医院等场所发展到人居环境的各个地方。保健型园林是人们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园林形式,它使环境更加适于人们居住,最大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创造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5-8]。国内近几年也对保健型园林进行很多的研究,包括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从中吸取精华,以优化和组合保健型园林的规划设计理论以及实践。

1国内外保健型园林的相关概念

保健型园林(healthcare garden)最早出现在欧洲发达国家,有专门培训这方面人才的机构。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化的研究领域,由医疗专家和园林设计专业人员共同合作创造一种保健的环境[9],服务的对象范围比较狭窄,同时国外对保健型园林的理解重在对健康的恢复作用,而国内注重保健型园林对健康的保护作用和对疾病的预防作用。

国内对保健型园林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程绪坷[5]提出保健型园林这一种园林形式,才逐渐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牛泽慧和徐峰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对保健型园林做出如下定义:保健型园林是以维护人民健康和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为目的,以医学与环境心理学为指导,通过地形、保健型植物、建筑小品的运用来营造的具有保健效果的园林[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和对国外保健园林经验学习上,该文对保健型园林的概念进行进一步总结:保健型园林作为一种潮流在城市各种公共绿地中进行设计应用,充分体现园林的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恢复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它是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养生保健文化知识,以医学、中国传统养生学、环境心理学以及大众的行为心理特征和人们的实际需要为指导,通过园林的各种构成元素在“循证设计”[10]的方法论指导下营造的具有保健功效的一种新的园林形式。这里循证设计中的“证”不仅包括现今专家在环境对人身心健康影响所研究出的成果,也包括在实际实践中对保健型园林建设已存在问题吸取的经验教训。国外的康复园林和园艺疗法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国外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与实践

2.1国外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依据

相对于国内来说,国外的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具备比较完整的营造理论,而且国外保健园林比较倾向于园林自身对健康的恢复作用。

2.1.1以环境心理学和医学为基础,康复景观、园艺疗法和疗养景观的进一步发展。欧美的传统保健型园林是以环境心理学和医学作为指导,着重改善病人就医的环境,消除就医过程中的压抑情绪,充分发挥治疗的功效。环境心理学最初出现于美国,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近30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性学科,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11]。它的研究范围包括:①行为与人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②物理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③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12]。

发展相当成熟的园艺疗法和疗养景观以及康复景观的设计实践经验和理论对保健型园林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广义的园艺疗法包括通过五感(视、 听、嗅、触、味觉)来调节人的身体健康[13]。“五感”的用语最初见于佛教中的 “五根”,一般意义上的园林景观其主要功能是服务于视觉的,因为人的信息来源约80%源自视觉。由于医疗花园的特殊作用,园艺疗法中五感刺激的环境设计,将障碍人群融入一般人群考虑,充分开发除视觉以外的对景观的感知能力,让他们能一起在同一区域共同体验环境。Marcus和Barnes在《疗养花园》一书中指出,设计成功的疗养花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4]:①不同类别的空间。包括适于个人独处的空间和适于群体交流的空间,这样使用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从而增强对环境的控制感,减轻压力,多用绿色材料;②多用自然材料,减少人工材料,可以增强幸福感;③激励锻炼。有利于散步的环境可以减轻压力。④积极的引导。自然的植物、水景以及与植物相关的活动可以给人积极的引导;⑤避免外界干扰。城市噪音、烟尘、人造光源应尽量减少。自然的光线、声音则是花园中的积极要素;⑥避免复杂抽象的景观。对于复杂抽象的环境,比如较为神秘复杂的环境,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可能非常有趣和具有挑战性,但是对于身体或是精神需要疗养的人来说却难以忍受;⑦应避免复杂抽象的园林要素。在克莱尔・库珀・马科斯的《康复花园》[15]文章中,介绍了康复花园设计的15个原则:创造更多锻炼和运动的机会、提供多种选择,寻觅私密空间,行为能力恢复自我训练、促进聚会交流的场所及设施,鼓励人们聚集到一起,强化社会交往,融于自然、可知性、可接近性、亲和性、安静、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性、积极向上的艺术性、探索性、目标点、私密性、全景、易于维护。

2.1.2自然环境健康绩效的两大经典理论。1990年WTO对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健康的新定义标志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自然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此时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就是下面两大经典理论:一是乌尔里希的“压力缓解理论”,解释康复过程是怎样发生的,指出与自然接触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本能的益处;该理论认为人们注意力下降是由于压力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们情感和生理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缓解精神压力方面具有明显效果[7]。二是康普兰夫妇的“注意力恢复理论”,解释了景观复原作用的机理。该理论认为人们长时间的注视自身不感兴趣但是很重要的工作时,必须要高度集中精力,会导致人们神经中枢抑制机能过度使用,易让人产生疲劳感;人类自身对大自然环境具有天生的向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欣赏不需要专心注视[3],即自然环境对人们精神疲劳恢复具有明显效果[2]。两大经典理论的研究说明,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甚至是观看自然环境的图片均能减轻压力,提高诊疗效果,促进心理健康[16-17]。

2.2国外保健型型园林实践研究

国外保健型园林与中国不同,其更重视园林环境的治疗功效,营造大量具有治疗作用的园林形式。主要服务的对象为富人或疾病人群,服务的范围较窄,常为私人服务。针对患病和残疾人建造的保健型园林,例如医院附属花园。国外有不少医院设有附属花园,它们改变了医院中生硬冰冷的气氛,营造有助于病人康复的环境,例如疗养花园、五感花园、康复花园。园艺疗法园的不断创新应用也是对保健型园林的一种发展,同时近几年保健型疗庭院建设成为了欧美发展的一种热潮,例如禅宗花园、沉思花园、纪念性花园、野生生物花园等不同的保健型园林形式都进行了实践与应用。

3国内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与实践

我国在保健型园林研究方面起步比较晚。直到1990年,上海园林局程绪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园林》中指出了“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的分类,并提出保健型园林这种类型[5-6],此后国内才陆续开始进行相关研究。由于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国内保健型园林理论实践研究有其特有的特点。

3.1国内保健型园林的设计理论依据

3.1.1在造景元素方面。中国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因为我国有极为丰富的种质资源,而园林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就是植物。因而大部分专家把重点研究放在保健植物资源的开发以及养生保健型植物群落的构件上,力图把植物的保健功效发挥最大。其中主要根据植物对人的五感的功效对植物以及群落进行分类。李红武根据保健植物释放保健物质这一特性,结合园林美学的理论,给出园林保健植物定义:园林中的保健植物,是园林中那些含有抗菌素和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化学物质,能散发有益人体健康气体的活性植物的总称。这类植物具有保健、治疗、抑制或缓解疾病症状的作用,对人类的身体和身心健康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保护作用[18]。李伟强等介绍保健植物的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嗅觉型、触摸型、味觉型)及其保健作用:首先,视觉欣赏产生不同心理,从而起到保健作用;其次,杀菌有益物质的挥发起到的保健作用;最后,丰富的药用资源也具有保健作用[19]。殷利华等较详细地列举华中地区近50种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呼吸保健型、食用保健型与接触感官保健型植物,并提出相应的运用方式,让保健植物在“健康小区”中扮演重要角色[20]。杨振华等根据康体植物的康体功能和其不同侧重点,将能用于营建康体植物群落的园林植物分为以下4种:杀菌消毒类,提神醒脑类,通经活络类,润肺养心类[21]。朱炜总结近几年学者对保健植物的研究,包括分类及其应用。提出开展园林保健植物开发利用的对策:继续开展园林保健植物内含物研究,认真探究保健机理、加大园林保健植物资源调查力度,积极开展优良园林保健植物引种驯化、积极倡导“森林浴”和“园艺疗法”,努力营造保健型园林绿地[22]。贾平等总结观赏性保健植物的园林应用:营造保健生态社区、营造保健型室内空间、营造保的公共活动场健型地、营造保健型风景区(目前流行的“森林浴”、“生态旅游”等这些基于保健型园林理论而建立的)、园艺疗法的应用[23]。王 等通过归纳康复性园林绿地中植物的作用,提出植物群落生态设计、保健性设计、运用传统五行学说理论设计及意境设计等康复性园林绿地植物配植的设计手法,并从抗污染、杀菌、保健、碳汇林树种等多方面总结北方可选用的康复性园林绿地植物种类,对北方建设康复性园林绿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4]。刘志强等提出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芳香疗法可推广至园林绿地中,既可改善城乡环境,又可让普通百姓保健、疗疾。首先,建立芳香植物专类园;其次,建立植物保健绿地;再者,建立盲人服务绿地;最后,建立夜花园。芳香植物运用到园林应注意的问题:综合运用人体的五大感官,建立芳香特性应与所处区域的功能、利用人群相适应。香气浓度的控制(地形的控制)和芳香植物的种植形式[25]。李允菲提到利用色彩进行植物造景时,植物颜色的运用种类通常为3~4种。因此,在利用彩色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注意色彩不能过于繁多,以免出现凌乱无序的感觉[26]。

3.1.2在指导思想方面。与国外的思想不同,我国的保健型园林的指导思想以传统的五行理论作为指导,着重植物对人体的保健功效。国内文献理论主要通过将景观与阴阳五行和传统养生文化进行对应,由于在园林中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将植物与五行的关系作一对应;还有文献研究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在疗养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别介绍儒、道、佛三教蕴含的养生之道,从而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现今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传统丰富的养生智慧正在被研究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

牛泽慧等将园林景观特性与阴阳五行相对应,也将植物与五行的关系一一对应,以此将景观通过五行细分与人体联系起来,人体健康机能(包括身体上与精神上)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景观进行调整[1]。杨 欢等试将传统中医理论用于指导康健花园的设计,并从阴阳平衡的应用和五行的应用2个方面提出新的康健花园设计框架与导则[27]。许 慧等回顾养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他指出无论哪种养生法都离不开环境的依托,中国古典园林就是古人利用环境养生的一个最好的例证。无论是在园林的选址布局、建筑营造、植物配置、筑山理水,还是在园林品赏中,中国传统养生文化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古典园林其实就是一门养生艺术,其独特的养生价值和艺术手法值得后人借鉴[28]。

3.1.3在国外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由于国外保健型园林发展较为成熟,所以国内在保健型园林的发展研究进程中经常吸取国外的相关理论、实践、经验,主要是在园艺疗法、康复型园林、疗养院方面理论和实践方面。在国外理论和实践上述已经讲述,这里就不在解释。

3.2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实践研究

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实践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同时保健型园林的建造形式主要是居民小区和植物保健园,比较单一。特别是在上海进行的实践比较多,例如上海市陆家嘴地区居民小区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依照人体脏器所对应的不同保健功能植物,将植被分别栽种到金、木、水、火、土5组不同的区域和方位;20世纪80年代末,在上海市杨浦区民星新村进行创建保健型生态园林的尝试;上海万里城生态保健社区的景观优化设计更是保健型园林的典范。近几年分别在深圳、广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进行保健型园林建设的尝试。

3.3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存在的问题

国内保健型园林发展较晚,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上相对不足,再加上国内人口多、医疗条件较差等很多基本国情,致使其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理论不系统,主要研究植物的保健功效,对园林其他要素的保健功效研究很少。理论系统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指导设计。其次,我国在这方面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及人才培训机构,国内主要在居民小区进行保健型园林的营造,保健型园林的应用实践单一,而且只有园林设计师在根据保健学理论基础上独自完成,理论经验不全面。再者,虽然对保健型园林的理论研究进步很多,也吸取很多有用的养生保健的经验,但是始终没有把保健型园林放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进行实践,更无法提高大众保健意识的作用。最后,理论研究与实践没有很好的对应,即有很多空洞的理论研究,但实践实例不多。由于实践不足且区域严重不平衡、反馈信息不足等原因,无法将使用者的需要结合到理论和实践中。

4对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总结保健型园林发展趋势,将对保健型园林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园林中的各组成要素,而非仅从植物自身考虑,要综合运用植物的各种功能,不能只强调运用植物的嗅觉保健作用;应综合运用园艺学、医学、环境心理学、园林设计、植物学等学科,还需要园艺师、设计师、理疗师、游人之间的相互合作,积极开展保健园林的研究与实践。②保健型园林形式不单单在居住小区或者医疗机构中出现,将会更多地出现在各种公共绿地中。例如在休闲观光农业等旅游业中,保健型园林的营造也会成为一种发展方向。同时也会从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发展到更多的较发达地区,成为一种更加适合大众的公共园林形式。③随着当前全球高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也在第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从现在开始已经进入高龄化社会,预测到2014年,高龄人口的比例将占20%[8]。因此,保健型园林的规划将会充分考虑中老年这一群体,对老年人有关的保健园林将会成为关注焦点。④“以人为本”的设计指导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应用中,甚至具体到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即人性关怀的细节处理。同时大众行为与心理的研究理论应该充分运用到保健型园林的设计实践中。⑤保健型园林中的“参与性”应该得到提高。让人们在自身体验中得到修身养性的结果,例如旅游项目“劳务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⑥充分开发应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养生智慧和经验。

5结语

通过对国内保健型园林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借鉴国外优秀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精华,丰富国内保健型园林的建设,同时吸取对保健型园林案例的实地调查研究而发现存在问题的经验教训,改善和发展保健型园林的规划设计。

6参考文献

[1] 牛泽慧,徐峰.保健型园林的营造[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6(3):18-19.

[2] VELARDE M,FRY G,TVEIT M.Health Effects of Viewing Landscapes 2 Landscape Types i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7,6(4):199-212.

[3] SCOPELLITI M,GIULIANI M.Choosing Rest orative Environ ments Across the Lifes pan:A Matter of Place Experie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24(4):423-437.

[4] 刘自稳.健康,一个急需重视的课题[J].健康,2004(2):8-9.

[5] 程绪坷.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园林的探索[J].园林,1990(1):4-5.

[6] 上海市绿化委员会.生态园林论文续集[J].1版.上海:园林杂志社,1993.

[7] HANSMANN R,HUG S,SEELAND K.Restorati on and Stress Relief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ies in Forests and Parks[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7,6(4):213-225.

[8] 章俊华.Landscape思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 陈立军.保健型园林营造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2004,1(4):108-109,114.

[10] ULRICH R S.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J].Science,1984,224(46-47):420-421.

[11] 刘萍,吴建平.中国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J].赣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18-21.

[12] 自考365.《环境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EB/OL].(2008-05-11)[2011-09-18].2006-04-/2008-05.

[13] 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J].中国园林,2000,16(69):17-19.

[14] MARCUS C C,BARHEA M.Healing Gardens:Therapeutic Benefits and Design Recommendations[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9.

[15] 克莱尔・库珀・马科斯,罗华,金荷仙.康复花园[M].台湾:五南出版社,2007.

[16] ULRICH R S.Health benefits of Gardens in Hospitals[EB/OL].(2009-07-10)[2011-09-18].http://省略/SymposiumUlrich.pdf.

[17] HARTIG T,EVANS G W.Restorative Eff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Experience[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1(23):3-26.

[18] 李红武.园林保健植物分类及应用探讨[J].消费导刊,2008(5):186.

[19] 李伟强,包志毅,刘佳妮.保健植物的类型及其在园林绿地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7(4):146-148.

[20] 殷利华,陈春贵,姚忠勇.居住区绿化保健植物的合理运用[J].江苏林业技,2005,8(4):50-53.

[21] 杨振华,秦华,黄丽霞.康体植物群落的园林造景应用[J].西南园艺,2005,33(5):30-31.

[22] 朱炜.园林保健植物开发应用现状及前景探讨[J].东林业科技,2010(4):108-110.

[23] 贾平,王广生,黄泽飞,等.观赏型保健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177-180

[24] 王,张金丽,王超.北方康复性园林绿地植物配植研究[J].北方园艺,2010(14):113-117.

[25] 刘志强.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6):91-93.

[26] 李允菲.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陕西林业科技,2009(2):133-137.

环境与健康关系论文范文第5篇

在新的形势下,对于刚刚诞生的社区心理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在社区心理学的研究问题领域上。以下我们从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两个视角来审视社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问题。

1.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区心理学不同于心理学的其他学科,其要求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变革,经历社区的发展历程,具备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在其心理学体系中,社区心理学主要重视的是强化自身对于现实中人的行为的理解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去调整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简单来说就是以自身掌握的社区心理学知识去帮助人们走出困境。从这个视角来看,社区心理学不仅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而且是社会性公益性于一身的职业价值观。社区心理学界定的基本环境是社会系统,即人们生活的真实背景,在这样的系统中和背景下去理解人们的举动,去帮助人们走出心理困境。由此,我们可以说其学科关注的对象是人与社会,人处于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由人的集合构成,这是西方国家社区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2.社区心理学的主要目标综上所述,社区心理学关注的对象是人与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必定要以特定的人群为其研究的终极目标,以达到其研究的目的,即帮助人。一般意义上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如果将社区心理学的援助体系分解成为三个步骤的话,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应该是第一个环节,也就是预防阶段,对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一系列的预防措施。而且相关心理学家认为,预防大于治疗。其二,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问题;在社区心理学家眼里,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个人也会因为自身适应能力的不同而表现出对于环境的不同态度,但是最佳的状态就是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其三,关注生态,希望以调整的方式达到生态上的平衡;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生态上的平衡,人要积极的调整自我,环境也要做出改善,争取都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其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和集体之间的个性化;众所周知,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一面,其在表现上很可能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在社区心理学中要求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化表现。这些人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弱势群体,是我们社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五,提高个人能力;也就是说为了达到与环境的融合,人要不断的改善自己,以充分的控制和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二、社区心理学的学科功能

由于社会心理学科要求能够进入社会真实环境,以社会化的心理学理论去审视处于社会系统下的人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认识,以此展开各项活动。其实践性和公益性很强。由此可以将社区心理学科的功能概括如下。

1.能够有效的预防社区环境中的心理问题倾向由于社区心理学科强调预防重于治疗,也就是说其需要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前期就要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措施,以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开展心理援助的过程中,将最好的心理资源、时间精力集中在第一个环节,的确可以有效的规避心理问题的出现。我们知道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在前期我们以健康、积极、正面的思想去引导人们的生活,使得社区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将有利于规避心理问题的产生,将其抹杀在萌芽状态。

2.能够保证人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发展的趋势在社区心理学体系下,人要求实现更大的发展,这需要健康的外在环境,也就是需要社会给予其发展创造一定的基础条件;社会要想形成健康发展的局面,这就需要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去维护,去创造。两者之间形成合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此社区心理学倡导生态学观点,充分尊重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积极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社会积极创造条件,以满足个人。由此形成和谐发展的局面,有利于实现共赢的局面。

3.能够合理的处理好社会环境中弱势群体问题由于社区心理学关注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认为其具备权利去表现出个性化。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社区心理学势必会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视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在展开相关的预防和治疗工作的时候,这样的弱势群体将会得以关注,在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之后,其必然使得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由此活动带来一些积极的效果,也就是引起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进而从制度、资金上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4.能够提高社会环境中个人的综合能力社区心理学认为,在社区心理学的体系中,个人的能力会得以更好的提高,因为社会环境的转变,给予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这样的基础上,只要个人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掌握机遇,发展自我技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会在社会环境中找到自我的定位,充分的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三、中国社区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对于中国来讲,社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主要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对于我国的社区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审视。

1.从社区青少年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健全社区青少年心理理论体系在社区环境中,青少年是一群比较特殊的群体。对于他们来说,社区环境是其认知形成、感情寄托、行为发展的地方。在这方面,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中国在此环节还处于初阶阶段。但是总体来说,我们在青少年特点的基础上,以社区心理学的视角去研究其心理健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在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上。对于社区青少年来说,其年纪都集中在14-25之间,其活动的区域限制在学校、社区、家里,普遍缺乏家长的监管,因此常常处于游离于学校和家庭,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在社区环境方面,学校教育难以管制,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社区环境危机四伏,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其一,在社会方面,徐静平等人以调查研究的方式,对于一定年纪的社区青少年进行了全面的了解,结果显示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尤其在敌意因子中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情况严重于现阶段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此情况下,提出要以社会支持的观点去审视其问题的产生,希望社会对于其展开系列的救助措施,以避免心理问题不算恶化。其二,在家庭因素方面,郭云霞同样以调查的方式对于社区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家庭关系和家教方式严重影响到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家庭软环境作用的结果。希望以人格的力量去感染社区青少年,避免其问题的恶化。在于社区青少年犯罪方面,主张展开社区预防和矫正措施。我们知道,社区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往往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种环境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渐渐成为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保护青少年避免其走入歧途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我们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去审视青少年的犯罪现象,其中心理问题往往成为其犯罪的主要原因。依据吉朝珑等人(2005)的文章,其提出社区应该积极发挥其在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上的作用,要在尊重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以各类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问题少年及时纠正行为误区,合理调整其情形,形成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也有相关学者关注于国家权威部门的作用,如徐素娣等人在对于上海某社区服役青少年进行调查来看,一般有着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其犯罪的几率比较大;其在服役过程中,不仅仅要面对外在环境的质疑和唾弃,还要处理自身心理问题。由此,其呼吁社会对于这类群体要予以重视,倡导以心理辅导的方式去化解其内心的困惑,促进其社会矫正的进程。

2.从社区老年人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健全社区老年人心理理论体系对于社区老年人心理发展来说,我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涉及到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支持的力度,集体效能,以及心理方面的干预措施等。以下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去审视社区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其一,社区老年的生活质量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这方面,张卫东(2002)基于Lawton理论框架,以上海地区某社区的老年人为例,对于其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在结构建模的研究方式下,关注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与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发现,生活质量、生活环境都会对于其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社区生活环境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对于生活质量方面,戴静以三组试验为基础,对于老年人的抑郁情况进行了评定试验,得出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其认定焦虑情绪和认知功能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王芳、廖晓春、王庆华等人认为由于抑郁情况的恶化,会使得老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其二,社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影响着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社会支持方面来讲,王永丽等人主要从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因素中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老年的心理健康来说,有着积极方面的作用,有利于缓解老人的抑郁症状。对此张明园在调查的基础上,以社会理论看待老人的心理问题,认为社会支持不足,会使得老人的心理问题不断恶化。贾晓清等人对于干部门诊的老年患者进行了调查,倡导以提高退休干部的社会支持水平,以缓解其抑郁状况。王兴华等人以测量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证明了社会支持与老人抑郁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社会支持与家庭支持将有利于缓解不健康情绪,使得易感抑郁人群处于健康的状态。其三,社区老年人的集体效能影响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国内来说,在集体效能与心理健康上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完善。但是依据相关方面的研究发现,集体效能可以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对此艾娟等人在2005年就以集体效能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得出了其预测的结果。可惜的是,对于老年人这样的群体来说,其集体效能与心理健康之间还处于待开发阶段,但是从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来看,以提高老年人集体效能的方式去探索心理问题,想必可能成为全新的解决老年心理问题的方式。其四,心理干预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开展的各项心理干预措施,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其一,家庭探访;其二,康复锻炼;其三,心理知识讲座;其四,心理影视观看;其五,心理咨询,其六,心理护理。对于干预效果来说,钟深秀、于琪等人都以效果的发挥为研究目的,对于其效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心理干预措施能够使得老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其一方面有利于社区老年人心理障碍的调整,另外一方面还使得老年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总而言之,心理干预在社区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五,老人幸福感影响着其心理健康水平。以幸福感的视角去审视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我国来说,始于上世纪初,起步比较晚,但是在相关方面的研究还是有一定成绩的。对于幸福感来说,我国的老年人主要考虑的有文化水平、职业、人际交往、经济来源、健康状态等等。关维俊等人以唐山市的社区老年人为数据源,调查发现幸福感与健康与否有着很大的联系。对于文化高的老年人,其知道以何种方式去调节身心,使得其处于健康的水平;对于经济收入好的老年人,其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人际关系良好的老年人,其感觉到外界的关怀;李志雄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娱乐活动、生活能力、身体感知对于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3.从社区特殊女性心理发展视角出发,健全社区特殊女性心理理论体系这里的特殊女性,主要指的是更年期女性和离婚女性。首先,更年期女性,对于此类社区人群的关注比较晚。李英坤等人以调查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更年期阶段的女性,其在心理水平上呈现出很多的问题,比如对于疾病的恐惧,遇到事情焦躁,容易冲动,敌对情绪明显等等。对于这样的情况,相关的学者赵卫青等倡导以社会干预的措施去化解其心理障碍,争取有效的解决其心理问题。其二,对于离婚女性来说,其经历了离异,家庭破碎,其对于旧的生活有着愤恨的心理,对于新的生活有着怀疑的心理,再加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很容易使得其心理出现问题。对此,俞文敏对于离异女性展开了系列的调查,发现离异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常常出现负面的心理状态。其也倡导以社会干预的手段去加以引导,以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中国社区心理学专业教育与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心理学专业教育与培养要在尊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去探索自身发展的模式,争取做到科学、有效、精准、健康。详细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注重引进,主要是指对于西方国家先进的社区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要不断的学习、总结、归纳,不断夯实我们的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为我国社区心理学实践提供更多的依据。其二,重视本土化,无论是引进经验,还是开展实践,其首要做好的是对于本社区实际情况的了解,由此制定的预防措施、治疗方案,才是最符合实际的。其三,关注弱势群体,因为弱势群体在社会体系中,其地位决定了其话语权不多,需要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以采取合理的措施去解决社区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其四,强化预防,在社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中,预防一直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做好社区的心理预防工作,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的状态下。其五,注重制度化,对于社区心理问题的出现,要以适度化的体系建设来审视,对于谁来管理,谁来维护,谁来负责的问题,要形成统一的认识,并将其纳入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制度管理环境,使得社区心理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其六,讲究合力,我们知道社区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各方面教育工作的缺失,学校方面、社会方面、家庭方面应该高度重视社区心理问题,群里群策,以形成合力,为社区心理健康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其七,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全社区动员,积极学习社区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于心理问题的形成、预防、治疗都要有清晰的认识,以便指导自我舒缓情绪,缓解心理问题的时候发挥作用。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