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技术论文(精选5篇)

  • 现代通信技术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1SDH传输技术 SDH是取代PDH的新数字传输网体制,主要针对光纤传输,是在SONET的标准基础上形成的。它把信号固定在帧结构中,复用后以一定的速率在光纤上传送。SDH是在电路层上对信号进行复用和上下。当带着信号的光纤通ODF(光纤分配架)进入ADM时,信号必…

现代通信技术论文(精选5篇)

现代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铁路列车向高速化与准高速化方向的迈进,为保证有效的人机控制和提高运输效率,要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技术构成先进的铁路通信网。主要介绍了在现实的铁路通信工程建设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铁路传输技术

1.1SDH传输技术

SDH是取代PDH的新数字传输网体制,主要针对光纤传输,是在SONET的标准基础上形成的。它把信号固定在帧结构中,复用后以一定的速率在光纤上传送。SDH是在电路层上对信号进行复用和上下。当带着信号的光纤通ODF(光纤分配架)进入ADM时,信号必须通过O/E转换和设备上的支路卡才能下成2Mb/s的基本电信号,并经过通信电缆和DDF(数字配线架)接到用户接口或基站BTS(基站收发信机)。

1.2ATM网络传输技术

ATM是一种基于信元的交换和复用技术,即一种转换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信息被组织成信元。它采用固定长度的信元传输声音、数据和视频信号。每个信元有53个字节,开头的五个字节为信头,用以传输信元的地址和其他一些控制信息,后面的48个字节用以传输信息。利用标准长度的这种数据包,通过硬件实现数据转换,这比软件更快速、经济、便宜。同时,ATM工作速度有很大的伸缩性,在光缆上可以超过2.5Gbps。

在网络传输中,为了使多个用户共享高速线路,通常采用时分复用方式。时分复用方式又可分为同步传输模式和异步传输模式。在数字通信中通常采用同步传输模式,这种传输模式把时间划分为一个个相等的片段,成为时隙,一定量的时隙组成一个帧,一个信道在一个帧里占用一个时隙,一个用户占用一个或多个信道。而在异步传输模式中,各终端之间不存在共同的时间参考,各个时隙没有固定的占用者。在ATM中时隙有固定的长度而且比较短,一个时隙传输一个信元,每一个信元相当一个分组。各信道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和排列规则来占用时隙,信息量大的信道占用的时隙多。

1.3MSTP传输技术

MSTP依托于SDH平台,可基于SDH多种线路速率实现,包括l55Mb/s、622Mb/S、2.5Gb/s和10Gb/s等。一方面,MSTP保留了SDH固有的交叉能力和传统的PDH业务接口与低速SDH业务接口,继续满足TDM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MSTP提供ATM处理、以太网透传、以太网二层交换、RPR处理、MPLS处理等功能来满足对数据业务的汇聚、梳理和整合的需求。

1.4RTKGPS网络传输技术

随着GPS无验潮测深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传统电台数据链的传输模式已不能满足长距离RTK作业的需要。而网络RTK技术则是利用网络来取代UHF电台进行数据传输,它传输距离远,信号稳定,抗干扰性强,已成为数据链传输的新宠。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是在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GSM是一种使用拨号方式连接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利用现有通信网的设备,通过在GSM网络上增加一些硬件和软件升级,形成一个新的网络逻辑实体。

1.5WDM传输技术

WDM(或DWDM)是在光纤上同时传输不同波长信号的技术。其主要过程是将各种波长的信号用光发射机发送后,复用在一根光纤上,在节点处再对耦合的信号进行解复用。WDM(或DWDM)系统在信号的上下上既可以使用ADM、DXC,也可以使用全光的OADM和0XC,WDM(或DWDM)是基于光层上的复用,它和SDH在电层上的复用有着很大的区别。同时,通过OADM进行光信号的直接上下,无需经过O/E转换,而拥有EDFA的WDM(或DWDM)可以进行较长距离的光传输而不需要光中继。

二、接入网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铁路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部门必须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的传输和接入方式,实现铁路通信网的升级,发挥铁路通信网在国民经济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接入网技术是铁路通信中一项关键技术,由于原有用户铜缆接入的普遍性和现在光纤技术的发展,接入网建设就必须考虑通信网络的现状与发展,这就决定了接入网技术的多样化。接入网从接入方式上可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

2.1有线接入技术

(1)高速率数字用户环路技术。

通过2-3对双绞线双向对称传送基群数字速率信号,传送距离为3km-5km,上行速率与下行速率相等。通过回波抵消技术实现在一对双绞线上全双工传输,通过特定的编码和调制方式提高传输质量,用多线对并行传输,以降低每对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增加无中继传输距离。

(2)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

它的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不相等,下行速率可高达(9-10)Mbit/s,上行速率只有数十或数百kbit/s,此技术适用于视频点播VOD系统;其高速下行信道可向家庭用户提供多路的数字图像信号及低速语音信号,而上行信道用于传送用户控制信号。ADSL的优势在于它几乎不需要对现有的对1双绞线作任何改动就可获得高传输速率。

(3)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技术。

它是基于有线电视系统CATV发展起来的。在有线电视中心与地区中心、地区中心与光节点之间采用光纤连接,光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采用同轴电缆连接。其主要是使用副载波调制,将CATV原有的单向传输系统改造成双向传输系统。HFC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CATV网络,进行少量投资,就可形成一个支持多种业务的宽带综合业务网。

(4)光纤用户环路技术。

以光纤为主要传输媒介,根据光纤向用户延伸的距离,可以分为FTTC(光纤到路边),FTTB(光纤到大楼),FTTH(光纤到家)等。FTTB是用户接入信息高速公路的最终理想目标,但根据现有通信发展的实际,FTTC、FTTB与铜缆相结合的用户接入,虽然是有过渡性质的折衷方案,但价格相对经济,并且在时机成熟时易扩展到FTTH,所以是现实并且可行的。

2.2无线接入技术

无线接入网是在接入网中部分或全部引人无线传输媒介,为用户提供固定终端业务和移动终端业务。无线接入可分为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两大类。其基本结构由控制器、基站和用户终端设备构成。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微波1点多址技术、蜂窝技术和微蜂窝技术等。无线接人由于其灵活方便易于建设,目前已得到极大的重视。

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是通信与微处理机技术、程控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它集交换、控制、通信于一体,通过无线拨号的方式把一组信道自动最优地动态分配给系统内部用户,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资源和频率资源,降低系统内呼损,提高服务质量。由于它具有群呼、组呼、强插、强拆等功能,特别适合于调度指挥以及应急、抢险等场合,并较好地解决了通信频率合理分配的问题,因而倍受专业运营管理部门的青睐,被确定为现行铁路移动通信方式的首选类型。

三、结语

铁路通信网是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的有力工具,我国铁路引入现代通信技术还不久,对铁路通信工程建设还需要一段时间对其了解、分析和试验,对其中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技术问题要认真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为铁路通信现代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梁培超.浅析铁路通信工程应用接入网技术[J].科技资讯,2008.

现代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文教育;新课程改革;融合;教育发展

科学技术在取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所引起的人文精神缺失问题正日益彰显。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魅力,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向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与融通的方向发展,对于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视野、完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充分借鉴当前人文精神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考察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实践行为。从理论阐述、模式探讨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无论是其自身的,还是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它确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的事实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课程整合也确已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功能具有互补性和一致性,因此融合这两种教育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关键就是首先要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与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再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素质重要性、认识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与基本途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信息技术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信息技术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信息技术思维的形成过程,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联系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其独特个性特点:1.发展性特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2.综合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数学、物理、机械、电子、工程、光学、生物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3.应用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4.工具性特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和普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人文教育则是教会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生活意义和懂得人生价值。重在对学生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学科教育,而重点在人文精神与人文修养的培养则是人文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知识的渗透

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给学生讲授技术,而缺乏人文教育的融合渗透,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只能是学技术,而没有真正意义上受到教育,所以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不仅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技术、操作、示范等能力,还需要教师结合信息技术教育自身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学生在学技术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人文教育。

三、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最佳途径就是将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两种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两种教育具有功能的互补性和目标的一致性

由于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本不是有联系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人文知识,才有了联系和渗透,这两种教育分工的同时存在着联系和渗透,又不能相互取代和割裂,因此具有功能的互补性。而且由于培养人都是这两种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又可以说这两种教育又存在目的的一致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在信息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情感,即对学科中渗透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唯技能化、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对信息学科的热爱,对现代教育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信息技术教学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技术实际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它们是相互促进、相融相通的。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对于培养既注重全面发展又注重发扬个性的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增强人文教育意识。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把人文教育融合到学科教育学中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确立人文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袁正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科学论坛,2004

[2]刘献君主编.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现代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功能概念

伴随科技时代的到来,结合高科技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际的推广到通信领域中,就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数据统计和传输工作。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管控下,需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只有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通信的功能,支持信息的分享和传播。能够满足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要求,就是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功能。科技支持的通讯体制,能够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可以支持系统操作分析工作,实现对于不同种类信息的传播和演示功能。在当下的通信程序中,计算机技术帮助实现了关于声音、影像,以及文本的模式演示,更加充分的让人们接收信息,还能够快速便捷的实现通信的意义。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改革就是实现了与计算机技术相搭配的应用,将有限的信息技术进行了丰富,满足了人们对声音、画面,以及文字的共同需求,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全面性。在信息分享和传递的过程中,满足了对于链接有限传播,到达无限传播的需求,还能更进一步的稳定传递的安全性,以及时速要求。

2现代通讯技术的功能特点

2.1现代通信技术具有高质量、不间断的传递效果

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通信环境中去,可以帮助信息通过特别设计的互联网络进行传播,在传递的过程中支持有限,以及无线的技术操作。在整个计算机技术监管的互联网络中,每一个链接环节都实现了对信息传递所需要的链接功能执行。当通讯传递功能充分实现时,就保证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满足了人们对于数据的渴求。在数据传播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存在以下问题,但是这样的影响因素都不再考量计算机技术的范畴之内,可以忽视。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空间和时间问题。满足了人们不间断的数据演示需求,还能够带来高质量的传输效果。现代通信技术融合计算机技术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对信息的整合,帮助数据传播奠定良好的理论保障,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运作优化的通信服务。新时代的通信技术,就是坚持计算机技术操作,进行互联网络的基本传送带工作,加上频率的输送,进一步满足数字传播的空间和时间条件,加速声音、影响,以及文字的传递,能够提高传统的数据传输质量,以及传递的苏打,明显的为人们提高了服务质量。

2.2现代通信技术具有安全保密的性质

现代通信技术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安全保密的要求。在传统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传递不理想的情况,主要是源于信息的传输过程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出现信息丢失,以及信息中断。和传统的通信体系相比较,不难发现在传播数据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是数据转换带来的安全隐患,导致接受的终端出现破损丢失的现象。因此,新技术结合作用下的通信功能具有更加高质量的安全保密系统,能够帮助人们及时的控制传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处理工作。通过严格计算机技术掌握的数据,添加了安全保密防护,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不受外界的破坏和侵扰,进一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输和通信服务的完美呈现。

3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

3.1空间通信无障碍

伴随时代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加速,人们对于超越空间的交流需求越来越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展开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能够充分的实现远程交流的目的。由于无线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促进了跨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功能实现,实现了通信技术的良好服务。

3.2多媒体信息支持系统

计算机技术整合了传统的通信技术,实现了更加优越的服务系统,帮助数据信息进行高质量和不间断的传播。在传递的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对信息的立体化感受,进行了数据的编程操作,也就是将有效的信息数据进行声音、影响,以及文字的同时传导,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比如生活中诸多的利用范畴实现了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在公司开展的网络会议,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的远程教育,还有世界贸易往来的电子合约传递等等。还有许多新通信技术的发明,例如蓝牙的普及应用等等。

3结论

现代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论第四代移动通信(4G)关键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 浅析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展望 浅谈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实际应用探析 浅析第四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五大关键技术与展望 基于第四代海事卫星船舶安全应急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4G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及关键技术研究 4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探索 浅析第四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LTE概述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探究 刍议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浅析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王建峰,黄国策,康巧燕, 4G 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与3G系统的比较研究,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6 .9

[3] 赵亚男张禄林吴伟陵.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无线电工程.2005.2

[4] 李世博.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及网络结构.广西通信技术.2007.12

[5] 刘丽 刘世忠 郭燕飞4G通信系统核心技术M I M O - O F D M 研究.移动通信.2009.2

现代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学习方式 理论 策略 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杨志坚(1973- ),男,江西宁都人,赣南教育学院生化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李贤阳(1977- ),男,江西宁都人,赣南教育学院计算机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研究;廖必峰(1987- ),女,江西宁都人,赣州市章贡区第二保育院,小教一级,主要从事幼儿教学教育的研究。(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61-02

上世纪末,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开始兴盛,在新世纪的前十年,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教育领域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体系之一。“现代教育技术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极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的机动性,因需学习、因时因地学习、因材施教真正得以实现。传统的教学过程正在被颠覆,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变革,教学模式将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促进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①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我国已确定在全国中小学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课程标准体系。显然,“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重点,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有一定承续性,甚至交叉性,但又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新型学习方式。”②此新型学习方式的研究形成与实施推广,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创设了良好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使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学校教育朝着有各自学校特色的新型学习方式方向发展。

一、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实际教学偏离课堂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是师生以知识和教学资料为媒介的互动活动,既不能拘泥于文本和知识,又不能丢弃文本和知识。二是把书本作为唯一学习资源,学校课堂作为唯一学习场所,学习任务就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种将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知识割裂的现状使学生不能快乐地体验和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以软件和多媒体的方式给学习者提供各种知识信息,其交互式及联网等特性决定了它在转变人们的学习方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现代学习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理论依据。学习方式是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其解释并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是学习者的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活动形式各因素的总和。也有人认为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是组合性的概念。还有人认为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性学习方面的基本特征。”③基于现代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转变是指从单纯地、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运用现信息技术并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获取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而构建知识意义。

2.素质教育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目标要求。“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尊重学生主动精神,注重激发人的智慧潜能,提高人的自主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④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学习方式转变就是要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及相应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提出质疑和对教师实现超越,加强学生独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课程改革新理论、新理念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评判依据。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重点,要以三个基本概念(自主、合作、探究)和从三个维度(自主性程度、合作性程度和探究性程度)来判断学习方式转变成功与否。“基于新课标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为学习方式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关键要承认并尊重学习者由于个人能力倾向、个性风格和知识背景的不同,必然会有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和不同的学习方式。”⑤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提供导向依据。信息技术正在对课程的传统理念、内容、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影响和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其必将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教学目标、方法及评价手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大量涌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⑥

二、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环境和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主要为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尤以网络通信技术发展最迅速,应用也最广泛。计算机网络特别是校园网不仅要用来支持教师的教,更要用来支持学生的学,并要成为学生进学习的常用基本工具。因此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环境中自由选择感兴趣并适应自己现有知识意义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学生互助、信息共用’的信息流多向交互传递,并将其转化为能力与习惯,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⑦

校园网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的加强,为网络教学提供物质基础。现在各个学校都在不断地加强校园网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把校园网与Internet连接,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网上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现在的教师都比较好地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愉快、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不断实践和体验,掌握网络学习的特点和方法,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元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学习习惯,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行为,形成乐于学习的内在的意志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策略

1.利用现代教学理论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并应用于学科建设的环境下,日常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正在改变,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主要的自学行为。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及网络通信以其操作便利、互动方便、资源丰富等特征,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式。使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交互学习、发现学习和创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⑧

2.利用信息技术理论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通信应用于课堂教学,特别是因特网不受时空限制,不受人员和环境影响的特性,学生学习行为彻底得到释放,“主要学习行为有个体主动学习:学生利用网络交互特性,就个人特殊问题单独向老师请教,也可和同学、老师展开学习讨论,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主动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从而得到个性发展,进而促进全面发展;互动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映射关系,互动交流活动明显增加,交互合作学习成为主体,学生此过程中学会了合作、沟通和分享;共享学习:学生通过校园网和同学、老师共享学习信息资源,也可通过因特网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学习空间变成了一个无限扩展的世界,可以利用网络上一切资源服务于学习。”⑨基于网络系统的开放特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有了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来共享和选择。

3.利用寓教于乐、拓展新知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氛围。在学科教学中,利用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从而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作能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整个课堂都充满着教师和学生的激情,涌动着师生互动创新的灵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色彩。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意义,提高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⑩

4.利用情境激励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感兴趣程度,学生在学习中心情的愉悦程度决定了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想学、爱学的内容,把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喜欢课堂,享受课堂。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学习理论来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完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引发学习动机,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构建,从而激发学生探索与发现的热情。让学生通过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分析归结、创造想象等探讨性活动来体验探讨的乐趣,品尝创新的快乐。

5.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思维培养策略来改变信息获取方式。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在学生、教师、学习小组、教材、学习资源之间组建一个信息传递交流的立体化网络,使教学信息在多维信息传递网络系统中不断发展和扩大。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理论和转变的各种策略,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构建适合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群体的新型学习方式,来作为一个整体性教学框架,对学生的具体学习作明细的指导,在具体教学和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中应该灵活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与细化。

[注释]

①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②刘美凤.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构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23.

③⑥李贤阳,黄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与探析[J].福建电脑,2011(8):206,207.

④邹尚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⑤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

⑦刘力,吴国平,薜小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理论的构想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04(9):88.

⑧王志勤,蒋海晖.网络,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色彩[A].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发现杂志社.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北京:发现杂志社,2007:496,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