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精选5篇)

  • 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从1997年在职工程硕士的首次招生到目前为止,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一直沿袭高等学校全日制硕士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所谓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1]就是指在在职工程硕士的教学培养过程中,为了满足一定要求的培养目标,利用的所有教学方式、教学措施、…

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精选5篇)

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1-01

从1997年在职工程硕士的首次招生到目前为止,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一直沿袭高等学校全日制硕士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所谓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1]就是指在在职工程硕士的教学培养过程中,为了满足一定要求的培养目标,利用的所有教学方式、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等的总和,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教学培养、理论实践培养、科学研究培养、论文研究指导等每个环节。

1.单一化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

从新世纪开始,在职工程硕士招生专业领域迅速扩展,生源逐年增加,再加上在职工程硕士自身所造就的培养特殊性,原有的单一化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期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2]。伴随着在职工程硕士生源范围以及年龄结构的诸多变化,传统单一的教育培养方式针对在职工程硕士学生的弊端逐渐体现。

1.1单一化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会使得工作学习矛盾更为突出

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大多是工作多年的在职人员,具有多年工作经历,而且具有工作区域分布零散、学习研究时间散碎等特点,受到家庭生活以及工作经历的影响较大,传统单一化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会突出工作学习这一矛盾。

1.2 在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较大,传统培养模式使得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其实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最初目标是针对高层次实践人才的着重培养,在职工程硕士的招生初期,招收对象主要针对来自科研单位以及科技企业的操作骨干[2],这些实践型人才往往具备长期的实践经历,但是通常无法具备坚实的研究理论基础,希望通过在职工程研究生培养系统增强理论知识,以便有效结合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进而在技术方面或管理方向上找到新的技术突破。

但是伴随在职工程硕士进一步的招生推广工作,在职工程研究生的年龄结构逐渐向年轻化转变[3],一大批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希望通过在职工程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自身层次,通过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学习交流快速积累实践经验。

传统单一化的培养模式无法同时适应新形式下年龄结构多元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亟待改革探索。

从这个角度而言,新型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必须结合实践性以及理论性生源两者的需求,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综合考虑教学成本以及教学时间等众多因素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平衡两种需求,区分诉求不同的学生,双管齐下,保障理论课程深入的同时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全面展开,最终争取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实现教学目标。

1.3传统培养模式难以保证硕士培养质量

伴随在职工程硕士招生工作的全面普及,在职工程研究生生源的年龄结构也趋向于复杂化,使得统一招收的在职工程硕士学生往往出现参差不齐、难以协调的基础理论体系以及基础知识理解程度。与此同时,在职工程硕士往往耗费大量时间、经历在工作企业以及家庭生活中,在校专注于研究学习的时间往往少于大多数全日制研究生。因此,在职工程硕士的传统培养模式无法保证这些在职人员在校的学习效果,也就难以有效保证在职硕士的培养质量。

2.新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在职工程硕士传统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优先进行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进而适应多种来源的在职工程硕士。

2.1弹性培养模式

新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可以优先采取弹性学分制以及学年制,保障3-5年的培养年限、在校不离岗的办学模式[4]。在职工程硕士在学初期1-2年时间段内采取弹性分散的授课模式进行培养,同时保证在职工程硕士在校学习时间超过半年。

采用弹性化、半脱产培养方式完成培养计划内规定学分后,用2-3年在相关企业进行课题研究以及撰写论文工作,答辩合格即可获得在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2.2在校集中培养模式

针对就职于学校周边区域的在职人员,根据培养需求以及具体专业进行分组,将背景相近的学生编为一班,以班级为单位,制定富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这样一来在职工程硕士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在校学习,以便更好地融入校园科研氛围。

2.3联合企业培养模式

针对就职于专业企业的在职人员,考虑到企业完善的实验条件,往往采取校企共同培养模式,结合企业自身特性完善课程设置,定期选派相关专业教授到企业进行集中授课[4]。

2.4信息辅助培养模式

所谓信息辅助培养模式,需要首先构建可以同时提供在线课程、视频课程、师生交流等教学功能的综合化信息平台,这是信息辅助培养模式的基础。

具体而言在职人员能够在不同区域,经由网络设施访问上端信息平台,通过学号自主登陆信息平台,获取专业相关的研究视频、教学课件或者通过信息平台与导师进行定期交流。从技术方面而言,考虑到信息辅助技术已经在针对本科生的网络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构建信息辅助平台的技术瓶颈已不复存在,构建在职工程硕士信息辅助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可行性显而易见。

2.5教学基地统一培养模式

针对拥有优良教学设施、良好生源领导能力的专业培训中心、专业进修学校,可以采用教学基地统一培养模式在专业企业建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基地,合作招收培养工程硕士。学校合作的专业单位往往具有良好硬件教学设施,另外设有宾馆、餐厅等基础性配套设施,同时可以保障异地在职人员生活学习。

总之,针对在职工程硕士传统模式的单一化弊端,需要探索新型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得出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天凤,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研究与探索――关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探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4):86-8

[2]蔡敏,曾路,工程硕士培养及管理特点分析,中国地质教育,2005,14(4):80-2

[3]王艳军,王国庆,孙玉胜等,以行业与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工程硕士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食品工程”领域为例,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理科工作研讨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开封2011,253-7

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硕士层次 双师型教师

[作者简介]卢军(1970- ),女,山东莱芜人,聊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韩涛(1970- ),男,山东新泰人,聊城大学工程建设发展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研究生层次中职教师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DYY12022)、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管理科学研究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中职教师补充对接研究”(项目编号:sdxh12b09)和2012年聊城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以聊城大学文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201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81-0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腾笼换鸟’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就需要有大量的双师型师资”。我国职业院校和私立高校方兴未艾,需要大量双师型师资,地方高校应抓紧机遇培养硕士层次的双师型职教教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创特色道路。

一、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国内与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同类的研究主要有:职业教育学硕士、中职硕士的研究、教育硕士等培养模式的研究、地方高师院校转型的地方综合型高校教师教育研究等;国外的同类研究如美国、德国等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形成众多成功经验,但由于国情不同、教育体制不同,照搬其模式会出现“半工程师、半教师”的非成品,但对其经验可参考和借鉴。

职业教育学硕士由职技高师类院校按照学术性学位进行培养,其培养定位是面向高职学院培养师资,但招生指标少,如黄胜的《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结构及其养成》;中职硕士教育按照学术性学位进行在职培养,但其培养定位模糊,如秦红卫的《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困境及对策》;教育硕士教育是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可借鉴其“双导师制”“联合师资培养”等方法,如杨根伟的《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摭谈》。师范类高校有坚实的教师教育文化基础,在教学型硕士教育中贯通职前培养、入职训练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如李的《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选择》。

美国教师教育的启示为改革教师资格制度,建立专业学位教育与任职资格的通道,提高教师地位是根本保证等,如任立梅的《基于美国PDS发展学校的启示》;德国“双元制”教育则以技术等级考核标准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如刘爱真的《德国研究生教育的项目管理模式》等。

二、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设计

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硕士的培养采用职业定位分类培养和完全学分制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其他职业类型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各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方法不同,但主要环节类似,即“三三三”培养模式,即在“三对接”(研究方向与职业需求、选修课程与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原则下,经“三导师”(高校导师、企业导师、行业导师)的指导下,取得三种证书(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或职业资格证),在2~5年内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设计答辩即可毕业。

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在培养理念上应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即以职业为导向、以工作实践为逻辑核心确定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一定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一定创新精神的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时,需选定专业研究领域和培养类型,在经过有较强责任心的导师充分评估其专业水平和考虑职业需求后,与学生及家长充分沟通,提出合理的培养建议和计划(如下图)。

“三三三”培养模式主要有四个培养环节。第一学期:学习内容为在校内进行专业理论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完成总学分的70%~80%。第二学期:在职业院校进行实习,每位(或几位)学生跟一位有经验的职业导师一起备课、听课、上课、评课。学习要求为考取教师资格证,或微课教学比赛获奖、教学技能考核达标。第三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行业企业)进行相应专业实习。学习要求为实习工作量饱满;撰写完成实习报告,经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认定合格。第四学期:在校内导师、职教导师、企业导师共同对科技项目、论文/设计等进行联合指导下进行论文/设计的撰写,并完成毕业答辩和学位申请。

三、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

1.培养主体为学校+行业。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校作为唯一培养主体,在“三三三”培养模式中学校既是责任主体,更是管理与服务的平台。硕士层次职教教师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可以在校内学习,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等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来培养。

在课程模块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研究方向与职业需求、选修课程与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的三对接。学位基础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公共课学院教师教授;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由所在学院资深教授或研究生导师教授,这两种课程均通过课堂教学/考试进行考核;专业必选课程主要由本学校“双师型”教师或专业资格培训机构教师教授,通过应试教学/考查进行考核;专业选修课程由各研究方向导师讲授,通过讲座、课堂/考查进行考核;跨专业先修课程主要指本科阶段非本专业的学生,要修读相应专业基础课程,并通过考试考核;学术活动,学生参与同行专家教授组织的讲座、论坛,通过总结报告进行考核;专业实践由行业企业专家组织(与职业需求和论文选题相对应),通过实习实践/考查进行考核。

2.课程内容的设计优化。一方面,要求教师按照专业和专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学术期刊最新发表的论文和科技新闻内容以及介绍教师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在接受最新学科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前沿科研工作往往建立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还要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紧密联系。强化在实际工作中“有用”知识的学习,淡化纯学术性问题的探讨,协调好学科体系、社会需求和学习者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

3.推行新型的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法。学生要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理论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要完成三种教育经历,还要进行论文/设计撰写等,如学生不掌握导向型自主学习法便很难达到学习要求。同样,教师也要掌握运用导向型自主学习教学法,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从传统的“导向型师主学习”向“导向型自主学习”转换,成为“促进者”“向导”和“带路人”。

4.注重个人培养方案制订。在专业硕士入学教育阶段,引导专业硕士毕业后到职业院校就职,将个人培养方案制订、导师选择与职业规划联系起来。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准确定位后,在导师的帮助下制订个人培养方案。不同类别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主要区别在选修课的确定上。

5.合理进行专业师资配备。在理论教学中,选择一些与实际结合较紧密的课程,安排一些有执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或有丰富经验的校外导师讲授。在实践课中,以校外导师为主、校内导师监督的方法开展实践教学。

6.建立充足的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制订培养方案和安排实习实践工作,每年举行研究生导师聘任仪式,邀请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招生面试和毕业答辩;研究生实习期间进行每月一次校企联合检查。

7.制定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的保障制度。建立以分管校长牵头,由研究生院(处)、研究生工作部、财务处、人事处、服务地方办公室、相关学院和企业等组成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如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双师型”教师的职务聘任办法、企业教师待遇等制度和办法。

8.开展硕士层次职教教师培养质量评价。每半年召开一次毕业生质量问题座谈会,邀请联合培养基地和用人单位交流成功经验、研究共性问题、提出建议、检查学校方案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分析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撰写检查报告和工作改进建议意见,委托行业协会和企业进行教育评估。

四、培养硕士层次职教教师的难点探讨

如何引导专业硕士毕业后到职业院校就职是实现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教师人才培养的前提。首先,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对有志投身于职业教育事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毕业研究生优先录用;其次,高校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将培养计划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联系起来;最后,职业院校积极与本地区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师资,深度参与职教硕士的选拔、教学、实践和论文工作等。

实行完全学分制成为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平台的难点。教育部规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是2~5年,理论上可以实行完全学分制,但多数高校一直采用学年学分制,改革难度较大,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亟须转变观念和提高认识。

面向职业教育培养师资,既可以开展职前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可以开展非全日制的在职研究生教育。教育部数据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有近47万师资缺口,54万在岗教师也亟待提升学历,高等职业学院同样存在研究生层次师资缺乏的困境。职业院校应积极组织在岗教师攻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努力提高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胜.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结构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6).

[2]秦红卫.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发展困境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0(22).

[3]杨根伟.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摭谈[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4]李.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4(8).

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举办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协议书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

举办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协议书

___(以下简称甲方)与___(单位,以下简称乙方)经协商决定,___年由甲方为乙方举办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双方达成协议如下:

一、该班属___工程领域,按照当年该工程领域的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由___大学___院(系、所)负责组织教学并进行管理。

二、乙方负责选拔符合下列条件者为本班学员,学员资格由甲方审核批准。

1.属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满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者;

3.工作业绩突出。

三、该班学员按如下方式进行培养

1.符合报考条件的学员需报名参加当年由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甲方从成绩合格者中择优选拔录取。被录取者采取单位委托培养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需另签订工程硕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协议书)。录取工作结束后,甲方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师授课。

2.若录取的工程硕士生不满___名,则在未录取的考生中,由本人申请,经甲乙双方研究视其成绩较好与表现突出等,准予参加本工程硕士研究生班的课程学习,同意其参加___年国家举行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成绩合格,择优录取为工程硕士生。

3.___年仍未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可以继续进行课程学习,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4.仅参加部分课程的学习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由甲方颁发的《___证书》和研究生课程进修成绩单。

四、教学安排

按乙方的要求,该工程硕士生班应为非脱产(脱产、半脱产)学习。授课地点经双方协定,安排在乙方(甲方)进行,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年,累计授课时间不少于___学时(培养方案另附)。甲方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包括教学安排、教师选派、教材选择、授课和考试等)。

五、论文工作

按照培养要求,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者,一般在完成必修课程学分一半后,可申请论文选题。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半(从文献阅读选题报告到提交学位论文、申请答辩的时间)。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答辩等)原则上安排在甲方进行,在职工程硕士生在校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学位论文工作按甲方《___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执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全部培养过程最长不得超过5年。若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需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经本班承办院(系、所)领导批准,报研究生院审批后,可以适当延长。

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应有两名指导教师。依据论文课题方向,由甲方选派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并聘请乙方一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联合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生的论文工作。

六、获得学位

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应符合该工程领域的培养方案要求,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满足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由___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七、管理

1.按照___大学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学籍管理有关条款,由本班承办院(系、所)负责办理研究生证、ic卡等;

2.在职工程硕士生应遵守___大学有关研究生的管理规定,按时注册;

3.为保证培养质量,学员学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乙方指派管理人员负责。甲方本班承办、院(系、所)指派一名教师负责有关课程教学方面的协调工作。

八、培养费用

课程学习阶段,每位学员需交纳培养费___元人民币(不含教材费用)。按上课学员总人数计算,由乙方一次(分两次)向甲方付清。(乙方具体交付培养费办法为:第一次于开班前交付总费用的一半,第二次于课程教学过半,再交付剩余的全部费用。)中途辍学不退学费。

论文工作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生需向甲方交纳论文指导费___元人民币,按录取工程硕士生总人数计算。在开题报告前一次付清。未完成论文者,不退指导费用。

九、费用分担

甲方负责支付办班的业务费和教学、管理酬金;

乙方负责支付在乙方授课的教室安排和任课教师食宿;

(甲方、乙方)负责支付甲方任课教师及管理人员赴乙方从事教学和教务工作的差旅费(或乙方承担差旅费的单程费用)。

十、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持两份,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未尽事宜,依据国家政策,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___

乙方(盖章):___

代表(签字):___

代表(签字):___

___年____月____日

___年____月____日

合同编号:__________

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特点;培养模式

从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趋向于大众化,这为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提供了生源基础,1999—2005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27.57%[1]。这种增长不仅表现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专业学位也有很大的发展。我国从2000年开始招收在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是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次转变。

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农业技术基础,熟悉农村发展情况,并能运用相关理论指导农村发展,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该专业学位有以下特点:

1.1职业性

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才具有生命力。

1.2实践性

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的重要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具有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外,更具有解决农业科研、生产、管理一线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3研究性

研究性是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是应用型研究生,但是作为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如文献查阅、试验开展、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素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具备研究能力,其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必然不强。

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1招生方面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2009年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2010年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招生。对于大多数农科院校而言招生比较困难,在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有缺口的情况下要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就更困难。因此,近2年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部分是从学术型研究生中成绩靠后的学生中调剂而来,部分是本科基础较差的应届生。相对学术型硕士生来说,生源质量和学生基础都稍逊一筹。保证生源质量是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步。可以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的应届生报考。

2.1.1对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在学费和生活补助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学费可以比自筹学术型研究生低。这样可以吸引一些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深造的优秀本科生报考。

2.1.2 增加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名额,选拔优秀应届生直接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

2.1.3进行正面的宣传来提高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认知度。目前农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就业处于低谷,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刚招生2年,就业去向的好坏直接影响以后的招生,而社会的认可程度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强正面宣传,提高农业推广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以促进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招生。

2.2培养方面

2.2.1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在职推广硕士不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没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大部分来自于应届本科生,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采取与在职推广硕士完全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应该以职业为导向,把他们对职业的要求融入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师资方面与学术性研究生应有所不同,要突出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2.2.2课程设置要求。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总体设定和安排,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和体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部分,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2]。对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虑到生源主要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其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发展等领域相联系。因此,课程设置应与其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应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需设置”,并且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特点。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2年。因此,课程设置不能像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化。注重应用型课程,相应减少纯理论性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需要。

2.2.3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能否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而对于农科类而言,试验的周期较长,结合这一点在教学方面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和现场讲授等方法,让学生从感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将理论性和应用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到全日制推广硕士学制较短和社会认可度低,很多导师对这类研究生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采取“双导师”制[3],也就是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等研究生基本素质层次的培养;校外导师负责研究生的选题、研究等实践应用能力层次的锻炼。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方式应结合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采用案例式、专题讲座等授课方式,结合学科前沿、国内外最新形势,把农业实践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4]。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质量、充分的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少于一年。为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学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等。

2.2.4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该来源于校外导师的课题或校内导师的横向课题,必需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规划设计等形式,也可以采取澳大利亚一些高校的做法,学位论文不一定要进行答辩,如果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申请论文答辩,其余的学生学位论文只要导师和同行专家评阅通过即可按照规定授予学位。

3参考文献

[1] 廖湘阳.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证的专项[r].全国第七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2008.

[2] 潘文年.学科挂靠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32-35.

在职研究生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质量保障;导师队伍;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m2)03-115-02

一、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特殊性的认识

学术性和职业性紧密结合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学术研究是特定职业背景下的研究,更强调应用研究与实践探究。

1 学术性要求不同。全日制教育硕士不同于学术性硕士,学生毕业后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教师职业背景的工作。学术性要求不宜过高,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专业性,研究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的重点是学位获得者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实践体验要求不同。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带有明显教师职业特点的专业学位,是培养教师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实践性,都对实践体验有一定的要求。然而,这种要求却是不同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强调的实践体验是探究性实践,即在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教育中,实践是探究和反思的对象。实践体验在全日制专业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这种实践体验要和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和融合。职业教育也强调实践,但这种实践更多的是订单式的生存技能训练,是以人才市场的需要为切入点的。

3 “2―2―3”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学位办相关的文件精神,围绕如何开展“高校与行业”联合办学这一核心问题,提出“双平台、双导师、三阶段”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2―2―3”培养模式,实现高校教学平台与基础教育实践平台对接,校内专职导师与校外聘任导师共同培养,理论学习、实习实践、论文创新三阶段有机融合,最终完成职业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

(1)双赢互利:高校教学平台与基础教育实践平台(行业)对接。作为教育管理平台的高校与实践培养平台的行业深度融合,双向合作。双方将围绕招生就业、实践性教学、双导师队伍、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研究课题与项目设立等进行全方位的合作。行业作为人才培养终端,有权提出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指导教学过程、测试学生能力,高校通过与行业部门共建实习实践及就业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践和就业提供保障和服务。高校作为教育管理平台,拟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训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学生实习实践活动。高校吸纳行业精英来校讲座、授课,行业结合自身需要设立应用项目或为高校完成应用项目(课题)提供便利条件。通过促进高校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互动、互助,从而达到共建、共享、共赢,共谋发展。

(2)优势互补:校内专职导师与校外聘任导师共同培养。张尧学院士在《新指标体系下扎实开展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一文中谈道:“高职院校要保持少而精的专职的专业老师、加强和扩大兼职的专业课教师,要加强一点基础课的老师。学校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要像做网站一样,只做成门户,把不同的资源联系起来……不断地持续发展教学队伍。”L2’在应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数剧增而导师及实践课任课教师缺乏的难题时,上述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值得借鉴。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应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调研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教学与指导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导师制”可以发挥双方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人才优势。

(3)科学育人:“理论学习、实习实践、论文创新”三个阶段有机融合。“理论学习、实习实践、论文创新”三个阶段,对应着人才培养中知识学习与能力增长过程中“理论一实践一反思与升华”的科学规律,体现了专业学位的培养主旨。学生为解决实践问题,首先进行理论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经过充分的实习实践和项目合作,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提高技能,最后经过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反思,推进认识与技能的升华。以学制2年为例,在教学安排上具体采用“1+0.5+0.5”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一学年的理论学习,一学期的实习实践,一学期的实践成果总结与研究创新并完成学位论文。实习实践可采用深入行业一线“见习+顶岗实践+调查研究+应用项目研究”等多种实践方式综合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也需要撰写学位论文,但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案例分析、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灵活确定。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基础教育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质量保障

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是影响教育硕士质量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也是教育硕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导师队伍素质制约着教育硕士课堂教学和论文研究等关键环节的质量。实习基地建设是教育硕士整体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教师专业化雏形形成的重要的硬件保障。同时,这两方面工作也是贯彻落实教育硕士培养工作思路和实现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这两方面进行了如下尝试。

1 导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聘任与考核机制。为突出教育硕士培养的特点,使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优质长效发展,学校统筹了校内和校外资源,通过引进、聘任等措施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育硕士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特点,制定了《教育硕士导师遴选办法》,规定了教育硕士专、兼职指导教师的遴选条件与程序,允许具有硕士学位的中学一线教师担任教育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同时,为保证教育硕士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学校制定了《教育硕士教师聘任考核管理办法》,规定了教育硕士专兼职教师的聘任考核标准和教学科研评价标准,实行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单独聘任、单列考核、挂职锻炼等办法,提高了教育硕士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和活力,保证了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 实习基地建设:强化管理,巩固与开拓。实习基地是完成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实习和见习任务的第二课堂,也是检验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场所。为给教育硕士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学校依托教师教育在哈尔滨市基础教育学校中创建实习基地,强化“大学一中小学校”合作办学模式,加强对实习基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一批特色鲜明、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教育硕士实习基地,如哈师大附中、哈三中。

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期间,学校也派出具有实习指导经验的教师,同实习基地学校学科教师共同指导研究生教育实习,大学教师也会在中小学教育现场汲取鲜活的实践智慧,反哺大学教师教育,提高学科教育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与教学科研能力。同时,研究生学院进行督察管理,协调各种关系。

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增强择业的本领和能力。因此,我们在选择实习学校的时候,不仅考虑了实习的实际需要,同时,还将研究生的实习与未来就业紧密结合。也就是说,在实习学校的选择上不仅考虑了地域的优势,还根据就业的实际情况,对实习学校的办学层次和规模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

为巩固实习基地建设的成就,拓宽实习地区,形成稳定、持久的实习基地,学校拟与哈市以外的黑龙江省其他地区及辽宁、吉林等地地方教育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和就业结合的基地,为实习基地学校教师提供免费的骨干教师培训及校长培训,采取集中面授、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方式,免费为实习基地学校在职教师提供培训,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学科素养与从教能力,提升中小学的教师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