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培育(精选5篇)

  • 职业农民培育(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17-0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不二选择。目前,我们应“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

职业农民培育(精选5篇)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新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17-0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不二选择。目前,我们应“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路径,发挥职业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职业农民的内涵

2012年2月,新世纪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毋庸置疑,新型职业农民理念的提出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大突破。对于职业农民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1 不能把职业农民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混为一谈。根据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界定,传统农民把维持生计作为主要追求,从身份上来看是有别于市民的一个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般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强调的主要是身份,具有社会学意义;而职业农民则更近似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

2 职业农民与新型农民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新型农民凸显的依然是身份,泛指从事现代农业的农民,职业农民则属于新型农民的一个当然范畴。相对而言,职业农民一般具备经营规模大且收入高的特点,其收入远高于城市的农民工,能够全心致力于农业发展。职业农民以农业为终身从事的事业,有长远的规划,这样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职业农民不再是受歧视的对象,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能够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参照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标准,现代职业农民按分工类别通常划分为技能型、管理型和服务型等三类。

二、培育职业农民的意义

1 培育职业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发展现代农业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的国情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定位,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清醒判断。因此,只有大力培育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建设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2 培育职业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所受的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就业难度大,往往只能从事劳动报酬低、劳动强度大、缺乏安全保障的工作。要突破这一困境,应加强对农民的各类培训,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从而提升劳动者素质。培育职业农民的过程也是促进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通过农民素质的提高,逐步解决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通过产业化经营,能够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链接的问题,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多方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能收益。由于职业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参与者,因而培育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根本保证,职业农民也只有通过在农业产业化中大显身手。没有职业农民的参与,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民的收入也不可能大幅度增加。

3 培育职业农民,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建设新农村,就是改变农村的旧面貌,建设农民自己的理想家园。职业农民对农村的情况了如指掌,对于农村需要怎样建设、建设什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完成。职业农民原来的身份是农民,毫无疑问,职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培育职业农民,就要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树立现代化的意识,能够面向市场,研究市场,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开阔眼界,逐步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通过培育职业农民带动和影响农村中的落后群体,促进整个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道路。

4 培育职业农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而言,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确不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原因,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但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相比较而言仍然是滞后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必须面对。通过培育职业农民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各个方面的差距,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进而促进全面建设小康宏伟目标的实现。

三、培育职业农民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文化教育滞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的文化素质是衡量评价农民人口质量的主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l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针对农民的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了农民的文明素质和生产能力,农村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农村的教育仍存在缺资金、缺师资等诸多问题,农村的教育依然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依旧存在。据统计,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镇居民,近5亿的农村劳动力中,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7.3年,高中文化的大概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5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5%。而且由于我国农村面积广大,各个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民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来说,农民受教育年限偏低,与国外农民受教育年限相比差距更大。毋庸置疑,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成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一个羁绊。

2 小生产方式的束缚严重,农民科技素质贫乏。科技素质,是指农民掌握相关科学技术知识并使其转化为农业生产技能或者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本能力,是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的根本体现,也是决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科学技术一旦“智化”在劳动者身上,就可以提高劳动能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科学技术还能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因为“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实现劳动力的解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有所提高,但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据调查,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和初、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人数仅占两成左右,绝大多数未能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目前,发达国家的农民大多数接受过接受高等教育,科研能力和科技素质较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农民科技素质偏低,主要从事传统农业或附加值比较低的农业生产,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与解放,使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3 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制约,经营管理素质欠缺。经营管理素质主要是指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现代农业生产的能力。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民经营管理素质严重缺乏。在生产过程中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不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对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知之甚少,管理方式不科学,管理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效率低下,更不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对农业生产者的要求。

4 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农民民利意识淡薄。“任何民主,和任何政治上层建筑一样,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公民权利意识是社会民主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对职业农民的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培育新型农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农民的民主观念和权利意识。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初步建立起来,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由于受历史及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仍处在起始阶段,农民民利意识淡薄,不能够意识到民主的重要性,甚至认为民主与自己无关,权利受到侵犯后不知道如何维护权利。农民的“主人”意识模糊,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利益得不到很好的维护。职业农民要求农民应有现代公民理念,而我国农民的现状还明显不符合对职业农民的要求。

四、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路径

1 做好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也需要选派一批有头脑、有技术、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人才到农村去做引路人,这是破解当前农村发展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培育职业农民的一个有效路径。大学生“村官”接受过高等教育,头脑灵活,人脉广,市场意识强,能借助于互联网及时把握现代信息,对培育职业农民有较强的示范效应。我们目前应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尽快让他们适应农村的环境融入农村,掌握农村的工作方法,把知识和才干发挥出来,让越来越多的“村官”成为职业农民,切忌仅仅是为了粉饰门面,走形式。

2 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对骨干农民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是培育职业农民的又一有效方法。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所谓骨干农民是指在农村有能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能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农村,如果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培育职业农民至关重要。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由于资源有限,可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依据“分类指导,重点培训”的原则,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骨干农民的培训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全面系统,既要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教育,也要注重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职业素养等教育,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

3 开展农技人员培训。人的能力和素质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增长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把它称作人力资本,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指凝结在人体内的能够使价值迅速增值的知识、技能及表现出来的能力”。有资料统计,目前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仅为0.01%,而发达国家是0.3%-0.4%。我国现代科技进步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30%左右,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开展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使农技人员转化为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是培育职业农民的一个重要渠道,为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和技术保证。

4 培育具有开拓能力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是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新路径。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人为本”,面向市场,建立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农村的现代化既要依托农业又要跳出农业,大力发展和农业有密切关联的第二产业。培育会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就是造就一支有市场意识、有开拓能力的农民企业家队伍,组织广大农民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

[2]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21

[3]罗倩文,新型农民培育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4):6098-610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5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5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第2篇

江苏省泰州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虽然起步较早,但工作进展不快,还处于试点阶段,有关工作开展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培育对象不明晰;培育环节有薄弱;认定管理有欠缺。针对泰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体制入手,完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强化职业农民认定管理,不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农工办、人社局、农委、财政、发改委、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市一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协调机构,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意见,科学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长期规划目标,分产业、行业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建立部门联席会制度,定期专题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大问题,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建好高效体系。一是加强资源整合。梳理各相关部门承担的农民教育培训职能,加快条块间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加强信息沟通,减少低水平低层次重复培训,提高培训效率。二是界定各级教育培训机构职能。市级农业科技培训学校重点承担农业创业精英人才培养、本地特色行业课程教材开发以及市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方面职能;市(区)农广校等重点以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农业园区(基地、企业)负责人、农业服务人员等为重点,组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普通班、技能教育培训工作。三是强化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加强与省内外高等农业院校共建合作,对市内高等农业精英创业人才,实行委托培养,开展本科以上学历教育;发挥市内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功能,为基层及农业园区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大中专以上农业专业人才培训。

强化认定管理。当地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根据农民从业年龄、能力素质、经营规模、产出效益等,科学设定认定条件和标准,研究制定具体的认定管理办法。同时,要明确农民教育专门机构在认定和服务上的主体地位、管理协调作用,加强建设和管理。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信息档案,并向社会公开,定期考核评估,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从认定程序上可以先进行调查摸底,锁定目标进行重点培育,等培育成熟后再进行认定扶持;也可以高标准、严要求锁定目标进行直接认定,给予政策扶持。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认定工作都一定要做好详实地调查,因地制宜制定操作方案;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特别是要确保获证与政策扶持相衔接,使农民得到实惠。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第3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思来,树老墙颓。延续了几千年的乡土生机在现代中国农村日趋黯然。青年男女少了,散步的猪牛羊鸡少了,新树苗少了,学校里的欢声笑语少了——很多乡村,已经没有多少新生的鲜活的事物。

进入新世纪,国家连续出台强有力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产品供给紧平衡的基本态势还没有根本缓解;在“八连增”新的高起点上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业发展效益、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升,土地、水等农业生产资源刚性约束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外部效益明显,比较效益较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业生产要素由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年龄越来越大,女性越来越多,整体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备劳动力严重不足。

在这样的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传统农业是经验型农业,而现代农业则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成果,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与之相比,农业劳动者素质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吸纳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力较差,资源配置使用不科学、低效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训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尤其要注重第一线务农劳动者的培养,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鼓励和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成为服务农业、扎根农村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是破解“谁来种地”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广校;涉农中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36-02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农业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其开展“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新型学历农民,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重要形式和方法,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专业优势。根据江苏省阜宁县农业干部学校“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学历班的办学实践,就如何加强学历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法谈几点看法,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1 科学合理规划,开设专业班级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学历班的开设需要把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学习场所、实习实践基地等软件元素和硬件元素进行综合配置,准确定位,合理安排,科学规划,才能达到办学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培育成果。

1.1 专业设置

学校开设涉农中专班,并要选准专业设置。一是要根据本地区农业主导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选择相关对口专业;二是根据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选择一批对称专业;三是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关专业;四是根据调研了解当地农村青年农民群众对知识需求的情况开设特色专业;五是根据学校师资力量、教师专业特点等开设本职专业[1-2]。

1.2 班级招生

班级开设可以根据学校的办班规划、教学场所、专业特性、学员情况等因素进行统筹调配。建立适宜农民群众参学的田头学校、田间学校,分别设立农广校学习班、农业产业基地班、农业企业班、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班、村居党群服务中心班等班级,还可以根据其他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设班宗旨是学员参学方便,学校便于管理[3-4]。

1.3 督学管理

学校制定督学机制,根据办学规模配备专门的督学管理人员,尤其是对校外教学点的教学管理,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保证教学质量。

2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兼职教师管理

由于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自身因素所限,专职教师以农业技术人员为主,其他基础课程教师人员较少甚至没有,如何解决教学矛盾,外聘兼职教师进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必然需要。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加强专兼职教师管理就成为必要性,针对教师性质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管理。

2.1 兼职教师管理

兼职教师的管理应着眼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根据学校所设专业和所招学员情况,根据教学要求选择一批优秀兼职教师,使其作用得到最大发挥,保证教学质量。一是必须熟悉所授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认真备课,因材施教;二是对所授课程,每学期必须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有完整的教案和教学课件,并交教务处检查、备案;三是按要求对学生进行测试考核,包括平时上课对学生的考勤、批改作业、出卷阅卷等;四是管好课堂秩序,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要批评和制止。

2.2 专职教师管理

专职教师除了具备兼职教师的任务外,还需要更强的责任心、细致心、使命心。一是要按照高质量标准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二是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动态,把各种情况及时上报教务处、校领导;三是要认真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把各种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同时,要加强对专兼职教师考核的工作力度,一是考核各位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二是建立学员评价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兼职教师予以解聘,考核不合格的专职教师予以批评教育、扣发奖金等,双管齐下,以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3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农广校涉农中专制度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拥有一套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管理制度同其他中等职业学校相比还有所不同,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管理要求,落实管理措施,强化管理责任,用创新的精神研究制订各项管理制度,将自主管理和创新管理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3.1 以人为本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中专的学生基本上是农业生产者、农村工作管理者,因此学校管理要主抓“人”的重要性。在制定制度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他们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这样的制度才能得到学员的拥护,才可以得到实施。

3.2 因校制宜

每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因办学规模、办学定位、地理位置、师资水平等客观因素的不同,以及招收学员的对象也不尽相同,所以造成了校与校之间存在差异,因此不可能有一套“放之各校皆适用”的制度。制度的制定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切实可行,才能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和谐发展。

3.3 内容健全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对象为农民,在管理工作方面要加强的制度建设:一是学员学习约束力相对较小,时常会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老有理由请假”的学员,这就需要加强考勤签到制度建设;二是学员流动性较强,经常参加集中学习活动,来来回回,交通等方面安全制度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三是涉农中专是免学费学习,如何让这些政策应用好,发挥好,需要加强账务管理制度方面建设,保证各项资金使用得当;四是加强对学员的免书籍费、交通补贴、伙食补贴、评优等方面制度建设,通过此类办法把农民参学积极性再进一步提高,扩大农广校办学影响力。

4 丰富教学形式,建立适应农广校涉农中专教学体系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中专办学要根据学员在家务农的特点,以及学校的硬件条件等因素影响,以学员更易学习,更易获得知识为根本,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形式,逐步建立起适应农广校的教学体系。

4.1 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

涉农中专除按照实施性教学计划,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步骤,获得教育部门颁发的中专学历证书外,每位学员还要参加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完成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工种的资格证书。

4.2 课堂理论教学与基地实践教学相结合

学员在参加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上进行实践操作,教学基地是提高学员生产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实训基地,是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场,是学员第二课堂,使得学员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4.3 农闲教学与农忙实践相结合

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一是在农闲时间,集中安排教师进行理论教学活动;二是在农忙时间,安排学员进行实践练习和生产,确保教学有序开展。

4.4 教师授课与学员自学结合

涉农中专要按照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如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让学员学到更多内容,这就要求必须解决好学员的工学矛盾,充分利用好学员的自学,这样才能提高效率。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对所授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述的同时,加强学员自学能力培养,引导他们克服年龄偏大、记忆力差、基础薄弱等方面的困难,调动他们的自学积极性;二是明确学习目的,每次在集中授课以后,授课教师布置一定的自学内容和作业量,让学员在家完成一定的课程内容和作业;三是经常检查学员自学情况,强化自学意识,定期检查学员自学计划、自学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使学员养成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

4.5 教师跟踪指导与学员随时咨询相结合

教师可根据农时季节、关键技术生产环节,以及学员需求,不定期到学员家中、田头开展跟踪指导,进一步巩固学员的学习成果,解决学员生产上遇到的困难,提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服务水平,让学员满意。通过跟踪服务指导,一是让教师了解掌握学员在生产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以便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的不足,来提高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使以后教学做到更加贴切、实用、有效;二是让学员能够把学到知识应用在生产实践中,再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得到解决,做到以学为用,用中固学的目的,提高学习效果。

5 注重学员考核,以考促学保成果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学员考试考核是提高和检验办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一是通过考核学生,来提高各位任课教师的认识和教学积极性,保证教学落到实处;二是通过考核学生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保证学习成果。如果学员考核松弛不严格,不仅学生学习放松,而且教师教学不认真,使教学流于形式,不但削弱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影响学校声誉。

6 加强典型培植,以例示范造品牌

从2010年开展“半农半读”涉农中专班办学以来,阜宁县农业干部学校先后毕业现代农艺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学员206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和岗位上,有的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年轻当家人、发展领路人、农业致富带头人、技术推广服务人等新型职业农民,遴选部分成功的村组干部、家庭农场主、村级动物防疫员、种养殖大户等优秀毕业学员进行培植,树立典型,加强宣传,建立基地,带领更多农民群众定期观摩学习,扩大“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办学成效和影响力,鼓励更多农村青年劳动力参学,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的“学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5-6]。

7 结语

总之,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农广校“半农半读”涉农中专学历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出台一些专门的扶持政策,提高农民参学的积极性,这种学历农民培育模式才能不断发展,才能为“三农”培育出更多实用的新型职业农民。

8 参考文献

[1] 莫广刚,张治霆.浅谈职业农民的培养[J].中国农学通报,2014(14):98-102.

[2] 常英新.城镇化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71-74.

[3] 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4.

[4] 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教育,2011(1):6-9.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第5篇

随着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提升,职业技能鉴定的工种、内容必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如何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农广校需要探讨的新课题。为了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向纵深发展,江苏省农广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

 

一、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主要做法

1. 加强体系建设,增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开发能力

根据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规程,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完善培训与鉴定体系,增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开发能力。根据农广校系统办学体制,技能鉴定工作由省农广校统一组织管理,各省辖市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工作站,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并明确相应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所辖县(市、区)的鉴定工作。县级分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核基地,形成了一支以省农广校鉴定站为核心,各市鉴定工作站为纽带,县(区)农广分校技能鉴定培训考核基地为依托的培训与鉴定体系。

 

2. 加强考评员、督导队伍建设,保证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有序开展

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是鉴定考核的“法官”,同时也是所在单位乃至行业中的中坚技术力量,考评员、督导员队伍素质高低是决定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始终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采取措施不断强化考评员、督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站先后多次邀请农业部专家到江苏省举办考评员培训班,对成绩合格者发考评员证书,同时与工作站签订聘用协议,聘期三年。根据相应工种、等级或类别,及时将聘用考评员信息登记造册,建立了考评员专项档案。到目前为止,工作站共有547名考评员,其中种植类263名、养殖类204名、工程类35名、加工类45名。对在聘的考评员,每年都组织集中学习有关职业技能鉴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鉴定人员队伍。同时建立考评督导员队伍,先后三次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农业部督导员培训。目前共有12人获得国家督导员证书,基本满足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监督工作的需要。 

 

3. 严格规范管理,确保农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为切实做好培训与考核鉴定工作,提高培训效果,保证鉴定质量,工作站严格按照《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程序》和《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有关规定,不断细化鉴定工作程序,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在鉴定工作中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鉴定程序、统一资格审查、统一鉴定试题、统一考务管理、统一评分标准、统一档案管理。每年年初制定并上报年度鉴定工作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批准的鉴定范围《鉴定公告》,组织报名。根据报名情况,严格按照《考务规则》规定组建考评小组,制定《鉴定方案》,并上报部指导中心及行业指导站,经批准后实施。按照鉴定工作规程的要求布置标准化考场,对监考人员、考务人员进行考前培训,做好试卷保密工作,公布考场纪律、考场规则,实施循环交叉监考。成立由站长、督导员等组成质量督导组,对现场考试和考评进行监督,并提出评价意见,确保农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4. 加强硬件建设,优化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基础设施

江苏省农广校建有13所市分校、73所县分校以及乡镇教学班,形成了四级办学体系,充分利用农广校体系网络健全、覆盖面广、学员多和多层次、多专业、多功能办学的优势,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符合鉴定条件的市(县)分校建立鉴定工作站或鉴定基地。同时通过校站联合、校场联合、校所联合等途径,为农广校解决培训基地、设备、实验实习场所等基础设施问题。并结合当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把实习基地建成学生的实习场所和练习场地。同时,要求各地进一步实施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实现优势互补。加强与各级农科所站以及农技推广中心的强强联合,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技术力量、检验实验器材的优势,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解决硬件不足的矛盾。加强与教育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协调,选择师资力量雄厚、技术条件优越的教学、培训机构,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其师资、教学设备和实验场所的优势,为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提高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特有工种的专业化、技术化、标准化水平。

 

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经验

1. 与省委省政府的农民培训工程相结合

江苏省农广校自2009年起,结合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实施,鼓励培训学员参加国家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年鉴定人数达3万人以上,对获得证书的参训学员每人增加补贴150元的技能鉴定费用。明确提出了通过技能鉴定考核来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内容,提升农民培训工作质量,检验农民培训工作实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升了农民的从业技能,培育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为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认真落实《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农村的覆盖面,将培养“百万持证农民”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之一,按照农业生产岗位对技能的要求,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在学历教育中全面实行“双证制”。将职业技能鉴定作为检验农民学历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大力培养技能型职业农民。

 

2. 与各级政府的农村重点工作相结合

农广校主动与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要求相结合。如结合省政府“放心肉”工程而全面启动的8000名动物检疫员培训与考核鉴定工作,由于找准了结合点,进展非常顺利,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昆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昆山务农的农民必须要“三有”,即有物业、有产业、有职业。当地农广校积极主动拿出培训职业农民的方案和实施意见上报给政府,政府从地方财政中拨出专项经费鼓励从业农民参加农业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每培训合格一人政府补贴500元。连续5年来,已有近7500人次获得了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这对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与产业化经营、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相结合

多年来,江苏省紧紧围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主导产业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通过培训鉴定,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通过培训鉴定,做强一个农业产业;通过培训鉴定,开发一个农业产业。如盱眙县围绕龙虾产业、高效渔业发展对龙虾养殖人员开展淡水水生动物养殖工培训与鉴定;围绕土鸡产业发展对土鸡养殖户开展家禽饲养工培训与鉴定。丰县通过示范园区培训实习和考核鉴定,高规格高标准有针对性地为每个村培养了一批专业能手,很快形成了苹果之都、牛蒡村、西洋菜村等特色产业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