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论文(精选5篇)

  • 普通心理学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由于当代社会的竞争激烈,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将面临着与综合型大学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冲击,那么该如何突出师范专业的优势?如何更好提高师范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将来的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

普通心理学论文(精选5篇)

普通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 普通心理学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46-02

由于当代社会的竞争激烈,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将面临着与综合型大学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冲击,那么该如何突出师范专业的优势?如何更好提高师范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将来的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普通心理学进行教学探讨。

1 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它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普通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是一门涵盖面广、抽象性和理论性强的学科,它为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未来的教师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健全自身人格。

作为一门心理学导论课,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一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二是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心理学的知识,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形成对心理学的科学认识,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2 普通心理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普通心理学对于师范生来说意义重大,然而现实教学却不容乐观。作者曾对一所师范院校上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师范生进行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反映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偏向理论

国内师范院校现行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有孟昭兰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希庭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叶奕乾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这些教材内容体系基本上都比较全面、系统,涵盖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等。但是内容全却不够生动有趣,心理学概念和专业术语太多,理论性较强,案例较少,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2 认为心理学应该有用,却不知道如何用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她们对心理学抱着美好的愿望,认为心理学应该对于为人处事、自我心理调节、将来的教育教学都有实际作用,但学完心理学之后,她们却觉得很迷惑,只是记住了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却不知道该怎么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教育实践当中去,理论仿佛很难结合实际。

2.3 心理学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

由于师范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课程,她们不具有心理学系统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讲授法,但是学生不是对心理学一无所知,她们也具有朴素的心理学经验和思考,她们对于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有一种朴素的解释,而形成一种生活的常识,或者是一种习惯化的表达和理解。这些常识和理解有些是符合科学心理学的认识,但也有些是错误的。因此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有参与互动的需求,也想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来证实以前对心理学的理解是否科学。

3 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3.1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详略得当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为例,本教材内容详实,不仅包括了心理现象的全部过程(意识、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表象、想象、言语、情绪、意志、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还介绍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理论学派、心理学的生理基础,以及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等。如果要在两个学期的时间内按照先后顺序把这本书面面俱到地讲授完,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师范生减负,摒弃教材中过难、过深的理论,毕竟她们学习普通心理学不是为了去深入研究心理学,而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以及帮助解决将来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心理学的生理基础、言语一章、注意的理论、记忆的生理机制、智力理论等都内容可以适当删减或略讲,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对心理学的流派、思维、气质和性格等内容则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讲。

3.2 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自实践,心理学的很多原理大都也来自生活,教师运用生动的生活事例或小故事导入和讲解,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讲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讲述希腊神话故事以及《简爱》等小说里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恋父恋母情结,用一群狐狸吃葡萄的故事来解释自我防御机制。在讲到心理学的生理基础时,可以用建筑工人盖吉的头骨来引入说明心理的生理基础不是心脏,而是大脑。讲到感觉的适应时可以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和“小孩不觉糖甜,老病号不觉药苦”来解释。

在每章结束后,可以再设计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张飞审瓜、庞统判案、人怎么就变成了狼、珍珠翡翠白玉汤、毛地黄花治心脏病、长生不死酒的故事、难道他们有遁身术、张飞大战长坂桥、浴盆里的阿基米德定律”等。这些案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原理、理论方能解决,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视频、图片等方式来展示心理原理和心理现象等内容。心理学的很多理论都来自经典实验,但现实条件不允许都重复做这些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心理学经典实验视频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例如讲到华生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时,可以让学生看“小阿尔伯特的故事”;讲到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时,可以播放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实验视频;在讲到感觉的作用时,可以播放“感觉剥夺实验”的视频片段;在讲到睡眠与梦时,可以给学生观看“说梦解梦”的视频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解梦;在讲到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裂脑人的实验时,可以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解释;在讲到性格的解释时,可以播放“性格色彩解析”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性格的分类等。这些实验视频和图片具有直观形象性,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同时看这些实验视频也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者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对于将来走上教育岗位的师范生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3.4 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到互动的心理游戏和现场实验中

例如在讲到记忆时,可以现场做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测验来测短时记忆的容量以及长时记忆的特点;讲到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时,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做这方面的趣味测试,让学生自己找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不同点和特点;讲到感觉后像时,可以现场做正后像和负后像的实验,让同学在头脑中产生直观图象;讲到思维的解决策略时,可以用“河内塔”实验进行现场演示;在讲到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如何培养时,可以采用几个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培养的方法让学生现场体验;在讲到想象的作用时,可以教学生现场做一个想象放松的练习等。这些心理游戏和模拟实验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心理学规律的来源,增强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普通心理学学习的自觉性。

3.5 结合心理学知识点做相关的心理测验,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了解自己

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观念很强,经常会在网上寻找一些心理测验来了解自己。但由于网络心理测验良莠不齐,有的心理测验不够准确,甚至有的测验结果会误导学生。因此,在专业的心理学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所讲述的内容,引导学生做专业的心理测验,如情绪测验、情商测验、气质测验、内向型外向型人格测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测验等。这些测验可使学生了解到自身的某项心理特质及个体差异,增强心理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

3.6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出要讲授的内容,如以“为什么女生爱减肥?”来引出动机的主题;以“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人,该从几个方面去了解呢?”引出性格的特征;以“日久生情符合科学原理么?”引出情绪和认知过程的关系等;如为了使学生熟练地理解知觉的特征,可以设计一串实例提问:乒乓球台桌面为什么漆成墨绿色?变色龙为什么要变?为什么老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记号?教师为什么都是用红墨水改作业?有经验的老师讲到重难点时,为什么要加强音量、提高嗓门?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可以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欲望,促使其对问题情境的领悟,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7 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在对上课形式和内容进行改进后,很多同学都会被课堂内容所深深吸引,深刻理解了心理学的知识点,但也会有部分同学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背诵,所以要经常在下次课前让学生回忆复述上节课的内容,每章讲完后及时小结并布置课后思考与练习或小论文等形式来加强巩固。同时对课堂提问和练习等环节计入平时成绩当中,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复习的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在师范生的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既要注意教师的教,又要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提高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丽秋.让《普通心理学》轻松地映入学生的心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179-181.

[3] 田浩.普通心理学教学反思与实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1,27(3):87-90.

[4] 马燕.普通心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之思考―― 基于高师院校教育学本科专业[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4):51-52.

普通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研究方法

查阅了大量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文献专著,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和总结建议的方法,对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现状:

(一)对体育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在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培养与提高、而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这种不重视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在室外上,在室内上就失去了体育课的价值,没有认识到体育理论的学习不仅对掌握运动技术而且对开发智力都有很大作用,有的学生甚至把理论课当成了负担。对于教师,他们不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不能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二)体育理论课教材内容的陈旧、单一

体育课的教材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教材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也影响体育知识的掌握。从现状来看,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的知识在教授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在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科学性、针对性、时代感和长远性,因此,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意义和重视程度自然也不高,从而失去了理论课的意义。

(三)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枯燥、机械

现行的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大都是传统的讲授法,它具有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传授大量书本知识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一种机械学习的后果,这种方法使学生养成了一种被动的、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智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学中要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教师选用最多的仍是讲授的方法,这种方法过于单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四)体育理论课缺乏系统、严格的考核

必要的考核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情况的测验,也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理论课的考核能相应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和重视程度。而现在湖北省普通高校都不太重视学生理论课的考核。许多学校只有技术、技能、达标等方面的考试,不考理论;有理论内容考核的也大多是开卷,并且所占分数最多不超过体育课总分的20%。这种情况使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不够重视或不能产生兴趣。这些问题都影响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三、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湖北省高校教师业务水平与自身素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湖北省高校教师应不断自我完善,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要努力做到既要专长,又广泛涉猎;既精通体育,又研究相邻学科,提高教师的理论“储备”, 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不仅在知识素质方面提高,而且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方面都有提高,这样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支持和鼓励在职培训和进修,加强体育师资建设,稳定体育教师队伍,开展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科学研究活动,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生机勃勃,全身心投人到体育教学中去。

(二)教学内容应进改革

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终身体育的目标不明确,而且教材陈旧、繁多、脱离实际,不适应时展的需要。教材中的内容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题编排的,事实证明湖北省普通高校学生是不能完全掌握的,即使掌握了,学生毕业后又派不上用场,而且很多内容是对初、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重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实际用处。

(三)教学方法创新、多样化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输,单调呆板,因此,我们要把教学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使学生兴趣盎然。掌握好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以此得到运动的乐趣和精神满足,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锻炼中去。

在授课时适时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电视、摄像、录像、幻灯片、计算机等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或现场分析录像等,增进相互交流,同时提高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

(四)改变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考核方式

湖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考核可用课堂主题讨论及课后笔记作业的双向渠道,促使学习情况反馈到体育实践,以增加认识与感受。另外,湖北省可试行体育理论课考试以“体育论文”形式进行,学生通过在图书馆查阅图书,电脑网上查阅及报纸广播等多方面收集资料,结合自身情况及所学体育知识撰写论文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第三,可结合电脑进行体育理论课考试。在电脑上建立理论课笔试题库,每个学期进行学生上机考核笔试,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明智.曾吉.李志伟.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1.(5):22-23

[2]陆美琳.江苏省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与讨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5):48-49

[3]陈瑜.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材改革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7.(4):43-45

[4]高军.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92-93

[5]刘月晨.付玉坤.对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改革的几点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0.(1):68-69

[6]王朝军.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研.2001.(4):42-43

普通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普通话教学 口语训练 方法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或方言,这种“南腔北调”的语言状态,使得人们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很大的不便,造成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障碍。鉴于这种情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并把“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目前,教师、护士、文秘、公务员等行业都对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中,普通话口语表达已经成为其普通话水平最直观的体现之一。

但是,在目前的普通话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口语训练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中的侧重点依然是理论知识的系统化讲授,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并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完全忽视了语言教学的目的,忽视了口语训练,使得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语言能力,导致学生最终丧失了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要想使学生自如地用普通话表达思想、与人交流,口语训练必不可少。普通话口语训练的方法应当多种多样、循序渐进。

一、朗读

在普通高校中,普通话课程一般课时较少,多为每周2节课。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侧重语音流变的讲解以及朗读技巧的教授,对于作品本身,则习惯于播放范读录音或者亲自朗读,很少要求学生朗读,或者干脆把朗读的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己解决,草草了事。我们认为这是极为不妥的。

朗读,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分值较高。它是一个从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过程,是用声音塑造形象、传递情感的过程,在朗读过程中可以体现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朗读技巧的掌握。

普通话教材中的朗读作品都是精选出来的白话文作品,语言、语法都十分规范,应当鼓励学生课后对照范读带反复朗读并揣摩作品。学生通过对范读的反复聆听和模仿,不仅可以纠正不纯正的发音,学习停顿、断句、轻重音的处理以及轻声、儿化、音变等方面的语音技巧,而且可以学习到与方言对应的词语和句式的表达方式,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很多人学习普通话都是通过对中央电台、电视台播音员的语音模仿来进行的。与标准的普通话相比,朗读者很容易发现自身语言存在的问题,就会对自己的语言进行有意识的纠正和改进,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口语技巧。长久的模仿还会把这些正确的语言信息储存于大脑之中,在需要表达时能够脱口而出。

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朗读与课后朗读相结合。课堂上,采用理论知识讲授、范读、学生朗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教学时间不足,所以可采用分段朗读、非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朗读中。教师可以针对参加朗读的每位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轻重音、音变、语速、节奏等方面的错误引导他们纠正。这样的教学针对性强,收效十分显著,学生进步很快。

朗读还是学生克服畏惧心理的好方式。照本宣科式的朗读,只要认识字,学生便可以完成;如果学生课后根据范读带模仿得当,还会收到很好的朗读效果。由于这种形式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小,所以,很适用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一次得到老师肯定的朗读,往往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普通话的成功感,从而极大地增强自信心。

二、课堂提问

在普通话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朗读时字正腔圆,神态自若;但是,只要他们自己开口说话,回答问题就会暴露一系列的语言问题,甚至结结巴巴、词不达意。这主要是因为朗读作品的语言内容表达的依然是书面语,不需要用大脑去组织语言。而抛开书本的口语表达,需要学生边思考边组织语言,由于学生缺乏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能力,所以才出现窘态。

课堂提问可以初步改善这一点。课堂提问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口语训练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语言表达的热情,课堂提问的时机和提问对象完全由教师把握。设计合理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随机提问,但是,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可以针对全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其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心理状态,点名发言,尤其要注意一些普通话不好、羞于当众表达、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温和的态度和对学生点滴进步的表扬,都会让学生都感受到回答问题的愉悦,这样能够激发其参与课堂提问的热情,培养其对于普通话的兴趣,最终促成其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三、说话

走上讲台当众说话,可能是很多人没有体验过的人生经历。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表达自我,需要的不仅是战胜内心恐惧的勇气,还有熟练的语言技巧。

说话练习,教师既可以采用命题的形式进行,即给出一系列的题目,让学生选择最有话可说的题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内容不受限制,学生可以讲一段见闻、谈一谈理想,甚至讲一个小故事。这样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可选余地非常大。

学生可以事先写成书面发言稿,在熟悉文稿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脱稿发言。这种说话练习,较之于演讲,要求较低。只要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讲得出来,只要尽可能地使用普通话,教师就要给予积极的肯定。由于当众说话,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造成情绪的紧张,会使得说话者可能暴露出比平时更多的语音错误,教师要在其发言之后,及时指出,给予纠正;由于是一对一的指导,收效显著。这种训练形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语言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学生在这一训练中的表现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大力表扬的同时,对那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同学,更要及时鼓励,尽可能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有意识地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这种说、写相互促进的口语训练形式,给了每一位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同班同学积极的表现,也激起了别的同学参与其中的勇气。语言表达就是这样,越是不敢开口,就越是开不了口;只要敢于当众讲出第一句话,就可以进行更多的表达。学生从自己和别人的说话练习中汲取直接和间接经验,增加了说普通话的自信心,唤起了当众表达的勇气。班级积极热烈的普通话学习氛围,往往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燃起其表达自我的愿望。

经过这一阶段的练习,绝大多数学生克服了当众进行口语表达的胆怯的心理,为下一步演讲打下了基础。

四、演讲

西方社会曾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可怕,那就是原子弹和演讲。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演说家,他们第一次登台演讲都是失败的,“英国首相狄斯瑞黎称自己第一次在国会上演讲是‘失败的、可笑的、十分糟糕的’;爱尔兰政治家潘乃尔第一次上台时,紧张得握紧拳头,直到指甲扎进肉里,掌心也出了血;英国大政治家的约翰伯莱特,第一次演说之前,紧张得不得了,他恳求同伴在他心慌说不出话时,赶快鼓掌,为他解围。甚至连全世界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家林肯,在最初几次演讲时,也总会有一阵畏惧袭上心头……”[1]

演讲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难以消除对听众的恐惧心理。我们的演讲训练,是在上述口语训练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口语训练的较高形式,这就要求演讲者具备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演讲,教师可以事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状况设计好演讲题目,并给出演讲的时间要求和评分细则,然后给学生课后充分的准备时间,为演讲成功创造条件。这种演讲训练时,学生们既是听众,又是演讲者,还是评委,身兼数职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从别人的演讲和点评中得到启发和提高,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对演讲有了深入的了解。实践证明,这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五、辩论

辩论可以说是演讲基础上的又一深入的表达。

辩论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之前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准备和材料搜集,以及小组辩论预演。辩手由各辩论小组自行推选,辩手要求反应机敏、语言表达清晰、心理素质稳定、思维逻辑性强。小组其余成员可以材料搜集并对之整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这种自主、合作的口语训练方式,通过高密度的发言得以实现。辩论,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刺激了他们语言表达的欲望。辩论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的应变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辩论风度,使其口语表达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燕杰.我的第一次演讲[C].语文,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普通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普通高校,发展,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论文参考网。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迈向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强健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完成大学生价值的升华。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多增加一些民族体育的内容,对继承发展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全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再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诸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及特征

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经济、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各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活动具有相同的功能,如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的制约和影响,并被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包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以下特点。(1)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它是由特定的地域的民族所创造出的具有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不同精神形态。(2)传承性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纽带,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的。(3)某一地区的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所处的区域环境以及由区域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个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特征。(4)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5)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历史进程,给民族传统体育造成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也间接地反映时代的特点。

2、普通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体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健康,养成科学合理文明的生活习惯和锻炼习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已经成为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受到资金、科研水平、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的开展仍然面临诸如专业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等多种方面的问题。如目前出版的学科专业教材还不是很丰富,而赵长征对全国不同地区共50所高校开展的9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况,针对从事教学的教师及所具备的场地、器材进行了调查统计, 发现部分高校只将民族传统体育放在课外活动中作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没有纳入教学内容。用于传统体育的教学经费只占3%左右。应该认识到,不论是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认识方面,还是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普及的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存在相当多的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3、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开展对大学生在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增进身心健康以及建立终身体育思想意识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民族体育项目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了各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丰富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民族传统体育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符合大学生纯真、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作为现有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由于民族体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从而有效地壮大学生体育锻炼队伍,扩大体育人口。面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馆和运动器材缺乏等问题,普及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太极拳、舞龙舞狮、龙舟、跳绳、踢毽、拔河等,可大大减轻学校对体育教育投入的负担,既经济又具有实效性。论文参考网。

学生阶段是各种技能形成的最佳时期,特别是人的协调、灵敏、柔韧和速度等身体素质正处在发展敏感期,只有相应地学习、训练多种技术,掌握各种技能,身体素质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包含的类型繁多,其中适合于学校开展的项目很多,十分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技能。在学校体育中充实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极大。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强调的是人体技能的全面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仅仅是衡量人的运动经历,而非是体育水平的标志,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运动技术加以较大程度地改变,摆脱了技术规范对人的制约,使人在活动过程中更加自由,心情更加舒畅。论文参考网。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终身进行民族文化规范教育的最好载体,各民族文化的规范要求凝聚在运动项目之中,被纳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成为生活中良好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人的一生,为其健康服务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能够终身得到教育。学生在掌握这些技术的同时,形成相应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形成之后,极易形成人的运动习惯,对终身健身活动很有帮助,便于人们向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化。学生步人社会后民族传统体育的终身教育作用还将始终发挥它的效能。

4 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的措施和建议

4.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的珍品,是构成民族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努力继承民族传统体育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给予民族传统体育应有的地位。在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使大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明确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通过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学生在对技术的掌握、规则的学习、理论的了解过程中,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包含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成分的影响,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中华民族精神,并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行为。弘扬民族意识和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为重要的方面,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的是灌输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

面向新世纪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身心俱健的合格大学生。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由 应试教育 向 素质教育 转轨之际,更要求学校体育教育把培养人才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等内化到体育教育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中,为此,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和观念都需要重新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都应做出相应的变革。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还在于体育文化,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教育。在普通高高校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和内容。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的修养和思想道德的修养都很有益处。

4.2 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普通高等学校

目前在不少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和体育教育专业课中,已经开设了部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开设的面还不够广,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将其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体育院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当地主要的民间传统项目,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师资队伍的培养。

4.3 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离不开一定的经费投入和物质基础。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积极支持各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4.4 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通过借鉴民族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知识基础上,将不断成熟的体育文化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伦理学、体育民族学、体育人文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方面的自然学科理论充实其中,不断地吸纳交叉学科的成熟理论知识,逐渐完善和充实学科体系。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依托的、开放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体系。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技术体系是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学校体育必须结合地区实际,吸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精髓来充实学校体育,必须选择代表各个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容作为学校教育中民族体育的技术主干和框架,并以次建立起不同技术分枝,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要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为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服务。要健全学校体育文化,使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较强身体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备人力资源。

5 结论

5.1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最具民族文化代表性。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5.2 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的发展目前还非常薄弱,需要不断加强经费投入和师资培养的力度。

5.3 要不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芦平生.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4-100

[2] 赵长征. 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4)

[3] 赵玉娟.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173-175

[4] 黄银华.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54-157

[5] 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6):8

普通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契约 “盲点”问题 管理心理学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盲点”问题,比如对即将毕业学生的管理问题、对普通生群体的管理问题等,本文所探究的“盲点”主要是针对普通生群体的管理问题。普通生介于优秀生和后进生之间,他们在数量上属于橄榄状中面积最大的那部分,不太引起人们的注意,通常处于“三不管地带”,即处于教师、家长、同学的无意识遗忘状态。根据有关研究发现,普通生群体的外在表现特征主要体现为:学习目标不明,进取心不强或进取心强但方法不当;个性特征模糊,团队精神薄弱;好幻想但不付诸实践;盲从心理强,突发事件概率高。这些特征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个极大的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试图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普通生群体“盲点”问题背后的成因进行探析,并提出“心理契约”是解决这一“盲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管理心理学视角:“盲点”背后的成因探究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规律为对象,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为目的的科学。而普通生群体“盲点”问题实际上由高校管理工作中传统的“刚性”管理造成,运用管理心理学这一“柔性”管理视角,有利于更真实地探究普通生群体“盲点”问题的真实成因。

(一)忽视普通生群体的需求,过度重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需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一般采用“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即充分发挥优等生的模范带头作用,避免后进生出现违规行为,从而带动整个学生群体的前进。这一典型做法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身上,忽视了中间群体即普通生的需求,造成普通生心理需求的失衡。管理心理学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决定于需求,需求是人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行为的起点和基础,需求如果得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愉悦感和激励的力量,学习或工作就会更加积极,反之,则会产生消极行为。普通生心理需求若长期得不到重视与满足,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影响,甚至会产生学校教育中的“蝴蝶效应”,如刘海洋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等,这些影响会使学生管理工作变得很被动。

(二)奖优罚劣工作机制显失公平,难以惠及普通群体。当前的管理工作机制实际上是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重点是针对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具体的评优评奖时,一般只惠及到优等生,而惩罚时,大多只针对后进生,处于中间层次的普通生群体往往被忽视,这一工作机制显失公平。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取决于他们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人们总是通过比较,全面衡量自己付出的代价与报酬是否相当,从而产生公平与不公平的感觉。通过比较,如果他们认为自己对工作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报酬比例相当时,就会心理平衡,产生公平感,于是心情舒畅,工作努力。公平理论具体运用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则具体表现为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奖勤贷免、评优评奖及其他个人荣誉的合理分配等等。作为被忽视的普通学生群体,在无法获得公平待遇时可能会产生不良心理情绪,逐渐缺乏对群体的归属感,变得缺乏进取心和积极性,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隐患。

(三)普通生群体缺乏学生管理者对期望目标的正确引导。期望理论认为,如果个体有了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必须做出某种行动选择。用公式表示为:M=V·E。M是激发力量强度,即激励强度,指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是效价,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E是期望率,指根据一根人的经验判断某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满足需要的概率。从公式可以看出,充分发挥个人潜力,拥有适当的期望水平,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对于人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由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者精力有限,尚不能对所有学生的期望目标进行正确引导,而大多数普通生对其期望目标往往处于不明确状态,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加上日常平平的表现,他们很容易丧失对生活与学习的兴趣。普通生群体期望目标的不明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经费不足,尚不能满足按国家教育部所要求的1:200的比例足额配备专职辅导员,使学生工作的力量显得有些无奈;另一方面,普通生群体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已经习惯于满足现状,对期望目标的实现也显得较为被动。

二、心理契约:解决“盲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 心理契约的概述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自上世纪60年代引入管理领域,迄今为止,对其概念内涵的界定仍是见仁见智。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首先提出这一术语。他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中每一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刻,都存在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和承诺的契约关系;二是个人在经过一系列投入、回报循环构成的组织经历之后,与所在团队形成的情感上的契合关系,体现在个人对组织的依赖感和忠诚度上。换句话说,心理契约就是个人的奉献与他人(或组织)的获取,及其所提供的回报之间的一种内在的配合,一种心理上的约定。它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内隐,具有主观不确定性,但它确实又发挥着一种类似有形契约的作用,在组织中客观存在着。

本文将重点放在普通生群体的心理契约上,强调普通生群体建立合理明确的期望目标,进行真实信息的有效沟通,满足其高级需求,以增强其对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管理

1、明确需求与期望,建立公平合理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以组织与成员之间相互的心理期望为基础的,因此,构建心理契约的关键是明确双方的需求。从普通生群体的角度看,普通生是一个群体的概念,而不是个体的概念,其需求会因个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若要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首先要对普通生群体的需求进行调查,深入到他们当中去,采取多种方式,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再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普通生群体进行科学的引导。针对普通生群体期望目标不明确的现状,有必要帮助其设计科学的职业规划,将其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让其对生活充满信心,使其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群体最大基数的普通生群体的需求和期望,高校不能置之不理,有必要建立与完善一系列制度来保障其有效实现,如将招生就业,学生评优评先、奖勤助贷等政策与信息公布在官方网站上供所有学生参阅,并做到实施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将普通生群体与高校之间有机地进行匹配,以建立公平合理的心理契约。

2、建立高校与普通生群体之间相互信任与有效的沟通机制。沟通是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条件。心理契约是一种隐含契约,所遵循的是社会交换原则,契约双方的交换关系不像经济交换那样具有及时性,这就需要契约双方相互信任,保持信息畅通,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信任与沟通是双向的,一方面,高校需要了解普通生群体的需求与期望,听取他们的建议,并及时传递相关信息给他们;另一方面,普通生群体也要了解当前高校的发展状况与所面临的问题。当然,最为关键的是两者要以平等的姿态坐在一起进行沟通,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一系列座谈会,可以公开学院领导及辅导员的手机号、QQ号、微博地址,使学生以多种形式表达内心的想法,甚至可以借鉴国外高校那种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做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管理者的难处,只有做到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及时沟通,才能达到真正的彼此信任,进而使两者所签订的“心理契约”更为有效与坚固。

3、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管理心理学强调“柔性”管理,而不能像传统管理方式那样仅仅通过“硬性”管理来约束人的行为。“以人为本”就是建立在认为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因此,高校在制定与完善相关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以普通生为本,设计出合理的、公平的激励制度,如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使更多的普通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获得奖学金,让普通生明白自己并不是被忽略的群体,学校并未放弃自己,自己也需要积极的行动起来。

总之,高校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符合普通生群体特点的激励机制,才能使高校与普通生群体之间所签订的“心理契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苏国柱:普通生群体应进入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视线[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愈文钊:管理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3]周妙群编著:管理心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