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精选5篇)

  •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学习考纲、读懂说明、研究考题 1.学习《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弄清高考化学要考查的能力。《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高中化学课程核心素养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精选5篇)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 考试大纲 考试说明 高考真题 教学思路 复习计划 有效模拟

2016年安徽省高考采用全国统一命制的新课标Ⅰ卷,新课程改革后,我省考生第一次迎来了全国统考试卷。我们高中教师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我省高考七年没有使用全国卷,全国卷的考纲、考试说明和考题,需要我们学习和研读;我们的教学思路和复习计划需要调整和完善,我们的学生练习和模拟训练需要重新命制和修订。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我省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的建议,仅供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参考。

一、学习考纲、读懂说明、研究考题

1.学习《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弄清高考化学要考查的能力。《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高中化学课程核心素养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学习高中化学教师要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这些核心素养就是高考化学要考查的能力。

2.学习《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高考化学要考查的内容,2016年10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其中化学学科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①选考模块的调整。2017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将原来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调整为2个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②内容表述的调整:有机化学必考部分增加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掌握常见有机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增加了“根据信息能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物质结构与性质增加了“晶体结构与性质”。

3.学习《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考试说明》最重要的部分是化学考核目标、内容和题型示例,教师要彻底搞清楚高考的考试内容和难度要求,教师要吃透《考试说明》的全部内容,指导和带领学生进行复习备考。

4.从高考真题中寻找高考学科考查的重点和特点。全国新课标Ⅰ卷理综化学部分的试题相对稳定,不回避以往的重点和热点。同安徽卷相比,化学平衡难度加大,化学实验考查比重加大,化学计算要求提高;同安徽卷相比题干简洁,信息明确,减少了陌生情境的引入,降低考生的阅读难度。这些对于我们把握2017年高考化学命题脉络具有指导意义。

二、调整教学思路,制定复习计划

1.调整教学思路。2009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省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有必修两个模块,选修五个模块。在教学中高一年级学习必修模块,高二年级学习选修模块,高三年级复习备考。在实践中高一年级教学时间紧,高二年级学习任务重,高三年级学生复习累。现在《考试大纲》选考范围进一步缩小,对考生来说就是考试内容的减少,学习负担的减轻。高一、高二年级化学教学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必修二的《有机化学》可以安排在高二年级学期学习,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选修4和有机化学必考内容,第二学期学习选考内容。

2.制定复习计划。合理规划三个轮次的复习,使高三复习形式形成一个整体,做到:一轮“展开面”,二轮“提上线”,三轮“重规范”。化学科第一轮的系统复习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5月份开始,第二年3月份结束,历时8个月的教学时间。系统复习要全面落实《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考纲规定的每个知识都要认真把握其内涵和外延,不遗漏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基本方法的训练。3月至5月分安排第二轮专题复习,解决知识间综合和融合,逐步提高学生审题能力、解题能力和分析能力。专题复习不宜太多,必须是高考化学的重点和热点。高三最后1个月进行第三轮复习,将知识点高度概括,使能力升华,帮助学生解决非智力十分问题。教师要了解、分析、研究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找优势、找漏洞、找毛病。

三、有效课堂、有效训练、有效模拟

1.有效课堂。任何一科成绩的提高根本在课堂。教师要写好方案,明确这节复习内容与考纲知识点的联系,了解复习内容在近年来的考题中出现的情况及考查的题型特点,牵线梳辩,建构知识体系。复习课要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复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有效训练。精选例题习题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选编“精”、“新”、“活”、“透”的问题,对于巩固所复习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解题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有效模拟。精选全国各地高质量的试卷进行模考,在针对性模考中让学生了解高考、感悟高考,“体验”高考。我省合肥市的二模做的非常好,也很成功,值得各个地方学习和借鉴。今年高考用全国新课标Ⅰ卷的省有:福建、河北、河南、湖北、V东、江西、山东、陕西,我们可以从这些地方筛选出优秀试卷组织学生模考。模考后教师要认真阅卷,写阅卷分析,提出改进意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个性化要求,对出现问题编制针对训练。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范文第2篇

高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要照顾到同其他学科的配合。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2021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21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

本学期主要进行高考一轮复习,高考一轮复习追求基础全面,主要针对所有知识点,夯实基础,牢固识记,真正理解,灵活运用,形成系统条理的知识体系。本阶段复习的依据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按照章节系统复习,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主,构建知识框架。立足课程标准,在复习中抓准知识点,对于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让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储备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的能力,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主要复习区域地理、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Ⅱ、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包括基础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它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基础,是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Ⅱ和地理必修Ⅲ是系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重点。

教学进度

第一部分 区域地理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 地图

第二章 世界地理

第一节 世界地理概况

第二节 亚洲

第三节 五个重要地区

第四节 六个国家

第三章 中国地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

第二节 中国人文地理

第三节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四节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

第二部分 必修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结构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

第四节 地球的运动(二)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 大气环境——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第四节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

第六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变迁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三部分 必修Ⅱ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联系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四部分 必修Ⅲ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2021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为了有效提升我校高中地理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搞好高三地理备考复习,提高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效益,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

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09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以增强复习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减少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重组知识,突破能力

近年的地理试题强调地理学科基础,学科能力和学科本位.因此,夯实基础是复习备考中最根本的环节.只有在复习中坚持以双基为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二轮复习重组知识,可以结合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人地关系,区域特征和差异以及地理的技能,通过地图来进行。

2021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一、加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教学

1.全面、扎实地复习基础知识

近年来,对基础知识要求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考查学生记忆基础知识或是再现基础知识,而是考查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但这并没有降低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反而有所提升,尤其是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应用在不断地加强。不直接考查并不意味着不考查,更不意味着学生不必要掌握,而是变相考查、深化考查。

因此在复习基础知识时,不应该是让学生记住地理术语、地理原理,关键是理解和应用。 ①认真、细致地复习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近年来常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情境和素材来进行考查,要求与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对地理概念教学一要准确、全面、系统,二要进行适当拓展。

②把握原理规律,重在联系应用

地理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理性知识,是前人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理论概括。地理原理主要有地理事物特征的形成原理,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原理,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等。近年来对地理原理的考查主要呈现在分析应用上。

在复习地理原理时,一般先分析原理、总结规律,再结合实例、拓展运用,接着推理演绎、寻求步骤,最后强调难点,突破瓶颈。

2.把握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近年来,虽然考查的内容覆盖面广、但有些内容出现的频率和分值比较高,其实这些知识正是学科里的主干知识。为了提高备考效率,必须弄清教材的主干知识。高中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主要体现在:地理学科的知识观(地理学科特有的知识)、地理学科的价值观(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科的能力观(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图象图表技能)等。

二、培养学科能力,提升地理素养

1.构建思维模型,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适当建立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区域地理学习模式、气候问题分析模式、日照图的分析模式、等值线图分析模式等。

最具地理学特征的思维品质是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把握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运动的特征,与地图关系密切。综合思维能力表现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过程。

2.重视图表分析,培养图表技能

地理图表是近年来高考试卷中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2010年高考试卷全卷共有各类图表23幅,提高学生的图表技能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审图能力也是重要的地理能力。审图的一般过程为:①看图名定主题;②看图例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间联系;④分析、归纳、综合出答案要点。

3.注意创新意识,理解探究过程

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从2010年的试题中,可以看出,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是探究过程的理解和实践,体现了学习终身有用的能力和意识。

对地理事物进行探究学习,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全过程,引导考生了解探究问题的完整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4.指导解题方法,突破论述瓶颈

首先是提高审题能力,包括审读文字的能力和审图的能力。审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要做到“因题制宜”,确定思路,做到三审:一审主题、二审材料、三审赋分。

还要注意分析题目中“句子”的成份:找“主语”——确定主题,认定答题方向;找“定语”——锁定概念内涵外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这也是常丢分的原因。

对综合题中的简答题,要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在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①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最好标明①②③④;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②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答案文字要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可以适当多答。

③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如自然的与人文的,有利的与不利的,等等,要全面考虑。

在平时要训练学生做到答题语言规范、一针见血、言简意赅。一些易混淆的概念,例如“天气和气候”、“地形和地势”、“水利和水力”、“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土地和土壤”等,一定要能区分,否则就会词不达意。

三、平时教学关注身边、联系实际。

(1)体现“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这一新课程理念,以及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在教学中要关注地方特色、开发乡土教学资源。

(2)关注地理科学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体现可持续发展,是教学中仍需大力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源泉;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区域是地理科学的研究单位,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地理科学的研究内容,区域发展是地理科学的研究方向,因此区域也是地理学科试题的重点内容。热点性、新闻性的问题,不必专门设立一个专题,在复习到每一个具体专题时,都要有意识地联系和联想当今世界和中国发生了哪些与本课内容有关联的新闻事件,思考一下其中含有什么样的地理背景和地理意义。

四、二轮复习进度安排与专题设置

(1)2021年2月至3月5日,复习完选修《海洋地理》、《环境保护》(各2个教学案),不再进行二轮复习。

(2)2021年3月月7日——4月30日,完成必修1、2、3的二轮复习。二轮复习不同于一轮复习,要体现跨章节和跨版本的整合,不能照本宣科再来一遍。我们的构想是设置13个专题25个教学案:

①地球运动专题(2个教学案,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等基础知识1个,日照图解读与训练1个)

②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专题(2个教学案,地球圈层结构及地壳物质循环、海底扩张学说1个;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板块运动1个)

③大气运动及天气系统专题(3个教学案,大气受热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1个,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1个,气候特征、气候成因及气候类型判断1个)

④气候类型分布与自然带分异规律专题(1个教学案)

⑤水循环与洋流专题(1个教学案)

⑥自然资源及其跨区域调配专题(结合必修3及海洋地理、环境保护,2个教学案) ⑦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专题(结合中国地理、海洋地理、环境保护,1个教学案)

⑧区位分析专题(6个教学案,工业区位类型与工业区位条件分析1个,世界和中国重要工业基地1个,农业区位因素(包括东北农业基地建设)1个,农业地域类型(包括亚洲水稻种植业、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乳畜业)1个,交通点线布局与建设热点1个,城市区位因素及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1个)

⑨人口与城市化专题(2个教学案,人口增长特点与人口问题和人口容量1个,人口迁移与城市化1个)

⑩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2个教学案,水土流失(包括滑坡泥石流)与土地荒漠化(包括沙尘暴)治理1个,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包括五大湖、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长江流域等)1个)

⑾产业转移专题(1个教学案)

⑿空间定位专题(结合世界区域地图、中国区域地图,1个教学案)

⒀等值线专题(自然、人文,1个教学案)

(3)2021年5月3日——28日,综合模拟训练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范文第3篇

1.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新

大纲不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都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力求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育人功能。

(1)知识内容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并注意了同义务教育大纲的衔接。新大纲必修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内容;二是关于生命活动本质的内容;三是生物界的发展和生物与环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知识,是对初中生物课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是作为未来社会各类人才都必须的基础知识,突出了基础性的特点。

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分化与衰老”、“细胞的癌变”;选修部分的“免疫知识”、“生物固氮”、“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选修和必修部分都涉及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反映了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带有很浓的时代气息。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还十分重视知识内容的实用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癌变”、“植物激素的调节及其应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选修部分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细胞质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地球、生物圈与人”等。这些内容与生产、日常生活和自然实际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使学生认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应用,获得有利于增强体质、加强自我保健的知识。

(2)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明确了观察、实验、思维、自学方面的能力,提出有“较强”的能力要求。比原大纲只提出“自学”、“观察”、“分析和解释”的“初步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目标中进一步将科学素质培养目的具体化:在能力要求中提出了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要求“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正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要求“初步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要求“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并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求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知识教育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主要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的要求。

在思想教育目标中增加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要求。

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加强,还突出表现在增加了较多的实验、实习的数量和类型。原大纲高中必修部分只有5个实验、实习,新大纲增加到了24个。原大纲中的实验大多是观察实验,新大纲增加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等定性和定量实验。此外,还安排了“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等模拟实验,特别是增加了“植物的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项目。

实验数量的增加,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机会,实验类型的丰富可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因而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素质。

(3)更加明确了思想教育要求。原大纲思想教育要求只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两方面。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要求。大纲还把“提高身体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目标中提出要“促使生理和心理健康”,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这些要求一方面结合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素质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能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而且能够对于生物界、生物科学、大自然和生态以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资源开发、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有正确科学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能够具有创新和合作进取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大纲还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要求。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及生物进化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等的方法和途径。

2.充分体现了“指导”的职能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学的依据、评估教学的依据和考试的依据。新大纲不仅明确了教学的知识点,而且提出了3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即“了解”、“理解”、“掌握”,

并且在附录中对3个层次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说明。同样,大纲在学生实验、实习方面也提出了“初步学会”、“学会”2个层次的要求,对这2个层次的涵义作了明确的界定。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大纲的4个依据作用。尤其是可以克服教师在教学、教学评估及考试中的主观随意性,保证教学质量。 大纲首次对“考试、考查、教学评估”以及“教学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必修课的考试,第一学期由学校进行;第二学期属会考性质的水平考试,要求学生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选修课的考试由各校安排,一般每学期一次。大纲对生物实验考查也提出了要求。大纲还对教学评估提出了要求,提出了教学评估的目的,明确了课堂教学评估及实验教学评估的主要项目。课堂教学评估包括: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方法、手段;教学效果。实验教学评估项目包括:目的要求;教材用具;实验操作;实验效果;实验开设率等。大纲在“教学设备”中提出,要“配备各项有关实验设备,使之达到国家教委制订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规定的要求”,要保证按质按量完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观察、实验、探究、实习、演示等教学活动。

此外,大纲还对生物教师、实验员及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合理和科学地管理、使用现有设备上提出了要求。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的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其“指导”职能,有利于保证教学的到位,保证实验、实习的质量,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3.体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

大纲作为一种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有其统一的要求。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要求,是通过教学必须达到的,大纲规定的课时安排必须执行,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范围及深度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这是大纲的统一性。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特别是对各知识点和学生实验、实习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统一要求,减少了教师教学中的随意性。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学校间差异较大,从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来看,在保证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新大纲的灵活性体现在:一是对知识点的叙述较为概括,如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原大纲中列出了“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等,新大纲只列“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再列出特征的具体内容。又如,染色体变异,原大纲中列出了“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等细目,新大纲只列出“染色体变异”,对具体的内容不作过细、过死的规定。新大纲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有些知识内容和学生实验、实习项目是作为选讲、选做列出的。如“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的碳代谢类型简介”、“生物固氮过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都是选讲内容;“影响酶活性的实验”、“ATP的生理作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脖、“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实验、实习项目都列作选做。

此外,大纲还安排了10课时的地方教材和机动时间。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因地制宜,联系本地区的生物种类和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时,要认真完成生物课乡土教材的教学任务。”乡土教材的教学要求,为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教学内容创造了条件。

贯彻新大纲精神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大纲的颁布,为开创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新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要贯彻新大纲的精神,实施大纲的教学要求,还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认真学习新大纲,深刻领会新大纲的精神

如前所述,新大纲与原大纲无论在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知识内容选择及教学要求、思想品德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精神,才能使大纲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落到实处。

2.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新大纲增加了不少原大纲中所没有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大多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教师若不加强学习,更新、扩展自己的知识,就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3.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

新大纲从素质教育和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接班人出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真正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使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面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化,从重智育向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转化,从重知识、理论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技能、能力并重转化。

4.积极创造条件,开好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新大纲增加了许多实验和实习的内容,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但是开设实验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在原有5个实验、实习的基础上增加到24个,学校的实验设备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尽早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配备实验设备;教师应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创造条件,开齐上好实验,否则就难以落实大纲的教学要求。

5.尽快恢复生物高考,提高生物学科的地位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范文第4篇

自2007年宁夏、山东、海南和广东四省区参加了首次新课程高考以来,截止到2011年高考,共有宁夏等十几个省、区加入到新课程全国理综卷(2009年以前称为宁夏理综卷)高考行列,湖北省将于2012年首次参加新课程全国理综卷高考。新课程全国理综卷生物高考已进行了五年,五年的理综生物卷中,究竟涉及到了哪些考点?哪些考点考查的频率比较高?考生应该如何应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希望对广大考生理综生物备考有所帮助。

一、新课程全国理综生物卷呈现的特点

1.总体上保持大纲版全国理综卷多年命题的特点和风格

从近五年课标理综生物卷来看,除了考试内容上有少数(主要是选修部分)与大纲版全国卷不同外,如果单从每道试题的命制特点与测试目的来看,与全国卷的试题没有太大的差别,与大纲版试题一样主要有以下特点:⑴全面测试学科基础知识;⑵突出能力测试;⑶重点知识重点考。如细胞代谢、遗传定律、调节和生态等依然是高频考点;⑷与图表有关的试题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测试的试题形式;⑸实验命题亲近教材高于教材;⑹简答题的难度远高于选择题,区分度也高于选择题。

另外,全国卷考试内容基本不超出《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每年试题总在稳步推进。如从2007年开始,试题的开放性大幅下降,2008年选择题难度增加,2009年简答题由2道变为4道,命题更加强调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自2010年始,则完全抛弃高答题开放度的试题。

2.知识要求没有提高,能力要求没有降低

从知识方面看:《考试大纲》上规定的考点数量在减少;教材上的考点没有比原大纲版教材讲得更深更广的,除少数试题涉及新增加的内容外,一般试题对大纲版高考来讲也不超纲。

从能力要求看:课标版《考试大纲》与大纲版《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基本一致,但课标版大纲能力要求稍有增加。如理解能力增加了 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及 数学方式描述生物内容 ;实验与探究能力增加了 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 ;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加了 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这一点从试卷上也有所体现,课标版高考每道试题难度不比大纲版的高考容易,有些试题的难度可能更大。

3.选修权重稳定,命题方式不变

除必考内容75分外,选考连续五年稳定为15分,而且都是简答题。分别依据选修一和选修三的内容各命制一道,且往往围绕着一个考点展开。

4.知识要求没有超出新课标人教版教材

课标和考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并不是很具体,决定了新课程高考所考内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所考内容是不同教材的交集;二是所考内容主要是教材中的重点、主干知识,也是考纲中的重点;三是试题解答涉及的知识深度与广度都要求不高。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内容没有超出人教版教材的知识深度和宽度,但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内容对高考来讲,显得稍微宽泛一些。

二、近五年高考宁夏及全国理综卷生物必考内容究竟考了些什么

从上面所列试题考点分析以及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必考内容中,试题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是: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和群落。这四部分内容不但出现的频率为1,而且分值比例大,这些内容是世界各地中学生物学领域的主要学习内容。这体现了高考重点考查主干知识的特点。同时我论文联盟们从三个模块分值中还可以看到,模块1与模块3的考查在必修三个模块中所占的比例要大一些。如在必考题的75分中,必修1、3模块中的考题在历年试卷中赋分及在必考题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07年分数为61分,占81.3%;2008年分数为59分,占78.7%;2009年分数为57分,占76%;2010年分数为56分,占74.7%;2011年分数为67分,占89.3%。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探究性试题的背景在细胞代谢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以及这些知识之间内在性关联度高的特点,并不一定是知识上考查的差距。

三、2007~2011年高考宁夏及全国理综卷生物试题题量与图文信息量统计分析

从下表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2007~2010年全国理综生物卷,无论是题量、文字量,还是图表信息等都在不断加大,说明高考对考生的阅读能力(反映在试题文字量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反映在

转贴于论文联盟

图表的数量上)等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2010年到2011年高考题趋于稳定。这种现象说明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在不断增强,同时也说明命题模式日渐成熟、稳定。选考题题型及分值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要求考生从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命制的两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做答,赋分15分。

四、2011年全国理综卷生物试题简评

2011年高考新课程全国理综卷生物科试题整体上保持相对稳定,题量继续沿用了 6+4+1(2) 的超量命题、限量做答的必考加选考模式。试题的命制既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又坚持能力立意,突出了对考生多种能力的考查。命题内容来源于教材而又略高于教材,是对教材知识的迁移深化,且迁移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创新。题目整体难度适宜,与2010年基本持平,在无偏题、怪题、难题的基础之上,围绕主干知识点展开。试题特点如下:

1.抓纲扣本强基础

2011年命题遵循考纲,紧扣教材,强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回归教材的命题趋势。大部分选择题和部分非选择题的情景来自教材或教材的拓展,如第1题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40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的变式,第4题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61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实验的变式,第6题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18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p26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p115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的组合,30题是对《分子与细胞》模块p48资料分析中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和《稳态与环境》模块p37 体液免疫 内容的考查,39题是对《生物技术实践》模块p15~19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内容的考查,40题的第3小题是对《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p109~113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内容的考查。必修1是学习必修2和必修3的基础,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中必修1的内容占了44分,几乎占了一半的分值,这一点也体现了重视基础内容考查的特点。熟悉的考题情景很好地缓解了考生的紧张情绪,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考试信心,方便得分。

2.主干知识重点考

2011年高考试题,仍体现了对细胞代谢、生命活动调节、遗传变异、生态、微生物培养、生物实验等主干知识重点考查的特点。如第3题和29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第1题和30题的第一部分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论文联盟第5题和30题的第二部分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31题和40题考查生态,32题考查遗传内容,第1、4、6、39题考查实验内容。

3.注重与生活相联系

2011年高考试题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价值。如31题和40题的生态问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还突出考查了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与方法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 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 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39题以石油污染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微生物知识,进行制备培养基、接种以及筛选目的菌的能力,也体现了要爱护环境和关注生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4.平凡试题显神奇

2011年生物试卷的29题和32题,表面上看很熟悉,但考生动笔后,感觉不好得分。如29题考查c3和c5含量的变化;32题考查杂交和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的相关问题。实际上29题的第2小题的第⑴问和第4小题提问的角度发生了改变,平常的模拟试题基本都是在分析不同co2浓度下c3和c5含量变化的原因,而这两问是要求分析相同co2浓度下c3和c5含量不同的原因,应该从暗反应过程中c3和c5化合物摩尔浓度的变化趋势去分析,否则就会出现错误分析的严重后果。从考试结果看,该题难度0.45(数据来自湖南省考试院),是生物试卷中较难的一题,其难度仅次于32题。32题看上去和2010年新课标卷的遗传题大体相同,实际上这道试题重在考查考生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从一对等位基因到两对、三对、四对甚至多对等位基因进行分析,具有把分离比转化成数学通式并进行分析的能力,这一试题的分析难度最大,文字表述要求很高。考试结果是,难度:0.27(数据来自湖南省考试院)。这是2011年生物试卷中最难的一道题了。

5.强化获取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 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12道生物试题中,有4道试题是通过坐标、图表或遗传图解等形式来表示的,为的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31题要求学生能从所给的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画出食物网,尤其是要能从材料中挖掘出 狐捕食野兔 这一隐蔽信息,否则画出的食物网就不够完整。

五、2012年备考建议

1.思路清晰,乐观备考

高考命题以考纲为准绳。备考时要坚持以考纲为指引,抓纲扣本、夯实基础。备考中,考生要认真研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原则和趋势,深入领会高考命题考意图,选择一些高考原题精练,注重方法的提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试题,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命题总是以考生为敌,为难考生。实际上新课改下的高考,命题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立意,使考生能够在情绪稳定而又自信的状态下进行考试,把自

转贴于论文联盟

己的真实水平表现出来。因此考生心态要平和,要乐观备考。只要我们拥有努力,高考就一定不会负我。

2.步步为营,目标明确

一般来讲,高考备考大致分可为三个阶段:①一轮复概到3月底结束;②二轮复习4月底结束;③三轮复习即综合模拟训练5月底结束。

考生要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如一轮复习,要注重夯实基础,疏通教材中的每一个考点,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备考中,要对整个中学生物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同时要通过生物科学思想的渗入,即沿着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例如,对孟德尔定律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3:1和9:3:3:1这些知识点上,而是要理解孟德尔为什么要做豌豆杂交试验?在他的杂交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做了哪些假设?为什么有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概念?是在什么情境下提出的?豌豆的性状为什么是常染色体遗传?3:1和9:3:3:1是如何得出的?比如第32题只要抓住乙 丙和甲 丁两个杂交组合中,f1自交后f2性状分离比红色:白色=81:175,并利用通式(3:1)n进行变通,就可得出3n=81或f2代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3/4)n=81/256或4n=256,即n=4,这样题目就容易做了。单纯的识记背诵知识,不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可能在新情境中来使用这些内容的,也就不可能适应新的高考试题。对重点知识不仅要理解,还应做到归类熟记、熟能生巧。

二轮复习,要做到穿针引线,形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将各个考点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网络。三轮复习,要注重有效训练,提高解题速度,总结解题方法。形成细致、规范的答题习惯。

3.研读考纲,不走弯路

把握备考方向是备考的前提。《考试大纲》体现了高校对入学新生的基本要求,是高考命题、备考和评价的依据。它规定了考试的性质、考试内容、命题要求和考试形式。如果我们将高考看作是一场游戏,那么《考试说明》就是我们要遵守的具体的游戏规则。它对命题者和考生都具有约束力。《考试说明》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说明:一是考什么,二是如何考,三是考多难。《考试大纲》相对稳定,上下年之间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每年大纲颁布的都比较晚,一般在新的大纲还没有拿到之前,利用头一年的大纲指导我们的复习备考是没有问题的。

把握考纲变化以及细化考纲:研读考纲,就是要准确掌握高考所要考查的知识内容(考点),明确考纲关于考试的能力要求、考试范围以及考生应对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把握考纲在能力要求方面和知识内容广度、深度的变化情况,用考纲精神指导复习备考工作。实施新课改以来,生物《考试大纲》已明确地把能力要求细化为 四大能力 ,将考查的知识范围以知识内容表的形式予以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 要求 栏目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进行说明。为适应新课标要求,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也做了相应调整,将课程标准的必修和部分选修内容,确定为高考理工类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与大纲版考纲相比,新课标考纲显得更为规范、具体,指导性更强。通过研读考纲,把握考纲的这些变化,对明确复习目标,提高复习效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夯实基础,强化主干

从考查内容来看,生物学科主干知识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如细胞代谢、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调节、生物与环境等学科主干知识,关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与此同时,备考要以教材主干知识为线索,考生要善于根据知识点的层次性和内在联系,对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梳理、归纳,挖掘出隐含于其中的规律、原理,考生要主动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使知识系统化。

5.培养能力,突破瓶颈

重视理解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生物考查的知识内容,没有超纲、超本,但题目考查的知识内容比较隐蔽。其题目的设计思路是题干素材来源于生产、生活、科研以及科学实验方面的真实材料。材料的表面形式非常广泛,以示意图、曲线图、装置图、表格、图表、文字形式的资料题出现,文字形式的资料题设置阅读量大,图形、图表较为抽象难懂;因此,必须重视培养考生理解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新课程大力倡导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考中也会有所体现。在复习备考中,考生要善于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如在复习与蛋白质有关的知识点时,我们可思考这样的问题:高中学过的与蛋白质有紧密联系的概念有哪些?这样去思考可大大激活我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注重综合应用能力。在复习时,要注意试题的积累、变形、重组、分解、综合,要善于对图形、曲线等非文字进行分析,能合理地进行相关的图文转换。例如,同一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设问、思考、解决,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去深入剖析,挖掘出图表中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促进知识的综合和深化,并把教材中有关系的、相似的图表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区别和联系,使知识更系统和完整。再把教材中的文字转换成图表,做到能以该图表为中心进行知识拓展、辐射。这样既增强了识图、读表能力,又促进了知识的深化和发散。

培养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论文联盟。实验是培养考生科学思想、方法、态度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提高实验和设计能力首先要夯实实验的基础知识。首先,我们不仅要知道实验怎么做,更要明白为什么这么做。能真正理解实验程序,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掌握生物学实验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方法。其次,要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归纳总结出科学实验的一般规律:a.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b.选择实验材料和对象,分析实验条件;c.设计实验程序(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对照实验,考虑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d.进行结果的预测分析,得到正确的结论。最后,考生要能自主进行实验设计。这一过程可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转贴于论文联盟

6.规范训练,铸造成功

每年考试结束后,总有很多考生的估计分数与高考真实分数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或多或少与考生答题不规范有关。因此考生要进行规范训练,形成严谨、细心的答题风格,将非智力因素降到最低限度。

⑴精选训练题,切忌贪多。从各个学校备考的情况看,贪多现象仍十分严重,并且盲目追求 高、难、偏、怪 。这些做法不仅增加了我们不必要的负担,而且很容易产生备考疲劳。更重要的是,还会养成答题不认真或形成思维定势等不良习惯,特别是那种答题时一看就会、做题时一做就错的问题将严重制约考生真实水平的发挥。

⑵狠抓审题能力培养。从往年高考答卷情况分析看,因审题能力弱及解题不规范造成高考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有些考生平时做题不计其数,但高考时往往主观臆断,会因题目较易、较熟而轻视,或把题意看反导致不必要的失误。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认真审题,做题时把关键字、词看清读懂,审题要仔细,避免因题意理解错误而使解答背道而驰。高考生物题信息来源广泛,题设障碍巧妙,有的题目解题条件隐蔽,有的故意设置迷惑条件。平时的训练和调考,考生要培养抗无效信息干扰的能力,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辩明试题指向,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审题时具体要做到:一是抓住关键词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二是学会避陷阱、破定势,要善于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三是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越是似曾相识的题目,越要小心。一定要注重答题方向感的培养。

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持续改进环境修复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6(b)-0119-02

环境问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另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后者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并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超过了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了改变,环境质量恶化,从而影响和破坏了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例如工业三废排放引起的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是指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活动超过了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影响和破坏了生物正常的发展和演化以及可更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例如砍伐森林引起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一些动植物物种灭绝等。将环境修复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持续改进,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Yxoqk3UgQ+ItusxwWGMjnw==1环境修复原理课程大纲修订

环境修复原理是环境科学教学大纲中规定开设的一门关于培养学生基础知识能力、工程规划能力和提升动手能力的专业必修课。主要讲授环境问题、环境修复;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三大类;环境修复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污染水体的环境修复、污染大气的环境修复、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等几个主要的大类[1-3]。通过该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环境修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原理;同时让学生掌握环境修复原理的主要内容与技术难点;使学生具有实际环境修复工程设计和规划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思考问题和判断问题能力,从而达到从事环境工程规划、修复及长期维护的水平。

依据笔者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在学习环境修复原理课程后应具备如下能力:(1)获得和应用环境修复技术的能力。(2)实际环境修复的设计与规划能力。(3)分析、解决环境修复难题的能力。(4)具有自觉学习的能力。据此,笔者认真进行了该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2环境修复原理课程教学重点内容与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环境修复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该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大纲的重点目标。结合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和分工性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大纲按“应用型”和“创新型”进行构建,以适应华南地区对人才的不同要求。据此,我們将环境修复原理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其重点和难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基于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进行教学。因此,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专业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社会服务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重构。避免与环境生态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中有关内容重复,删除了教材中的第七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第八章污染水环境修复技术、第九章大气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及第十章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见表1)。

3提升教学效果的教学改进与实践

(1)优化教学资源,强化学生解决实际环境修复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当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积极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