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毕业总结(精选5篇)

  • 体育专业毕业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25-03 Pres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n Graduates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in China WANG Shu-hong, LI Jin-l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University, Tai…

体育专业毕业总结(精选5篇)

体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6所高校824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较为理想,但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就业的比例较低。毕业生就业较多的部门依次为学校、企业、公务员和街道。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从业。在未来,这些地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出现持续的增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中从业的毕业生比例偏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25-03

Pres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n Graduates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in China

WANG Shu-hong, LI Jin-l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

Abstract:By investigating, literature, interview, logic analysis method, the paper studie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824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who graduate from 6 colleges i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eneral employment rate of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is satisfied, but the rate that graduates employed in social sports field is low. The order of departments that graduates are serving is school, enterprise, civil service and community department. In economic developed areas, the employment market for the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has already formed, and more than one half of the graduates are working in the business sports service place and related field; The demand of social sports talents will increase instantly in these areas. But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the rate that graduates serving in social sports field is low; the employment market for the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still hasn't well formed.

Key words: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graduates; employment

1998年,教育部在第4次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修订时,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专业。在以后的10年中,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迅速。截止2007年6月,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已经达到173个[1]。这些院校中,绝大多数已经有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部分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也即将面临毕业。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这是每一个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系领导、教师和广大社会体育专业在校生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门研究却非常少见,在一些相关研究中由于研究者研究角度及侧重点不同,无论是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分析、结论中,读者都难以从中清楚地看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研究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对于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宏观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天津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宁波大学近6届824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调查结果用EXCEL进行统计、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率 尽管我国现行就业率统计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衡量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时,就业率还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指标。部分高校近几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见表1:

表1 我国部分高校2003-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注:1) 表中山西大学2003-2006届就业人数根据毕业前夕签约情况整理而成,其中包括了读研和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2) 华南师大、首都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根据第五、第六届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中的数据整理而成。

教育部公布的我国2003年、2004年、2005年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分别为83%、84%、81.7%。从表1可以看出,山西大学的2004届、2005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沈阳体育学院的2003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首都体育学院2004-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和华南师范大学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来看,我们认为还是较为理想的。

2.2 毕业生去向 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而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去向是毕业生与社会需求适应程度的初次检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主要有以下四类:街道社区、商业性体育及相关服务领域、体育行政部门、教学与科研部门(与该专业相关)[3]。与此对应,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单位是街道和社区、体育经营及相关服务场所、体育局或文体局、与专业相关的学校或科研所。我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见表2、表3,毕业生的总去向见图1:

表2 我国5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

注:表中数据根据课题组调查及第五、第六届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中的数据整理而成。

表3 天津体育学院1999届~200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

注:该表引自全国第三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资料中张仲宝的《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前景的分析与探讨》一文。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宁波大学、上海师大、天津体育学院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中,有1/4左右供职于一般企业,从事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调查结果显示:6所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及相关领域工作的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5%。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如下特点与趋势:1) 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及相关工作岗位上从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2)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去向在地区间差异较大。3) 毕业生业涉足较多的领域,从事的职业出现多元化趋势,部分学生选择自己创业。

图1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去向

2.3 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最大的就业市场还是社会体育指导和社区服务。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2001-2010年)规划》指出,经过10年努力,我国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普遍建立体育指导站(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65万人以上。与规划中的要求相比,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口很大。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短时期内在群众性健身领域中不可能设立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这些指导员多是志愿者或兼职人员,日本、德国等国的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大多是由兼职或业余自愿者队伍组成。也就是说,公益性的社会体育领域中并没能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服务领域还是在商业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及相关服务领域中。我国的体育产业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4],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还不发达,因此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的就业岗位还十分有限。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地区间差异很大。以2007年人均GDP为例,上海、北京人均GDP分别为65 473元和57 431元,而辽宁、山西人均GDP分别为24 645和16 143元[5]。上世纪90年代国家制定了《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也都把体育产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离不开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也离不开人们的消费观念。2006年在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针对首都经济的发展,将体育产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目标。北京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后,预计到后奥运经济时期,体育产业将占到北京市GDP的3%。[6]在国内与北京处于同样发展阶段的上海、深圳等城市,在“十一五”时期也将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和新的增长点。目前,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已经步入良性运行轨道,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超过半数的社会体育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从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城市的商业性体育服务业将会出现旺盛的需求,因此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出现持续的增长。

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对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速度的规划要低于全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以山西省为例,省政府于2001年2月颁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把体育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又颁发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02]8号文件精神加快新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以促进山西体育产业的发展。但是,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也离不开人们消费观念。传统的消费观念在今天依然存在,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体育消费。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也是制约这些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较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沈阳体育学院考虑到本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岗位较少,于2004年把社会体育专业并入体育教育专业中。尽管中西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但是通过分析山西大学近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趋势:在学校中就业的百分比逐年下降,而在商业性体育健身娱乐和相关场所中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这种趋势在2005届和2006届毕业生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有的在学校、企业、政府部门、街道、媒体、部队工作,也有部分人读研、出国深造、西部支教或自己创业。其中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如山西大学2004届毕业生中有3人选择创业――自己开店,有8人(占总人数的26 .7%)读研。首都体育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通过公务员考试和在街道工作的比例较大。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够从激烈的公务员考试和“街道干部“、“村官”选拔中脱颖而出,足以证明他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接受大学教育作为一种个人成长经历,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专业对口”,而是选择能够进行自我实现的职业和岗位。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特定的优势,他们外在形象气质好,乐观自信、善于交际,特别是在参军、警察岗位公务员考试中在体能与运动技能方面具备专业优势。如何拓展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专业以外其他领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一个值得各高校重视的问题[7-14]。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较为理想,但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就业的比例较低(约35%)。毕业生去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就业较多的部门依次为学校(31.3%)、企业(30.1%)、公务员和街道(14.4%)。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服务领域在体育产业部门,受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并且在地区间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从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地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出现持续的增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中从业的比例偏低,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

3.2 建议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要公布新办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根据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加强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宏观调控。经济发达地区在未来几年可以考虑适度增加招生规模,经济较为落后地区要严格控制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点和招生规模,以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课程建设,增设一些应用性课程,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培养一专多能的通才,开展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全面提高该专业学生在其它领域和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高校及其主管部门要重视对新办专业的研究,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以及毕业生对工作环境、收入、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满意度,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促进专业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135-139.

[2] 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王树宏,李金龙.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布局及规模态势及存在问题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11-1313.

[4] 孙彦,李春玲,崔晓.论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161-163.

[5] 中国31省市区新经济实力排行榜.http//:business.省略.

[6]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http//: bjoe.省略.

[7] 张仲宝.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前景的分析与探讨[C].全国第三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资料.

[8] 赵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十大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125.

[9] 曹可强.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交流材料[C].全国第五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资料.

[10] 童莹娟.宁波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6):99-102.

[11] 郭亦农.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

[12] 刘善云,刘保华,仇丽琴,等.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31-1533.

体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沈阳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趋势

沈阳体育学院原名东北体育学院,创立于1954年,隶属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是我国体育行业骨干院校之一。学校占地面积1688亩,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其中雪上运动中心占地757亩。现设有14个二级办学单位(系、部)和2所附属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所属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本科专业涵盖教、管、文、理、艺5个学科门类。主要围绕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大领域组织科研工作。现有教工734人,专任教师487人,全日制本科生7599人,硕士研究生803人。《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CSSCI来源核心期刊,中文体育类和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图书馆藏书78万册。学校与美、英、法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7所大学和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关系。学校坚持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共培养各级各类体育人才5万余人。历届学生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三大顶级赛事中获得金牌103枚,奖牌248枚。学生运动员代表中国队参加6届冬奥会,包揽我国冬奥史上雪上项目1金4银3铜共8枚奖牌。韩晓鹏在第20届冬奥会上夺得男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冠军,实现了我国冬奥史上男子项目和雪上项目金牌两个“零”的突破。郑姝音在第31届夏奥会上夺得女子跆拳道67公斤以上级冠军。

目前,学校正在坚持育人为本,强化质量特色,全力推进内涵建设跨越式发展,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体育大学而努力奋斗。多年来,我校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我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2016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学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不断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自主择业和就业能力,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力争使2016届毕业生满意。

一、毕业生总体规模、学科结构及生源地分布

沈阳体育学院2016届毕业生2120人。其中,本科生1925人,研究生195人,男生139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5.99%;女生72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4.01%;全校贫困生人数为51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4.39%,其中辽宁籍5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45%。

二、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在我校2016届毕业生中,本科生初次就业率90.39%,年终就业率90.96%;研究生初次就业率87.69%,年终就业率89.74%。协议就业17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11%;升学13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32%;劳动合同就业882人,占总毕业生人数41.6%;自由职业19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9.25%;其它形式就业45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1.37%,参军入伍6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16%,自主创业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24%,未落实19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15%。

(一)本科毕业生规模与基本情况

我校2016届本科毕业生共计1925人,其中男生1307人,所占比率为67.9%;女生618人,所占比率为32.1%;本科生中辽宁贫困生5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2.7%。

(二)毕业研究生规模与基本情况

我校2016届研究生毕业生共计195人,其中男生92人,所占比率为47.2%;女生103人,所占比率为52.8%。

三、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

2016届本科毕业生省内就业人数1412人,省外就业339人。针对我校本科生学科结构特点,签约毕业生就业方式、单位行业分布、工作职位类别、以及单位性质进行统计,我校本科毕业生签约单位行业主要分布在体育教育类占总人数的16.05%,就业方式主要以签劳动合同为主,工作职位类别主要以办事员和有关人员为主占总人数17.19%,单位性质主要以其它为主。

四、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

针对我校专业特点,就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单位性质、签约行业进行统计,我校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主要以辽宁省为主,签约单位性质主要以其它企业为主,签约行业主要以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为主。

五、毕业生未来就业发展趋势

(一)2014-2016届毕业生规模及就业率

从毕业生人数上看,近三年我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085人、2156人、2120人,毕业生人数基本持平,2014-2016年就业率百分比基本稳定,2016年就业率百分比仍在90%以上,呈现平稳趋势。m然我校毕业生人数略有下降,但就业率相对稳定,无明显变化。

(二)2014-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流向分析

我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流向表明,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从事教育类、文化体育娱乐业、现代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毕业生人数比重相对较大,从事其他行业人数比重较小。

六、学校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主要举措

(一)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

学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2016年,学校加大就业创业经费投入,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和帮助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学校认真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通过重心下移,积极推进就业工作二级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积极推进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相关考核评估体系,引导各二级学院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毕业生就业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深化管理用人单位就业数据库,实现就业信息精准推送

2015年至2016年度学校通过用人单位回访、校企合作、举办校园招聘会、专场宣讲会等方式,就业指导中心共联系用人单位1100余家,收集各单位招聘岗位共7000余个,通过了解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招聘方向,整理用人单位联系方式、通讯地址等相关资料,建立了用人单位数据库。面对就业岗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学院充分利用用人单位数据库,对用人单位进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性、行业性的招聘活动,探索人岗匹配的个性化就业信息推送模式,有效地推动我校就业工作从传统的大众化服务模式向个性化多元服务模式转变。实现了就业岗位的精准推送和就业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三)细化完善就业帮扶体系

学校积极宣传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对困难毕业生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精神,实施精细化的帮扶工作。(1)建立困难学生帮扶档案,准确掌握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实行精准帮扶,切实解决毕业生困难群体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2)学校召开就业困难学生座谈会、就业心理辅导会等,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并通过帮扶直接推荐学生到企业就业。

参考文献:

[1]代锋,吴克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利弊影响探析[J].教育科学,2009,(3).

体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背景下,师范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毋庸置疑。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供求总量不平衡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供求结构不衔接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引领高等师范教育宏观改革以实现师范生供求总量平衡,引领高等师范教育微观改革以实现师范生供求结构衔接。

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背景下,师范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毋庸置疑。如辽宁省普通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显示:2007年辽宁省预计共有师范类毕业生125l0人,而近百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仅l500余个;2008年辽宁省预计师范类毕业生达15000人,而七十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仅1000余个。目前,辽宁省内高校和公办中小学多处于缩编和教师岗位相对饱和状态,师范毕业生就业形势犹如雪上加霜。

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即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师资合理配置的就业体制。近几年,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师范生就业的一系列新政策,这些政策使师范生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即由国家“包当干部、包分配工作”转变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是历史必然,致使师范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呼唤着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也引领着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一、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市场经济是动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充分就业也并非人人都有工作,也有自愿失业、总需求不足的周期性失业,师范生失业也不例外;但失业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必须给予高度关注。2006年辽宁省师范类毕业生协议就业率仅为38.85%,2007年仅为31.5%。越发降低的就业率呼唤社会各界分析原因,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深化改革。

(一)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供求总量不平衡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在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师资的供给在绝对增加,而需求却相对减少,出现了供过于求、相对过剩、总量不平衡的现象。

1.供给绝对增加

形成师范生就业市场师资供给增加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师范院校升格、扩招,师范毕业生数量增长。这几年,国内的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性师范院校不断撤并、升格。从中师到师专,从师专到本科,据不完全统计,从l999年到2o05年,我国高师本科院校由87所增加到96所。受利益驱动,师范院校招生规模连续扩大,师范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

第二,教师资格证放开,非师范生及其他师资供给增加。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这样,除了非师范生,社会人员如资深专家、技术人才、只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也可以竞争教师岗位,到教育部门就业。师资来源渠道多元化,师资供给增加。

第三,加入WTO,中外合作办学、外资独立办学增加了师资供给。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的教育市场包括师范教育向国外教育机构开放,发达国家进人中国教育市场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中外合作办学、外资独立办学等不同形式的学校应运而生,师范毕业生不断增加。

2.需求相对减少

形成师范生就业市场师资需求减少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基础教育的生源减少,教师需求相应减少。我国多年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加上生育观念的转变,现在人口的自然出生率已经大幅度下降。教育的规模与人口密切相关,尤其是基础教育,生源减少,教师需求自然减少。

第二,学校布局调整,教师需求也相应减少。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的实行、农民工子女进城,调整了原来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础教育也相应合理地调整了学校布局,逐步向中心学校集中,每班的人数增加,学校、班级的数量减少,对教师的需求也相应地减少。

第三,教师编制科学合理,教师的需求相应减少。为节约教育成本,教育系统按需设岗,改变了过去因人设岗的不正常现象,现有教师资源使用日益合理,对教师的需求也即随之减少。

(二)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供求结构不衔接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在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毕业生供求结构矛盾突出,存在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地区结构以及质量供求不衔接现象。

1.专业结构不衔接

在师范类各专业中,不同专业毕业生供需不平衡。需求较大的专业主要有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初次就业率较高;需求相对差一些的专业主要有俄语、生物学、地理学、幼儿教育、教育管理、经济管理、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学等专业,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

2.层次结构不衔接

层次结构不衔接,即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供需不平衡。目前的就业状况是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专科生的就业难度较大。

3.地区结构不衔接

近年来,师范毕业生地区之间供需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教师的需求量不多且要求高,想去的毕业生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乡镇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量大,但愿意去的毕业生少。在辽宁西部地区一些乡镇的农村学校,十余年没有新毕业生到学校任教,教师队伍年龄严重老化,外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学科教师缺乏,处于“一师难求”、开齐课程都成问题的尴尬境地。师范生就业的地区结构性矛盾突出。

4.培养质量不衔接

在过去高师专业较普遍存在的培养目标单一、课程体系陈旧、考试考核方法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情况下,新升格的本专科院校高师专业的生源质量又参差不齐,师范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令人堪忧。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已进入到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优质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培养质量不吻合成为主要矛盾。

可见,无论是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的供求总量不平衡,还是供求结构不衔接,都对高等师范教育改革提出了紧迫要求。

二、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引领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显现的问题只能通过推进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去化解。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引领着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一)就业市场化引领高等师范教育宏观改革,以实现师范生供求总量平衡

师范生就业市场化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充分的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市场机制在高师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日益显著,引领高等师范教育进行改革。

1.预测师资需求,调控供给规模

高等师范教育有关部门要遵循就业的市场导向,加强宏观预测,要根据师资的需求,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中央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就学人口、升学率、师生比,做出四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分专业学科的师资需求预测,分别全国范围和本省范围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年度预测报告,作为在宏观上调控师范类各专业招生量的依据,以避免因盲目招生造成就业隐患,实现教师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

第三,加入WTO,中外合作办学、外资独立办学增加了师资供给。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的教育市场包括师范教育向国外教育机构开放,发达国家进人中国教育市场呈现越来越强的趋势,中外合作办学、外资独立办学等不同形式的学校应运而生,师范毕业生不断增加。

2.需求相对减少

形成师范生就业市场师资需求减少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基础教育的生源减少,教师需求相应减少。我国多年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加上生育观念的转变,现在人口的自然出生率已经大幅度下降。教育的规模与人口密切相关,尤其是基础教育,生源减少,教师需求自然减少。

第二,学校布局调整,教师需求也相应减少。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的实行、农民工子女进城,调整了原来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础教育也相应合理地调整了学校布局,逐步向中心学校集中,每班的人数增加,学校、班级的数量减少,对教师的需求也相应地减少。

第三,教师编制科学合理,教师的需求相应减少。为节约教育成本,教育系统按需设岗,改变了过去因人设岗的不正常现象,现有教师资源使用日益合理,对教师的需求也即随之减少。

(二)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供求结构不衔接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在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毕业生供求结构矛盾突出,存在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地区结构以及质量供求不衔接现象。

1.专业结构不衔接

在师范类各专业中,不同专业毕业生供需不平衡。需求较大的专业主要有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初次就业率较高;需求相对差一些的专业主要有俄语、生物学、地理学、幼儿教育、教育管理、经济管理、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学等专业,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

2.层次结构不衔接

层次结构不衔接,即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供需不平衡。目前的就业状况是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专科生的就业难度较大。

3.地区结构不衔接

近年来,师范毕业生地区之间供需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教师的需求量不多且要求高,想去的毕业生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乡镇中小学对教师的需求量大,但愿意去的毕业生少。在辽宁西部地区一些乡镇的农村学校,十余年没有新毕业生到学校任教,教师队伍年龄严重老化,外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学科教师缺乏,处于“一师难求”、开齐课程都成问题的尴尬境地。师范生就业的地区结构性矛盾突出。

4.培养质量不衔接

在过去高师专业较普遍存在的培养目标单一、课程体系陈旧、考试考核方法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情况下,新升格的本专科院校高师专业的生源质量又参差不齐,师范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令人堪忧。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已进入到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优质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培养质量不吻合成为主要矛盾。

可见,无论是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的供求总量不平衡,还是供求结构不衔接,都对高等师范教育改革提出了紧迫要求。

二、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引领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师范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显现的问题只能通过推进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去化解。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呼唤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引领着高等师范教育改革。

(一)就业市场化引领高等师范教育宏观改革,以实现师范生供求总量平衡

师范生就业市场化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充分的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市场机制在高师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日益显著,引领高等师范教育进行改革。

体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04-03

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连年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其中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任务的地方师范学院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尤为明显。地方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论文试图通过对广东省某地方师范学院2009年和2010年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探讨具有相似特征因素如高校类型、地域以及专业设置的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形势、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旨在了解我国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9年和2010年广东省某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数据进行归纳与分析,从中得到研究结论。本研究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分析样本、确定内容分析的类目、样本的评定以及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与形成结论等几个步骤。研究采用的统计方法是一般描述统计,并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样本的选取

由于广东省某地方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特色在我国地方师范教育中颇具代表性,因此本研究选取该校2009和2010年大学生就业数据为样本进行梳理与分析。

(二)分析类目

由于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旨在了解我国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因此根据研究主题,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本研究内容分析的类目(见下表)。

(三)样本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的样本统计数据评判员独立按照内容分析类目进行评判而获得,为了进一步梳理数据,我们将统计结果分别按照就业率、就业单位流向和地域流向进行统计。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2010年,样本共有应届毕业生3359人(其中本科生2588人,专科生771人)参加就业,比2009年减少了232人,减幅为6.46%。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10日,总体就业率为93.18%(见表2)。其中,校本部总体就业率为93.73%,样本分院总体就业率为91.57%。与2010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7.51%还有很大的差距。

统计表明,该校2010届各层次毕业生就业率相比往年都有所下降。而近几年,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比专科生的就业率要高出几个百分点,这种差距在2010年更为明显,这表明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比往年更难,只有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程度较高,专业的适应性、应用性更强的专业的专科生就业成功率才较高如校本部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

1、师范类本科生就业率有所下降,非师类毕业生就业率上升明显

经过统计,样本师范类专业近20个,2009年师范类专业就业率为95.37%,2010年的师范类专业就业率为92.27%,就业率下降了3.1%。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师范类专业近19个专业2010年的就业率比2009年的就业率90.21%.上升了6.04个百分点。这个数据表明非师范类专业的专业特点突出,实用性较强,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渠道广,灵活性、适应性强的特点。从表3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09年在其他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数为785人占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23.22%,而在2010年人数猛增到980人,占当年已就业毕业生人的31.73%。

相比较之下,随着中心城市的扩容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加快,各地市县以及乡镇中小学生源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需求量在逐年减少。这个趋势可以从表3中明显的感受到。2009年,样本在教育系统就业的毕业生占已就业毕业生的59.58%,2010年则下降至55.33%,下降了4.25个百分点。虽然比重在下降,但是样本仍是以师范类专业为主,因此教育系统仍是毕业生的主要流向。

2、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流向是样本所在地区

2010年广东省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基本集中在珠江三角地区,占全省已经就业毕业生数的81.37%,比2009年上升了9.23%。而2010年样本毕业生到珠三角地区就业的人数只有765人,比2009年减少了30人仅占全省已就业毕业生数的0.24%,相对其他院校来说样本到珠三角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少了很多。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1)样本座落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以外,毕业生生源主要是以地区生源为主。2009年和2010年区域的生源在该校毕业生总人数中的比重为59.24%,57.70%,而珠三角地区生源较少为10.69%,9.44%。这说明样本在珠三角地区的影响力有待提高。

(2)珠三角各市的当地生源中,2010年有64.67%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回流率比2009年下降近了7.47个百分点;在全省毕业生都涌向珠三角地区就业时,样本珠三角地区毕业生的回流率却在下降,而且降幅较大,说明珠三角地区人才竞争激烈,而样本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急待提高。

(3)在珠三角外十二市中,2009年和2010年当地生源率高达89.70%和86.48%,表明这些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为本地生源。这说明样本珠三角以外的毕业生更愿意回生源地就业,这与毕业生家庭观念,就业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3、待业率有所上升

根据统计,在样本3359名参加就业的2010届毕业生中,待就业人数为230人,待就业率为6.85%,比2009届增加了0.97个百分点,待就业人数增加了19人,数据表明2009年底的金融危机对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仍有影响。

三、结论与讨论

(一)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地方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地方师范学院大都地处二线或三线城市,学生也大都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论是在学校周边地区还是学生的生源地的经济发展都无法容纳这么多的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相对其他高校而言更加严峻。

2、地方师范学院由于大都地处经济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相对滞后,因此,表现在就业竞争方面,地方师范学院大学毕业生的核心就业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从就业趋势来看,地方师范学院部分专业尤其是传统师范类专业如汉语文言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法学等专业的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市场不断萎缩。

3、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受到父母观念的影响,毕业生总想进一些具有稳定收入的单位比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大部分毕业生都坚守公务员考试、教师上岗考等,固守家乡,坐、等、靠父母或亲戚朋友帮他们找工作,不愿下到基层或者到中小微型企业去寻找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天地。而随着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教师招聘岗位的逐年减少,学生们就业预期与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将会日益突显。

4、地方师范学院学生就业能力急待提高。由于地方师范学院生源大多来自本地或附近地区,就像样本一样,学生少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社会竞争的机会,加之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滞后,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较其他高校学生差,在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竞争中处于下风。

(二)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在宏观决策方面,地方师范学院更应该加快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本科教育通识化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再到普及化阶段,其人才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精英教育阶段高校培养的本科生就是专业性的人才,但是到了大众化阶段、普及化阶段,本科生只能作为通用性人才来培养[2]。在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背景下,地方师范学院的教育模式仍然固守精英教育的思维,势必难以适应现有的就业市场格局。

2、在中观层面上,作为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的主体之一——地方师范学院应该在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发挥作用

就国家层面高校专业调整的具体目标而言[3],一是形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二是形成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三是形成法制化、科学化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管理机制;四是使学科专业设置总体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作为地方师范学院而言,首先,我们更应该研究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改变早期专业设置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次,研究形成与区域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从深层次上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然后,实现“因地治学”,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与交流,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向不动摇。

3、在微观层面上,强化课程改革

这里的课程改革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化学科专业的课程改革,二是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应该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未来将从事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和详细的规划:首先,通过课程改革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认识到自己学校类型、专业、地域、性别以及行业在就业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合理设置自己的就业预期目标;其次,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质量;最后,加强学生就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咨询,改变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自卑心理,建立完善的就业咨询与培训服务机制,为学生提供面试口才训练、形象设计、形体训练、团队拓展训练、领导力、执行力拓展训练以及职场礼仪、面试技巧培训。

参考文献:

\[1\]马永霞,姜兴健.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3):118-121.

体育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超出中等水平,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近,均超出中值。找出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时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1研究目的

中国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则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000而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在同样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状态和要求下,个体如何评估自身的特有的属性对决定将要进人或变换的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使个体在职业决策行为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比如说面对职业选择范围的反应和信念就截然不同。有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挑选面非常狭窄;有的人则能突破专业的限制,跳到别的领域。当面对其它专业领域、比较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时,有的大学生会认为依赖自身的基本素质并通过努力和学习完全可以克服困难、胜任工作,并使自己获得进步和成长;而有的大学生却认为接受这样的职业,一旦不能胜任就会证明自己是低能的,因此面对这样的就业机会,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这种逃避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那么,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如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可以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调节,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对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 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05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2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2001年由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龙立荣主持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采用里克特5.。计分的方法,分为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个分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我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中进行随即抽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l00%;其中有效问卷为73份,有效率为97.500。被试的主要统计特征分布状况见表1。所有数据采用spss11. 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 1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为3. 512135,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的得分超过总平均值,这两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和制定规划。总体看来,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五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中值3。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3.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女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问题解决这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传统的女性职业和传统的男性职业,在当今社会的划分已不明显。尤其是脑力劳动等复杂劳动,工作岗位的男女之分逐渐淡化。尤其是大学毕业的女性,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也反映到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所以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不低于男性(见表3) 。

3. 3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得分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的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在收集信息方面更加有自信。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一般家境较非独生子女好,而且父母对其关注度较高,给予其就业信息方面的帮助相对较多(见表4)。

3. 4生源地城乡差异分析

除制定规划以外的四个维度包括总分上,来自城镇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制定规划上,来自农村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减小的同时,城乡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也相接近,但是在总体水平上,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还是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好的社会支持力量,这些人际资源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信息,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亲朋、同辈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有助于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见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