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年度总结(精选5篇)

  • 高三数学年度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团结协作,群策群力 高三的复习内容庞杂,容量很大,任务艰巨就显得任务繁重。如果每个老师都各自为阵,只顾自己班级,那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高考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更是对全体教师能力的考查。面对繁重的高考复习任务,个人力量就显得很微弱。因…

高三数学年度总结(精选5篇)

高三数学年度总结范文第1篇

一、把握方向,夯实基础

我校学生在数学方面基础显得比较薄弱。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在各种会议上多次就数学的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提出了很多关于强化数学学科的具体措施。进入高三以来,数学老师统一了认识,把教学重点放在强调基础知识方面,并且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其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应该充分利用上课的时间,强调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达到积累知识,夯实基础的目的。

二、团结协作,群策群力

高三的复习内容庞杂,容量很大,任务艰巨就显得任务繁重。如果每个老师都各自为阵,只顾自己班级,那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高考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更是对全体教师能力的考查。面对繁重的高考复习任务,个人力量就显得很微弱。因此,形成团结一心,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一年来,我们扎实开展备课组活动,充分发挥备课组在备考复习中的组织、安排、指导、协调功能,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确保总复习高效、有序的运行。坚持做到“四定”、“四统一”即备课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作业、统一考试,强化整体协作意识,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分析研究学生状况和各自的教学情况,并对优质生、边缘生给予更多的关注,确保其成绩稳步提高。我们充分利用备课活动及各类考试评析活动,大家充交流思想,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全体备课组的老师们彼此虚心学习,互相请教,蔚然成风。

三、紧扣《考纲》,有的放矢

XX年的高考是稳中有变动,准确了解“变”在何处,及时调整复习方向,意义非常重大。

针对考纲年年变化的情况,数学组特别要求每位数学老师都必须认真研究学习《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近三年的全国高考数学试题,特别注重研究《考纲》中变化的部分。凡是《考纲》中明确规定的考点,必须复习到位,不能有半点疏漏,对于有变化的内容则更加重视,绝不遗漏一个考点,也绝不放过一个变化点。

复习一个考点的同时,我们也结合了适当的训练,以期达到巩固的目的。对于资料的选择,我们坚持精选试题,精心组合,不搞盲目训练,有针对性、阶段性、计划性。更不搞题海战术,题不在多,贵在于精,在于质量,让学生练有所获。对于每一次训练我们都必须精讲,而且讲必讲透,重在落实。在第二轮的复习中,针对学生主观题解题能力较弱的情况,数学组及时采取“每日一练”的办法,即每天做一题综合题,全批全改。通过强化综合题训练,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综合题解题能力。

高三数学年度总结范文第2篇

2004年初,着眼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产业竞争的大格局,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外引台港澳、内联赣南、浙南、粤东和皖湘鄂,构筑以沿海中心城市及其城市群为依托、山区中心城市为支点、以快速便捷畅通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通讯网络为纽带、以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为动脉,将区内等级不同、层次有别的行政区和各具特色的各个区域联成一片,形成对外开放、吸引台港澳、外引内联、辐射带动、连片开发、协调发展的东南沿海全面繁荣区域[1]。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必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通过积极接续、改造和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生态效益经济体系、资源保障体系、城镇人居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体系等六大体系,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些新的发展目标,仅靠培育有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集群是行不通的,在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同时,须更多地关注产业人力资源结构现状与变动及相应的人力资本发展策略。

一、人力资本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分析

(一)人力资本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调整

代表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因素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质量发展水平和数量结构状况,决定着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和升级。人力资本的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本投资,即对教育、培训和医疗卫生保健的投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大教育投资。通过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增加了人才数量,通过人才的频繁流动、互相接触、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和信息,就产生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的外溢性和扩散作用,企业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获得新技术,掌握行业新动态,提高管理与生产效率从而能促使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总之,一个地区人力资本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其变动,决定了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状况及其变动,有了相应的人力资本,才有了相应的产业[2]。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人力资本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动过程中势必会对新增或可转移的劳动力要求具备新产业发展所必须的教育训练水平和技术知识,而新的产业知识水平要求反作用于教育投资:要求学校加大新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企业培养和输送质量合格、数量庞大、层次合理、种类齐全的各类专门人才;要求社会加大新技术的培训支出,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技能水平;要求企业增加现职员工的培训投入,旨在转换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从而确保产业新格局的形成。

总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以现有人力资本作为基础,而人力资本发展的质量和结构也要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相吻合。

二、福建省产业人力结构分析

产业主要可分为农业(第一产业),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

(一)福建省产业人力资源数量结构分析

福建省总体产业人力资源数量结构,从1997年的总从业人员数为1613.41万人发展到2009年2168.86万人,产业从业人员数增加了1.34倍,占福建省总人口数比例从49.16%上升到60.18%。通观这近些年的数据变动,我们可从表中得出: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在持续地下降,由1997年的781.38万人,占总从业人员数的48.4%,随后逐年递减到2009年的638.63万人,占总从业人员数的29.5%;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在平稳地上升,由1997年的398.69万人,占总从业人员数的24.7%,随后逐年增加到2009年的775.68万人,占总从业人员数的35.8%;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在缓慢地上升,由1997年的433.34万人,占总从业人员数的26.9%,随后逐年增加到2009年的754.55万人,占总从业人员数的34.8%。从以上数据分析得出,近年来,福建省的产业就业人数在不断地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转移的速度相对较慢,步子还不是很大,尤其是第三产业容纳的就业人数增加的速度发展得慢,截至2009年,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员数比例结构分别为29.5%、35.8%和34.8%。

(二)福建省产业人力资源质量结构分析

从专业技术人员的产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例从1997年的0.174%持续下降到2009年的0.107%,以2009年为例,第一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占当年福建总专业技术人员数为3.80%;第二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例从1997年的0.439%急速锐减到2009年的0.100%,以2009年为例,第二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仅占当年福建总专业技术人员数为3.54%;统观1997年至2009年第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例最高值出现在1999年的3.10%,随后也渐渐下降到2009年的2.61%,以2009年为例,第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占福建总专业技术人员数的92.65%。通过对福建统计年鉴提供的相关数据分析我们可得出:从纵向来看,三大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例都在不同程度地下降,表明福建省的高层次人才在总量比例上是呈递减趋势的,显示福建省还只是一个人力资源大省,而不是一个人才资源强省,人力资源的质量有待于大幅度地提高;从横向来看,福建省的人才资源多集中在第三产业里,分布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极少,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之所以很高,主要是“教育”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行业,分别占第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的66.83%和15.65%(以2009年为例),由此可见,福建省高素质人才的产业分布是缺乏效率的,行业内人力资源配置也是缺乏效率的。

三、福建省产业人力资本发展策略

经过对福建产业人力资源数量及质量结构分析,可以发现福建省的人力资源是丰富的,但产业人力资源的分布无法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个战略布局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推动海西区的建设发展,人力资源集中还过多地集中在第一产业,三大产业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支持;福建省人才资源较为匮乏,近年来从业人员数在不断地增加,而专业技术人员数在三大产业的人数分布比例都呈下降趋势,不能满足海西区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应围绕建设海西区的战略构思,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来调整产业人力资源分布,促进人力的流动更加市场化,各产业各行业的人力资源配置能更加合理。

(一)加大第一产业剩余人力资源的迁移力度

福建省人口总量多,农业人口比重大,以2007年为例,全省总人口数是3581万人,农村劳动者是1342.07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66.6%,其中从事农业人数为658.08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32.7%,这些数据都表明,目前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资源亟待转移,非农业化的进程还很漫长。首先应坚持农业基础产业的地位,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实现农业产业内部的转移,如从农业生产转入乡镇企业,从农业生产转移到农产品流通领域,从农业生产转移到农业技术服务等。通过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角色的转换,同时积极探索和开展农村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障等工作。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实现转移,可保持农业的持续和稳定;其次在推进海西区建设过程中,需要大批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到城镇产业领域中去,充实到第二、三产业,要实现这种转移,需要一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政府主导加大社会培训项目的支出,如进行技术推广、掌握多种技能的培训等,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需要提升福建省的加工制造业水平与发展第三产业,这样才能容纳足够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容纳更多的人力资源就业

以2007年为例,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仅为649.80万人,占总从业人员数的32.2%。而海峡的对岸台湾在1988年后第三产业在增加就业机会上已超过工业,当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已达3551千人,占总就业人力的43.80%,尔后逐年增加到2003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高达5543千人,占总就业人力的57.0%[3]。由此可见福建省的第三产业提升空间还是很大,需积极推动具有综合生产性和高度社会性的第三产业发展,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对第三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进行更新换代。借助福建省区位优势是沿海,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优先发展交通、金融、物流信息等基础性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促进各类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传统型的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向信息产业、知识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方向发展[4]。积极引导第三产业的高素质人才行业配置趋向合理化和高效,改变福建省高素质人才高度集中在“教育”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行业的现状,促使人才的合理流动。只有发展了第三产业,才能为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提供足够就业机会,也才能吻合福建省建设海西区的产业发展方向。

(三)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教育能够明显地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使之作为人力资本而大大提高生产的效率。有统计数据显示福建省三大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数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例都在不同程度地下降,福建省的高层次人才在总量比例上是呈递减趋势的,而在建设海西区的进程中,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要解决这种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还是须加大教育投入。有学者就1980~2004年25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是福建省的教育投入对GDP增长有显著的正影响,弹性系数为0.442559,说明教育投资,是实现福建省经济持续、高速、高效增长的重要的、不容忽视的环节[5]。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教育投资的边际收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边际收益,故应加大教育投资在福建省GDP中的比重。政府政策引导加大正规学校教育支出、社会培训项目支出和培训在职人员的教育支出,倡导个人(或家庭)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提高福建省人力资源要素的素质。

高三数学年度总结范文第3篇

陈健华,男,1970年7月出生,大学本科。现任教于南海区第一中学,1991年6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数学系,1991年7月至1994年6月在广西平南大安高中任教,1994年7月年至今在南海区第一中学工作。1997年获得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资格,至今已满六年,根据有关规定,现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资格。

二、申报理由

本人从1991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近12年,一直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任班主任5年,级组长7年。其中1991-1994年在广西平南大安高中任教,1994年起至今于南海区第一中学任教。1997年获得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资格,同时被聘为中学一级数学教师。

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极强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在政治思想方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文选》,深入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精神,坚决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于199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十分注意加强师德的修养,注意在遵纪守法、做人、治学、劳动等方面为学生起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来感化、教育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为日后成为四化建设的主力军、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工作方面,我注意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经常总结和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改正缺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把每个知识要点以最佳方法正确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良好。

现把任职中学一级教师以来的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1997-1998学年度任教高三级303班、304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1998-199年度任教高一(6)班、高一(7)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1999-2000学年度任教高二(3)班、高二(4)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和高二(4)班班主任。

2000-2001学年度任教高二(6)班、高二(7)班,担任高二级级组长。

2001-2002学年度任教高三(7)班、高三(8)班,担任高三级级组长。

2002-2003学年度任教高一(15)班、高一(16)班,担任高一级级组长。

1997年主持南海市第一中学数学提高小组课外辅导工作,成绩明显,论文《数学竞赛辅导初探》获南海市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由于表现突出,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

1997-1998学年度,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探讨,刻苦钻研教学大纲,结合高三复习课的特点,狠抓学生的双基训练,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效果显著,所带的慢班会考合格率达98.5%,高于年级平均水平96%的2个多百分点。每次考试均有学生进入理科数学单科成绩的前10名。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1998-199年度,我在所任教的高一(6)班和高一(7)班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试验。

目标是: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是:

(1)、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做法:A、上课前请学生谈前一天作业或学习数学的心得。B、提问后暂缓给出结论,而是由学生谈自己的看法。C、课堂练习有时个别提问,有时一题多解,之后请学生判断优劣,最后老师评点。D、上讨论型、自学型的新授课。

(2)减轻学生负担,大量减少课外练习、作业,只留一些易混淆的题,对比认识。

由于在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能力,因此我上的课课堂气氛活跃,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很好。高一(6)班入学成绩数学平均分排在全级九个班中的第八位,上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六位,下学期中段考升至第四位。高一(7)班上学期末平均分排在全级第九,下学期中段考升到第四。"希望杯"数学竞赛第一试,36名获奖者中,高一(6)班、高一(7)班共11人,约占总人数的1/3,大大超过平均比例,其中汤锦威同学更以102分的绝对优势获第一名。

1999-2000学年度,我担任高二(3)班和高二(4)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1998-199年度的试验基础上我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两个政治班,基础较差,自学的能力不强,缺乏讨论交流和互相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实验一度受阻。但我不气馁,继续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少讲精练,通过"交流--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再辅以"一练一评一测"和"课堂限时速度训练"做法,收到了较好效果。三次大考中,高二(3)班和高二(4)班平均分居同类型班两第一,一次第二,高分层(90分以上)人数最多。

2000-2001学年度,我担任高二(6)班和高二(7)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这是两个理科平行班,基础较好,适逢学校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和"分层教学"试验,我积极支持并亲自参与了"主体式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带领学生进行了《自学--总结学习》模式的探索。总结出了《自学--总结学习》的一般模式、层次和方法。同时,由于网络的介入,信息技术又对我的教学产生了新的冲击,我开始对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思考,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

我立足教材,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学问的研究者,方法灵活,贴近学生,我的课受到了学生充分的肯定,在学生评教中我名列第一。同时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讲座"寻找数学美"受到学校和数学科组的高度评价。这一年年度考核评为"优秀"。

2001-2002学年度是我教师生涯中第四次带高三。我任高三(7)班和高三(8)班的数学科任。

高三实施分层教学,物理班按数学、物理、英语成绩分班,面对B班,我犹豫过。但我还是选择了迎难而上,我通过找学生谈话,测试摸底等方法调查,对教学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努力在B班挑出几个基础和能力都略好的学生进行培优,通过定期检查练习,面批面改,加开小灶,谈话鼓励等办法,使一批学生数学成绩稳步提高,在上学期连续三次向A班输送优生之后,下学期还有学生能在模拟考中考出数学单科年级前十名的成绩。培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数学优生的进步带动了整个班级学习数学的良好风气,因此班级的数学成绩提高也很快!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我对高考的认识,我举行了"高考大题考什么?"、"立几对策"、"规范作答在解答题中多拿几分"等专题复习,很受学生欢迎。高考成绩在同班五科中排第一。由于成绩突出,年度考核评为"优秀一档"。

2002-2003学年度我担任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的数学科教学任务,在前几年教学试验比较成功的激励下,我在高一(15)班和高一(16)班开展"自学--总结学习"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在"题组练习"、"变式研究"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构题过程",并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也选题、编题、命题、讲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连作业都是学生自己出,自己讲解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尊重,我也深得学生的喜爱,在两个班的学生评教中,我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

教研是教学进步的动力,更是教学特色形成的根本途径;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多年来我坚持在教研中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教书、在思想的升华过程中育人。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分层教学"、"尝试法教学"、"自学--总结学习"的尝试和"多媒体环境下多师教学法"、"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淡化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教学个性的教师。论文《走出"练"的误区》在《广西教育》2003年第6期第36页发表,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探》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社会科学版·教育研究(增刊))第87页发表。本学年年度考核为"优秀"。

21世纪的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继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我积极参加省、市及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追踪教育科研信息,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动态,利用工作之余自学教学法、现代教育理论。先后完成了《数学思维教育学》、《教育评价》、《计算机应用》、《数学素质教育学》、《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概论》、《生活中的数学》、《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数学建模与中学数学教学》、《管理教育专题》等科目的学习,成绩良好。

使用多媒体手段和借助数字化信息辅助教学是现代高水平教师的重要标志。有了这个认识,我于1998年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当年就能熟练使用word编印试题,到1999年已经掌握了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2000年学习使用Authorware制作简单课件,同年通过了"计算机初级考核",2001年学习Flash软件,2002年学习Photoshop和网页制作,现在已拥有个人主页--华韵数苑,2002年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核。

做为一级教师,我负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先后与多个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一方面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他们提供一些宝贵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我也虚心向他们学习。这几个青年教师进步非常快,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胜任高一至高三的数学教学工作,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德育工作能面向全体学生,我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德育大纲精神,充分利用班会课进行学生品德情操教育。善于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或个别谈心中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解决他们的思想症结、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年的班主任、级组长工作使我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带领班主任探索班级管理新模式,在"量化管理"、"民主治班"、"创建先进班集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总结出了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的深层次活动系列。论文《笔谈--余味无穷》在中华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1999-2000学年度我担任高二(4)班班主任,走过了由"跟班管理"到"量化管理"到"民主管理"的路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班级的班风正、学风浓,学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每次大考进步人数之多居全级之最,每月都被评为"文明标兵班",高二(4)班团支部还被评为"佛山市红旗团支部",成绩显著。

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我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获得很多荣誉:1997年被评为"佛山市优秀教师",2000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受到南海市教育局党委的表彰。2001年被评为南海市优秀教师。2003年当选为南海区中共党代表。

三、晋升后的工作设想

1、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研究教与学规律,注意总结教学经验,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争取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

2、参加继续教育,力争在教科研究方面有突破性的成绩。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高三数学年度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花样游泳;集体自由自选;技术编排

中图分类号:G861.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97-04

经过24年磨练积蓄, 中国花样游泳(简称花泳)已逐渐进入成熟收获期,全队的技术水平、专项体能、大赛经验及人气印象等和世界强队已不相伯仲,近年来正一步一个台阶向世界顶峰迈进,成功地把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强队挤到了身后。29届奥运会即将在家门内揭幕,天时、地利、人和为中国队再次腾飞提供了最佳时机。本文对中国花泳队近四年世界大赛集体项目自由自选编排的各项数据进行了观察、统计,并与世界前三名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旨在总结中国队的优势以利继续发挥所长,找出与世界强队之差距以便及时补短,为中国队夺取奥运奖牌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为我国花泳理论研究铺垫基础。

1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1.1资料来源

28届奥运会、第11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第6届世界杯、第12届世界游泳锦标赛花泳比赛录像资料均由国际游联花样游泳技术委员会摄制,国家体育总局游泳中心提供[1]。第12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移动距离的数据由现场测录。

1.2研究方法采用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研究法对28届奥运会(简称04年)、第11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简称2005年)、第6届世界杯(简称2006年)、第12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简称2007年)花泳比赛集体自选前三名和中国队集体自选的编排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中国队集体自由自选技术编排分析

2.1.1花样动作的技术编排分析表1的比较结果说明中国队2004-2007年最高次数的腿组合、2004-2006年跃起总次数和双手跃起次数均高于前三名的最高值和平均值,转体、下旋和冲起三个指标与强队相比表现相当;存在差距的指标有:加难度的腿组合、腿组合的总时间、单双手踩水次数及时间、踩水动作的总时间等,腿组合的总时间和单双手踩水各项数据,无论最高值或平均值均与三强队伍差距较大。从转体旋转类指标看,中国队在上旋、联合旋、转体加旋转等动作的编排还存在空白点,但近三年世界强队在这方面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

2.1.2上、下肢配合技术和推进技术编排分析表2的比较结果显示:四年来中国队下肢配合各项指标[4,5]的最高值和平均值与世界强队存在一定差距,2006、2007年虽有所进步,但与最高值相比差距仍不小。上肢动作配合方面,2004、2005年中国队表现不错,配合总时间及比例虽未达到前三名的最高值,但已超越了平均值,最长时间的组合不但超越了平均值,而且达到了最高值水平;2006、2007年上肢动作配合次数虽与前三名最高值持平,而上肢动作总时间及比例、最长时间组合三项主要指标却大幅度下滑,与前三名拉大了距离,上肢配合次数增加而总时间减少说明上肢配合编排零散,难度表现不连贯、不突出。推进和移动技术指标[6,7]可看出2004、2005、2007年中国队的编排与前三名比较有明显差距,2006年中国队推进总时间及比例超越了前三名说明中国队游进和移动的能力并不弱。双手在上的推进是难度最高的推进技术,从出现次数及时间上看,中国队四年来这方面缺口较大;移动距离也未如理想。

把表2数据作纵向比较可见:2007年前三名编排推进动作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上肢动作,下肢动作列第三;数据横向比较显示前三名4年推进动作比例逐年增大,由此可见,推进和移动技术是当前花泳自选技术编排的主要发展趋向;而中国队这方面的弱点比较明显。上肢动作与下肢动作相比,前三名队伍在编排时间及比例上均以前者为重,而且差值较大,可见上肢动作受重视的程度远高于下肢动作,这是集体自选编排发展的另一个明显趋势,中国队2006、2007年却在这方面有所退步,未能把握最新趋势。

2.1.3配合类技术分析表3比较可见,队形变换次数[2,6]中国队2004年与前三名的最高值和平均值相差较大,2005、2006、2007年逐年上升,2007年已接均值;托举与立体图形有突破性的进步,托举的各项数据表明中国队2006、2007年比2004、2005的进步非常明显,创新的托举给中国队的编排创造了亮点,令裁判对中国队刮目相看;不同步队形2004、2005、2007年中国队比平均值低是一种良性表现,不同步队形数量多将降低整套动作配合的难度要求;盲点队形、水面变队形数量2007年比2004、2005年进步,超越平均值或与之接近,这些情况说明中国队在集体项目配合技术方面与世界潮流发展方向基本一致。但密集队形次数与前三名差距较大,倒立移动队形方面发展偏慢。

总体情况比较说明:2007年中国队除水下变换队形及不同步队形以外,其余8项队形与前三名的平均值仍有差距。配合技术中最能体现难度和整体专项能力的密集队形、盲点队形、倒立移队形次数的差距较大。

2.2各类技术动作的时间比例分析

表4是集体自选前三名与中国队各类技术时间比例的平均值。从前三名整套动作各类技术动作的平均值分析,总闭气时间约占与整套动作时间的35%;各部分技术动作中踩水的比例23%,腿组合的比例29%,托举的比例9%,跃起和冲起的比例5%,其它如游进和衔接等比例35%,这是依四次世界大赛平均比例而得的理想编排结构,也是过去4年间世界强队的技术编排趋势。与之比较显示中国队大部分技术动作时间比例与前三名相差不明显,冲起和跃起以及2006、2007年的托举比例均超越前三名,但踩水的时间与比例[7]明显低于前三名的水平,前三名的平均值分别是22%和24% ,中国队的踩水比例只有6%~14%,在整套动作中高质量的踩水时间很少,可见踩水是中国队的薄弱技术环节。

2.3成套动作中难度动作密度和节奏的分析

表5是近4年世界大赛集体自选前三名和中国队难度动作出现次数的统计结果。据此可见前三名难度动作出现次数明显高于中国队。

难度动作在成套动作中的出现次数和每一难度动作的难度等级这两个数值形成整套自选动作不同的难度节奏。难度节奏可衡量整队技术水平与编排水平配合的程度,图1是2004年奥运会和2007年世锦赛前三名以及中国队集体自选整套难度动作节奏图,难度等级是根据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所需付出的努力进行评价,10级设为最高难度等级,从各队难度动作节奏的曲线可见,整套动作的难度等级基本处于2~9级之间。表明目前整套动作的难度编排趋向于2~9等级。此外整套自选动作节奏的曲线峰值与谷值起伏也不大,整套动作的技术编排比较紧凑,尽量减少大起大落的状况,注重动作的流畅性。

把07年世锦赛集体自选前三名与3年前的奥运会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难度动作出现的次数增多了,难度动作的起伏趋向平缓,整套动作更显流畅。与前三名队相比,中国队难度节奏的曲线变化显得不够紧凑和圆滑,整套动作技术编排的流畅性不如前三名,尤其2007年的编排,难度曲线显现起落太大,从9级一直下跌至1级的波幅很不合理,而且全套曲线涣散,难度安排不集中,应引起注意并加以改进。

3结论与建议

1) 中国队在大部分花样技术方面已具备与世界前三名强队竞争的能力,尤其在花样动作组合串和冲起类动作方面具有更突出的技术优势。但中国队还需在下肢配合总体难度的编排上有所突破,即增加腿组合的难度种类和次数,腿组合的总时间和比例应与强队拉近距离;旋转类技术要体现编排的多样性;踩水技术及能力的表现是中国队的薄弱环节, 各项技术比例分析结果同样显示踩水比例差距最大,这是特别需要正视的问题,在编排和训练中如何填平补齐这个缺口是当务之急。

2) 加强推进移动技术和重视上肢配合技术是当前集体自选编排的发展趋势,中国队2007年这两方面与前三名存在较大差距,但数据显示2004、2005、2006三年中曾有过很好的表现,说明中国队具备了这些方面的能力,关键在把握新趋势和新动向,及时更新编排理念和指导思想,在发挥自身优势特点的同时不可忽视与世界潮流接轨。3) 配合类技术的运用近年在集体自由自选编排中发展迅速,配合的形式、数量、变化速度均呈快速更新的动向。中国队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努力和进步与世界潮流发展相一致,但力度和速度还要加大加快,特别需要在密集队形、盲点队形、倒立移队形等难度偏高的配合技术上下功夫,争取有突破性的提高,令全套动作充分展现专项能力与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技术与艺术高度交融的水平。

4)在难度动作出现次数和密度方面,中国队需在保持每组动作强度优势的基础上增加花样动作组合次数, 提高全套难度动作的密度并争取超越前三名的水平;闭气组合时间须适应编排新趋势。

5) 中国队在技术难度等级的编排方面与前三名差距不大,但难度编排次数还有距离;难度节奏曲线的变化不如前三名紧凑和合理。因此,在整体编排中必须重视技术难度动作安排的合理性并体现整套难度动作的流畅性。

参考文献:

[1] 28届奥运会、第11届世界游泳锦标赛、第6届世界杯、第12届世界游泳锦标赛花样游泳比赛录像,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

[2] 陈爱萍,李仲明,陈莉萍,等.国内外优秀花样游泳运动员自由自选技术难度的比较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4):71-74.

[3] 陈爱萍,何碧妍,陈莉萍,等.第九届全运会花样游泳比赛调研报告[C].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运会调研报告,国家体育总局,2002:270-278.

[4] 张凡.拓展训练对提高体育集体项目运动员团队精神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440.

[5] 张颖.现代花样游泳自选动作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1993(6,7):187-189.

[6] 易韵仪.中国花样游泳队赴悉尼参加奥运会资格赛调研报告[J].中国体育科技,花样游泳专刊,2000,15(8):8-13.

[7] 邓运龙.训练观念――运动训练理论指导实践的中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409-1412.

[8] 陈爱萍.第15届亚运会花样游泳比赛中、日两国实力对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3):125-130.

[9] 李嘉.浅谈花样游泳自选动作中踩水的技术与训练[J].体育科研,2000,21(3):22-23.

[10] 刘钦龙.运动训练创新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414-416.

[11] 郑嘉,王沛,易韵仪.中国花样游泳队参加第9届花样游泳世界杯赛调研报告[C].中国体育科技,花样游泳专刊,2000,15(8):35-37.

[12] 刘大庆.运动训练活动中心整体与细节问题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149-151.

高三数学年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数据采集平台 师资队伍建设 数据分析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办学历史较短、办学条件较差的现实,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遇到瓶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各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采集平台”)中“师资队伍”这一大类指标的分析,可以使孤立的“数据”转化成具有意义的“信息”,及时发现并总结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长处和不足,引导院校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本文拟通过对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工职院”)师资队伍数据的分析处理,摸清师资队伍现状,探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数据的选取及分析方法

现行的数据采集平台单机版由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开发,采用了Excel文件和VBA技术,统计时段(一年)内的数据分析,部分数据可以利用数据平台的统计汇总功能,其他数据可利用Excel的函数功能,筛选相关字段进行统计。

数据采集平台自2008年运行以来,紧跟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全面反映高职教育的发展特征,数据采集指标总体上稳中有变。在数据平台内部,关于师资队伍的数据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数据表6中,四类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任务、职业能力等数据用10张数据表进行量化描述;二是数据表7中,课程教学方面的数据与数据表6数据相关联;三是其他数据表中,有关于师资建设经费、专业建设、教研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非结构性数据。

数据处理的基本办法:一是数据池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2011三年数据平台采集的数据。从数据平台筛选有关字段,构成师资队伍状态量化关系,观察量的变化态势,从纵横两个方向上比较分析;二是由于数据平台版本不断升级,为方便统计起见,“授课地点”等个别数据采用取众数和均值的方法;三是为确保数据的科学合理,多数数据采用近三年均值,表述为“近三年”;四是对于个别明显不匹配的数据,进行了校正和剔除。

二、北工职院师资队伍情况

1、师资队伍的总体情况分析

作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七大评估指标之一,“师资队伍”在评估中主要考量生师比情况。北工职院近三年来的生师比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2008—2010年,随着招生人数的逐年扩大,北工职院进入高职教师序列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生师比的合格标准是18∶1,优秀标准是16∶1,学院2008学年度的生师比远超优秀标准,但最近的这两个学年度,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生师比已经低于优秀标准,但仍是符合合格标准的。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当前,学院的师资队伍从总量上看,是充足的、可以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的。

在总体向好的基本面上,也要看到问题的紧迫性。一是学院范围内潜在的可进入高职教师序列的人员已经趋于饱和,退休人数在逐年增加,如果学院的招生规模继续保持现有增长速度的话,生师比必然会由当前的16.85∶1继续扩大到18∶1,并最终突破这一合格线,从而使师资队伍的人数从总量上不能保证基本需求;二是虽然从学院层面的宏观角度考量,生师比目前是合格的。但由于存在着系与系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不平衡,若从系部的层面考量,一些系部的生师比情况就不那么令人乐观,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已然显现。从专业这一微观的角度考量,则教师缺乏的情况就更为凸出,从平台上不难看出,一些专业(甚至是招生势头很旺的专业)仅有3至4名专任教师,远不能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现状令人堪忧。

当然,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不同切入点,还能发现不少问题,但以前述二者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应当引起学院人事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切实予以解决。

2、校内专任教师状态分析

数据平台中,将一所学院的师资队伍分为四类不同的角色: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人员、校外兼职教师和校外兼课教师。这其中,校内专任教师是重头,是主体,其人员结构、素质水平等在评估中也最为专家所关注。

整合平台的相关数据,2011学年度北工职院校内专任教师的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从平台数据不难看出,学院的专任教师队伍总体结构呈年轻化、高学历、低职称状态。就年龄结构而言,专任教师队伍“年轻化”现象严重,青年教师(45岁以下)所占比例达到了81%,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也占到了近半数,达48.5%,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就职称结构而言,65%的专任教师为中级职称,副高以上职称仅占28%,这其中,还包括基础课的教师,否则,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课教师所占比例就更低。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学院的专业建设工作,已经起到很强的制约作用,成为专业内涵建设取得突破的“瓶颈”。就学历结构而言,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约占50%,可以看出近年学院在教师引进和培养工作中成效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北工职院专任教师的性别结构中,女教师的数量占三分之二,其中又有60%以上的为35岁以下,随着学院女教师“生育高峰”的到来,生师比将变得更高。

考察一所学院的专任教师队伍,除了观照其数量、结构之外,还应注意其能力水平和发展前景。数量、结构体现的是硬指标,能力水平和发展前景则体现的是软实力。相较而言,后二者对于衡量一支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更为关键。同样的,采集平台中的相关数据也为呈现这两方面的面貌提供了条件,抽取、整合这些相关数据,就不难得到学院师资队伍能力水平及发展前景的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