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市徐公店翻译(精选5篇)

  • 宿新市徐公店翻译(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文化是不同民族在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汉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英语传承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各有特点,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和差异方式。在翻译城乡一体化…

宿新市徐公店翻译(精选5篇)

宿新市徐公店翻译范文第1篇

文字标识语是向大众传递特定信息的表述内容,发挥着宣传教育、提示提醒、警示警告等社会功能。由于许多公共场所提供标识文字的空间较为有限,人们常常选择简单的表达用语,用简略的方式向大众传递相应的信息。简略的中英文标识语可以高度概括信息,帮助民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标识语的内涵思想。例如,随着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农村文明程度得到同步提高,新建成的公共场所借鉴城市公共场所的管理方式,倡导禁止吸烟的新风尚,标明“公共场合禁止吸烟”。有的新城乡地区为了方便百姓,设置公共汽车专用车道,标明“公交车专用道”。翻译此类文字标语时,我们要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以方便国内外游客为目的,尽量使用国际通用且较为简洁的英语标识语:“NoSmoking.”“BusLane.”类似的文字标识语还有很多,包括“NoParking(禁止停车),NoSpitting(禁止随地吐痰),NoDisturbance(不随意打扰)”,等等。[2]文字标识语可以方便民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最重要、最直接、最有价值的信息,在翻译中文标识语时,我们经常会省略英语冠词、代词、介词等虚词,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减少复杂和难懂的词语,尽量使用缩略的表达形式或首字母方式。例如,停车译为“Stop”,而不是“Stopthecar”。另外,城乡现代化发展需要有银行业的支持,翻译银行名称时习惯上使用缩略形式:“中国农业银行”可译为“ABC(AgriculturalBankofChina)”,“中国工商银行”可译为“ICBC(Industrial CommercialBankofChina)”,“农村商业银行”可译为“RCB(RuralCommercialBank)”等。由于新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要引进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我们可直接借用外文首字母标识语或主信息标识语,如“KFC”代表“肯德基餐饮(全称KentuckyFriedChicken)”、“Walmart”代表“沃尔玛商店(Wal-MartStores,Inc.)”、“ChinaTelcom”代表“中国电信”、“ChinaMobile”代表“中国移动公司”、“ChinaUnicom”代表“中国联通公司”等。

2文化传承性

文化是不同民族在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汉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英语传承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各有特点,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和差异方式。在翻译城乡一体化新标识语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各自传统文化的特色,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以及引起的误解。例如,翻译新城乡企业名称“丰收大酒店”时,有学生译为“Fengshou/HarvestWineShop”,按照西方文化,wineshop是售卖酒类的商店,按照中华文化,“酒店”可指提供餐饮或餐饮住宿的宾馆,译成hotel,restaurant。[3]如果将“丰收大酒店”译为“Fengshou/HarvestHotel/Restaurant”,可以招揽更多客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对“龙”情有独钟,中国人以龙的传人感到自豪,新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一些区域或水塘边的道路被标识为“龙潭路”,有人将之译成“Dragon’sPoolRoad”,而按照西方文化,他们认为龙是凶猛的兽类,如译为“Dragon’sPoolRoad”,也许西方游客就会止步,需音译为“LongtanRoad”。随着城乡道路一体化建设发展,交通警示性文字标识语日趋增多,且字里行间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民族元素。例如,中国人很好客,招待客人都要提供酒类。但事实上,饮酒与开车是水火不容的事情,因为酒后驾车十分危险。交警部门为了提醒公众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在一些路段设立警示标语,如“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警示司机勿忘亲人挂念,严禁酒后驾车,它蕴含着家庭亲情高于一切的中华美德,发挥着亲情教育的社会功能。我们曾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引导学生们充分考虑传统文化要素,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使用alliteration的方法,译为“Abitofalcoholforthedriver.Alotofanxietyforthefamily.”或者“Alcoholforthedriver.Anxietyforthefamily.”有人借用提问的方式,译为“DriveorDrink?”有人使用Freetranslation的方法,译为“Thedriver’sdrinkingcausesthefamilytoshedtears.”也有人直译为“Thedriverdrinksadropofwine.Thefamilyshedtwolinesoftears.”以上译文均有各自可取之处,其中,“Alcoholforthedriver.Anxietyforthefamily.”可以更好地体现标识语的文化性和教育性。若再进一步考虑标识语的简洁性,还可干脆译为“DrinkingoftheDriver.MisfortuneoftheFamily.”

3语言规范性

宣传教育是文字标识语的重要作用,宣传就是要用正能量的信息引导公众做有意义的事情,教育就是要使人们避免不良行为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各行各业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文字标识语,例如,沙洲职业工学院把“根植张家港、融合张家港、服务张家港”作为主要办学特色,在向国际友人宣传时,我们可参考“民治、民有、民享”的英语表达形式,翻译成“ByZhangjiagang,Of(In)Zhangjiagang,ForZhangjiagang.”充分体现地方大学的特色。在翻译新城乡文字标识语时,应符合相应的工作要求,努力规范外语表达方式。早在19世纪,严复就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尽管许多学者、专家对此进行过充实和完善,但后人基本上仍以此作为翻译的参考标准。翻译新城乡文字标识语应以正确表达意思为出发点,以规范形式为重点,以体现传统文化内涵为着落点,避免over-translation和under-translation等现象。例如,翻译警示标语“小心滑倒”时,有些学生直译成“Takecarenottofall.”它虽然能体现“信”,但形式不够规范,缺乏语言美感,如改成“WetFloor.”也许能较好地处理三者的辩证关系。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如翻译标识语“此路不通”时,应减少直译、死译的方式,可参考国外已有标识语,译成“DeadEnd.”翻译“消防通道”时,应引导学生避免误译成“FireLine”,因为“FireLine”一般是火灾现场设置的警戒线,可改译为“FireLane”,这样就规范了此标识语的外语表述方式。

4结语

宿新市徐公店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公示语 调研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公示语,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是国际化都市,国际旅游目的地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应用于交通、旅游、运输等公共领域,几乎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路标、广告牌、商店招牌、公共场所的宣传语、旅游简介等等。它或用寥寥数词,或简单明了图示表达一定的信息。对公示语的翻译决定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对外交流。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城市公示语翻译的规范建设,尤其是像杭州这类的国际旅游城市。错误的公示语翻译会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给公众带来不便,所以只有认真探讨公示语的功能意义和语言文化内涵,才能准确而充分地发挥公示语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信息服务作用。

1公示语的定义及特点

1.1公示语的定义

公示语是公开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态、生业息息相关的文字和图形信息,是在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它包括标识、指示牌、路牌、标语、公告、警示等等,是一种常见于受众生活中的特殊文体。根据其功能可分为指示性公示语、提示性公示语,限制性公示语,强制性公示语。公示语与标识语、标志语、标识语有某些相同的应用特点,但公示语应用更为广泛。凡公示给公众、旅游者、海外宾客、驻华外籍人士、在外旅游经商中国公民等,涉及食、宿、行、游、娱、购行为与需求的基本公示文字信息内容都在公示语研究范畴之内。公示语在规范人员社会行为,调整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威慑犯罪,激情励志,优化生存质量,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意义重大。

1.2公示语的特点

汉语公示语的主要特点是字义浅显,文字简约,文体恰切。而英语公示语的特点,有人归类为五大特征,即往往全部用大写字母,不加句点;字数通常很少,最少只有一个词;语言精练,常用名词、动词或名词短语;有时使用祈使句,有时使用十分正式的文体。也有人总结为5C原则,即CONCISE(简洁),CONVENTIONAL(规范),CONSISTENT(统一),CONSPICUOUS(醒目),CONVENIENT(方便)。另外还有人总结出英语公示语的十大语言风格:一是名词的大量使用;二是动词、动名词的使用;三是词组、短语的使用;四是缩略语的应用;五是严格禁用生僻词汇;六是文字和图形标志公用;七是现在时态的运用;八是祈使句的使用;九是规范性和标准性语汇;十是简洁语汇,精确措辞。

2杭州市公示语翻译错误分析

2.1语言信息处理错误

2.1.1拼写及语法错误

由于拼写而导致公示语翻译错误是最明显的,这样的错误就显得很低级,对于稍有英语基础的人来说,只要细心就不会犯。而在生活中这样的错误还是存在。例如:“Wating Hall”中的“Wating”应该为“Waiting”。汉语拼音写错的还有“马市街”本应该是“Mashi Street”,结果在中河路附近的那块牌子却写成了“Masi Street”,少了一个“h”。因为地名主要是音译,难有意译,外国游客看到意译的路牌以后,不免目瞪口呆,不知所云。公示语翻译中也经常出现语法错误,像出现一些词性的误用、名词单复数不当、冠词遗漏、动词形式错误等。例如:禁止停车“No Park”应改为“No Parking”;请带好随身物品“Please Bring Your Belonging With You”,中的“Belonging”应该为“Belongings”;请走侧门“Please Use Side Door”应加入“The”为“Please Use The Side Door”。

2.1.2逐字翻译的错误

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往往很多时候在进行公示语翻译的时候也会根据我们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来进行翻译,从而导致出现一些中式英语的翻译,而这些翻译是不地道的,这样将中文生硬地翻译成英文,通常会因文化差异造成误解或是词不达意。最常见的中式翻译是逐字去翻译。例如:有人将“药房”翻译为“Medicine Store”,因为“药”和“房”在英语中分别对应“medicine”和“store”。然而在英语中“药房”有专门的单词来表达,即“Pharmacy”。又如“警务工作室”被人逐字翻译为“Police Workstation ”,其实简单译成“Police Station”就能让外国人明白。以上这些例子在翻译时往往按照汉语字面意思和语序结果去仿造,完全忽略汉语和英语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2.1.3文化差异导致的错误

任何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都会有差异。同样的事物在不同文化下会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甚至是相反的含义。例如,在颜色上中国人眼中的红色含义和外国人所认为的是不同的,外国人多会联想到血色、不详,而中国人会觉得这是喜庆的颜色。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含蓄,说话不愿直截了当,因而多出现像爱护花草“Cherish Flowers and Grass”这类公示语,其实翻译成“Keep Off The Grass”更符合西方人外向、直来直去的性格和表达方式。

2.2译文规范性错误

2.2.1书写不规范

杭州市书写不规范的公示语主要体现在路牌、交通指示牌方面。针对路牌、交通指示牌名的书写,我国已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应严格遵照执行。目前该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把指示牌的汉字与拼音或单词一一对应书写。其次地名的书写问题。地名通常由专名加通名构成,专名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不需空格,但专名与通名之间应空格。例如“学源街”正确拼写为XUEYUAN STREET,而不是XUE YUAN STREET或XUEYUANSTREET。

2.2.2用词不规范

用词的规范性体现在选词上应符合英语的表达需要和习惯。在厕所成为文化的今天,市区某些有关厕所的译文不规范。有商场将“男厕所”译为“Man Toilet”,将“女厕所”译为“Woman Toilet”,在欧美,正确的英文翻译可以是 Men’s和Women’s。

2.2.3译名不统一

不统一的公示语译名会起到混淆的不良影响,难以起到指示的功能。例如:仅一百多米长的东健康路上,设立的三个路标就各不相同。北侧路口的石刻上,标注的是“East Jiankang Road”(东健康路),相隔几十米的路牌上,又变成了“Jiankang East Road”(健康东路),再往前几十米,同一条路的路牌上,却又成了全音译的“Dong Jiankang Lu”。中文没变,英文翻译却五花八门,让人摸不着头脑。另外,在杭州市区,一些大街有东南西北方向的标注,翻译起来就各不相同了。像“建国中路”的“中”译成“Central”,中河中路的“中”却是“Middle”。还有“东路”的“东”翻译,有“East”的,也有“Eastern”……。杭州的很多小街以“弄”为名,可是这 “弄”字的翻译却在路标上有好几个变种。在建国中路附近有一条叶家弄,巷内标的是“Yejia Long”,在建国中路上空的指示牌上是“Yejia Get”。即使是音译,“弄”也不是“Long”,而是“Nong”。

3基于社会服务视角的公示语翻译策略

3.1从语言特点出发

公示语的语言要简洁、明了、正确,从而提供给公众清晰易懂的信息,完成社会服务的功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在翻译时语汇要简洁,措辞要精确 ,要能用寥寥数词,或用简单明了的图示或图标与文字结合来表示,能让读者一目了然,而不能随意使用冗长的句子,并且要使用常用的词语。

3.2从功能意义出发

了解公示语的功能,根据公示语的功能完成译文,也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公示语从功能角度分类大致为四大类,分别为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在英语中,有些公示语有对应的表达,我们可以直接采取“拿来主义”,尽可能多查英语资料或请教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外朋友。

3.2.1指示性公示语

指示性公示语体现在周到的信息服务,没有任何限制、强制意义。因此语言应用也不一定要求公众去采取何种行动,其功能在与指示服务内容。如:问询服务 Information,售票处 Ticket Office等。

3.2.2提示性公示语

提示性公示语没有任何特指意义,仅起提示作用,应用广泛。如:油漆未干 Wet Paint,售完 Sold Out等。

3.2.3限制性公示语

限制性公示语对相关跟公众的行为提出限制、约束要求,语言应用直截了当,但不会使人感到强硬、粗暴、无理。如:凭票入场 Ticket Only,慢速驶出 Slow Out等。

3.2.4强制性公示语

强制性公示语要求相关公众必须采取或不得采取任何行动。语言应直白、强制、没有商量余地。如:严禁吸烟 No Smoking,请勿接近 Keep Out等。

3.3从文化差异出发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都会体现在公示语中,如果不能透彻理解文字里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没有掌握汉英文化差异,就不能将原文很好地转换为译文。所以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外国的语言习惯和它们的文化,结合读者的文化习惯进行翻译,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4结束语

杭州作为重要的国际旅游城市,其独到的秀美风景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来自国内外各地的游客。现今杭州迅速发展,细节上的公示语的规范建设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仍有一些公示语翻译不规范、不准确,不能很好地起到服务社会的功能,这会给国外游客带来不便。这些错误的公示语翻译会给城市大打折扣,影响城市形象。在进行公示语翻译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外籍资料,请教外籍友人,了解文化差异,避免明显的错误翻译,使得译文更加准确恰切,为城市形象加分,给外国游客留下更加美好深刻的中国印象。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浙江省翻译协会科研项目“旅游城市公示语翻译的社会服务价值探究――以杭州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yxkx31)。

参考文献

[1] 曹深艳.商务英语翻译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杨永和.我国新纪元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2009(03).

[3] 赵湘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宿新市徐公店翻译范文第3篇

雅戈尔公司:残疾人就业亚克西

有首好听的新疆歌曲叫《亚克西》,“亚克西”,在维语里是“很好”、“很棒”的意思。喀什地区残联与新疆雅戈尔棉纺织有限公司联手推进残疾人就业,成效卓著,用句新疆普通话形容就是:非常亚克西!

新疆雅戈尔公司是喀什地区最大的用工密集型企业,员工800人,2005年成立,每年招收20多名残疾人就业。2010年,公司希望大量招收残疾人就业,喀什地区残联认为,这是扩大残疾人就业的良机,必须全力支持。两家多次协商,决定在全地区12个县市,分4批招收400名残疾人就业,残疾职工享受优惠待遇:招工体检免费,有700元保底工资,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险,还免费住宿。

喀什地区残联党组书记徐继明对记者说,这在全疆也是少有的大好事,我们要全力做好服务。地区残联下发通知,要求县市残联大力配合,利用宣传工具广泛宣传,组织残疾人集中筛选。同时派人下县市了解情况,邀请雅戈尔人力部部长袁成强等下县市开招聘会面试,联系地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技工学校对新招收的残疾员工进行专业技能、汉语水平培训,还邀请地区司法局、民族宗教局、政法委、公安局派专家讲课,开展维权和维护民族团结教育。一个月培训,每名残疾职工每天10元饭费,地区残联和雅戈尔各掏一半。

记者进厂采访,首批100名残疾职工7月30日刚刚上岗,第二批100人正在培训。教室里坐了数十名学员,地区司法局法制科吐科长正讲授法律知识,聋校手语老师伊巴黛西为聋人学员做翻译。黑板上用汉语、汉语拼音和维语写着“新疆、雅戈尔、棉、纺织、有限公司、工厂、工人、宿舍”字样。22岁的英吉沙县肢残女工米尔古丽・如苏力的练习本上,工工整整用汉字写着自己的名字,写了二三十遍。

职工食堂操作间,做饭的11名炊事员全是聋校学生,经喀什残联和技工学校联合培训两年厨师技能,2010年6月30日进厂上岗。操作间传来啪啪的摔面声和咔咔的切菜声。女管理员说,这些小伙子太可爱了,一点不偷懒,特别诚实。她用手语和炊事员说话,操作间洋溢着青春的笑声。

进入机声隆隆的棉纺纱车间,记者采访了几位刚上岗正摘拣棉花杂物的残疾职工。距喀什60多公里的伽师县来的残疾职工艾迪夏,37岁了,在家靠老婆种田养活,家里还有7岁到14岁3个孩子。艾迪夏说,他以前从没到过喀什,县残联帮助进厂,这里生活比在家好多了,还能挣钱帮助养家,心里非常高兴。

还有一对刚上班的同村夫妻,34岁的丈夫买车江・阿布拉腿部残疾,27岁的妻子艾孜木古左手残疾,两人结婚5年,也是县残联通知来厂,现分住在男女工宿舍,上岗两个月有了工资就可以租房住在一起了。记者给夫妻俩拍照,老公看着老婆笑,老婆却害羞地低着头,原来丈夫20岁就看上妻子了,记者说,那时艾孜木古才13岁,你那么早就盯上啦?引得车间里一片欢笑。

亚瓦格社区:打起手鼓唱起歌

刀郎唱过一首新疆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歌中唱道:“我的手鼓纵情唱,唱不尽美好的新生活……”在喀什,在街道,在社区,记者听到了残疾人拍打手鼓的欢快之声。

2010年3月,喀什地区残联召开工作会议,地区行署副专员赵钢要求,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地区残联提出“抢抓机遇,扎实工作,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会上,地区残联与各县市签订2010年就业保障金征收目标管理责任书,力促全年突破850万元。5月,地区民政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残联下发《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通知,规定172个乡镇、街道残联,107个社区残协用公益性岗位选配一名专职委员(专干),还要求逐步达到所有村成立残协,选配专干。

喀什地区残联党组书记徐继明说,喀什地区县市残联工作基础薄弱,我们首先要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这次解决的279个公益性岗位涵盖所有乡镇街道和社区,劳动部门给指标,拨付工资,缴纳养老保险,每个残疾人专干每月能拿七八百元,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人管好,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

喀什市亚瓦格街道托尔亚瓦格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一位干练的维族女干部接待了记者,她讲起维族音调的普通话,像唱歌一样好听。她介绍说,托尔亚瓦格社区有4699人,其中残疾人220人,成立了残协,专职委员叫木沙江,29岁,自治区职业中专毕业,他每月工资由喀什市残联就业保障金补助600元,街道签合同发给500元,每月有千元左右,还有低保和养老保险。木沙江很能干,电脑打字全会。记者看到,残协墙上悬挂着社区残疾人组织结构示意图,桌上摆放着社区残疾人基本情况表、城市低保残疾人情况表、危旧房改造搬入新居登记表、残疾人就业培训需求汇总表,每张表格都制作得十分精细。

社区一间作业室内,围坐地毯上缝制手工艺品的全是无业残疾妇女。她们在这里学刺绣,然后回家制作,社区家政服务公司负责订单收购,每月可收入二三百元,加上最高188元的低保,她们精神上获得了寄托。目前培训残疾人17人,还有15人培训后自谋职业。维族姑娘阿兹古丽培训后,由社区提供一间房子开了缝纫铺,12年培养了500多个学徒,大多数自谋职业,其中包括30多个残疾人。

亚瓦格街道的女主任说起街道残疾人工作如数家珍:残疾人就学、就医、就业、康复、危旧房改造、困难户重点帮扶等等,一个也不少。街道成立了残联、残疾人就业中心、志愿者协会、残疾人康复中心,有专人负责,有制度计划,8个社区都有残协,各有1名兼职残疾人工作者。全街道701名残疾人,420人享受城市低保,重残107人全部享受低保最高标准。街道甚至为残疾人安排廉租房,操办婚事,举办婚礼。女主任自豪地说,这里的残疾人受到多方关爱和照顾,特别幸福。

街道女主任正和记者聊着,亚瓦格社区残疾人已迫不及待地表演起歌舞。残疾老人敲着手鼓,社区女主任弹奏热瓦甫,身着维族服装的残疾妇女载歌载舞。她们还用维语表演了小品:社区帮助残疾人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难题。节奏鲜明的舞蹈,伴随手鼓和热瓦甫,表达了残疾人的喜悦之情。

喀什地区残联不仅重视基层残疾人组织工作,还特别注意整合社会力量。地区残联与地区聋校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对推动残疾人教育和残疾人工作起了催化作用。

记者来到地区聋校,学生都放假了,校长吴建南介绍说, 聋校1978年建校,10多年前,靠收费办学,学生交不起费用,学校只有84个学生,创业非常艰难。助残助学政策实施后,学生入学积极性极高,学校与残联配合,各县残联组织学生上学,敲锣打鼓送到学校,学生增加到250人,翻了几番,还毕业了两个班,有10多名聋生在雅戈尔公司就业。这次援疆项目,准备建教育基地,包括聋校在内,重新建设。聋校学生积极参与地区残联组织的助残日残疾人文艺晚会,地区残联筛选出21个节目,其中聋校有4个节目,35名聋生演员。吴校长说:地区残联徐书记常来学校沟通,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合作,都是为了残疾娃娃的明天嘛!

维族母亲:世上只有妈妈好

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有首动人的主题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煽情的歌词唱得人潸然泪下。在喀什,记者就见到了这样一位维族妈妈热燕姑丽,精心呵护汉族残疾弃儿,她的故事在喀什传为佳话。喀什市政府和残联联系资助的一套55平米廉租楼房里,记者采访了这位可敬的母亲。

热燕姑丽给汉族盲儿子起名艾沙都拉江,小男孩8岁了,生得虎头虎脑,在记者面前,熟练地敲起手鼓,唱起维族歌曲,唱着唱着竟哭起来,接着艾沙都拉江又用汉语唱起跟收音机学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声音高亢而动听。孩子从小在维族母亲身边长大,说话口音都是维族音调的,维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最疼爱他的亲人。

热燕姑丽让孩子到外屋,不想让他这么早就知道身世,接着,她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往事。2000年,热燕姑丽和丈夫在山东聊城开羊肉烧烤店,2002年5月23日,夫妇俩在公园一棵树下发现褥子里包着哭得半死不活的婴儿,褥子上有半袋奶粉。见孩子无人管,他们就把他抱到派出所报案,又找到当地政府民族办公室,未得到明确答复。夫妇俩把孩子抱回来,热燕姑丽给母亲打电话,母亲说,孩子太小,你不要抛弃,给他起个维族名字养起来吧。之后,她们在电视台、报纸登了启事,孩子父母没露面,两年后办了收养手续。发现孩子眼睛不对劲,连续4年,她们带孩子到聊城、北京、上海医院检查,都查不出致盲原因。

2006年夫妇俩回到喀什,去年喀什地区和喀什市残联出证明,介绍艾沙都拉江到乌鲁木齐盲校免费上学,可以一直上到大专。热燕姑丽说:孩子健康,我就特别高兴,我是信伊斯兰教的,孩子是胡大赐给我们的,我必须把他养大成人。

喀什地区残联对热燕姑丽和她儿子非常关心,徐书记说,以后孩子看病、学费都由残联资助。地区残联特意带1000元学费送给艾沙都拉江,希望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帕米尔山城: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

很早就听过一首激情四溢的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琴曲宣泄了新疆塔吉克族热烈而浓郁的民族风情。距喀什市290公里的塔什库尔干县,位于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是座美丽的山城。记者有幸赴塔什库尔干县采访,应是慕名已久。

从喀什市出发,穿越盖孜河谷、布伦口高原沙湖、冰川融水汇聚的喀拉库勒湖,途经号称“世界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云雾缭绕的公格尔九别峰和公格尔峰,3座7000米以上的冰山雪峰,婀娜而庄严,高原美景令人心醉。

塔什库尔干县是塔吉克自治县,县里对残疾人工作十分重视。记者到塔县当晚,县委书记臧爱武接待完援塔项目客人,又赶来宴请记者,聊到深夜。县里确定副县长阿里甫・木沙和古丽扎尔分管残联工作。第二天塔吉克美女副县长古丽扎尔和县残联理事长巴合提亚带记者采访了塔吉克残疾人。

塔什库尔干乡肢残个体户比比苏力坦擅长手工制作塔吉克帽子,20岁跟母亲学刺绣,后来和老公开了塔吉克族服饰店,由于质量好,生意蛮不错,每月能挣3000元。比比苏力坦还教了10多个徒弟,开了4个店,成为塔县残疾人创业典范。同在塔什库尔干乡的22岁无腿残疾人古力巴斯特,1岁半两条小腿被烧掉,膝盖处绑上皮垫子,当鞋走路,什么事也干不了,2010年县残联花2600元从喀什为他买了辆“倍顺”牌摩托车,他每天开车到塔县巴扎买东西。古力巴斯特说,以前只能在家门口转,有车方便多了,也和健全人一样,心里非常开心。他家50平方的抗震安居房,是县上拿钱盖的。喀什地区残联徐书记用当地话和他说,要他找个对象,明年结婚,来祝贺他的婚礼。

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县残联2005年成立至今连辆小汽车都没有。县残联理事长巴合提亚说,现在编制3个,全县14个乡镇残联今年配齐专干。贫困残疾人100%纳入低保、农合保险和大病救助。一二级残疾人全纳入养老保险。塔县今年开始首次收取了16万元保障金,县财政还给了残联1万元办公经费,塔县残疾人工作正在艰难起步。

从塔县回喀什的314国道上,记者组遇到百年不遇的融雪性山洪泥石流,将近100公里的20处路段被阻断,两座桥梁损毁严重,100多辆车、400多路人被困。喀什地区残联徐书记用手机紧急联系在喀什开会的塔县县委王副书记和黄局长。王副书记和黄局长带车在被阻断公路终点处等候4个小时,终于将记者组安全接回喀什,使记者组成为当天唯一冲出特大泥石流的过客。记者在惊魂之余,深深感叹塔县工作环境的艰苦,更无限感激塔县县委政府的及时救援。

这次成功脱险,还要感谢喀什地区残联徐书记。徐书记在塔县当过常务副县长,与当地同志感情极深,加上艰苦地区工作的人做事那种执著,他果断决策,和喀什地区残联同志带领记者组,义无反顾,人背肩扛,翻坡涉流,步行数十公里,冲过四五个断路处,总有他认识的人或他联系的车接应。此境此情,记者领略了徐书记的工作魄力与实干精神。

徐书记今年4月才到残联,不到半年,喀什地区残联工作越来越受到喀什地委行署重视。全国助残日,残疾人文艺晚会在喀什人民广场演出,地委行署领导和3000人出席观看,艺术团又到4个县巡演,反响空前。徐书记亲自编写《残疾人工作基本知识读本》500题,组织12个县市残联开展竞赛。8月11日首次全国“肢残人活动日”,地区残联组织了运动会和系列宣传,向地区副县级以上领导和自治区残联领导发出宣传短信。重新装修扩建了占地15亩的地区残疾人托养中心、康复中心、聋儿语训中心和用品用具中心。

宿新市徐公店翻译范文第4篇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公子哥,出身豪门的他,祖父邵友濂为清末名臣,官至台湾巡抚;嗣母的伯父为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生母的父亲为盛宣怀;其妻盛佩玉,乃盛宣怀之孙女。不过此人前半生锦衣玉食,但后半生却穷困潦倒。甚至变卖自己最后一件家当,最终在贫困交加中含恨辞世。

他还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文学家,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曾与徐志摩等人同是留学剑桥大学,先后成为中国译介英美唯美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他一生中出版诗歌、小说与译著数百篇,是“五四”之后海派文学巨匠之一。他所主办的《狮吼》、《金屋月刊》、《万象》、《时代画报》与《论语》等知名刊物,先后发表了郭沫若、郁达夫、林语堂等文坛大师的早期作品,并扶持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他变卖家当,倾心从事文学创作与扶持青年作者,他将他的一生,全部投入到了中国新文学的建设事业当中,晚年却在清贫与牢狱中艰难度过。

他更是一个立场坚定的爱国者,早年曾冒着生命危险创办宣传抗日的《自由谭》月刊和英文的姐妹版《直言评论》,成为“孤岛”抗日宣传的主要阵地之一,他在《自由谭》杂志中提出“抵抗是唯一的出路,和平是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口号,激励了无数爱国者的抗日热情,并赢得外国友人对中国人民抗日事业的同情。他不但连载了英译的的《论持久战》,并秘密出版了《论持久战》的英文版,欣然为之作序《抗战与外援的关系》。他还深夜将数百本《论持久战》投递到上海租界的侨民信箱里,当时引起洋人社会的轩然大波,时赞其为“孤岛抗战的点火者”。解放后,他又将自己的印刷设备出让给《人民画报》社,自己却靠翻译外国名著维持生计。

他这样定义自己――

是个浪子,是个财迷,是个书生?

是个想做官的,或是不怕死的英雄?

你错了,你全错了,我是个天生的诗人。

“天生的诗人”叫邵洵美,我们可以忘记他,但不能忽视他的存在。

这个名字确实太久远,太生疏了,甚至连专门的文学史专家,都不一定知道他。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在高一的时候,鲁迅《拿来主义》里有一句话,下面多了一个无端的注释――我至今都不明白,这条注释的意义究竟何在?不过,我相信很多语文成绩不错的人都记得,鲁迅的原文是:“某些人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然后下面赫然注释:这里讽刺的是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

说实话,那时“尽信书”的我,是不怎么看得起邵洵美的,在幼年我的印象中,这位邵洵美先生,应该是一个不学无术,惹是生非的“花花太岁”,或许有点像《百变星君》里的周星驰,难怪鲁迅先生要骂他。

直至读高二的时候,在一家书店里,看到过一本发黄的文集,估计是放在书架上多年无人问津,里面多有现代文学家的一些作品,如朱湘、梁实秋等人,偶然一瞥,我看到了邵洵美三个字。当年的那条注释又不自觉的浮上脑海,邵洵美,邵洵美,这不就是那个做了富家女婿的邵洵美吗?他居然还有文学作品?

带着这份吃惊,我问了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老师说了很多,现在的我只记得头两句,第一,这个问题很复杂,现在给你说,也说不清楚,第二,高中生就了解邵洵美这样的作家,真不容易。

真不容易?

这四个字我一直都记得,我却不明白,这个“不容易”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是作品的难度?还是语言的深度?或是思想的高度?我都不知道,但我唯一知道的是,邵洵美的文章并不难懂,甚至说很好懂――至少比鲁迅的好懂,而且,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倒是让我一鼓作气把那本发黄的册子买了回来,一口气读完了邵洵美的散文。

再到后来,在现代文学课堂上,教授又再次提到了邵洵美这个名字,教授说,邵洵美是一流的作家,是一流的翻译家,还是一流的出版家,这三个一流,让我尤其记忆深刻,教授还说,鲁迅先生对邵洵美的攻击,是不符合史实的。

年少如我,印象中,这个诗人应该是一个浪漫、富贵、瘦弱的相貌,有着大众情人般的浪漫,总而言之,印象恍恍惚惚,不甚了然。

于是邵洵美这个名字,也逐渐在脑海里一会儿浮现,一会儿被淡忘,像一个模糊不定的影子。

再次走进邵洵美,竟然是在二零一零年元旦的深夜。

意外偶得的《狮吼》杂志,为我窥探现代文学的种种,打开了一扇不知何处的窗子。透过这扇窗子,我看到的是现代文学史中一系列被遗忘、被冷却掉的塑像――邵洵美、滕固、章克标、刘呐鸥,眼前的旧刊物,仿佛是一个堆满蜡像但尘封许久的地下室,虽然蛛网密布、尘垢累积,但这并不能减弱群像们近似犀利的视线。在这份穿透时空的《狮吼》杂志中,我重新又看到了这个熟悉的名字,邵洵美。

关于“狮吼社”,在现代文学界几乎从不被提及,而我却意外地闯入到这个全然陌生的世界,在这些泛黄的刊物里,我读到了邵洵美的文笔与译笔,依然如我童年时看到的那篇文章一样,清丽洒脱,率性自然,有着孩子般的任性与诗人般的坦荡。

我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样的字句,这样的美,并不是任何人可以模仿出来的,我不知道,人生中要经历什么样的历练,才能写出这样翩然的辞章?

我没敢深究,因为它只属于邵洵美。

这位出身富家的公子,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美的篇章。他追逐美,感受美,体会美;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文学的热爱,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胜过对自己生命的热爱,甚至他对夫人盛佩玉的挚爱,对情人项美丽的热爱,也是一种对于世间美好事物的向往而产生的。其实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妄言,他亲自引入的唯美主义思潮,便足以说明这一切了。

邵洵美对美的追求,不是表面上的虚荣与虚无缥缈的理想化,于邵洵美来说,所谓美,是生活方式,是对于现实的热爱,更是他精神的寄托。在那个战争频繁、笔杆子不如枪杆子的年代,他的选择,既是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于自我选择的认可。

倾其所有办的刊物,不遗余力扶持青年作家。与其说出版是邵洵美人生中最大的追求,不如说是他的事业。他挥金如土,但却未曾浪费在声色犬马上,这是一种境界。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有闲有钱而且还有学问的贵族阶层,邵洵美办刊物、办印刷厂,全是身体力行,直至现在,那些曾经供职于“时代印刷厂”的老工人们,早已是年逾耄耋的老人,但一旦听到邵洵美这个名字,他们的眼睛里仍然会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邵洵美仗义疏财,慨然帮助有困难的朋友,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灿烂的亮点之一,这是他有别于其他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方面。宴请萧伯纳,是他买单结账,但他却只在临终前告诉了狱友贾植芳一人,结果成了一桩悬而未决的历史公案。此外,入股徐志摩的新月书店以助其摆脱困境;接办张光宇等画人面临难以为继的《时代画报》;章克标曾经受过他的救济,徐悲鸿在法国曾接过邵洵美递来的钞票,夏衍、丁玲、季小波、方光焘等都被他资助过。受惠的友人不胜枚举。甚而在他自己因战祸几乎破产的时际,他还拿出家私接济《大英夜报》度过难关。

他只顾奉献,不知索取甚至回报的精神,现在似乎已经绝迹了。

记得有一位老作家写回忆录,他说,邵洵美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个在于唯美主义的介绍,另一个在于对英美文学的翻译。他说错了,邵洵美最大的贡献还有一个,是在孤岛时的抗战贡献,只是说,因为鲁迅先生的一句注释,邵洵美的这些贡献,已经刻意地被人遗忘掉,但是历史是不会说谎的,一切烟消云散之后,真相总会浮出水面。

邵洵美外形瘦弱,甚至脸色苍白要涂脂抹粉才能勉强出门,生活精致如他,被当作“颓废文学”的代表作家,甚至连大洋彼岸的李欧梵都谑称其“因为他最不符合有社会良知的‘五四’作家之典型”,这类作家,在现代文学尤其是海派作家中,不胜枚举――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章克标、、叶灵凤、林微音……随便一数,就是一大堆,无一例外,这些人所获得的评价,都不高。

与他们同时代,还有一批作家――鲁迅、郭沫若、周扬、欧阳予倩、夏衍、阳翰笙、田汉、成仿吾……前者有多少,后者也有多少,前者与后者有些是朋友,有些也是论敌,但是在一九四九年以后,前者为何默默无闻,而后者则以居庙堂之高?这个矛盾,究竟来自于什么地方?

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反思,我终于大致明白了,前者多半是“英美派”作家,而后者则多半是“日俄派”作家,在一九四九年之前的中国,其现代化是走的“英美”的路子,但在一九四九年之后,“日俄”尤其是苏联又成了中国现代化效法的对象。而邵洵美,恰恰是从“日俄”转向“英美”的代表人物,他这一转身不打紧,让他在后半生一直过着贫苦交加的日子。

比如说他办的《狮吼》杂志,就是一个典型。

这份杂志以前是二十年代由滕固、方光焘等留日学生兴办,结果或因为办刊方式有误――说白了就是借鉴日俄等国同人文学刊物的形式,当时的中国竟然找不到了出路,不得不办办停停,但是邵洵美接手后,按照英美文学刊物办刊的路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场,还办起了《金屋月刊》,正是因为他当时的“华丽转身”,导致了他晚年的“抬不起头”――但这,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化的第一次重要尝试,若是没有邵洵美的“转型”,哪里会有如此绚丽多彩的海派文学?

鉴于此,在看邵洵美在抗战中的坚定立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五弟邵式军卖国求荣,成了汪伪政权里炙手可热的人物,并派人携带五千大洋来拉拢邵洵美,邵洵美不但不为之所动,在上海以“郭明”为笔名,发表了十几篇号召抗日的时评,而且还翻译出版了的《论持久战》,恼羞成怒的日伪,一再企图笼络邵洵美,邵洵美一边与敌人周旋,一边还写出了反映敌后抗战的《游击歌》――这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抗日长诗。

现在的读者很难想象,孤岛对敌斗争的残酷性。在当时的上海,敌特遍布全市,“七十六号”特务机构枪声不绝于耳,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邵洵美凭借其过人的胆识与勇气,做出了同时代唯美主义文人甚至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份侠肝义胆,乃是源自于他对美的理想,这种美,是大美,更是辽阔史诗般的雄奇壮美。

一位评论家说,我想不明白,沉沦颓废的郁达夫,怎么会成为宁死不屈的烈士?我也想不明白,瘦弱斯文的瞿秋白,如何敢于面对敌人黑洞洞的枪口而高唱国际歌?

当然,和李欧梵一样,这位评论家必然也不理解邵洵美。

也许,生性如是的邵洵美并不需要别人去了解。

邵洵美的晚年在牢狱里度过,入狱原因不详。

不过探求那个年代入狱的原因,也是荒诞不经的。文坛耆宿如聂绀弩、张光年、贾植芳都有过坐牢的经验,聂绀弩以现行反革命入狱,以历史反革命出狱,成为了中国现代知识界的大笑话,在那个浩劫的年代里,没有道理可讲,我想说的是,邵洵美面对自己的入狱,是一种坦然。对于鲁迅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对自己的批评,他仍未迁怒于鲁迅,他仍对狱友贾植芳直言相告――“鲁迅先生是值得尊敬的!”

这是一种胸襟,也是一种如海般的肚量。

宿新市徐公店翻译范文第5篇

网络上很容易就能检索到郑振铎在上海、福建的故居,而寻找他在北京的故居可真不容易。在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终于在郑振铎的儿子郑尔康所著述的《我的父亲郑振铎》一书中,发现了他们一家在北京生活的线索,不过那时的郑振铎已步入知天命之年,而他第一次来北京则要追溯到他19岁的时候。

家境窘迫发奋苦读

1917年夏,郑振铎第一次来到北京,在亲戚的资助下,考进了北京铁路管理学校(现北京交通大学)。当时可能是寄宿在亲戚家,如今地址何在,已无从考证。他每天上学、放学要步行三四个小时。为了省钱买书,他从来不吃早饭,中午也常是以大饼或烤白薯充饥。特别难过的是冬天,北风刺骨,他只有一件薄薄的棉袍,里面贴身仍穿着夏天的单衫,手上、脚上都生满了冻疮。

1898年,郑振铎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个穷苦的家庭。因为是长孙,他的祖父非常高兴,办“三朝”那天,祖父请了算命先生来,算命先生说其孙子“五行缺木”,于是祖父就给他起了个“木官”的小名,大名为“振铎”,有摇铃发出号召,一呼百应的意思,希望他将来能干一番大事业。

郑振铎童年时,他的祖父和父亲相继亡故,依靠母亲做针线女红活计维持生活,勉强读完了高小。

他很小的时候就爱听人家讲故事,也爱摆弄一些小玩意儿。他有一位表舅好讲《三国》和《聊斋》,而母亲讲的“蛇龙哥”等许多美丽的民间故事更让他心驰神往。他那时无钱买任何玩具,不知怎的,却养成了一种收藏癖,什么破铜烂铁常常摆满了他床边的角落。他最爱收藏的是大人们抽烟后丢弃的烟纸画片。

高小毕业后,郑振铎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昂贵的学费是他母亲很难承担的,有几次因缴不起学费,郑振铎竟被校方勒令停止参加考试。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发愤读书,成绩居然很不错,尤其是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他自己买不起书就向人家借,有时是整部整部地抄。一次,向别人借了一部《文心雕龙》,利用整整一个暑假,把它抄了下来。

集陶俑献故宫

新中国成立后,总理提名,郑振铎被任命为第一任文物局长和考古研究所长。其实当初郑振铎并没有留下“做官”的打算,只想等全国解放后,回到上海去照样教他的书,进行学术研究和写书。但他还是接受了任命,很认真负责地当他的“局长”和“所长”,并且把全家都接到了北京,在西四牌楼颁赏胡同安了家;他收集的那些陶俑用火车运到北京后,直接拉进了故宫博物院。

这处西四牌楼南边的颁赏胡同13号,与清朝“铁帽子王”之一的礼亲王比邻。当时是座小小的四合院,黑漆门扇上写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对联。院内有回廊,画栋雕梁,靠西一月亮门内还套有一小院,显得十分幽静雅致。如今的13号院早已连门牌都不知所踪,问了住在附近热心的老大爷,才找到13号院的位置。和现在很多北京的名人故居一样,这里早已被分割成了很多户,成了个大杂院。

说起收藏陶俑,要从郑振铎1921年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说起。一天,他偶然发现几件精美的陶俑,要价不高便买了下来。在编辑《中国历史参考图谱》时,他时常查看有关古器物书籍,发现书中多载有古陶俑,对研究古代文化生活很有用处,便萌生了收藏陶俑的念头。

郑振铎收藏陶俑从来不惜花钱。有一次他独自去苏州,在一家古董店被一尊童俑吸引住了,店家要价很高,经几番讨价,最后倾囊买下,可却发现回上海的路费都没有了。

抗战胜利后,郑振铎看到市场上流散着大量从古墓中出土的各类陶俑,成为外国人抢购的目标。为了减少并防止这些文物流落海外,他不惜举债与实力雄厚的国外公私收藏机构相比争,为此他不得不在夜阑人静时拼命撰写和翻译文稿,以偿还债务。1947年春到1948年冬近两年时间,郑振铎共集得从汉魏六朝至隋唐的陶俑近500件。冰心曾回忆,她去拜访郑振铎,看见他的书斋里,书架上下乃至地上,摆满了千姿百态的陶人、陶马、陶屋以及兽头人身的十二生肖陶,怒目圆睁、浑身肌肉的武士,深目鹰鼻、满脸络腮胡、手牵骆驼的西域商人……栩栩如生,呼之欲舞。

1952年,郑振铎将珍藏的陶俑全部捐献给故宫,一来弥补博物馆藏品之不足,二来裨益科学研究。

嗜书成“癖”

郑振铎位于黄化门街17号的住所,大约是1950年底搬过去的,曾经是文化部宿舍大院内的一座独立小院。当时由于郑振铎要把上海家中的藏书都运来北京,之前的那座小院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于是只得另择了这处“新居”。

郑振铎藏书,几乎与搜集陶俑同时开始的。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四马路中段的旧书铺,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战乱,除涂炭生灵外,书籍也必遭其灾。“八・一三”的战火,将他寄存在上海虹口开明书店里的100多箱古今书刊全部化为灰烬,20年心血付之一炬,使他痛惜万分。然而,当他几经周折,历尽磨难从书商手中买到比英国莎士比亚的剧本还早300多年的《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的“国宝”时,高兴地把自己的大衣和帽子都丢了。战后,也是存世书籍散失之时,为了减少珍贵书籍流向海外,郑振铎拼尽全力抢救,倾其家资借债进行收购,甚至把自己的剩余藏书卖掉一部分,换得钱来收购词曲、戏剧方面的珍稀版本,与各路商人进行竞争,得千百种书。

郑振铎在《永在的温情――纪念鲁迅先生》一文中写道:“我所藏的书都是很辛苦地设法购得的;购书的钱,都是中夜下疾书的所得或减衣缩食的所余。一部书都可以看到自己夏日的汗,冬夜的凄栗,有红丝的睡眼,右手执笔处的指端的硬茧和酸痛的右臂。”对此郑振铎先生则欣慰地说:“为民族效微劳,则亦无悔!”

在黄化门街17号住了六七年,随着郑振铎继续不断地买书,原有不算少的房屋又大有“爆满”之势,于是全家只得又一次另择新居。

未能入住的“新居”

这一次乔迁的新居,是靠近新街口的宝禅寺胡同内。这里的院子很大,假山、池塘、亭、榭、楼、阁一应俱全,简直是个“大观园”。房屋也足够容纳下郑振铎那10万册藏书,他对新居十分满意。在搬迁过程中,他曾多次带了朋友来参观。不过大家有些奇怪的是,这座中式旧宅院,何以有些地方改成日本式的呢? 譬如门,都是日式的拉门,而有的房间里铺设着“榻榻米”,后来他听人说,这里在日伪时,曾是川岛芳子的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