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教育教学论文(精选5篇)

  •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修订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系统比较(详见文末表格。) 教师可以根据修订分类学理论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来设计合理正当的教学目标。例如,《细节描写作前体验》的教学目标设置: 目标1:使学生了解细节描写的含义以及作用。 目标2:使…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精选5篇)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理论依据

在教学目标分类研究领域,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以及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最具有指导意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把学习结果分为三类:认知、态度、动作技能,其中认知又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三方面。加涅的学习分类结果主要按照学习结果对认知领域目标水平进行了划分,而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吸收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将四类知识与六类认知过程相结合构成二维的分类表。

修订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系统比较(详见文末表格。)

教师可以根据修订分类学理论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来设计合理正当的教学目标。例如,《细节描写作前体验》的教学目标设置:

目标1:使学生了解细节描写的含义以及作用。

目标2:使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目标3:让学生理解《叙述类文体细节描写》发展性评价参照标准。

目标4:根据层级表引导学生评判细节描写语段层级。

目标5:总结细节描写语段升级的策略。

目标6:学生能选择合理升级策略修改升级语段。

二、实践研究

1.探索

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以及修订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笔者尝试将高中作文教学目标体系构建成为四级。一级目标写作素养;二级目标为写作能力、价值标准;三级目标为写作知识、写作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级目标包括生活体验和素材积累、写作专门知识、基本技能、高级技能。 2.表述

高中作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着重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第一,学习主体。作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陈述,避免以教师的角度去陈述。作文教学目标应该采用“学生能……”的表述形式。

第二,行为动词。作文教学具体目标的措辞应该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评估。因此要尽量用外显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写作行为。可测量评估的行为动词如:再认、回忆、解释、举例、分类、概要、推论、比较、说明、执行、实施、区分、组织、归属、核查、评判、创新、计划和建构等。

第三,行为条件。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境和和条件下完成写作活动,如写作情境、工具、时间和空间等。可用“通过小组合作……”,“在10分钟内完成……”等。

第四,表现程度。指的是学生学习后通过外显的行为所达到的水平程度。通常采用的表述形式为:“在60分钟内能写出800字左右的作文”,“能从老师给出的语段中找出对人物 形象的细节描写”等。

三、实践研究的意义

1.具体了目标转化技能

以叙述类文体写作中《刻画鲜明人物形象》为例,根据原有经验制定的目标之一是:初步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新的教学目标修改为: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规则要素,能用这样的规则去辨识、评判语段中的正、侧面描写。

2.具备了目标定位技能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 素描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88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艺术,使用的工具是毛笔、墨、砚台、绢或纸。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每一种题材又分写意和工笔两种技法,其中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一种门类,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洛神赋图到明清的肖像画,工笔人物画逐步走向成熟与写实。到了近代,徐悲鸿将西方的素描写实画法融入到了工笔人物画中,使得素描进入了中国画教学的环节当中。而近些年,对于传统绘画的传承的研究,使得在教育界引起了素描教学的讨论。

一、中国工笔人物画的造型特点

(一)工笔人物造型发展

在中国绘画形成之初,没有工笔与写意的分别。绘画的用途用来记录或者训诫的功能,魏晋南北朝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描绘了曹植的洛神赋中凄美的神话爱情故事。《列女仁智图》记录了当时时代所推崇的贞洁烈女。这两幅图中的人物造型较画面来说比例比较小,人物清秀,五官描绘较为概括,人物的结构和比例相对比较不准确。但表现了一种优美空灵的感觉。

唐宋时期由于封建统治的高度集中权,使得绘画有统治阶级掌握,为统治阶级服务,出现了《历代帝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宫乐图》等描绘帝王像与宫廷内部贵人生活的画卷。人物造型上也富有唐代的以胖为美形态,宋代出现了全身的皇后像,以人物本身的特点为主。元明清时的肖像画逐步成熟起来,以专门画帝王像为主,到明清肖像画更为写实,抓到了人物的特点,染发上也立体了一些。

总体来说,由于与西方的联系,从元明清开始西方绘画的写实也是对人物画有一定的影响,但还是保持住了传统工笔的画法与气质。

(二)现当代工笔人物的造型

经过了文化的冲击,中国画对于传统的传承有些疏离,这时西方绘画大量的涌入,影响了一辈的中国艺术家们。这些艺术家走出国门学习西方艺术与文化,他们推崇写实的绘画模式。将写实的基础教学融入到中国画教学当中去,出现了一批写实功底强的中国画艺术家,例如徐悲鸿,蒋兆和。现当代的工笔人物造型也趋于写实,而素描教学也成为国画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素描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中的目的

在艺术教育中,素描是基础课,因为素描写实特点,素描教学中注重学生对对象的具象把握,对结构的理解。运用透视学的原理,利用点、线、面、光影等元素,强化对象的特点。

(二)工笔人物画素描教学与时俱进,革新的素描方式

工笔人物画素描教学因结合了中国画的特点,在素描上对光影的要求降低,提倡用大量的线条来塑造造型。

三、工笔人物画素描教学中的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中国画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很多高校还是讲西式素描完全照搬的搬进中国画教学的课堂。在学习素描时就是光影明暗来塑造体积,对于线的理解很片面,甚至到纸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线条来表现体积感。

(二)教学观念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陈旧、单一的素描教学观念如法适应当代大众的艺术审美。教师一直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机械师的联系方式使得教学处于僵化的状态。高校应当认识到如何利用素描的优势一面,结合本专业的发展进行教学。室友扎根本土的传统文化,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高校的国画素描教学水平才能逐步提高。

四、如何完善素描在工笔人物画教学的运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推行阶段式教学

首先,高校应明确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早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基础上,通过素描技巧的训练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对线条造型的理解力以及绘画能力。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明暗和光影的内容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国画的素描教学中要摒弃明暗和光影,明确训练学生以结构,线条为主要方向的教学。

(二)鼓励创新,尊重学生的个性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核心要素。素描的发展并非停滞在某一时间段,素描教学不仅能体现艺术闻名的繁荣,在现今的中国画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断的变迁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要坚持与时俱进,积极了解和吸收新的艺术思想。尝试将中国画与素描较好的融合,改变学生观察对象的方式和作画方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的中国画素描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观念陈旧和缺乏创新等问题。所以,各高校还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事进行阶段式的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尊重学生的个性。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其更切合本专业教学目标。从而实现符合时展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裴琳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2]孙万秋.论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教育教学研究,071002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因为只是凭感觉讲故事,许多老师并不了解这种教育文体的来龙去脉和本质特征,有的不加选择地记录一切琐事,叙事成了“流水账”式的生活记录;有的叙事缺乏逻辑条理,没有诠释出叙事中的内涵,失去了教育叙事应有的意义;有的老师选择的叙事内容不恰当,既不能提升自己也无法启迪他人。看来,小文章里有大道理,要想写好教育叙事,我们仍需要了解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叙事,或称叙述,是人们经常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指通过口头、书面或映像的形式描述所发生的系列事件。通俗的讲,叙事就是“讲故事”。[1]20世纪80年代“叙事研究”被应用到了教育研究领域,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式:教育叙事研究。因为这种研究方法亲近教师、贴近实践,很快受到教师们的欢迎。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也提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最好的方法就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真实的故事”。[2]

具体说来,教育叙事,就是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体悟理解。[3]在规范的学术研究中,教育叙事只是教育叙事研究中的一部分,叙事是为了创建一个供专业研究人员研究的文本材料。但对于老师们来说,写作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检视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发现和体悟教育教学的意义,进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的过程。尽管有学者认为教师个人的教育叙事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教师本人而言,它是一种最易起步的教育科研方式,是一种“草根式”的写作,是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教师写作教育叙事的意义

1.留存精彩的瞬间

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学不能从抽象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生活世界中去寻找。”[4]审视教师每天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每位教师的生活中,都曾经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教育事件”。这些教育事件不管是带给我们创造的惊喜、失败的沮丧,还是悠远的哲思、深切的感动……都蕴含着教师丰富的教育智慧,洋溢着鲜活的生命气息,折射出众多教师各不相同的实践智慧和教育个性。可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把它们记录和整理出来,这些蕴含智慧和意义的教育事件往往会从我们身边不经意地掠过,再也难觅踪影。反之,如果我们能把那些引起我们深切感受和思考的事件通过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教育记叙文”就能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所以,教育叙事,能“让我们把生活中偶然的教育事件历史化,把平凡的教育生活意义化,把过去的教育经历永恒化”[5],是我们敞开教师生命意义之门的重要方式。

2.俯瞰熟悉的风景

教育叙事虽然“叙”的是教育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点滴琐事,但教师叙事不是为了保存记忆中的往事,而是为了在故事中重温教育经验、体验教育过程,对教育生活作出意义的梳理与提炼,将原初的教育经验提升成为知识性经验的过程。因而,展现故事是次要的,在展现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前所未有的教育意义才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故事虽然谈的是旧事,但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应是新的启示。此时的回眸和叙述,不是简单的“回头看”,而是使自己能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来俯瞰熟悉的教学实践。要“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能“解析现象背后所隐蔽的真实,从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6]

3.展现“缄默的知识”

教师知识有着不同层面,如同一座冰山,外显于水面的是认知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它决定着教师“知道什么”,隐藏于水面下的是实践性知识,它镶嵌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教育情境中,决定着教师“如何做”。这种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长期实践中的智慧积淀,通常是内隐的、缄默的,但却是教师理解和解释教育教学事件的最直接的知识来源,它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如何洞悉和把握自己缄默的个人实践性知识也就变得格外重要。

撰写和描述故事是探究、洞悉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最佳方法。叙事本身是一个意义澄清的过程,我们在故事中表达出来的东西,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一些内在的、自己所不能看到的东西。教师对故事的撰写与分析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包括“如何做事,何时何地做这些事情”这些认知性的技能,更表述了自己“如何看待和诠释与教学行为相关的事件”这些价值观念的问题,展现和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教育观念,将原本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缄默知识”表达了出来,从而更好地发现自我在认识、行为等方面的不足,发掘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惯性行为的深层意义,教育叙事因此成为促进我们增长实践性知识、提升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方式。

4.超越日常的自我

教育叙事,叙述我们自己教育生活中的故事,每一次叙述都能促使我们沉静思考,质疑自己习惯化的教学行为,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的解释,追问教育的终极意义。因此,讲故事的过程是一个品味、体验、发现、评价、判断的过程,是我们对自我教育生活不断发现的过程。它让我们发现自己平常教育生活中蕴涵的丰富意义,也在不断地让我们驻足沉思,走出“惯性”,改进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促进我们提升日常教育生活的质量。教育叙事,让我们在“接近自我”的同时“超越自我”,真正获得我们作为教师生命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5.生长“草根理论”

“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7]教育叙事让教师亲历的教育生活自己说话,让我们在与自己的教育生活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产生基于自身教育生活的、带有自身生命体温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考。这种教育的理念或思考来源于我们自身教育生活的知识,是我们自身的教育生活经验的结晶。它“不仅为教师已经历的事情提供有意义的保留形式,而且还提供一扇向前看的窗户,帮助教师在遇到类似情况之前就有所准备。”[8]正是在这个探索实践——叙述记录——反思整理——追问提升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草根理论”,从一个教书匠转化为一个教育家。

6.创建开放的文化

叙事,是人类表达、交流的方式,讲故事的人在讲述中不断整理自己的思路,驻足反观自己的经历,听故事的人获取故事经验的启示意义,因此叙事具有教育意义。教育叙事创建了一种叙事者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的开放的文化。一方面,作者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所识、所感、所困和所悟通过写教育故事表述出来,为教育同行、专家、学者等众多不同角色的人创建了一个可以评说、讨论教育问题的平台。另一方面,阅读和倾听教育故事的人“可以设身处地的把自己置身于故事所描绘的教育情境之中,把这个故事作为一个教育案例认真地加以分析、梳理,认清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规律或原则,在阅读和倾听中,把别人经过探索、努力得到的经验转变为自己的某种知识,为我所用,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和发展。”[9]因此,教育叙事创造了一种分享思想,共享知识的有效方式,无论对叙事者还是读者,这种沟通和交流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的惊喜和进步,这种多向、开放的教育文化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学习、交流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叙事的文体特点

1.寻找熟悉中的“陌生”与“冲突”

教育叙事可以是记录自己一次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发掘亮点”;可以叙述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呈现矛盾和问题,“展现机智”;可以讲述自己与学生交往中的一个故事,“追忆难忘”;可以呈现自己在教育事件中的困惑与遗憾,“反思缘由”……一个好的教育叙事,不仅是教师自己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也是其他老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学习的镜子。因此,要想让自己的教育叙事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反思,教师要学会“寻找”自己“熟悉风景”中的“陌生”。要搜寻那些看似平淡无奇却对自己产生深层影响的故事,要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中发现问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发掘与选择题材,让自己讲述的故事具有“陌生化”效果,从而让自己和读者都有新的发现。

2.追问故事“背后的意义”

叙事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其背后的研究,并不如讲故事那样简单。其实,“鲜活的故事只不过是教育意义披在身上的一件漂亮外衣,叙事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在于发现和阐释故事背后的意义。”[10]如果纯粹是讲故事,没有专业的视角,教育叙事就和一个文学报道没有区别。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鲜活的故事讲述出来,还要对自己的教育故事进行解释,必须穿透这些故事和叙述,透视其背后的意义。让故事体现你对该教育事件的思考和理解,反映出你的教育价值观和教学哲学。只有这样,才能发展自己对教育的洞察力,促进自身发展。对于阅读者、倾听者来说,才能够从这些思考阐释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你的教育叙事才具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3.在叙事中把自己“摆进去”

作为一种研究,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仅仅用事实说话是不够的,在故事中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意味着你要有直面自我的勇气和胆识,能够敞开自我,直面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将自己的自信与成功讲述出来,而且能将自己的失误与遗憾显现出来。把自己“摆进去”,意味着自己要对这些问题追问和反思,在思考反省中重新建构自己对这些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解。把自己“摆进去”,还意味着自己不是一个“旁观者”,也不是一个“评论家”,而是要在反思和追问中对教育问题有新的理解和发现,有新的行动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此,叙事才能成为你提升自我,改进实践的有效专业发展方式,照亮你未来的教育生活。

四、如何写好教育叙事

1.学会观察与积累——“从今天起,每一天都仔仔细细地过”

写教育叙事离不开大量鲜活的素材,这些素材要靠平时点滴的积累。老师们应该学会“戴着教育的眼镜看世界”,做个教育的有心人。例如常看报刊杂志时政新闻,时刻关注专业期刊的教育动态,学会从日常纷繁的教育现象和事件中发现值得我们研究和分析的案例,学会通过写教育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生活中发生的点滴感受、产生的问题、与同事的讨论甚至是身边同事对某一教育现象的抱怨。我们要不断培养自己对教育的敏感性,提高自己教育研究的眼光、理解力和判断力,事事处处留意身边的问题,关注身边的事情,“慧眼识冲突”,从平淡中发现精彩,找到蕴含丰富意义和价值的写作素材。

2.唤醒自己的教育意识——“故事,使我们成为自己想做的人”

对教师来说,素材的积累只是一个基础,要真正开展研究,还需要对经验和故事进行“发酵”,体会其中蕴含的教育问题,并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提炼,深入理解该故事中蕴含的问题。教师在叙事中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反思和挖掘自我,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叙述和发现中主动发掘和提升自我,让自己走出庸常的状态,成为自主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成为我们自己想做的人。

3.不断尝试和创造——“有行动才有故事”

如果说作家用自己想象创作,那么教师就是用自己教育行动创作。“所谓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际上是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行动。

[11]教师叙述、解释自己教育生活的前提,在于他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生活要有思考和行动。为了更好地积累素材,老师需要积极对日常教育实践进行变革,不断尝试用新的行动去完成教育的过程,在探索和变革中,你会经历常规教学中所不曾经历的故事,而这些在变革中发生的故事,往往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反之,很多教师之所以无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主要是因为没有用心思考的习惯,没有学习和改进的动力,所以自己的教育生活永远是“平平淡淡、一如既往、习以为常”,只有当教师创造了自己的教育实践,他才可能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故事。

4.让常识与专业对话——建构自己的文化工具箱

“出色的教育故事总是悄悄地把教育道理隐藏在教育冲突和教育矛盾中。”[2]教育叙事不仅是描述一个现象,讲述一个故事,而且是要求老师要把对事件的考察、描述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联系起来,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教育事件。要写好教育叙事,要有足够的理论视角,只有这样,在叙事的过程中,才知道如何组织事件,才知道事件组织起来后能表达什么样的理论主题。如果仅仅是用事实说话,缺乏对体验感受的反思,那么即使你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这“经验”也会显得单薄、缺乏深度。

“对教育现象的深刻理解应该来自“常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对话。[13]师要学会建立自己的“文化工具箱”(布鲁纳Bruner, J.),即努力使自己拥有丰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了解国内外人文学科的前沿进展;拥有丰富的、深刻的理论洞察力;不断吸收外来的教育知识、教育思想资源,不断触动自己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发现有价值的叙事题材,并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和观念,从自己的故事中“解读”出内在的理论“意义”,使人们从故事中体验、思考和理解教育的真谛与价值。

5.学会深描——让故事引人入胜

教育论文的基本形式是用“论证”的方式“讲道理”,教育叙事的基本形式是用“描写”的方式“讲故事”。教育叙事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故事的是否保持了描写和分析的“深度”。“深描”能够让你将日常教育事件制作成引人入胜的教育故事。

(1)深度描写细节

在叙述时,你要把自己当做一个作家或是画家,充分关注故事所发生的特定背景,要对当时的情境做细致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对一些细节的描述,运用一定的叙述手段和技巧,如倒叙、深描等文学手法,把读者带入现场,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描写事件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那些能引起老师们共鸣、难于调控、意蕴深刻、值得反思的细节,尽量具体地描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反思和阐释拥有扎实的“根据地”,同时要注意用词鲜活、行文活泼,叙述有吸引力。

(2)深度揭示故事中深藏的教育意义

“深度描写”并不意味着描写词语丰富或华丽句子的堆积。描写的“深度”其实取决于所描写的故事背后是否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教育叙事并不直接论述教育道理,但是,教育叙事又需要讲故事的人有自己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然后再把这些教育道理巧妙地隐藏在自己的“描写”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故事都具有多重意义,每个读者对故事或经历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光讲故事或事件的经过是不够的。还要把你对这件事情的理解表达出来。只有在叙述的过程中对事情进行解释,你对事件的理解和故事中的内在意义才能被别人领会。因此,在叙述事件时,不仅要叙述故事情节,还要尽可能地描写自己在事件中的心理状态,在其中夹杂些对细节的感悟及反思,做到夹叙夹议,使故事中的教育意义外显。但要注意事例和理论不是两张皮,而是融于一体、水乳交融的。理论蕴含在故事字里行间的叙述中,体现在基于故事内容的适时而巧妙的议论、抒情中。

(3)围绕主题描写和阐释,形散神不散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技工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绘画和工艺造型能力、设计能力、实操应用能力。而作为培养上述能力的最基本课程 素描教学,其对培养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前,技工教育描素教学上存在一些困难和弊端,成为了提升技校学生美术技能应用能力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逐步构建与普通美术专业有所区别,又能充分体现技能人才培养鲜明特色的素描教学体系。这是技工教育素描教学中应当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素描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言

素描造型是提升学生美术形象思维和造型能力的基础课程和主要手段,对学生美术实操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起着最全面的基础作用。如何针对技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技工教育素描教学方式,以更好适应技工教育美术应用专业的技能需要,成为了技工院校美术教学的重点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体会,通过分析现状和问题,就完善技工教育素描教学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二、技工教育素描教学现状

素描是一种用黑、白、灰的层次变化或有节奏的线条来描绘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明暗、立体感、空间感、质感、量感的绘画形式,其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而全面地观察对象、准确而客观地表现对象的能力,是提升美术设计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一,学生美术基础普遍薄弱。本人连续几届对初入学的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其中92%的学生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相当于零起步,其余8%的学生中,都是考不上高等院校或家庭经济困难的美术生,存在底子差、基础弱的突出问题。[1]第二,忽视素描理论培养。不少人片面地认为素描画得好不好,仅取决于 手艺 或 技巧 ,出现了重技法轻理论的倾向。一些教师对素描理论知识的讲授,授课范围仅限于对构图、结构和明暗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并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素讲解。多数学生对书上的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大,造成学生素描理论素养薄弱,存在单一学技巧错误思想。有些学生常常一屁股坐下去埋头画半天,缺乏素描思论的指导和自身思考,学习效率低下。[2]第三,忽视造型艺术思维培养。一些师生在素描教学中,素描训练方法僵化,孤立地强调明暗层次光影虚实的照片效果,追求表面的肖似、华丽和面面俱到,没有培养学生用自己感官去体察造物的素描态度,以模仿拷贝为手段,一味追求逼真的刻板 死描 。这种重写实轻表现的训练方法,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创造性的艺术思维,即使学生具有了较强的素描技巧,也不能自觉地和专业设计相结合,以致在后期的专业设计中无法用所学的素描技法把创意转换为明确的视觉语言。[3]

三、对技工教育素描教学的思考

第一,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开展适用性教学。针对技校生美术基础薄弱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从最基础的知识点教起,依据课堂练习反映的问题为讲解点,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帮助学生理解素描表现规律,增强学生学好素描的信心。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加强多视角的静物塑造练习,培养学生对事物空间感和造型的把握,学会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然后再引导学生掌握构图比例,运用素描的表现手法表现物体的结构、透视空间关系,逐步提升学生的素描塑型能力。在此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素描技能示范,将描素学习每一项技法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解决其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其解决学习难点。

第二,坚持理实并重,在素描训练中精心嵌入理论教学。虽然素描学习强调实践性,但它必须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学好、用好前人经过长期实践探索、不断总结出来的素描理论,可以避免学生步入误区,陷入盲目摸索,提高学习效率。但许多学生不愿意学习书上的理论知识,无论是教材还是辅导书,总是找到范图就画起来。因此,在素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精心将素描理论知识整理出来,嵌入在课堂实训讲解中,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实操,提高素描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加强速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造型能力。速写是素描的基础,是锻炼并迅速提高素描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速写练习,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造型能力,而且还会提升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本人教学实践中发现,不画速写的同学,相对于坚持课内外都画速写的学生明显在对事物的构图、造型把握的准确度上会弱。尤其是技校生在观察、动手、审美和创造能力方面相对薄弱,其自身的素描水平还普遍较低。因此,在技工教育素描教学中,要注重加强技校生的速写训练,帮助学生分析研究优秀的速写作品,通过 线描法 和 线面结合法 ,引导学生用最简单的线条表现勾画出人物、静物的特点和造型,这是培养学生的造型构图、设计分析及方案评价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四,培养创作意识,提高学生美术表现和创新能力。要根据技工院校的专业特点,结合室内设计、装饰构造等专业技能要求,从素描基础技能架构、视觉语言与形式基础、素描限色创意表现等方面入手,将素描教学与创作培养结合起来,提高的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空间联想和设计思维意识培养,使素描基础技能实训与感悟视觉造型锻炼结合起来,挖掘学生个性独特的表现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的独立性,鼓励他们用素描语言来表达创作体会,提高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艺术的起点,离开了素描就谈不上艺术。素描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必修课,它肩负着奠基石的作用,需要技工教育美术教学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技能应用为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创新型的高技能美术人才。

作者:张媛 单位:广东省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祝海.试析Flas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J].无线互联科技.2014,(11):214.

描写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传统教学;多媒体技术;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7-040-0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从语文学科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需要。以往的语文传统教学重积累、重感悟、重写作,以教师讲解为主,但课堂氛围相对而言显得比较单调、乏味、枯燥,随着计算机信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日臻成熟,多媒体教学受到诸多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既增强了直观性、情境性,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更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既然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各有利弊,我因此设想:何不将两者整合一下,取其优势,避其缺陷。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教学单元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尝试了多媒体单元教学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1 把握小说要素,厘清阅读要点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平时有机会读小说,但真正意义上在课堂上学小说,却是个新鲜事,现行中职语文教材的第六单元就收录了三篇名著节选----《水浒传》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三国演义》之《群英会将干中计》、《红楼梦》之《林黛玉进贾府》。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这三篇小说,并能够举一反三地掌握小说阅读的技巧,我先在授课之初给学生讲清楚小说的三个要素: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让学生牢牢把握住这三个要素的相关内容: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一般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基于此,让学生通读三篇小说,同时找出各篇小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小说的主要人物。至于故事情节留个悬念,让学生在以后的多媒体教学中去发现、学习。

2 利用多媒体,提升阅读力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在中职学校小说的单元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我们的做法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通过观摩演员的精彩表演来欣赏小说所展示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直观地领悟小说的故事情节。在视频中,林冲的隐忍仁义、周瑜的豪迈精干、林黛玉的谨言慎行、王熙凤的机变逢迎等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各具特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感受非常直观、清晰,很好地领悟了情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群英会将干中计》的情节发展十分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甚至还有尾声;《林黛玉进贾府》只有开端、发展、高潮,没有明显结局,而且故事情节发展阶段由于人物众多还比较复杂。为此,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分析地学习、比较地学习,基本掌握了小说阅读过程中关于情节结构的分析技巧。这种学习方式既增强了语文学习的直观性、情境性,又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借助传统教学,巩固学习成果

传统语文教学认为积累是基础,感悟是关键。感悟的一个指向是熟读后的精思。只熟读而不善思考,没有感悟,便会成为书橱,终无所获。古人强调感悟,强调学习者自悟的过程,避免了由于教师讲授过多而窒息学生自由思考的尴尬。感悟的另一指向是整体把握,模糊性理解。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也曾说:“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是常读常新的,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读去体会。教学中应该是有所懂有所不懂,没有必要把每句话都解释清楚。再次,传统语文教学也强调运用。一方面是指用“感悟”中形成的语感能力去阅读新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是指用已经形成的认知能力去写作。传统语文教育的整体思路是先记诵、再开讲、后作文。以“写”为主,较好地规避了眼高手低的现象大面积出现。

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观看视频、掌握情节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和审美情趣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写小传,并且鼓励学生把自己写的小传拿到课堂上来,与大家交流、分享。这些小传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人耳目一新,也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使学生自主、独立、有效地完成了小说人物形象分析这一重要环节的学习,并且牢牢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分析的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比单纯的传统语文教学更加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因而更有生命力。是一种十分适合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孙立仁.教学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 葛道凯. 让学生有更好就业质量. 中国新闻周刊,2011.2.22.

3 孙立仁.教学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