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的作文(精选5篇)

  •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爸爸半梦半醒,迷迷糊糊不耐烦地答道:“知道了,知道了。” 妈妈走出不多功夫,天空就开始乌云密布,一阵电闪雷鸣之后,紧接着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可睡眼惺忪的老爸,早就忘了妈妈临走前交代的任务,依然躺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打瞌睡。 妈妈办完事回来了,…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精选5篇)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范文第1篇

打开我的记忆阀门,许许多多的故事组成了一张张家庭影片。其中令我最难忘的是那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镜头。镜头里主人公不是别人,而是我的爸爸和妈妈。

记得那是一个周末,天黑沉沉的,满天的乌云越积越厚,看样子,似乎要下雨。妈妈有事出去了,走前对正在客厅里躺着看电视的爸爸说:“一会儿如果下雨,你可别只顾着看电视,记着把阳台上的衣服收进来,千万别忘了”妈妈出门前再三嘱咐老爸。

爸爸半梦半醒,迷迷糊糊不耐烦地答道:“知道了,知道了。”

妈妈走出不多功夫,天空就开始乌云密布,一阵电闪雷鸣之后,紧接着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可睡眼惺忪的老爸,早就忘了妈妈临走前交代的任务,依然躺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打瞌睡。

妈妈办完事回来了,见阳台外的衣服还在雨中飘荡着,居然没有收进,她立时火冒三丈,怒气冲冲地推醒了还在做梦的爸爸:“喂,你这人怎么回事,衣服收进了没有?”

爸爸糊里糊涂地说:“衣服?什么衣服?”

这时妈妈脸色更昏暗了,她没好气地对爸爸吼道:“你这人,就是这个样子,什么事情也办不了,连收件衣服也不会,找了你这样的老公,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我一看情况不妙,忙跑出来劝架,我一边安抚老妈,一边批评老爸。爸爸也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今天表现的确欠佳,于是,看我出来打圆场,忙借梯子下楼,陪着笑脸对妈妈说:“老婆大人,你别生气,今天是我太贪睡,忘了你交代的任务,下不为例,下不为例,您先消消气,那几件衣服,就交给我,我帮您重新去洗。”说完爸爸屁颠屁颠地跑到阳台洗衣服去了。

妈妈瞥了爸爸一眼,气哼哼地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我则像个跟屁虫,赶紧给老妈又是敲背,又是捶腿。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战争,尤其是反战,一直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无论哪一种都会带给参战者与人民身心的极度伤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战争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同样久远。美国战争文学的发展和美国文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许多美国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战争的描写——美国南北战争、西班牙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战争,尤其是反战,成了美国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优秀的美国战争小说被世人广泛阅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克莱思的《红色荣誉勋章》;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詹姆斯·琼斯的《从这里到永恒》等等。

著名法国作家雨果从人性的角度把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在他看来,战争,至少是那些代表着先进的将来反对落后的过去的战争,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当战争扼杀公理、进步、理性、文明和真理时,它才是可耻的,应当尽力避免的。如果是正义的战争,人们值得为之捐躯。在正义的战争中,保家卫国、抵抗侵略、建功立业、渴求功名是人的本性和内心的需求,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壮烈殉国、英勇就义、慷慨捐躯的英雄,我们呼唤那些英雄的存在,歌颂他们的功绩美德。如海明威1940年创作的《丧钟为谁而鸣》这部小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作家对笔下的主人公乔丹的死描写得非常辉煌。大段的叙述铺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详尽完整的背景烘托,无不让读者感到一种壮烈的情怀,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在非正义的战争中,参战者的生命意识危机、求生的本能以及悲剧情怀都无比悲怆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小说可以是虚构的,但战争生活的特别性往往使虚构的技巧变得相形见绌。战争小说的写实性特点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在源远流长的战争小说领域里显得特别稳固和流行。许多的美国战争小说都是作家亲身经历的写照。如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克莱恩的《敞船》、惠特曼《草叶集》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以及霍尔姆斯的《士兵的信念》。 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亨利实际上是作家本人的自画像。海明威是以个人对战争的亲身经历和深刻体验来理解人类世界的这场悲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作为战地记者自愿亲赴欧洲战场,饱受了各种各样的战争磨难。1896年,克莱恩在去古巴考察报道古巴的爱国者反对西班牙政权的途中,他乘坐的cammodore号轮船沉没,克莱思以他和受伤的船长以及另外三个人在一艘救生筏上的痛苦而又顽强的经历为题材写成了他的名作 敞船》。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惠特曼年纪因太大不能应征入伍,但他去到战地医院护理在战争中受伤的弟弟约翰。他以自己所见所闻的那些战争受害者所受的身体的伤残和精神的折磨为素材的诗出现在他的名作 草叶集》中,带给人们深深的心灵震撼。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霍尔姆斯二十岁。他曾三次在战争中受伤,但每次又重新回到战场。正是因为作家们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见证了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后果,所以他们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才能让读者也如作家们一样目睹战争场面的真实、战争所带来的后果的严重。也正是这样的作品才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而不衰。

二战被普遍认为是代表正义的盟国与代表邪恶的法西斯轴心国之间的战争。为了配合战争,美国的媒体和训练营不断地对美国人民和军人进行宣传,向他们灌输敌军残害妇女儿童的暴行,以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许多年轻人正是由于受宣传媒体的影响,认为他们是在为正义而战,为国家的利益而战,所以他们才不顾家中亲人的劝阻,满腔热诚地奔赴战场。但在他们来到战场亲身经历了战争后,内心感到的却是与当初入伍时的热望、激动截然不同的感触与反应。如《红色荣誉勋章》这部堪称美国战争小说的原型的主人公亨利,由于对战争的奇妙幻想,渴望过军旅生活。他不顾母亲的劝阻,毅然报名参加了北方军。在战场上,在士兵们的眼里,无论将军还是少尉,都是一群无能、愚蠢的人。他们完全无视士兵的辛苦,杂乱无章的指挥令士兵们十分气愤。在亨利看来,那些当官的都是白痴。他们强烈地感到他们被自己的国家、被统治阶级和那些宣传媒体给出卖了,欺骗了。《永别了,武器》无疑是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小说中士兵和军官之间的冲突也是愈演愈烈。对普通士兵来说,与德国人的战争已经失去了意义。生存的最好办法不是与战场上的敌人短兵相接,而是逃跑。《永别了,武器》里的弗雷德里克、亨利逃往瑞士,他以为在那里能带给他梦想的幸福,能和自己相爱的女孩永远呆在一起;《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尤索林希望逃到瑞典,因为“那里的女孩那么甜美,人们那么进步”;《追寻卡西艾托》里的卡西艾托收拾起行装,从越南战场上逃走,希望到巴黎去享受和平的阳光。然而,除亨利几经艰险逃跑成功外,其他人的逃跑均因各种原因而以失败告终。这表明战争是无法逃避的。也正是因为在亲身经历了战争后的失望,士兵们才表现出强烈的厌战情绪。他们中的许多人有意识地装病、装疯躲进医院,消极怠工以消磨时光,逃避战争;即便是在战场上,不少人也是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躲避危险,甚至放空炮。他们对敌军士兵的仇恨渐渐地转变成了怜悯与同情,认识到他们也只不过是像自己一样。在战场上,他们对爱情表现出比以往更热烈的向往和追求;对生命表现出极度的渴望。正因为这些原因,他们才干方百计地想要逃离当初不顾一切、满怀热情奔赴的战场。

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是美国战争小说中作家们用大量篇幅着力渲染的部分。士兵们战斗前的心理恐惧,战斗中的残忍撕杀,战斗后的惨不忍睹,在许多战争小说中都有着详尽的描写。《红色荣誉勋章》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一个农妇的独生子亨利、弗莱明为小说主人公,通过对其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以及对战争场面的鲜明刻画,作者创造出了战争的混乱、单调状态以及战争的血腥残忍。《第二十二条军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驻扎在意大利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军飞行大队为题材,鲜活地展现了战争的血腥恐怖。《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一战为背景的战争小说。作家用大量简洁的对话描绘了士兵们对战争的厌恶,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小说中作家对战争给士兵们所带来的身体和精神的摧残的描写也同样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除了硝烟焦土、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外,作家们更多地把笔触探入到士兵们的灵魂和心灵深处,描绘刻画士兵们在战争中遭受的除身体之外而负载的沉重的心理、精神和灵魂的内在的灾难。参战者们即便是有幸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给毁灭了。这种毁灭,除了肉体的伤残外,就是人性的毁灭、精神的摧残以及心理的折磨。海明威在其短篇小说《在另一个国家》中就为我们详尽描写了秋天意大利米兰某医院里那些战争幸存者心中的精神伤痛。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战争,尤其是反战,一直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无论哪一种都会带给参战者与人民身心的极度伤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战争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同样久远。美国战争文学的发展和美国文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许多美国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战争的描写——美国南北战争、西班牙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战争,尤其是反战,成了美国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优秀的美国战争小说被世人广泛阅读: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克莱思的《红色荣誉勋章》;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詹姆斯·琼斯的《从这里到永恒》等等。

著名法国作家雨果从人性的角度把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在他看来,战争,至少是那些代表着先进的将来反对落后的过去的战争,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当战争扼杀公理、进步、理性、文明和真理时,它才是可耻的,应当尽力避免的。如果是正义的战争,人们值得为之捐躯。在正义的战争中,保家卫国、抵抗侵略、建功立业、渴求功名是人的本性和内心的需求,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壮烈殉国、英勇就义、慷慨捐躯的英雄,我们呼唤那些英雄的存在,歌颂他们的功绩美德。如海明威1940年创作的《丧钟为谁而鸣》这部小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作家对笔下的主人公乔丹的死描写得非常辉煌。大段的叙述铺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详尽完整的背景烘托,无不让读者感到一种壮烈的情怀,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在非正义的战争中,参战者的生命意识危机、求生的本能以及悲剧情怀都无比悲怆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小说可以是虚构的,但战争生活的特别性往往使虚构的技巧变得相形见绌。战争小说的写实性特点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在源远流长的战争小说领域里显得特别稳固和流行。许多的美国战争小说都是作家亲身经历的写照。如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克莱恩的《敞船》、惠特曼《草叶集》中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以及霍尔姆斯的《士兵的信念》。

二战被普遍认为是代表正义的盟国与代表邪恶的法西斯轴心国之间的战争。为了配合战争,美国的媒体和训练营不断地对美国人民和军人进行宣传,向他们灌输敌军残害妇女儿童的暴行,以激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许多年轻人正是由于受宣传媒体的影响,认为他们是在为正义而战,为国家的利益而战,所以他们才不顾家中亲人的劝阻,满腔热诚地奔赴战场。但在他们来到战场亲身经历了战争后,内心感到的却是与当初入伍时的热望、激动截然不同的感触与反应。如《红色荣誉勋章》这部堪称美国战争小说的原型的主人公亨利,由于对战争的奇妙幻想,渴望过军旅生活。他不顾母亲的劝阻,毅然报名参加了北方军。在战场上,在士兵们的眼里,无论将军还是少尉,都是一群无能、愚蠢的人。他们完全无视士兵的辛苦,杂乱无章的指挥令士兵们十分气愤。在亨利看来,那些当官的都是白痴。他们强烈地感到他们被自己的国家、被统治阶级和那些宣传媒体给出卖了,欺骗了。《永别了,武器》无疑是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小说中士兵和军官之间的冲突也是愈演愈烈。对普通士兵来说,与德国人的战争已经失去了意义。生存的最好办法不是与战场上的敌人短兵相接,而是逃跑。《永别了,武器》里的弗雷德里克、亨利逃往瑞士,他以为在那里能带给他梦想的幸福,能和自己相爱的女孩永远呆在一起;《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尤索林希望逃到瑞典,因为“那里的女孩那么甜美,人们那么进步”;《追寻卡西艾托》里的卡西艾托收拾起行装,从越南战场上逃走,希望到巴黎去享受和平的阳光。然而,除亨利几经艰险逃跑成功外,其他人的逃跑均因各种原因而以失败告终。这表明战争是无法逃避的。也正是因为在亲身经历了战争后的失望,士兵们才表现出强烈的厌战情绪。他们中的许多人有意识地装病、装疯躲进医院,消极怠工以消磨时光,逃避战争;即便是在战场上,不少人也是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躲避危险,甚至放空炮。他们对敌军士兵的仇恨渐渐地转变成了怜悯与同情,认识到他们也只不过是像自己一样。在战场上,他们对爱情表现出比以往更热烈的向往和追求;对生命表现出极度的渴望。正因为这些原因,他们才干方百计地想要逃离当初不顾一切、满怀热情奔赴的战场。

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是美国战争小说中作家们用大量篇幅着力渲染的部分。士兵们战斗前的心理恐惧,战斗中的残忍撕杀,战斗后的惨不忍睹,在许多战争小说中都有着详尽的描写。《红色荣誉勋章》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一个农妇的独生子亨利、弗莱明为小说主人公,通过对其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以及对战争场面的鲜明刻画,作者创造出了战争的混乱、单调状态以及战争的血腥残忍。《第二十二条军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驻扎在意大利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军飞行大队为题材,鲜活地展现了战争的血腥恐怖。《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一战为背景的战争小说。作家用大量简洁的对话描绘了士兵们对战争的厌恶,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小说中作家对战争给士兵们所带来的身体和精神的摧残的描写也同样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除了硝烟焦土、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外,作家们更多地把笔触探入到士兵们的灵魂和心灵深处,描绘刻画士兵们在战争中遭受的除身体之外而负载的沉重的心理、精神和灵魂的内在的灾难。参战者们即便是有幸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给毁灭了。这种毁灭,除了肉体的伤残外,就是人性的毁灭、精神的摧残以及心理的折磨。海明威在其短篇小说《在另一个国家》中就为我们详尽描写了秋天意大利米兰某医院里那些战争幸存者心中的精神伤痛。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战争;政治;作用;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从人类迈进阶级社会的门槛,战争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作为解决部落与部落、民族与民族、阶级与阶级、国家与国家、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等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战争是敌我双方的对抗行为,是残酷的武装冲突。在原始社会中它是与生存相联系的生死搏斗,在阶级社会中它是流血的政治。战争的种类有很多:个人战争、封建战争、王朝战争、民族战争、内战、革命战争、宗教战争、意识形态战争、帝国主义战争和反殖民主义战争,还有同盟战争、局部战争、全面战争、战争、有限战争和总体战争等。

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相比,具有鲜明的暴力性本质。克劳塞维茨明确指出:“战争是一种暴力的行为。”从表现形式上来讲,战争常常表现为激烈的社会动荡。狼烟四起、炮火冲天、攻城掠地、人民流离失所,就是战争场景的生动写照。它常常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甚至是一夜之间,使一个王朝覆灭、一个政权诞生、一个阶级失败。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每一种社会更替,大都是在战争的硝烟中进行的。战争与和平是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社会现象,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构成了人类社会剧烈动荡与平缓变化相统一的历史进程。战争是通向和平的重要途径,和平又常常潜伏着新的战争。忘记战争只能招致战争,幻想和平只会远离和平,充分备战、能战能胜才能获得和平。

(一)战争的根源

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均认为战争根源于人性。在古代中国,有人把战争归结于人的权势之争和人的好斗本性,“凡兵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者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兵所自来久矣”(《吕氏春秋・荡兵》)。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微观学派则把人的生物性攻击本能和非理性的欲望视为战争的最终根源。有人认为,人类社会的战争与自然界中动物的生存竞争是同一个道理,它是由人的生物本性所决定的。有人说,任何民族都像生长着的机体一样,它要求不断扩张、掠夺新领土和吞并其他民族,因而产生战争的原因首先是地理因素。也有人把战争归因于民族差异、种族差异、民族文化的异质性、文明之间的冲突等等。

马克思主义则认为,战争之所以产生,其社会历史根源在于私有制。私有制使社会分裂为不同的阶级,剥削阶级为了统治和奴役被剥削阶级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机器――军队,以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形成了内部战争。同时,为了掠夺财富,霸占市场和自然资源,私有制国家不断挑起战争,引发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些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战争,尽管有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复杂的原因,但经济利益的尖锐冲突则是根本原因。所有的战争都是由经济利益的尖锐冲突引发或派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对他们同时代各次重大军事冲突事件的分析,解释了战争同经济、政治以及阶级斗争的关系,从而深刻而又科学地揭示了战争的社会原因及其本质,指出有史以来的一切战争都“根本是为着十分明确的物质的阶级利益而进行的。这些战争……都是阶级战争。”[1]之后列宁指出:“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永远会引起战争。”“社会过去和现在从来都不以感伤主义的观点看待战争。社会坚决谴责战争,认为它是解决人类战争争端的野蛮方式,同时社会也知道,只要社会分成阶级,只要人剥削人的现象存在,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2]这就是说,只要人类社会中还存在着私有制,存在着利益对立的社会单元,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

(二)战争的本质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3],这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问题经过慎重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战争论》体系中最为闪光的思想结晶。克劳塞维茨论证说,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战争,特别是文明民族的战争,总是在某种形势下产生的,总是由于某种政治活动引起的,而且作为战争基础和决定战争主要方向的因素,也都带有政治性质,因此,不能把战争看作是独立于其他事物之外的东西,必须把它当作另一个整体的一部分来看待,“而这个整体就是政治”;“政治是头脑,战争只不过是工具”[4];“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这里以剑,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5]因此,“如果离开政治交往来考察战争,那么,就会割断构成关系的一切线索,而且会得到一种毫无意义和毫无目的的东西”[6]。对此,列宁肯定地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思想是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在战争上的运用,并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也始终是这样的,他们把每次战争都看做是某些有关国家(和其内部各个阶级)当前的政策的继续”[7]。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战争与政治间关系的上述看法,与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提法,在总的方面看是一致的,但其中一些关键概念的意涵却是不一样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政治”,有着丰富的阶级内容,把阶级社会中的战争看做是一定阶级和国家的政治的产物和继续。恩格斯指出在阶级社会,政治是处理各阶级间的关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样一种关于战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军事科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之一。任何战争都是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进行的,或为了掠夺别国,或为了保卫自己的和领土,或为了从另一个阶级手中夺取政权,或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总之,作为现实的存在物,战争本质上是政治运行的继续,与政治有着不可割裂的因果联系。

(三)战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次次生死搏杀,见证着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政权的更迭;一场场刀光剑影,映射着民心的向背、国力的强弱、社会的进退。战争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可以利用战争来解决争端、维护正义、弥补错误,也可以用它来制造矛盾、欺凌弱小、荼毒生灵。究竟是福还是祸,就看人们怎么运用和操控它。正因如此,战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说起战争,人们首先会想到战争的暴力性、破坏性、残酷性和血腥性,会想到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种种灾祸和苦难。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战争向来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和损失。首先,战争是杀人的机器,战争之中,妇孺老弱一概难于幸免,其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会带来无数的伤亡――军人的和平民的致死、致伤、致残,给双方参战人员带来身体上的伤残和精神上心理上的痛苦;会使亿万民众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疟疾丛生、瘟疫肆虐,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其次,战争还会造成现代物质文明的倒退、精神财富的毁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停滞甚至倒退、基础设施的破坏、社会治安的混乱,使人类文明一下子倒退数十年,长远来看还会影响生态环境和人口过程。特别是在核武器条件下,核冲突和核战争不仅可能使进行大规模核对抗的国家同归于尽,而且会使整个人类面临放射性微尘、基因变异和核冬天的毁灭性危险,对整个地球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不过,战争也不是只有破坏性、毁灭性的一面,它还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就曾说过,借助战争可以保存“各国民族的伦理健康……”战争可以防止“民族堕落”[8];“幸运的战争防止了内部的骚动,并巩固了国家内部的权力。”

[9]黑格尔在这里并没有称颂战争及其残酷性,而是由于他把国家摆在非常崇高的位置上,因此接受了战争,把战争看做是一种有助于国家统一的现象,即“通过战争,国家的文化精神能继续保持最佳状态,正如狂风涤荡掉大海的污浊后,一段持久的平静将降临。”

[10]尼采比黑格尔走的更远,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复兴离不开战争,战争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暂且还不知道有什么其他手段,可以像每次规模宏大的战争一样,有力和准确地把那种兵营里的狂放能量,那种非个人的深仇大恨,那种杀手心安理得的冷酷无情,那种消灭对手时的有组织的同仇敌忾,那种对巨大的损失以及对自身和朋友的生存所持的傲慢的无所谓的态度,以及那种地震般深沉的心灵震撼传送给各个日益衰弱的民族。”[11]“一个高度文明、从而必然衰落的人类,比如现在的欧洲人,不但需要战争,而且需要最大、最可怕的战争――即暂时倒退回野蛮之中,以免通过文化手段而丧失他们的文化和生存。”[12]荷兰军事作家R・施泰因麦特茨在他的《战争哲学》中写道:“我能够,也是我希望指出,战争是增加人类幸福的必要手段之一。”[13]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赞颂武力和男子汉气概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认为和平将导致停顿,战争则带来进步,进行战争是人类道义所必须的。

马克思主义者向来都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的,他们既看到战争的巨大负面效应,也同时能看到战争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当旧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只有借助暴力杠杆代它们,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强调指出:“暴力,用马克思的话说,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14]列宁认为:“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既不同于和平主义者也不同于无政府主义者的是,我们认为必须历史地(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别地研究每次战争。历史上多次发生过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象任何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却是进步的战争,也就是说,它们由于帮助破坏了特别有害的和反动的制度(如专制制度或农奴制),破坏了欧洲最野蛮的专制政体(土耳其的和俄国的)而有利于人类的发展。”[15]因此,战争存在着两方面的进步性:(一)“战争给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的社会制度作出了最后的判决。”[16],某些非正义战争有时还足以直接导致整个反动政权和国家机器的彻底崩溃,军事上的破产不可能不成为深刻的政治危机的开端。[17]1870年普法战争第一阶段,拿破仑三世的腐朽政府在战场屡遭失利的情势下自动,就是这方面最明显的例证。(二)在战争的间接影响下,反动战争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违反发动者的意愿而给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后果。战争是变革的媒介,是国内不满情绪增长、政府的合法性或力量受到削弱以及改变敌对团体资源基础的的因素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剥削阶级统治集团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挑起的各次战争时清楚地看到,这些战争由于其本身的非正义性和巨大的破坏性,往往能够促使社会的阶级斗争激化,导致阶级力量对比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引起相应的革命和社会变革,从而为无产阶级达到革命的目的创造有利条件,即“战争引起革命”。

(四)战争的消亡

虽然某些正义的、进步的战争,能够直接动摇反动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有时还能够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但是和平作为一种生存机理,对广大人民而言,只有失去“和平”才会发现和平的极端重要性,才会理性地思考,才会发现和平是生存的条件和生活的基础,生命的尊严也只能在和平状态下才有条件得以普遍展现。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战争与和平的基本态度必然是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不过站在辩证法的立场,有时为了和平必须进行正义的战争,从而实现不通过战争就无法实现的目的。但站在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立场上看,只有彻底地消灭战争,实现永久和平才是最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福祉和全人类前途命运的做法。

只有彻底消除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才能够彻底地消灭战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水平来说,私有制是人类制度文化肌体上生出的毒瘤,是人类包括战争在内的一切罪恶的孳生地。私有制、阶级、战争都是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还不够发展、物质文化还不够丰富时的产物。列宁指出:“战争导源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不再存在的时候,或者在军事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以及军备所引起的民愤使这种制度趋于消亡的时候,战争才会停止。”[18]他还说道:“从马克思主义即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在社会主义者讨论应该怎样评价战争、应该怎样对待战争的时候,主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这个战争是由什么引起的,它是由哪些阶级准备和进行的。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我们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消灭人类划分为阶级的现象,消灭人剥削人和一个民族剥削另一个民族的现象,从而使得战争根本不能发生。”[19]也说:“人类一经消灭了资本主义,便达到永久和平的时代,那时候便再也不要战争了。”[20]因此,只有彻底消除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建立和发展完善的公有制,进而使得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其丰富,制度文化极其完善,思想文化高度发达,人类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换言之,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届时产生战争的经济根源不复存在,产生战争的政治矛盾彻底消灭,产生战争的精神因素完全消除,那时才能够彻底地消灭战争,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人类社会真正的永久和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1981年版,第85页。

[2]《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1页。

[3][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下卷,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译,出版社,1964年版,第731页。

[4][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下卷,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译,出版社,1964年版,第734页。

[5][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下卷,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译,出版社,1964年版,第738页。

[6][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下卷,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译,出版社,1964年版,第732页。

[7]《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95页。

[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41页。

[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41页。

[10][美]多尔蒂、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阎学通等译,―2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10,第217页。

[11]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下卷)》,魏育青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第329页。

[12]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下卷)》,魏育青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第330页。

[13][荷]R・施泰因麦特茨:《战争哲学》,圣彼得堡,1915年俄文版,第322页。转引自[苏]H・塔布诺夫和B・鲍卡列夫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和军事理论与实践的方法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68-26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军事文选》,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战士出版社,1977年版,第233页。

[15]《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85页。

[17]《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9页。

[18]《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8页。

[19]《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0-71页。

战争与和平的作文范文第5篇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正以万马奔腾之势,将人类带到信息时代、微电子时代、生物工程时代和太空时代。随着新一代武器,如智能武器、激光武器、失能武器、次声波武器、隐形武器、精确制导武器等的大批出现并装备部队,军事学说和作战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军队的编制体制亦相应地做出重大调整,从而导致世界军事形势和未来战争样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国家间博弈方式的变更,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大,以文化军事为代表的新的作战方式已经产生。文化军事战略所告知人们的是人类在全球化发展的地球有限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遏制暴力伤害性战争的希望。

《文化军事战略》是推动人类适应宇宙全息观、科学发展观、东方文明天人合一哲学观为基础的军事战略理论创新,283万字的军事理论巨著《文化军事战略》是北京资深战略思想家乐后圣先生著作,由新华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次出版并于2010年12月第四次印刷出版的献给人类伟大的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建设事业的礼物。

《文化军事战略》共8章,上下两卷。全书从文化战略的哲学原理、全球化社会变革中的文化军事战略与世界新格局、文化军事战略协调人类共同利益、文化国防战略与伤害性战争的终结等8个方面对研究世界文化战争、世界新军事革命,以及世界防务的新发展、新趋势、新格局都具有全新的视角。《文化军事战略》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人类军事文明历史上史无前例地提出了文化军事战略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研究对象与内容以及建立文化军事战略学的科学基础及哲学原理。有评论家称赞《文化军事战略》可能是继《孙子兵法》之后,中国人在军事理论领域对人类的又一次较大贡献,更是21世纪世界和平建构的灵魂保障和人类的和平文明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