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技术创新论文(精选5篇)

  •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泰伦斯·狄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共同著作的《企业文化》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企业文化”一词。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由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凝聚而成。这种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对公司的员工有重…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精选5篇)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扩散;创新文化;博弈论;技术创新扩散动力结构图

技术创新扩散作为技术创新成果效应逐步放大的过程,不仅关系到技术创新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对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提高科技投入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将技术创新渗透到各行业、部门或其他领域,从而改善地区、行业间的不均衡,对于加速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oltz)在他的著作《人力资本投资》中将技术创新扩散定义为“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渠道的传播”,并指出“没有扩散,创新便不可能有经济影响”技术扩散(Technological Diffusion)也被称为创新扩散(InnovaTion Diffusion),是“一项技术从首次商业化应用,经过大力推广、普遍采用阶段,直至最后因落后而被淘汰的过程”,并将技术创新扩散理解为由R&D扩散、创新观点扩散和技术创新实施扩散三个部分组成。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要素从采用企业角度来分析主要有:技术创新特性、信息的传播渠道、企业外部环境及采用企业的自身条件等方面。迄今为止,运用博弈论分析和研究技术创新扩散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技术创新扩散的择时分析、技术创新扩散的溢出效应研究、技术创新扩散中企业规模作用的研究、技术创新扩散中新产品的价格研究等。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泰伦斯·狄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共同著作的《企业文化》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企业文化”一词。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由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凝聚而成。这种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对公司的员工有重大意义。”可见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包括价值观、道德规范、基本信念、行为方式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合体。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通的文化现象。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不同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不同表现,归根到底是企业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扩散问题,应立足于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创新物质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计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来帮助组织达到一种非常高的目标。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扩散问题,更适应从企业创新文化的角度来分析。

一、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企业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

(一)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扩散的影响

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是指从某企业第一次使用新技术开始直到该新技术在企业的使用达到饱和为止的整个时间进程。这些企业往往是指大型的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它们有许多家分厂、分公司和子公司,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内部扩散没有发生知识产权的企业间转让,只是扩大了知识产权的使用范围,具体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让其所属的国内外分厂,分公司或子公司直接使用技术创新成果;二是通过并购扩大企业规模,然后让并购进来的企业采用其技术创新成果。内部扩散模式的扩散过程如图1。

该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创新成果扩散有明确的边界,将创新成果控制在企业内部,使企业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其在本行业的技术垄断优势;降低了甚至没有技术创新扩散费用,提高了技术转移速度与收益。针对上述两种企业内部扩散形式,可能阻碍技术创新顺利扩散的原因可能有:一是企业内部团队合作和沟通问题,不同部门创新意识强度不一样,创新在部门之间的扩散受到一定的阻碍;二是并购企业文化差异,导致员工价值观不一样,对创新的认识不同。而创新文化是企业具有向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挑战、团队合作、打破各种阻碍创新的陈旧体系的精神,组织学习吸收能力强。因此,在一个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中,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扩散的阻力会减少很多,从而能保证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顺利扩散,实现创新技术的最大价值,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在采用企业间扩散的影响

技术创新在企业外部扩散有个推动力和牵引力的影响因素,扩散动力结构图如下:

由图2可知,一个行业中企业为了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每个企业都会尽力采用创新产品,只是采用时间的早晚而已。Reinganum指出:垄断博弈均衡会导致潜在采用者在不同时期采用新产品,随着已采用新产品用户数目的增加,采用新产品越晚,采用成本也越低,但采用新产品的利益将下降。哪种企业能更早地采用新产品,获得较好的市场竞争地位?

1.模型建立。下面我们用博弈论模型来分析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A和不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B在T时刻选择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大小,来直观观察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在采用企业间扩散是否具有积极影响。技术创新主要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这里主要从产品创新来分析。假设此时市场上只存在一个供应商,两个采用商A与B。企业A与企业B企业规模相当,采用价格p已经确定。博弈模型的假设建立参考张维迎编写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这本书相关模型假设建立。由于企业A具备创新文化,除了利润驱使外,能主动地捕捉到这个行业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能更快更准地评价一个新产品的未来价值并更快更全面的消化吸收引进的新产品,使其成功推向市场的可能性更大。设企业A单位产品评价成本为a1,单位新产品引入后消化吸收成本为a2,单位新产品经企业A消化吸收,成功推向市场获利为a3。企业B内部由于缺乏一种创新文化,对新产品的采用主要由新产品目前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衡量,采用有滞后倾向,且采用成本较之A偏高。假设企业B在T时刻对单位新产品的评价成本为b1,单位新产品引入后消化吸收成本为b2,单位新产品经企业B消化吸收,成功推向市场获利为b3。如果一家企业采用,而另一家企业没有采用,没有采用新产品的企业会有一定的经济损失v。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企业A和企业B在不同策略组合下的博弈支付矩阵如下:

2.模型结论分析。对上述博弈矩阵进行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a3-a2-p>0时,不论企业B采用还是不采用新产品,企业A都会在T时刻采用新产品;(2)b3-b2-p>0时,不论企业

A采用还是不采用新产品,企业B都会在T时刻采用新产品;(3)由(1)、(2)的分析可知,当-v

由上述博弈分析可知,采用企业具备创新文化,能帮助采用企业主动发现市场上新出现的技术,更准确地评价新技术的市场前景及价值,增大采用企业的牵引力。并能及时作出采用与否的决策,较早地采用市场出现的新技术,且能更好地吸收、消化已经引进的创新技术,让其推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可能性更大,从而推动新技术更快地扩散,实现新技术的经济影响。

(三)从产学研角度来分析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扩散的源头的影响

在技术创新中,尤其在高科技创新中:很多创新不是发生在企业内、行业内,而是发生在一些科研机构内。但是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往往会和市场脱节,没有立足在顾客的需求上,研究的高新技术不能及时产生经济效果,且他们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测出他们所做出的技术创新的未来市场前景。要实现这些创新技术的市场价值,实现其扩散,就需要有企业的引导和推广。产学研是实现这一技术创新扩散的有效途径。高校具有人才优势,技术创新的科技力量雄厚,是技术创新重要来源之一。这使得高校的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是:科学技术与企业经济发展严重脱节,一方面科技成果积压,另一方面企业科技水平低下,高等院校科技成功转化率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与高校信息不对称,企业不能及时估算出高校的技术创新是否具有市场潜力,转化的成果是否能顺利推向市场;高校由于缺乏企业的市场引导,与市场脱节,闭门造车,导致高校技术创新专利虽多,但能成功转化产生成果的却不多;二是有些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不强,过多地专注于能立马带来经济效益的产品上,对技术创新没有设立适合的制度和薪酬体系,导致与高校合作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倾向于从国外直接引入创新成果,自主专利数匮乏,在市场上很难占据领导者地位。

企业创新文化就是指能够激发和促进企业内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产生,有利于创新实施的一种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相统一的综合体,主要包括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制度等。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能为企业创新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一是鼓励各种向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创新活动;二是努力创建一个团队文化;三是敢于打破各种阻碍创新的陈旧体系;四是全面理解创新的价值实现,更多地尊重顾客的价值观;五是能是企业具备识别创新的眼光,对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及时发现、评价、引入、推广。

拥有这种创新文化的企业,不会仅仅从利润的角度引进创新产品,会主动地学习吸收技术创新扩散的创新观点扩散、R&D技术扩散,以引进、模仿技术为手段,自主创新为目的;会积极主动利用高校的人才和研发优势,结合企业自身把握市场信息和驾驭市场能力的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新技术在高校研发,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并由企业推动高校研发技术成果成功推向市场。

由上,具备创新文化的企业能从从技术创新源头上加快技术创新的扩散、缩短创新周期、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二、结论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企业创新文化,能使得技术创新在企业内部顺利、高效地扩散;(2)企业创新文化,能使具备这种文化的采用企业较早地引入技术创新,从而在市场上占有较优的市场竞争地位,成功吸收及获益的可能性较高。具备这种文化的企业对市场上创新技术吸收的牵引力较大,且吸收更全面,更主动,能促进技术创新扩散更快、更全面地进行;(3)企业创新文化,能使具备这种文化的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加强,评价创新技术准确性高;更愿意利用高校的技术研发优势,与高校合作创新;并以引入技术为手段,以自主创新为目的,推动产学研合作顺利发展;从技术创新源头上推动技术创新扩散,缩短创新周期,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由以上结论可知,企业创新文化能促进技术创新扩散,使得进入市场的新技术能及时地被具有创新文化的企业采用,促使新技术更快产生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董景荣.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9:103~104

[2]Scholtz T W.人力资本投资[M].商务印书馆.1990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65~366

[4]水常青,许庆瑞.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5]http:///view/4347648.htm

[6]李文博,郑文哲.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及其博弈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下)

[7]冯海虹.我国企业创新文化及其建构[J].企业导报.2010(7):186

[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057~067

[9]N Levin,JZahavi.A game-theoretic approach for cost allocation in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Wu Zheye; Liu Xiaofeng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Dongyang 322100,China)

摘要:本文综述了技术创新的经典理论及其发展,并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含义和产业创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文描述了建筑业技术创新的两个过程。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the mean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On this basis, the two 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building industry are described.

关键词:熊彼特理论 建筑业技术创新 产业创新 创新过程

Key words: Schumpeter Theor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building industry;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中图分类号:TU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103-02

0引言

近年来,在一些建筑工程中,由于工程技术水平低下,工程进度缓慢。导致部分建筑物不能按时完工,甚至发现严重质量问题。分析其原因,除取决于各种原材料及配合比的选择外,还与施工没有技术创新等有关。

1技术创新的理论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数量(速度和规模)的扩张,而且包括经济系统运行质量(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的提高。由于受到资源的有效供给的限制,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提高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的途径。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一靠改进投入要素的质量:二靠改进转换系统的功能和效率。而这一些归根结底要靠技术、工艺、组织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创新的缺乏是我们经济问题的根源。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技术与经济一体化的观点。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创新理论得到了很大发展,先后产生熊彼特学说、新熊彼特主义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等等创新理论。国内外均有许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极大的丰富了技术创新理论的推广和应用。

1.1 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创新”现在己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技术创新已成为全国上下瞩目的热点。但在经济学上的创新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最先为我们区分了“发明”与“创新”这两个概念。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并不觉得发明的作用特别重要,他认为:“只要它们不被实施,发明在经济上就是不相干的”。技术创新理论就是由他开创研究的先河,80多年来,其他学者也同样对“创新”给出很广泛的解释,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付出聪明才智,使它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1.2 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现代技术创新理论是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1883--1950)以技术创新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对创新进行了科学的定义,然后在《经济周期》中系统地完成,最后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进一步加以应用和发挥。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其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熊彼特认为这种新组合应该包括以下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或产品的一利,新特性;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新的组织形式。企业家是这种新组合的推动者和实现者。他的职能就是引入新组合,实现创新。

1.3 熊彼特之后的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简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受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技术创新理论进入分解研究和大规模开发阶段。在经济学界,许多西方学者和经济学家在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其中以美国经济学家罗森伯格和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为代表。他们侧重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结合的方式、途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经验研究和案例分析是其突出特点。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变革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承认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承认经济结构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迷恋于熊彼特所谓的“创造性毁灭过程”,即创新总是以一种演进的方式重新塑造它由以产生的市场结构。

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共识,世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轨迹印证并丰富了技术创新理论。这主要体现在:首先,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其次,一个国家的贸易地位及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的活跃程度和强度、技术创新战略的正确性、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创新环境等。

1.4 技术创新的含义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运用自然规律所创造出来的,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手段及其方法的总和。技术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按照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原理技术、方法技术、使用技术和管理技术这四个层次。其中原理技术是指通过研究所获得的基础性原理的技术资料和经验,它是方法技术的基础和依据。其主要载体是设计和试验方面的原理、计算公式、数据等等。方法技术是指产品的设计方法、生产工艺、检验试验方法等等。其主要表现为设计图纸、资料、工艺规程。使用技术是指如何使用某种产品、工艺、设备等所需要的技术知识,表现在使用说明书、维修程序图。管理技术是如何组织用好原理技术、方法技术、使用技术等力一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它的载体是管理手册、经验总结材料等。

所谓技术创新就是指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一方面,它包括市场对新产品或新方法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涉及到能否获得有关的技术知识。

1.5 产业技术创新理论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在总体上告别短缺转入相对过剩,经济体制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探索;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和产业国际竞争强度的提高。这些经济发展环境的根本性变化,使我国经济进入了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新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居民生活也基本上实现温饱,开始进入小康阶段。表现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急剧变化,消费的高级化、多样化、市场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区域的居民对消费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国民经济基本性质在整体上开始由生产导向型转变为消费导向型经济。这样对产业结构的变动提出了新的需求,而且这种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行业内部产品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为产品的高级化、多样化、市场化。从而要求国民生产从数量扩张转为提高产业的素质,提高供给质量,改变原有的组织管理结构。这些都对产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1.6 产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自从熊彼特开创了创新理论之后,有关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研究不断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技术创新应具有两个层次的涵义: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我们承认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技术创新并不只是企业的事情,仅靠企业也不行。现在技术创新己经越来越不是过去的那种起于研究、经过开发、生产、到最后的营销的一个线性的模式,而是形成了网络和系统。因此我们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而且任何一个产品都是多技术系统的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强烈的依赖于企业和产业之间以及企业和知识机构之间的供应商和用户联系的数量和多样性;也就是说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产业发展的大环境的支持,就需要形成一个产业创新系统。

2建筑业的技术创新过程

建筑业有两个主要的创新过程:正式的研究发展活动和非正式的变革过程。

2.1 建筑业正式的研究开发活动建筑业的研究发展活动由一系列与该部门有关的组织发起,包括间接和直接的组件生产商、建筑承包商和设计单位、大客户和公共部门(参见图1)。

图1说明了在建筑系统中研究开发的来源,也同时显示了通向建筑业最终用户的技术流。通过对该研发系统图的分析,我们发现许多在建筑供应行业进行的正式研发活动,都是为了给建筑业的最终用户开发更好的产品,而不是增强建筑过程中的技术本身。但是建筑业在这种多部门的技术融合过程中却起到了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建筑业外在的材料、设备,组件供应商等不得不通过建筑业向最终产品提供技术流和产品流。这两个相互矛盾表明,一方面,建筑业是否能导入适当的外部技术对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建筑企业组织内部的创新以获得更强的导入能力亦能极大地促进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实际上,正是目前由于建筑企业在开发新工艺上的失败产生了建筑业创新活动的瓶颈。它使得来自于上游企业所实施的研发活动所产生的优势被侵蚀掉了。总而言之,这种通过“建筑业”将其他部门技术汇集起来,为最终用户提供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性质和本论文前面所述的技术导入内涵是完全一样的。因此,要促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技术导入模式,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整个系统研发的有效性。

2.2 建筑业的非正式研究开发活动由于建筑技术的导入特性和部分“公共产品”特性,通常来说,建筑企业一方面极少在企业内部开展正式的技术创新研发活动。另一方面,出于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除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建筑企业很少具有率先导入外在先进技术的动力,通常满足于己有的较为熟练的完整技术。所以尽管同建筑业相关的上游企业有着各种各样的技术进步,然而这些好处并没有扩散到整个建筑行业中。更重要的是,许多建筑业的专有技术仍是通过传统的学徒方式和工作群体学习方式加以传播的。许多建筑业的新技术则是通过对典型建筑物的研究和观摩中得到传播。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的非正式性在建筑业渐进性的创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建筑业本身的动态性,如工期要求、竞争需要等,客观上为这种渐进性的创新提供了创新的动力,促使了现有技术以新的方式重组,结果促进了整个系统的创新发展。

总的来说,建筑专有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这种非正式的活动获得了连续的渐进性的发展,但是当建筑组件或材料发生根本性的突破时,这种传统的渐进性创新也就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比如说,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要将数字微电子技术应用到建筑物上的需求时,如何获得必要的能力去满足市场的需要成了制约建筑业创新的主要障碍。在原有的技术平台上,建筑业传统的渐进性创新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加强传统建筑企业同外在技术创新源的合作和导入,确定适当的导入模式,有益于传统建筑业技术的升级,亦有益于整个建筑系统的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鲍克,周卫民.技术创新与产业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Abstract】This article simply comb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 expor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is found th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social activities,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export of products, and the enterprises with higher technical level are willing to export the products so that they can transfer their surplus product.

【关键词】产品出口;技术创新;规模经济

【Keywords】 product expor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nomies of scale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60-02

1 产品出口促进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1.1 产品出动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

为了使产品生产更富成效,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为员工支付更高的工资,更加积极的扩大自身规模、使得企业优势更加明显,形成规模工资效应,进而采用更好的技术,利用更多的熟练劳动力提升技术水平[1]。在产品出口过程中,企业把各种生产任务、市场营销、分销、外贸活动与出口服务结合起来,提升产品生产效率,把产品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内部化。通过这些技能强度不同的工作,使得出口变成了技术密集型活动,甚至当“产品生产”行为是非技术密集型时,亦是如此。而且国外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差异,促使出口企业使用更多的技术工人、提升技术水平,为国外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差异化产品。

1.2 产品出口有助于技术创新的原因

首先,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产品出口具有干中学效应和出口竞争效应,出口企业在产品出口过程中可以得到产品购买者的技术支持,从而有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其次,出口企业在产品出口过程中通过学习会学到更先进的技术、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这会产生技术外溢,促进国内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2];再次,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会促进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所以参加出口的企业往往在技术开发方面有更强烈的欲望,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出口贸易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规模的扩大会促进技术创新。

然而,由于出动成本较高,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出口。首先,生产高质量产品需要各个行业里高素质的工人,企业应该为这些高素质的工人支付更高的工资;其次,产品出口中存在运输成本、贸易壁垒、市场开发等方面的额外成本,这使得即使对于同样的产品而言,到达国外消费者的产品比到达国内消费者的产品更昂贵,这时出口企业只能使用“将优质苹果运送出去理论”来解决问题,优质苹果的获得要靠高效率的生a活动。因此,出口企业必须要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弥补在国际竞争中因为额外成本对企业产生的劣势,其实,也正是由于这种对于生产效率的不懈追求,才使得大型跨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要强于国内非出口企业。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内技术条件先进的大型企业一般会在稳定国内发展的基础上,参加到国际竞争中去,而技术条件一般的企业由于难以弥补国际竞争的额外成本,无法参与国际竞争[3];效率高的企业倾向于出口,同时出口带来的国际市场利润也可以弥补企业在技术开发中较高的沉没成本。

2 技术创新促进出口的相关研究

2.1 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出口

首先,企业在生产力方面具有异质性,在出口市场中有一个固定的进入成本,这样,只有各行业内技术先进的企业才可以出口;企业也会根据自身实际条件选择是否出口,当自身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定优势时会选择产品出口,否则,不会出口。企业做出是否出口决策的具体标准是:产品出口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在一个均衡中,对每一个目的地都会有一个最低盈利值,当盈利大于该值时,所有的企业都将进入市场并获得正利润,当小于该值时,没有企业进入。确定最低盈利值的截止条件是企业进入目标市场支付固定成本后边际利润为零的产出量。企业改变自身边际利润的最终决定因素在于其技术水平[4]。

2.2 企业间技术水平的分化过程

首先,在产品出口初期,与同行业中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企业相比,技术水平先进的企业会增加出口,在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中占据更大的份额,并提高工人工资。由于最初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往往发放较高的工资,这个过程会加速行业内的工资分化。工资水平高的企业会吸引更多熟练劳动力,企业熟练劳动力数量是其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这就引起行业内技术水平的分化。技术水平的分化一旦形成,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企业将很难追赶,这是因为:

首先,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之间一般不具有可替代关系,素质不同的劳动力是互补的;

其次,只有技术先进的企业有能力和动机采用更先进的技术[5]。

3 关于二者研究结果的争议

国际贸易领域中对产品出口和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古已有之,大部分结果表明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也有一些不同声音的存在。技术创新是社会生产活动必然的结果,技术升级现象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与出动无关[6];产品出口本身确实可以促使企业更容易利用其固有的优良属性,如生产力,但产品出口只是国内生产力先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一种途径,与国内产品生产相似,不一定会影响企业的技术行为;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生产能力强,为了转移剩余产品,会自然产生出口行为,对产品出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反之则不成立。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研发得到大量的新产品,进而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的要素优势,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由此可见,技术创新为出口贸易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在此大背景下,对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基于技术创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为支撑,分析技术创新影响出口贸易的作用机理。随后运用中国1991-2011年的数据建立VAR模型,从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两个角度来考察技术创新与中国出口贸易的关系。接着以1998-2011年中国31个省或地区的数据为样本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在研究技术创新影响出口的同时,探讨由于技术创新因素的加入导致其他传统因素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变化。此外,进一步分析技术创新对中国不同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 从VAR模型的实证结果可知,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技术创新的短期波动对出口贸易产生显著的正效应。从面板数据模型的逐步回归结果可知,技术创新对中国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并且由于技术创新的驱动,大大减弱了其他非技术因素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结果可知,技术创新的贸易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参考文献】

【1】封伟毅,李建华,赵树宽.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基于中国1995-201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09):45

【2】杨琦玮,齐欣林.创新的理论渊源新探――基于经济增长、贸易、区域发展理论的视角[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01):67.

【3】柳卸林,何郁冰. 基础研究是中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源泉[J]. 中国软科学, 2011(04):45-46 .

【4】王瑞峰,郭玉堂. 我国科技活动人员数对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技和产业, 2011(04):35.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发展

现在企业已进入了全面创新的时代,企业的竞争也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对抗。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得长足而稳健发展的最有力的武器,技术创新是企业探寻未来利润源泉的法宝,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

一、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世界经济学家熊彼得在他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的涉及范围很广,但“创新理论”可以说是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五种情况。

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是从50年代以后,逐步从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中分化出来的。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重组生产条件和要素,推出市场认可的新产品的过程。作为一个企业来讲,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获取未来的利润空间,积累资本,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其必备的法宝。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建设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一定的群体(人才),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环境因素与人才团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基本条件。

1.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活跃创新思维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潜能的发挥,与企业组织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度。所谓企业组织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充分体现本企业的价值理念、总体目标、管理哲学和价值观的文化体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组织文化是动态的,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能否充分激发组织员工的创新思维是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1)“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

尊重每一位员工,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调动每一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LG公司提出的“尊重人格”的经营理念。

(2)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潜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员工不断感受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物质到精神。为此企业要有组织有秩序的采用各种形式做好宣传和学习。如海尔集团通过《海尔企业文化手册》等企业内部刊物,通过对新员工的教育,日常案例教学、漫画教学等形式,向员工灌输海尔文化,让员工真正融入到公司中去,激发员工创新思维的活跃和发挥。

2.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吸引创新人才

未来企业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在竞争中胜出。为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订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到自己的企业中来,为企业将来的竞争做好人才储备,奠定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辨证关系

技术创新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及其管理下进行的,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变化发展,曾经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会渐渐变得无法适应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时,组织创新就成为必然,否则就会严重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这种阻碍作用有时表现为技术创新的停滞;有时表现为达不到应有的规模和速度,潜力得不到发展。可见,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是企业内部创新系统的共同体。因此,要通过不断变革创新组织来保障技术创新的进步。

四、技术创新过程是不确定的,多风险的,技术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技术创新是企业把科技进步和市场要求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打破原有技术模式下的一种技术突破,促使资源从低效率、低附加值利用的方面向高效率、高附加值利用的方面转变。这一过程往往是不确定的,通常伴随着创新――失败――再创新的反复循环。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做好风险控制。

五、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灵魂

企业技术创新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即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也称过程创新,它是产品的生产技术革命,工艺创新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原材料能源的消耗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它会便企业的利润空间增长。产品创新是指为了给用户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务而发生的产品技术的变化,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活动。如:从收音机产品到组合音响的发展,就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是低层次的,产品创新是高层次的。工艺创新往往使企业使用有限的生产元素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产品创新则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前景。

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了吗?我想只能是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发展。因为经济发展靠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如果经济仅仅是由人口或资本的积累而引起的“增长”,不能算作“发展”。

我国现在提倡“自主创新”,就是要求我们的企业摆脱“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

张瑞敏在《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竞争》中讲到,海尔的白色家电在国际上排名第五,要想实现目标前三强,“要靠创新来追”。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许多企业举步维艰,有的被迫关门停业。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企业要走出困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辟新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资料

[1]《经济发展理论》作者:熊彼得北京出版社.

产品技术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创新;科技发展;TRIZ;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 G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45-3

Open the "Invisible Do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th Innovation Method

Wei Yizhao Li Shuhong Sun Wenying

(Jiaozuo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Jiaozuo Henan 454002)

Abstract:At present, many famous foreign enterprise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methods.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of these experiences, combining with 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TRIZ which is currently applied at home and abroad, to explore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mode of TRIZ innovation method in Chinese enterpri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Keywords:Innov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IZ; Economic structure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转亏为盈的契机。

1 深刻认识强化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意义

强化创新驱动是当前企业抢抓机遇、继续走在前列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支撑,鼓励自由创造的思想激情,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应当改革科研资金的投入方式,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应当涵养自主创新的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但是,更直接、更迫切也更有效的,还是充分释放市场的能量。

创新最初是以技术创新的概念出现的,其他创新大多由其推动,或与其紧密有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的坚实基础,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降低科技发展对国外技术和方法的依赖,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技术的进步与企业的兴衰紧密相关,要想保持企业行业排头兵地位,必须开展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尤其现在整个宏观形势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打赢转变发展方式攻坚战,实现发展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创新”,科技创新处于重要地位。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经济的发展“品质”[2]。通过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创新社会管理、优化创新服务,努力形成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城市人文魅力,不断提高大众生活的幸福感。

2 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与策略

TRIZ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创新方法,已成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给创新这一现代社会中最活跃的元素带来了革命。TRIZ提供的不尽是一种纯粹的创新理论,更是一种思维模式,能够帮助实践者形成一种系统的、流程化的创新设计思考模式,准确地分析和发现核心问题或根本矛盾,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2.1 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可行性

TRIZ理论可谓是企业创新的利器,一个企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TRIZ理论便于开展培训,所提供的训练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简单易操作,通过短时间的培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帮助研发人员快速形成创新的原始构思,用系统化的解题流程解决创新问题或矛盾。通过这些方法培养了研发人员的创新兴趣和热情,激发创新灵感,突破固有的思维障碍和模式,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2]。

TRIZ创新理论的应用已给企业带来了实际的效益,韩国三星电子是应用TRIZ理论并获得极大成功的典型企业。1997年,三星电子引入TRIZ,在研发部门实施技术创新理论培训,开始引入TRIZ理论指导技术创新活动;1998年至2002年,三星电子共获得了美国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17项工业设计奖,连续5年成为获奖最多的公司。2003年,三星电子在67个研究开发项目中使用了TRIZ,为三星电子节约1.5亿美元,并产生了52项专利技术。2004年以1 604项发明专利超过英特尔(Intel)公司名列第六,领先于日本竞争对手日立、索尼、东芝和富士通。三星电子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成功之路,给渴望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可借鉴的启示[3]。

2.2 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其技术创新是种结构复杂、关系错综、目标功能多样的复杂系统。涉及企业各部门、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以及中介组织等众多要素。不同类型在创新方面的障碍是不一样的,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发展战略的转型以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带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TRIZ理论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其作用机理不尽相同的,可划分为创新构思、创新协同、创新扩散。TRIZ理论帮助企业壮大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提高自主创新和市场机制之间的联动效率,实现自主创新和企业的互动共赢。

TRIZ理论认为产品及其技术的发展,像生物体进化一样,遵循着客观规律,TRIZ就是研究规律、认识规律、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同一条规律往往在不同的产品或技术领域被反复应用,很多创新实质上往往是其他领域技术在某一领域的全新应用。TRIZ理论提出了8个技术系统进化法则、39×39矛盾矩阵、40个创新原理、11个分离原理等,指导人们在科研工作中高效解决实际问题,得到高质量方案。TRIZ理论主要是通过培养研发人员的科学创新思维以及通过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并快速形成创新的原始构思两方面共同作用于创新构思阶段,以缩短创新构思的时间,保证其科学性与可行性[4]。

2.3 企业推广应用TRIZ理论促进创新的策略

企业为了发挥TRIZ理论的应有作用,以出专利、创效益为目标,应用TRIZ理论解决技术难题和产品开发问题。TRIZ理论通过培养研发人员的创新思维,降低创新成果转化成本等方式。企业可以根据以下几点对TRIZ理论进行推广:一是强化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企业家对创新活动中应用先进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工具的高度重视,是企业成功应用TRIZ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有利于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和措施,优化创新氛围。二是做好TRIZ理论的培训,加大TRIZ理论的相关思想、方法和工具的培训力度,有利于研发人员改善创新思维,提高原始构思能力。有实力的企业可聘请TRIZ理论专家进驻企业进行实地指导和培训;实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利用地方政府举办的TRIZ理论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学习。三是培养和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性心理素质。创新性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继承特性,注重对企业员工创新性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提高和内化,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具有发明创造的潜力,可应用TRIZ理论,从不同方面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利于使创新与发展成为企业的共识[3]。

企业在熟悉了TRIZ理论之后,根据所处行业的性质和市场竞争态势,开发并制定有利于创新成果成功扩散的相关策略,把TRIZ理论运用在研究与开发、原型生产、产品制造等各个环节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加强对各个环节的协调控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3 创新方法促进焦作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焦作市科学技术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技工作强化科技在企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创新方法的理念,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推进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科技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焦作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了保持企业行业排头兵地位,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在大浪淘沙的形势下,秉承创新理念,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与升级,为了企业自身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加强对研发团队的创新方法的理论学习,并根据产品加工精度高,技术难度大等实际情况,用创新方法的思想制定研发方案,解决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同时投资6 000多万元完成“河南省制动器技术中心提升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升级改造,不仅改善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而且大大提高对生产研发的新产品进行性能测试、产品研发和试验的工作效率。目前公司拥有专利42项,专有技术29项,编制行业和国家标准9项,国家认可实验室一个,研发能力在国内遥遥领先。

在行业技术日益成熟之后,同行业的企业在生产技术的水平基本持平,要想增强竞争力,也要走“创新性 节约型”的节能减排之路,也是为企业持续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节能减排工作提升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水平,变废为宝,资源得以最大化地利用,给企业带来新的收益,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增加,促进企业清洁生产及技术创新,同时节能减排成果的推广应用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广济药业(孟州)有限公司是集核黄素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行业龙头企业,核黄素生产能力达3 000吨,占据国内90%、国外40%的市场份额,核黄素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整个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创新管理,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定期对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理论的学习,调动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愿意创新并使用相关的技术和设备。用创新方法指导生产,加大科研资金投入,主要用于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改造,增强节能减排创新能力,从生产的源头上节能减排。目前公司拥有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公司将取得的发明专利技术全部应用于核黄素工业化生产,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全部进行应用,通过成果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形成了生产技术的核心竞争优势,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了我国核黄素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科技有其运行发展的规律,创新有其积累突破的过程。无视这一规律,逾越这一过程,只会欲速不达,立足自主创新,我们既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又要着力核心技术突破,既要加快实用技术进步,又要潜心基础研究创新。

4 结语

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TRIZ理论的普及、研究、推广和应用,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引擎,企业应借助TRIZ理论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方法,以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使企业常变常新,屡创辉煌。

参考文献:

[1] 林艳,毛宏起.TK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与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08.

[2] 陈宏宇.TKII创新方法的应用推广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