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教案(精选5篇)

  • 比热容教案(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c.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d.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

比热容教案(精选5篇)

比热容教案范文第1篇

a.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

b.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

c.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d.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

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

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

“比热容”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比热容

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实验

(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2)煤油、水对比实验

二、比热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

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三、比热表

四、水的应用

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

五、小节

六、作业

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演示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

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

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观察实验

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

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

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

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

比热容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航;材料物理;工程应用课程;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63-02

一、民航特色材料物理专业开设工程应用课程的意义

材料物理专业是培养具有较深厚物理学和材料学基本理论,同时具备材料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专业。民航特色院校材料物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以服务于民航行业为主,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更要体现其“理、工”兼备的特色。材料物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对于物理学基础课程的设置相对成熟,主要是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热力学课程;与之衔接的材料学基础课程有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理论、材料力学等;在两大课程体系之下怎样设置侧重于工程应用的课程是突出“理、工”兼备培养目标的关键。

民航特色院校材料物理专业设置的工程应用课程要满足两点要求:一是要具备“民航特色”。开设工程应用课程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民航特色材料物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从事民用航空器材料设计、成型、维修相关工作,所以在设置应用课程时要贴近民用航空材料的工程应用,体现“民航特色”。二是要具备“科学前沿性”。一代材料,一代飞机。航空材料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钢、铝合金、高温合金、钛合金、先进复合材料等不断更替,航空材料加工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1],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先进材料以及先进材料成型技术的科学前沿,让学生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步伐。“具备民航特色”和“科学前沿性”是材料物理专业材料应用课程设置的关键,要实现以上两点要求,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设置适宜的教学内容,而是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二、材料工程应用课程内容的设置

材料工程应用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对于民航特色材料物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来讲,安排事宜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结合近年来航空材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成果,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侧重如下几个方面:

1.高温合金的精密铸造。高温合金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例如涡轮机匣、级间机匣、调节叶片,尤其是涡轮空心叶片。在民航发动机,如CFM56、PW4000、RB211等机型中高温合金的精密铸造都是关键技术[2]。精密铸件的微观结构、内部缺陷与残余应力等会在浇注成型过程中形成,因此合金的浇注与凝固工艺对铸件力学性能、尺寸精度和内部质量的影响规律是此部分内容讲解的主要内容。

2.铝合金的焊接成型。目前民用飞机的机身结构依然是以铝合金材料为主,因此铝合金结构的连接是影响机身结构强度的关键。铝合金熔点低、易氧化,采用熔化焊接的方法连接会产生焊接缺陷。英国焊接研究所开发一种新型的焊接技术,称为摩擦焊[3]。它利用表面摩擦使焊缝材料温度升高而热塑化,同时使接缝处的变形金属通过相互扩散与再结晶而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固态连接的过程。摩擦焊过程中的发热量和焊接材料的塑性流动形态是影响焊缝成型质量的主要因素,这种影响机制是此部分讲解的主要内容。

3.钛合金的塑性成型。钛合金在室温条件下塑性低、变形能力差,但是在850-950℃条件下呈现良好的超塑性。航空发动机的空心宽弦叶片由钛合金制成,它应用技术主要是超塑性成型技术。与传统带凸肩窄弦实心风扇叶片相比,新技术强化了叶片的抗外物撞击能力,大大减轻了叶片的质量,减小了高速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提高了流量和效率[4]。超塑性成型过程中变形工艺的选择和优化,组织演变与变形机制、空洞演变及断裂机制等内容是此部分讲解的主要内容。

4.复合材料的热压成型。树脂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比金属材料更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它在民用航空飞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先进复合材料在A380飞机中应用的比例达到30%,而在B787中的应用的比例达到50%,可以说先进复合材料的应用体现了航空器的先进性[5]。先进复合材料的成型采用的方法是热压罐的热压成型。成型过程中先将复合材料预浸料按照不同方向铺设,再将其放置在热压罐中热压成型。在此过程中热压罐的压力和温度的控制将影响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孔隙率、粘接强度、力学性能等,这种影响机制是此部分讲解的主要内容。

三、材料工程应用课程中“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

材料物理专业工程应用课程知识点较为分散,讲授课时较短,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内让学生较为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点,需要借助于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开发分析、综合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的讲授。它以案例为教学基础,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此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应用此方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6,7]。下面以一个实例说明此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精选一个案例“熔模铸造技术在涡轮空心叶片制造中的应用”,详细介绍这个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将这个案例的知识点分成若干模块:“熔模铸造技术”、“空心叶片的应用”、“熔模铸造中陶瓷芯的制备”等,组织学生分成相应的组别对模块进行课下自学;课上拿出一定时间让各组的学生代表对自学内容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教师利用相应的模拟软件对空心叶片的熔模铸造过程进行全程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最后教师根据此案例内容给出一定量的试题,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四、总结

要实现民航特色院校材料物理专业“理、工”兼备的特色,需要在物理和材料理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工程应用型课程,并且此课程需要具备“民航特色”和“科学前沿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教师精选教学内容并引入科学的教学方法。高温合金、铝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的先进成型方法应该是此类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莉莉,陈云翔,王政.再制造工程在某型军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09,(6):69-71.

[2]樊振中,徐秀利,王玉灵,等.熔模精密铸造技术在航空工业的应用及发展[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4,34(3):285-289.

[3]张磊先,杜静,李文学.先进焊接技术在国内航空制造领域内的应用和发展概况[J].新技术新工艺,2012,(9):61-64.

[4]吴心晨,陈明和,谢兰生,等.复杂外形航空发动机TC4钛合金宽弦空心风扇叶片弯扭成形[J].航空学报,2015,36(6):2055-2063.

[5]毕凤阳,杨波,金天国.树脂基复合材料热压罐成型工艺固化变形模拟[J].兵器材料与科学,2014,(4):20-25.

比热容教案范文第3篇

导学案 合作探究 高中地理 有效

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逐渐代替以教室为阵地、以教材为载体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则主要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如何才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笔者结合“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教学实践及对桂林某中学400多名师生的调查结果,探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编制优质导学案

能否编制适用于课堂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是课堂能否实现高效的前提。优质的导学案应体现策略“优”、程序“优”、内容“优”。

1.策略“优”

调查结果显示:91%的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应以学生需要为中心,遵循适量性原则,知识难度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题量适当;体现整体性,备课组是一个整体,导学案各部分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突出图表结合,加强以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重视探究价值,将知识点转化为梯度性的开放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2.程序“优”

80%的教师认为,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大了备课量。因此,优质导学案需要融汇教师集体智慧,便于全面分析学情,实现资源共享、减轻负担。集体备课流程为:具体分工(落实每节课主备教师)――首次研讨(研透课标、教材、教参、学情、配套练习)――个人主备(精心设计导学案初稿)――二次研讨(备课组集体研究初稿、修改、定稿)――因材施教(适当补充、调整)――反思改进。

3.内容“优”

调查中,学生认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分析同等重要,分别占38%和33%,两者比例约为1:1。而实际编写时只有20%的教师以学习目标为主,60%的教师设计导学案时以重难点分析为主,两者比例3:1。这说明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更加突出学习目标。

导学案没有固定的模式,经笔者实践发现,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应包括以下部分: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温馨链接、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小结、反思提升。其中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的编制是关键,其内容选择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最大限度实现导学案的有效性。

二、有效利用导学案

在精心编写导学案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导学案“导”的作用,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导学案利用的有效性。

1.课前以案导学的有效性

课前预习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90%的学生认为导学案辅助预习使学习思路更清晰,87%的学生能基本完成预习内容,这说明导学案达到了以案导学的目的。教师提前1~2天将导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法指导完成预习案的内容。要重视导学案的批阅,导学案可由小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互批,教师则进行抽样批阅。课前批阅可以收集学生预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便于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节奏。

2.课内以案论学的有效性

(1)有趣的情境导入

富有情趣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结合贴近生活的素材导入,既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背景与意义,又能密切学科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力环流”一节中,通过播放“热气球和孔明灯上升”的音频导入,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频走进课堂,日常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上升的原理,从而自然过渡到主题内容。

(2)高效的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课堂讨论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讨论时课堂比较“混乱”,教师则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在小组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推荐一名代表将本组探讨的思路、证据、结论向全班同学汇报。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性,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导学案与多媒体有效结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导学案教学效果存在非常显著的关系。多媒体的应用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纸质导学案只能提供有限的图表、文字,而对于动态图片、动画、音频等是受限的,因此导学案应与多媒体相结合以提高有效性。在“热力环流”一节中,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玻璃缸内热水盆和冰块盆的环流实验、海边拍照站位错误的动态图片、“军港之夜”歌曲、海陆与城郊热力环流的形成动画等,冲击学生视觉,直观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②有的放矢,让学生自己讲。高中生能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学生去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之间的交往为同伴提供了易于接受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热力环流”一节中,海陆、城郊、谷顶的热力环流形成具有相通性,只须选取其中一种进行较详细的讲解,给学生指明方法和思路,学生便可结合导学案提供的材料和梯度性问题,将知识迁移,触类旁通地讲解,其他小组可以纠错、补充,竞相发言,不断完善。

③活用导学案,体现课堂生成性。对于导学案的使用,60%的教师全部按导学案的思路讲解,而66%的学生希望必要时教师引导利用,而不是完全按照导学案教学。说明教师不能被一案所“困”,在活的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地理的生活性。精心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课堂变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在“热力环流”一节中,结合学生的亲身体会,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析学校(位于山谷)晚上为什么比较冷。

④有效控制学生的讨论时间,适时进行引导。42%的教师认为,目前以导学案为载体开展探究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课时紧张。课堂一旦放开,就可能出现易放难收的局面。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调节者、引导者的作用。备课时要根据探究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张弛有度、放收自如,不能完全放开给学生自己讨论,也不要矫枉过正,限制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课上适时地进行点拨,既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又防止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主题。在学生对质疑的问题进行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小组内部进行诱导和点拨,对于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如“工业区和绿化带的修建”,应引导学生厘清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对于重点或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则需要精讲,如“气压值的比较及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应讲清垂直和水平比较的思路。

⑤关注学生动态,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进步的动力。调查中,50%的学生在展示环节不敢发言,这说明学生缺乏自信心。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学生动态,包括眼神、情绪、举止等。探究的课堂不是几名优秀的学生配合教师表演的过程,教师要特别关注跃跃欲试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踏出一步。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出色表现及时强化,对学生及时赞扬和鼓励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念。

“热力环流”教学中融入了实验、动态图片、声音、诗文,结合了热点问题、学校地理位置,根据导学案设计的梯度性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体验事物的运动规律,当学生有一定程度的疲倦时引入一段动听的音乐或诗文朗诵再次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投入到讨论中来,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及时的能力检测

通过讨论、点拨、精讲后,可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检测,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有两种检测方式:一是回到预习案处,看学生是否能解决课前疑问;二是做训练案相关练习,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在“热力环流”一节中,通过编写导学案时的学情分析,知道学生对“气压的比较”有困难,因此在预习案和训练案都设计了难度不同的题,通过检测看是否已突破这一难点;还通过让学生根据设计好的Flas在电脑上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课后以案促学的有效性

81%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对复习有较大帮助,这与前面调查的约90%的学生认为导学案可以提供清晰的学习思路相对应。课堂上没有完成的训练案可在课后完成,同时学生课后的反馈信息可优化教学。导学案使用后教师应收上来批改再发给学生,课后批阅可以反馈矫正,及时落实对教学过程的诊断,从而提高“教”与“学”环节的有效性。导学案涵盖了学习要点、重难点分析、典型例题,因此要注重课后的有效利用,定期装订成册,便于回顾知识,易于复习。

三、导学案的使用效果

1.整体效果

70%的学生认为,实施导学案教学对地理学习有一定帮助;60%的教师认为实施导学案教学对三年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有帮助的,这说明学生和教师对于导学案教学的效果是肯定的。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在重点班和普通班显著性水平差别不大,说明导学案对于不同层次学生使用效果差异不显著,具有广泛适用性。

2.能力提升

与传统教学相比,82%的教师认为导学案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90%的教师认为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73%的学生对采用导学案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给予好评,60%的学生认为地理导学案的使用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说明导学案教学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一节中,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式地理教学实现了其有效性。一是教学有效果,学生根据导学案提供的材料情境及梯度性问题,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绘制热力环流图,解答生产、生活的局部环流问题。在实验、多媒体演示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城市风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实现三维目标。二是教学有效率,以导学案为载体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三是教学有效益,以导学案为载体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地理教育价值,培养学生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分析、推理、归纳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3.制约因素

调查发现,目前制约教师采用导学案教学的因素很多,其中50%认为是课时紧张,20%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讨论不起来,20%认为是学校教学设备跟不上,10%认为是该模式学习不到位。53%的学生认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课前预习时间不足,29%的学生认为是学校教学条件的制约,信息获取困难。这说明在引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时,学校应当重新调整时间安排,如增加学生自学的时间、加强校际合作以减轻教师负担;应完善图书阅览室,增进多媒体设备,便于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总之,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式地理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在编制优质导学案的基础上,“有效”体现在效果、效率、效益上,具体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与问题、讨论的时间控制、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评价方式等,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索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持久的学习内驱力。为提高导学案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部门应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资源共享的平台,加强校际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教师应自觉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学生应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大胆融入合作探究中,减少依赖性,认识自身的主人地位。

参考文献

[1] 赵亚婷.导学案编制有效性研究初探.基础教育研究,2012(9).

[2] 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比热容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验 设计缺陷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实验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学科,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科学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学好科学课。 其次,科学实验能让深奥的科学理论、科学现象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科学很多的理论知识是前人通过实验、生活实践及一些科学推理得出的。课堂上如何让这些理论知识能被学生毫不怀疑地接受,是科学教学的重点,也是科学教学的难点。解决之道便是实验。学生亲身感受实验事实,不仅能相信这些理论知识,而且能加深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科学课堂很注重实验的开展,科学教材也注重实验的设计。

二、“物体吸热本领与颜色关系”实验常规设计的缺陷及改进的必要性

教材中该实验是经典的常规设计,将两个相同的烧瓶外壁一个涂成白色,另一个涂成黑色,内装相同质量的水,并各放一支温度计,放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比较两支温度计上升的度数,应该是涂黑色的瓶内温度计度数比涂白色瓶内的温度计度数高。该实验的设计缺陷是:1、做实验对地点、天气、时间的要求较高,如有时上课时天气不好,或者上午第一节课、下午最后一节课都无阳光或阳光不足难以进行。2、实验要在室外进行,学生要离开教室甚至要到离教室较远的地方才能找到合适的场所。3、所需的时间较长,一节课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基本上是无用的,我相信没有几位教师会按照这个设计去做。笔者通过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提高,经历了数次更改,终于设计出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案。

三、“物体吸热能力与颜色关系”实验设计的改进

方案一:用100W的灯泡代替太阳作为热源。5、6分钟温度计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要等到10分钟左右才有效果。

方案二:用浴霸中的取暖灯泡作热源。温度计升高较快。出现的问题:温度计上升较快的不是涂黑色的烧瓶,而是涂白色的烧瓶。为了探究原因,让取暖灯泡一直亮下去,开始时是涂白色烧瓶内的温度计上升较快,一段时间后,涂黑色烧瓶内的温度计慢慢地快了起来,最终大于了白色烧瓶内温度计的示数。原因是:涂白色的烧瓶透光性要比涂黑色的烧瓶强,光线可以透过白色的瓶壁直接射入瓶内的水中,所以开始时涂白色的烧瓶内温度计上升得快。一段时间后,黑色的瓶壁由于吸热能力强,温度高于白色的瓶壁,热量由瓶壁传给水的是黑色瓶子快,到最后温度上升得也比白色瓶子快。

方案三: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加热条件下,温度上升得也较慢,需要的加热时间也较长。如改作空气这种比热容较小的物质,同时烧瓶内的空气质量比水也小很多,升温一定要比水快得多。改进:将烧瓶内的水倒掉,用橡皮塞封住瓶口,再各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试验。温度上升比水快得多,时间节省了很多。但是实验中的现象与水相同,前后结果矛盾。

方案四:玻璃本身具有透光性,黑白两色透光性肯定有差异。能否用不透光的材料来代替呢?用黑白两种颜色的铅画纸,做成大小相同的方形袋子,将温度计放在袋子中。把装置放在取暖灯下,两袋中的温度计上升得非常快,且黑色袋中的温度计上升得始终比白色袋中的温度计快,经过四次改进终于得到了与理论知识相一致的结论。这个方案还有些不足,第一取暖灯泡功率过大,发光时非常刺眼,学生感到不舒服;第二取暖灯泡发光时温度过高,学生万一碰到容易烫伤,有一定的危险性;第三实验太快,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观察、思考,温度已经上升到八、九十度了,不得不停止实验,否则会损坏温度计,学生意犹未尽、体会不深,降低了实验的有效性。

方案五:将方案四中的热源改成60W的普通照明灯泡,温度计示数上升快慢合适,也避免了上述其它缺陷,效果很好。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是,深颜色的物体比浅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强。实验中只设计了黑白两种颜色,能否多设计几种颜色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各种颜色吸热能力的强弱呢?

方案六:增加红、黄、绿、紫色等几种颜色的纸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发现紫色的吸热能力最强,红色吸热能力最弱,黄色吸热能力和白色差不多。学生不仅知道了颜色深的物体吸热能力强的理论,还知道了常见一些颜色吸热能力的强弱。既增加了学生的感受,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眼界,让学生感到学习科学不是局限于课本之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好处。深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比浅色物体强,放热能力又怎样呢?在实验的结束时,让学生再观察各袋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不是又学到了新知识,得到了一个新的结论吗?

方案七:用黑白和几种其它颜色的纸,做成相同的纸袋,各插入一支温度计。不同的袋子放在距60W灯泡距离相同的位置,纸袋放置的角度也要相同,通电让灯泡发光,让学生仔细观察各袋中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得出深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较浅颜色的物体能力强的结论。断开开关,让灯泡停止发光再观察袋中温度计的示数变化,看哪支温度计示数下降得快,又得出深色的物体放热能力也比浅色物体能力强的结论。这个方案在我所教的两个班级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学生非常喜欢这节课,下课后很多学生都主动围到了我的身边,问这问那,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我知道这节课已经在学生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该方案的优点有: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费用低廉、用时短、不受限制、耗能少、安全性高、效果显著等。

比热容教案范文第5篇

  1 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引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1]。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就已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充分说明了教育过程中启发学生的重要性。

  在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因势利导,恰当地给予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平喘药时,对于“对不明原因的哮喘应选什么药物平喘?”这一问题,老师先不作答,而是引导学生们分别从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哮喘的发病机制和发作特点分析,逐步引出支气管哮喘可选择拟肾上腺素药不能选择吗啡、哌替啶等,而心源性哮喘可选择吗啡、哌替啶不能选择拟肾上腺素药。那么,对于原因不明的哮喘(可能是支气管哮喘,也可能是心源性哮喘)则应选择同时具有拟肾上腺素药和吗啡、哌替啶平喘的特点而又没有它们各自的缺点的药物。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找到答案:可以选择茶碱类平喘药:氨茶碱。因为其具有解痉平喘、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还有强心利尿以减轻心脏负荷的作用。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是老师把答案硬填进学生的脑袋,而是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又享受了通过努力寻找到答案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2 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比较法

  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它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相互联系,加深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

  药理学教学中适当应用类比法,把相同或相似的学习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药物的异同点,从而加以区分、加深印象;适当应用对比法把作用相反的药物进行比较,形成明显的对照,加深印象,帮助记忆;适当应用横比法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深刻理解,以便综合应用;适当应用纵比法一方面可以对同一系统或同类药物中各药物进行比较,如讲授镇痛药时,把吗啡与哌替啶的作用特点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可以对同一药物不同剂量时出现不同的作用或反应进行比较,如小剂量的阿司匹林防止血栓的形成,而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则促进血栓的形成。 3 在药理学教学中引用广告用语

  高职生的年龄大多在18~20岁左右,思维活跃,不喜欢死板,对枯燥的药理学内容往往不感兴趣而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甚至出现 “打嗑睡”的现象。而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穿插、引用一些广告用语、广告词讲解相关药物知识,既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如在讲到解热镇痛抗炎药这部分内容时,指出解热镇痛抗炎药中相对更为安全的是对乙酰氨基酚,引用广告词:“家有儿女,常备优卡丹”加以印证,指出“优卡丹”中的主要成分就是对乙酰氨基酚。又如在讲到解热镇痛药的复方配伍时,可以引用广告用语:“白天吃白片不嗑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 引出“白加黑”的药物配伍特点:白片中不含苯海拉明所以“不嗑睡”,而黑片中含苯海拉明所以“睡得香”。又如在讲到抗微生物药大环内酯类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用广告用语“天气变化,小心感冒,严迪广告”,指出“严迪”即罗红霉素的分散片等等。

  4 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