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普论文(精选5篇)

  • 小学科普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现代世界历史的精辟洞见,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思想指南。由于科技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继而对政治和文化的决定性作用,科学精神必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思想必将作为一切思想…

小学科普论文(精选5篇)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领导集体/科普思想/科普实践

【正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现代世界历史的精辟洞见,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思想指南。由于科技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继而对政治和文化的决定性作用,科学精神必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思想必将作为一切思想的先导,科学方法必将构成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科学知识必将成为人类知识的源泉。正因为如此,作为科技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技术普及已不仅仅是一个实践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本文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形成时间为界,把我国科普工作分为三个时期,目的在于探讨各个时期的指导思想与实践形式、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当前科普实践应有的方向和任务。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指导思想与第一个时期的科普实践

十分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学习。他在许多文章和讲话中都运用了科学知识的例子和比方,他领导制订的“农业八字宪法”就是一种成功的科普典范之作。1942年,他在《文化课本》的序言中就已强调“一个革命干部必须有丰富的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注:《的读书生活》第103~114页(转引自龚育之文)。)。1954年底,根据他的指示,中科院在京科学家向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及各省市负责人宣讲了原子能科普知识。1955年初,他还主持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了李四光、钱三强的汇报并观看了现场演示实验。这一时期科普指导思想和科普实践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科学技术普及是科技内容与文化教育形式的紧密结合,因此,科技思想和文化教育思想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普指导思想的基础。在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阐明了科学与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中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注:《的读书生活》第103~114页(转引自龚育之文)。)。1963年12月,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注:《的读书生活》第103~114页(转引自龚育之文)。)。以上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新的发展,集中体现了的科技思想。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注:《选集》第2卷第706页。),建国初,把这一文化指导思想运用到教育上,提出“新民主主义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注:《选集》第2卷第708页。)。同时,文化的大众方向包含了普及思想,写道:“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注:《选集》第2卷第707页。)科普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文化事业,普有科技的内容、教育的形式、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新闻出版的传播途径,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技和文化教育思想包含了科普指导思想。

第二,科普工作具有反封建、反迷信、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干部思想改造的功能。指出,文化的科学内容“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⑦。1952年在爱国卫生运动发起之初多次强调要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958年2月,在签发农技工作的文件时指出,“种试验田是一种彻底克服和主观主义的方法,可以打掉官气”(注:《选集》下卷第15~20页,第415页。),可以教育干部。这些论述和指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观第我国科普实践中的体现。

第三,由于“大众的文化”决定了科普的主体是工农群众,科普的文化教育方式决定了科普主导是知识分子,因此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是第一个时期科普工作的组织方式。1958年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农技科普的通知中首次提出“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相结合”的组织方式。1963年初,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重申了“认真实现领导、专家和群众的三结合”(注:《年谱(1949~1976)》上卷第265页,第578页。)。

第四,在建国初期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知识分子队伍不够大,工农群众的文化觉悟不够高,因此这一时期科普的具体组织方式以比较容易发动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为主。1952年发起的爱国卫生运动极大地普及了卫生科学知识、科学的生活方式及其观念。1955年底发动的除“四害”运动普及了害虫害畜的生态和生活史知识。1956年初,发起的“向科学进军”的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运动。

第五,由于工农群众中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949年为80%),第一个时期科普工作的战略乃是把科普作为扫盲之后的提高。1956年5月,指出:“要普遍提高科学水平,一定要先扫除文盲。”(注:《选集》第5卷第203页。)这一战略使得业余教育成为科普的重要方式。1950年,政务院共颁布了七个关于业余教育的文件,指出:业余教育以扫盲为主,兼以技术普及教育。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工厂和绝大部分农村都进行了业余教育,仅1958年就有6000万人参加。1958年开始实行的半工(农)半读教育是在文化提高中进行科普的重要方式,至1966年,全国有此类学校4000多所,农业中学和其他职业中学61600所。

第六,正规的经常性的科普工作体现在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工作和技术推广工作中。中华全国科普协会成立于1950年8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科学技术普及”这一概念),到1956年该会拥有27个分会和983个支会,18万余会员,其中有15位中科院学部委员。仅1956年,该协会就举行了20多万次演讲,3000多次展览,还广泛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科普。5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站负有培训农民的使命,至1957年达每区一站,60年代初则达到每公社一站。

第七,运用传播媒介进行科普宣传。1955年10月指示:“要出版适合农民需要的通俗读物和书籍,发展农村广播、电影放映队。”(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还在50年代初期,科普协会就创办了《科学大众》和《科学画报》两种科普月刊,1956年发行量达10万册以上;1956年又创办了《知识就是力量》和《学科学》两种月刊,其发行量最高分别达23万册和11万册。1956年还成立了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全国出版了3000多种小册子,248种科普小册子发行890万。电影是这个时期仅次于出版而以传播方式进行的科普途径。1952年5月政务院就组织拍摄放映了宣传反细菌战的科教片;1949~1955年间优秀影片的授奖中有科教片8部,优秀创作人员8人;1957年,北京师范学院建立了首都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1960年扩展为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50年展起来的农村广播网到70年代已深入到农户,极大地宣传普及了农技知识。

每次科技重大突破而伴随的声势浩大的科普宣传也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如“两弹一星”的宣传等。

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指导思想与第二个时期的科普实践

“”一方面破坏了有组织的和行之有效的科普工作;一方面又将科普工作庸俗化,严重地阻碍了科技水平的提高。十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开创了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出现了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新风尚”,“一个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热潮正在全国迅猛兴起”(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在会上说明《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时强调要做好普及工作,1981年4月,国务院在一个文件中重申了这一点。第二代领导人也十分注重对自身的科普教育,1980年7月,中央书记处邀请科学家讲授农业、能源、人口、环保、计算机、空间技术、数学等方面的知识。第二代领导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科技的作用,更强调全民科技意识的提高。这一时期的科普指导思想和科普实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邓小平科技思想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科普指导思想的基础。1977年5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275页。)。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又详细地论证了这一思想。邓小平根据现代历史的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的关系,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9月,这一论断更进一步表述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中国改革全书》文化体制改革卷第178页。)。这一思想是关于科学技术能够提高生产力的思想的更具时代意义的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由于这一时期科技工作包括了科普工作,因此这一思想也包含了科普指导思想。

第二,科普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大的重要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早是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提出来的,其中包括“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1982年11月,彭真“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谈到精神文明时提到:“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普及工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极大的重要性。”(注:《中国改革全书》文化体制改革卷第207页。)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提出要“努力在全民族范围内扎扎实实地组织教育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提高”(注:《中国改革全书》(科技体制改革卷)第222~230页,第170~172页。)。这是党的历史上中央全会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到科普,是党对科普工作理论认识的一个里程碑。同月,国务院转发有关文件的通知中强调“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冲击和改变着陈旧的社会观念”,要“发挥科学技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到了“传播、发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

第三,由于解决知识分子问题是这一时期一切工作的组织前提,因此尊重和强调知识分子主导及其作用是这一时期科普组织工作的首要方面。这一时期,邓小平重新肯定了“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并多次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275页。),“要把‘’时的‘老九’提到‘第一’”(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包括科普工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地位和待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为新时期科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四,由于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歇移到经济建设上,也由于要实现对科普工作庸俗化的拨乱反正,这一时期科普工作的战略也就是服务于经济中心所决定的人才培养战略,是以提高带动普及。1977年5月,邓小平指出,教育“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注:《中国改革全书》(科技体制改革卷)第222~230,第170~172页。)。同年8月,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实行全国统一招生制度;次年2月,国务院拟定88所重点大学,1981年增至96所;1980年10月,国务院作出分批试办重点中学的决定,至1989年,全国共有2187所重点中学。提高性科普方式还有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1989年这三种方式在校考生分别为630万、42万、300万,另外还有634所普通高校实行函授和夜大学。这些提高性教育极大地带动了科学普及。

第五,由于要“在全民族范围内扎扎实实地组织”科普工作,因此这一时期科普工作的具体组织形式改变了过去过于简单化的群众运动方式,而代之以高效的有层次的体系化方式。这一体系化方式主要体现在各级科协组织和基层科技推广的科普活动中。1978年11月,中国科协召开了第一届二次全会扩大会议,1980年3月和1986年6月分别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强调要“大力做好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此期间恢复并极大地发展了各级科协组织;地方分会延伸至县乃至公社、乡、镇,据统计,1982年全国公社级科普协会由近4000个发展到15000多个;专业分会则延伸至三级学科,每个专业分会都有科普小组,发起了城市职工的读书学科学的热潮,1983年全国有1000万职工参加,1984年则达1500多万。1981年开始了科技推广的整顿与改革,此后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到80年代末已经基本建成农村技术推广体系,其中有关机构22.8万个,参与人员达150万人。与科技推广体系配套的是1986年启动的“星火计划”和此后实施的“燎原计划”,至1990年,两个计划在推广了大量实用技术的同时,共为农村培训各类技术人才650万人。

第六,传播媒介的科普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科普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1年4月,国家科委指示“科普出版部门”要“出版更多更好的科学普及读物,要利用电视、广播、讲座等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科学普及节目”。(注:《中国改革全书》(科技体制改革卷)第222~230,第170~172页。)这一时期的科普出版呈现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主要是中初级科普读物为主,内容以知识普及为主,兼及科学思想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老三论”)等。第二个高峰是80年代中后期,转向高中级科普,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普及逐渐成为主导,许多科学新思潮被介绍入我国并在社会科学方面得到普及性运用,如所谓“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超循环论)、科学方法论以及与科学相关的哲学等。两次出版高峰的共同特点是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的加盟和丛书形式发行,有影响的丛书如“三个面向”和“走向未来”等。同时,报纸和期刊的科普活动也得到迅速发展,各种合适于青少年和家庭阅读的期刊都广泛进行着科普活动;《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协报》、各地方科学报纸的创刊或复刊都极大地带动了科普工作。这一时期的电影科普在8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科教影片以“加映”形式在群众和学生中大量放映;1980年首届“金鸡奖”有3部科教片获奖,而文化部获奖影片中有7部科教片,1983年则为11部;同时,科教片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80年代有10余部获得各种国际电影节奖。80年代后期居民电视普及,中央台和各主要地方台定期或不定期设立了科普节目,较有影响的如中央台的《动物世界》等。

三、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思想与当前的科普实践

在的一次预备会议上提出一个很有远见的设想,他说:“现在的中央委员会是一个政治中央,还不是科学中央,将来,中央委员会就是一个科学委员会了。”(注:《人民日报》1989年12月20日。)第三代领导人及其中央委员会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央,也是一个科学中央,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科技教育。在多次重要讲话中谈到了科普工作。1989年12月,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认为“要抓好科技普及工作”(注:《人民日报》1991年5月24日。);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注:《人民日报》1996年5月28日。);1996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坚持普及科学知识和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注:《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在十五大报告中,又一次谈到了科普工作,要求“普及科技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注:《人民日报》1994年12月5日。)。1994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三个方面推进科普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1994年6月起,中组部、等联合举办的现代科技基础知识讲座在人民大会堂开讲。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思想和当前科普实践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充分发挥科普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的同时,对科普工作的内涵作了高度的概括,在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把科普工作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一种实现方式。这是对前两个时期科普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一代领导人强调科学精神中反封建反迷信的方面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功能;第二代领导人把这些功能拓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第三代领导人把科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明确科普的内涵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三个方面,它们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邓小平曾指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注:《人民日报》1991年5月24日。)。那么科学技术如何才能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呢?指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注:《人民日报》1991年8月26日。)这里明确了第一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在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都包括了科普,因此可以说,科普工作是第一生产力的实现方式之一。

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的科普思想在对以往科普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强调了科普的层次性。如前已述,第一个时期侧重于实用技术知识和初级科学知识普及;第二个时期继续技术知识普及并转向了科学前沿知识普及,注意宣传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第三代领导集体则在强调各个层次的科技知识普及的同时,把宣传普及科学思想、方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从而把科普区分为知识、方法和思想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三,由于党的领导人对科普工作空前的重视,科普工作已成为党的一项独立的文化事业。第三代领导人的科普思想有三个历史性的“第一”,党的领导集体核心第一次谈到科普(1989年12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到科普(十五大),党中央下达了第一个关于科普工作的专门文件(1994年12月)。1991年5月,提出科普内涵的讲话是科普作为一项独立文化事业的理论标志;1994年12月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是其实践标志(该项举措曾成为1994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而十五大报告则是其政治标志。在这一科普思想中,科学不只是文化的一个方面,而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文化活动,因为科学知识、方法、思想与科技体制及科技成果满足着文化的观念方面、制度方面和物质方面的要求。十五大将科普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文化意义的,因而发展了上两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思想。

第四,当前科普组织工作最重要的特征是政策引导力度的加强。等领导人的多次讲话和中央各种相关会议、文件中再三强调科普工作及其重要性。国家设立了各种科普奖励,如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科普工作者奖以及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的评选。尤为重要的举措是1995年5月中央确立了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科普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立法则是政策引导的集中体现,《宪法》和《科学技术进步法》都有国家鼓励科普工作的条文,《科普法》是专门的科普法律,使科普走向了规范化和法制化。同时,科技成果推广取得新的进展,各县市在农技站的基础上普遍设立了科普示范乡,从而以行政行为巩固并扩大了成果推广中的科普成就。

第五,在政策引导下,知识分子以饱满的热情自觉自主地投身于科普工作是当前科普实践的主流。知识分子自主地开展了各种科普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国际科学和平周”活动,百名院士百场科技报告,迈向21世纪的中国科技暨中国青年科技发展论坛,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国科协四届和五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传媒是当前科普宣传的主要形式,都离不开知识分子策划参与。全国各电视台几乎都设有经常性的科普栏目,影响较大的有中央台的“科技博览”、“走近科学”、武汉台的“科技之光”等,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开辟了科普宣传的第七套节目;同时,各大报纸都辟有科普专栏或报中刊,如《光明日报》的“科学周刊”、《中国科学报》的“大众科学周刊”、《科技日报》的“科学前沿”和“追科星”栏目等;期刊方面则创立了不少地方科普杂志,一些学术杂志辟有科普专栏或已改为科普杂志。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同时也是知识分子自身的科普教育,其内容之一是诠释科学中的人文成分,如科学思想、方法、史趣等。目前,全国54所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已圆满完成,正向全国高校推广。有两项活动最为强烈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参与科普的自主性。第一项是90年代初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发起了反对伪科学的活动,至今仍活跃在传媒界和出版界,极大地宣传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如一些科学哲学家发起了“保卫科学精神”的活动;第二项是90年代中期发起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大讨论,这一讨论促使人们反思了科学和科学精神,从而从更深的层次上加深了对科学的理解,是一次很有特色的高级科普活动。

第六,当前科普实践中出现了科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良好势头。在1994年,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科普出版热潮,像“第一推动”、“科学大师系列”等丛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科普出版的繁荣是适应文化市场需要的结果。市场行为最强的科普活动是商业宣传中的科普,这一时期产品广告的显著特色是科技知识迅速增长。另外,这一时期科普场馆建设和使用也是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较好方式。中国科协认定的177家科技馆中,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由国家投资兴建的,但也开始有企业参与投资兴建场馆。一些地方开始采取经营方式使用场馆,据报道,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已有6家“海洋馆”以经营方式使用,社会和经济效益良好。

由于党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当前科普事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欣欣向荣。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普事业依然任重道远。一方面,我国目前尚有1.7亿文盲,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不足5%,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青年亦只占10%,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仅占0.3%,广大公众必须通过社会教育和科普教育增长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另一方面,科普人才的流失较为严重,相对需求而言,科普设施严重不足。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解决几个首要的问题。

第一,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在坚持普及和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同时,把科普工作定位于知识创新,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普人才的创造热情。为什么科普人才会严重流失?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以往有意无意地把属于科技创新的科普工作当作重复性劳动,科技专业人员不敢理直气壮地从事科普工作,科普工作者的成果难以得到有关方面的承认(尤其是人事组织方面)。朱丽兰撰文认为,知识创新是包括了科技创新、商业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在内的一切知识创造活动。(注:《光明日报》1998年7月24日(转引自陈建强文)。)其实,知识创新又可以分为原创性和再创性两个层次,科普是对科技原创性知识的再创新,科技知识与哲学、艺术、文学、传播媒介乃至宗教等正面或反面的结合,构成了一项全新的文化创新活动。1996年5月讲话指示要“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科普;1991年8月,李瑞环在一次讲话中要求科技宣传“做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32)。其实,这些指示已经要求我们把科普作为一项传播上的文化创新活动。今年6月,我国正式启动知识创新工程(就此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把科普工作定位于知识创新上,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普人才的积极性,使之更好地投身于知识经济的大潮。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总书记的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国科协七大”会议精神,以开展大胆创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为抓手,以村(居)委“携手共建创新”为主线,开创科普工作新特色,打造科普工作新品牌。按照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要求,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继续保持我镇良好的科普工作基础上,力争实现新的提升和新的突破。

二、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科普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努力将创建市“创新型科普示范镇”与创建“市文明镇”工作紧密结合,科普工作的总目标是:努力创建市“创新型科普示范镇”。

在创建市“创新型科普示范镇”过程中,要以村、居委为主体联手共建,通过百姓的广泛参与,使人的科学素养不断得到提高,文明素质不断得到提升,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人民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真正达到人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三、工作要求及措施

㈠加强科普能力和手段的建设,实现“四个创新”

1、内容创新。努力推进科学普及与创新文化建设的结合。以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贴近生活的科学普及、宣传活动,向群众宣传健康生活、数字生活、绿色生活等各方面的科学生活知识,并号召村、居委携手共创节约型、创新型。镇科协向百姓宣传环保节能常识,并制作节能、减排的宣传版面,营造浓郁的宣传氛围。上半年,在汇中等村进行节能减排的试点,下半年在全镇发动推广。在学校,举办中小学生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环保秀等展示活动,使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节约能源等科普知识得以深化。

2、机制创新。充分挖掘地区科普资源,全面提升社区科普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广泛普及推广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利用我镇“863”基地、漕河泾开发区、航天产业基地等科技企业集聚的优势,组织学校、居委、村等进行参观,并形成各自的特色,进行科普创建活动,如:汇中、正义村科普特色为环保、节能,学校科普特色为防震、航天等。

3、组织创新。在以往科普工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组织各类科技人才、专业人士、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开展科技论坛,组成智囊团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另外,组织医生、教师、科普教育志愿者、社区讲师团等开展科普教育讲座,为进一步拓展的科普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4、手段创新。积极探索和利用体现互动性的先进科普形式和手段,提高科普的公众参与度,提升科普实际效果,巩固市级、区级科普教育基地,增设科普教育内容,如:增加一些名人名言,科学家的画像等。科普教育基地全天候为的百姓免费开放。另外在社区教育中,开展科普论坛,使之成为我镇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实现科普工作信息交流畅通,推动科普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㈡加强科普工作机制和网络的建设,吸纳社会科普资源

1、加强电子画廊、科普宣传栏、电子触摸屏的规范化、集约化管理。根据我镇已有的电子画廊、科普宣传册、电子触摸屏,为了让居民、学生更好地接受科普教育,要继续推进电子画廊、电子触摸屏的建设,进一步落实管理和维护,并做到规范化、集约化,对各村、居委的科普画廊要及时更换新信息,借鉴和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所创新。

2、进一步完善科普组织网络,加强科普队伍、志愿者队伍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各类科普组织、科普队伍建设,如:科普讲师团、科普志愿者队伍,这是开展科普工作的基本保障,进一步完善村、居委、企业科普工作组织建设,对专兼职科普干部,特别是新建成居委科普干部,开展培训、轮训,并进一步注重对青年科普工作者的培养,使他们了解科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开展科普的技能,提高科普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对科普工作的认识水平和开展科普工作的专业能力。

3、加大对科普事业的投入。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我们做好科普工作的重要保证,我镇将根据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明确科普专项经费的基数,在往年科普投入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科普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增强自身实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建立有效地管理、运行、激励机制,配备必需的现代化科普设备,以适应科普工作的需要。

2008年创建工作将全面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国两会重要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相适应的科普工作新局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镇科普工作,开展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科普活动,为百姓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建设和谐作出新贡献。

镇创建市科普示范镇领导小组

二OO八年四月二十三日

一、指导思想

以总书记的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国科协七大”会议精神,以开展大胆创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为抓手,以村(居)委“携手共建创新”为主线,开创科普工作新特色,打造科普工作新品牌。按照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要求,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继续保持我镇良好的科普工作基础上,力争实现新的提升和新的突破。

二、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科普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努力将创建市“创新型科普示范镇”与创建“市文明镇”工作紧密结合,科普工作的总目标是:努力创建市“创新型科普示范镇”。

在创建市“创新型科普示范镇”过程中,要以村、居委为主体联手共建,通过百姓的广泛参与,使人的科学素养不断得到提高,文明素质不断得到提升,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人民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真正达到人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三、工作要求及措施

㈠加强科普能力和手段的建设,实现“四个创新”

1、内容创新。努力推进科学普及与创新文化建设的结合。以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贴近生活的科学普及、宣传活动,向群众宣传健康生活、数字生活、绿色生活等各方面的科学生活知识,并号召村、居委携手共创节约型、创新型。镇科协向百姓宣传环保节能常识,并制作节能、减排的宣传版面,营造浓郁的宣传氛围。上半年,在汇中等村进行节能减排的试点,下半年在全镇发动推广。在学校,举办中小学生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环保秀等展示活动,使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节约能源等科普知识得以深化。

2、机制创新。充分挖掘地区科普资源,全面提升社区科普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广泛普及推广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利用我镇“863”基地、漕河泾开发区、航天产业基地等科技企业集聚的优势,组织学校、居委、村等进行参观,并形成各自的特色,进行科普创建活动,如:汇中、正义村科普特色为环保、节能,学校科普特色为防震、航天等。

3、组织创新。在以往科普工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组织各类科技人才、专业人士、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开展科技论坛,组成智囊团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另外,组织医生、教师、科普教育志愿者、社区讲师团等开展科普教育讲座,为进一步拓展的科普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4、手段创新。积极探索和利用体现互动性的先进科普形式和手段,提高科普的公众参与度,提升科普实际效果,巩固市级、区级科普教育基地,增设科普教育内容,如:增加一些名人名言,科学家的画像等。科普教育基地全天候为的百姓免费开放。另外在社区教育中,开展科普论坛,使之成为我镇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实现科普工作信息交流畅通,推动科普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㈡加强科普工作机制和网络的建设,吸纳社会科普资源

1、加强电子画廊、科普宣传栏、电子触摸屏的规范化、集约化管理。根据我镇已有的电子画廊、科普宣传册、电子触摸屏,为了让居民、学生更好地接受科普教育,要继续推进电子画廊、电子触摸屏的建设,进一步落实管理和维护,并做到规范化、集约化,对各村、居委的科普画廊要及时更换新信息,借鉴和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所创新。

2、进一步完善科普组织网络,加强科普队伍、志愿者队伍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各类科普组织、科普队伍建设,如:科普讲师团、科普志愿者队伍,这是开展科普工作的基本保障,进一步完善村、居委、企业科普工作组织建设,对专兼职科普干部,特别是新建成居委科普干部,开展培训、轮训,并进一步注重对青年科普工作者的培养,使他们了解科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开展科普的技能,提高科普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对科普工作的认识水平和开展科普工作的专业能力。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第3篇

一、深入开展“星级”创建活动,学(协)会工作质量明显提高

继2005年开展“星级”学(协)会创建活动后,今年,各学(协)会把创建活动作为自身建设的主要抓手,以创建为纽带,不断拉高工作起点,提高工作质量。区财会学会继续推进“五好”分会评比活动(五好即一是组织建设加强、学组活动开展好,二是继续教育深入、会员素质提高好,三是爱岗敬业显著、服务经济成效好,四是诚实守信廉洁、财会人员信誉好,五是维护合法权益、会员之家建设好。),组织8个分会开展明争暗赛、争先创优活动。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有评比,很有成效,既受到广大会员的欢迎,又得到财政局的充分肯定。区监察学会结合反腐倡廉工作,在广大会员争当学习型会员的活动,引导、组织广大会员学理论、学业务、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以调研为基础,以探索新形势新时期新阶段反腐倡廉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为主旨,带动广大会员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取得很好的实效。区医药学会在创建活动中,以会员中的志愿者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检查,活动开展很扎扎实实、并朝着经常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区农林学会在创建活动中,以服务“三农”为方向为重点,年初工作有计划,每月工作有安排,主要工作有专人负责,主要活动常年不断,主要会员有定向职责,并且投入较多的资金,创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区桃农学会针对面广量多的桃农急需技术服务的情况,把创建的工作落实到为桃农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上,深受桃农欢迎。区青少年辅导员协会在创建中突出抓好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以科普活动为载体,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成效显著。区环境科学学会、区计量学会、区蔬菜协会等学会在创建中都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较好的成效。总体上看,2006年学会工作的活力增强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了,学会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广泛深入

(一)全方位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科普宣传也是学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区科协的组织和统一部署下,各学会积极组织专家深入农村开展了服务“三农”、区第五届“双科周”和“9·17”全国科普日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是区科协组织区农林学会、医药学会、环科学会等学会,携带各类科普资料,充分利用庙会、集市,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普下乡服务活动,先后在堰桥、阳山、玉祁、洛社等镇开展科普集市活动。参与科技人员达100多名,共计发放各类科普资料2万余份。区农林学会还专门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编写了“水蜜桃无公害生产技术”、“水蜜桃全年病虫害防治日历”等技术资料,受到广大桃农的热烈欢迎。

二是“双科周”期间,各区属学会(协会、研究会)结合自己的业务编写了相关科普资料,撰写了有关科技论文,举办了不同规模和多层次的学术研讨会、科技报告会和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橱窗、科普画廊、宣传标语、横幅和科普宣传车等载体,以讲座、板报、科普挂图、开培训班、外出参观、志愿服务等形式强化科普宣传,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三是“9·17”全国科普日期间,各区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共拉出横幅10多条,获得了较好的宣传效应。此外,区科协带领区医药学会等单位送科普进社区,在堰桥镇新惠苑小区摆摊设点,为小区居民送上了一份丰盛的科普大餐。

(二)各学会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稳步推进科经结合

惠山区科协组织各学会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学会作用,做好“金桥工程”和“厂会协作”工作。各学会(协会、研究会)通过组织牵线搭桥、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帮助民营企业推进技术进步,使这项工作逐步向科学化、正常化、规范化和成效化的方向发展。今年的“金桥工程”、“厂会协作”工作,以“百名科技专家‘民企’行”为主题,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度惠山区共实施“金桥工程”项目16项,其中区级学会完成7项,如惠山区环科学会与石塘湾综合污水处理厂和杨市污水处理厂的协作项目;共组织验收了“厂会协作”项目14项,其中区级学会完成4项,如惠山区农林学会和江苏农科院的水蜜桃全园套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加快了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我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效显著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学会工作的重点。为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普观念、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006年区科协会同区教育局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做了大量工作。联合下发了《关于参加第十七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的通知》(惠教发[2006]29号),积极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参加省、市“金钥匙”科技竞赛活动,据统计,全区共有24所中小学参加竞赛活动,参加人数达6584人。在中小学科技创新大赛和科技小制作比赛中,共有8587人参加;在科学小论文竞赛,参加人数达5688人。今年四五月间,区科协还会同其他部门联合举办了一次科普征文比赛活动,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参加,其中有1000多名学生撰写了征文,其中,53名学生和20名指导老师获奖。全区各校特别是省锡中等学校科普活动丰富多彩,成效显著。据统计,全区各校组织科普讲座13次,参加人数11713人;组织科普知识竞赛8场,参加人数达4052人;有2所学校举办科普图片展览;4所学校建立科普网站或气象站;各校还普遍开展网上读书活动。阳山中心小学顾芳老师荣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洛社初中、天一实验小学参加了无锡市科技实验学校的评比。

此外,为了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区科协今年还举行了向部分小学赠送科普图书活动(送科普图书进校园活动),向天一实验小学、阳山中心小学、钱桥中心小学、前洲中心小学等学校分别赠送了一批科普图书,为广大小学生送去了“精神食粮”,先后赠送了价值近万元的科普图书4000余册。

三、推动学术交流活动,成效显著

(一)技术培训富有成效。各区属学会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举办各种培训班110余次,14000多人得到了培训。土地、质监、医药、质量、桃农、蔬菜、纪监、农林、环境等学会今年开办的培训班最少的3期,最多的达30多期。区财会学会常年办班不断,累计培训达9000多人次;区农林学会今年共办班30多期,培训人数达2500多人次;区蔬菜协会今年共办班9期,累计培训菜农600多人次;区医药学会还举办了妇产科和中西医结合等学习班,邀请江苏省人民医院教授来授课,有120多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听讲。

(二)学术交流有声有色。各学会结合实际,举办了一些综合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术层次,扩大学术活动的影响力和受益面。区医药学会仅在本年度的年会上,收到学术论文35篇,其中,10篇优秀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区纪律监察学会收到学术论文近30多篇,并计划再出一本学术专著。区农林学会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专人专题交流,今年收到论文近50篇;区环境学会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学术研讨,收到论文17篇,区财政会计学会第一分会举办了学术研讨会,有10篇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区水利农机学会、质监学会和土地学会等单位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今年来各区属学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6场次,1260多人参与了学术交流。惠山区科协把学术交流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全年组织各学会举行学术交流130余次,有10000多人参加,交流学术论文1200余篇。学会举办各种咨询活动160余次,有20万人次进行了咨询。今年5月双科周期间,区科协会同环保局、科技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以“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和“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为主题的优秀科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共收到论文推荐稿264篇,共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和提名奖30篇,并将获奖作品结集出版,书名为《创造未来——惠山区科普论文集锦》,各学会所推荐的论文在评选中都获得了好成绩。

四、加强学会组织建设,真抓实干

(一)强化组织力量。学会组织建设是做好学会工作的基础,惠山区科协十分注重学会的基础建设和组织建设。在区科协的指导下,区农林学会等单位顺利换届,区纪律监察学会、区微循环学会、区鸭业协会相继成立,另有区花卉苗木和鳜鱼2个协会尚在筹建中。此外,各学会通过换届选举、争取经费支持、成立分会、学会小组等形式,大力发展会员,2006年度共发展会员3000多名。惠山区蔬菜协会为帮助解决菜农销售难的问题,专门召开了二次农企对接座谈会,6户蔬菜大户与华顺公司正式签订了定单,年销售蔬菜达200吨,发展会员100多名。

(二)狠抓制度建设。为了确保区科协的工作能够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保障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在组织开展常规性工作之外,着力加强制度建设,狠抓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区科协除定期召开办公会和有关会议外,着力抓好各学会(协会、研究会)每季度的工作例会。从今年一季度起,每季度召集区属学会(协会、研究会)负责人参加工作例会,通报区创建工作情况、部署下阶段主要工作、各单位交流工作情况等,使学会管理工作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迈进。

(三)明确考核机制。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要求,今年区科协继续在区属学会(协会、研究会)中开展创建“星级”学会活动,该活动明确了学会年度工作中的十几项硬性指标,丰富了学会工作的内容,对学会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区财政会计学会、区医药学会、区环境科学学会、区水利农机学会和土地学会等学会依据创建标准,都积极开展了“星级”学会的创建活动。

2007年整体工作思路

一是围绕科普创建目标,着力开展科普创建活动。

2007年是我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的正式启动之年,区科协学会工作将继续围绕创建目标,来策划和组织落实各项工作,努力与创建工作相衔接。要按照创建要求,一方面深入开展“星级”学会的创建工作,继续拉高起点,提高标准,以“星级”创建促科普创建。一方面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继续开展好各种科普实践和科普服务活动,以活动为抓手,大力扩大学会工作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学会工作效益。要按照今年印发的创建工作台帐,做到任务、职责和考核要求三明确、三落实。

二是不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组织动员各学会围绕全区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促进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水平和质量,为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提供智力支持。鼓励支持学会举办学术研讨、技术交流与高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展示相结合的展览交流活动,配合会展经济,发展科技会展业,努力打造活动品牌。

三是继续发挥好为经济建设架桥服务的作用。

发挥学会各自优势,广泛开展“金桥工程” 、“厂会协作”等活动,对上年度的对子和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并推动区科协会同区级学会联合开展相关技术服务活动,选择企业或重点选择有关项目进行技术服务。

四是继续加强完善学会组织建设。

2007年区科协将以改进和加强对学会组织和学会活动的管理为重点,推进管理工作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高学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通过改进管理和加强服务,引导学会适应形势发展和需要,加强学会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继续实行星级学会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工作。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体育部 特殊性 研究生 培养 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培养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近八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设立了公共体育部研究生教育,促进了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专业体育院校和拥有体育专业的师范院校相比,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具有良好的学科建设环境,研究生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部分体育院校专业学科单一状态,显示了一定的学科优势,但也存在科研潜力不足、研究生培养不均衡、学科队伍不够完善、研究方向设置繁多、特色研究方向比例不高等问题。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具有体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非体育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且无完全体育本科教育的普通高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的文献资料,通过网络调查,访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相关高校的校园网等,收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硕士点招生机制、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科研学术与毕业论文等信息。

专家访谈法。电话访谈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硕士研究生现行招生机制、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科研学术与毕业论文的解读。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培养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成因及优势

2.1.1 符合社会发展新需求体育学科专业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新需求是体育学科发展的源动力。拥有多学科能力的体育专业人才是社会发展所急需,而普通高校恰恰拥有多学科、高层次、强能力的众多优势,同时又具有对社会环境与发展需要的敏感性和主动性,社会发展新需求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培养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机会、动力与平台。

2.1.2 建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建设特色学科方向和新兴体育交叉学科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培养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制胜法宝。在高校日益重视学科建设、积极寻求新兴学科增长点的大背景下,普通高校能以非传统体育院校的教育模式,依托已有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通过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建设新兴的体育学科。

2.2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研究生培养工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2.2.1 招生机制生源数量是硕士点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硕士点招生规模较小,每届允许招生人数大都在10人左右,受报考人数的影响,实际招生规模可能更小。与专业体育学院相比,公共体育部硕士点的生源主要来自外部,如专业体育院校或有体育专业的师范类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报考母校或同类学校。在现行的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体制中,综合素质较高的体育专业本科生,通常被保研或报考专业体育院校或拥有体育专业的师范类院校,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硕士点在研究生选材显然处于生源下游,可供选择的优秀考生资源更少。

2.2.2 培养方式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培养基本上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研究生培养基本以学术型为主。在培养方法上,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 辅之以指导小组或副导师,这种指导方式对于培养以学术型规格为目的的硕士生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培养中,指导小组的作用较难充分发挥,学生研究方向的确立、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毕业论文选题、资料信息提供、写作指导、评阅答辩,大多由导师全程操纵,学生很少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重视。调查发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中20%的学校实行了师生互选制度,即在招生报名时不确定导师,在复试结束后或第3学期开始进行导师与硕士研究生的双向选择。师生双向选择制度将竞争机制引入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既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又对于促进导师队伍建设、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另外,从文献资料和部分高校公共体育部硕士研究生导师制度的研究中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选择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实行双导师制度或多导师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学相关研究的趋势朝向跨学科、跨专业方向,这样既有利于人才的多方面发散发展,又有利于拓展研究生的就业面。

2.2.3 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确定课程设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必备条件。目前我国现有的36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硕士点,虽然各高校公体部的学科优势、教育资源特色、招生等存在差异,但采用的课程体系应贴切普通高校公体部硕士点的特殊性。

2.2.4 科研学术和学位论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研究生除了课程学习是检验研究生学习效果外,另一个检验的指标就是论文与科研。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之一,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和从事基本科学研究的能力。

学位论文作为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无疑是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研究生论文选题领域逐步扩大,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等特点。在学位论文的选题分布上,各专业研究方向的格局已趋于稳定,各专业选取教学理论与方法训练与比赛方面的课题占大部分,重复性研究较多,主要受限于研究

条件。

3 结语

(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硕士点不具备生源选拔的先天之利,应积极地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扩大招生视角,选择从更加广泛的领域中招生。拓展生源,建立安全的招生体系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的重要任务,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招生方法拓展途径招生,如对内、对外的保送、鼓励其他学科生源报考及调剂等。

(2)普通高校公体部培养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加强专业素质教育,以弥补研究生招生选材的不足。将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专业知识、特色知识、社会需求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公体部硕士点蕴含的特色教育资源的培养价值,使之培养的研究生形成排他性的特色专业素质。还应从校内外选聘优秀教师教学,保证较高的课程教育水平,从而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科普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梁氏理论:梁氏猜想

(1) 中国人的科学梦

在世界大中学自然科学教科书中几乎没有中国人的公式(方程)或定理或定律或原理或理论,共和国诺贝尔科学奖尚未突破,钱学森说共和国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这就刺痛了大陆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革开放给大陆中国人机会,创造了经济奇迹,也创造了科学奇迹,中华在振兴。200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发表了令人瞩目的论文——《中国一个乡村教师站到了爱因斯坦和牛顿肩上》,中国人梁氏要修正平常人看不懂的天书——爱因斯坦相对论,要修正物理学乃至自然科学第一个完整的理论——牛顿力学:第九届中国科学家论坛(2012,北京人民大会堂)确认,梁尺峰改写科学史的划时代的科学发现与创新理论——梁氏两方程一原理与梁氏理论,是2012中国科技创新卓越成果奖。于是,梁氏以论文《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修正与梁氏理论》申请2013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该奖空缺),该文见梁尺峰博客(http://.cn/liangchfeng)。虽然中国科协两次组织专家审评梁氏理论(2009,2010),并没有明确结论,但是梁氏坚信:历史将证明,梁氏两方程一原理与梁氏理论一定能进入世界大中学科学书并改写世界科学史,具有诺贝尔物理学奖水平,民国的大师学术成就不能跟梁氏相比。

(2)牛顿——梁氏定律

宇宙间找不到惯性系,将牛顿力学和狭义相对论建立在惯性系上是历史性错误,宇宙间找不到受力作用的质点,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不成立(没有物理意义),惯性系不可定义。牛顿力学认为惯性力是假想力,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惯性力是真实力,二者必有一错。参照系(参照物)加速运动果真能产生相应的惯性力场(物质),显然违反物质不灾定律,于是反证等效原理不成立(这就证伪了惯性力是真实力)。另外,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将不可测量的假想惯性力引入物理学显然是错误的。因此,经反复思考,梁氏发现地面参照系S和相对于S匀速平动的参照系SV以及相对于S加速运动的参照系S'上有互不相同的重力加速度(分别为g、gv和g'),进而发现了适用于任何一个参照系的质点动力学基本定律(称为牛顿第一梁氏定律),发现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和狭义相对性原理不成立。因此,梁氏以牛顿第一梁氏定律为唯一基本定律、以该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基本方程和数学基础,创立了适用于任何一个参照系的普适经典力学(称为牛顿一梁氏力学)。

(3)梁氏变换

两坐标系(参照系)之间的相对运动,不但有匀速平动,而且有加速运动(即变速平动、匀速转动和变速转动),因此匀速平动的洛伦兹变换不是最普遍的时空变换(随之洛伦兹协变性没有普遍性,它不是“探索物理规律和建立物理理论的一条强有力的基本准则”),最普遍的时空变换是加速运动时空变换——梁氏变换。梁氏还发现,相对论的钟慢相对性和尺缩相对性均违反哥白尼日心说(这种相对性等于承认地心说与日心说都成立,这就错了),于是梁氏发现了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因此,梁氏以光速不变性原理为唯一基本原理,以梁氏变换为基本方程和数学基础,创立了适用于相对运动的任何两个参照系的普适相对论(称为爱氏——梁氏相对论)。

(4)哥德巴赫猜想与梁氏猜想

1742年哥德巴赫向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任何一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写成3个质数之和(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也可以称为哥德巴猜想,记为“1+1+”)。欧拉不能解答,同时他提出:任何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2个质数之和(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也可以称为欧拉猜想,记为“1+1”)。2009年梁氏发现,利用N以内的质数表可以将接近2N以内的不小于6的任何一个偶数都写成2个质数之和。2012年梁氏想到了,利用N以内的质数表可以将将接近2N以内的不小于9的任何一个奇数都写成3个质数之和。因此,利用质数表可解答梁氏猜想(也可以称为广义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正整数(偶数不小于6而奇数不小于9)都可以写成质数之和(为偶数个质数之和或奇数个质数之和),记为“1+1+1”,“1+1+1+1+1”,……,“1+1”,“1+1+1+1”, ……。梁氏猜想包容“1+1+1”和“1+1”。以上这些猜想的解答,可见梁尺峰博客上的《梁尺峰论文选集》(纪念母校广西师范大学80周年校庆,2012,桂林)。陈景润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78),梁氏的工作比陈景润的工作(证明了“1+2”在大偶数时成立)更上一层数,不给梁氏该奖显然欠公平。

(5)梁氏理论使梁氏永生

普适经典力学和普适相对论总称为梁氏理论,是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修正之结果。任何人都无法否定ggvg'、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和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因此,梁氏理论不可否定,它是科学振兴中华的一面旗帜,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部份,它还使梁氏永生。因此,梁氏理论是梁氏人生价值的体现。

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些物质富豪——千万富豪和亿万富豪,可能仅造就了一个顶级精神富豪——梁尺峰,他拥有世界科学史长河中划时代的里程碑——梁氏理论。许多成功人士生前的光环随生命结束而很快消失,生前占有的东西不能永远属于自己,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不能留下痕迹。欲了解梁氏理论,请看上述《梁尺峰论文选集》。梁氏唯一一本专著——《普适经典力学与普适相对论》,待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和钟慢尺缩绝对性原理获得公认以后,才能出版。到那时侯,记录梁氏故事及其科学奋斗历程的自述——《我的奋斗史》,必将在全世界永远有不少读者。不能证伪梁氏理论而又嘲笑梁氏的人,其实时间证明自己才可笑。诗人臧克家有句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人/有的人死人,他还活着”。

(6)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