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发言稿(精选5篇)

  • 初三中考发言稿(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随着时光的飞逝,眨眼间半个学期已经过去了。期中考试后的这场家长会,我很荣幸能在此演讲! 我们能在这里读书,我感到无比荣幸与开心,不仅因为学校贯彻的高质量的教学理念,更因为我们有一群关心我们的优秀老师。老师的淳淳教诲,悉心点拔,以及老师对我们…

初三中考发言稿(精选5篇)

初三中考发言稿范文第1篇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各位敬爱的家长:

大家好!

随着时光的飞逝,眨眼间半个学期已经过去了。期中考试后的这场家长会,我很荣幸能在此演讲!

我们能在这里读书,我感到无比荣幸与开心,不仅因为学校贯彻的高质量的教学理念,更因为我们有一群关心我们的优秀老师。老师的淳淳教诲,悉心点拔,以及老师对我们的辛勤培育,我们都十分感激。

同样,我们也不会忘记我们的父母,你们对我们的默默付出。我们虽然身在学校,可仍然体会到你们对我们的关切。点点滴滴都化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更加努力。

这次期中考试,几家欢喜几家优。有胜利者,也有失败者。我们要正确的面对考试成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子曰: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应胜不骄,败不馁。考试失利也未必是件坏事,失败是一支清醒剂。他会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更加努力的学习。失败后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样才会使自己更加进步。

同学们,梦想的实现需勤奋和努力。天才在于勤奋,要想取得好成绩,不刻苦,不努力,是不行的。然而勤奋并不只是简单的忙碌,更需要反思和思考。有的同学终日的劳累,却没有明显的进步。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不足之处 ,课前不预习,抓不住课堂上关键的45分钟,只想下课后用自己更多的时间去弥补。重作业而轻复习,忽视学习规律方法的总结和学习方法的琢磨。这也许是导致他们高消耗低分的重要因素吧。

期中考试已经悄然离我们远去。一次考试并不是句号,更不是全部的人生。我们需要从短暂的喜悦中走出来,从暂时的沮丧中走出来。胜不骄,败不馁。荣辱不惊,卧薪尝胆,即使调整自己,为下次考试做准备,努力拼搏。

最后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祝各位家长事事如意,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初三中考动员大会学生代表发言稿2

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校隆重召开初三迎中考百日誓师大会,值此机会,我代表学校董事会和校长室向前来参加大会的各位家长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奋战在一线的初三年级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力拼搏、奋发进取的初三全体同学表示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我校办学六年来,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成绩喜人。连续四年中考,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仅检验了我校各位老师高超的教学水平,更反映了第一初中学生较好的学习素质。

20XX年,我们面对实施新课程以来的首次中考,考试内容和要求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考试结果不仅影响个人的前途,而且事关学校的长远发展。面对新课程中考,希望和压力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你们这一届初三从初一以来,一直是优秀的,你们能够珍惜美好的时光,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自强不惜的精神、永不言败的志气,在一次又一次竞赛考试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中,都以优秀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展示了自身的活力和风采,为学校赢得了一个又一个闪光的荣誉;|||同时,你们又恰逢市一中今年扩大招生规模的良机,会有更多的机会升入本校高中部读书。因此,我们有理由对XX年中考充满信心,充满希望。

初三的同学们,希望的实现关键在我们。从今天开始,还有一百天,你们就要结束初中的学习生活;还有一百天,你们就要走进中考考场,为个人、也为学校荣誉而战。这一百天,你们身上寄托了太多太多人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关怀备至、循循善诱的师长,无数的亲朋好友,更是对你们充满了殷切的期盼。这一百天,将在你们人生的长卷上留下重重的一笔,他足以成就了一位强者,足为强者喝彩,为之唱歌!

在这一百天里,我希望初三全体同学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全身心投入复习备考,珍惜时间,提高效率,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去迎接中考。

在这一百天里,我希望初三全体老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加强对XX年中考的学习和研究,加强合作与交流,探索科学的复习策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夺取中考的全面胜利而不懈努力。

在这一百天里,我希望初三学生的家长们,以平常的心态对待你们的孩子,以信任的目光鼓励你们的孩子,以亲切的话语温暖你们的孩子,以积极的姿态配合我们的老师,围绕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

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百日冲刺的战鼓已经擂响,我相信初三全体师生一定能满怀豪情,奋战百日,向既定目标奋力冲刺;我坚信,XX年中考一定会捷报频传,再创辉煌!

初三中考发言稿范文第2篇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初三(7)班的金xx。今天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我感到很自豪。在此,我要向辛勤工作的老师们道一声:“谢谢,老师,您辛苦了!”祝愿老师们在新的学年里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在这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时节,xx美丽的校园又迎来了新同学,在这里,我代表全校师生向新同学的到来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初中开学典礼发言稿初三年级的同学们,我们即将面临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考。我们应该集中全部精力,认真学习,备战中考。那我们该如何学习呢?首先,应该认识到树立目标的重要性。

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现阶段的目标是什么?这学期的目标是什么? 其次,要对自己有信心。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只利用了渺小的一部分而已。相信自己,使出全力拼搏,永不言败,相信最后的结果也会令你惊叹:其实我也很了不起!第三,我们要合理安排好时间。时间如流水,我们要珍惜每一天、甚至每一小时每一分钟,努力学习。第四,我们不能疏忽体育锻炼。中考中,体育分值很大,并且也是最容易拿到的分数,我们要坚持体育锻炼,争取中考体育满分。再说,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本钱,强健的体魄能让我们避免病魔的困扰,能集中精力应对学习。

初二年级的同学们,经历了一年多的初中学习生活的磨炼之后,你们一定深切体会到了初中学习的特点,变得更加有自信了,希望你们做好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勤做笔记,及时复习,按时完成各项作业,遇到拦路虎时要多问问老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继续努力拼搏吧!

初一年级的新同学们,你们也和两年前的我一样,怀着对初中学习生活的美好憧憬与向往踏进了xx校园,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初中生活和小学不一样了,你们要遵循范xx先生的教诲“志当存高远”,树立今后奋斗的目标,拿出“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来,掌握好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到刻苦、认真、勤思善问,为初中的三年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又一个新的学期开始了,一切从零开始,以往的成功或是失败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同学们,成功是属于那些勇于拼搏、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人,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拼搏,什么都不晚。最后,祝愿同学们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祝愿老师们工作顺利,心想事成,祝愿xx继续发展,再创辉煌!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开学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稿(二)】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很荣幸能以初二学生的身份站在这里,在这样一个丹桂飘香的季节的开始,共同分享我的想法。

作为一初的一名主人,我们再次一起回顾曾经的初三三年拼搏的战果,不管是全体总分还是高分层,一初学子都处于全市领先水平,520分以上全市仅32名,我校就占有五席之多,除此之外,我校全体毕业生平均中考成绩422.5分,普高率达75%,作为一名一初人,我们理应为他们骄傲!

送走了上一届中考成绩再创辉煌的学长学姐,我们迎来了又一批校园的新主人,带着小学老师的关爱,开启了新的一段旅程,让我想起一年前的自己,推开一初这扇大门,好奇地打量着校园,打量着站在身边的同学。当时的我还在留恋小学,小学的校园,小学的同学,点点滴滴有了一起走过的痕迹,在离开之后当然变得弥足珍贵。

但后来我明白,人生无非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遇见组成,聚集淡淡的幸福和淡淡的悲伤。我的老师说,惜缘。珍惜彼此能同哭同笑同青春的缘分。牢记这份教诲,我们珍惜一起在操场上挥洒汗水的时光;一起在教室里奋笔疾书的时光;甚至是一起在走廊上谈天说地的时光。开学典礼学生代表发言初一是人生又一个起点。似水年华,却过得充实,退去小学时的幼稚和依赖,我们学会了自己当家作主,处理班级大大小小的事务;树立了理智看待问题的态度,始终秉承着“原则比感情更重要”的理念为人处世;同时也拥有了追求完美的精神,The best or nothing.

初三中考发言稿范文第3篇

一、过程教学法理论

过程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上,强调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帮助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侧重在语篇水平上指导写作,包括构思、写提纲、写初稿和修改等各个写作环节。教师的指导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直至最后成文。过程教学法以交际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强调内容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来发现内容,挖掘内容,准确地表达内容,使写作课堂成为交际的课堂,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有趣的课堂。

二、影响英语写作能力的因素

1.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往往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讲授语言点,语法知识等内容。写作练习,常常在下课前被一带而过,布置为课后作业,而且也很少有学生在课后认真地按要求去完成。在讲评作文时,有的教师只是读一下范文,却没有纠正学生所犯的具体错误,这就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2.学生对英语写作的不够重视。不少学生认为,英语写作是属于拿不到高分的试题,就不予以重视,误以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无非在于多写几篇。学生没有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写作时常用中文构思再译成英文,很少找范文进行仿写,写作后自己连看也不看一眼,更不用说修改了。批改后也不思考教师为何对自已的作文做某种修改和评注,因而也不能主动反思并调整自已的写作方法。因此,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能力普遍较差,作文表达错词连篇,句子不通,文不达意。

3.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必要的英语写作训练也是造成英语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如何运用过程教学法到英语写作教学中

根据过程教学法理论,写作不再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反复、穿插进行的过程。学生对想要表达的内容的认识通常是在写、修改、再写、再修改的过程中从模糊而不完整逐渐变为清晰而充实的。整个写作过程应该是:第一次小组讨论写提纲写初稿第二次小组讨论写二稿第三次小组讨论写三稿教师反馈定稿。笔者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把全班分成每6个人一组,由小组成员推选小组长,要求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写作训练。写作课堂实施策略如下:

1.第一次小组讨论和写提纲。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写的动机,教师要尽可能地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对所写的内容产生兴趣。教师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大胆地表达见解,并帮助学生找到各种有用的信息。而学生在思考和小组讨论中记录下想法,讨论完后列出写作提纲。

2.写初稿。写初稿是写作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将构思的结果草拟成稿。初稿本身也是一个构思过程,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初稿时尽量放开去写;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写作活动,随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3.第二次小组讨论和写二稿。完成初稿后,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协商,交流观点,互相修改。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修改,可将初稿发展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作品。在这一阶段,学生首先应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内容上,例如引言,中心,结束语等;语法、拼写、标点符号等问题则在稍后处理。事实上,学生往往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写出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合理的第二稿。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则是提供给学生一些适时的、必要的帮助。

4.第三次小组讨论和写三稿。完成二稿后,小组进行再次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提出的意见,每位学生对第二稿的内容加以修改。在这个环节,教师应传授修改策略,并要求学生检查语法、拼写等错误,从而学生写出语法、拼写正确的三稿。

5.教师反馈。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总结学生写作中易出现的问题,然后及时向学生提供指导性的反馈。值得注意的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反馈作为一个中间环节,而不是结束环节。

初三中考发言稿范文第4篇

清开史局修《明史》,虽始于顺治二年,但进入实质性修撰阶段,实始于康熙十八年。自此,由徐元文总裁,众史臣分工撰写,万斯同负责审定;“历十二年,而史稿粗就,凡四百一十六卷”[1](p287)。其中,《选举志》八卷,分别为:科目分上、下二卷,其中,上卷记乡试;下卷记会试、殿试,附载武科举。学校分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记贡途,即国子监生之来源,包括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中卷记国子监;下卷记府、州、县、都司、卫、所儒学,附载宗学、社学和武学。荐举一卷,附载保举。铨选分上、下二卷,上卷记文官选任和考核制度;下卷记武官袭替、升授和选任之制,附载文官任子和宗室中举任职之制。全《志》共计四万一千余字,是为《明史·选举志》的第一稿;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开创了《明史·选举志》的基本规模,表现有二:一是初步确定了该《志》的内容框架;二是收载了有关明代选举制度各方面的基本史料,具有奠基之功。

其二,所收史料,主要取材于《明实录》、《明会典》等在当时看来已是第一手的明史文献,另有黄佐《南雍志》、王世贞《弇山堂别集》、王圻《续文献通考》、张朝瑞《皇明贡举考》等多种重要明史文献。史料来源可靠而广泛,为保证该《志》的撰写质量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其三,总体上仍属草创之作.主要表现有三:一是结构设计尚不够合理,最明显的,是学校部分把“贡途”从府、州、县儒学和国子监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卷记述。而事实上,“贡途”既是府、州、县儒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子监生来源的主体;包括岁贡、选贡等在内的“贡途”状况,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二者的办学状况;故分开记述不利于充分表现这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其它部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情况。二是各卷质量参差不齐。八卷中,荐举一卷和铨选两卷较为成熟,不仅对相关制度做了初步的分类记述,而且对制度和史事的演变特点及原因也有所分析,如荐举卷指出洪武荐举与此后荐举之差异:“大抵明初重荐举人才,而自洪武以降,尤重举官之法。”铨选上卷指出政治败坏对人才的影响:“盖明之人材,一坏于毅宗之荡佚,再坏于神宗之废弛,迨门户起,其害相纠结者三十余年,至于国家丧亡而后止,皆万历间所酿成也。”都能给人一种有益的启示。但在内容归类上仍存在明显不妥之处,如“庶吉士”并非官职,却载于文官铨选卷;文官任子和宗室中举任职,皆非武职任职,却附载于武职铨选卷。而科目两卷和学校三卷,还基本处于按年代顺序编排胪列相关史料的阶段,对所载内容基本未予归类、分析和提炼,带有明显的史料长编性质。三是多有漏载、误载和记述不准确之处。故整体说来,万《志》仍属草创之作。

万氏《明史》成稿后,王鸿绪等人在此基础上,又经多年修改、润色和加工,于雍正元年,最终由王氏勒成《明史稿》三百一十卷,并以“光禄大夫经筵讲官明史总裁户部尚书加七级臣王鸿绪”的个人名义进呈于清世宗。[1](p288)其中,《选举志》三卷,即科目一卷,学校一卷,荐举、铨选合为一卷,字数约为二万二千左右,是为《选举志》的第二稿。此稿在《明史·选举志》成稿过程中起着转折性的关键作用,此后的定稿几乎完全承袭该稿而来。过去,人们往往忽视了该稿的地位,甚至有不少学者对王氏大张挞伐,指责其“攘窃”和对万氏《明史》妄加删削篡改。其实,从总体上看,王《志》与万《志》相比,不仅不是妄加删篡,而且在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结构精练而近于完善。适应全书减少卷帙的需要,王氏对《志》文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即在基本遵从万《志》大框架的前提下,把科目上、下两卷合为一卷,学校上、中、下三卷合为一卷,荐举一卷和铨选上、下两卷合为一卷,尽管这种合并仍有不尽合理之处,如荐举作为官员来源途径之一,似应与科举、学校等人仕途径并列,而不宜与专述官员选任及其考核黜陟制度的铨选合为一卷。但总体来说,上述调整还是合理的,从而使其结构精练而近于完善。如科举制的各级考试乃一有机整体,尤其是乡试、会试,在考试规定上许多内容完全相同,故合为一卷记述,更便于表现科举制度内在的有机联系;中央国子监和地方府、州、县儒学,在明代已形成联系空前紧密的官办教育体系,故合为一卷记述,也更便于表现明代教育发展的这一显著特点。另外,“庶吉士之选”和“宗室中举任职”,调到了科目卷,“文官任子”也调到了学校卷,真正做到了各归其类。特别是“文官任子”未入铨选卷的文官铨选部分,而入学校卷的国子监部分叙述,反映了王《志》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不同于前代,明代中后期文官荫叙制度,已从前代的直接荫职而改为以荫子入监为主,“荫监”已成为国子监生的重要来源和类别之一,故归人国子监部分叙述更为适宜。

其二,“事益详而文益简”[2](p721)。这是赵翼用来评价《明史》的,但这一特点实为《明史稿》所开创。具体到《选举志》,说其“事益详”,主要表现有二:

一是对万《志》所载史料依其所述内容不同,进行了分类归纳和提炼;并在此基础上对各方面的制度及相关史事沿革,分别进行了集中的记述,从而使其叙事更加富有系统、层次和条理.如科目一卷,依次分为“规制概述”、“诸制沿革”、“辅臣子弟登第”、“科场弊窦”、“历科事迹稍异者”、“武科”等六大部分;而“诸制沿革”下,又细分为“太祖设罢、恢复科举与创制”,“乡试额数”,“会试额数及南、北、中卷”,“乡试考官”,“会试考官”,“庶吉士”等六个具体问题(这些类目皆由笔者根据《志》文内容而拟,多取自文中原句)。在对上述内容的分别叙述中,间有对其发展特点或诸制相互关系的简要评述。如在指出明代翰林之盛的主要表现时说:“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3](《选举志》)“正确指出了明代翰林盛于往代的突出表现就是翰林官成为明代宰辅来源的主体。在说明科举与荐举的关系时指出:“洪武十七年,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各省,后遂以为永制,而荐举渐轻,久且废不用矣。”尽管洪武十七年所定科举之式在此后仍有所修改;但其所言科举与荐举之盛衰关系还是比较准确的。在说明文举与武举的关系时说:“终明之世,右文左武;然亦尝设武科以收之。”准确指出了明代虽设武举,但始终处于文举之下,并揭示了形成这一格局的主要原因。所有这些,既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经过梳理和提炼的有关明代科举制度的系统资料,也便于读者从中获得对明代选举制度的整体认识。

二是王《志》在主要以万《志》史料为基础的同时,也对若干史实做了重要补充,如万《志》未载洪武时期军队学校设置情况,而王《志》学校卷则补载为:“武学之设,自洪武时置大宁等卫儒学,教武官子弟。”万《志》未载应试举子连中“三元”的情况,而王《志》科目卷则补载为:“正统十年乙丑,会试、廷试第一,皆商辂。辂,淳安人,宣宗末年乙卯,浙榜第一人。三试皆第一,士子艳称为‘三元’,明代惟辂一人而已。”万《志》未载官员任职回避制度,而王《志》铨选卷则补载为:“洪武间,定南北更调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其后官制渐定,自学官外,不得官本省,亦不限南北也。”万《志》未载科道官设置及明初进士、监生选授科道官的情况,而王《志》铨选卷则补载为:“给事中、御史,谓之科道。明初至天顺、成化间,进士、举贡监生,皆得选补。”而且补充万历时由于神宗怠政而致科道缺员不补、台省空虚、百度废弛的史料二百余字。类似例子还有不少。尽管所补史料在《志》文总篇幅中只占少量,且有记述不确甚至错误之处,但总体说来,其价值还是很高的,对于尽可能反映明代选举制度的全貌具有重要意义。

说其“文简”,主要指其语言简练、叙事概括。如《铨选》卷指出出身资格对铨选影响的变化:“初,太祖尝御奉天门选官,且谕毋拘资格。选人有即授侍郎者,而监、司最多,进士、监生及荐举者,参错互用。给事、御史,亦初授、升迁各半。永、宣以后,渐循资格,而台省尚多初授。至弘、正后,资格始拘,举、贡虽与进士并称正途,而轩轾低昂,不啻霄壤。”不足百字,即把有明一代铨选由“不拘资格”到“渐循资格”,再到“拘于资格”的变化过程及其主要表现勾画出来。又如同卷,言官员“考满”与“考察”之区别:“考满、考察,二者相辅而行。考满,论一身所历之俸,其目有三:曰称职,日平常,曰不称职,为上、中、下三等。考察,通天下内外官计之,其目有八: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短短七十余宇,即把官员“考满”与“考察”的相互关系及其主要区别概括出来。正因王《志》语言简练,高度概括,故其在叙事“益详”的同时,比万《志》卷数减少了八分之五,字数减少了近一半,以三卷二万余字的篇幅记述了有明一代近三百年选举制度的确立、发展和演变.而能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两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对明代选举制度在全面认识和系统把握基础上的高度提炼;二是需要具备相当的文字工夫。

其三,对明代选举制度的认识更加全面和透彻。这从万、王二《志》各自序文的对比中,就可明显表现出来,为便于比较,分别征引如下:

万《志》之首《选举志叙》云:

夫驭天下之大法,取人与用人二者而已矣!明初,欲以网罗天下之士,屡有变更。迨典章一定,迭为遵守,行之既久,虽诈伪萌生,弊以踵至,然自立法以来,一代人材政治于是乎出;而其后之补偏救弊,规条寖多,卒亦无能少有加益。乃知致治以人不以法,法不能经久而无弊,亦不能因其弊而人即以变法,是在观时善守之而已。

今以有明选举条分缕次,大约有四:一曰科目,以乡、会试统于文而武系之;一曰学校,凡贡人太学及生徒之隶于太学者,详其考校、登用之制,而次及于郡县学;一曰荐举,诸以辟召及为大臣推荐者得备书;一曰铨选,文与武各叙其大小授职之宜而所考课者附记焉。凡以之四者厘然具载其本末,而二百七十余年其为人材盛衰、政治得失之故稍稍可睹矣。

王《志》未专列《叙》,但《志》文起始一段,实即其序,文曰:

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科目,曰学校,曰荐举,曰铨选。科目以汇征之,学校以教育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下人才尽于是矣。明以科目为盛典,卿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其径由学校起家者,亦科目之亚也,匪是则杂流矣。然进士、举贡、杂流三途并用,虽有畸重,无偏废也。荐举盛于国初,后因专用科目而罢。铨选则入官之始,舍此蔑由焉。是四者厘然具载其本末,而二百七十年间取士得失之故可睹已。

相互比较,不难看出二者史识之高下。万《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指出了选举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即“驭天下之大法,取人与用人二者而已矣”!应该说这是十分正确的。但其又从明初以后对选举制度进行“补偏救弊,规条寖多,卒亦无能少有加益”的认识中,得出“致治以人不以法”的结论,并进而否定对制度进行适时改革的必要性,则是有失偏颇的。固然,在人治社会里,法在事实上经常成为当权者个人营私舞弊的工具,故当权者的素质如何,确实对执法的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可忽视的,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即使在人治环境下,制度仍在相当程度上对官员的履职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因这里的“人治”,在理论和制度上都不是说官员个人可随意而治,而是仅指皇帝个人掌握着国家的最高立法权和对政事的最终裁决权;与此相应的,恰恰是要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必须不折不扣地按皇帝钦准的制度和章法办事,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受到相应的惩罚。就明代选举而言,当权者除直接受到选举制度本身的规范和制约外,发达的监察制度和其他相关法律也对其依法照章办事起着有力的制约作用。故在此情况下,选举制度本身是否合理、严密和完备,必然会对选举状况产生重要影响,怎么能得出“致治以人不以法”的结论呢?若果真如此,那撰写专记选举制度并总结其利弊得失的《选举志》还有多少意义呢?法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防弊,由于人的私欲的普遍存在和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其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漏洞是必然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法久弊生”的内在原因;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只能通过对既有制度的有效改革才能堵漏防弊,又怎能得出“法不能经久而无弊,亦不能因其弊而人即以变法”的结论呢?这里的关键,是如何“变法”即如何“改革”的问题,而非改不改的问题,不能因“卒亦无能少有加益”,而因噎废食地否定改革本身.显然,这是万《叙》史识的局限之处;正因如此,其第一部分皆被王《志》所弃。但王《志》连其强调选举制度重要性的首句也予舍弃,似也不妥。

万《叙》第二部分说明了该《志》所述科目、学校、荐举、铨选四大部分的主要内容.而王《志》序文则不仅简要揭明了明代选举制度的主要内容,而且还概括出各部分在选举中的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也即道出了作者对明代选举制度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尽管其中仍有偏颇或不尽周全之处,但所言大致还是符合实际的;特别是这种试图揭示事物发展特点及内在联系的努力,更是应予充分肯定。因这不仅对其在万《志》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撰写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便于读者获得和深化对明代选举制度的整体认识。

另外,王《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论述上也多有高于万《志》之处。如,万《志》科目上卷在总述明代科举时说:“明取士之法,科目为最重,三岁以提学所取之士试之各直、省,曰乡试。”其中,概言明代乡试是“三岁以提学所取之士试之各直、省”,不确。因提学官至正统元年才开始设立,[4](p453)正统九年才“奏准各处应试生儒人等从提学官考送”[5](p450)。王《志》科目卷则改为“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同时,补充了追溯科举渊源的内容,即“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不仅表述更加简明、准确,而且大大拓展了提供信息的广度。又如,万《志》学校下卷在追溯学校的渊源时说:“学校,自汉武时始兴太学,唐始立郡县学,宋始置诸路州学官,代有增设而法未之具也。”其中,言“唐始立郡县学”,显误,因郡学早在西汉就已设立。[5]王《志》学校卷则改为“郡县之学与太学相维,创立自唐始,宋置诸路州学官,元颇因之,其法皆未具”。不仅改正了万《志》的错误,而且正确地揭示了郡县学与中央官学在制度上建立起联系始于唐代,表述也更为简练。

经上述王《志》对万《志》大幅度的删润、提炼和加工,遂使该《志》无论在史识、结构,还是在行文、表述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简洁、系统地反映了有明一代选举制度的沿革、发展特点及其实际状况。

当然,说王《志》比万《志》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只是从总体而言;事实上,王《志》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所以,就在王氏进呈《明史稿》的同年,清世宗下令再开史局对该《稿》进行修订,以使其“归于尽善”[1](p215)。又经史臣十余年的努力,至乾隆四年,三百三十二卷的《明史》终于完成,并由总裁官张廷玉领衔上呈。[6](p8629)其中《选举志》仍为三卷,是为定稿。

相比于王《志》,定稿变动不大,内容几乎一仍其旧,字数也与之大体相埒。对此,张廷玉在其《上明史表》中作了明确交代:“惟旧臣王鸿绪之《史稿》,经名人三十载之用心,进在彤闱,颁来秘阁,首尾略具,事实颇详。苟是非之不谬,讵因袭之为嫌?爰即成编,用为初稿。”[6](p8630)这虽是针对全书而言,但也完全适用于《选举志》。

不过,定稿在基本承袭王《志》的基础上,也做了以下两方面的改进:

一是对王《志》结构顺序有所调整,即学校卷和科举卷互换位次,使学校居首,科举次之。这样调整,决非否认科举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而是基于“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铨选以布列之”的人才培养、选拔与任用的自然顺序,也更便于表现明代教育在制度和实际上已完全成为科举之深厚基础的时代特点,从而使其结构更近于完善。

二是对王《志》个别词语作了删改、调整和润色。仍以《志》序为例,如适应学校卷和科举卷的互换位次,《志》序首句中的“曰学校”也调到“曰科举”之前;另,“科目以汇征之”,改为“科目以登进之”;“明以科目为盛典”,改为“明制,科目为盛”;“其径由学校起家者”,改为“其径由学校通籍者”。通过这样的“细部加工”,使《志》文表述更趋合理与准确.但总体来说,类似的改进在全《志》中只是个别的。

以上改进,虽使定稿质量比王《志》有所提高,但因其内容几乎完全承袭王《志》,故王《志》的不足也几乎完全承袭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首先,忽视了明代文官由学校人仕的数量远远超过由科目入仕(进士)的特点。在学校与科举的关系上,王稿和定稿序文强调了“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的特点,也注意到由学校直接人仕是文官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从数量上看,由学校“通籍”者,也决非序文所言为“科目之亚也”,而是远远超过科目出身者的数量。[7](卷二)洪武以后,包括举人监生在内的各类国子监生已成为明代文官队伍的最主要来源;若再考虑到景泰后岁贡生员经廷试直接充任教官并逐渐成为府、州、县儒学教官主体的情况,那么,文官队伍中由学校人仕者所占比例就会更高。忽视了这一特点,必然影响到对明代教育的作用及其特点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其二,武职选举制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明代选举分为文选、武选两大部分,分别由吏、兵二部负责。虽说有明一代重文轻武,文官的培养、选拔和铨选对政局和吏治的影响相对于武官更为重要;但武官的素质如何,其选举制度是否能使各级武官才当其职,人尽其用,对于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实力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整个社会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武职选举制度决非无足轻重.万《志》中,有关武举、武学和武官袭替、升授、选任之制的记载共五千余字,占总字数的八分之一强,文、武记载篇幅已经失衡;而王稿和定稿就更过之,相关记载的字数仅二千余字,不足总字数的十分之一;有关内容不仅遗漏甚多,而且即使涉及到的内容也多语焉不详。

其三,对富有特色的实行于洪武至成化间的民众乞留地方官员制度完全缺载。前代虽然已有民众乞留为政廉能地方官的例子,如东汉末,成都令董和迁巴东属国都尉,“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益州牧刘璋听留”[8](p979);此后历代也都有这样的例子。但只有到明代民众乞留官员才形成常制。这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又由于明太祖特殊的出身和经历,使其认定评价地方官为政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看其能否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他把这一观念运用到选官制度建设中,于是就形成了民众乞留地方官员的制度,即每当官员离任甚至因事被逮之时,若有所辖民众集体诣阙乞留,则即命该官留任并予奖赏。此后,该制又在乞留程序、核实真伪、留任升级等方面得到不断完善,对明初近百年地方吏治的改善发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且其实行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皆为中国古代历史所仅见,极富时代特色。但《明史·选举志》自初稿到定稿对此都未做任何记载,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其四,吏员选举制度未得到应有的反映。吏员选举制度就是关于吏员选拔、拨用、考核及人仕的制度,是明代选举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和前代一样,自中央到地方,各文、武衙门,在堂官、属官和首领官之下,都设有一定数量的吏员,负责承办本衙门的具体事务。正德年间,全国共有吏员五万五千余人,是当时文官的二点七倍![9](p107)故其素质和履职状况如何,自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吏治状况。而且,吏员人仕作为文官的重要来源之一,有明一代,一直得到制度的保障,在文官队伍中始终占有相当的比例,正德、万历两部《会典》,皆对吏员选举制度有专门记载;在明初用人不拘资格的情况下,有的吏员甚至被擢为六部卿贰等高级官员。万《志》在文官铨选卷对吏员选举尚有简略附载;但至王稿,这部分内容几乎删削殆尽,定稿也一仍其旧,而未做任何改进。这不能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选举志》的完整性。

其五,所载史实多有语焉不详和不准确之处。本来,叙事简洁是王稿和定稿的显著优点之一,但就像任何事情都有度的规定性一样,若刻意追求简洁,就不可避免地会舍弃一些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有价值的史料,而致语焉不详或言之不确,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二:

一是行文过简而致所述史实不明或不准确,如王稿和定稿学校卷记述明代始设武学云:“武学之设,自洪武时置大宁等卫儒学,教武官子弟。”至于武学与卫儒学二者之关系,则没有说明。事实上,武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武学泛指所有的军队子弟学校,包括都司、卫、所儒学和正统时始设的京卫武学。而狭义的武学,则仅指京卫儒学,只是军官及其子弟学校。况且,若以大宁等卫儒学的设置作为始设武学之标志,也不准确。因据《太祖实录》载,大宁等卫儒学始设于洪武二十三年九月,而在此之前,自洪武十七年四月开始,就已先后有岷州卫、辽东都司和北平行都司等儒学之设立。又如,铨选卷对不同出身的推官、知县在科道官考选中的录取比例,仅载为“举贡推、知,例得与进士同考选,大抵仅四之一”。意为举人和岁贡出身的推官、知县,依例可与进士出身的推官、知县一同参加科道官考选,但录取数只能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若对明代科道官考选制度没有相当了解,仅凭《志》文此句,是很难正确理解其意的;又据万历《会典》卷五《铨选》,可知该例奏准于万历五年,而《志》文略去这一时间,也极易使人误解为早在明中叶开始实行科道官考选之时就已通行此例了。

二是把某种情况扩大化和绝对化。如王稿和定稿序云:明以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其实,这只是明中后期的情况,而明初尤其是洪武时期,卿相不仅不是“皆由此出”,而且主要出自非科目出身者。[10](p833~844,879~985)“二稿皆以明中后期的情况概称有明一代的情况,显然不妥。又如,王稿和定稿在学校卷述府、州、县学和国学诸生之差别时,说“府、州、县学诸生人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可事实上,府、州、县学诸生不入国学,直接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中进士,不仅可以得官,而且仕途通达,怎么能说不入国学就不能得官呢?如果说府、州、县学诸生能走通此途者,还只是极少数;那么,景泰间开始的府、州、县学岁贡生员廷试中式后,即可直接充任府、州、县学教官,就使更多的府、州、县学诸生不入国学而可得官了。府、州、县学诸生只是在既不能直接从科举出身,景泰后又不愿以岁贡直接充任教官的情况下,才是“人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当然,王稿和定稿有些史事语焉不详,乃是承袭万《志》而来,如天顺之前,各地乡试对应试生儒名数尚无限制;而随着应试生儒的不断增加,考务负担日趋严重;于是,成化时开始对应试生儒名数予以限制,如规定应天府乡试应试生儒不得超过二千二百人;[11](p4606)后又把定额限制改为比率限制,如嘉靖末规定各地乡试每录取举人一名,只允许生儒二十五人应试;[12](p8648)万历初年,又奏准每举人一名,许三十人应试。[4](p455)而对此,万《志》只是在其学校下卷述万历三年提学《敕谕》时,有“生儒应试,每举人一名,以科举三十名为率”的简单记载;至王稿和定稿,不仅一仍其简,而且连“万历三年”也给略去了。有些语焉不详则是由于时代差异造成的,即在撰《志》时,尚属文简事明,而随着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巨大变迁,在今天看来就成为“语焉不详”了。

其六,史实错误也较为常见。就其来源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因袭万《志》而来。如万《志》学校中卷载例监之始云:“景泰元年,以边圉事殷,令天下纳粟纳马者许入监读书,限千人而止;至四年七月,始罢不行。开例纳监自此始。”此说之误有二:其一,明代开例纳监,始于景泰四年四月,而非景泰元年;其二,纳监开始仅限于许生员纳粟人监,而非一开始就没有任何限制地“令天下纳粟马者,许入监读书”[13](p4993,5061)。万《志》同卷又云:“永乐元年,吏部尚书蹇义疏请在内文职七品以上及县正官各举所知一人,吏部考验,如果贤能量才擢用。”据《太宗实录》载,可知其中“永乐元年”,当为“永乐九年”之误。[14](p1543~1544)对以上讹误,王稿和定稿皆一仍万《志》之旧,而未做任何订正。

有的错误是王稿在增补资料时产生的。如其科目卷述“科场弊窦”时言:“万历四年,顺天主考高汝愚中张居正子嗣修、懋修及居正党吏部侍郎王篆子之衡、之鼎。”此句之误有四:其一,万历四年,顺天主考是右中允兼编修何雒文、右赞善兼检讨许国,而无高汝愚。其二,高汝愚应为“高启愚”,万历七年七月,其以右中允兼编修被任为应天主考官。其三,张居正子懋修于万历七年中湖广乡试,而非四年中顺天乡试;嗣修虽于万历四年中顺天乡试,但与高启愚无关。其四,王篆子之衡、之鼎,皆于万历十年中举:之衡中湖广乡试,之鼎中应天乡试,而非四年中顺天乡试,也皆与高启愚无关。由上可知,短短一句话,有误竟至八处之多!这在正史中是很少见的。对此,定稿也是一仍其旧,而未做任何订正。

有的错误则是万《志》本正,而王稿改错。如万《志》学校中卷云:“太祖于乙巳岁置国子学,以元集庆路学为之。”而王《志》学校卷却误为“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又如,万《志》云“府学每岁贡一人、州学三岁贡二人、县学间岁贡一人”的贡例,自正统六年“颁为定例”;而王《志》学校卷却误为“弘治、嘉靖间,仍定府学岁二人,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遂为永制”。再如,万《志》科目下卷载:“洪武二十年,礼部奏请如前代故事,立武学、用武举。太祖不从。”而王《志》科目卷却载为:“洪武二十年,俞礼部请,立武学、用武举。”类似的纪年、史实等错误,王《志》还有不少,定稿也皆仍其旧。另外,在史实编排上,王《志》和定稿也时有失序之处,此不赘述。

明代选举制度是明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集前代选举制度之大成,对当时政治和社会面貌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又奠定了清代选举制度的基本规模,在中国古代选举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相比之下,学术界对明代选举制度的研究却显得相对薄弱,而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缺乏对《明史·选举志》的系统考订和研究。由于该《志》是今人了解和研究明代选举制度最为常见的专《志》和主要文献之一,其影响之广泛也非迄今任何一部相关专著所能比拟,故其存在的上述问题必然给今人造成诸多障碍和误导,不少论著因引用其中错误或不准确的记述而致误,除上文已述外,常见的还有,如明代文官荫叙制度虽始定于洪武十六年,但该制实际上是定而未行,明中叶后,才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以阁臣荫叙为核心、以三品京官考满荫子人监为主体的文官荫叙制度体系;而该《志》学校卷却载为:“明初因前代荫子之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又如,明代应试举子虽主要来源于学校诸生,但除此外,还有少量的“儒士之未仕者、官之未人流者”参加科举考试;而《志》学校卷却载为“科举必由学校”。类似错误或不准确的记载,迄今仍被相关的研究成果所广泛引用,甚至公认为代表了建国以来历史工具书最高编纂水平的《中国历史大辞典》的相关辞条也不免其累。[15](p345~346)

由上可知,加强对《明史·选举志》的考订和研究,已成为明史研究工作者急迫任务之一,因这不仅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明代政治制度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蜀选编.二十四史订补;第15册[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2]赵翼.廿二史箚记[M].王树民校证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

[3]王鸿绪.横云山人集[M].敬慎堂刻本.

[4]申时行等重修.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叶春及.石洞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陈寿.三国志:蜀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陈洪谟.继世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王世贞.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明宪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

[12]明世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

[13]明英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

[14]明太宗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

[15]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编委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初三中考发言稿范文第5篇

同学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苦寒来。”只有我们付出了,努力了,才会有成功的收获。相信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我们一定会给学校,给老师,给家长,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一起来看看初中生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范文5篇示例,欢迎查阅!

初中生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时光匆匆,前夕山巅分别,今朝又山脚聚首。朝夕之间的距离,衔接着起点与终点,那就是新一轮的奋斗演绎。八月份的尾巴是狮子与草原的邂逅,九月份的眼睛是学生与学校的相逢。炎暑消逝,秋风婉柔,新学期的清脆铃声缠绵着轻风朗润在心头,两个月的休憩之后,大家一定又酝酿出了新的目标,激情依旧,旖旎的风光在那头。

沉舟侧畔千帆过,一舟逐旭日而去一帆又曳曳而来;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树已能争辉,一苗且来汲养。初一的学弟、学妹们,欢迎你们加入学校这个温暖、祥和的大家庭,感谢你们为学校注入了新鲜的、生气勃勃的血液。这里没有纸醉金迷的风花雪月,却有纯真朴实的诗情画意;这里没有浮华无实的攀比之风,却又真诚勤奋的未然正气;这里没有姑息纵容的爱,却有公平公正的情。学校为海,学子为露,海因露而名,露应海而存。学弟、学妹们,拿出你们的热情与真诚,尽快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适应新的环境。幸福地生活,努力的学习,你们会发现,其实每天都很美好。

弃初一而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初二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明日之日何人托付,唯初二者也。初二的学弟、学妹们,一年的青春洗礼,你们身材高了,姿势多了,心智也长了。你们已经开启了承上启下的新旅程,诸多磨练皆已升温。天无大任于斯人,乃争之;天降大任于斯人,则从容应之,理性视之,积极处之。有规律的生活,适量运动,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心胸宽阔,人情练达,志向高远,学德,学才,修身,赏美,这样才能有底气微笑着对着镜子说:“你好,未来!”

昙花酝一季,只为惊艳一现;学子酿三年,为惊艳一现,更为再酿三再酿三年。初三来了,初三在我们的期望中来了,面对初三我们毫不畏惧,我们绝不懈怠。因为我们知道,这将是一段艰苦而幸福的旅程。我们将用努力、无畏与拼搏创造自己的价值;用博爱,乐观与积极反哺母校;用坚强、耐心与顽强回报我们背后热切期盼的眼睛。是浆,就要劈涛斩浪;是翼,就要拍云远航;是天,就要包罗万象!

我们相信:有中学厚重文化底蕴的濡染,有中考四连冠光辉的激励,有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有我们莘莘学子的努力拼搏,星火必将燎原,我们这几千颗红心定能红透一方天!

冲锋的号角已经吹起,中考的战鼓即将擂响,亲爱的同学们,此刻,就让我们扬帆起航!

谢谢大家!

初中生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及亲爱的同学们:

您们好!

当炎炎夏日落下帷幕时,迎来了硕果丰收的秋季,同时我们新的学期也开始了。

金秋九月,九月金秋,那浓浓的桔子香象征着我们的学习氛围。那青郁的松树,摇曳着我们的学习激情,我们学习的环境如此优雅清静,我们的老师如此孜孜不倦,我们也应该具有鸿鹄之志。

读书是先苦后甜的,不要因为尝到了苦,就不去吸吮甘甜的露!只要坚持努力,我们就能踏上求学的成功之路!西方谚语有这么一句话:“含泪播种,欢笑收割。”用在读书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抹掉嘴角的一丝苦味,采撷诱人的甘果。

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人在世上生活,就如同船在大海上航行,如果失去了航标,航船就会迷失方向,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人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我坚信只要有理想相伴,只要心中亮着理想这盏不灭的灯,你就会步入灿烂的里程。

当然,在树立理想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让大家放心、老师称心、同学欢心的中学生,请相信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合格的出色的,有作为的青年。

同学们,初一是基础,初二是跳板,初三是关键,我们将面临失学和升学的抉择,这是我们人生征途上的第一次重大选择,那就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让我们朝着坚定的目标,展翅高飞,让我们轻撒滴滴汗水,手绘蓝图,请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个不变的真理!

初中生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再次迈进了__中学的大门,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学习殿堂,我们倍感兴奋。今天,我有幸代表全体学生在这儿发言,心情更是激动不已。在此我代表全体同学向辛勤耕耘,谆谆教诲我们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

轻风锁不住流云,流云带走了岁月。转眼间,精彩的20某某年已经过去,迎接我们的是又一个充满挑战、充满希望的新学期。

今天的发言,我想对全校各年级的同学们送去良好的祝愿和建议。

七年级的同学们,也许,昨天你还是一个稚嫩的小学生,可是,今天你已步入中学的大门一学期了,我相信,在未来两年多的日子里,你们在某某中学挥洒的时光,一定会成为你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应该说,你们是学校最为新鲜的血液。但是,能否让学校因你们而澎湃,因你们而沸腾,因你们而更加蓬勃向上,全在于每天、每月、每年的一步、一步??我想只有走好每一步,才更有信心和能力去迈出下一步。

八年级的同学们,你们已跨进了八年级的大门。有人说,八年级是容易使人沉沦的一年,是免疫能力最容易衰退的一年,同学们,面临这个学年,将何去何从呢?我认为首先要战胜自己,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向,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投身于学习之中,抢抓这个可以逆转人生命运,走向辉煌的最佳时机,下定决心利用这个黄金时期努力实现自我的超越,人生这样的机会或许只有一次,相信吧,拼搏能改变命运,奋斗可以拯救未来!

时间过桥,桥下流走的是岁月,桥上捞起的是学识。九年级的同学们,还记得两年前,你们还是学校里最天真的小弟弟、小妹妹,现在你们已经成为学校稳重的大哥哥、大姐姐了。是啊!你们九年级了。作为九年级的同学,初中的旅途你们已走过了六分之五。回首走过的那些日子,不得不感叹岁月如梭,在某某中学的点点滴滴,也许都将会成为你们记忆中难以抹灭的记忆。九年级,既意味着初中学习的终点,又代表了初中最后一搏的起点。一届届九年级的学长为我们学校书写了辉煌,奋斗的火炬早已交接在你们手上,来吧,牢牢的握紧它,高高的举起它,用燃烧的激情去点燃它。衷心祝愿所有九年级的同学在最后的四个月里,共同奋斗,一起拼搏,得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成绩,能自豪地为自己竖起大拇指,对得起含莘茹苦的父母。

同学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苦寒来。”只有我们付出了,努力了,才会有成功的收获。相信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我们一定会给学校,给老师,给家长,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

初中生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4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寒假,我们又回到了这美丽的校园,迎来了紧张而又快乐的新学期,再起春风,吹拂着我们跳动的心房。沐浴清晨,我们对新学期充满了期望。在这温暖的季节里,我们欢聚一堂,在这和谐的氛围中,我们共享这难得的时光。新的学期,新的期望,让我们就在这天,就在那里一齐放飞理想。轻风锁不住流云,流云带走了岁月。转眼间,我已进入了八年级下学期的学习,还有一年多就将跨入高中的大门。回首过去的日子,是那样的缤纷多彩。是敬爱的老师使我从一个懵懂的儿童变成了品学兼优的少年。我真心地感激所有为我们的成长辛勤付出的老师们。我决心,从此刻开始,用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回报父母,回报学校。我相信这也是我们全体学生的共同心声!

新的学期带给了我们新的期望,带给了我们新的憧憬。新学期,新气象,我们要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我们要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技能。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是否读懂了地里、家里父母的殷切眼神呢是否读懂了讲桌旁燃烧自己青春之烛的老师的慈爱目光呢我想,同学们可能会大声地说:“读懂了”。是啊,因为我们的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理想!

这天我们为作为一名__学校的学生而骄傲,明天母校必须会因为培育了我们朝气蓬勃的接班人而自豪!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祝敬爱的老师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还有,祝全体同学在新的学期,生活更幸福,学习更上一层楼!谢谢大家!

初中生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5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早上好!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这五谷溢金,七色溢彩的丰收季节里,新学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又踏上了求学的征途。在教师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向老师们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

初一的新同学,你们象我们当初一样,怀着梦想,带着期盼,拥着激情,踌躇满志的跨入了中学,披荆斩棘走在求学路上,不顾风吹雨打,踏遍万水千山,一路飞扬。初一的同学们,祝愿你们用成功和辉煌,感动所有关心自己的人!我们期待你们成功!

初二的同学们,你们已走过一年的风风雨雨,相信你们的心已倍加坚强。初二如同百米赛跑的中途跑,是养精蓄锐厚积勃发的时刻。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因此,面对高中的转折点你们一定要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精益求精,使成绩更上一层楼。

踏进初三门口的我们,更是感慨万千,豪情万丈。我们清楚的意识到,这是一个挑战的时刻,也是一个奋斗的时刻。我们挑战的不仅是我们的同龄人,我们的同学,更是我们自己。“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试问人生能有几回搏?选择了读书,选择了中考,我们就选择了拼搏。看吧,“攀登路”上,一个个矫健的身影,健步如飞;教室里,一张张青春飞扬的脸上,自信满满......那是跨进初三的我们。

因为我们那颗执着于理想的心,使我们勇往直前。记得汪国真先生说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们明白,天道酬勤;我们明白,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于工作而造就了鲁迅的天才;我们明白,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换取来的成功;我们明白,勤奋、拼搏,是通向成功的桥梁!或许前面是重重叠叠的书山,但我们一定能跨越书山;或许前面是浩翰汹涌的题海,但我们一定能征服题海。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必将上下而求索,百折不回,永不言弃。我们肩负着长辈的希望,我们更满载着自己的宏伟理想。“会当击水三千里,人生笑傲二百年。”我们相信:只要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就没有跨不过的山,就没有趟不过的河。

迈向了初三,在九个多月的日子里,我们将和敬爱的老师朝夕相处,并肩战斗,尤其是有老师为我们导航,有老师做我们的坚强后盾,我们不在迷茫,不在彷徨,我们将挺起胸膛,迈出铿锵的步伐,信心百倍的去迎接六月的辉煌。为了我们的理想,我们永远记住,今天我们以中学为光荣,明天中学以我们为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