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论文(精选5篇)

  • 管理思想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人是具有高度意识和目的性动物。教育目标是教育工作的“纲”,是教育管理活动的预想结果,是教育管理工作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对此十分重视,有一系列讲话进行阐述。从早期要求人才又红又专,到后来“四有新人”的指出,表明了邓小平教育管理思想的发…

管理思想论文(精选5篇)

管理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或体系构成,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和概括。尽管研究者概括的角度不尽相同,但大家的基本要点却是相近的。①根据学习和整理,我们认为,邓小平教育思想关涉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探索,主要由“教育地位论”“教育人才论”“教育目标论”“教育方向论”“教育服务论”“教育改革论”“教育领导论”等方面内容构成。[4]

(一)关于教育目标

人是具有高度意识和目的性动物。教育目标是教育工作的“纲”,是教育管理活动的预想结果,是教育管理工作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对此十分重视,有一系列讲话进行阐述。从早期要求人才又红又专,到后来“四有新人”的指出,表明了邓小平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考察它对我国工作实际的影响,“四有”新人的目标,实际上取代了传统的教育目的的提法,并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

(二)关于教育管理指导方针

教育管理指导方针,是在教育目标基础上提出的指导教育事业发展与管理工作的总体策略。1983年10月,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题词着眼于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不仅把教育提到新的战略高度,而且指明了新时期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方针。“三个面向”有别于我国此前以“教育方针”模式指导教育的思路,是邓小平在我国教育管理上的重大创举。“三个面向”思想在邓小平教育管理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

(三)关于教育管理改革的策略

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与一般模式。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育发展与社会要求严重不适应。对此,邓小平70年代中期就开始整顿,粉碎“”后,他自告奋勇抓教育的拨乱反正。此后又及时从现代化建设战略高度,提出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改革目标,并就改革的策略、原则、步骤以及一些具体问题发表了意见。根据邓小平教育改革思想,中央了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决定,要求教育改革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系统进行。教育要改革是邓小平教育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真抓实干则是邓小平教育管理思想的灵魂。

(四)关于教育管理方法

进行教育管理,不但要提出正确的目标任务,策略原则,而且要解决途径与方法问题。邓小平在长期领导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一个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务实求真为核心的方法体系,这个方法体系包括:抓头头、抓方向;走群众路线,加强服务意识;整顿学校秩序,树立良好风气等三个方面。邓小平教育管理方法的实质是思想方法,富有鲜明个性,表现出卓越的领导艺术。

(五)关于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队伍及其组织是革命建设成功的保证,重视领导制度和干部队伍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对此十分重视,要求改革领导制度,制定科学的干部选拔标准,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党对干部素质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要求。邓小平还要求教育管理干部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管理的内行。理顺体制、提高素质、合理结构构成了邓小平关于队伍建设的基本内容。可见,邓小平在教育管理方面的探索,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具有鲜明的求实性特征。它不仅为探索中国特色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性指导,而且为人们学习现实的教育管理理论提供了生动教材。[5]

二、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管理启示

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邓小平。”我们认为,这一分析概括,特别是三次巨变、三位伟人的论断,也适用于对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教育演进的概括,彰显了邓小平教育探索的战略性。邓小平之所以成为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重要影响的伟人,不仅在于他身居中枢,能高瞻远瞩,百折不挠地推进改革开放;还在于他善于领导管理———亲自主持、切实指导,真正把教育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并将中国教育现代化提升到崭新水平。思想的战略性和管理特质,使邓小平教育思想当然地成为继教育思想后我党在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目前,我们有必要根据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体悟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进一步促进和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一)重视国民“教育意识”尤其是领导者的“管理意识”,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切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精神变物质”的本质,就是“掌握群众”。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全局确立教育的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集体领导教育工作的传统,而从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并且切实落实这种战略地位,这是贯穿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灵魂。党的“十五大”制定的科教兴国战略正是对此思想的贯彻。目前,如何与时俱进,真抓实干,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凝聚到“中国梦”及其确定的各项教育任务上来,这是我国教育战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题。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前提是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但是,对于小生产意识浓厚的党内“左”倾顽症来说,邓小平的这个思想,也需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落实邓小平这一战略思想,就是要与时俱进,以新的体制促进和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意识”,努力使每个家庭乃至于每个公民,明确自己在“落实教育战略地位”中应负的责任,使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尚和核心价值观,凝聚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流文化。邓小平认为,抓紧抓好教育,关键在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取决于各级党政领导是否胸怀全局地、一贯地把教育作为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的一个环节而予以高度重视,并正确决策、切实落实。首先,摒弃传统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教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责任感、紧迫感;其次,要强化评价导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工作业绩与其任用奖惩结合起来,使教育也成为“硬任务”,实行优奖劣汰;再次,要强化领导管理,树立依法治国观。通过健全法制严格执法,提高教育政策法规的权威性,切实使教育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二)明确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强化“顶层设计”,重视组织制度建设,提高领导管理队伍的素质

明确办学方向,其实质就是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我们要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各级学校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当前,我国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特别要重视民族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未来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俗话说,能谋全局者,方能成大事。随着我国改革推进和多元化格局的确立,随着教育诉求和价值观的分化,“知识改变命运”与“学无以致用”的现实并存,我国教育改革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计划经济下的大包大揽和自由主义下对教育放任自流的做法,都势必不能。如上所述,以体制改革统揽全局是邓小平理论也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在这里,我们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要认真学习研究、正确宣传引导、真正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重视教育、重视科技的战略思想。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十”描绘的蓝图和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强化“顶层设计”,保证“适应”与“促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①建立新的多元一体的投入保障机制,推动教育事业长期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教育能否充分发挥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取决于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取决于教育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适应程度。这种需要和适应程度,既体现在宏观的教育发展规模、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专业科类结构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的适应上,也体现在微观的办学思想、模式、内容及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规格上。与此相关,一是要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现代化,这是教育工作质量的具体保证。二是理顺关系,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和制度系统,这是教育工作开展的法制保证;三是要建立一支素质高且组合合理的教师队伍与教育管理干部队伍,这是教育工作“出人才,出成果”的组织保证。

(三)从全局出发鼓励创新,真抓实干,彰显改革实践的“主旋律”,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管理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1.“无为而治”思想的人性假设

一切管理理论都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老子虽未明确将人性假设作为管理前提,但也曾系统地探讨过人性问题,且有意无意地将之作为管理的前提。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了“自然人”假设,认为人和自然一样也有其规律,管理措施须符合之才有效。所以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本来如此之意)老子强调管理者要通过无为的策略来获得民心,认为管理者能以“无为而治”理念进行管理,将收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效果。何谓“无为”?其义包括:其一在个人方面少为,在政治方面“近朴还淳”;其二率性而为,人皆有有所能,有所不能;其三因势而为,人或社会能随时势走就是无为。其四顺理而为。

2.休养生息和管理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是实现“无为而治”思想的重要措施

实现“无为而治”需两条措施。一是休养生息。“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三章)指执政者治理天下,要使官吏少私寡欲,使人民得到温饱,弱化人民的期望值,增强人民的体魄和自立自强精神,使百姓淡化政治斗争意识,减少贪欲。“无为”不是主张人们不为,而是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顺应自然的规律,辅助万物自身的发展,不勉强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个人的目的。另一措施是管理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子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八章)强调统治者应当行善有如水的品格,把自己摆在行善的地位,心胸总是保持宽广和宁静,交往总是讲求爱人利物,说话总是讲求诚信可靠,行政总是追求民众安居乐业,做事总是讲究创造实效,行动总是讲究抓紧时机。这种策略恰恰是大智慧,因为一味争强好胜,易心劳神伤,退避三舍,则海阔天空,以柔克刚,则无往而不胜。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二十五章)即道、天、地、人都是“大”的。老子把人看得如同道、天、地一样伟大,由此可以看出其思想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老子认为管理者践行“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应做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四十九章)”即管理者没有自己固定的意志,总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以善待民、以诚信待人。其次“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即要让老百姓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先满足老百姓在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基本需要。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第三,在如何吸引人方面,做到“江海纳百川”,惟有这样才“方为百谷王”。

三、矛盾转化的辩证管理思想

第一“反者道其动”的规律。反,是矛盾对立斗争的体现,对立斗争是道的运动发展的动力,是普遍规律,万事万物皆然。这是对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高度概括。第二“祸福相倚”的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揭示了祸与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关系。这对现代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思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这一论述揭示了质变总是由量变引起,它鼓励人们勇于尝试,不能沉溺于空想当中,还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开始做,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成功在于不断的积累。

四、对当代管理的启发

第一,以人为本——人是管理因素中的最重要因素。管理国家与企业最关键的是处理好人的问题,应重视人的因素。正因为人才是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松下幸之助说:“经营的基础是人,尽管有钱、有产品,要是没有一个会利用这些的人才,那这些东西也产生不了作用,人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管理中要坚持人本理念,尊重人才、重视人才,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二,无为而治——管理措施须符合规律顺应民心。一方面政府应顺其自然而为,履行职责做到无为。社会出现的不正常现象绝大部分与某些政府部门职责不到位有关。另一方面,政府应顺其自然而不为,遵循事态发展的趋势及其规律,不侵犯百姓的自不干扰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就是越位,而这往往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在依法治国的今天,需要改变政府越位不到位的弊端。这一规律还告诉我们在引进或学习西方的管理制度时,要结合本国实际不能照搬照用,要考虑到是否符合国人的心理规律,是否顺应民心容易为人民所接受,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总之,老子的管理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只要我们能将老子的管理思想与现代的管理思想结合起来,完成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转化,就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效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唐突生:老子哲学与人生智慧[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2]淦述卫邓海兰:从老子管理思想到现代企业管理[J].当代经理人,2005,(05)

[3]唐突生:老子哲学与人生智慧[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4]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管理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一、加强对执政党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党的执政地位和任务所决定的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始终重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他指出,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他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努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对执政党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使我们党真正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深刻阐述了加强对执政党干部的管理和监督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

第一,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我们党在取得执政地位之后,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岗位,这就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这种考验,既有执政的考验,又有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一方面,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的一些干部沾染上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习气,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不能很好的行使权力;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些人抵御不住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袭,在糖弹面前会打败仗。这两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我们党就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党的执政地位就不巩固。“因此,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5页。)邓小平认为,针对这种情况,党必须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教育,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并经常注意进行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他强调,党要实现对政权指导与监督的作用,首先就要从切实指导与监督自己的党团和党员做起。

第二,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需要。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制定了各方面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特别是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但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解决组织路线的问题。邓小平认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政治路线,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因此,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四化”标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选拔接班人,同时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第三,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是提高执政者素质的迫切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为了完成所担负的伟大任务,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权力的正确实施,而要做到这样,就要着力提高执政党干部的素质。邓小平指出,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对执政党来讲,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因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各级领导干部又是全党的表率,如果领导干部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不实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接受群众的监督,就不能端正党的作风、改造社会风气,实现党的领导。他尖锐批评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有的滥用权力,甚至横行霸道,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针对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问题,特别是搞特殊化、搞腐败的现象,他强调,为了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必须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对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二、加强对执政党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核心问题是防止和滥用权力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对于共产党的领导来说,什么时候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党的执政地位就巩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紧密,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违背了群众的利益,滥用权力,,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动摇,党和群众的关系就紧张,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邓小平关于加强对执政党干部的管理和监督的理论内容很多,但核心是防止和滥用权力。

首先,防止滥用权力必须谨慎用权。由于我们党是执政党,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领导职责,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在领导活动和政府管理中能不能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关系到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有些执政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看待名利、权力和地位,把人民给的权力作为个人和小团体谋取私利的条件和手段,甚至为所欲为,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走上腐化堕落的道路。由此可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一定要紧紧围绕如何掌权用权这一根本问题来进行。邓小平指出:“我们执了政,拿了权,更要谨慎。第一,我们要权,无产阶级要权,不能让权被资产阶级拿到手上;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要权,不能让权被机会主义者拿到手上。第二,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03~304页。)他认为,必须强调执政党的特点,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防止领导者由人民的勤务员变成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

其次,防止滥用权力必须形成坚强的领导机构。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是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集体领导,因此,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一方面要加强对领导机构的监督,一方面要通过领导机构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邓小平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问题,他认为,领导班子软、懒、散的问题解决不好,接班人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天下大乱。他要求,各级领导班子不能成为僵化的、保守的和平庸的班子,而应当成为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领导集体,成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领导集体,成为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紧密联系群众的领导集体,成为能够开创新局面、干实事的领导集体。在配备领导班子的时候,一定要选那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在斗争中经得起考验的人;要选那些党性强,能团结人,不信邪的人;要选那些艰苦朴素,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风正派的人;要选那些努力工作,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有魄力,有实际经验,能够办事的人。邓小平还强调,各级领导班子的问题都要认真加以解决,但是最重要的是解决中央领导机构的问题。他说:“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5页。)他希望全党紧密地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地有意识地维护这个核心,因为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有了这样一个坚强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

第三,防止滥用权力必须解决特殊化和腐败的问题。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腐败现象水火不相容的,与腐败现象做斗争,防止和,是执政党的历史责任。邓小平认为,特权思想和特殊化是产生腐败现象的根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身居要位,有很大的权力,如果不认真解决加强管理和监督的问题,消极腐败现象就会蔓延滋长,权力就会被滥用,那样就会脱离群众,出大问题。因此,“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7页。)邓小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在政治上、生活上搞特殊化的权利,党内决不允许有不接受党纪国法约束或凌驾于党组织之上的特殊党员。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他特别指出,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必须惩治党内的高层腐败,否则我们就有失败的危险。因此,一定要下决心加大反对高层腐败的力度,严肃查处腐败案件,以取信于民。

三、加强对执政党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历史的经验证明,没有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就难以实现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也难以遏制腐败。邓小平认为,加强对执政党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必须解决制度问题和经常性的监督工作,最重要的是建立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

第一,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同志曾经正确地指出过,鉴于种种历史教训,鉴于个人的智慧必须和集体的智慧相结合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和使我们在工作中少犯错误,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以减少我们工作中的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致于发生“”的错误。邓小平认真总结和汲取了斯大林破坏法制和在领导制度方面的教训,明确提出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他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因此,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因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他强调,我们的各项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都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加强民主监督,以防止少数人说了算和个人专断。

第二,要把各种监督有机结合起来。邓小平认为,党要实现对政权指导和监督的作用,首先就要从切实指导与监督自己的组织和党员做起。而对于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一是要经常;二是要严格,而且还要把各个方面的监督紧密结合起来。这些监督,包括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党内的监督和党外及群众的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法律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等等。不仅如此,各方面的监督还必须与惩治相结合,对于违纪国法的,不管是什么人,都必须执行纪律,做到赏罚分明。他说:“必须加强党的和国家的监察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现象,对于违法乱纪和其他严重地损害群众利益的分子,及时地给予应得的处分。”(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24页。)他还指出,加强监督,重点是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监督,要在这方面加大监督的力度。

第三,要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应该说领导班子的自身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现在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空气薄弱,有一部分领导班子缺少正常的相互监督和帮助,成员之间很少有坦诚的思想交流和严肃的批评。邓小平说:“当前更需要注意的问题,我认为是存在着涣散软弱的状态,对错误倾向不敢批评,而一批评有人就说是打棍子。现在我们开展批评很不容易,自我批评更不容易。党的三大作风有一条讲的是自我批评,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是,现在对不少人来说,这一条很难做到。”(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89页。)他认为,批评是一种很好的监督。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同志,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和一把手,他们的威信应该建立在思想、工作、言论的正确上,建立在民主作风上,建立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上。领导人不可能一点缺点、错误也没有,问题在于有没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听了正确的批评能不能接受和照办。有错误,自己讲,又能倾听别人批评的意见,这就有了主动。这样做绝不会损害自己的威信,只会提高自己的威信。

管理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思想内涵

精辟概括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深刻总结。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与有机统一,高度概括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涵盖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鲜明价值导向,回答了当前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和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大是非问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时代气息。

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是对爱国主义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本质概括,是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

中国传统思想中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不存,何以家为”“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经典名言为千秋传唱,为万代记诵。知荣辱之大者,乃是以国家之荣为荣,以国家之耻为耻。千百年来,爱国主义被中华民族始终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熔铸在中华儿女的思想深处,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并成为衡量人们是否真正爱国的道德评判标准。可以说,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爱国主义的内涵与主题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有所不同,却始终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这就是: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和耻于危害祖国的强烈愿望。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新时期热爱祖国的时代主题。“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荣辱观是与这一时代主题紧密相连的。围绕这一主题,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不仅要“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且要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1](P3)。

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问题,是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大力弘扬。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

“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中的最高价值,是统领社会主义道德所有准则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建党的根本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262)这就从根本上既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各种形形的非马克思主义政党划清了界限,也与封建统治阶级所鼓吹的“民本思想”区别开来。曾经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3](P857)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3](P1094)。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服务人民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及每一个社会组织都应当努力遵循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准则。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是否服务人民、是否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是判别不同个人、团体和政党先进与落后的根本标准,也是一切社会势力在历史潮流中荣辱进退的分水岭。”[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量。这就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句话,“服务人民”,就要以人民为基本价值主体,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客观的价值标准;就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等作为制定和检验各项改革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客观尺度,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判断荣辱问题的基本标准;就要始终做到相信、信任、尊重并依靠人民群众;就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集团或个人是真心实意服务人民还是背离人民的根本标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和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体现了我国社会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道德价值取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每个公民对待科学的态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盛衰与命运。科学不仅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财富的重要武器,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实现精神解放的重要杠杆。崇尚科学,就是要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学会科学思维。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规律的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逐步摆脱盲目落后和愚昧无知走向现代文明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巨大杠杆。当前,树立和坚持崇尚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提倡科学,宣扬真理,反对愚昧无知、迷信落后”[5](P25);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浓厚的科学氛围,尤其是要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出“学科学、懂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就是要真正“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6](P41)“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正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四、“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揭示了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核心精神和本质要求,回答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劳动观和荣辱观的问题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辛勤劳动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道德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优秀民族,素有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懒惰乃罪恶之根,勤劳乃幸福之源”,[7](P61-63)道出了劳动对于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真正价值。劳动是实现崇高理想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语)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手段,也是获取和享有财富的前提,劳动者是最光荣的,剥削者是最可耻的。树立和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勤劳精神的弘扬,也是对好逸恶劳思想的有力鞭挞。它要求人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劳动和从事劳动,发挥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为社会多作贡献;要尊重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不断激活和增强全社会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以造福于社会和人民。正如所强调指出的那样,“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8](P2278-2279);要通过制度和体制约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支持、鼓励和保护人人干事业、人人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所应遵循的集体主义思想的揭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古人就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敬业乐群”,强调社会的团结与和谐。团结互助是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高度概括,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可靠保障,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力量源泉。崇尚集体主义,褒奖团结互助,贬斥损人利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法则。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该大力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讲究邻里团结,注重和衷共济,相互之间应讲究相互关爱、和睦相处。“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旗帜鲜明地倡导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观念,批判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不道德行为,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团结互助的良好道德风尚,规范和约束那些违背社会公共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抵制并减少损人利己的言行,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13亿中国人民的紧密团结、互相帮助,形成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凝聚力。

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对社会主义诚信道德的基本原则的概括与总结

诚实乃为人之本,守信乃行事之道。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诚实守信被珍视为“立身之本”、“处事之道”、“齐家之要”、“治国之宝”。孔子倡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9](P3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9](P42)“民无信不立”[9](P106)。自古以来,那种见利忘义、言而无信、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种种不道德行为均为世人深恶痛绝。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道德支撑,是维系人们之间相互信任关系的道德基石。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协调机制的不完善和利益驱动的消极影响,诚信失范、见利忘义的现象和行为明显增多。“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于在新时期弘扬社会正气,整肃和打击失信毁约和见利忘义的不道德行为,构建现代诚信体系和道德支撑,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的集中概括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公民树立良好的守法意识和健全的法制观念对于保障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再加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和行为模式等正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迫切需要建立起统一协调的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以使人们有所遵循。“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从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高度增强人们的道德自律意识,从荣辱的自我评判上划清荣与耻的界限,自觉扬荣抑耻,进而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有利于培育和养成公民的现代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从而保证国家法律和纪律的权威性、严肃性,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

八、“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概括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是强国固基所不可限量的强大道德力量

艰苦奋斗是人类克服一切困难,创造辉煌业绩的宝贵精神品质。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险著称于世。我国古人就留有“艰难困苦,玉钕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优良传统美德。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民族的兴衰存亡、国家的长治久安乃至政党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是靠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种种消极负面影响,特别强调“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10](P245)“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有利于动员和鼓励我们在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面前更加自觉地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拼搏开拓,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有利于驱除在一部分人中存在的骄奢淫逸不良作风所产生的不谐之虞,冲破一切人间障碍,创造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辉煌;有利于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共同奋斗。

注释: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赵存生,宇文利.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内涵与时代要求[J].高校理论战线,2006,(4).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

[7]崔自铎.生活哲学——思想语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8].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A].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管理思想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警察职能,转变,趋势,途径

83年严打以来,我们公安机关天天都在喊坚持严打方针,专项斗争、统一行动一个接一个,公安民警疲累不堪;民警的数量大幅增加,警种越来越多,装备越来越精良,民警的文化水平和其他素质越来越高,指挥中心的建立、现代化的交通、通信设施的配备以及快速反应机制的不断完善,使公安机关控制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越来越强,而刑事、治安案件却越来越多;我们天天喊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摆在首位,情报信息工作一再强调加强再加强,而情报不灵、信息不通的情况依然存在,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群体性事态逐年增多;我们一再强调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开展了一系列争创人民满意的活动,而警民关系不够和谐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一些群众不愿提供破案线索、不愿作证越来越成为影响基层公安机关战斗力充分发挥的突出因素。

造成我国公安机关上述困境的社会客观原因很多,比如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尖锐等等,对于这些客观现实的原因我们无力主动改变。因此,在这里没有必要展开讨论。但是从我们公安机关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上探讨,还是有实际意义的。那么我们公安机关目前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我认为:

一是按专业依条设置机构,分工过细,形不成合力,警力和其他资源也严重浪费。比如由于分工过细,部门科室多,不仅警力、经费等资源分配困难,而且造成警力分散,捏不成拳头,群众报警后不知该由哪个部门去处理,事事需由公安机关的领导协调,有些性质不明的事项造成相互推诿扯皮,久拖难决。公安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忙闲不均,相互攀比,影响士气。因此,公安机关人员年年增加,而且素质越来越高,但警力不足的问题却似乎永远解决不了。

二是重打轻防,防范工作弱化。首先,专项斗争、统一行动一个接一个,使基层无暇顾及防范工作。坚持严打方针是维护社会安定稳定的重要措施,专项斗争、统一行动也不失为解决一些突出治安问题重要手段,但是,搞专项斗争、统一行动时不能为完成任务,只忙于应付,也要针对问题建章立制,做好防范工作。但实际上对这方面我们抓得比较松,基层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抓这方面的工作,因此防范落空,打完之后类似的问题又迅速反弹。其次,在公安工作的理念和考核评比上重打轻防。如提出“侦查破案是公安机关的硬道理”等口号的同时又一再强调防范是社会工作应该还给社会等,导致不少基层公安机关把侦查破案、打击处理人员的多少作为评先评优的硬指标,而把治安防范工作作为软任务,重视的程度存在明显差别。因此,民警大多喜欢冲冲打打破案件,而不愿意做艰苦细致、婆婆妈妈的基础工作和防范工作。重打轻防,基础工作、防范工作日益弱化的结果是,不仅造成防范工作没有到位,而且公安机关通过基础工作发现违法犯罪线索的功能也大受影响,因此打也没有力量,从而使公安机关陷入案件越打越多,打不胜打的困境。

三是在为人民服务宗旨方面存在虚化现象。每一位公安民警都知道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怎样为人民服务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为人民服务只停留在纸上、嘴上的还大有人在。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警民关系没以前那么密切。一些民警群众观念淡薄了,“洋派”多了,“土派”少了,以至于在警察寻求群众协作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群众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四难”现象,这样的警民关系对警察工作是很不利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我们公安机关本身来看,在贯彻执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方面确实只是从队伍建设角度提出过一些政治大原则、大方向,对于如何从具体警务工作角度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方面却没有明确地告诉过我们的民警。有的民警在写思想汇报的时候知道为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却不知不觉地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还有的把警务工作狭隘化,凡是与“警”无关的服务工作都不愿意去做,对群众的一些合理合法的要求也漠然视之,无动于衷。尽管群众要求警方协助解决的问题大多与执法活动和犯罪无关,但无动于衷的结果只能是警民关系日益疏远。

四是强调科技强警和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同时,在一些基层公安机关中出现脱离群众搞单纯专业化的倾向。有的单位和民警对现代化警务设备过分依赖,无论什么案件、什么情况,都要求上手段、上技术,好象离开了手段、技术就不会办案、办事,完全依靠一些技术手段在某种意义上说反而会降低实际效能。还有单位和民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认为自己是执法队伍,只要做好份内工作即可,别的可以不理,特别是在群众和一些政府部门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不知自己该干些什么,而总想脱离烦琐杂务当旁观者。在对待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态方面,有的人认为公安机关工具,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说服教育和疏导工作,总想走捷径,以强制手段予以压服。

存在的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我认为公安警务工作也是一种服务,只不过它是一种别人替代不了的公共服务。因此,必须改变公安民警过去的“管理者”角色,实现“服务者”角色的转换,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处罚进行管理的工作模式才有可能求得突破和解决。在这方面,王法金同志的警务工作法值得借鉴。在交谈中我领会到王法金同志的社区公安警务的运作理念就是公安机关职能必须由“查处”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当然,我们说公安民警职能面向服务社会、服务公众职能的转变,并不是不要公安的职能了,只是说在我国社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之下。职能已经不能再看作是公安民警的唯一主要职能了。王法金同志认为社区公安警务工作要想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要做好预防工作;公安民警不仅是执法者而且应是社区的服务者,不仅要处理紧急事态,而且要尽可能用良好的服务与社区居民搞好关系,公安警务工作要溶入社区,通过发动社区力量搞好防范和管理,来实现社会的安定稳定。王法金的这一社区治安管理思想的内容,我给他归纳一下主要由4大部分组成:

一是整合社区力量,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违法犯罪。王法金同志认为,社区治安是社会治安的一个缩影,社区警务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需要社区各个部门、不同层次共同合作和协作实行综合治理才能完成,只有在社区内把分散的社区力量组织起来,充分挖掘现有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实行多方面的交流和协作,才能发挥最佳的合力作用,才能使社区各方面的受益。所以社区民警与社区之间要树立共管意识,对共同关心的社区问题进行沟通协商,共同决策,寻求解决的办法,确保社区平安。问题在于怎样整合?《王法金工作法》中的“五个注意”很有参考价值。这“五个注意”是:一是注意调动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积极性,有事找他们商量,集思广益,主动配合居委会做好份外事和一些公益事。二是要注意发挥社区党员,团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三是要注意在创安工作中发现工作能力较强,热心社区工作的治安积极分子。四是注意重塑文明楼群,治安先进村居形象。五是对群防群治组织成员要注意做好“五适”,即适当的身份、适当的照顾、适当的待遇、适当的尊重、适当的交流。王法金在预防方式上主要是实施邻里联防计划,如《敞开式小区创平安社区工作规范》《社区民警巡回责任区工作规范》《文苑警风执法监督员工作规范》等一系列制度。由社区警方发起组织并负责划分邻里联防的区域范围,召集有关会议,帮助推选居民代表及邻里联防的负责人,分发预防犯罪的小册子等宣传品等小读本。邻里联防计划具体由社区警方负责实施。比如动员文苑社区楼里退休的大伯大妈们,让大家前后“楼管楼”,同时,动员社区里的小店店主、开水灶业主,设立起了治安“观察哨”“信息员”,建立起“动与静”相结合的新型防控体系。

二是以民为本,执法为民,改善警察形象。王法金同志认为:“社区的一切警务工作都要以民为根本,以群众满意为目的,要挖掘社区人力资源作为社区治安轴心,构筑社区防控网络,减少犯罪主体对社区生活环境构成的危险和破坏力。只有这样社区警务工作才能实现真正的目的和意义。”“以民为本,在民”的观念还应体现在为民服务上。为民服务的内容很宽泛,目前各级公安机关对此存有分歧。有的认为警务活动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方式实施,履行法定职责就是为民服务,在法定职责以外从事为民服务活动有“不务正业”之嫌;有的认为为民服务不应有“份外”和“份内”之别,只要是群众求助的或者警察认为应该帮助群众办理的事情,都应为之。这实际上涉及到本文的主题“警察历史角色转换”的问题。从法律角度讲,警察是应该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的执法者;从社会公众角度讲,警察应是对群众理应有求必应服务者。因此,基于警察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的实际情况,只从一个角度对警察提出为民服务的要求无疑是片面的。在社区警务中,警察为民服务的内容应当以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是否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的标准来确定。处理法定范围内的事项,办理群众求助的事项,为民排忧解难做好社会援助工作,协助做好社会服务性工作都理应成为警察为民服务的内容。正如王法金同志所提到的:社区民警的服务理念应是贯穿于整个社区警务工作的始终,服务能使民警立足于社区,服务能赢得民心、调动民心。服务好了,矛盾少了,刑事治安案件自然减少了,服务与执法并不矛盾。《王法金工作法》中写到,一个社区民警应是“时时是我们服务的时间,处处是我们服务的地方,件件是我们服务的事件,人人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因而社区民警的服务理念应该是:群众是“顾客”,社区民警是“服务者”。我们与王法金交谈中还深深地感受到,王法金的社区警务工作充满了人性的关怀,比如“黄手帕”工程,他以自己的一颗真心,赢得了居民群众的真情。比如王法金公布手机号有困难找警察;张家的车库门锁坏了、李家的下水管道堵了、赵家养的宠物不见了……这些社区居民的各种求助,都密密麻麻的记在了王法金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至今已记下了满满不下10本,事事有着落。用王法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群众的事没有小事,我一定尽力而为”。应当讲王法金的社区民警的服务理念充满了哲学思想,他正确摆正了主人与公仆的关系。宪法规定,人民当家作主,是国家的主人。而社会治安涉及到社会内每个成员的利益。因此,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必须把包括社区组织、单位和居民在内的社区成员置于社区治安治理的主人位置。作为治理治安主体的社区成员,其内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安机关及其社区民警与社区成员在治理社区治安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人与公仆关系,或者说是伙伴关系,两者之间应当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携手共同搞好社区治安。正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着这种关系,公安机关及其社区民警开展各种警务活动必须充分尊重社区成员的意见,使各项警务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良好协作关系。二是社区成员有权通过自治组织对居住区域内的社会治安实行自治。社区成员对社区治安实行自治包括:制定安全公约或章程;组建安全保卫组织,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等。同时,为了保障社区成员对社区治安自治取得预期的效果,公安机关及其社区民警应当对此加以指导,但不能把指导转化为行政命令、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社区成员共同意志之上。社区警务只有根植于社区以及社区群众之中才有生命力。公安机关要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必须有社会公众的配合与支持。公安机关要想在工作中取得社会公众的配合与支持,必须把为民服务作为社区警务的根本。

三是良性互动,改革警务活动方式,密切警民关系。社区警务的实质是公安机关及其社区民警与社区成员共同治理社区治安,也就是警民互动的过程,能否实现警民良性互动是区别传统警务和社区警务的试金石,也是衡量社区警务进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警民之间能否实现良性互动,关键在于警方,如果警方认为社区成员是自己的管理对象,受自己掌握的权力支配,习惯于发号施令,指手划脚,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凌驾到社区成员的身上,就不可能实现警民良性互动;如果警方认为社区民警与社区民众之间存在主人与公仆的关系,社区成员是自己的服务对象和工作伙伴,就会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社区成员,并最大限度的满足社区成员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彼此之间相互信赖、相互支持,就有可能真正实现警民良性互动。实现警民良性互动,一要社区民警改变以往的勤务方式,变蹲办公室为走访社区;把等事干变为深入到社区居民当中找事干;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感情沟通,密切与社区居民的联系。二要公安机关及其社区民警将有关社区治安的信息及时通报给社区成员,以便社区自治组织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也要求社区自治组织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及其社区民警反映社区内的社会治安问题和社区成员的意见要求。公安机关对社区居民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应快速做出反应,及时妥善处置社区中存在的治安问题。三要公安机关及其社区民警将组建专职保安巡逻队和老年义务巡逻队,必要时社区民警和治安民警可以搭档联勤制和巡访制,实现点面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警民接触的机会,改善警民关系。王法金同志讲道:社区工作,是一个非常强的社会开放性,是一种亲民工程,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王法金认为要做好社区群众工作,应“责任在先、情感在心、艺术在上”,要做到“用情、用心、用脑”。必须在“情”字出大力、流大汗,才能解决好对群众的感情问题。然后利用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警民良性互动,群防群治,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问题导向,建立社区反馈机制,是现代社区警务的核心。警察历史角色转换就是要实现警察职能从职能向服务社会、服务公众职能的转变,首先要培养公安民警在社区警务中提高解决社区居民的家事、琐事、婆妈事问题的能力,让公安民警在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达到控制犯罪、预防犯罪的目的。让社区居民的各种自治能力和热情在参与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逐步培养、发展。王法金的社区治安管理思想中充满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工作特色。从发现问题中接近民众。从热心、真心、诚心地工作中去做群众工作,更重要的是同社区居民群众打交道过程中要善于融入感情。问题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使新问题的难度大到能使公安民警激励思考,提高工作艺术;小到自然注意到的新奇因素能引起疑惑,激发工作热情;能使社区居民从公安民警办结的熟悉的家事、琐事、婆妈事中赢得理解、获得一些启发;并从中激发社区居民极大参与的热情,提供一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而情报工作是生命线,由于建立信息反馈网络,治安信息员的各种信息源远不断,加上通过走访、座谈、定期召开联防会议等方式收集社情民意,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公安民警自然耳聪目明。

总之,王法金的社区治安管理思想既是现代社区警务实践浙江特色的成功经验,更是现代社区警务基本理念指导下的现代社区警务成功实践。与我们公安机关存在的一些问题相比较,王法金的社区警察历史角色转换后的工作优势在于:

第一、社区公安警务要求公安民警依社区开展工作,主要按社区安排部署警力,而且强调一警多能,可以纠正我们按专业分工布排警力的模式,解决警力资源浪费问题。

第二、社区公安警务重视主动先发的犯罪预防和控制,可以纠正当前我们公安机关普遍存在的重打轻防的倾向。

第三、社区公安警务重视群众的力量和作用,可以纠正一些基层公安机关在工作中日益脱离群众,搞单纯专业化的倾向。

第四、社区公安警务要求把群众工作具体化,可以解决我们的一些民警不会做群众工作和为人民服务虚化的问题。

第五、社区公安警务要求社区公安民警充当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可以让公安机关通过这一机制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王法金社区治安管理思想的核心内涵就是职能的转变,在警务工作上充满了人性化,是情感加艺术的亲民行为,体现了公安民警应有的价值。应该说社区公安民警历史角色的转换,是我们公安警务战略转变,是适应目前形势的必然要求,理由有:

第一、社区警察历史角色的转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要求。特别是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努力获得了世界的承认,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将更加坚定彻底地朝着市场经济的道路方向迈进。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而言,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要求和特征就是劳动力的自由竞争和流动。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体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加入WTO将极大地促进这一进程的继续发展,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人们可以而且必须自主择业,变动职业乃至失业将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的经常性现象,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由单位统包就业者生老病死一切事物,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单位”烙印的生活模式将被彻底改变。除了工作以外,人们的其他活动主要在社区开展,个人事务也将依靠社区服务机构来解决。在这种形势下,公安工作必须立足于社区,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也只有立足于社区才能更有力地预防、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第二、社区警察历史角色的转换是党委、政府加强社区建设战略部署的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强社区建设已经摆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不仅制定了社区建设纲要,而且相关的工作已经逐步开展。在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党委政府把维护社区治安列为重要内容,要求建立以公安机关为主体,打防控一体化的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公安机关作为党委领导下的重要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决策,自觉投入社区建设事业中,以推行社区警务为手段促进这一机制的尽快建立。

第三、社区警察历史角色的转换是巩固严打整治成果,建立维护社会长治久安长效机制的要求。严打整治斗争年年进行,各级公安机关都面临着如何巩固成果的问题。如果在严打过后,刑事、治安案件依旧迅速反弹,突出社会治安问题一个接一个,成为牵扯党委政府精力,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突出因素,公安机关自身也重新陷入打不胜打、疲累不堪的困境,严打整治斗争就失去了它本应有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时机以推行社区警务来强化防范和其他基础工作,实现社会治安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四、社区警察历史角色的转换是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有助于密切警民关系。是警察必须不断发展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公众建立密切的联系。维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王法金同志认为,公安职能的核心是执法。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为社会提供广泛的服务。而公众为公安民警提供了“公众之眼”,这可以防止犯罪活动,或者把问题报告给公安民警。没有公众积极帮助以提供信息,并愿意作为目击证人作证,公安在预防、打击犯罪方面就会缺乏效率。公众通过各种类型的预防性的努力,能够防止许多类型的犯罪活动。与群众保持良好的关系,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我国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而坚持群众工作为主线,使公安工作扎根于群众之中,则是公安的基本建设。也是防控体系建设的成败之举。因此。在公安职能转变的今天,必须落实群众路线,密切警民关系,为公安职能的转变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五、社区公安民警历史角色的转换有助于解决公安机关经费不足、警力不足等实际困难。西方国家的社区警务正是基于政府不可能对警务工作作无限制投入的观念而提出的,从实践来看,基础工作、防范工作做好了,案件少了,公安机关的经费、警力支出就会相对减少。同时,依托于社区开展警务活动,通过社区党委、政府机构和群众组织的支持,再加上群防群治队伍的健全完善,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经费紧缺的问题应该会有所缓解。

其实不仅是社区警务要学王法金,树立以民为本、执法为民的思想是我们全体公安队伍终身要解决的问题。尽管时代不同了,科技在进步,观念在更新,然而群众观念、群众路线、群众工作的看家本领永远不能丢。完全可以这样说,一个不会做群众工作的民警,、就绝对不是一个称职的民警,尤其在基层,更是重中之重的一个问题。反思由于不会做群众工作的缺失,给我们公安工作、公安形象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失误、恶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必须全警补课。要把学会做群众工作作为公安民警,尤其是基层一线民警的重要考核指标。近年来,我省许多地方的公安机关在警务改革和强化服务群众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并不是全方位的系统的改革,只能解决一些局部的问题,而警察职能的转变,角色的转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公安机关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公安机关怎能适应目前的形势和要求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按以块为主的原则理顺公安体制。特别是在县一级公安机关必须改变主要按专业设置机构、部署警力的模式,把有限的警力和资源最大幅度地投入到社区警务工作中去。按属地原则把治安管理职责、权限和相关警力下放到派出所,保证派出所有足够的警力开展社区治安管理和服务工作。在派出所也实行按块管理和一警多能、综合执法服务机制,根据人口、区域面积和居委会设置情况设立社区警务室,尽可能把民警安排到第一线发挥服务群众和保一方平安的职能作用。

二、按以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摆正打防关系。总书记对消防工作“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批示,科学地阐明了消防工作中防范与救灾的关系,江总书记的这个批示不仅适用于消防工作也同样适用于处理整个公安工作中的打、防关系。通过防范达到少发生案件、事故,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远远胜于发生后去破案、去抢险救灾。就警察的职能看,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稳定社会;另一方面要通过防控手段消除犯罪因素,遏制犯罪行为,确保一方平安。实践证明,只打不防,打不胜打;只防不打,防而无力。把打击与防范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社会治安趋于严峻态势下必须遵循的方针。但打击毕竟只是治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警察工作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和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正常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因此,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是治安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警察机关的主要职能。其次,应该正确认识警察的服务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我们知道,服务群众是公安工作的宗旨,群众满意是检验公安工作的标准,群众是公安工作的力量源泉。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工作将无从谈起,更不可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防范工作要依靠社会,通过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来开展,而不能说还给社会,撒手不管。因此,侦查破案是公安机关的硬道理,防范和基础工作同样也是公安机关的硬道理,两者不可偏废。社区警务的重点是防范,是基础工作,我们不仅要从观念上重视“防”,还要从工作措施、考核指标和民警待遇等各方面体现出来,使民警乐于防、安于防,在防的工作中创造辉煌的业绩。此外,还要加强对防的工作的指导、训练,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工作计划,引导民警开展好创安全社区、群防群治等工作,建立严密有效的治安防控网络,维护社会安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