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露节气的诗(精选5篇)

  •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晨起跑步,路边的草上露水很重,一滴一滴的晶莹,大地整个晚上处在露气之中,临近黎明要分手的时候只好把蕴涵了一个夜晚的泪水挂在草木上。我不忍心摇落那些晶莹的泪,却感觉到了那泪的清凉。有了露水,自然多了雾气,雾气最懂得缠绵,它要让一切缠绵都尽可…

很多年前,白露的时候,我还是一个赤脚的少年,走在田埂上,在朝露里扯着地里的杂草,或者沿着一条条的田埂捡拾那些已经变黑的绿豆荚,趁着有露水豆荚还没有迸裂,我们才得以把绿豆捡拾回家。

而今住在城里的我确实很少接近露水了,房屋建到半空中为的就是避开和远离露水,高悬在空中的我们,虽然距离阳光很近,但我们却是以空调对付着阳光的炙烤,雨水也不能侵入,我的心常常像缺乏光合作用一样缺乏生机和喜悦。

晨起跑步,路边的草上露水很重,一滴一滴的晶莹,大地整个晚上处在露气之中,临近黎明要分手的时候只好把蕴涵了一个夜晚的泪水挂在草木上。我不忍心摇落那些晶莹的泪,却感觉到了那泪的清凉。有了露水,自然多了雾气,雾气最懂得缠绵,它要让一切缠绵都尽可能地延长,哪怕阳光多次来催逼。

多年前,我们在这个季节准备着秋收,淬火得恰到好处的镰刀已经磨得锋利。我们还会利用这一段秋收前的日子好好地安慰一下自己的身子,以便在即将来临的劳作当中多那么一些韧劲。我们会利用给红苕过生日的名义品尝一下红苕的滋味;据说白露这天可以采摘下青青的柿子,用清水加上柿叶、红蓼浸泡,浸泡出来的柿子没有了苦涩,变得甜脆。等到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把柿子泡熟就可以下地收割稻子了。 还有些什么呢?回忆当中白露的时候是秋虫最为活跃的日子。上午露水被太阳晒干之后,稻田里最多的是草蜢,灰的、麻的、青的、褐的,只要你从田边上走过,它们就会肆无忌惮地乱飞,显得健壮活跃,良好的弹跳力是任何季节的草虫都不可比的。还有就是蟋蟀,那时我们把它叫做灶鸡,大巴山里的故乡至今很少有人捕捉蟋蟀,更极少有人撩拨蟋蟀打架,它经常在夜间把我们刚刚栽种下去的莲花白等菜苗吃掉,我们对它充满着仇恨。当然它也会在夜间响亮地鸣叫,就趴伏在苞谷初生出来的红白红白的须上,或者碧绿的花生叶下,就在那些湿润的泥土里,有时干脆就在床下,叫声在当年那寂静的夜晚显得尖厉。我确实不知道它至少两千年前就已经从《诗经》里开始鸣唱了,我也不知道它慰藉过多少乡下人的清梦,直到我青年时代苦读《诗经》才读到:“五月螽斯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当时我还觉得那个写诗的人太闲散了,可能是乡间的一个闲汉懒汉,要不哪来的闲心为虫儿写诗?而且他的观察也太不准确了,大巴山的蟋蟀已经在九月的白露时节就入我床下了。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范文第2篇

节候表征

霜降是农历九月的中气。农历九月是古人信仰中司掌霜雪的女神――青女出现的月份。“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古人因此称九月为“青月”。同时,古人又以九月为“授衣”之月,《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句,“授衣”意为制备寒衣;唐人徐坚在《初学记》中也说“九月季秋,亦曰暮秋……亦曰授衣”,因此又以“授衣”代指九月。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霜降有“三候”:“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大意是说霜降这天,豺开始捕杀鸟兽,因为捕得多,一时吃不完,就陈列起来,如同人们祭祀时陈列供品一样;5天之后,草木枯黄叶落;再过5天,冬眠的动物开始蛰伏在洞穴之中。如果上述3种“候应”不能按期而至,则相应地就会出现武将不作为、阳气出现问题、百姓居无定所等异相。

除了上述物候变化,霜降节气来临之际,又是白雁飞来之时,古人称之为“霜信”。据宋人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记载:“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近代学者胡道静认为,白雁其实是一个独立的雁种,也即今人所说的雪雁。

古人诗文作品中也有关于霜降节气的物象描写。唐诗人颜粲有《白露为霜》:“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诗人写渚芦泛白,写篱菊自黄。唐诗人元稹有《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诗中描述云尽霜降的秋景,写野豺祭兽、重阳、鸿雁悲鸣等物象,最后收笔于重阳节饮酒的习俗,悲秋之情令人神伤。

农事活动

在古人看来,霜,丧也,物遇之皆凋亡,因此取名“霜”。霜和露是阴阳二气交接的结果:“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气胜,则散为雨露。”对于自然界的生物而言,霜和露的作用也不一样:“霜以杀木,露以润草。”民众以秋季第一次霜为“早霜”或“初霜”,以冬末春初的最后一次霜为“晚霜”或“终霜”。从春初“终霜”到秋季“初霜”的间隔,就是无霜期。霜降节气的到来,表示无霜期的结束,也意味着庄稼生长期的终结。

在浙江,“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如果不及时抢收,就会减产,谚语说“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事实上,各地农事节奏并不一样。在江苏一带,早在霜降之前稻子就已经收割完毕。据元人《吴门事类》记载:“吴俗以春分节后种、大暑节后刈者为早稻;芒种节后至夏至节种、白露节后刈者为中稻;夏至后十日内种、至寒露节后刈者为晚稻。”而在安徽武进,农谚讲“霜降到,呒老少”,意思是说霜降节气一到,田里的庄稼无论成熟与否都要收割了。

霜降节气里,人们还有其他的一些农事活动。东汉崔在《四民月令》中说:这个月人们要整理场圃,修缮谷仓、房屋、地窖,这是为贮存粮食等农作物做准备。民众也在霜降日占验天气和农事。据清代《杭县志稿》记载:“霜降无霜,廿日无霜”“霜降见霜,米烂陈仓;未霜先霜,米贩像霸王(言见霜主米贱,未及期主米贵)。”明人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也说:“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霜降无霜,碓头无糠。”

民间习俗

霜降节气里,民间还有其他的一些习俗活动。

俗语说“补冬不如补霜降”,因此霜降节气里人们讲究进补,传统进补的首选则是吃肉。据清代《畿辅通志》记载:重阳前后,人们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兔,谓之“迎霜兔”。在闽南地区,霜降这天人们要吃鸭子,俗语说“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鸭肉味甘、冷、无毒,补内虚,消毒热,利水道,并治小孩热惊痫等病症。”在广西玉林,霜降这天人们习惯吃牛肉炒萝卜或牛腩煲之类的补食。

除了吃补食,霜降节气前后也是柿子成熟的时候。在福建泉州,人们相信霜降吃柿子,可以防止冬季流鼻涕,俗语说“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同时,霜降节气前后,也是秋季蔬菜收获的时节,民众往往会腌制咸菜,以备冬季蔬菜淡季时食用。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霜降后腌菜,除瓜茄、芹芥、萝卜、擘蓝、箭干白、春不老之外,有白菘菜者,名黄芽菜,乃都门之极品,鲜美不减富阳冬笋。又出安肃者,每颗重至数十斤,为安肃黄芽菜,更佳。”

在广东高明一带,霜降节气里有儿童“打芋煲”的习俗。据清光绪《高明县志》记载:“霜降节将至,男孩子们聚在一起,捡拾瓦片砌成塔状,中间燃薪烧火。待瓦片烧红之后,把塔毁掉,把芋头放在里边煨熟,谓之‘打芋煲’。之后,每人手执两片瓦,一边以瓦片相击,一边向村外走去,口中念念有词,行至村外,将瓦片扔掉,曰‘送芋鬼’。”

旧时霜降这一天,军队要祭祀旗纛。旗纛是指古代军队所用的大旗,先秦时就已出现旗纛祭祀,称为l祭。《礼记・王制》中有天子将出征“l于所征之地”的记载,也即在驻军的地方祭祀。隋唐经学家孔颖达在疏文中认为,先秦l祭是祭军神黄帝或蚩尤,目的在于壮军威。古代军队的l祭仪式传承至后世,但祭祀的对象各代又有所变化:唐代祭祀黄帝、军旗;宋代祭祀蚩尤、牙旗(古代立于军营前的大旗,因竿上以象牙为饰,故称为“牙旗”);元代以人牲衅旗;明代各地卫所纷纷建旗纛庙,内设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等7个神位;清承旧制,雍正初年定三年一祭,并遣武员戎服致礼。

官兵祭祀旗纛,民众则以观看为乐,相应地也有一些习俗活动。据清光绪《苏州府志》记载:“霜降之晨,祭旗纛,人相诫无睡,听汛炮。”另据顾禄《清嘉录》记载:“(苏州)护龙街南北,观者如云,谓之看旗纛,能祓除不祥。俗于是夜五更,相戒醒睡,以听信爆,云免喉痛。或剥新栗置枕边,至时食之,令人有力。”

霜降日又是广西大新县下雷等地壮族民众的重要节日――霜降节,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关于节日的由来,民间有两种版本:一说,古时外敌入侵,攻州破府,毁灭壮人村寨。一对壮族夫妻岑玉音和许文英率领壮族子弟与敌人激战,击退了敌人,保卫了家园。他们胜利凯旋之日正值霜降节气,当地民众大庆3天,因此定为节日。又一说,岑玉音、许文英率壮兵到福建、广东沿海一带抗击倭寇,朝廷封他们为官,他们辞官不就,回归故里。因为大败倭寇是在霜降这一天,因此定为节日。据说,清代康熙皇帝曾封岑玉音为霜降神,并立一巨型照壁,照壁上刻其功绩,建八角钟鼓楼供奉玉音像。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范文第3篇

所谓伊人④,在水一方。

溯洄⑤从之,道阻⑥且长。

溯游⑦从之,宛⑧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⑨。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⑩。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①本诗出自《诗经·秦风》。秦风,秦地(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 ②蒹葭(jiān jiā):芦苇。 ③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凄凄”“采采”义同。 ④伊人:那人,指意中人。 ⑤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⑥阻:险阻。 ⑦溯游:顺流而下。 ⑧宛:仿佛、好像。 ⑨晞(xī):晒干。 ⑩湄(méi):水边。 跻(jī):升高。 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已:完毕。 涘(sì):水边。右:道路弯曲。 沚(zhǐ):水中沙滩。

【品赏】

《蒹葭》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而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画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婉心境是相一致的。

每章的第三、四两句指出心上人在水的一方,离自己很远,可望而不可即,其惆怅之情可想而知。这两句引出了所思念者及其所在地。这两句不仅与开头两句融合无间,而且又为后四句抒发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的艰难之情做铺垫。从诗的艺术结构上来看,这两句是联上贯下的关键句。

每章的后四句是在叙写道路的险阻中抒情。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尽管主人公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执著于爱情追求与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怅惘之情交织在一起。

此外,本诗在结构上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考点预测】

1.体会情感。诗中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2.分析特色。这首诗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句子只变换一两个字,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3.揣摩作用。《蒹葭》每一章开头两句均写景,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真题链接】

1.(2010四川眉山卷)(节选前8句)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感情。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字。

2.(2011甘肃宁夏卷)

以下面《蒹葭》中的诗句为例,说说《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在盛唐以后唐代诗人进入幕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幕府是他们进入中央的“要津”。唐代诗人入幕促进了地方人员的流动性,加上唐人喜游历的风气,入幕诗人在入幕与佐幕过程中构成了遮布全国的信息传播网络。

 在唐代,诗人人幕自盛唐之后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幕府又被称为是“莲花府”、“莲府”。中国的幕府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到汉朝成型。唐代设立藩镇,因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府制度。唐幕府中除武职外,还有很多文职。诗人人幕后主要担任文职。虽然唐代科举制度是文人们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多种原因,并非所有文人都能从科举上人仕,而进人幕府,得到府主的推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文人进人中央的“要津”。按照唐代制度,边帅可以自辟佐吏。幕府主重视文士,幕僚得到府主的推荐就有机会进入中央成为朝官。(唐音癸签》卷二十七说到“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如高适之依哥舒翰,岑参之依高仙芝,杜甫之依严武,比比而是。”另外,唐人有喜好漫游的风气。人幕诗人流动性很强,许多诗人因为各种原因常常游历在不同幕府之间,前后供职多个幕府。由于唐代诗人人幕及频繁变更幕府,因此在流动过程中构成一个遍布全国的信息传播网络。他们在信息传递并不发达的时代,起着传播信息的重要作用。

 一、幕府诗人群体诗歌创作中的信息传播

 唐代幕府的幕主往往爱好文学,甚至有些幕主本身就是诗人。如曾为河阳节度使、宣武军节度使的令狐楚,白居易在诗作《宣武令狐相公以诗寄赠传播昊中聊奉短草用申酬谢》中曾称赞令狐楚:“新诗传咏忽纷纷,楚老吴娃耳遍闻。尽解呼为好才子,不知官是上将军。”诗中描写了在吴楚之地,老百姓对令狐楚的诗歌纷纷传咏,却不知作者是上上将军。令狐楚曾与刘禹锡、李逢吉、广宣唱和甚多,分别编有《彭阳唱和集》《断金集》《广宣与令狐楚唱和集》;另外又如曾担任江西观察使、浙东观察使和宣武军节度使等职的李绅,也同样是位杰出的诗人。因此,在幕府中,由于很多幕主爱好文学,幕府内外往往有浓郁的文学创作风气。

 幕府中诗人间的诗歌酬唱是一种重要的诗歌创作方式。幕府诗人的诗歌酬唱往往在闲时或宴席之上。在唐代,诗人间的酬唱赠诗自不必说,特别是盛唐以后,同一幕府中的诗人酬唱与不同幕府中诗人的酬唱也日趋繁盛。如荆南节度使裴均和湖南观察使杨凭这两个府主的诗歌唱和中,“搜奇抉怪,雕镂文字”,诗歌编为一集,名为《荆潭唱和诗》。这是由节度使发起的唱和,其后“两府之从事与部属之吏属而和之”。韩愈在江陵得其诗集,为其作《荆潭唱和诗序》。两个府主之间相互寄赠的诗歌将荆南和湖南观察使间的地域距离消解,并将两地的新闻相互传递,两府之从事与部属之吏的参与,更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

 除了同一幕府中诗人的唱和、不同幕府间诗人的诗歌寄赠外,由于唐代盛行游历之风,加上幕府中和谐的人文环境,佐幕诗人与游历文人也多有酬唱应和之作,并多结集。人幕诗人与非幕府诗人的诗歌唱和,既是诗人的闲情雅趣,更是士人阶层消遣的特殊方式。鲍防任浙东观察使薛兼训从事,江南士大夫纷纷投奔,相互酬唱,此次幕府的诗歌酬唱结集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据贾晋华考证,“鲍防等人《经兰亭故池联句》多至五十七人之联唱,应作于广德元年至大历五年鲍防任浙东从事时,这种大规模联唱的盛况,正与当时江南文士‘登会稽者如鳞介之集渊致’的情况吻合”;另如段成式退居襄阳时,与山南东道节度使徐商的幕僚温庭皓、余知古、周舞、韦蟾、温庭摘等人赋诗唱和,之后诗歌结集,编为《汉上题襟集》。

 上述这种不同幕府间诗人唱和及佐幕诗人与府外诗人的唱和,从传播类型上看,具有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特征,客观来讲,这无疑加强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促进了各地间的信息传播。

 二、幕府诗人公务活动中的信息传播

 在幕府中,几乎所有的诗人担当的都是文职,因此幕府中的公文写作非他们莫属。在幕府公文中,有两种信息传播性很强的公文,即檄文和露布。

 刘姆《文心雕龙·檄移》第二十卷中说“檄者,激也。宣露于外,檄然明白也;张仪檄楚,书以二尺,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从檄文自身“植义扬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的特点可知,檄文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其传播受众既包括敌人的首领,又包括敌兵,更能为己军所用,助长威风;而且檄文还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檄文一定在讨伐之前迅速传播,达到“使百尺之冲,摧折于咫书,万难之城,颠坠于一檄”的战斗目的。在檄文中,比较著名的是骆宾王的《代徐敬业讨武矍檄》。

 下边再简单说说露布。刘祝《文心雕龙》称:“露布者,盖露板布封,布诸观听也”;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盖自汉以来有其名。所以名‘露布’者,谓不封检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亦谓之‘露板’。露布无疑是传播突发事件的官方传播方式。方汉奇先生、张之华先生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说:“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很强,传播面也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李彬则认为:“在整个隋唐五代时期,露布与烽健、榜文一样都属于官方新闻传播体系中的基本构架,尤其在通报胜利消息中始终显示着无可比拟的功能。”唐代的露布,有骆宾王的《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贼诺没弄杨虔柳露布》《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和张说的《为河内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贼契丹等露布》等。张说的露布是作者时任武枚宜幕府掌书记时所作。虽然露布中所写与当时主帅的行为并不相符,但从传播意义上来说,起到了对战事进行快速传播的作用。

 另外,很多幕府诗人因公务出使,在出使的过程中完成了文化交流和信息沟通。如王建于贞元十六年左右到元和元年左右在幽州刘济幕府,就曾有两次出使的机会。在出使的路上,诗人写下了沿途见闻。如《夜看扬州市》《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等诗歌是在出使的过程中的即兴创作;出使不仅使诗人有游览各地风光美景,激发创作热情的机会,同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次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机会,诗人可以用诗歌和其他口头方式对幕僚讲述沿途各地的风情、事迹,并在出使的过程中,将幕府与外界的信息进行置换,达到信息沟通的效果。

 类似王建这样的幕府诗人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但在此不得不提到一位特殊的诗人,他的幕僚生涯及其出使经历,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就是被称为东国文学之祖的崔致远。崔致远本为新罗人,后随父人唐,并参加了科举考试,后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高骄扬州幕,任都统巡官,专掌书记之职。光启元年,表请回国,嘻宗许其以唐使节身份归。回国后曾代高丽太祖王建作《檄甄营书》。他还收集在高骄幕府中的诗文创作,编选成集为《桂苑笔耕集》。诗人顾云在给他的送别诗中曾写道:“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破金门策。”崔致远在中国游历,后来又以使者身份归国,得以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新罗,可以说是较早的一位跨文化传播者。

 三、幕府诗人用笔记小说传播奇闻佚事

 另外,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笔记小说的创作。唐人笔记有正史的遗补,更有街头里巷的民间流传和异闻,与进奏院状、檄文等传播的多为官方文件相比较,其新闻信息传播的属性更明显。曾有幕府经历的诗人的笔记创作成果,是文人人幕过程中信息传播的一个佐证:

 这些笔记在创作上不仅多来源于幕府闲谈,而且是有意识的传播和娱乐活动。从内容上看,唐代的笔记小说还不能完全是真实内容,多是道听途说或记某人所言,如韦绚的《幕戎闲谈》就是大和中为李德裕从事时,记德裕所言。笔记迎合了唐人喜谈怪异的癖好,并有意识的记录奇闻密闻进行传播;此外,有些笔记的传播性就在笔记的形成过程中体现出来,如曾为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的李德裕,其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内容盖记高力士述玄宗宫中之事,高力士告诉柳芳,柳芳又传其子柳冕,柳冕告诉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李德裕则记其父言而成书,进于唐文宗。在整个笔记小说形成过程中,一直处于信息传播的状态。

 人幕诗人流动性强,也使笔记创作素材的传播更为方便快捷。“对不同方镇区域来说,不仅小说素材能彼此提供(甲方镇区域的小说素材可以成为乙方镇的小说素材,甚至可以成为丙地或其他地区的小说素材,是一个活动的循环过程),而且在流通传播过程中,也因传播者的趣味和见闻,对素材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不可能原封不动,就此一点对小说的繁荣是有益的。”概括来说,“传奇创作是由口耳相传到最后成型,它既是搜集材料的过程,也是传奇传播和修改的过程。”

 四、具有群体传播特点的歌诗演绎和诗歌传唱

 在印刷术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的唐代,诗人的文学创作成果多是通过传抄、邮寄或歌唱的方式进行传播。唐代诗人创作了大量方便吟唱并且韵律性很强的诗歌。在唐代,上至皇帝的梨园,下到青楼歌妓,吟唱诗歌成为当时歌舞娱乐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可以说是一种时尚。如:《唐诗纪事》卷一六《王维》条记载:“安史乱后,著名乐工李龟年曾于湘潭采访使宴席赏唱‘红豆生南国’及‘清风明月苦相思’,‘此皆王维所制,而梨园唱焉”;韩栩《送郑员外诗》云:“孺子亦知名下士,乐人争唱卷中诗”(诗注:郑时在熊尚书幕府)。在幕府中,人幕诗人诗歌的传唱,主要通过军幕中的营妓传播,“歌唱之效,足使诗篇之传播久而且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歌诗是一种便捷和快速的传播方式。幕僚将所见所闻写于诗歌,而营妓通过吟唱将其传播出去,也正是诗人和营妓的诗歌酬唱演绎,产生广泛的传播效果,这从传播类型来看具有群体传播的特点。

 由于盛唐以后幕府营妓制度日益完善,并且在幕府中形成了歌唱宴饮的风气,因此,幕府中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着力创作了一批歌诗,专门用于营妓的歌唱。营妓是隶属军营的公妓,也是“使幕”宴乐的产物。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说:“营妓,即配属乐营之妓”;“在‘使幕’宴乐中产生了文人、军士同妓女的结合。这是唐代酒筵歌舞、酒令伎艺发达的又一个源泉。”关于幕府中营妓的故事和记载很多,如《牧竖闲谈》记载了著名营妓薛涛事迹:“成都薛涛者,营妓中尤物也。元微之治蜀,屡陪宴。”薛涛好制小笺,惜其幅大,狭小之。蜀中号薛涛笺,或以营妓无校书之号,韦南康欲奏之而罢,后遂呼之。胡曾诗日:

 万里楼台女校书,琵琶花下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领取春风总不如。

 明代王世贞《艳异编张建封妓》正集(第二十七卷)记载了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妓盼盼的故事。张惜儒雅风流,通诗音律,喜蓄歌伎。他的姬妾关盼盼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为一时名伎。著名诗人白乐天与之有和《燕子楼》诗,其序云:“徐州张尚书,有爱妓.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淮洒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佐欢。予因赠诗乐句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而后绝不复知,兹一纪矣”;另如人们众所周知的曲调《望江南》,更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西时,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也称《梦江南》。

 关于幕府歌诗的创作,我们还可以参看下面的例子。本文前所提及的《大历年浙东联唱集》,除了体现出诗歌创作的文人聚集性和信息传播性,而且它在诗歌文体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也极其重要,因为在联句中诗人们创作的《忆长安》、《状江南》两组诗实际上都是歌辞。虽然任半塘先生在《唐声诗》中并未将《状江南》人格调,但他认为“状江南同为十二月辞,又格调一致,更适宜于同声叠唱,乃宋代鼓子词《渔家傲》等调之先声”,而《忆长安》这组联句,肯定是歌辞。《大历年浙东联唱集》创作于薛兼训的浙东幕府,因此它肯定是在幕府酒宴上倚声创制的酒令歌辞。不论是赞美眼前的美丽江南,还是感伤北方中原的动乱,诗人的诗歌联句与幕府营妓的弹奏演唱结合在一起,不仅使我们看到唐代幕府中诗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歌诗创作风貌,并且使得诗人创作的传播范围和速度扩大、加快了。可以说,歌妓的歌唱已成为诗歌传播信息中的一种媒体形式。

 此外,唐代边塞诗人的边塞诗创作也多有演唱。如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中的主人公王昌龄、王之涣和高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游边疆的王之涣“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梨园伶官所选择的作品中就有王之涣著名的边塞诗《凉州词》。

 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多次进人边塞幕府,创作了很多边地战报式的诗歌作品,而其歌诗创作也成为诗人散布战报的另一种新方式。岑参于天宝八年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掌书记;十三年,为安西北庭支度副使;宝应元年,任关西节度判官;大历元年又人剑南节度使杜鸿渐幕。岑参的幕府生涯多在边塞,其边塞诗歌“举凡军旅生活,征战场面,边塞景物,异域风情,诗人从戎人幕的情怀、感受与多方面的见闻,都在诗中加以表现;透过他的这些作品,读者不难感受到文质彬彬与英雄气概结合的崭新的军幕文士的形象。”

 如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榷》

 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

 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

 明日归长安,为君急走马。

 任半塘先生在《唐声诗》中说:“因《忆长安》本为杂言曲名,在齐言,一般是诗题而已,既有一‘曲’字在,不仅声诗曲名落实,并杂言《忆长安》之为填词,亦完全肯定无疑。又日‘二章’,明指乐章,不指徒诗。”也就是说,岑参的齐言《忆长安曲二章寄庞榷》是配合乐章的歌辞的。他的这首诗应该是和乐演唱的;另外,岑参的另一首《胡歌》也是胡曲歌辞:

 黑性藩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出西北边地藩王和汉将的生活。而“葡萄宫锦醉缠头”更表现了西北番地的歌舞场面。

关于白露节气的诗范文第5篇

拍“立春”节气图受追捧

2010年2月4日上午,杭州市西溪湿地。走近时,青简嗅到了梅花的香气,是那种淡淡的香,高贵、典雅。枝丫上,一朵朵梅花悄然开着,不声张、不显眼,粉红的、雪白的,花蕊处留着一抹红,上面还沾着露珠。举起相机,她把这一组梅花傲雪图拍摄了下来。

这组照片,她取名“立春”,是专为记录“二十四节气”拍摄的。

青简是她的网名,她是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医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小时候,当美术老师的父亲作画,她在一边看。画面里,一条小径,蜿蜒着伸向山里……画完了,青简嘴里冒出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闻听,父亲一脸惊讶:“咋看出来的?”

说对了,青简开心地笑了。诗是从小读的,意境是诗里写的,当然说得出。

工作后,她喜欢上了摄影。开始是按自己的感觉拍摄,后来是随“驴友”边走边摄,边关的雪,江畔的渔火,都在她心中留存着。现在,春姑娘来了,是从西园走来的,迈着轻盈的脚步,衣襟上还沾着露水。她要把这个画面拍摄下来……

在西溪拍的照片,被青简贴在了自己的微博上。枝头上的梅,屋檐上的雪,树丛中的老屋,情与景交融在一起,一派清新。照片一贴出,立即赢得网友一片好评。

受此鼓舞,紧接着,她又在清明、立夏、夏至时节分别去了浙江的余杭、富阳、郭庄等地,连续拍摄了几组照片。并为之写下了六七首“忆江南”词:“杭州好,雨后深山碧,千树烟云千笔画,九弯溪水九张琴,宣做梦中吟……”

9月初时,青简来到了福建霞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一张白露图,成为网友们最喜欢的图片。画面上,白色如银的滩涂间,点缀着3个渔人,脚印、弯曲的河道、桅杆……构成一幅水墨画卷,既体现了白露的节气特点,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般渡入江溪。”这画面,配得上杜甫的诗……

感受雪乡的“大雪”

2010年12月5日,大雪节气的前一天,青简来到黑龙江省五常市山河镇北凤凰山一侧的“中国雪谷”。

当天气温为-25℃。人下车了,脚也冻麻了,寒风吹在脸上,像针扎……跺着脚、呵着手,一双眼睛却不够使了。虽然冷,可她心里很兴奋。这是她第一次来东北。眼前,一片白茫茫的雪景,一眼看不到尽头。树枝上、屋檐上、山野里,到处是积雪。踩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用手攥一把,冰凉刺骨。

外面很冷,屋里很暖和,桌上更是热气腾腾,是主人端上来的小鸡炖蘑菇,典型的东北菜。鸡是家里养的,蘑菇是山上采的,主人很热情:“多吃点儿,明早要走山路呢!”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青简和驴友们出发了,目标是15公里外的羊草山。山谷里,一行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着。一行人登上了山顶,是海拔1200多米的羊草山。此时,一轮太阳正从山下升上来,慢慢地与她的肩持平。天气寒,空气清,一望无垠,这才是古人记述的大雪节气。迎着寒风,青简端起相机,把这张大雪节气的照片拍了下来。

2011年7月初,青简走进了最艰险的川藏线。她和几位驴友早约好了,走天路,去。

小心行进了3个多小时,直到天快黑时,车子才到了色达。猛然间,车子撞上了前方的一块石头,“蹭”的一下蹿了出去。司机大喊:“快,把住了!”青简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手下意识地抓紧了扶手。不远处就是湍急的那曲河。人在车里,眼看着滚滚浊浪,正向眼前冲卷过来,越来越近了。想喊,来不及了,电光石火间,车子一下子冲进河堤,又“咣”的一声撞到了水边的一处土堆上……

停了好一会儿,车内有人说:“大伙没事吧?”是同行的一位驴友。闻听,她的眼泪流了下来,是庆幸。逃过一劫,车里有人问:“还往前走吗?”是指去林芝,从那里到拉萨是必经之路。沉默一会儿,青简坚决地说:“往前走!”7月7日上午,太阳在林芝雪山上升起时,青简拍下了小暑节气的图片……

12月13日,最后一个节气“大寒”的图片选定后,青简把这组图片结集到自己的博客上,标明为“二十四节气图”。

24个节气,不同的拍摄地点,不同的风情画面。行程上万公里,历时两年。使用的是《康熙字典》字体,图片上分别标注着冬至、立春、白露等节气名称。从图上看节气,各地风俗一目了然。下面是诗配画:“露重霜轻古道斜,秋山爱看暂停车……”

这组图片获得了网友追捧,被誉为年内最美组照。几天之内,被转载了十几万次。

给孩子送一份“免费午餐”

二十四节气图火了,青简的名字也在摄友中相传着。一天上午,一位媒体记者找上门,问:“哪位是青简?”

原来,在报上,青简看到了一个公益项目“免费午餐”,是给孩子们吃的,在筹款。当即,她打电话给对方:“我想把二十四节气图的使用权免费送给孩子们!”想法获得了回应。对方开始操作。一个月后,二十四节气图印出来了,在各地举行的义卖会上销售一空。

500套图片,每套标价100元,一份免费午餐是3元钱。也就是说,她的二十四节气图义卖所得5万元,可以让1.6万个孩子吃上一顿可口的免费午餐。电话里,主办方感激地说:“替孩子们谢谢你!”闻听,青简开心地笑了,能为孩子们做点儿事,值了!

吉林省临江市花山镇松岭村。2014年2月3日,农历大年初四,青简来到了这里。在网友们的鼓励下,她决定去拍摄第二季的二十四节气图,再去走24个不同的地域……

“牛爬犁”在雪地上行进着,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两边是山峦,越往上走,牛越是吃力。到后来,青简索性跳下来,呵着双手,跟着爬犁走。这里地处长白山腹地,海拔1200米。山里气温低,大约在-28℃左右,呵出的气息瞬间化成一缕白烟,飘散在雪野里。是网友推荐她来的,“来这里拍节气吧,能拍到白雪公主”。

傍晚时分,牛爬犁停在一户农家的院门前,是宿营地。这一晚,她胃口大开,坐在炕头上,每样都品尝了一点儿。看得乡亲直摇头:“吃那么少,咋有力气爬山呀?”青简笑了,不少了,这一餐都快撑破肚皮了。

2月4日早6点,穿戴整齐,青简走到一处小山坡上。这里可以俯瞰到人家,端起相机,她拍摄了第一幅照片。今天是立春,山上是雪,房檐上是雪,地上是寒霜。悄然走来的春姑娘,就是她自己……

5月初的一天上午,微博上有人留言:“听说过大港头镇吗?”她知道那地方,800里瓯江,风情集于一地,有好多摄影师在那拍摄呢!

从上海到丽水市大港头镇,400公里的路,她坐船走了一天一夜。 “立夏”时节,她想拍一个牧归的画面。这个画面在江对岸的小村里,在船上时,她看到了……

郊外,一位耕作回来的老者,戴着草帽,手中牵着一头水牛,正慢悠悠地向这边走来。青简赶上前,端起相机,咔嚓一声,把这个场面拍了下来。拍后,她心中涌过一阵欣喜。无意中,她拍到了一幅最想要的照片。见有人在给自己拍照,老者不好意思了,说:“脚上沾着泥巴,能好看?”她忙点头说:“好看!这才是最美的!”

回到上海时,一个精装的日记本摆在了她的书桌前。青简见了,急忙拆开,一页页地翻着看:立春、雨水、惊蛰……二十四节气图,一幅不少,是她拍摄的,现在印出来了……

原来,青简拍摄的二十四节气图后,受到了北京某出版公司的青睐,双方商定出一本日记本式的书,可以欣赏,可以写字,也可以作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