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精选5篇)

  •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掌握教材,备课充分。作为一名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三维目标的确立以及重难点的把握要熟悉。要上好一节高效课堂,更是如此,因此上课前必须做到熟悉掌握教材,备课要认真、充分,积极钻研教法、学法,用心琢磨书中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 2.实验材料要齐…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精选5篇)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一、精心准备,为课堂奠定基础

要想打造高效课堂,首先是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必须提高,这需要从最基本的方面做起。

1.掌握教材,备课充分。作为一名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三维目标的确立以及重难点的把握要熟悉。要上好一节高效课堂,更是如此,因此上课前必须做到熟悉掌握教材,备课要认真、充分,积极钻研教法、学法,用心琢磨书中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

2.实验材料要齐全、充足。科学教学需要充足的实验材料,只有材料充足才能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为此,我随时随地注意发掘问题,有时利用业余时间自制教具,搜集实验材料,回家进行实验。一开始同事、学生和家人不太理解,甚至有的称我是“捡破烂”的,但是以后知道了这些材料的作用后,他们也成了我的队员。就这样,随着时间的增长,对于实验材料的积累和储备成了课堂上很大的一笔财富。

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科学课堂,大多数老师认为:科学课就是实验课,只要给学生仪器就可以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科学课的课堂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1.“谈话+思考+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设计。科学课是以实验为主的课堂,因此实验设计成为能否顺利完成实验的第一步。于是我在课堂中用谈话的方式引入问题,引导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然后引领他们思考可以用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果把它们放在实验中又应该按什么顺序进行等等。这样做既可以使孩子们明白实验设计的目的,又能够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同时还要让小组成员进行整个实验方案的设计,虽然一开始孩子们的表达语无伦次,但是逐渐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遇到问题时能够多问一个“为什么”。现在,孩子们已经能够熟悉实验仪器的用法,并且能够自主地进行实验设计。

2.“小组合作+有效指导”的方式,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在探究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以《高锰酸钾的溶解》为例,在实验前让孩子们明确实验中观察高锰酸钾放入水前、放入水中之后、轻轻搅拌、充分搅拌时分别有什么现象,然后探究中教师走到每个小组进行有效指导,例如指导孩子们的操作、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现象的描述记录等等。只有不断地引导、指导,配以学生的探究,才能使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3.交流分析,建构科学概念。教学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小组设计方案结束后、实验结束后的交流更是如此,因为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当实验结束后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数据要及时进行交流分析,在此过程中恰好是思维的碰撞。例如在《怎样获得更多的光和热》一课的“物体颜色与吸热的关系”实验中,大多数组的数据呈现一致的趋势,而其中一个小组则例外,于是对特殊数据展开分析。孩子们有的认为是温度计的原因,有的认为读数出了问题等等,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然后再进行其他数据的分析,这样帮助孩子们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建构起了科学概念。

三、多媒体辅助,突破重难点

这主要是针对难于操作的实验和演示实验。记得在准备“过滤实验”时,器材的繁多和实验的演示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反复思考后,在我校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录制,教学时进行实时播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了这一次经历后,我尝到了多媒体辅助的甜头,于是在课堂中及时适时地请多媒体帮助,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突破了重难点,使孩子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四、拓展教学,做好课堂与课下的衔接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实际上是一种经验层次的提升,因此要打造高效课堂,还得做好课堂外的拓展。

1.实践作业的生成。记得在备课《花的结构》一课时,一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如果解剖花,认识了花的结构之后,随之扔掉,不太符合我们的课标,那么怎么做更好呢?”偶然间孩子们的美术作业给了我一个小点子:何不做一份属于科学课的作业?这么想着,于是就做了第一次“科学小知识”实践作业:将花的结构粘贴在A4纸上,然后孩子们把相应的知识进行填写,最后进行简单装饰,孩子们非常喜欢。现在我们一直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实践作业的生成,效果很好,同时这也是美术学科和科学学科的一种整合。

2.真情交流。要给自己的课堂提供创造性的条件,给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例如我们教学楼的后面有一块空地,按照时节会种上相应的蔬菜,于是在《油菜花开了》一课,我带领学生走到菜地里进行观察,孩子们改变了以往的说笑打闹,换以认真观察、指着实物说名称的交流画面。为此,我想孩子们的视野拓宽了,思路也开阔了。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感到这种课看似形式新颖、课堂气氛活跃,但课堂结构分散,学习效率低下,也愈来愈受到大家的怀疑。经过几年的科学课堂探索,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老师还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角,也就是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本文就此与大家共同来探讨科学课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材料,让科学探究充满活力

教材包括材料,一套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尤其在科学课堂上要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更离不开必需的材料,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准备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拓宽收集材料的途径

教师在让学生准备某些材料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家庭特色,发挥家庭优势,个别准备材料。如教学《电磁铁的磁力》这一内容,为了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里的变量与不变量必须控制好,因此对材料有一定的要求,材料必须体现一定的结构性和层次性。如果让每个学生都准备,材料肯定参差不齐,不利于实验的开展、实验现象的比较观察和实验结论的得出。笔者当时任教的班级中正好有位学生家里是开小五金店的,于是这些材料的准备就由他负责,课堂实验效果很不错。像这类材料,平时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把它保存好,还可以供以后教学时使用,一劳永逸。

2.选择具有生活性的材料

新课标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教学《磁铁的磁性》时,教师给出一组材料:回形针、牙签、夹子、铜钥匙、小铁钉、橡皮、旧一角硬币、新一角硬币、笔帽、棉线、小铁珠、粉笔。教师精心准备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有利于学生进行猜测,在猜测中学生会产生矛盾,激起求知的欲望,在矛盾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精细,认知会不断地深入。猜测后,让学生进行实验。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而且可以消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3.选择具有趣味性的材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上《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时,教师准备了一个趣味性的材料:电路游戏板,左边画着可爱的小动物,青蛙、蛇、鸟、牛等,右边写着飞禽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如果连对了,电路形成了一个回路,灯就亮了。这样的实验材料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始终很高。

4.优化实践材料的呈现方式

科学课除了要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外,还必须根据科学活动的进程,选择适当的时间呈现,以此来来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问题探究的一致性,又能有效地控制教学的秩序,使实验活动顺利地开展。

如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我校一位新教师将材料,如鼓、泡沫塑料粒、尺子、橡皮筋、音叉等,在课一开始时就发给了学生,这些材料有很强的吸引力,结果很多学生都没有听清楚活动的要求就开始动手玩起来,有的甚至连老师讲课都没心思听。这样过早地呈现实验材料,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课堂的教学秩序,使实验无法正常地开展,结果势必影响汇报交流的质量。

二、选择研究问题,引领学生开启探究的钥匙

自己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产生兴趣所在。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问题,他们才会觉得有价值去研究。如教学《蜗牛》这一课时,我就提前几周让学生去捕捉并饲养蜗牛,到上课那天,学生们都把自己抓的蜗牛带来,进行探究。由于学生已经关注蜗牛好几天,本身就憋了一肚子的问题,诸如 “蜗牛吃什么?”“蜗牛有牙齿吗?”“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蜗牛是怎样运动的?”“蜗牛有眼睛吗?”……当老师将学生们的问题汇总后,每个学生很快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并寻求志趣相投的同伴一起合作研究。

三、设计并实施活动,引领学生提高探究能力

问题一旦确立,教师便应鼓励学生去探索。但在活动之前需要先动脑,动脑是保证动手顺利进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还可以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自己制订方案并设计实验。

如教学《电磁铁的磁力》这一课时,关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有的学生认为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有的学生认为磁力大小与电流强度有关,有的学生认为磁力大小与铁芯大小有关……于是我让学生按照个人的想法重新分组。想法相同的同学组成新的小组,每组想办法证明各自的观点,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小组内学生互相讨论、集思广益,让各自的想法更好地表现出来,初步达成共识,最后表达出来与全体同学分享。

四、实验记录交流,引领学生明确探究目的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公开课、评优课你请专家指点,你准备十天二十天,你花费一点本钱,准备器材与道具,这些都是可行的,但是我们平时的家常课都能够这样做到吗?我们都深知上一堂好的公开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每一节课如此“投入”。学生的科学知识的获取,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靠我们平时的课堂中来实现的。在平时的常态教学中,我们更呼唤简约高效的科学课堂。

一、简约高效的教学设计

科学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换言之,就是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为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和取舍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独具匠心地对文本进行取舍和加工重组,寻找最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内容,是我们科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简约重组教学环节

要走向简约的课堂,就要大胆地缩减或者重组课堂教学的环节,整合细小的环节。因为科学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活动的一放一收组织工作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如果设置活动过多,相当大的时间就浪费在组织上,力争把一节课的教学环节缩减到三至四各环节。将几个学生探究活动进行整合,如果可能的话,教材可以适当重组安排一到二个大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研究,达到高效。

2. 简约集中探究主题

集中探究主题,就是要突出重点,切口小,研究深,体现所谓“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思想。科学探究有很多的环节,在一堂课中我们不可能将探究的所有内容训练,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点,将它做深做透。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需要根据实际学情灵活变化设计探究过程,简约集中探究主题是为了更有效地探究。

在设计实验时,我们要考虑它的可操作性,孩子们有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的前概念,他们会想出很多方法,而这些方法是否科学?是否能在课堂上操作?要给孩子们进行筛选和评价的过程。设计实验要给学生一定的时空间去设计,思考,不能走过场,走形式。这样的设计没有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等探究的环节,节省了时间,把教学重点放在实验的设计,实验探究中,重点突出。简约的探究过程,是高效探究的保障。

二、简约高效的材料准备

1.精选有结构的材料

我们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科学教师来说,我们的“米”便是材料。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也就无从着手,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课成了纸上谈兵。挑选材料时,在保证材料有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减少探究材料的数量,从而实现材料简约。材料的简约不是简单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典型。

2.寻找教材中的替代材料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在许多学校没有相应的科学工具箱,即使有,工具箱里的器材也有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寻找一些简单的可以替代的材料来进行科学探究。例如三棱镜的色散观察实验,我利用烧杯装水替代三棱镜,光通过装水的烧杯后发生色散,学生也能观察到美丽的光谱,实验装置虽很简单,但很实用,很高效。

三、简约高效的教学语言

师生的言语交流在科学课堂上随处可见,巧妙地运用简单高效的过渡性语言,适时引导学生的思维节奏能从整体上促进课堂的简约。语言“简约、有效”不仅表现在和学生的交流上,还表现在教师的提问上。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应不问或少问,以控制提问数量;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的精神,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深刻性和灵活性。

四、简约高效的教学手段

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这句话告诉我们简单、高效是衡量一个人办事能力的标杆,在科学教学同样如此。

在科学教学手段中,除了常规的实验教学,科学课堂还存在相当多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学技术类的比如实物投影仪、电视机、电脑、音响等。这些教学辅助手段是教师追求简约高效课堂中可以最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着力点。科学课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抽象的、难懂的现象,要求学生掌握。但是由于空间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原因,在搜集实物教材方面会遇到很多困难,教学时这些内容就成了教学难点。而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50-02

新课程的实施使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是目前很多实验活动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的精神愉悦,实验教学的效率明显低下。那么如何真正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所学的理论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合理的实验教学设计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1.实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科学实验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由于三、四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感官认识,比如《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需要教师设计多个小实验,学生通过多个实验的操作观察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教师设计实验时只要加以一定的指导,学生就能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得出实验结论。如《浮力》一课中,学生把木块放入水中,用手按压来感受浮力,接着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来测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大小。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是否一样?”学生再次设计实验研究得出结论。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更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2.实验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从而使教学活动更有效。要让学生对课堂中的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在导入部分,教师就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把教学任务转化为自主探究的愿望。所谓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有些老师觉得把材料交到学生的手中会造成课堂的一个混乱,但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下两点,就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1.实验材料的准备要充分、合理。科学实验活动能否取得成功,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实验材料起了很大的作用。实验材料不仅要准备的足够充分,而且所准备的实验材料学生使用起来要能得心应手,还要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和良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中冷热对岩石的作用这一实验活动对材料的选择就要慎重,如果没有选对材料的话,学生将无法从活动中看到预想的实验现象。我们这里选用的岩石应该是比较脆、易碎的一些岩石,这样通过两三次的冷热交替实验就能看到明显的现象,如果选用了花岗岩等岩石,那么这个实验肯定是失败的。当然有些老师会选用玻璃弹珠来代替岩石进行实验,虽然可以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是没有用岩石进行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2.要把握实验材料呈现的时机。要把握实验材料呈现的时机,因为根据学生的心理,他们对实验材料特别感兴趣,如果材料呈现过早,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导致活动毫无目的,成了学生的嬉戏活动,最后只图了个热闹。

三、实验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在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让学生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如在《磁铁的磁性》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使他们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游戏”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对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我采用“找朋友”的游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用磁铁跟实验桌上的各种材料靠近,看看谁是磁铁的好朋友。每位学生逐一实验,结果发现只有小铁片、铁钥匙、大头针、回形针等一些铁制品才能被磁铁吸引,而木条、铜钥匙、橡皮则不能被吸引。从而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磁铁能吸铁一类物质这一性质。

四、实验活动后的交流能进一步挖掘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组学习模式;初中历史;应用

众所周知,历史课程所要展现和表达的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体验历史。所以,我们要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要认真学习小组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并有效地将该方法应用到历史课堂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历史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促使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应用小组学习模式进行论述,以确保该模式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展现。

一、在问题探究中应用小组学习模式

问题探究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问题探究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在小组交流中轻松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贞观之治》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了有效地实施小组学习模式,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包括哪些方面?(3)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讲一两件有关唐太宗的事情?……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经验对上述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唐太宗”,而且对高效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确保高效历史课堂顺利实现。

二、在辩论活动中应用小组学习模式

辩论活动的组织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互相辩驳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正反两方的辩论改变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辩论,引导每个小组对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观点等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进行辩论。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活动之中,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对“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进行辩论,这样一来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二来能够让学生在小组之间激烈的辩论中理清辛亥革命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在案例分析中应用小组学习模式

案例材料分析是历史教学中常见的题型,也是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的重要部分。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例如:材料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材料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思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别有关联的人是谁?以及事件如何?选择其中一则材料,说一说其中表达的人生态度或精神面貌,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材料分析题,考查的也仅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但是,最后一问是相对比较开放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材料、教材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彼此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对学生历史思维的拓展,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当然,除了上述的三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将小组学习模式应用到历史试题、试卷讲评中,目的是要打破以往教师“一讲到底”的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困生在优等生的带动下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总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下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在小组学习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确保学生在小组互相学习、交流中认识到历史的本质,加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进而使学生在历史的鞭策下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