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政策论文(精选5篇)

  • 形式政策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2开放性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开放的内容。每个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本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为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一些教师在每个…

形式政策论文(精选5篇)

形式政策论文范文第1篇

  1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1.1互动性现今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缺乏互动。一些教师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就是宣讲国家的政策措施,传递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相关信息。这种做法是不全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需要互动,互动性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性。所谓互动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相待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性包括多个层面:从互动的主体角度观之,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从互动的时空角度观之,互动又包括课堂之上的互动与课堂之外的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2]。这种分析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多为学生普遍知晓但又认识不够深入的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大事件。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仅仅停留于介绍一些人人皆可查知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则不可能从这些信息简单传递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该门课程的价值也就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即体现在此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以交流与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指引下得出一些结论。

  1.2开放性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具有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开放的内容。每个学期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都会本学期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是为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但是一些教师在每个学期进行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仅仅围绕教育部下达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进行简单的信息扩充。这样很容易将形势与政策教学局限在对一些信息的简单传递上,而没有引出隐藏在这些信息背后深层次的内容。这也是一些形势与政策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呼唤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主题都是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形势与政策。这些主题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一个形势与政策主题即使主要是属于每一个学科门类,但是深入分析其现象,探究其原因,又往往涉及到其他学科门类的信息和知识。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互动性质也决定了该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视角都可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可能从其独有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提出对教学主题独特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主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另外,现今信息社会的特性决定了相关广泛的信息可以由学生轻易地获取,那种浅显易被学生掌握的信息已经不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所以,开放性的课程内容是势在必行的。其二,开放的理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理论体系对于一门课程至关重要,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注定其吸引力是有限的。然而,形势与政策绝不是一门缺乏理论的课程。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堂给人以理论不深或理论不成体系的印象,这与教师不善于挖掘形势与政策课程丰富的理论体系有关,这也是当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呼唤开放的理论,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挖掘本门课堂独特的理论,并形成本门课程独特的理论体系。

  1.3实践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主题本身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另外,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这也是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原因。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性体现在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

  2实施参与式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的策略

  2.1进行情景对话式教学设计,增强师生、生生互动传统课堂中那种宣讲式教学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需要。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互动性需要我们对教学进行重新设计,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在确定形势与政策的专题后,进行更加精细的教学设计,在相应专题内选择既能体现本专题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又富有争议性和对抗性的话题,精心进行话题设计,然后围绕这些话题进行问题设计,以便启发学生参与这些话题的讨论,将一部分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在进行相关话题的设计时,不仅教师应该提前做好功课,学生也应该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设计时,应该将相应的情景和背景交待给学生,让学生围绕这些专题的情景做好背景知识的预备,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让学生在课前即对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课堂就从一些简单知识的传递中解放出来,教学双方就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较深层次的互动讨论。

形式政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模式 安徽大学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国内形势教育、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安徽大学在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性质与深刻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化教学改革。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及其教学特点。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第3条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该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由此可见,与其他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在教学与考核等环节上,形势与政策课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特殊的一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

(一)课程的现实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直接面向现实。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形势的能力,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它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分析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形势和发展趋势,阐明一定时期(一般为三年内)的政策。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渗透在对现实形势的分析和具体政策的阐述之中,因而,它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一般而言,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即课程教学要求密切联系实际、面向现实。而“形势与政策”课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它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现实的,主要讲授当前国际国内的基本形势与政策,或者从时间跨度上说,就是讲授国际国内“近一年”的基本形势与“近三年”的政策。课程的现实性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直接面向现实。

(二)课程的具体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采取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落脚点在于使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自觉遵守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但“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又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以分析形势的方式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

形势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文化形势、社会形势、生态形势、党的建设形势等;从范围上看,又可以分为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地方形势,等等。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的规定,“形势与政策”课不应也不可能全面地介绍各种形势,只能根据学生一定时期内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并阐明相关的政策,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而讲授特定具体的形势和政策,较好的教学方式就是专题教学。

(三)课程的动态性决定课程教学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又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一方面,现实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反映在课程教学上,就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则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围绕教学目的,针对具体客观情况的变化和学生关注热点的转化,调整教案、课件和教学方式方法。由此,课程的动态性决定了课程教学的复杂性,在实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每学期只能有教学要点,而不可能会有统一不变的教材、教案和课件,这就要求每学期任课老师重新准备课堂教学材料,重新备课,教学工作量大,需要任课老师多。

上述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加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一是师资的短缺。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变化速度快的特点,并要求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一般的高校的思政部都无法满足其师资要求。二是教学时间的紧张。按照教育部每学期16学时规定,“形势与政策”课大学4年需要开设128课时,这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教育时间,尤其是实践教学必然无法得到保证。三是重复讲授问题严重。“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都以教师专题讲座为主,这虽然能够增强吸引力,但因师资的短缺,这就给教师教学造成困难,即一个专题需要讲数遍,甚至十几遍,让教师产生“教学疲劳”。因此,“形势与政策”课需要从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改变教育现状,切实达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二、安徽大学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教学特点和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改革,以解决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增强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为此,安徽大学在总结自身和兄弟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创建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建立教、学、管一体化网络平台,探索出一套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走该门课程网络化教育教学之路。

(一)建立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以网络为载体构建教育教学新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相关的教育教学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和图片图表资料等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开辟专题学习区、辅助资料区、师生互动区、教学管理区等栏目,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提升教学质量。

1.专题材料学习区。该区储存有每个学期学生必须学习的专题视频资料,每学期学生至少要观看该区4个专题教学视频,作为考核学生课堂学习的依据。专题视频资料是由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组织思政部老师或外聘专家开展专题教学,并把课堂专题教学录制成视频资料上传“专题学习区”,供全校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该区还存储有与专题教案、课件和与专题相关的视频与文字资料。

2.辅助资料区。该区储存有国内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视频与文字资料,分为“国际国内整体发展形势与趋势”、“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国内经济社会形势与政策”、“港澳台经济政治发展形势与中央对港澳台政策”、“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方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三个强省’战略”六个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每个学期专题教学以外的视频与文字资料进行辅助学习。

3.答疑讨论区。讨论区按专题划分区域,由相关老师针对专题教育及当前“形势与政策”的热点与重点问题,在相关主题区发帖,引导学生跟帖参与讨论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式的网络交流模式。负责老师对学生的回帖分别给予阅读和处理,或、或回帖、或退回、或删除,凡是无重大政治立场问题的跟帖,老师都给予。

4.课程管理区。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与教务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相连接,实行网络实名制管理。根据每学期学生专题学习情况自动生成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再由各班级辅导老师根据专题讨论情况输入每位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由系统自动合成每学期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成绩,在大四下学期合成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学生可以通过输入姓名、学号、密码登录教学管理专区,查看自己的学习记录和成绩,以便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情况加强相关专题学习。

(二)以“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网络化教育,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方式,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学习自主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网络化教育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点,改变学生在传统教育中的被动状态,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学生的自主型学习主要体现在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结果等的自主性上。一是学习时间自己安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形势与政策”课。这既保证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间,解决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又提供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方便了学生课程自主学习。二是学习地点自己决定。学生可在寝室、图书馆、计算机室等多种地点随时学习,改变了传统教育学生必须到教室的机械惯例,有助学生日常学习。三是学习内容可以相对自由选择。每学期只要求学生观看两个专题教学视频,但“专题学习区”会提供4—8个甚至更多的专题视频放在网上,供学生选择观看,同时“辅助资料区”提供的六个栏目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视频等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内容进行学习。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四是学习成绩可自主查询。网络化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生成的,学生可在网上自行查看自己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提供依据。

2.教师教学专题式。教师是教育的主导,网络化教育也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专题式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专题的选择、编写、讲授、上传等环节上。一是专题的选择。安徽大学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统一管理,由思政部负责制订教学方案,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学生处积极配合,分院系组织实施。专题的选择,主要由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专题。二是专题的编写。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根据专题的内容和涉及的相关学科情况,按照集体备课制度,确定由一位老师负责,其他老师辅助的方式开展专题的编写工作。三是专题的讲授。由负责专题编写的老师主讲,轮流选择安徽大学一个自然班级(根据院系专业来划分班级)开展课堂教学,并全程录像。四是专题的上传。根据录像的视频资料,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上的“专题学习区”供全校学生在线学习。

3.课程管理网络化。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管理活动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实现,从而使纷繁复杂的管理过程变得简单便捷。一是有关教、学、管各方面的制度进行网上公布。网络化教育要有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形势与政策”课简介、实施方案、教育管理办法、网上学习指南等。学生通过网上学习,了解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习要求与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二是学习记录自动生成。“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观看专题视频资料、阅读辅助材料并开展相关讨论,系统自动生成学习记录。三是网上学习成绩自动生成。网络化教育只要学生观看专题教学视频,并达到一定的学习记录数量,网络就自动生成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给予合格与不合格的评价。

由此可见,安徽大学通过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程网”,探索网络化教育,形成了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对于解决传统课程教学形式呆板、资源陈旧、师资短缺等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丰富了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问题。

安徽大学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需要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网络化教育要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作补充。虽然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学习选择的范围,可以适当减少甚至替代某些课堂教育。但是课堂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方面课堂教学的一些优越性是网络教学所不可代替的,课堂教学的空间感、互动性和切身体验感觉也是网络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学生网络化自主学习可能会趋易避难,使得一些重要的、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知识被忽视或过滤。所以,网络教学需要辅之以课堂教学,另外实践教育也是网络教育难以替代的,它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会。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日益被网络取代的时候,与人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即使采取了网络教育的形式,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二)网络化教育的内容要不断更新。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丰富了教育形式,但是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网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乐于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需要不断丰富网络教育内容,不断补充辅导资料,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日常化,以增加学生的系统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否则再新颖的形式也毫无意义。

形式政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15-02

1987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于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重视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创新。教学内容方面,不仅要包含党的各项政策法规的宣讲,更要运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广大学生开展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教育;教育方式方面,要注意运用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情感育人的效果。

一、体验式教学的丰富内涵

体验式教学始创于上世纪40年代的英国。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体验”为核心的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经验和认知特点,创造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促使学生亲历其中,并互动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认知、触感。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它具有几个特点,分别是个体经历、互动活动和情感体验。

二、《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1.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形势与政策》课最主要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具有理论性、系统性的特点,而体验式教学具有直观、感性的特点,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体验式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体验式教学能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能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同时,也要结合当前国内与国际时事等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形势观、政策观的教育。除了通过理论讲学,更要注重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发挥。

3.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的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它所学习的内容一般是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它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准确把握国内国外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特点。而体验式教学正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感知当前国内外的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提高对国内外政策措施等的认识。体验式教学的开展,有利于课程时效性的发挥。

4.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来丰富和活化教学内容,把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带到实践中去验证,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能力。

三、《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的存在问题

1.重视不足,流于形式。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体验式教学的认识不深、重视不足。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领导、教师、学生都对体验式教学认识不深、重视程度不够高的现象。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学时不保证、备课不认真、学生学习不主动。高校教师需要从上至下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形式,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多数体验式教学在操作过程中流于形式、效果不佳。不少体验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与学生社会实践脱节,难以实现学生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没有实质性教学效果。

2.保障缺乏,难以为继。体验式教学需要学校在制度、经费、人员和基地等方面提供保障,这是体验式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而目前高校中,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缺乏相关保障,包括体验式教学机制不健全、教学经费支持不到位、体验式教学队伍建设重视度不够等多方面。体验式教学在落实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保障,教学也就难以得到全面的落实和推广,

3.形式单一,成效不足。当前,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有些高校只是通过几场讲座、时事报告会来开展教育,单一的开讲形式使得教学形式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缺乏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到社会大课堂的尝试,教育效果不明显。

4.考评不明,深化不够。在《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方面,目前不少高校缺乏该课程的健全的考评机制。多数体验式教学的考核常常无章可循,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些都不利于体验式教学效果的提高,不利于体验式教学形式的深化。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衡量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考核教师、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的成绩没有一定的考评标准,这对于教师和学生对体验式教学的积极性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教学的效果的提高[7]。

四、《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的创新实践策略

1.提高认识,促使教学落实到位。《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开展需要提高领导、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的重视程度,需要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首先,要确立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学院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学院统一指导教学工作,由各年级根据实际情况来执行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课必须加强各方面的重视程度,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并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把握当今国内外的形势,才能更好地达到这个课程的目的。

2.加强建设,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相关的保障体系是前提和基础。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形式与政策》课时间教学保障体系,从制度、经费、人员等多方面加以落实,以保证《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制度建设是根本。要把体验式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同时建立健全相关落实机制,包括建立健全执行制度、考评制度等相关制度。另一方面,经费保障是前提。要对体验式教学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保证教育财力的到位。同时,人员保障是关键。体验式教学需要好的教育队伍做后盾,要充分发挥讲师团的作用,重视教育队伍的建设,也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体验式教学中来。

3.创新形式,提高教学教育成效。(1)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化为自觉认同,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认识,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比如可以通过让学生在台上角色扮演的形式,来体验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不但理解了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由来,而且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内心深处抱着一种积极接受的姿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育内容方式与教育对象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学要做到针对性开展。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主要结合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开展简历制作与展示演讲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针对不同行业与岗位的特色简历,并且在讨论会上针对自己简历的优缺点进行演讲。总之,要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又比如,对于党员与普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对于党员则要求较高,要求他们对于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要更加透彻;普通学生则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学习。分层次教学更加有利于培养出学生强烈的时代嗅觉。(3)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形势与政策》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政策性、动态性和时效性,要增强其实效性,必须在教学手段上大胆创新,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可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的形式,组织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进行讨论、分析,发表自身看法。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深入的了解,同时能引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讨,提高教学效果。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表现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主动性、形象性,使教学内容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9]。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蔡建红.高职形势与政策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方式[J].职教论坛,2011,(5):27-29.

[3]沈光.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环节及其实现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1):46-48.

[4]杨智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状况及改进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4):73-74.

[5]余精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3):97-99.

[6]孙安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2011,(11):42-43.

[7]赵畅.浅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教师,2010,(19):64.

[8]陈月霄.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体验式教学优化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85-87.

[9]王月红.“形势与政策”课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效果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62-163.

形式政策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这是文化外交所追寻的境界。但是变量的存在,决定了文化外交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型的“文化推广——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的模式。本文试图为“文化外交”过程与成效的评估构建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范式,并在此范式下,为正在进展中的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一种思路。

什么是“文化外交”?所谓文化外交就是指“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文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文化手段来迸行外交活动。”

1.“文化外交”的作用机理—理论范式的简单构建

“文化外交”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呢?概括来说,文化外交的主体国家通过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推广一种具体形式的文化,使对象国的受众喜爱该种具体形式的文化,进而从总体上认同该主体国家的文化,最后达到在对象国产生经济和政治认同的目的。

概括来说,就构成了简单范式:文化推广—文化认同—政治认同

这是一个简单的范式,它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假设:(1)对具体文化形式的推广总是可以起到成效的,不管主体国的方式合适与否,对象国的政府、民众愿意接受与否;(2)具体文化形式的推广一定能够使对象国的民众喜欢这种具体的文化形式,进而对主体国的文化整体产生认同;(3)对象国的民众对主体国文化整体的认同必然导致有利于主体国的政治和经济效应。

2.“文化外交”作用机理中的变数—简单理论范式的质疑

“文化推广—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的简单范式对文化外交效果的思考有所启发,但很明显,变量的存在决定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型模式。现实世界中,同一个主体国家在不同国家推行同样的具体形式的文化可能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几个不同的主体国家在同一个对象国家推行相似的具体形式文化,取得的效果也往往是相差甚远的。概括来说这个范式的变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环节的不确定:(1)从具体文化形式的推广—具体文化形式被对象国接受、喜欢,是不确定的;(2)从具体文化形式被对象国喜欢—对主体国的文化整体产生认同,是不确定的;(3)从主体国的文化整体被认同—有利于主体国的政治和经济效应,也是不确定的。

毫无疑问,每个环节之间并不是理所当然推导的,每次推导都是受一些变数的影响的,忽略这些变数,我们的范式将变得毫无价值,同样,对这些变数的分析是这一范式重新建构的切人点、关键所在。

2.1从具体文化形式的推广—具体文化形式被对象国接受、喜欢

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变数是需要考虑的:(1)主体国政府、社会是否关注和支持“文化外交”;(2)主体国选取的文化形式是否对对象国的民众具有吸引力;(3)对象国的态度如何?欢迎、抗拒或者毫无意识。

2.2从具体文化形式被对象国喜欢—对主体国的文化整体产生认同

(1)主体国是否在成功推广一种形式的文化之后进一步推广相关或不相关的别的形式的文化,多元的文化推广才能使对象国的民众从单纯的对这一个文化形式的关注与喜爱转变成对主体国家的文化总体的关注,和企业的品牌营销战略类似,虽然企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往往是通过它的某一产品,但企业最终希望建立的不是消费者对某一产品的忠诚而是对其品牌的忠诚。

(2)对象国家政府是否对他国的 “文化外交”影响比较关注,态度是否鲜明,是否进行实质性的干预;

(3)对象国民众的意识中是否普遍存在对主体国家某中形式文化历史或现实的反感、猜忌,是否对主体国整体的文化反感、不认同。

2.3从主体国的文化整体被认同—有利于主体国的政治和经济效应

(1)主体国的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本身是否能够被接受,文化认同的作用仅限于:使主体国能够被对象国所接受的政治、经济政策在对象国的推行中更为顺利,使主体国不能够被接受的政治、经济政策在对象国的推行中阻力更小。文化认同对主体国政治、经济政策在对象国推行的影响只是量的、程度上的,而非质的、本质上的。

(2)对象国决策体系中的人员对主体国文化整体认同的比例是多少,尤其是对决策具有直接影响的人员有没有对主体国文化产生整体认同的,比例是多少。

(3)对象国的决策体制中民众意识的影响有多大,“文化外交”的运行模式是主要是通过鼓动民众来影响对象国的决策,使其有利于主体国。但民众能够影响决策的程度是需要具体到某个对象国去研究的。

另外,“文化外交”能取得的成效不止取决于它本身的参数,还取决于主体国其他的外交战略的影响,这是这篇论文顾及不到的,但也是需要加以考量的。

3.“文化外交”过程与成效的系统考量—理论范式的再构建

通过对简单范式“文化推广—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中相邻环节之间推导过程中变数的分析,在简单范式的基础上进行再架构:

文化外交的过程与成效评估=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

模块一=变数X1 x变数X2 x变数X3;

模块二=变数Y1 x变数Y2 x变数Y3;

模块三=变数Z1 x变数Z2 x变数Z3。

3.1模块一:从具体文化形式的推广—具体文化形式被对象国接受、喜欢环节

(1)变数X1:主体国政府、社会是否关注和支持“文化外交”,其采取的推广方式是否适合对象国的民众;

(2)变数X2:主体国选取的文化形式是否对对象国的民众具有吸引力;

(3)变数X3:对象国的态度如何?欢迎、抗拒或者毫无意识。

3.2模块二:从具体文化形式被对象国喜欢—对主体国的文化整体产生认同环节

(1)变数Y1:是否实现多元的文化推广;

(2)变数 Y2:对象国家政府对他国的“文化外交”的态度与干预;

(3)变数Y3:对象国民众的意识中是否普遍存在对主体国某种形式的文化历史或现实的反感、猜忌,是否对主体国整体的文化反感、不认同。

3.3模块三:从主体国的文化整体被认同—有利于主体国的政治和经济效应环节

(1)变数Z1:主体国的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是否能够被接受,其外交行为是否被认为是负责的;

(2)变数Z2:对象国决策体系中的人员尤其是对决策具有直接影响的人员对主体国文化整体认同的比例的多少;

(3)变数Z3:对象国的决策体制中民众意识的影响的大小。

4.“文化外交”过程与成效的科学考量—理论范式再构建的深化

由于现有材料及个人研究能力的限制,该范式的研究尚处于理论层面,在目前的研究深度,该范式只能在研究思维上具有些许启发意义,如果要进一步研究,将这一范式完善成为一个可以对“文化外交”过程及效果进行量化考量的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理论工具,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

(1)对范式中涉及的变数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是该范式合理性的要求;

(2)对范式中涉及的变数赋予参数,将这一范式完善成为可以进行量化分析的理论工具,这是该范式实用性的要求,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难点所在,关键是相关材料,尤其是第一手材料的获取。

5.对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思考

近年来,中国文化外交的深度和广度都得以大幅度加深和扩大,但毕竟中国的文化外交工作起步较晚、经验相对不足,在战略方向和执行策略两个层面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以上文建构的“文化外交”成效的理论范式为理论工具,分析中国文化外交的现状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中国文化外交工作的开展是有益的。

5.1提升政策的吸引力,树立真正的政治魅力

和任何形式外交一样,文化外交的核心是主体国家的政策,而不是包装。政策本身能否被对象国接受决定了在该国文化外交成败的基调。如果没有一个改善的诚意和实际行动,单靠包装是不行的。

一直以来,中国的对外政策代表了反霸权,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呼声,得到广大亚非拉国家广泛的认可。尤其是中国近年来大力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成效卓著,为中国文化外交的展开创造了好的环境。中国文化外交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进一步展开需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自身对外政策的宣传,以及确立战略重点,作好针对性的政策宣传工作,关键在于加强对外政策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5.2抓住机遇,加强文化外交开展力度

随着“软实力”的观念深人各国政策,文化外交的竞争状况已经日益凸显,而且有越来越剧烈的趋势,比如美国的“快餐文化”、日本的流行文化和动漫外交以及韩国大量的“韩流”影视剧,各国的文化外交战略在国际社会文化领域大展拳脚。这样的.文化环境,对于中国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机遇,来自于文化的全球传播氛围及其政治功效;挑战,来自于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中国应当如何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如何更好的推行我们的文化外交战略?目前世界上的国家地区对于文化外交的认识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中国文化外交的开展尚有可以大有作为的空间,抓住机遇,加强文化外交开展力度,根据对象国对文化外交的认识所处的阶段采取相应的战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5.3面向未来,不拘泥推广的具体文化形式

近年来,我们的邻国日本的文化外交战略开展的如火如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比中国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关注,日本没有强调文化传统的继承与保护,而是着眼于当代流行文化的彰扬,营销式的推广日本文化,它强调的不是文化形式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本国特色,而是该文化形式是否能够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意图影响的是世界的未来。

虽然日本的做法也有很多弊端,但它立足未来的眼光是值得学习的,中国优秀的传统的文化也可以通过现实的传播方式来让世界认识,通过流行的方式也可以,使其具有一定的国籍模糊性对其传播是有利的,从总体上看对文化外交的效果也是有益的。

形式政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学问逻辑教学逻辑教学方法

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为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而作出的重要决策。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已经具备一门课程的基本形态,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借鉴上海大学开设“大国方略”课程的成功经验,笔者提出了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构想。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逻辑基础

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看,“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高校已经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规定了学时、学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或学工部、宣传部)组成一支基本的教师队伍,每学期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下发的“教学要点”为教学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已经具备一门课程的基本形态。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发展态势总体是好的,但在课程建设方面也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课程管理不规范、教学工作不适应、课程教学效果有待增强等问题,[1]尤其表现在“教学内容流动变化大”“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学科建设方向不明确”等方面。[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要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准确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进一步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已经提上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2014年冬季学期,上海大学开设了“大国方略”选修课,由10余位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教学团队,以问题为导向,从多学科视角向学生深入解读党的十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学生讲授世界变化进程中的中国故事,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的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开拓了当代大学生视野,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和中国道路,增强青年学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大国方略”课程开设以来,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社会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在学生的课后随堂反馈中,我们感受到“大国方略”是有益的尝试。借鉴上海大学开设“大国方略”课程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学问逻辑与教学逻辑

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看,一门课程涉及教学什么、何时教学、如何教学等问题。其中,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编制必须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学问的知识结构、系统、逻辑”;二是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认知方式、结构、过程不同。[3]有学者把前者称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学问逻辑”,后者称为“教学逻辑”。本文中的“学问逻辑”包括“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教学逻辑”内含“学习者经验”。[4]“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通知》的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等。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需要紧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全国统编教材不同的是,它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各高校基本上是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每年两次下发的“教学要点”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有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只局限于每年“两会”、党的重要会议召开和重要文件颁布时,主要是向学生解读会议和政策的重要精神。从课程编制的逻辑来看,“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学科的教学内容,应该以科学、学问为依据引申出来,并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但是,“教学内容动态变化”,“学科建设方向不明确”,不利于“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发展。事实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并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2015年8月,教育部了《2015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要求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重大活动和热点难点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深入阐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主线、改革任务,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宣讲“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重点,关注全球经济增长态势,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等等。上述内容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高校学科分类目录中的大部分学科,属于多学科、跨专业的范畴。那么,如果我们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不是可以解决其“学问逻辑”的问题呢?即使这样,照搬“学问逻辑”作为“教学逻辑”来应用,也未必妥当。要使学问的知识逻辑“加工”成“学科构成”的逻辑,就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成长的阶段性特点。认知发展阶段、“学习者经验”不同,人们的“心智运算”的结构在质上就不相同,于是出现了具备其固有特点的掌握知识的“认识逻辑”。[5]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如何厘清“学问逻辑”,并实现“学问逻辑”和“教学逻辑”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一个基本思路。上海大学讲授“大国方略”课程的10多位教师中,有学科专业背景深厚的校领导,有主管学院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有教学名师,也有在学界颇具名望的专家教授。授课成员的学科背景各异,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他们从聚焦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开展集体备课,针对当今大学生的认知方式、特点及“学习者经验”,进行团队教学。“大国方略”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现实,内含“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如“中国梦,谁的梦”“中美真的能坐在一张椅子上吗”“中国高铁驶向何方”“中国能第一口咬到‘苹果’吗”“我们会被全球化淹没吗”等,引领学生熟悉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大国方略”讲授时注重从问题切入,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析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教学采取课前网络采集问题、课中讲解并现场提问、课后深度评析的方式进行,全程以问题作为线索统领框架,按照问题的不同领域分类,依据问题的深入程度分层,讲授时如层层剥笋,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教学魅力。“大国方略”课程通过教学过程中“学问逻辑”和“教学逻辑”的有机统一,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以问题为导向,从多学科研究角度,基于“学问逻辑”的视角,紧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结合“教学逻辑”,向学生阐释这些关乎国家发展的大问题,这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中内容设计的一个基本思路与构想。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可以发现:从改革的实践来看,恰恰是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多。在高校课堂上,填鸭式、灌输式的讲课方式依然存在,而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尚未全面推广。尤其是广大教师对于教育资源有限,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在当前乃至今后仍将是高校教学的重要教学环境等因素缺乏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的研究。上述现象也同样存在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领域。《通知》要求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然而,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大多以大班授课为主,并以在大礼堂组织报告会、录像教学转播或班团组织活动等形式作为辅助形式。一个教师几乎承担了全部的课堂活动,面对100多名学生,教学内容缺乏活泼新颖的宣讲材料,甚至采用照本宣科式“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如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多维化、接受手段的多样化以及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如何增强教师教学方式的适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已成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学方法问题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从课程与教学论的一般意义上讲,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综合。[6]

教学方法除了要体现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即指向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外,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受特定课程内容的约束。“我们并不否认‘一般教学方法’的存在,但是,这些教学方法的一般要素与规范要真正对教学过程起作用,还必须与特定的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反映了特定课程内容的内在要求,这是一般教学方法的具体化过程,这种具体化是深刻的质变过程,而不是在各种具体课程内容中简单地对一般教学方法进行‘贴标签’的过程。”[7]二是教学方法还受到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教学组织形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显然,班级授课和个别化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完全一样的,甚至班级学生人数的多少,也会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如果某一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话,其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会有别于课堂理论教育的组织方式,教学方法也会因此有所不同。上海大学开设的“大国方略”课程,每星期1次,每次3个课时,其中,2个课时采用“项链模式”讲授,1个课时进行现场答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项链模式”授课方式的特点在于,由1位教师作为课堂主持人,另外1-2名教师作为嘉宾,联袂授课。课堂上,主持人把握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主题、控制教学节奏,构成“项链”的基座;嘉宾教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应用其特有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提示法等),像“钻石”一样镶嵌在“项链”上,通过深入阐释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课堂反应,回应学生的问题。不同的教师承担不同的功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彼此配合,相得益彰。课外学生通过登陆Blackboard网络教育平台、上海大学BBS论坛及微信等进行学习反馈。考核以学生即时表达感受、撰写读书报告或课程论文等确证理解和阐述观点,教师分析点评,用循环式随堂反馈取代一卷式期末考试。“大国方略”课程把教学形式与考核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师是一个团队。“大国方略”课程的成功表明,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个人讲授,而应该是一个团队的集体行为。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采用的“一人一班一学期”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每位教师都是百科全书式人才的假设基础上的。如何建立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长效机制,以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科综合性强与教师专业背景相对单一的矛盾,提升为学生解疑释惑的能力,更有效地传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这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2015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为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这为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坚持把专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编制,努力建设一支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8]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不是以独立于教师之外的实体形态存在的,而是教师内在素质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外化。[9]教学方法的文化制约性,是教学方法个体性的自然延伸,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特定的教学组织形式,研究能体现教学思想、展现教学能力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多学科性和跨专业特点,教学活动往往是组合了多种教学方法才得以开展的。如果教师仅以一种教学方法为追求,排斥其他教学方法,而不是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具体教学内容,通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效果必然不会很好。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还应当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和整合运用。

参考文献:

[1]叶忠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8).

[2]王包泉,王民忠.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3][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65,266.

[4][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91,211.

[6]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260.

[8]王包泉,隋俊宇,刘姝.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及发展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