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个人师德总结(精选5篇)

  •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精选5篇)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范文第1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德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参考,欢迎大家分享。

师德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参考一

一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了 以学生为主体 , 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 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思想上能够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身份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本年度也被评为了学生最喜欢的好老师。

能积极参加各类学习,深刻剖析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间的差距,写出心得体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理论修养。同时,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本年度除 担任八年级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外,还担任了八年级两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好,期末考试八年级生物综合得分在 东宝区第三,受到了师生的好评。

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课堂上,努力将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课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讲精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力求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增加课堂教学的 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其他工作。我在工作之余,把自己

在教学中反思、案例、收获等收集起来,并记录一些自己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精选和积累了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并积极与其他教师在博客上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反思本年度的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如对数学教学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深入,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反思;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数学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今后还要努力探究一些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特色点。

师德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参考二

为提高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铸造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悉心育人、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根据上级主管教育部门文件精神,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结合学校具体实情,经过周密而细致地工作,于20**年6月20日圆满完成了本年度的师德考核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宣传学习工作。

组织教师学习了《马寨中心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要求教师对照自己的工作与表现,深刻地剖析自己。为做到考核工作深入人心,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人人皆知,还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考核文件,宣传考核目的,明确考核时间和步骤。

二、成立师德考核领导小组

三、组织考核

1、学生评价。每班下发10张评价表,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任课教师逐条作出评价。高年级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对教师的评价,准许低年级学生将表格带回家同监护人共同完成,收集整理后,作为考核的参考资料。

2、家长评价。每班下发10张评价表,要求学生家长对孩子的任课教师逐条作出评价。

3、教师互评和师德管理机构考核工作评分,每位教师对本办公室全体教师进行评分,要求做到严肃、认真、客观、公正,不打击报复。学校师德管理机构考核工作评分同时进行,及时收集评分表,过期交表作弃权处理。这样教师之间的评分相对保密,以免出现 人情分 和教师之间互相猜疑、影响团结的现象。

四、统计成绩

1、将所有教师的互评分、师德管理机构评分、学生和家长评价表等录入电脑,算出参评人数的均分,工作组评分累计相加。

2、将每位教师的四项评分相加,

五、效果

通过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加强了师德建设的力度,提高了教师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学校重视了师德师风建设,从教师个人师德考核分数来看教师队伍整体风貌是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很强。另外一年来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及师德师风水平提高的很快,涌现出许多动人的事迹。

总之我们通过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把师德评价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到制度完善、加强过程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师德建设有成效。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

师德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参考三

在过去的这一学年里,我凡事都脚踏实地地去做,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能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处处为人师表,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做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在思想政治上,自己虽不是一名党员,但时刻能以比党员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作为学校大家庭中的一员,凡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事情,我都会积极的做做,尽心尽职地做好自己各项的各项工作。其次,在教学上,这一年学校领导安排我教五年级的劳动与技术和六年级的体育。说实在话,做为一名专职体育教师,这还是我任教十多年来第一次跨学科任教,起初还有点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但我虚心向同事请教,平时自己也注意多听课,所以在这学年还是取得了令自己满意的成绩,不过和其他老师比起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提高。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范文第2篇

为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县教文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通知》(*教发〔20*〕10号)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进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塑造教育新形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让全县人民满意的教育,经研究,全县各中小学要切实做好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中小学教师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情况(具体内容见附件1)。

二、考核原则

考核坚持教育为主,重在规范,遵循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和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

三、考核要求和办法

(一)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领导,成立由学校领导、中层领导和教职工代表参与的师德考核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学校师德考核工作。

(二)各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日常师德表现的监督和检查,如实记录教师在师德方面的日常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情况。

(三)每学年末,各学校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学年考核与日常督查相结合的方法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情况。

(四)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总分为100分,考核项目分自评、学生评议、家长评议、教师评议和考核小组评议,其中自评占20%、学生评议占15%、家长评议占15%、教师评议占20%、考核小组评议占30%。各学校要根据考核内容、项目和要求,认真组织做好考评工作,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和记分表格,如实汇总统计考核成绩。

(五)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共分“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五个等级,根据考核最终得分确定等级。考核得分在90分以上者定为“优秀”,80~89分者定为“良好”,70~79分者定为“合格”,60~69分者定为“基本合格”,59分以下者定为“不合格”。“优秀”人数原则上控制在考核总人数的10%以内,“不合格”人数原则上控制在考核总人数的3%以内。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师德考核直接认定为“不合格”:

1.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情节严重,在社*上造成恶劣影响的;

2.乱收费,向学生家长索要钱物等,严重损害学校声誉的;

3.参与、盗窃、打架斗殴、封建迷信等活动,严重损害教师形象的;

4.工作态度差,劳动纪律涣散,不服从学校管理,无理取闹,诬告陷害他人,恐吓威胁学校领导和其他教职工,情节严重的;

5.连续旷工时间超过15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30天的;

6.受党纪政纪或刑事处分的;

7.,造成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8.其它严重违反师德规范或违法乱纪的。

(七)考核小组对评定为“优秀”和“不合格”的教师要进行重点审核,涉及考核小组成员本人时,要实行回避;要将优秀者名单在学校公示7天;对考核不合格者要加强教育,由学校领导负责进行诫勉谈话。

(八)各校要如实填写《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登记表》,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档案,并将考核成绩及教师日常师德行为表现记入个人职业道德档案之中;考核小组成员名单、考核评分表、考核结果等相关资料按年度收集、整理、归档,由学校妥善保管。

(九)每年7月10日前,各乡(镇)中心小学、初中,县直各学校将师德考核结果为“优秀”、“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的人员名单(加盖学校公章)报县教育文化局人事股备案。

四、考核结果的应用

(一)县教育文化局每学年评选表彰一批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先进个人。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由学校申报,师德先进个人由学校在每学期师德考核为优秀的人员中推荐,由县教文局评审。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034-0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物质文明发达,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甚至有相当多的人信仰缺失,盲目崇拜金钱,这是每一个经历经济腾飞的国家都要经历的阶段。对此,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到高职高专,就应加强师德建设,加强他们的信仰建设、素质建设,从战略高度审视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本文试分析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的三个层面及其现状,探讨师德培训与师德常识考试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在对我国高职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高职高专师德评价及监督体系。

一、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的三个层面及其现状分析

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由以下三个层面组成:一是宏观层面,实际上是师德能否提升的宏观环境的评价。目前我们国家师德培养的环境不太好。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冲击,造成金钱崇拜、物质崇拜、享乐主义的盛行,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教师行业;传统文化被人为地割裂,现代人对中华文化不是很了解,了解些皮毛的人又有断章取义的可能,因此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媒介,教师应加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学习。二是中观层面,也就是某个省、市、自治区,某个层次的教育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及所管辖的人民教师的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的建立,师德评价的目的是让所管辖的教师的师德大多数达到优秀层次,也就是教师道德要先行,要达标,达标的要求是优秀,各个学校的教师师德是可以比较的,比较的关键指标是优秀率达到多少。三是微观层面,即要求每个教师的师德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对每一个人民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并为此配套监督体系,保障公正、公开。

目前,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没有第一、第二两个层次的内容,大多数地区只评价第三个层次的师德,即对每个教师个体的师德评价和为此配套监督体系,且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考核范围的问题,很多学校只考核任课教师的师德,不考核学校管理人员的师德,如学院领导的师德、中层管理人员的师德、基层管理岗位教师及辅导员的师德,只考核学校专任教师的师德,忽略了企业兼课教师、外聘教师的师德评价。第二是师德评价要成体系,年年都有评价,年年纵向、横向都可以比较,对每个教师的师德要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要允许变化,师德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变,当然也会出现一些师德败坏的现象。第三是师德评价的内容不能一成不变,也要与时俱进。第四师德培训与考核,需要从事教育行业的从业者人人过关,不能有特殊者,现行的体制在办理高校教师资格证时,所有高级职称者免试不需考核这是不对的,我认为高级职称只代表他的业务水平不错,不代表他的德性好,所以高级职称人员必须通过师德培训和考试,不能特殊。

二、师德培训与师德常识考试

师德培训的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党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国学理论、教师手册、时事政治、教师仪态、教师教法培训。

为了加强高职高专教师的思想素养,应定期对高职高专教师进行师德常识考试,考试形式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分数计入师德考核。

师德培训每两年轮训一次,注意师德规范的更新,新入职的教师必须经过师德考试,师德培训成绩与职称评定与职称注册及聘用挂钩,与教师资格证的办理、年检挂钩。培训机构设在教育厅指定学校,业务由教育厅直接领导。

师德需要优先发展,确定师德内涵需要我国的教师道德有一个可遵循的规范,教师应该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时代需要每一位国民都具备较好的道德,而每一位国民都是经过不同的学校的教育走向社会的,也就是每个国民都受教于教师,教师的品德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国民,因此教师的道德必须优先发展,教师的道德关系到全体国民的道德水平。

社会要求教师的道德要高于国民水平,甚至要高出一截。社会需要教师的道德普遍达到优秀,也就是所谓的为人师表,我认为教师的道德水平应该符合正态分布,即如图1所示:

绝大多数的教师道德水平处于横轴-3到+3之间,这部分的教师道德水平为优秀,占比达到99.73%,超过+3的教师道德水平极高,属于道德标兵;低于-3的教师属于道德不达标的教师,这部分人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

三、我国高职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分析

高职高专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为特色,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偏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导。大部分高职高专都是由中专升格建成的,也有一些高职是各方人士新建起来的,师资要求进步的意识强烈,师资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高。高职高专和企业存在天然的联系,推行校企合作等教育改革基础好。

(二)内部劣势分析

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水平、素质、职业道德和国家、政府、人民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培训这些师资达到标准要求变得日益迫切。受高职高专平台不高的影响,国家、省市的科研项目立项难以辐射到高职高专的教师,影响高职高专的科研应用水平的发挥。高考学生生源逐步在减少,处于招生底层的高职高专生源素质连年下降,许多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已低于各地高职高专的录取起分线。许多高职高专的领导不熟悉高职高专的办学规律,学校领导的师德素质也亟待培训提高。

(三)机会分析

党的十的胜利召开,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思想,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要讲科学发展,师资的道德要领先普通民众,师资的道德水平职业素养要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在全国范围的高职高专推行示范性建设和骨干性建设,推动了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也给高职高专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意味着国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入到经济建设队伍中去,这对高职高专的成长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四)威胁分析

高考生源连年下降,高职高专面临生源不足的前景。这就需要开辟生源渠道和培训范围。生源素质连年下降,“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办学思想对师资素质提出考验,鉴于国家要求高校培养的是“四有”人才,老师还要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高职高专分属于政府不同部门,得到的政府支持很不平衡,除一部分高职高专外,大部分主管部门对高职高专支持力度不足。

对应战略思考:一是SO战略。建立高职高专师资道德与素质培训基地。鼓励高职高专教师把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和实践课的教学,在授业解惑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二是ST战略:高职高专教师要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师德规范一定要高于普通人,建立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并建立监督机制。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道德规范建设,把科学发展观的观念融入到师生学习教学和生活中。树立正气,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三是WO战略:教师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坚持以德为先的职业机制,加强教师职业素养建设。以教师的敬业精神感化学生形成敬业精神,注重言传身教。建立师德评价及监督机制,变静态为动态。四是WT战略:教师道德讲究“慎独”,全社会监督教师的道德水平,要敢于曝光教师不道德的一面,在教师道德监控方面要超越社会对公务员的道德监控程度。建立教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优先建设教师队伍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人生价值观。

四、高职高专师德评价及监督体系构建思路

(一)评价体系

1.为体现师德的动态变化,加入师德培训和考试评分,实行闭卷考试,以保障每一位高职高专的教师熟知教师道德规范,一年考试一次。占师德总分的20%。

2.教师之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能够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3.思想道德。树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世界观、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的人生观、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

4.政治道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

5.职业道德。职业是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所从事的专门业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本职业所特有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遵守职业道德。

6.社会公德:也是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教师应该成为表率和楷模。基本要求:遵纪守法、礼貌待人、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7.家庭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孝敬父母、夫妻相爱、勤俭持家,诚实可信;邻里和谐。

(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检查评比标准(见表1)

总分在90分以上为优秀,60分以上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三)建立学院师德评价指数

1.教师个人师德指数

K可变代表高职高专师德个人评价指数

代表报告期,即拟评定期的师德个人平均水平

代表基期,即作为参照比较的那期的师德个人平均水平

f1代表某项师德个人指标报告期的权数

f0代表某项师德个人指标基期的权数

x1代表某项师德个人指标报告期的分数

x0代表某项师德个人指标基期的分数

为了补充说明个人师德指标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设立相关指数建立指数体系。如:把权数固定为同度量因素、把权数固定在报告期的固定构成指数:

把师德个人单项指标固定在基期的结构变动指数:

三种指数构成指数体系,即

K可变=K固定×K结构

2.建立院校师德评价指数

K可变=

K可变代表高职高专师德院校评价指数

f1代表某项师德院校指标报告期的权数

f0代表某项师德院校指标基期的权数

X1代表某项师德指标报告期的该院校教师加总后的分数

X0代表某项师德指标基期的该院校教师加总后的分数

3.建立各省市高校师德评价指数

K可变=

K可变代表相关省市高职高专师德评价指数

f1代表该省市某项师德指标报告期的权数

f0代表该省市某项师德指标基期的权数

X1代表某项师德指标报告期的该省市教师加总后的分数

X0代表某项师德指标基期的该省市教师加总后的分数

通过所建立的这些指数,我们就可以动态地了解各省市、各院校、各教师的师德状态。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年鉴[Z].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晓东.科学确定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方法研究[J].创新,2011(2)

[3]李晓东.构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思考[J].现代物业新经济版,2010(10)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行为意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1)05-0162-04

师德意识是师德的深层结构,是师德行为的前提和思想根据,是教师内在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师德行为起着引导作用。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基地,师德意识教育是高师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教育,既是由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现状决定的,也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的。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的调查,探索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影响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的主要因素,提出高师院校师德意识教育的对策建议,以为改进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提供依据。

一、调查方法与步骤

本文拟从师德意识三个层面与师德四种基本关系相结合的维度探讨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的基本特征。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意识通过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其自身四种教师职业道德关系表现出来,这四种教师职业道德关系又通过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层面的师德意识命题得以体现。以此理论依据,可编制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调查问卷。该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座谈、访问、文献等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山东、北京、辽宁、新疆、宁夏等五省(区、市)的10所师范院校,选取汉语言文学、数学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科学教育等7个师范类专业的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56份,回收问卷1156份,有效问卷1076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3.08%。样本的统计学特征:女生664人,男生412人;大一212人,大二264人,大三316人,大四284人;文科528人,理科548人;学过教育学的509人,没学过教育学567人;参加过教育实习的284人,没参加过教育实习的792人。样本构成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工具采用的是以意识三大分层和师德四大类目的理论构想为依据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问卷分问卷一、问卷二、问卷三共计三种形式。

问卷一的调查表共有48个师德意识命题,其中正向题25个,负向题23个,包括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行为意向三个分问卷。三个分问卷又各包含教师一教育事业的道德关系、教师一学生的道德关系、教师一教师的道德关系、教师一自身的道德关系四方面的内容。采用五点调查表,每道题目后都按认可或判定程度的不同给出五个级别的选项,要求被试按自己“肯定一否定”的程度进行五级评定,正向题目内容反映高校师范生积极的师德意识,负向题目内容反映高校师范生消极的师德意识。得分越高,表明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水平越高;得分越低,表明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水平越低。问卷二有19个自由选择题,用统一的百分率统计方法。问卷三包含5个题目,不作积分统计,仅作分析之参考。

二、调查结果

(一)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的整体分布

1 高校师范生师德认知整体分布趋势呈正偏态分布

高校师范生师德认知整体分布是不均衡的,从整体的正偏态分布看,高分与低分人数比例较低。师德认知总分范围为16分至80分,在理论中位数48分以上,则表明被试师德认知水平高。调查结果显示:得分在48分以上的学生占有较高比例,这说明高校师范生在师德认知方面水平较高。

2 高校师范生师德情感整体分布趋势呈负偏态分布

高校师范生师德情感整体分布是不均衡的,从整体的负偏态分布看,高分与低分人数比例较低。师德情感总分范围16分至80分,在理论中位数48分以上,则表明被试师德隋感水平高。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得分集中在48分以下,这说明高校师范生在师德隋感方面水平较低。这一现象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3 高校师范生师德行为意向整体分布趋势呈正偏态分布

高校师范生师德行为意向整体分布是不均衡的,从整体的正偏态分布看,高分人数比例较高。师德行为意向总分范围为16分至80分,在理论中位数48分以上,则表明被试师德行为意向水平高。调查结果显示:得分在48分以上的学生占有较高比例,这说明高校师范生在师德行为意向方面水平较高。

(二)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性别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师德意识总问卷、师德认知、师德隋感和师德行为意向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三)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专业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在师德意识总问卷、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和师德行为意向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四)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年级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各年级在师德意识总问卷、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行为意向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1 以年级为独立变量对师德意识总体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大一与大四P

2 以年级为独立变量对师德认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大一与大三P

3 以年级为独立变量对师德情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大一与大四P

4 以年级为独立变量对师德行为意向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大一与大四P

(五)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课业比较总问卷和师德认知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师德情感、师德行为意向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8)。

调查结果表明:是否参加过教育实习的高校师范生在师德意识总问卷、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行为意向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9)。

三、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基本特征成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的价值观导致高校师范生价值观念上的困惑与矛盾,形成不良价值定位

一方面,多元化的价值观导致高校师范生价值观念上的困惑与矛盾,他们对以前空泛的“理想”、“人生”、“道德”产生了普遍的困惑。在师德认知和师德行为意向方面表现为互相矛盾、互不协调的现象,如:79.3%的学生对“教师是太阳底

下最光辉的职业”非常认可(32.6%)或基本认可(46.7%);但同时,又有67,2%的学生对“教师职业是低下的,受人轻视”非常认可(29.3%)或基本认可(37.9%)。59.6%的学生对“有些高校师范生想通过考研脱离教育系统的做法”不大认可(45.9%)或完全不认可(13.7%);但同时,又有94.8%的学生“如果有跳出教育界、到收入高的单位去的机会”一定去做(44.1%)或可能去做(50.7%)。

另一方面,在高校师范生中也凸现出一种“务实价值观”,讲求个人实惠,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人生理想被功利性的物质追求所代替,重视名利,淡漠奉献。选择职业的标准以“关注自我”为核心。笔者在问卷中“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什么”问题下设置了5个选项供选择。结果是:选择“发挥个人特长”的最多,占40.2%,其次是“经济收入”,占19.4%,第三位是“社会地位”,占17.1%,第四位是“轻松自由”,占12.4%,“为社会作贡献”为第五位,占10.9%。可以看出高校师范生的择业动机具有追求发挥自己的才能、注重经济利益、讲究实惠、追求工作轻松舒适的特征。吃苦耐劳、安贫乐教的传统观念在当代高校师范生身上已经淡化,这对传统的师德教育提出了挑战。

(二)教师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职业吸引力仍然偏低,尚未成为人们的理想职业

从调查结果看,高校师范生报考师范院校的原因:(1)工资较稳定,有寒暑假(带薪休假),57.3%;(2)喜欢教师职业,11.5%;(3)教师、家长的意愿,17.4%;(4)其他因素,13.8%。这说明88.5%的高校师范生当初之所以报考师范院校,并非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是出于同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原因,甚至是糊里糊涂地迈进了高师院校的大门。

现实告诉我们,我国传统文化“重教”并没有真正“尊师”。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仍然偏低,这就使得部分高校师范生产生一种职业对比心态:83.7%的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般来讲,职业吸引力是一种职业能否将社会优秀分子吸引到该职业中来,能否使在岗的从业者安心本职工作并积极谋求自身发展与提高的能力,是人们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与声誉的社会反映和综合评价。职业吸引力一方面取决于这种职业的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另一方面取决于该职业的工作性质及其从业者群体的精神面貌。

另外,信息时代的到来还使中小学教师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学生的压力,知识权威地位受到威胁。这些都使教师不堪重负,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产生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显示:70.9%的学生认为教师最难以忍受的挫折是工作压力过大(43.6%)或得不到学生认可(27.3%),其次是认为社会地位不如人意(11.2%),认为工资报酬低(9.8%),其他占8.1%。这或许就是高校师范生师德认知、师德行为意向水平较高但师德情感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高师院校对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在校生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的教育专业课程还基本上是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教师职业道德”对于高校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学科,这种单一的课程设置无形中淡化了师德培养的重要性。

对“您认为高师院校有无必要单独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调查结果如下:认为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单独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行政人员占58.3%,教师占69.3%;认为无所谓的行政人员占13.1%,教师占9.3%;认为没有必要的行政人员占28.6%,教师占21.4%。认为没有必要单独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师和行政人员的理由是:学生课业已经很多,在校要参加的各种类型的过级考试也很多,因此没有必要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很多高校师范生将来也不一定从事教师职业,不如等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再去接受师德培训,这样可以节省教育资源。

不单独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对在校生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方面肯定做得不到位,调查结果显示:53.7%的在校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了解很少(46.3%)或一点不了解(7.4%);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只占29.1%,了解很少或一点不了解的占70.9%;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占52.6%,了解很少或一点不了解的占47.4%;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占38.4%,了解很少或一点不了解的占61.6%;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占41.7%,了解很少或一点不了解的占58.3%。

对“您所在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状况怎么样”的调查结果如下:认为所有教师都能做到的占2.3%,认为大多数教师能够做到的占37.9%,认为少数教师能够做到的占43.2%,认为根本没有做到的占16.6%。

既不单独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又不能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何以提高高师院校在校生的师德意识水平?

(四)部分高师院校教师师德素养不高,不能以身立教,给高校师范生带来不良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部分高师院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错位,一些教师在人格塑造上流于平庸,难以起到师德的表率作用。在今天的高师院校中,不少教师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缺乏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缺乏积极的师德情感。具体表现如下:从专业教师来看,有的教师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教学上马虎应付,出工不出力,课堂教学中敬业爱教的表率行为不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而课后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使得学生对教师灌输的道德观念产生怀疑;有的教师虽然埋头苦干、认认真真,但教学水平和能力有限,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知识的传授,不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不能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的教学之中。由于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采取了让学生参与打分,这让一部分教师害怕得罪学生,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从学生管理人员来看,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校聘请的临时工,其素质不高,言行根本就无法起师表作用,但他们仍是学生心目中的老师。这些现象都影响着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水平的提高。

对“您对所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的评价是什么”的调查结果如下:认为优秀的占12.6%,认为良好的占34.2%,认为一般的占36.1%,认为较差和很差的占17.1%。可见,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缺乏“身正为范”的楷模意识,工作上“敷衍塞责”、“心有旁骛”,生活上“不拘小节”、“言行不一”的现象在教师中并非个案。不能正其自身,如何正人?

四、提升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高师特色校园文化,营造师德意识的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是以校园为空

间、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社会亚文化形态。师范院校作为校园文化的特殊载体,不仅要按照普通高校规范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而且还要形成自己的个性文化,造就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意识和行为模式。

同其他类型的院校相比,高师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既应充分体现师范的个性与特色,同时还要兼顾它的可行性、思想性、学术性、趣味性、隐形性、超前性等文化特征,而其根本特征还是师范性。在高师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突出师范性,以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为主旋律。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把着力点放在提高高校师范生师德认知水平、陶冶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情感、坚定高校师范生的师德行为意向上。高师校园文化应有自己的特色――师范性,积极营造高师物质文化环境、高师制度文化环境和高师精神文化环境。这是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这是教师职业的需要,也是社会文化对高师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作用,健全师德意识的导引机制

高师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人才基地,高师教师承担着“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的特殊使命,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师教师应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高师教师是师德教育的主体,其教育思想和道德修养水平是影响师德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因素。由于受教育者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被视为为人师表的楷模,未来职业追求的榜样。加强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高师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先行一步,要求学生具备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应率先垂范。

教师劳动是特殊的劳动,教师劳动的手段和工具是他们的知识和人格。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不同于其他任何行业,这就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职业道德品质,以此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能够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力量去教育、启发、引导学生求知、做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通过对教师的模仿、借鉴、学习,不断自我发展。因此,必须不断提高高师院校教师师德修养,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教育中的言传身教作用。

(三)拓展师德课业培养途径,坚实师德意识的多维支撑

理想的课业培养模式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为基点,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高师院校的课业设置,应紧紧围绕师资培养的目标,形成合理的课业结构。充分发挥公共课教育学在师德意识提升中的作用,改革高师公共课教育学的教学内容,改进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方法,提高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师素质。单独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可分期开设教师伦理学、教师伦理比较、教师伦理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使学生对师德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无论何种学科的教师,都应把师德情感教育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自觉地培养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情感,强化其教师意识,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四)创设学生道德笃行平台,注重师德意识的情景体验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教育实践的中心环节,是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教师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实习是高校师范生道德笃行的平台,通过教育实习可以让高校师范生亲身体验教育教学情景,对引导他们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使其初步具备人民教师应有的师德素质以适应中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起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针对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的现状,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我国高师教育实习进行改革,扬长避短,发挥其在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丰富高师教育实习内容与形式,延长、分散高师教育实习时间,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教育实习基地,改革高师教育实习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数学个人师德总结范文第5篇

河北衡水中学在多年办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个朴素的道理:教师的师德状况、人格水平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用一个数学函数式来表达教师的师德与教学能力、教学观念以及二者与教师的“教育力”之间的关系:y=kx,因变量y表示教师的教育力,系数k表示教师的师德,自变量x表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念。时任衡水中学校长的李金池认为,在这个函数中,一般说来,教师的能力永远处在一种正值的状态,之所以出现学生因为不喜欢老师而不听他的课,造成这门课成绩下降甚至交白卷,就是因为此时的k值已经为零或者为负数,造成教师的教育力永远是零或者负数,其教学成绩必然下降。《学记》中的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何把y=kx中的k(师德)调整为正的最大值,是校长的首要任务,也是一所学校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在传统师德建设中,师德建设概念界定模糊,不易量化,造成师德建设无的放矢、力不从心,师德建设活动化、表面化、形式化,难以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传统的师德建设往往以群众考评代替师德建设,以开展具体的师德“活动”代替师德“建设”,导致师德建设不能系统、有效地开展,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师的职业行为脱节,背离了师德建设的实质意义和初衷。无效的师德“活动”,令教师无奈、反感,谈“德”色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寻找一条师德建设的有效运行模式,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要增强师德建设的有效性,首先要正确认识师德,正确认识师德之于教育的价值,增强教师关注自身师德修养的积极性。从教师的劳动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师德建设可以从五个特征来认识:一是职业性,即教师道德在职场中建设实现。二是实践性,即教师职业道德必须在教师职业实践中实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与养成。三是引领性,即师德建设目标要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师德建设目标的选择和确定体现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智慧、责任、价值取向。四是过程的有序性,即师德建设过程管理按照职业道德规范和专业标准,以有序发展式的师德建设标准和目标引领、评价激励、适时督导给力的过程的有序性管理,实现师德建设的发展性、文化性。五是文化性,师德建设是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提升教师的职业行为质量,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直至形成教师职业行为文化。在教师职业行为文化产生之时,即学校品牌、特色、文化的形成之时。

教师专业水平和师德修养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专业水平是师德修养的基础,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内在动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又是师德建设成效的具体体现。师德建设的起点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的“良心”,师德建设的过程是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成就师德的过程,师德建设的终点是教师彰显高尚师德的教育教学业绩。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二者缺一不可,而师德修养更具基础性。

从师德建设的目标角度来说,为教师职业道德成长和教师专业质量提高服务,谋教师成长,求教育发展,追求教师职业文化,丰富教育文化,是师德建设的终极目的。在师德建设的实践中,应强调教师职业发展与师德建设之间的相关性,加深教师对师德建设的理解,增强教师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积极性。

其次,师德载体是师德建设的切入点、总抓手。直接影响师德建设的成效。而“师德”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特点。师德建设载体的运行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螺旋式提升的过程,师德建设要与教育教学紧密关联,师德载体的选择要有方向、效益意识,要围绕当前影响教师成长、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来研究确定。因此,师德载体的选择应与教师职业中的关键点、难点、热点、创新点密切相关,可采用教师成长积分制、规划书、愿景书等选择,并制定运行科学的体制、机制,明确阶段标准和发展目标。

再次。师德建设体制、机制、过程管理是师德建设健康、高效运行的保障。师德建设的体制、机制的构建,关键在于:(一)学校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工作团队,设置工作室,制定相关制度,明确职责。(二)确定师德建设载体并制订运行方案,确定目标、标准及运行方式。(三)构建载体运行过程展示平台,设计与载体相适应的展示、竞赛、阶段性总结等活动。(四)实施教师团队和个人成长积分管理办法,采用激励性评价。实践证明,积分管理是师德建设过程管理的有效形式。(五)适时举办论坛,及时反思、总结,提炼规律、品牌、特色并形成教师职业文化。(六)宣传、推广典型,放大效应,形成大文化。

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提出“向师德要质量”,为把师德建设与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成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师德建设在促进教育科学发展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德州市教育局在开展师德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了师德建设的“六步工作法”:一是结合学校发展实际,选择当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确定载体。二是确立阶段目标、标准。三是明确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和工作室建设。四是采取教师团队及个人成长积分管理办法。在管理实践中,学校将教师自主成长单元量化、标准化。教师完成一个单元,达到一定标准,对应累积一定的分值。五是构建展示平台,设计与载体相适应的展示、竞赛、阶段性总结等活动。六是及时总结成果。

通过上述措施,各级教育教学管理者就明确了师德建设的目标、方向、载体、考核办法。学校根据教师的心理需求和愿望,将学校发展总目标转化为教师的发展目标,并进一步把教师认可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引领教师付诸行动,在教育教学细节中践行职业道德,向职业行为要师德,向师德要教育质量,初步实现了虚功实做、软件做硬。

德州市教育局还积极倡导“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推广典型,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定期组织各县市区、乡镇学校开展多种师德实践活动,鼓励各地、各学校创设符合自身发展实际需求的师德建设载体,让所有教师都参与进来,使师德建设活动逐步走向深入,不断取得实效。陵县郑家寨中学确定了“让师德在教学细节中闪光”的师德建设工作主题,以“自主、合作、当堂达标”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四个精品”为载体,即精品课堂、精品教案、精品导学案、精品作业,建立了由学科考评组层层把关,全体教师进行监督的师德建设积分管理体系,出台了师德建设积分办法、教研组工作积分管理办法、精品课堂管理积分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整个考核体系公开、公平、公正,使校领导和全体教师人人心中有目标、有动力;德州市新湖南路小学选择“精品教案、高效课堂、温馨批语”为载体,狠抓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黎明小学以“创新和亮点工作计划书”为载体,把创新点融入到教育教学的细节中,为学校发展不断增添新活力;解放北路小学以实施教师发展积分制管理办法为载体,促进教师自我剖析,自我修正、自我发展,学校管理科学、有序、轻松。这些师德建设实践,以细化教学常规为载体,以提升质量为目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师德建设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