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会议总结(精选5篇)

  •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总结过去是为了指导今天和未来,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找到继续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是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目标,必须从我国的国…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精选5篇)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1篇

答: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我党历史上的光辉文献。制订这个决议是历史的要求,广大干部群众的愿望,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这是正确地总结过去,分清历史是非,统一思想认识的需要。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三十二年的路程。三十二年的道路是曲折的、不平坦的,交织着巨大的成就和严重的失误、成功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其间有一系列的政治事件、政治运动和政治批判,特别是有长达十年之久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想法和看法。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再讲要齐心协力搞四化,但是,许多往事象梦魇一样还在纠缠着一些人的头脑,影响着人们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去干四化。为了对历史负责,:为了使我们的干部、群众摆脱历史旧账的纠缠,取得共同的认识,真正做到团结一致向前看,对以往的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的评价,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二)总结过去是为了指导今天和未来,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找到继续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是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目标,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探索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里最要紧的,是从我们自己三十多年来的实践中加以总结,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的教训中加以总结。如果我们对过去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成功与挫折、经验与教训缺乏正确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的实践就难免会重陷迷误。列宁说得好:“如果昨天的经验教训没有使我们看到旧方法的不正确,那末我们今天就决不能学会用新方法来解决自己的任务。”这次的《决议》,正是根据以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出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 建设 的正 确道 路。

问:《决议》的要点是什么?

答:《决议》的要点有以下三条:

第一,要充分认识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和思想对于我党工作的指导作用。同志的一生是同我们党和人民共和国的整个历史,同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及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评价同志和思想,这是一个全局性的政治问题。对同志的一生,对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他的功过,能否作出公正的、科学的评价,不仅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关注,而且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世界人民所关注;不仅关系到同志个人,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我们国家和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我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决议》明确指出,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议》还指出,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思想,认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决议》特别指出,因为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或者对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两种态度都是完全错误的。《决议》的这些分析和论断,表现了我们党对待同志的功过、对待思想的郑重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我们党对历史、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是我们学习《决议》应当首先掌握的最核心的问题,第一位的问题。

第二,要正确分析建国三十二年的是非功过。建国三十二年来,总的看,我们党在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党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封建遗毒广泛存在的国度里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前就犯有错误。这些错误主要是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建设中的急躁冒进。后来,又发生了“”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这就使得我们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更大成就。忽视和掩盖这些错误是不允许的,这本身就是错误。但是,三十二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还是主要的,忽视或否认这些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成功经验,同样是严重的错误。对此,《决议》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第三,要团结一致向前看,从历史实践的启示中学习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决议》,三十二年来的历史是非清楚了,功过分明了,我们就可以不再纠缠历史旧账,就可以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一心一意向前看,一心一意搞建设,一心一意研究、解决新问题。《决议》在“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一部分里,,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建设、生产关系、阶级斗争、高度民主、精神文明、民族关系、国防建设、对外关系、党的建设等十个方面,对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作了精辟的说明。我们要认真学习,沿着这条道路齐心协力向前进。

问:学习《决议》时应注意学习什么?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2篇

扎西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成功对于中国共产党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从幼年走向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用一种大的历史观来看待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历史性转变,中共中央对所有重大问题的解决是不可能在一次会议上完成的,必须经过多次会议,甚至还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真正完成转变,扎西会议正是完成转变过程中的另一个关节点,它本身也是一个会议群。

[关键词]扎西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3-0015-03

扎西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成功对于中国共产党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从幼年走向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党史界对这个重要会议的认识尚有欠缺,最为典型的是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关于这一段的历史记载,只字未提扎西会议,却把扎西会议所作的若干项重大决策中的两项带了一下:“1月29日凌晨(红军)从元厚、土城地区一渡赤水,挥师向西进至川滇边的扎西集中,在这里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全军除干部团外,缩编为16个团,分属红军第一、第三、第五、第九军团。”“2月5日在川滇黔交界的一个鸡鸣三省的村子,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根据的提议,决定由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习惯上也称之为总书记);决定以为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博古任总政治部主任。”[1]其实,红一方面军的整编和常委再分工只是扎西会议所作出的若干项重大决策中的两项。

一、用“会议群”的观点来看待扎西会议

用一种大的历史观来看待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历史性转变,可以认为,扎西会议是中共完成第一次历史性转变较长过程中的一个闪光的节点。党史肯定了遵义会议在完成第一次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在紧急的战争形势下举行的遵义会议,没有全面地讨论政治路线方面的问题。这时,要就多年来党的工作中所有重大问题的是非展开讨论,是不可能的。中共中央对这些问题取得一致的正确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是,遵义会议……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2]这段对遵义会议的权威评价,在充分肯定遵义会议的历史作用的同时,也提到由于战时紧迫,中共中央对所有重大问题的解决是不可能在一次会议上完成的。要基本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经过多次会议,甚至还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真正完成转变。

扎西会议正是完成转变过程中的另一个关节点,它本身也是一个会议群。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开始向四川进军。为防止中央红军渡江入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立即调集重兵,堵截红军于川江南岸地区。由于红一方面军在土城地区遭遇川军强力拦阻,战斗失利,被迫改向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云南境内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中。在红军向扎西地区集结过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2月5日至9日,在扎西境内连续召开会议。

第一次会议于2月5日召开,地点位于云南威信县水田寨。这一天的会议实际上是由两个会议组成,分别是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扩大会议。当天的会议作出了两项决定,一是讨论并决定了中央常委的分工,推举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的责任。二是讨论了中央苏区的战略方针和组织问题,决定“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坚持游击战争”,要求中央分局立即改变“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使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应”,同时决定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区分会,委员有项英、、贺昌等5人,项英任主席。还决定了二、六军团的战略方针。

第二次会议于2月6日在石坎子、大河滩召开,会议检讨土城战役,讨论今后新的行动方针。决定改变原定渡江计划,部队迅速脱离四川追敌,向滇境镇雄(后改为扎西)集中,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3]

第三次会议于2月8日在庄子上召开,讨论通过了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决议第一次系统地总结并肯定了以为代表的正确的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原则,批判了以“左”倾领导人在军事问题上的一系列错误主张。

第四次会议于2月9日在扎西镇江西会馆召开,会议讨论了新的战略方针,决定改变原定北渡长江的计划,并决定对中央红军进行整编。次日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指出:“为适应目前战斗的需要,并充实各连队的战斗力。”“军委特决定实行缩编各军团的战斗单位。”[4]

在中国共产党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遵义会议和扎西会议各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遵义会议的主要贡献有四个方面:一是在生死攸关的军事路线方面辨明了大是大非;二是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增选为政治局常委。三是常委中初步进行了再分工。四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指挥军事,是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扎西会议的贡献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决定了中央红军的整编问题;二是作出了“回兵黔北”作战行动的决策;三是落实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代替博古在党中央负总的责任;四是讨论通过了由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对中央红军与全国各地红军突围转移,粉碎“围剿”,取得长征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五是讨论中央和全国其他苏区与红军的战略方针及组织问题。

正因为如此,党史界对扎西会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扎西会议是长征中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实际上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最后完成。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和遵义会议决议的正式成文,都是这次会议最后完成的。这次会议为实现长征中的战略转变,进行了切实的指导和部署。同时开始了以负党中央总的责任的和红军实际上最高领导的互相配合,领导全党全军的新格局。

从遵义会议到扎西会议,中共中央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召开多次会议,基本解决了“左”倾错误长期统治党中央的问题,为中国革命拨正了航向。从这一意义上讲,可以把遵义会议和扎西会议看成是一个会议群。这个会议群是促成中国革命历史大转折的关键,冲过了这个隘口,党在前进的道路上虽然还免不了有失误和挫折,但总体趋势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直至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成功。

把扎西会议看作是遵义会议的继续是没错的,但用一种大的历史观看,把它说成是遵义会议的完成恐怕为时过早。如果我们把遵义会议群作用定义为完成中共第一次大转折的话,转折的发生和完成却不是在一个月之内能够功德圆满的。

二、历史性转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过一些曲折,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正如一个错误认识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纠正错误也不可能一风吹。特别是在党内发生“左”的错误倾向时,往往在错误产生时不容易被察觉,直到给革命或建设造成重大损失之后,人们才能逐渐地意识到它的危害,逐步地加以纠正。在纠正的过程中还可能发生反复,因为“左”的错误经常被激昂的情绪及华丽的辞藻所掩盖,识别起来就不容易,“左”倾错误的领导者每每对持不同意见的人施以政治高压,纠正起来又对维护士气有所顾虑,所以特别难。一般都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几经反复,方能基本扭转过来。

在中共完成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过程中,纠“左”的困难十分明显。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前,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已经统治中共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给党和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党和红军对“左”的错误从抵制到纠正,走了一段很长的路。最初,战斗在第一线的红军指战员从切身的经历中感到了“左”的指导思想的巨大危害,抵制仅仅限于发牢骚,如怒骂李德的作战指挥是“崽卖爷田心不疼”。直到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中面对敌军重重围追堵截,“左”倾领导人再无计可施的时候,纠“左”才成为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黎平会议和通道会议可以看作是转折的前奏。的正确意见第一次在红军的统帅机关中占据了上风。接下来的遵义会议在政治上扳倒了“左”倾统治,扎西会议在组织上进一步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这个会议群在中共完成第一次历史性转折中是个关键枢纽,但不是最终完成。权威的中共党史中把“确立了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5]作为遵义会议的伟大功绩之一。一些同志认为这样的提法有缺陷。他们认为用“开始确立”四字表达更为准确。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确立”在语言的时态中表示已经完成,而“开始”则是“进行时”。遵义会议上以为代表的正确意见为党中央所接受,从此他在党中央说话的分量不可同日而语。但与其名正言顺的领袖地位还有一段距离。即便是成为全军的统帅也有一个曲折的过程。扎西会议后,中央红军按照会议决定的作战方针,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二占遵义。3月初,在红军二占遵义期间提议为“前敌总指挥”,经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军委商议,决定设立前敌司令部。3月4日,中央军委组织前敌总部去前方,并《关于设前敌司令部并以为司令员为政治委员的命令》,指出:“为加强和统一作战起见,兹于此次战役特设前敌司令部,委托同志为前敌司令员,同志为前敌政治委员,特令遵照。”此命令由、、王稼祥签署。[6]在我军的历史上政治首长往往在同级排位时排在军事首长之后,但决策权却大于军事首长。在前敌政治委员的岗位上仅仅干了6天,3月10日,在讨论由提出的打鼓新场作战计划时,因不同意这个计划与多数人发生了争论。“最后,也急了,提出如果要打,他就辞去前敌总指挥(应为政治委员,笔者注)的职务。未料想坚持打的人也针锋相对:‘少数服从多数,不干就不干。’……刚刚担任了6天的前敌总指挥职务被撤销,所遗空缺由暂代。”[7]

其后,鉴于作战情况瞬息万变,每每需要开政治局会议决策作战容易贻误战机,提议成立“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提议得到了的支持。3月中旬,在贵州鸭溪、苟坝一带,成立了由、、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以为团长,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一般认为,在“新三人团”中虽然名义上是的助手,实际上已经居于军事决策的中心。而在名义上,直到过草地时,因患重病无法坚持工作,8月19日,在政治局常委会上,决定分工军事负责人,又过了一年多,在1936年12月7日,中共中央以苏维埃中央政府命令的形式公布组成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任主席,、为副主席,才最终“名正”了。

确立在全军的地位尚且如此,党完成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就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解决了是非曲直问题,形成了新的领导核心之后,还有一个政治路线问题要明确。1935年12月下旬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制定出党新的政治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后解决了中国革命当前的大战略,也完成了中共历史上第一次伟大转折。从1934年底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为前奏,经过遵义会议、扎西会议,到1935年底的瓦窑堡会议,党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历时一整年。

三、几点思考

(一)记述党史可以用一个事件或一次会议标定一段历史的性质,学习党史则应该更加重视整个过程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我们在叙述党史的时候,为了突出重点、一目了然,在许多情况下会把一个重大事件或会议作为一段重要历史的标志性节点,作出一段结论性的评价,这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如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两次大转折的关键点,在党史中被赋予了极高的评价。问题在于,高度评价之后,人们有可能忽视其后的历史发展脉络,忽视一些本应该继续挖掘的规律性问题。扎西会议的历史功绩被忽视就是这种情况,遵义会议在一般教科书上已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后面的会议就容易被忽略了。这种简单的线性思维不利于真正把握党史发展的规律。在历史转折的关头,要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两次会议,应该有一个会议群的概念,思考每一个节点各自起到的不同作用,从而得出相对完整的结论。

(二)成功与挫折的经验,发展与反复的交错同样都是值得研究的。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史中,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出现反复、曲折甚至倒退都是有其原因的,探究其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有时候比罗列成功与辉煌更有意义。

(三)努力用一种大的历史观研究和学习党史。历史需要沉淀。当代人修当代史(包括几十年前的历史)局限性在所难免。为尽可能减少这种局限性,研究者要力争把自己的眼光放得长一些,纵观横联,既有全局观念,也不放过细节的研究。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需要下工夫。

参考文献:

[1][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389. 388-389. 388-389.

[3][4][6]选集传记组:年谱(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170. 171.174.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3篇

 11月16日,党的*******闭幕5天后,《: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正式公布。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党的*******的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着重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

央视网《联播+》特梳理《: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的重要论述,与您一起速览《决议》起草过程。

1.为什么起草《决议》?

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现在,距离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已经过去了76年,距离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也过去了40年。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大大向前发展了,党的理论和实践也大大向前发展了。

党中央认为,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起草《决议》把握了三个要点

第一,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第二,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

第三,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注重同党中央已有结论相衔接。

3.决议稿起草过程

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成立文件起草组。担任组长。

4月1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

文件起草组认真学习党的重要历史文献,充分吸纳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深入研究重大问题,认真开展决议稿起草工作。

9月6日,决议征求意见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

文件起草组逐条分析了意见和建议,做到能吸收的尽量吸收。经反复研究推敲,对决议稿作出547处修改,充分反映了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在决议稿起草过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形成了提交全会审议的决议稿。

党的决议公报学习心得体会

历经百年风雨,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先进,主要是因为善统、善担、善管,通过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管理,不断在自我修正中发展壮大。

善作 体现在 善统 上,凝聚向前走的强大合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回望百年,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虑以成之,向着理想坚定前行。从井冈山上的艰辛求索,到 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 ; 从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军事创举,到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道路抉择 一百年来,通过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善统作用,凝聚闯关夺隘的强大合力。新的征程上,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无论面对前进道路上怎样的困难与挑战,我们都要一以贯之坚持善统善为的优良传统,点亮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标识。

善作 体现在 善担 上,擦亮攻坚克难鲜红底色。担当是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政治烙印,在于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担当作为,处处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数优秀共产党员在不同的岗位上彰显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优秀品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在新时代要有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和魄力,面对难题敢闯敢试、敢为人先,面对矛盾敢抓敢管、敢于碰硬,面对风险敢于作为、敢于承担,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不辱使命。正是一以贯之的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和政治本色,使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擦亮善于担当的鲜红底色,继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精神之火、信念之光激励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4篇

党中央高度重视,亲临指导

经过为期半年的整风学习,党内不良倾向虽已逐渐下降,但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教条主义学习方法的错误倾向。为把整风运动引向深入,1942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筹备西北局高干会,并确定高干会的任务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整党、整政、整军、整民、整关、整财、整学”的“七整”工作。

党中央和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提议由任弼时代表中央指导西北局的党、政、军工作。同时决定该会议由任弼时、王稼祥负责指导,王稼祥负责军队编制工作,任弼时直接参与主持会议。10月19日,西北局高干会召开,、、刘少奇、陈云、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参会代表475人,历时88天。

在边区历史问题的讨论环节,几次插话发言,结合中共具体情况讲解斯大林的《论布尔什维克化十二条》。会间悉心收集、整理经济与财政方面的材料,撰写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书面报告,指出:“中心的或第一位的工作,就目前边区条件说来,就大多数同志说来,确确实实地就是经济工作与教育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项工作而有其意义”,“这一次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在这次精兵简政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五项目的”。

在闭幕式上的讲话中用“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来说明党的领导就是集中人民的意见,所谓群众观点与领导艺术就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该会完成了将边区广大群众与党员的意见集中起来的工作,剩下的就是履行坚持下去的任务。

此会的直接指导者任弼时全程参与会议。为更好地完成任务,他与秘书师哲住在西北局机关“蹲会”。“蹲会”指导期间,本着 “开展批评时,对己要严,对人要宽,要全面看问题”的求实精神,指导着此次会议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推进。

西北局的积极准备及领导带头参与

1941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率领一支20多人的考察团赴延安富县、甘泉实地调研,充分掌握区、乡基层的具体情况。1942年1月4日至3月20日,西北局书记高岗带领考察团赴榆林绥德、米脂调研近3个月,形成了《绥米土地问题初步研究》,用翔实的材料和数据介绍了绥、米两地农业生产概况、土地分配状况及农村的阶级关系。上述调研为会议的召开和中央决策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工作。

4月18日,西北局向各地党委发出《关于准备整顿三风工作》的指示信。21日,西北局召开边区干部学习动员大会,表示要在思想方法上来一个大转变。经过4个多月的学习,党员干部的马列主义觉悟普遍提高,充分认识到第3次“左”倾路线的错误,这为西北局高干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确定西北局的书记和委员时决定成立以解决过去边区党内争论问题的委员会。9月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后,高级干部的思想趋于统一,召开高干会议的时机成熟。中央决定10月中旬召开该会议,由陕甘宁边区系统党政军干部参会,以期实现中共中央精兵简政、整顿三风的目的。10月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决定将该会议讨论的决议草案先提到中央讨论进行,再交高干会议通过,此时召开西北局高干会议的准备工作与各项条件已齐备。

会议开幕式由高岗主持。10月21日,组织部部长陈正人作整党问题报告。代表们经过小组讨论后,纷纷要求用整风的精神来研究边区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以期达到思想上的一致。11月4日,林伯渠作《简政整政问题》报告,指出改善领导作风,克服各种形式的倾向,提高工作效能,是简政真正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整风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17日和18日,高岗代表西北局作《边区党的历史问题检讨》报告。24日起代表们讨论抗战以来边区在思想上、政策上以及组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70多名党员干部积极发言,主动深刻地作了自我批评。经过一番讨论,会议作出4点决定:一、边区一级的党政军民工作都统一于西北局领导;二、更加紧密军队与地方的关系;三、要克服党政军民各部门本身组织关系上存在的问题;四、整顿党的组织,重新登记党员。

任弼时在会上作出指示,“今后西北局的领导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掌握思想上的领导,继续这次高干会着重检讨思想问题的精神,更加努力达到西北党的思想上的完全一致,克服存在着和可能生长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倾向,这是第一要务”,认为“如果没有这次高干会来彻底揭发过去工作中不正确的思想和倾向,那么就没有办法把我们的思想和认识统一起来,党的领导一元化也就不能够真正的建立,党所决定的政策也就不能够贯彻执行”。

大胆使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

西北局高干会会风务实,检讨了党在历史上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治路线问题,中共中央对高岗所作《边区党的历史问题检讨》报告中对西北党史及其核心问题陕北肃反所定的基调作了肯定和宣传。代表们会间展开了尖锐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使与会者人人振奋。该会议否定了陕北肃反必要性的结论,肯定了刘志丹、高岗等执行的正确政治路线是科学的布尔什维克路线及这些原陕北肃反受害者是西北革命根据地正确路线代表的历史地位,批判了陕北肃反的领导者和参与者朱理治、郭洪涛及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路线。

作为该会直接领导者,任弼时对陕北历史问题有深入的了解,他深刻认识到“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1943年1月7日至9日,他作了涉及党的领导一元化、领导工作和工作作风、检讨历史教训与党性等三大问题的长篇报告。他指出,这次会议不是泛泛地检查工作,规定任务,而是要深入到各种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里,“这样就克服了党内一些思想上的分歧观点和认识,就在思想上奠定了党的领导一元化的基础”。会议对党内历史上的分歧与斗争和当前存在的偏向问题采取了分析的态度,坚持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实行同志式的批评与反省,着重从思想上总结经验,许多与会同志联系工作实际和个人的思想,在大会上作了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既解决了历史争论问题,认清了当前存在的偏向,又团结了同志。会议纠正了某些党员干部把党和政、军、民众团体并列的观点,明确了党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充分统一了党的领导。

参会的张宗逊回忆说:“会议的一个议题,着重检讨了边区党的历史,批判了王明‘左’倾影响下陕北党内少数干部所犯错误特别是肃反扩大化的错误,他们排斥刘志丹等从实际出发的正确路线,推行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路线,使边区革命事业受到严重损失,过去由于边区党内缺乏强有力的马列主义思想方法的武器,不能从理论上澄清问题。这次很多代表是亲身参加过两条路线斗争的,对照整风文件着重检查思想和作自我批评,统一了对党的领导的认识。”

任弼时认为:“这次会议以后,以西北局为核心的一元化领导,在边区应该是能够很巩固地建立起来的。”1943年1月14日,在闭幕会上总结道:“我们虽然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但要从观念形态上恰当的反映历史是不容易的。经过这样多的折磨,这样多年,这次高干会才把历史搞清楚。”

开展党内斗争同改进具体工作相结合

会议经过10多天的热烈讨论,总结了边区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认清了路线问题,重新认识了什么才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内在规律。许多同志深有感受地说:“过去的报告讲到主现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如果发展到极点时,可以闹到亡国、亡党、亡头的地步,总是不能深刻地理解,心想也许是过分夸张之词吧!参加了这次会后才了解了这些话的真实内容。”会议总结并检验了前段时期整风学习的效果与经验,也为下阶段整风运动提供了现实依据。《解放日报》总结会议时提到其主要解决了3方面问题即“边区党的历史教训问题、统一领导问题与当前任务问题”。

大会最后阶段主要研究了当前的工作与任务。为会议撰写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书面报告为确定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的方针和任务指明了方向。代表们经过充分讨论,完全接受书面报告中的指示,认为生产与教育是边区当前的主要任务,“生产更有决定性”。确定了今后西北局和边区的任务为更有计划、更有效地进行生产与教育。认为今后应按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这一方针,把生产、教育作为边区建设的两大中心任务。西北局高干会于1943年1月14日胜利结束。

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在 1944 年边区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作的《边区政府简政总结》中称赞这次会议说:“前年高干会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党政军民纷纷实施,去春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更通过‘简政实施纲要’,明确规定简政目的为精简、统一、效能、节约与反。……一年来实行的结果,可以确定的说,已经相当达到了上述5个目的。”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5篇

日韩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纠纷迟迟未能解决,这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美国在亚太的两国重要盟友日本和韩国的关系。为了不影响美国亚太战略的实施,奥巴马政府对日韩历史问题纷争采取了背后劝和的做法。

(一)奥巴马为调和日韩盟友修改行程,撮合安倍与朴槿惠见面

为了调和日韩盟友,奥巴马亲自打电话给安倍,与其讨论访问日本的计划。并把东京和首尔都放进下个月亚洲访问的行程,予以安排,而此前韩国并不在其访问行程中,日韩之间渐行渐远的历史问题纠纷引起了奥巴马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前担心韩国提出要求奥巴马对日本错误历史认识表达看法,奥巴马并没有打算访问韩国。

为了改善日韩两国的关系,加强美日韩三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合作,奥巴马总统撮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韩国总统朴槿惠参加美日韩三边会谈,此次会谈的地点设在美国驻荷兰海牙的大使馆内。这也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韩国总统朴槿惠各自执政后首次面对面会谈。

(二)拜登副总统调停日韩矛盾

2013年11月,中国公布了在南海设立新的防空识别区计划。这一做法引起了日本高度紧张,美国随后也称对中国单方面设定防空识别区的做法表示反对。为了表示美国重视“重返亚洲”战略,美国副总统拜登于2013年12月1-7对中日韩进行了访问。“拜登6日在首尔的演讲中呼吁同为同盟国的日韩与美国一起反对中国单方面划设防空识别区,但在具体措施方面,同盟国没有展现出一致步调。在敦促日韩改善关系方面,拜登此行并未取得明显的成果。”①

二、历史问题上含蓄地批评日本

美国政府对于日韩在历史问题上的纠纷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冷战结束后,美国扶植日本作为其在亚洲的人,利用日本平衡日益崛起的中国。对于日韩历史认识纠纷,美国采取了偏袒日本的做法,强调美日韩同盟的重要性,并不断安抚韩国,用美日韩同盟在安保上的优势,劝导韩国在历史问题上向前看。安倍政权上台后,其在试图美化日本侵略历史的不当言论和做法,引起了中韩两国的强烈不满,导致日韩关系一度陷入低谷,至今日韩首脑没有主动进行双边会谈。日本在历史认识上越走越远已经严重损害了美国在亚太的利益,为此美国改变了以往的态度,在历史问题上对日本提出了公开批评。

(一)奥巴马顾问敦促日本尊重历史

安倍晋三出任日本首相以来不断美化侵略历史,企图挑战战后秩序。2013年12月26日,他悍然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激起受害国强烈愤慨。美国对安倍此举也表示“失望”。2014年1月2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本・罗兹发表言论敦促日本尊重历史,在重大历史问题上展现敏感性。罗兹当天在华盛顿美国国务院外国记者中心举行记者见面会。在回答如何看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时,他说,“美方当时就对安倍参拜表示“失望”,美方一直建议日本、韩国和中国对各项争议背后的重大历史问题展现一定的敏感性。”②罗兹说,“行为处事应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在因领土争端引发局势紧张之际。他说,亚太地区局势保持稳定对各方都有利。”③

(二)美国18名众议员联名批日本否认历史问题

韩日围绕慰安妇问题的国际外交战持续在美国升温,继美国多名重量级人物表示忧虑外,27日又有18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写信,抗议日本政府重新调查“河野谈话”,“称日本政府否认历史的行径“不可接受”,希望日方采取“毫不含糊的负责任态度”,正视并化解慰安妇的痛苦。”④有评论认为,如此多议员联名谴责日本政府实属罕见,显示了美国主流社会对慰安妇问题的重视。18名美国众议院议员27日联名致信日本驻美大使佐佐江贤一郎,抗议日本政府重新调查“河野谈话”,称日本政府提交“河野谈话”调查报告的时机和报告的行为“令人遗憾、不合时宜”。这是美国议员首次就慰安妇问题向日本政府递交抗议信函。由于美国议员的信函明确注明希望日本驻美大使转交首相安倍晋三和外相岸田文雄,“非常罕见”。有分析认为,如此多美国议员联名表态,显示了美国国会对慰安妇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是否还有后续动作令人瞩目。

三、领土上鼓励双方和平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