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经济师论文(精选5篇)

  • 评经济师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动态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上课,了解学生的动态认知过程和随时的认知变化,进行适当干预和互动,推动学生进步。Lantolf&Poehner认为,动态评价模式可分为干预式模式和互动式模式(2004)。动态评价在心理学、中小学教育、高等…

评经济师论文(精选5篇)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1篇

一、绪论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则需要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高端培养。在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采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考试评价的作用是有组织地提供调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分析会计类专业学生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动态评价考试的效果,是实践性强的课程讲授急需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式,能满足专业的实习实训与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近五年,我校先后组织人员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十余家省内外高校、深圳中联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大型公司进行专业考察学习和走访调查,邀请邵阳市财政局、审计局、税务局以及部分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召开两次考试评价方案专家座谈会,针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优化动态考试评价方式的改进途径,达到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微观经济学是会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含了政治经济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和高等数学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仍主要采用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期末成绩70%,实质上是将期末卷面总分作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总评分情况,评分结果过于静态和片面。然而,微观经济学课程是运用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若仍采取过往的静态评价方式,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动态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上课,了解学生的动态认知过程和随时的认知变化,进行适当干预和互动,推动学生进步。Lantolf&Poehner认为,动态评价模式可分为干预式模式和互动式模式(2004)。动态评价在心理学、中小学教育、高等外语教育等领域研究硕果累累,彭湃,周兰兰(2016)发现学生反馈和自我评价是研究最多的主题,其次是评价方法以及教育测量等主题,而且更多聚焦于微观教学过程中。在经济管理类教学评价大多集中在实验教学中。张夏(2016)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同行评价达到经管类实验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而对于微观会计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并不多。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对该课程过程性动态评价设计方案、设计方式进行探讨和应用。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建构

本经济学博士论文针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会计类学生的特点,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以动态评价为理论指导,通过建立 课程学习档案袋 ,运用按照预先准备的案例教学设计的干预式模式,同时课程设计和答辩的互动式模式,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的三位评价的全方位评价,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课程学习档案记录的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该课程的每次课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评价,以及这门课的课程评价、自我反思。另外一方面,也记录着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干预和课程反思等。

(二)干预式模式 案例教学设计

干预式教学模式可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一般操作程序是: 教师课前选编典型案例 学生自主解读案例 师生就案例进行课堂讨论 教师总结理论提升 学生交流推广 的思路展开研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案例,教学全过程师生应该是全程参与的。案例教学的优点是一箭双雕的,不仅满足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但是案例教学中的 案例 是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理解能力和课堂大纲共同决定的,需要将这三个因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教学案例置于为教学目的服务作用,若应用不当,案例教学就会像 鸡肋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三)互动式模式 课程设计和答辩

互动式动态评价模式强调学习是教师、学生和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有意图的安排和设计相关知识点,适度放开教学范围,唤起学习者的求真意识和追求知识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和指导,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专业能力,拥有人文、科学和专业素质。

(四)全方位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干预式模式时,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在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在线测试的形式或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方式,了解该课程的运用情况和学习效果。运用互动式模式评价时候,适度给学生设置积分奖励,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2)学生互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将一个班分成若干3人左右的小组,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互相学习是以学习任务为主题开展的。以PPT或WORD的方式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答辩。在这些课前讨论和课堂答辩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学生,更是合作伙伴。学生在伙伴式互动学习中内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可以进行打分。学生合作撰写课程论文或PPT答辩是打分的主要依据,学生在与其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注重各类专业知识的积累、专注相关知识,同时培养自己团队合作的精神。(3)学生自评。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制度建设、学习内容及课程收获等多个因素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培养学生反思学习的能力和自学的意识。学生自评过高或过低都将引起师生的重视。(4)教师的三位评价。在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各种规章制度基础上,学校坚持 评教 、 评学 与 评管 三位一体 的工作方针,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学校每年公布评教结果,加强课程主讲教师的被评价效果。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应用

(一)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作者选取了本校会计学院17级会计1班和会计2班共计99人,运用了动态评价法作为动态评估的推行对象。17级会计3班和4班作为参照组,仍采取过往的考试评价方法。本校教师让实验班学生登记好课程学习档案的基础资料,并让学委统一汇总。在参照组仍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结果表明,建立了课程学习档案组的班级学习效果更佳,师生互动效果更好。

(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加强干预式模式

由于本校是武陵山片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源质量以及学校品牌效应较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高校较低,学生理解力不强,干预式模式的应用要注重不要设置的太复杂深奥,因此,在讲授第三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概念和应用这一节时,课前选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融通的 请客吃饭 案例教学,让干预式评价更接 地气 ,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要求学生对该案例进行衍生和拓展,上课时该小节的内容是由一名学生讲授,5名学生代表进行点评,使得学生明白了效用的不同计量方式和方法,若讲课学生讲的不够好,则要求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和解释。最后,教师对学生自己讲授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打分,明确学生的不足和优点,并将学生自评的部分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

(三)采用课程设计和答辩加强互动式模式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进行课程设计和答辩。在讲授第二章供应和需求理论时,课前在社交平台上组织学生明白该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因为该章节比较特殊,属于学生过往已经学过的内容和知识,因此,在具体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时,就会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讲授第九章市场失灵的时候,该章节的内容从未讲过的陌生章节,有些学生由于理解力较差或个人原因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太明白,因此就会针对性的先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表现一般的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感兴趣的微观经济学的专题,主动查阅资料和搜索信息撰写课程论文和进行答辩。答辩的时候,每个人就自己各自所作的工作和内容进行阐述,教师将根据答辩内容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评分准则现在调整为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课程设计40%,期末考试30%。

(四)扎实推进全过程评价,教学评价全覆盖

在学校质量监控处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建立学校督导、二级学院督导、教研室三级教学督查制度。会计学院建立了由教学副院长牵头、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务秘书、学管秘书、教师代表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小组,对教学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会计学院对教案、教学文件、课程PPT、学生课程档案进行检查。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会计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作者讲授的微观经济学公布评教结果时,评教等级达到优秀,学生对动态评价方式反应较好。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彭湃,周兰兰.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进展与热点追踪 对AEHE期刊2011-2015年发文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8):60-69.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2篇

1.任课教师知识单一,相关金融类专业知识匮乏

由于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师队伍基本上都由数学专业的教师构成,数学专业的教师常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但经济、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因此,教师将数学与经济学有机融合的实施过程中就缺乏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所以作为一名经济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加强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来补充自身的不足,甚至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金融类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进修和学习。

2.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目前,由于高校的评估、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聘主要看重科研水平,所以许多教师认为科研成果是自己的,而教学改革是其他人的事情,他们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的论文、课题上,忽视了教学改革方面的事情,一直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完成任务。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师教学成果方面的奖励,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责任心。

3.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主要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另外,这种评价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及时复习和掌握知识情况,以及不能及时反馈总结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而这一环节上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目前,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评价上,仍然缺少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体系。由此可见,在金融类院校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缜密理性的思维素质,注重与金融、财经、管理等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二、以培养 应用型 人才为导向的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1.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长期以来,在高校的经济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老师在按部就班地讲,学生在机械地记,讲解的内容大多重理论而轻应用,教师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数学理论的讲解和证明上了,而数学在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涉及得很少。又由于数学理论本来就晦涩难懂,特别是在经济数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处,这些都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不好。我们都知道,经济数学是金融类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与金融、管理类专业课程交叉、渗透,为学生们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由此,在金融类高等院校的经济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数学的教学紧密地与金融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用生动的、便于学生理解的语言讲解数学理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引入具体的经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实现数学为经济服务,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样,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同时,也让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数学与他们所学的专业课程密切相关,是他们日后所要从事的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有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自然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得到改善。

2.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知识

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解决金融实际问题中,经济数学模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知识的培训,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经济模型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由此,可以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开设数学实验课程,引入数学建模知识,让学生们在数学建模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将数学知识与金融、管理等专业知识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应对和处理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经济数学的教材进行改革

目前,经济类高等院校所使用的经济数学教材,大多理论性、科学性较强,但实用性相对薄弱。主要还是以数学理论、定理证明等的讲解为主,而在金融、经济、管理方面的实践应用涉及得较少。虽然有一部分教材,已经引入了部分经济方面的案例,但解决经济活动实际问题的案例过于简单、片面、陈旧,缺乏深度、广度与时代感,难与当前的经济形势相联系,难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金融类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大形势下,经济类院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以,针对金融、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重点放在应用性和时效性上,重新编制经济数学教材。从而来改变目前经济数学教材重理论而轻应用的状况,大幅度地增加与当前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具有时效性的经济案例,案例的深度、广度和分量上尽量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使数学知识、理论真正地成为学生掌握金融类专业知识的强有力的武器,切实地发挥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工具性作用。

4.加强教师知识的扩展与更新

作为经济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在讲解经济数学的课程中,要将经济学知识渗透到数学中来,使学生明确数学服务于经济的作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掌握数学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要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目前掌握了数学与经济学知识的 双师型 人才队伍正在逐步扩大。所以,数学专业与经济学专业的教师还应该加强彼此间的学术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及学术会议的交流都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使教师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方向。此外,高校为有能力的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也是促进教师知识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5.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培养 应用型 人才发展目标的需要。一个好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可以通过学生完成课业的质量来认定,同时结合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则可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这也是考核中的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教师布置开放性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2)学期末考试可以布置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部分考核需要有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考核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经济现象,难点是数学模型的建立,还要为学生提供数学实验室对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考核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

三、结语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3篇

2、要建立科学的评聘、解聘制度。一是要制定明确的经济师评聘或解聘条件,使经济师职称评聘资格、条件、标准在文凭、著作、成果、成绩、专业工龄、政治表现等方面得到全面体现,避免职称评聘上的随意性、盲目性、局限性;二是要对现有的经济师人才进行一次“过滤”,凡在条件、资格、年度工作任务完成、实绩考核、品行、业务知识技术、成绩贡献等方面较差或不合格的经济师人员,对其职称及相应待遇予以解除,杜绝聘任长期制或终身制,消除聘任中的不正之风,把聘任工作纳入规范、合法的管理系列;三是要对已具备经济师资格、条件的人员,特别是对在政府部门已考取经济师资格的人员,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评价,及时对其聘任,聘任期限一般应为3—5年,对任期内合格的,要续聘;对任期内不合格的或有重大工作失误的要及时解聘;四是要积极实行破格聘任制,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即使其资格、条件不够,也要予以及时聘任,鼓励其继续努力,为单位做出更多大贡献,避免埋没人才;五是要建立经济师定期考核制度,监督经济师正确履行职责。

3、要建立经济师任期目标责任制。经济师任期目标责任制就是明确经济师在任期内必须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工作目标或其他目标、任务、责任并与其政治、经济待遇和是否续聘挂钩。如果具有经济师职称的人员完不成或达不到任期目标责任,不仅相应降低或取消其有关待遇,而且予以解聘;反之,对贡献巨大或突出的人员应兑现相应待遇,并给予续聘或职务提升。实行经济师任期目标责任制,以《责任书》的形式确定经济师的责任及有关内容,有利于激发经济师人员干好本职工作和力争多出科研成果、多做突出贡献的积极性,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推动金融行业经营发展,彻底改变目前金融行业经济师人才缺乏以及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制度陈旧落后、不适应未来金融竞争需要的现状。

4、要建立经济师人才科研学术带头人制度。金融单位要真正打破经济师人员“一劳永逸”的弊端,就必须建立以经济师人才为主的科研或学术团体组织,如各类学会或课题小组等,把人才集中起来重点研究攻克实用的学术或理论课题,促进一些重大科研、学术项目的论证、引进、推广、利用,使经济师的意见、建设、成果成为金融行业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避免在决策、引进项目等方面出现盲目、浪费现象。同时,也要采用“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法,让现职经济师人才负责培养1个或1个以上经济管理人才,带动整个金融行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成长、壮大。

5、要提高经济师人才的待遇。经济师的待遇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在政治方面,应多给他们订阅些专业报刊、杂志,多让他们参加单位的重大业务会议,多给他们分配些重要工作任务或调查研究项目,多让他们外出参加一些相关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议等;在经济方面,应让他们享受与行长(经理)或副行长(副经理)相等甚至更高的工资、福利、奖金、补助等待遇,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使人才真正成为受人羡慕的人员。

6、要健全经济师人才再教育、再培训制度。健全经济师人才继续教育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给他们进行“充电”,让经济师人才学习、接受更加全面、新颖的学科或专业知识,使他们及时更新知识,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行业发展的需求,避免产生被淘汰的局面。目前,金融行业有部分经济师没有文凭,或者连经济文章就不会写,有的经济师还担任了相应的领导职务,可是连简短的讲话稿都不会写,事事依赖秘书参谋,这类人员有损于经济师这个极其神圣的“称呼”,可以想象他们的素质并不怎么高。这里不追究这些人是如何“攫取”经济师职称的,也不管他们是先有领导职务、后有职称或是先有职称后当上领导,只关心不管什么人,只要有了经济师这个职称,就要参加继续教育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经济师人才应平均两年接受一次较新颖、全面、系统、深刻的继续教育,每次学习教育累计时间应不少于60天(或脱产或半脱产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内容应包括相关专业知识、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继续教育应采用与科研单位、学术团体或大专、本科院校相结合的方式。继续教育结束后要在《经济师人员继续教育情况登记本(卡)》上记载相关内容,对教育期间成绩不合格的人员责令其再学。对拒不接受再教育的人员,或再教育成绩不合格的人员不再对其进行续聘,降低或解除其相应的各项待遇。

7、要把经济师职称评聘工作纳入政府人事部门的统一管理序列。将经济师职称评聘工作纳入政府统一管理序列,是为了规范金融行业的职称管理工作。目前,金融行业特别是某些地方的金融单位,总以“钱老大”自居,蔑视政府部门的管理,在职称评聘上想怎么就怎么,甚至欺骗主管的上级部门,致使职称评聘工作出现“暗箱操作”,极不科学、规范,在评聘中出现了假文凭、假证书等“怪现象”或关系风、说情风等不正之风,广大干部职工对此意见纷纷,严重影响了金融单位的工作。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就是要对金融单位职称评聘实施再监督,对金融单位职称评聘中的不正之风、不当做法予以整改、纠正,使评聘工作沿着正确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合理利用的方向发展。

8、要建立经济师人才合理的流动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只重视行政领导的交流或异地任职,忽视了对经济师等中级以上技术人才的交流使用,事实上,经济师以上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也同样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更是如此。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适应人才流动和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地各方面的发展滞后于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由于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制定了好办法、好措施,大批“过剩”的人才适时流向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其中有不少是经济师人才。有的经济师人才由于种种原因在原来的行业、单位,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但在交流后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这说明有的行业、单位管理工作比较落后,不适应人才生存。金融行业的经济师人才应在金融单位之间相互交流、流动,相互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有的金融单位规定基层单位不能聘任经济师或高级经济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而上级金融单位有的经济师或高级经济师不懂基层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也是不正常的。我们及时借鉴东西部人才流动的经验、做法,尽最大能力挽留并利用好人才优势,不能让一些中高级人才云集在上级金融单位闲之不用,也不能容忍一些金融单位过剩的中高级人才被白白浪费掉,要尽快建立并采取合理的人才流动办法、制度,促进中高级人才在金融行业形成上下、左右、条块之间的流动。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加入WTO的迫紧,我国金融行业急需培养一批熟悉国情、精通外语、了解WTO规则和国际经济法律、具有丰富深厚专业知识的经济师人才。发现和培养经济师人才是一项比较长期、复杂的工作,一般容易被忽略。经济师成长、成熟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更是一个艰难甚至不被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因此有责任心和长远眼光的金融单位负责人,往往比较重视发现和培养工作。在金融行业特别是在基层金融单位,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勤学善钻的人才,他们往往在理论上、科研上、写作上比周围的人强得多,但这些人才也往往容易被人们(包括领导)忽视、轻视,被评价为“不务正业”,实际上,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可以肯定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有真才实学的。我们要大胆地发现、接触和培养这些人员,无论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都要经常与他们谈话,一方面可以听取他们对工作的“高见”、“阔论”,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他们的不足,及时给他们以帮助,使之做到扬长避短;同时,要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他们创造条件,比如少给他们安排些具体工作、多让他们外出参加培训或学术交流活动、多让他们参与单位内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会议、活动、多给他们解决些书籍资料费等,使之尽快成长、成熟为一名为单位创造效益或价值的人才。如果对这些人才不正确、及时地加以引导、培养、利用,他们就有可能跳槽、转行或者根本就不会成为有更大作为的人才,其最佳潜质就有可能被破坏或永久埋没,那样的话,对金融行业、对社会的发展,都将是一种损失,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正是这个道理。从战略上讲,金融行业也应把培养多少经济师人才作为各级行长(经理、主任)或主要负责人任期工作目标而加以严格考评,对重视和培养经济师人才成绩显著的主要负责人,要授予“伯乐”等荣誉,给予表彰和奖励。

2、要建立科学的评聘、解聘制度。

一是要制定明确的经济师评聘或解聘条件,使经济师职称评聘资格、条件、标准在文凭、著作、成果、成绩、专业工龄、政治表现等方面得到全面体现,避免职称评聘上的随意性、盲目性、局限性;二是要对现有的经济师人才进行一次“过滤”,凡在条件、资格、年度工作任务完成、实绩考核、品行、业务知识技术、成绩贡献等方面较差或不合格的经济师人员,对其职称及相应待遇予以解除,杜绝聘任长期制或终身制,消除聘任中的不正之风,把聘任工作纳入规范、合法的管理系列;三是要对已具备经济师资格、条件的人员,特别是对在政府部门已考取经济师资格的人员,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评价,及时对其聘任,聘任期限一般应为3—5年,对任期内合格的,要续聘;对任期内不合格的或有重大工作失误的要及时解聘;四是要积极实行破格聘任制,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即使其资格、条件不够,也要予以及时聘任,鼓励其继续努力,为单位做出更多大贡献,避免埋没人才;五是要建立经济师定期考核制度,监督经济师正确履行职责。

3、要建立经济师任期目标责任制。

经济师任期目标责任制就是明确经济师在任期内必须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工作目标或其他目标、任务、责任并与其政治、经济待遇和是否续聘挂钩。如果具有经济师职称的人员完不成或达不到任期目标责任,不仅相应降低或取消其有关待遇,而且予以解聘;反之,对贡献巨大或突出的人员应兑现相应待遇,并给予续聘或职务提升。实行经济师任期目标责任制,以《责任书》的形式确定经济师的责任及有关内容,有利于激发经济师人员干好本职工作和力争多出科研成果、多做突出贡献的积极性,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推动金融行业经营发展,彻底改变目前金融行业经济师人才缺乏以及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制度陈旧落后、不适应未来金融竞争需要的现状。

4、要建立经济师人才科研学术带头人制度。

金融单位要真正打破经济师人员“一劳永逸”的弊端,就必须建立以经济师人才为主的科研或学术团体组织,如各类学会或课题小组等,把人才集中起来重点研究攻克实用的学术或理论课题,促进一些重大科研、学术项目的论证、引进、推广、利用,使经济师的意见、建设、成果成为金融行业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避免在决策、引进项目等方面出现盲目、浪费现象。同时,也要采用“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法,让现职经济师人才负责培养1个或1个以上经济管理人才,带动整个金融行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成长、壮大。

5、要提高经济师人才的待遇。

经济师的待遇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在政治方面,应多给他们订阅些专业报刊、杂志,多让他们参加单位的重大业务会议,多给他们分配些重要工作任务或调查研究项目,多让他们外出参加一些相关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议等;在经济方面,应让他们享受与行长(经理)或副行长(副经理)相等甚至更高的工资、福利、奖金、补助等待遇,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使人才真正成为受人羡慕的人员。

6、要健全经济师人才再教育、再培训制度。

健全经济师人才继续教育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给他们进行“充电”,让经济师人才学习、接受更加全面、新颖的学科或专业知识,使他们及时更新知识,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行业发展的需求,避免产生被淘汰的局面。目前,金融行业有部分经济师没有文凭,或者连经济文章就不会写,有的经济师还担任了相应的领导职务,可是连简短的讲话稿都不会写,事事依赖秘书参谋,这类人员有损于经济师这个极其神圣的“称呼”,可以想象他们的素质并不怎么高。这里不追究这些人是如何“攫取”经济师职称的,也不管他们是先有领导职务、后有职称或是先有职称后当上领导,只关心不管什么人,只要有了经济师这个职称,就要参加继续教育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经济师人才应平均两年接受一次较新颖、全面、系统、深刻的继续教育,每次学习教育累计时间应不少于60天(或脱产或半脱产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内容应包括相关专业知识、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继续教育应采用与科研单位、学术团体或大专、本科院校相结合的方式。继续教育结束后要在《经济师人员继续教育情况登记本(卡)》上记载相关内容,对教育期间成绩不合格的人员责令其再学。对拒不接受再教育的人员,或再教育成绩不合格的人员不再对其进行续聘,降低或解除其相应的各项待遇。

7、要把经济师职称评聘工作纳入政府人事部门的统一管理序列。

将经济师职称评聘工作纳入政府统一管理序列,是为了规范金融行业的职称管理工作。目前,金融行业特别是某些地方的金融单位,总以“钱老大”自居,蔑视政府部门的管理,在职称评聘上想怎么就怎么,甚至欺骗主管的上级部门,致使职称评聘工作出现“暗箱操作”,极不科学、规范,在评聘中出现了假文凭、假证书等“怪现象”或关系风、说情风等不正之风,广大干部职工对此意见纷纷,严重影响了金融单位的工作。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就是要对金融单位职称评聘实施再监督,对金融单位职称评聘中的不正之风、不当做法予以整改、纠正,使评聘工作沿着正确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合理利用的方向发展。

8、要建立经济师人才合理的流动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只重视行政领导的交流或异地任职,忽视了对经济师等中级以上技术人才的交流使用,事实上,经济师以上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也同样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更是如此。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适应人才流动和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地各方面的发展滞后于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由于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制定了好办法、好措施,大批“过剩”的人才适时流向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其中有不少是经济师人才。有的经济师人才由于种种原因在原来的行业、单位,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但在交流后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这说明有的行业、单位管理工作比较落后,不适应人才生存。金融行业的经济师人才应在金融单位之间相互交流、流动,相互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有的金融单位规定基层单位不能聘任经济师或高级经济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而上级金融单位有的经济师或高级经济师不懂基层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也是不正常的。我们及时借鉴东西部人才流动的经验、做法,尽最大能力挽留并利用好人才优势,不能让一些中高级人才云集在上级金融单位闲之不用,也不能容忍一些金融单位过剩的中高级人才被白白浪费掉,要尽快建立并采取合理的人才流动办法、制度,促进中高级人才在金融行业形成上下、左右、条块之间的流动。

9、要把职称评聘与职务评聘区分开来,加强职称专业化管理。

有的金融单位总是喜欢把职称与职务混为一谈,这是不科学的、甚至不正确的做法。经济师职称代表的是某个人的知识、理论、经验以及在某专业的成就、贡献,偏重于考核其科研、理论或学术成果,有些有职称的人员,不一定适应担任行政职务,当然获经济师职称的人,大部分也能成为称职的行政领导;职务是某个人行政领导能力的体现,偏重于考核其行政领导方面的政绩,职务高的人,不一定就具备经济师素质,当然,有的行政领导也具备较高的经济师素质。我们不能认为金融知识、经济知识较差的人担任了金融行业行政领导职务就不正常。虽然在职称、职务聘任方面总有一些怪现象存在,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职称与职务“等同化”或“一体化”。对职称实行专业化管理,事实上是对职称人员专业技术、知识、理论水平(素质)及其成绩、贡献的肯定。对经济师实行专业化管理,就必须建立健全经济师人才档案管理制度,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及时收集整理经济师人才的成绩、贡献、荣誉等,既是重视人才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历史、科学地评价一个经济师人才的重要举措。透过每个经济师人员的档案内容,可以看到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便有重点、有针对、有选择地培养更高级的经济管理人才。管理工作者要从人才角度正确看待人才的重要社会作用和意义。有的人一辈子可能没有当过什么“官职”,但他的学术职称或科研成果可以达到“顶峰”,照样可以受到社会的尊敬、重用,其贡献、价值、影响不比“当官”逊色,有的人虽然行政官职越当越高,但他在某个方面的专业素质却不一定比别人高。职称专业化管理,有助于对经济师人才实施全程管理,有利于经济师人才向高级经济师晋升,有利于培养和造就更多的经济管理人才。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 商务英语翻译;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6-0093-02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跨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言经济学理论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推崇,被广泛 应用于教学研究领域。语言具有经济价值,语言学习是一种经济投资,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学习的投入多寡和学成后预期收益的大小。这 与当前教学领域推崇的有效教学的内涵不谋而合。因此,把语言经济学与有效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当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语言经济学内涵解读

语言经济学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马沙克(jacob marshak)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他主张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成本、收益 及其相互关系。后来的研究者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得出,学习语言是一种智力投资,学习者可以直接利用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从事与语言相关的工作,也可以把语言 作为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服务于社会,从而取得经济收益。学习语言是一种经济投资,具有投资费用和投资预期效益。投资费用(成本)表现为学习语言所 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物支出,而效益则是指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效益和效用,经济效益大小取决于它在职业活动中和在市场上的 使用密度,而使用密度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度,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学习者的经济效益。同时,他还认为语言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投资并能促 进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者是将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从投入到产出都置于一个理想状态,即学习者也即培养的人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语言经济投资的产出有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内部产出的关键因素是教学质量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外部产出的多寡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需求 起着决定性作用。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的有效教学

纵观中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阐释,有效教学的“效”,可以概括为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通过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求,它所关注的是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益”即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有效果,还要求教学效果 与预设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并且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有效率”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 取得学习收益的最大化。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有效教学的焦点是教学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注重教学效果的提升,追求一定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或大的产出。高职教师首先要认清高 职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立高职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急需的人才,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职场,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着力教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努力改善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费时低效”状况。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国际商务活动日趋频繁,使商务英语在我国的语言经济价值日渐凸显。为此,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而商务英语翻译则是本专业的必 修课。它融合了基础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商务、专业知识及翻译技巧,实现在国际商务环境下有效传递商务信息的目的。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学条件的制约,目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沿袭本科翻译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翻译技巧和翻 译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忽略翻译实践练习。翻译素材多以文学性文本翻译为主,缺乏真实性翻译材料,无具体职业指向性。翻译练习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由于缺乏 应用文本,如广告、产品介绍、商务信函等的翻译实践,学生翻译能力低下。因此,翻译教学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学习者的劳动付出和收效之间的比例失衡,向社会 输出的“产品”不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语言的使用价值降低,学生难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商务英语学习也就不能取得一定的收益。要解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 展的尴尬局面,教师必须思索商务英语翻译课的投入产出的效益问题,通过分析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着手,最大限度地 实现有效教学,培养出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课教学的经济效益。

提升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有效性的4a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困境,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翻译能力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定位,在有效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结合多年 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经验,笔者探索出实现翻译课堂有效教学的4a,即引(alluring),议 (analyzing),做(acting),评(assessing)的教学模式。

引即以未来岗位中的真实任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课堂教学目标,并通过创设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 入课堂。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主要建立在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示范(刺激)模仿(反应)重复(强化)的教学导向上,通常是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某一翻译 理论或翻译技巧,学生亦步亦趋地模仿运用,反复操练,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通过不断重复和机械性地训练达到“刺激反应强化”的效 果,从而使学生的翻译水平得到提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过于呆板,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亦严重 不足,容易导致低效或无效教学。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图片、录像、背景材料等创设情境,以各种各样的未来职业 岗位中的真实任务驱动课堂。这些任务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练习,强调的是以意义交际为基础,以完成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教师以任务为主线 来组织教学,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驱动学生实践翻译活动,使学生获得和积累相应翻译知识和技巧,锻炼翻译能力。例如:在讲解商标翻译章节时, 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些耳熟能详、色彩缤纷的商标,或插入真实的大公司的商标样本,例如海尔、雅戈尔、欧莱雅、王野电动车等。在内容上贴近现实生活,学生 会觉得他们是在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与接触,感到课程学习的实用性,激发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议即学生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主动学习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以及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讨论掌握特定任务所需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生 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通过对所呈现翻译任务的剖析,教师提示任务中所涉及文体的特定翻译技巧、所涉及的某些关键词的翻译等,引领学生从翻译技巧、词汇选 用、相关商务知识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为译准备。教师的提示方式根据教学实际可以是直接、明确的,也可以是间接、含蓄的。例如:“公司介绍”翻译时,呈 现工作任务“海尔集团是中国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 略和国际化战略……”之后,教师引领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做准备:了解海尔集团的背景、企业信息;分析上述公司简介在词汇、句型、语篇等方面的语言特点;查阅 有关语言辞典、翻译工具书以及网络资源,解决翻译难点(句中加波浪线部分的翻译)。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讨论,为确立译文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严谨的翻译观。

做此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可以小组形式展开来进行翻译活动,每小组4~5人为佳。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到翻译课程的特殊性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组员应该 是按照英语水平和掌握商务知识的好、中、差,以合理的比例组合在一起,以利于小组在开展翻译活动时可以取长补短、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另外,教师还应该明 确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权利和义务,清楚每个组员的角色,如组长、汇报员、资料员和记录员等,教师对全过程实施监督,避免只有组长和记录员在忙碌的现象,确 保无“闲置”的组员。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和发言深度给予量化,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所有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完成任务的 活动中,就相关翻译内容畅所欲言,表达观点,所有成员的观点都能被倾听,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翻译方法,看到自己的差距,明确学习方向, 就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效教学目的。小组讨论完成后,每个小组的“汇报员”向全班学生呈现本组的最佳译文,这样,全班学生既可以接触到不同的 译文来进行比较评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又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满足表现欲,从而增强小组集体荣誉感,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 果。

评对学生完成的典型翻译任务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为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引导调控作用。教师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 察,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情况,给出总结性评价。传统的翻译教学强调以内容和结果为中心,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译文进行讲评,多半是对译文加以指正或修 改,最后拿出“完善”译文。教师对学生的译文过多指责,势必影响学生对翻译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挫伤学生对翻译的兴趣,有时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并且 由于教师过多注重对译文的评议,往往会过多地采取经验主义的东西,这种做法不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效翻译教学的评 价环节是教师在学生完成翻译习作后指导他们开展自我以及小组成员相互间的评价和修改,让每个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做出反应,教师适时做出评价 和引导;或是就学生译文中的问题向学生提问。例如:为什么这样译,有没有想到过其他译法,这种译法有无逻辑矛盾,是否与文章其他部分相连贯,等等。让学生 对自我的思维过程和产出的译文进行分析、归纳,教师因势利导,指出其中蕴含的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例如:只见交易会上 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译文:the commodity fair is filled with seas of people and a wide range variety of commodities satisfying various demands.结合学生译作,教师指出鉴于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为了译文通顺,可采用“省译法”,省略用来渲染气氛而语义重复的“人声鼎沸”和“琳琅满 目”。通过师生间充分交流、讨论、争辩、合作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来提高翻译评价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对所学翻译知识的意义建构。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教学受语言经济学规律的影响,认为教学是一种经济投资,关注的是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均衡发展,兼顾市场 经济的功利性,从社会和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出发,构建以培养翻译能力为核心、以任务为驱动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4a 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改革高职院校先理论后实践、理论服务翻译实践的传统教学框架,而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翻译实践中总结深化翻译理论与技巧。以学生 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活动的展开,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在“译”中学习技能、在“译”中体验规则、在“译”中积累经验、最 后在“译”中形成能力的教学理念。互动综合性评价的焦点在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的表现,体现了翻译有效教学重过程、轻结果的教学思路,锻炼了学生评 析译文的能力和实际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文贤.语言的经济属性与esp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2]刘卫东.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学研究,2007,(6).

[3]曹思思,谢媛媛.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下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

[4]牟惠康.以有效教学理念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设计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5]陈葵阳.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j].中国翻译,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