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语文论文(精选5篇)

  • 职教语文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视高职语文教育为通识课程的理论依据是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高等教育层面的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语文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这种观点将高职语文看成是高职学生知识系统自我优化的…

职教语文论文(精选5篇)

职教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对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有以下两种最典型的观点:

一是视之为通识课程,即工具类基础课程,实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传统,是关注受教育者作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的生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三大领域。高职语文以其文学性、思想性、文化性、情感性兼备的特点,在通识教育中具有核心课程的地位。

视高职语文教育为通识课程的理论依据是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高等教育层面的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语文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这种观点将高职语文看成是高职学生知识系统自我优化的特点,是全面发展的“生长点”,是高职课程体系中“有教无类”的课程。

二是视之为专业文化课程。其理论依据是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语文作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是否开设要按专业学习的需求而定。这种观念下的语文,成为一门单纯的文化课程。视高职语文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的院校,存在着明显的“两极性”,即极端重视和极端忽视,并且人文素质意识淡薄。大多数这类学校的课程中,语文课已经消失或将要消失,有的也只是形式而已,或“超大课”处理,或选修处理,或讲座方式处理,边缘化现象突出。

职业技能的传授学习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预备”。

高职语文的定位,应该联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语文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高职技能人才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二、高职语文教育模式应突出其功能性和人文性

高职语文教育的关键是将学科教学纳入到职业教育的系统之中,明确了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塑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笔者建议从语言的功能性和学科的人文性出发。

1.激活学生主动性,拓展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作文教学中,命题和讲解的主角更非教师莫属。学生的尝试权,第一感受(学习者自主消化和感悟)机会均被精心配制的教案剥夺了。学生被迫“热情奔放”、“感受美好”。为什么不把困难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品尝酸甜苦辣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而,教师应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只“”学生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100%自己解决困难。教师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试讲、复讲、讨论。这当中最重要的是留给学生任务和时间,减少课内学时,让学生找资料、查阅工具书、写读书笔记等,因为“只有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的知识,才能对个人的发展产生意义”。教育不应该向学生强加什么,而应该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应该成为他们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学会自由、学会选择。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如果学生仅靠语文课内喂的一点“细粮”,而缺少甚至没有课外阅读,那无论教师课文讲解如何幽默风趣、回味无穷,学生的语言资料和思想仍会近于枯竭,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仍然会低下。相反,兴趣广、阅读多的学生,一般接受能力和思维逻辑性强,反应敏锐,作文时不会胸无点墨,并且能够有感而发,写出有思想、有新意的文章来。教师应该对课外阅读提出较宽松的建议,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如列出一些大致书目,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古今中外均可涉及,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要求不可太精细。教师可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感受、领悟经由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介绍给同学们分享,展开讨论。独立思考是学习的灵魂,表达主体应该是学生,这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同时,教师自己也要有广泛的阅读情趣,比学生先走一步,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学生推荐各类好的作品。

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变化景象,不同学科、专业的新词汇层出不穷,语言的传媒交互手段日新月异并有电子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社会劳动的综合性、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学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因素,引进和利用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手段,增强语言教学的功能意识、环境意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包揽100%的教学资源,而在于理智地做好引导性的10%,并把90%的自主学习时空落实给学生,这样才有助于改善高耗低能的现状,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效果。

2.突出人文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实文化需求

高职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一是以能力训练为主,注重文化熏陶,着眼于高职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适时地安排、组织讨论课,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等。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内容进行文化思想和人格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追求。为此,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模式中除了突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该突出培养科学精神,凸显人文教育。应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强化基础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开阔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敏于发现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优势,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近年来,在整体文化观影响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为轴心,合理、巧妙地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渗透,这是培养人才的目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实文化需求。例如,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强调服务语言的口语表达和饮食文化的内容;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侧重旅游文化和讲解的口语表达;根据高职英语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贯穿民俗文化、西方文学以及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等等。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功能性决定着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从这一点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模式中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性和学科的人文性。高职语文教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才能培养出优质高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职语文学习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袁昌仁.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建构[J].陕西教育,2002,(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06:108.

[3]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吕达.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职教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为使高职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审美能力培养,有效接受审美教育,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美学知识的传授。在传授美学知识过程中要注意,该目的是为了学生在美学思想影响下更好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要从两个方面加强注意:①高职语文教学中美学知识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该美育知识教学是辅助功能,因此美学知识传授要以语文教材为基本依据,实现审美意识影响。②要以马克思主义审美观为根本,即美是客观存在的,且美是人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们在劳动中或社会活动中体现出的情感、力量等都是人的一种感性显现,因此说美是具体的形象。在美学意识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到的作用是引导,而深入的美学意识还要学生自己进行挖掘。例如,在学习《阿房宫赋》时,虽然是文言文,但是其内在包含的美却是不可忽视的。前部分表现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大宽广,都是阿房宫的独特美,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壮美图像,无论阿房宫最后怎样的败落,可它昔日的美是不可抹灭的。

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深入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

语文教材是一本包含诸多审美资源的教学宝库。从教材所包含的课文题材和内容来分析,能够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从多种形式的文学类型来分析,也体现出各种美的特征,无论是诗歌美,还是散文美。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苏轼的《石钟山记》、余秋雨的《白发苏州》等等。不同类型的课文题材所体现出的美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美感中能够激发学生不同美的感受,与作者达成共鸣的同时促进自身情感的激发,进而促进美学意识的培养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要对高职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审美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通过这些美学资源进行教学和引导,促进学生对美学意识的培养,对美的形态的全面认识。在审美培养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美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抒发,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情感的抒发和培养

高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对不同问题所产生的关注点不同,即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其审美视角和审美能力都是存在差异性的。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以及相同的教学引导下,学生的审美体验不同,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抒发和培养。①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有创见,让学生有各抒己见、发表言论的安全感,实现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②对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要作出正确的辨析与评判。对切合实际的见解,教师在肯定其成绩的基础上,要引导其审美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对情感不健全、态度不端正的错位见解,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其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伦理价值关系作出正确的选择,以及时地认识自己,纠正自己。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能够促进学生态度的修正以及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最后实现学生人格的升华。

四、结语

职教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心态,良好的环境能产生使人积极向上的感觉,并创造出良性的发展路线 。因此,良好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在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还是高职学校而言都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创设能积极改善每一个人。它打破传统教师的 专制 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在教师眼中,学生不应只是教育对象,而更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以合作者的身份激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个人意见,进而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通过这样的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放松地自然而然地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同时,教师还可以改革教室空间及运用多媒体设备来达到创建民主的课堂环境。如笔者在教学《雷雨》课文时,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网络观看电影《雷雨》。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从影片《雷雨》中剪辑下来的 雷雨之夜 电闪雷鸣的镜头,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听觉冲击创设氛围。随后在对教师空间进行改革,把教室内的桌椅腾空置两侧,让学生再来选入角色进行话剧表演,在亲身体验了角色后,领悟起来更加容易。通过这些经典视频及角色带入,使语文教学环境更生动自然,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改变职高生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二、教学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这么认为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中最活跃、最不可缺少的主干。大多职高生因为中考落榜进入职校,语文由原来的主科沦落为副科,学习兴趣更加不比往前。正因为这样,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要注重培养、鼓励学生对语文材料的自主阅读的习惯,便于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思维;其次,要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时代背景、形色人物、描写事物等有质疑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最后,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要重视,在职高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们在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例如笔者在执教鲁迅小说《阿Q正传》时,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可以率先让全体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以在初步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后,使他们能对人物有初步的看法;其次,在观后诵读范文后,针对时代背景对不同人物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设问出系列问题:举人老爷的乌篷船来未庄做什么?什么时间来的?说明了什么问题?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识,现在却排了个 转折亲 反映了什么问题,等等。最后,根据学生领悟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并根据自我认识在网上搜集材料,以《说不尽的阿Q》为主题,每组学生进行组内研究某一问题,形成主要观点,制作网页,进行班内交流。在这样的主体发挥中,学生由最初从电影了解到课文的深入,在至自行搜集材料进行自我认识,效果自然比传统 满堂灌 的教学效率更出色。

三、灵活运用教学法,使课堂行而有效

职高学生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往往在学生上缺少紧张感,其课堂自觉性、积极性较差。而由于职高其他的专业课具有实验、操作、实习等特点,往往要求更多的灵活教学方式,而这个理念同样适合于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心理学认为:单板单调的刺激使人疲劳、注意力降低,多变的刺激能促发精神焕发。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不仅符合学生实际需求,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形象更生动地传送信息,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接收信息。笔者课堂实践中,主要运用一下集中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

①巧置悬念激趣: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②创设情境致趣: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

③利用朗读促趣: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的方式很多,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④采用角色扮演:运用角色变换训练,使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利于调动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⑤利用现代手段: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好处。

⑥下放评定:把自评和互评的权力交给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始终处于主动的最佳学习状态。如作文教学,可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更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此外,学生也可以平等地参与评教。

职教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语文;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27-0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的新形势下,企业与职业院校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这个主题的前提下,开展高职语文课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高职语文教材建设,是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中一项极其重要内容,它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以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我们调查发现,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材很难适应高职发展的需要。这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严重地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对高职语文教材建设研究与探索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高职语文教材的现状

高职语文教材与职业教育结合不紧密,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实际应用价值较低。在近几年的改革中,高职教育尽力在改变过去一直沿用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式,虽然专业课程改革在这方面的探索取得成绩,但在公共文化课程却没有能摆脱学科课程体系的痕迹,一味的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的特征与要求。

高职语文教材的内容陈旧,与培养目标相脱节。许多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沿用过去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陈旧,并且脱离专业实际、学生实际和行业需求的实际。这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实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层和脱节现象。

高职语文教材与专业需求相脱离。现行的高职语文教材大多都是通用类教材。注重的是语文学科的共性,忽略了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征,脱离了不同专业学生对语文学科内容的不同需求。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现有教材的处理,虽然可以根据需要对内容有所选择增删,但它仍难适应众多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高职语文教材开发探索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由此可见,作为高等全日制的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即要强调人文性、工具性和基础性,又要体现:“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因此,在高职语文教材开发过程中,我们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以模块组合为框架,分为通识部分、专业部分、实践(或活动、项目)部分、素质拓展部分四个部分来开发语文教材。

(1)通识语文教材。通识部分教材,是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个性发展等作为其主要目的。其内容主要是在浩瀚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选取思想、艺术价值高,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建构学生人文精神有积极意义的文章和作品。通识语文教材的选材标准和原则主要是: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的尊重意识,体会生命的珍贵,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能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增强学生与自然的“亲合力”: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能力,培植学生诚信、友爱、坦率、真诚个性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等的文章和作品。教材框架可按“生命”、“自然”、’爱国”、“诚信”、“友情”、“合作”……来安排。

(2)专业语文教材。专业部分教材应按专业分模块来开发,其开发的主要原则是根据职业教育的“岗位针对性”这一特点,按专业岗位,分体例,分模块来编写教材。并且选取那些即能针对专门提高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人文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和文章。如:艺术类专业模块开发《中外文学鉴赏》;医学类模块开发《医古文》,营销类模块开发《演讲与口才》;工科类模块开发《常用应用文写作》;文秘专业的可开发《公文写作》;旅游专业的语文可开发《旅游文学鉴赏》(或“世界地理文学”),选取有关世界各地的风光名胜和风土人情的优秀作品和文章。总之,专业部分教材要注重融入专业实际,突出学以致用为出发点,选取那些即能针对专业提高学生所学专业并与今后从事的职业的相关知识与理论为选材的标准。

(3)语文实践教材。实践教材主要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理论联系与实践结合为原则,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以及学生工作中的一些专项项目等开发的教材,可编写《语文与实践》(实习教材)。该教材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语文实习周(或活动课),或穿插在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以及专项活动中使用。目的是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会语文的“工具”性以及分工协作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实践教材的结构可以按实习类、社会实践类、专项项目类……来安排。每一类的材料内容一般按活动或项目的申请、活动或项目的计划(方案)、活动或项目的总结(交流)的实践活动(项目)的先后顺序来安排。

(4)素质拓展教材。素质拓展的语文教材,主要是在职业教育“专”的特点基础上,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发的具有“宽”特征的选修课教材。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可开发《审美教育》、《演讲艺术》、《公共关系》、《新闻写作》、《电影赏析》;《中外文艺作品赏析》、《普通话》等等人文素质拓展语文教材。

总之,高职语文教材的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应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从结构体系到具体内容都要体现高职教材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R].2000.

职教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式理论听力理解听力教学

一、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语言家们用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最早由著名哲学家康德于1781年提出。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应用并发展了图式概念。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是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大量的认知理论证明,图式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即图式)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储存。

二、听力理解与听力理解过程

语言学家Widdowson指出,听力理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听懂说话的语法结构,听到并接受相关语音及语法的信号系统所组成的句子,这种理解仅限于理解句子的字面意义;二是从语言的功用来理解,即除理解字面意义外,还得理解所听到的说话的交际动能,这样的活动可以称之为听力理解。“听力理解过程决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种解码过程与意义再构建的结合。”也就是说,听力理解过程决不仅仅是听者在词汇、句法、语义层面上对所得到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还是听者根据语言理解加工过的信息,在记忆中搜寻与之相关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并加以运用,对话语信息进行预测、假设、推断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是语言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三、听力理解模式

听力理解包括“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三种模式。“自下而上”的听力理解模式是指听者在词汇、句法、语法层面上对听力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和解析来确定单词、句子或篇章的意思。“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模式是指听者运用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所听信息进行推测或假设以及对预测或假设的确认。“交互”的听力理解模式是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理解模式交替使用的听力理解模式。

四、图式理论对听力理解的作用

听力理解是一个将头脑中的图式与接收信息联系起来的过程,因此图式在听力理解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讲,图式有利于加强对听力资料的理解。

1.图式有助于听者对上下文的预测。预测能力是听力理解的重要技巧,是听者根据背景知识预知和上下文推测说者意图的活动。学生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找出微观背景知识,建立信息框架,弄清所听文章的类型、结构和大意,就能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当听者的图式被具体的听力材料激活时,就可以有效的预测出所听材料接下来的内容。

2.图式有助于克服心理焦虑。有些高职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一遇到生词或不理解的句子就烦躁不安,有些学生甚至还没开始听就产生了畏难情绪。这种焦虑情绪无形中阻碍了信息的输入,降低了信息加工的有效性,从而影响了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因此降低听力过程中的焦虑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图式为学生理解听力材料提供了心理框架,使其处于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中,焦虑情绪自然就得到了缓解。不少学生表示,如果教师在听力训练前对将要听到的材料作相关的背景介绍,他们则会感觉心中有数,在听的过程中,能更能专注于重要的信息。这是因为学生所具备的相关图式越多,就越能在听力过程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整体上把握语言传达的信息,不会因未听懂个别生词而感到紧张、焦虑。

五、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对提高高职学生听力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和训练学生正确运用图式理论。

1.图式的激活与建立。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教师要耐心地、有意识地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激活已有图式、构建新图式。图式通常被分为两类: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

形式图式是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是听力理解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主要包括听者对词汇、语法和语言习惯的掌握和使用能力。有了这种图式,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应用它浏览听力材料的练习,根据问题和选项对文章大致内容进行预测。高职学生英语词汇量小,语法知识支离破碎,听力训练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回忆其已掌握的单词、句型,补充可能遇到的新单词、句型,并对相关的语法知识进行讲解。间接降低听力材料的语言难度,使学生有信心听懂材料的内容。

内容图式指关于语篇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学习者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决定的。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因此,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反映能听懂一段话中的每一个句子,但却不理解整段话的意思,或理解上有偏差。

2.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图式理论为基础,Underwood提出了三段式听力课堂教学模式,即听前阶段,听力理解阶段和听后阶段。

听前阶段主要是教学词汇和激活与听力材料相关的图式。通常采用视听手段,利用图片、照片、幻灯、多媒体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有关内容,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扫清语言和文化障碍。听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兴趣和欲望、熟悉话题、预测大意等。

听力理解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方面运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对材料进行预测,推理,掌握文章大意;另一方面运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细节的听辨。

听后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听过的材料进行讨论、角色扮演、口笔头转述所听内容、写梗概等,以巩固他们在大脑中建立的新图式。

英语听力方面的长进会促进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听力教学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把图式理论引进听力教学,使得它有序和有效地进行,对听力教学有效进行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图式理论的运用,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对以往听力理解的传统观念,为英语听力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G.TeachingEnglishasCommunica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78.

[2]丰玉芳.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理解[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1,(1).

[3]郭艳英,高玮.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促进作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7,(2).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李宏然.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7,(2).

[6]刘冬阳.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听力障碍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