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年终总结(精选5篇)

  • 肿瘤科年终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熟读中医经典,汲取古代医家治疗肿瘤经验 中医经典论著是中医先贤们在大量临床实践活动基础上总结而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中医古籍中对一些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预后等均有记载,至今对中医肿瘤学教学有较大的参考和指导价值[2…

肿瘤科年终总结(精选5篇)

肿瘤科年终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肿瘤;中医;教学素养

随着生活环境的恶化、生活习惯的改变,恶性肿瘤发病率越来越高。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针对恶性肿瘤的西医治疗方法并不能完全治愈患者,尤其是针对晚期患者,中医药治疗尤显重要。中医肿瘤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全面研究肿瘤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及预后的学科[1],正以其独特的辨治思维成为发展迅速的一门新兴学科。笔者在多年临床教学过程中总结了提高中医肿瘤学教学质量及临床教师教学素养的经验。

1熟读中医经典,汲取古代医家治疗肿瘤经验

中医经典论著是中医先贤们在大量临床实践活动基础上总结而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中医古籍中对一些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预后等均有记载,至今对中医肿瘤学教学有较大的参考和指导价值[2]。如“癌”字首见于宋朝东轩居士著作的《卫济宝书》,该书将“癌”作为痈疽五发之一。《素问·玉机真脏论》中的“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十月之内死”,《外科大成·论痔漏》中的“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便粪细而带扁,时流臭水,此无治法”,病情类似于肺癌、直肠癌晚期表现,指出其预后极差。《证治准绳》中的“大抵治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意即分三期施治:初治“客者除之、散之、行之,虚者补之”,中治“必以补泻迭相为用”,末治“若块消及半,便从末治,即停攻击之剂,因补益其气,兼导达经脉,使荣卫流通,则块自消已”,高度概括了恶性肿瘤的治法。中医经典论著中对恶性肿瘤的记载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病因、病机演变、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应从中医经典古籍中发掘临床诊治知识,用以指导中医肿瘤学的临床工作,丰富临床诊治方法。但在中医肿瘤学的临床教学过程中,个别临床带教老师不重视背诵中医经典著作,很难做到对学生详细传授经典古籍中的中医肿瘤知识,这在中医肿瘤学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所以,临床带教老师必须熟读中医经典,做到融会贯通,切实将经典结合临床,这样才能在教学生时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必须要求学生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景岳全书》、《濒湖脉学》、《本草纲目》、《医林改错》、《傅青主女科》等古代医书,并对以上书籍及其他古籍中涉及肿瘤的部分精研细读,真正把握古代医家对肿瘤的辩证分析思路、遣方用药经验,切实打牢治疗恶性肿瘤的中医基础。

因中医古籍较多,临床带教老师除了自己勤学苦读以外,还应要求并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详细做好学习笔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医学论坛或沙龙,交流学习经验;要求学生及时向带教老师或研究生导师汇报学习心得。

2重视临床实践,学习现代医家治疗肿瘤精髓

中医肿瘤学临床应用性很强,具有高度的经验性和临床技巧性[3]。学习中医肿瘤学必须勤于临床并多加思考,无论是在门诊还是病房,必须进行大量临床实践,从中总结诊治方法、发现演变规律,才能真正领悟古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切实掌握中医肿瘤学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最新进展,进而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肿瘤学的教育也必须秉承中医学临床实践性强的特点,将临床实践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现代很多医家总结了目前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如适用于围手术期、放化疗治疗期间患者的中医防护治疗,适用于有合并症、老年PS评分为2、不能耐受多药化疗而选择单药化疗患者的中医加载治疗以及中医巩固治疗、中医维持治疗等理论对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在总结古典医籍、结合现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出版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对中医诊治鼻咽癌、肺癌、乳腺癌、胃癌、大肠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均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的临床医师总结的应用人参养荣汤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等也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4]。临床带教老师必须经常查阅资料,紧跟中医肿瘤学的发展前沿,掌握中医诊治恶性肿瘤的最新进展。在带教学生进行中医肿瘤学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将最新的医学名专家经验、诊疗指南等知识讲解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临证中进一步总结掌握,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应要求学生积极参加老专家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多学科协作病例讨论等,增加临床实践机会,开拓临床视野,这样才能丰富自己治疗肿瘤的经验和思路。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中医古籍经典中治疗恶性肿瘤的记录,还是现代医家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内容均十分丰富,而且近代医家在诊治恶性肿瘤的过程中,由于着眼点及考虑角度的不同,诊治经验也不同。这就要求临床带教老师首先应抓住各种恶性肿瘤的诊治规律、理清肿瘤各个阶段的演变思路,自己了然于胸才能教会学生。而且,虽然学生已经书读百遍,但是在临床上还是会出现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尤其是刚参加临床的学生仍可能出现抓不住诊断头绪、理不清治疗思路的情况;有的学生可以熟练背诵上千首方歌,但也会出现临床上却开不出一个方子的尴尬情况。所以在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过程中,带教老师要结合实际病例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地讲解中医治疗肿瘤的经验;待学生确实掌握了一定的诊治经验后再允许其放开思路,深入学习,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在掌握老师经验的同时经常温习经典,做到经典知识与临床实践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拓宽中医诊治恶性肿瘤的临床思路。

3密切结合西医,做到中西医融会贯通

西医诊疗恶性肿瘤方法及药物层出不穷,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均对恶性肿瘤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其作为主流医学也深深影响着中医的辨证及施治。手术会伤及患者气血,尤其是胃癌、大肠癌等行腹部手术可能会导致患者脾胃不和;全身化疗也会导致气血两虚、脾胃不和等;而肺部肿瘤的放疗早期会导致患者血热、远期会导致患者血瘀等,均明显影响中医师针对肿瘤患者的辨证施治。中医在治疗西医西药的副作用方面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如应用芪蓉润肠口服液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可以明显缓解恶性肿瘤患者为减轻疼痛而服用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便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5];林洪生教授认为肺癌患者手术后应以益气、活血辨证调补,能够加快患者体质的恢复,提高免疫功能;化疗期间应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并滋补肝肾,能够减少化疗的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提高化疗的完成率和疗效;而放疗期间用养阴生津、活血解毒、凉补气血的方法,能降低返料毒性,提高放疗的完成率和疗效[6]。在带教学生学习中医肿瘤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完全熟悉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及药物的特性,尤其要了解其副作用,比如要明确掌握化疗药物的分类及各种化疗药物导致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的时间及强度,从而才能对患者的整体情况了如指掌,做到辨证施治时掌握好方寸。现代治疗恶性肿瘤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对西医的治疗及副作用了解详细,应努力向他们学习,比如肺癌患者在行放疗后容易导致放射性肺损伤,解放军总医院杨明会教授团队应用凉血活血法能很好地预防放射性肺损伤,帮助患者完成全部放疗,提高了放疗的完成率;针对靶向治疗药物导致皮肤损伤的中医药治疗经验也逐渐丰富[7-8]。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西医疗法的特性及药物毒副作用,能够有预见性地应用中药防治其副作用,帮助患者完成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等,是中医肿瘤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4做好科研工作,解决临床实践问题

肿瘤科年终总结范文第2篇

低血糖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而引起的心悸、多汗、手抖、烦躁、抽搐以及昏迷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常见于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以及胰岛素瘤等,而某些消化道肿瘤晚期并发低血糖症的病例也屡见报道。结肠肿瘤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易被忽视,常有排便习惯的改变、腹胀、腹痛、便血、肠梗阻以及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1]。而以低血糖昏迷为首发症状入院,继而检查发现结肠肿瘤者则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急诊科2006年3月收治的1例该类病案总结报告如下,希望能开拓临床医生的思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某些罕见情况,避免漏诊误诊。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76岁,入院前1h出现头晕、心悸、手抖、冷汗、口齿不清,随后出现呼之不应及昏迷,救护车上测血糖1.2mmol/L,急诊以低血糖昏迷收入急诊观察室,予以静脉输注葡萄糖后醒转。追问病史,既往无糖尿病史,否认其他慢性疾病及服用药物史,但入院前3周内曾多次出现头晕、冷汗、手抖、肢体乏力、心悸等症状,多在早上起床后及晚饭前发作,但进食后症状即消失,故患者认为是“体虚”,未去医院就诊。本次患者症状加重,陷入昏迷,故家属将其送来我院急救。为明确患者反复低血糖的原因,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入院前6个月内时常腹胀不适,并有纳差乏力,且消瘦明显,由原来的65kg左右降至目前的55kg左右。进一步体检发现患者腹隆,右下腹扪及一鸡蛋大小肿物,活动度差,质地偏硬,边界不清。予以B超检查显示右下腹探及一12.5cm×10.3cm大小偏高回声团块,肝内多发性占位灶,少量腹水。进而查X线钡剂灌肠提示升结肠肿瘤。因患者年迈,且肿瘤已属晚期,家属及医院商讨后未行手术治疗,仅予以内科保守治疗。此后患者仍频繁发作低血糖症状及低血糖昏迷,最低时空腹血糖仅0.38mmol/L,餐后2h血糖1.84mmol/L。由于患者纳差明显、进食量少,予以5%及10%葡萄糖注射液维持静滴,然而一旦停止输液或输液速度减慢至15~20滴/min以下时,患者低血糖现象可再度出现,血糖波动于0.38~3.6mmol/L左右。此后患者逐渐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全身状况恶化,最终在住院3周后临床抢救无效死亡。

入院时查体:T 37.5℃,P 112次/min,R 20次/min,BP 105/65mmHg。神志不清,体型消瘦,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蜘蛛痣和出血点,无肝掌,锁骨上淋巴结未及异常肿大,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迟钝。颈软无抵抗,心律不齐,早搏3~4次/min,心电监测提示为室性早搏。双肺(-),腹隆软,肝肋下一指,右下腹扪及一鸡蛋大小肿块,质地偏硬,边缘不清,活动度差。腹水征(±),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WBC 3.8×109/L,RBC 3.2×1012/L,Hb 86g/L;肝功能AST 102u/L,ALT 18u/L,LDH 524u/L,γ-GT 386u/L,AKP 432u/L;甲胎蛋白(+);CEA 264μg/L,CA19-9 208u/ml,β2-MG 8.3mg/L;空腹血胰岛素水平7.2mu/L(正常值:<20mu/L);胰岛素抗体(-);HbA1c 4.2%;B超:右下腹探及12.5cm×10.3cm大小偏高回声团块,肝内多发性占位灶,少量腹水;X线钡剂灌肠:升结肠肿瘤。诊断:升结肠肿瘤伴肝转移,低血糖昏迷。

2 讨论

2.1 本例患者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分析 该例患者为老年男性,既往无糖尿病史,其HbA1c 4.2%,无升高现象,空腹胰岛素水平7.2mu/L处于正常范围,且胰岛素抗体(-),也未服用任何降糖药物,故可排除糖尿病相关性低血糖。临床及辅助检查也未发现胰腺有异常,故不考虑胰源性低血糖的可能。患者入院后检查发现升结肠肿瘤伴肝转移,而有关消化道肿瘤晚期患者并发低血糖的病案临床多有报道,且患者临床症状也与肿瘤引起的低血糖相符合,故可以认为该病例的低血糖原因与肿瘤有关。导致低血糖症的胰腺外肿瘤可来自中胚层、外胚层和内胚层(消化道肿瘤主要源于内胚层),大多为恶性肿瘤,肿瘤体积一般较大,可位于腹膜内、腹膜后、胸腔内或纵隔内[2]。一般来说,低血糖为恶性肿瘤的终末期表现,呈持续性低血糖且较严重,临床以空腹血糖降低为主。肿瘤所致低血糖的原因主要有:肿瘤组织含有胰岛素样多肽物质;肿瘤对内源性胰岛素过度敏感;巨大肿瘤消耗葡萄糖过多[2]。另外,也有报道与肿瘤分泌大分子量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有关[3]。IGF-Ⅱ与胰岛素原的结构十分相似,可引发低血糖。此外,该例病患尚有转移性肝癌,可使肝组织中肝糖原储存量显著减少,并造成肝功能障碍,影响其他非糖物质转化为肝糖原,继而引起低血糖症[4]。

2.2 未及时发现结肠肿瘤的原因分析 由于结肠是空腔脏器,肠腔本身具有一定的容纳量,加之结肠癌生长比较缓慢,故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一般右侧结肠癌以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及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左侧结肠癌则以肠梗阻、便秘、腹泻、便血等症状为显著[1]。该患者为右侧升结肠肿瘤,入院前仅有纳差、腹胀、乏力、消瘦等不典型症状,而被患者误认为是消化及营养不良。入院前3周开始出现低血糖症状,而由于肿瘤伴发的低血糖多在空腹状态下发生,进食后可缓解,患者自以为是身体虚弱而未去医院及时就诊,其实此时预示肿瘤已进入晚期。直到出现严重的低血糖昏迷才被家属送入医院急诊抢救。严格来说,低血糖昏迷并非是其首先出现的症状,只是因为之前的症状不典型,加之患者自我保健意识不强,一直被忽略了。但由于本病案中,低血糖昏迷是临床医生第一个接触的症状,也是第一个被患者及家属重视并最终导致患者来院就诊而查出患有结肠肿瘤的症状,故将其列为首发症状。

2.3 治疗 本病例由于年龄较大,发现结肠肿瘤时又属晚期,已伴肝转移和腹水,加之并发持续性低血糖,故失去了手术良机。由于引发低血糖的肿瘤未切除,也使低血糖症状无法逆转,从而形成恶性循环。Mendoza等[5]认为低血糖症的发生是预后差的信号,本例病案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经内科积极对症治疗,症状始终无好转,病情逐渐恶化,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抢救无效而死亡。

通过对本病例的临床总结,笔者体会如下: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低血糖昏迷患者,临床医生要提高警惕,放宽思路,积极排查病因,对于一些患者自认为无关紧要的症状不能轻易放过,应尽可能多的询问相关病史,力求在早期发现肿瘤,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外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65.

2 王德全.内分泌疾病最佳诊断.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18-221.

3 Hizuka N, Fukuda I, Takanok, et al. Serum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 in 44 patients with non-islet cell tumor hypoglycemia. Endocr J,1998,45:61-65.

肿瘤科年终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阴道肿瘤;治疗

  本研究分析了2005年1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21例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探讨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发病年龄:最大73岁,最小11个月,中位年龄43岁。21例患者中有10例已绝经,占48%(10/21)。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Tco)的标准。分期:I期10例,Ⅱ期6例,Ⅲ期4例,Ⅳ期1例;早期(I~Ⅱ期)患者占74%。病理类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鳞癌及黑色素瘤13例,腺癌4例,内胚窦瘤及肉瘤、痛肉瘤及阴道上皮瘤样癌各1例。

  1.2临床表现:21例患者中,首发症状以不规则阴道流血多见,占38%(8/21),其次为发现阴道肿物,占19%(4/21),接触性出血占12%(5/42),阴道排液占10%(2/21)。

  1.3诊断标准: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1)肿瘤原发部位位于阴道,除外来自生殖器官或生殖器官外的肿瘤转移至阴道的可能。(2)肿瘤侵犯至宫颈阴道部,并达到宫颈外口区域,应诊断为宫颈癌。(3)肿瘤局限于尿道者应诊断为尿道癌。

  1.4治疗方法:采用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

  2结果

  21例患者中,鳞癌6例,黑色素瘤7例,腺癌4例,内胚窦瘤及肉瘤、痛肉瘤及阴道上皮瘤样癌各1例;I期10例,Ⅱ期6例,Ⅲ期4例,Ⅳ期1例。治疗上采用了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3讨论

  3.1阴道恶性肿瘤患者年龄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罕见,仅占妇科恶性肿瘤的3%~5%。

其不同病理类型的发病年龄有所不同,本组资料显示,鳞癌、腺癌及黑色素瘤好发于绝经前后的妇女,而阴道内胚窦瘤及葡萄状肉瘤则多见于幼女,与文献报道相符。Hellman等总结了341例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指出阴道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年龄有关,年轻女性的发病可能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年龄大的妇女发病可能与激素和阴道的创伤有关。

肿瘤科年终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阴道肿瘤;治疗

  本研究分析了2005年1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21例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探讨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发病年龄:最大73岁,最小11个月,中位年龄43岁。21例患者中有10例已绝经,占48%(10/21)。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Tco)的标准。分期:I期10例,Ⅱ期6例,Ⅲ期4例,Ⅳ期1例;早期(I~Ⅱ期)患者占74%。病理类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鳞癌及黑色素瘤13例,腺癌4例,内胚窦瘤及肉瘤、痛肉瘤及阴道上皮瘤样癌各1例。

  1.2临床表现:21例患者中,首发症状以不规则阴道流血多见,占38%(8/21),其次为发现阴道肿物,占19%(4/21),接触性出血占12%(5/42),阴道排液占10%(2/21)。

  1.3诊断标准: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1)肿瘤原发部位位于阴道,除外来自生殖器官或生殖器官外的肿瘤转移至阴道的可能。(2)肿瘤侵犯至宫颈阴道部,并达到宫颈外口区域,应诊断为宫颈癌。(3)肿瘤局限于尿道者应诊断为尿道癌。

  1.4治疗方法:采用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

  2结果

  21例患者中,鳞癌6例,黑色素瘤7例,腺癌4例,内胚窦瘤及肉瘤、痛肉瘤及阴道上皮瘤样癌各1例;I期10例,Ⅱ期6例,Ⅲ期4例,Ⅳ期1例。治疗上采用了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3讨论

  3.1阴道恶性肿瘤患者年龄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罕见,仅占妇科恶性肿瘤的3%~5%。

其不同病理类型的发病年龄有所不同,本组资料显示,鳞癌、腺癌及黑色素瘤好发于绝经前后的妇女,而阴道内胚窦瘤及葡萄状肉瘤则多见于幼女,与文献报道相符。Hellman等总结了341例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指出阴道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年龄有关,年轻女性的发病可能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年龄大的妇女发病可能与激素和阴道的创伤有关。

肿瘤科年终总结范文第5篇

据记者了解,负责编撰“肿瘤预防”词条的,就是我国著名临床肿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在这次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即席讲话时,已逾耄耋之年的孙燕院士自称其为“80后”。他不但亲力亲为,亲撰百度词条,还极力推行这种科普方式,“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科普宣传,是非常有效的做法。把真理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给读者,社会接触面更大,这比我多看一个病人更重要。”从那以后,“80后院士”的趣称,就在孙燕院士熟悉的人们中间流传开了……

筚路蓝缕,开中国肿瘤内科先河

80多年前,孙燕院士出生于河北省一个普通人家。早在烽火连天的1941年,他便寄读于县城的昌黎中学附属小学,自小目睹日寇的种种劣行、暴行,让孙燕院士对“祖国”这两个字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懂得了亡国的痛苦,向往着自由富强。在他小学即将毕业时,一位同学的父亲影响了他日后的志向选择。从那时起,他就立志当一名医生,报效国家,造福民众。

1948年,孙燕考入燕京大学,195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54年参加中国人民;1958年5月,他在昌平上苑乡麦庄,边劳动边给周围的农民看病――儿时的梦想,终于付诸实践。1959年2月,孙燕被调至医学科学院西山造林队,真正地当上了一名医生;1959年10月,他被分配到肿瘤医院工作。调至肿瘤医院之初,他便承担了一个艰巨的使命:创建一个新学科――肿瘤内科。当时医院的内科治疗组病床和药物都非常稀少,只有他和与他年龄相近的周际昌医师这两名医生,人手寥寥。孙燕院士回忆说:“那时,我在吴桓兴和李冰两位院长的直接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在医院创建了肿瘤内科治疗小组。尽管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科研工作和临床治疗却迅速展开了,直到1965年,才正式成立了专科病房。”

作为第一批访问学者,1979年至1981年,孙燕以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国M.D.Anderson癌中心从事研究工作;1982年初,他带着在美国的收获返回国内,承担起了发展肿瘤学科的历史使命;1983年,孙燕成为协和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教授;1984年至1992年间担任内科主任;此后在多方的不懈努力下,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内科成为了国内最大、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专业科室。从那时起,孙燕院士便带动全国同道共同前进,使这一学科有了全方位的发展;也就是说,在那些年间,孙燕院士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参与开创了我国肿瘤内科事业的先河,成为这一学科的“奠基者”!

1965年,肿瘤内科的病床增加到了30多张,科室成员增加到了5位青年医生、两位进修医生和8位护士,已初具规模。但从1960年起,孙燕他们便试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开发的抗肿瘤新药――N-甲酰溶肉瘤素临床治疗精原细胞瘤,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962年,莫斯科召开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孙燕撰写的相关论文在那次学术会议上轰动了国际肿瘤学界,国内外的专家们称之为“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肿瘤的典范”;1978年,这一研究又获得了我国的科学大会奖。同时,孙燕他们开创的乳腺癌晚期术前化疗、胸壁复发的局部治疗、肺转移的治疗研究,也使一部分患者的存活期长达10至30年;他们开展的胸腔积液的局部治疗以及头颈部癌的动脉化疗等的医学临床研究,均在国内属于首创。

然而,就在肿瘤内科事业顺利发展之时,开始了,孙燕等被下放到甘肃,他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肿瘤内科也被解散;直到1972年,总理亲自把孙燕等几位专家接回到北京,肿瘤内科才得以重建……

中西合璧,

成就肿瘤“综合治疗”思想

在采访中,孙燕院士对当前全球癌症发病和死亡情况忧心忡忡。他介绍说,肿瘤是目前全球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于2007年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病人达到790万。这一趋势再得不到改变的话,到2020年,预期每年新发生的病人将闯过1500万大关。谈及我国的发病情况,孙燕教授坦陈,2011年开展的全国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癌症年发病率已经接近2‰;照此推算,每年全国新发生的肿瘤病人即为260万人!

“我们必须对这种严峻局势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全面了解发病情况,认真学习最新的防控知识,动员各界力量积极参与肿瘤的防治工作。”孙燕院士说,“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增长特别快,让人有一种紧张心理。事实上,恶性肿瘤是一类很古老的疾病。现有证据表明,从古代埃及的木乃伊中,便发现有患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了;而我国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这方面的医者了――那时称之为‘疡医’,因此至今朝鲜和日本还将肿瘤学称之为‘肿疡学’;而且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即有关于癌症的表述,以后历代中医古籍中也多有记载。例如,我国古代中医典籍中将食管癌叫‘噎嗝’、把乳腺癌叫‘乳岩’等;而我们目前给这类疾病的定义是:这是一类身体细胞在多种外因和一定内因长期作用下,所发生的异常过度活跃增殖疾病。”

孙燕院士继续说,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肿瘤一直是罕见病;近两百年来,先是工业国家发病率逐渐升高;到了上世纪30年代,发达国家才把肿瘤列入常见病。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即使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癌症也不在常见疾病之列。所以,很多人认为癌症是现代病,也不无道理。一般来讲,在肿瘤的发生原因中,大家较为关心的是导致肿瘤发生的外因,目前已经证明物理性因素例如电离辐射包括核爆炸、核泄漏,以及其他的放射线――比如医院里的同位素检查、X线和CT、PET- CT等都有放射线暴露;此外,还有人们居住和工作环境里的氡;因此,我们应尽量少做PET- CT,多做核磁(MRI)检查。其他的物理因素还有长期慢性刺激例如肺里陈旧结核的病灶和其他处的慢性斑痕等。目前,全球甲状腺癌发病率普遍增高,多数学者认为和放射本底增高有关。

半个多世纪的孜孜以求,孙燕院士的学术视野遍及中西医各个领域。在肿瘤医学研究方面,他融会贯通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如果用一句话去高度概括孙燕院士的学术思想的话,其实只有四个字:“综合治疗”。而“综合治疗”,则是根据病人的具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合理、有计划地综合应用现有的一切治疗手段和方式,其最终目的,就是提高癌症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谈及此话题,孙燕院士回忆说:“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震灾过后不久,我便参与了编著《实用肿瘤学》――和我的老师吴桓兴教授、金显宅教授一起从事这项工作。从那时起,我即和两位前辈在书稿中确立了肿瘤综合治疗的定义。中医的辨证论治、扶正祛邪指导思想,我们在肿瘤治疗中仍需要充分发挥;祖国医学这种优良传统,在当今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目前,肿瘤学者已经普遍重视开展‘综合治疗’,相关的科研课题也正在陆续开展;将来会有更多的证据证明和充实这一学术理念的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这能给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的收益,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

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孙燕院士“综合治疗”的学术思想,事实上影响了我国后来的肿瘤医院的学科建设格局。

弘扬中医,缔造“祛邪扶正”模式

“祛邪扶正”模式,是孙燕院士肿瘤“综合治疗”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他融合中西医临床实践,所开创的治疗肿瘤的新模式。

谈及“祛邪扶正”这一新模式的发轫,孙燕院士说和一封书信有关:“那是1993年,我收到了台湾地区一家医院院长写来的一封信,请我为一位晚期食管癌患者提供治疗意见。我为病人提供了紫杉醇和一些扶正中药的资料。意见返回去之后,他们依照我的方法给予治疗,患者的病情很快便有了起色。”其实在那之前,孙燕院士曾为南亚某国的两位副总理以及另一国家的国王治疗过肿瘤疾病,疗效很满意。“在肿瘤治疗中,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的诊疗特色。中医针对人体出现的各种病理生理过程,其特色是长于调理,扶正、纠正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获得远期疗效;所以,我们将中医的‘扶正’方法,与西医的‘祛邪’方法相结合的话,便会提高很多常见肿瘤的总体疗效。”

在上述理念支配下,孙燕院士对于中医中药的研究投入了很多时间,付出了很多精力,当然,也取得了诸多成就。

孙燕院士回忆说,早年他被下放到甘肃定西时,便发现当地有一种最常用的中药――黄芪。回京后,他便决定从黄芪入手,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的效果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由此开展对中药的科研工作。再后来,在M.D.Anderson肿瘤中心,他和美国同行经过反复试验后得出了多项结果:黄芪、芦笋、女贞子、仙灵脾等多种传统中药,有促进患者恢复免疫功能的功效,能够抑制肿瘤病人过多的T抑制(Ts)细胞的活性,保护肾上腺和骨髓功能,如果把这些中草药用来辅助放射、化疗等西医治疗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和改善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

孙燕院士还与天津医药科学研究所合作,从中药女贞子中提取了齐墩果酸这种促进免疫的有效成分,通过临床研究,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疗效;他们还发现,晚期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大多有一定的损伤,而服用中药后,患者的疲乏和免疫功能等情况都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归。这项学术研究完成后,获得了第一届国际自然免疫与生物反应调节剂大会奖。孙燕院士说:“截至目前,我的团队已经研制了3种扶正中药,包括贞芪扶正冲剂、固元颗粒及扶正女贞素,投产后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并获得了4项专利;而且,贞芪扶正胶囊和颗粒目前已经进入了我国基本药品目录,造福于更多的患者。”

“‘祛邪’和‘扶正’如果反复轮替的话,就能取得好的疗效。”孙燕院士认为,扶正中药能够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目前在业内已经得到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在放化疗期间通过中医中药调理,病人能够减少不良反应,而不是直接抗癌,这是多数临床医生达成共识的。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这样评价孙燕院士在该领域所做的贡献:“在肿瘤内科治疗方面,他发掘祖国的药物遗产、特别提出中医的‘扶正固本’观念及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中医肿瘤内科治疗方面作出了贡献。”

在采访中,孙燕院士还十分忧虑地说,他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参与医学的社会科普工作,是因为目前社会上在癌症防治方面还存在着很多误区。“比如说,很多人都认为‘癌症是绝症、是不治之症’,这是不正确的。原国家卫生部2012年的相关资料说明,我国癌症的治愈率大约在40%,各种常见肿瘤的治愈率城乡也有差别。例如城市乳腺癌的治愈率已经达到80%,而农村则只有40%;子宫颈癌治愈率也很高,如果发现太晚治疗效果就差了。我们医院治疗的肿瘤、淋巴瘤、乳腺癌、子宫颈癌和食管癌的治愈率都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从1995年以后,在我国收治的癌症病人总的治愈率就已超过50%,现在达到了58%;2012年,美国癌症总体治愈率达到了 75%。因此,‘癌症是不治之症’之类的观点,是十分陈旧和有害的。”

记者面前的孙燕院士,虽年过耄耋,却精神矍铄、思想敏捷,且谈吐十分风趣。孙燕说:“我这个‘80后’现在很满足也很快乐。因为我不但把50多年来学术方面所获传递给了年轻人,还能为社会医学科普出点力气,这不是很让人高兴的事儿吗?学生们领会了我的学术思想,这等于我生命的价值在他们身上延伸,而且我的学生比我做得更好,看着他们一步步成长起来,你知道这是多么高兴的感觉吗?”

在孙燕院士说完这些话后,记者打量了他的办公室――他珍藏着很多过去的极珍贵的老照片。孙燕院士一边一幅一幅地看过去,一边无限感慨地说,这里面有相当大一部分照片,是一些老患者来访时留下的。“有些都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了,他们还没忘记我,我不但感到快乐,更感到幸福。有些患者,当年来看病时还是孩子,现在已经做了爸爸、妈妈了。一名医生,恐怕没有比见到这样的场景更快乐、更幸福的了。”在采访中,孙燕院士坦言,他希望社会最后给他的评价是,他是一个好医生。从那一幅幅患者和他的照片以及孙燕院士所讲述的往事看来,对孙燕院士而言,这样的评价或许是最低的“标杆”了吧。

为了患者的康复而努力不辍,并快乐着和幸福着,凡大医者,莫不如此。回望孙燕院士50多年抗击肿瘤的科研之路,我们不难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孙燕院士不断融入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诠释着我国防治肿瘤的重要理念的“中西并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