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监管论文(精选5篇)

  • 分类监管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基于质量监管的产品分类的必要性 1、产品分类是实施分类监管的基本前提 分类监管是产品质量监管的模式之一,其核心内容是根据产品特性与安全风险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目的在于更好地保证产品的使用安全。要实施分类监管,首要的问题就是按照分…

分类监管论文(精选5篇)

分类监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质量安全 质量监管 产品分类

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强化政府的质量监管作用是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它一般通过制定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行业标准以及认证制度等来实现。从当前我国的情况看,不同产品的安全性各不相同,其监管需求也有较大差别。因此,应在产品合理分类的基础上,依据产品特性实施有效的分类监管和必要的宏观调控。

一、基于质量监管的产品分类的必要性

1、产品分类是实施分类监管的基本前提

分类监管是产品质量监管的模式之一,其核心内容是根据产品特性与安全风险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目的在于更好地保证产品的使用安全。要实施分类监管,首要的问题就是按照分类监管要求并结合产品的特性、安全风险程度以及所需监管程度来对产品进行分类。没有对产品的合理分类,分类监管的实施就失去了基本前提。

2、产品分类是选择具体监管措施的重要依据

在产品监管过程中,产品监管措施的选择对监管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必须要有针对性。只有对监管产品的特性与安全风险有了充分的认识与把握,监管措施的选择才可能与产品的特性及其监管需求保持一致。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以及安全风险程度来对产品进行分类,进而根据产品类型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监管措施,以提高产品监管效率。

3、产品分类是完善分类监管体系的内在要求

监管体系是产品监管实施的组织保证,要实施分类监管,必须构建完善的产品分类监管体系。完善的分类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与产品分类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组织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以及激励体系四个层面,其基本要求是产品监管部门的职责界定要清晰,分工要合理。按照产品特性、安全风险程度以及监管需求对产品进行分类,有利于明晰不同类别产品间的界限,突出分类监管的重点。这与完善分类监管体系的内在要求相一致,也是产品分类的实用价值所在。

二、我国基于质量监管的产品分类现状

1、分类目的单一

通常来说,基于质量监管的产品分类多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产品的安全信息,而了解产品的安全信息只是监管需求的一个方面,对产品信息的关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产品监管措施上。因此,分类的目的必须超越简单的以传递安全信息为旨归的模式,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对各种各样监管需求的满足。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多数的行业与产品监管部门对产品的分类常常只考虑到了本行业或本部门最一般的需求,而忽视了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监管层次与监管需求的多元化。

2、分类界限不清

与产品分类目的相对单一的状况相比,当前产品分类的依据和标准则存在逻辑性不强、界域不清晰的问题。许多产品进行分类后,不仅在某一分类标准下同级之间各个类型的内容彼此交叉,而且上下层级的关系难以厘清的情况也较为常见。例如,根据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消毒产品生产项目分为消毒剂类、消毒器械类、卫生用品类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类。理论上,消毒产品与外用药品有着严格的界限:一个不起治疗作用,一个起治疗作用;一个是抗菌抑菌的消毒防护用品,一个是用于人体特定部位的外用药品。但在现实生活中,要把卫生用品类与外用药品很好地区别开来则存在较大的困难。

3、分类标准独立

产品分类标准化是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基于质量管理的产品分类标准相对独立,使得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不能接轨,国内各类产品的分类标准也不能很好地兼容。以农产品为例,我国目前仅制定了137种农药的477项残留限量标准,98种兽药的658项残留限量标准,还有391种农药、155种兽药没有残留检验方法标准,这一状况给中国农产品出口带来很大阻力。此外,《农产品质量法》把不得销售的农产品分为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农产品和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等五种类型。尽管如此,但由于目前中国的农业化学品残留标准在残留设限数量和设限标准上与国际标准都存在差距,使得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工作仍有较大难度。

三、基于质量监管的产品分类

1、产品分类的理论依据

(1)产品风险管理理论。产品风险是指由产品质量损坏对人身、财产可能造成的不确定性损失,而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产品质量风险产生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生产者更了解产品的质量,并可以利用这种不对称性降低质量等级,对产品质量安全构成潜在威胁。随着产品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双方关于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加深,而市场本身难以解决,需要政府介入即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管。产品质量风险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质量损坏对人身、财产造成的损失,另一个是产品质量损坏的可能性或概率。不同产品的质量性能相异,其损坏造成的人身伤害就不同;产品的价值存在区别,其损坏带来的财产损失自然有所不同。所以,不同产品发生损坏带来的人身、财产损失不相同。不同产品发生损坏的可能性也不相同,这是由不同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差异造成的。按照产品质量风险的大小,可以将产品分为不同的类别,使得产品质量风险与监管收益相匹配,提高监管效率。

(2)政府规制理论。经济学的规制理论认为,规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两种。经济规制主要是以控制市场主体的利润、规定价格、市场准入或使用特殊资源作为主要的规制手段。而社会规制则是通过控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节约利用资源、制定生产和工作场所的健康和安全标准以保护劳动者,限制销售者通过广告或其他传媒给消费者提品信息的范围,建立保护购买者的法规,以保护消费者免受欺诈、歧视等。这两种类型的规制一般是通过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标准、认证制度等方式实现,并深刻地影响着市场上的价格、成本、质量、竞争策略和经济资源的配置。产品规制与市场主体规制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所以市场主体规制也必然地反映到产品规制之中。不同产品,其市场结构、外部性等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相应划分其类别,并实施不同的规制。

(3)政府监管效率理论。监管效率的实际含义是对监管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所有的成本和收益都用货币数量来表示,其中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估算间接成本,收益包括经济收益、安全收益、健康收益、环境收益等。成本―收益分析能够帮助政府监督和控制监管机构,因为这实际上是一个委托―模型。政府作为委托人,监管机构作为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人可以违背委托人的意志谋取利益;委托人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条件,就是要求人实施成本―收益分析。进一步看,不同类型的产品,对其进行监管的成本和收益是不相同的。本文将被监管的产品划分为4类,即一般产品、重点产品、特殊产品、进出口产品。图1表示了政府监管的成本与收益,横坐标代表监管成本C,纵坐标为监管收益R。MC1、MC2、MC3、MC4依次表示4类产品的边际监管成本,MR1、MR2、MR3、MR4分别代表4类产品的边际监管收益。政府为取得监管效率的最佳状态,必须要让边际监管收益MR等于边际监管成本MC。政府对于一般产品、重点产品、特殊产品、进出口产品监管的最佳投入点,依次位于图1中的点E1、点E2、点E3、点E4。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政府监管投入的最佳点并不相同,所以要提高监管效率,就需要对产品进行分类监管。

2、产品分类的原则

(1)与产品安全风险相结合原则。产品监管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其安全风险,因此基于质量监管的产品分类需要遵循与产品安全风险相结合的原则。在产品分类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产品安全风险的复杂性,即产品安全风险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产品自身损坏的可能性或概率以及产品给消费者造成的人身或财产上的不确定性损失。二是不同产品自身发生损坏及其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并不相同,它与产品的市场集中度高低、产品的需求量大小、产品的专业化程度高低等方面有一定关联。

(2)与产品监管效率相结合原则。能否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与产品质量监管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基于质量监管的产品分类还要遵循与监管效率相结合原则。产品分类与产品监管效率相结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有利于监管本身的投入产出率的提高,监管投入产出率越高,监管效率就越高。二要有利于产品所要求的监管技术的供给,因为产品特性与安全风险程度不同,其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曲线的交点即最佳监管投入点也会存有差异,不同产品所要求的监管技术的种类与含量也会各不相同。

(3)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原则。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而且全球市场的广度不断拓展、深度继续推进,一体化的市场需要一体化的市场监管。从当今情况看,国际产品市场监管的主流已经转向分类监管,作为WTO成员,中国基于质量监管的产品分类有必要也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

3、产品的基本分类及其特征

根据产品质量风险程度及其对监管的需求,同时结合国际产品监管发展趋势,本文将产品划分为一般产品、重点产品、特定产品和进出口产品四类。鉴于进出口产品单列,这里只对前三种产品展开论述。

(1)一般产品的界定及其特征。一般产品包括玩具类、儿童产品类(不包括玩具,这两类又经常合为一大类)、家用产品类、户外用品类、运动娱乐产品类和专业产品类。这类产品的安全性能比较稳定,但存在对人体健康与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危害的可能性。其具体特征包括:产品的特性被普通使用者了解的程度比较高;产品的使用对环境的要求较低;产品的质量风险对人体健康与人身、财产安全产生的危害程度较轻。

(2)重点产品的界定及其特征。重点产品包括电热毯、压力锅、燃气热水器、低压电器、开关、重要计量器具、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备、安全网、安全帽、建筑扣件等劳动安全保障产品、电力铁塔、桥梁支座、铁路工业产品、水工金属结构、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等影响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的产品。重点产品的安全性能不太稳定,且存在对人体健康与人身、财产安全产生较大危害的可能性。其具体特征包括:产品的特性不易被普通使用者所了解,其使用需要经过产品生产者对其风险进行专门提示;产品的使用对环境的要求较高;特定产品的质量风险对人体健康与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危害的程度比较高。

(3)特定产品的界定及其特征。特定产品包括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化妆品、危险化学品、农药、化肥、易燃易爆品等。这类产品的安全性比较差,存在直接对人体健康与人身、财产安全产生重大危害的可能性。这类产品的具体特征包括:产品的特性几乎不被普通使用者所了解,需要产品生产者对其风险进行专门警示,且需在专业指导下使用;产品的使用对环境具有特殊要求;产品的质量风险对人体健康与人身、财产安全产生的危害程度比较严重。

(注:本文系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产品分类监管体系研究与构建”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郑红军:中国产品质量的综观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 苏志明:质量技术监管管理[M].综观计量出版社,2003.

[3] 福星:中国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

[4] 席涛:政府监管影响评估分析:国际比较与中国改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

[5] 陈贵松、黄秀娟:森林旅游产品的分类、特征及开发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2003(6).

[6] 王艳平:温泉洗浴旅游产品的分类及其开发方向[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7] 谢秋慧、李晋、刘俭:轻纺产品分类管理监管模式探讨[J].检验检疫科学,2006(1).

[8] 孙志国:我国产品质量监管问题研究:一个法经济学的视角[D].吉林大学,2006.

[9] 方上浦:分类监管与激励性竞争[J].外汇与管理,2001(11).

[10] 张俊国:产品的分类标准及其对我国公用事业改革的借鉴[J].党政干部论坛,2006(12).

分类监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角色扮演;重大影响;重要启示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40-1.5

一、何谓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民众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对社会管理者行使管理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网民通过互联网这一形式参与到国家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来。网民这一群体日渐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要实践者和参与者。

二、网络舆论监督中网民群体的角色扮演

做为主要的实践者和参与者,网民群体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利用互联网络这一有利媒介参与社会监督。近年来,许多社会问题以及部分问题官员纷纷被揭出,网民在网络舆论监督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中,网民这一群体也有所分化,扮演着不同的参与角色。综观诸多研究材料后,笔者发现,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网民这一群体分化并扮演着以下几种角色。

(一)旁观者

顾名思义,旁观者,即置身局外,从旁边观看或者观察的人。而在网络舆论监督中,部分网民正是充当着旁观者的角色。这一角色,具体又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概览事件而并不参与其中,只是单纯地对各个事件有所了解;另一类则是热衷于观光、看热闹,怀着浓重的看客的心态。对于第一类旁观者,他们的作用仅在于增加了网页、帖子的点击率。这类旁观者虽没有明显的建树,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各类信息的传播度。再来看第二类旁观者。他们具有鲁迅小说中典型的看客心态,猎奇、冷漠却热衷于看热闹,说“风凉话”。

(二)鼓动者

网络舆论中的所谓鼓动者,在我看来,是指那些勇于发表言论,对各类事件积极评论并提出个人观点的角色。当然,这一角色同样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鼓动者,另一类则是消极的鼓动者。积极的鼓动者,他们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占据主力军的地位。他们能够及时发现新的热点现象并及时跟进,在这些事件发生后,亦能发表有力观点及合理化建议,能够推动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

在了解了积极的鼓动者角色后,我们来看一下消极的鼓动者。他们的基本特点就是明显的情绪化并且言论偏激。勒庞曾在他的专著中指出:群体的一般特征是无意义、情绪化和低智商。他们几乎不用理性思考问题,并且他们的观念和态度具有传染性,有时还会升格为暴力行为。的确,他们对于许多社会现象不能理性应对,有些甚至在网络上散播不实言论,诋毁党和政府,造成社会恐慌和骚动。他们非但不能积极履行网络舆论监督的权利,反而会将网络舆论引向无序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些消极的鼓动者。

三、群体角色的重要影响

基于以上对于群体角色的认知,下面笔者将讨论群体角色的重要影响。从以上的群体角色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在网络舆论监督中,网民群体的角色扮演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对于积极影响,主要是由网络舆论监督中的积极鼓动者推动的。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有赖于较高的民主化程度。而网民群体作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力量,如果他们能够认真履行自己手中的权利,那么必将使网络舆论监督获得极大的进步。而这也有利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二是有利于实现有效地社会监督。在网络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社会监督的有力形式。而网民群体的高参与度,能够揭出社会中的问题现象并加速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可以对政府机构的行政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三是有利于端正社会风气。网民群体对于社会问题或是不公平现象的揭发,会提升社会各部门对于该现象的重视。同时,这也是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发声,让他们有机会享受到公平待遇。这些都有利于端正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消极影响

消极影响的产生,主要是由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消极鼓动者造成的。其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部分网民在网络上散播不实言论,教唆犯罪等行为,容易造成社会的骚动和恐慌,扰乱社会秩序。

二是许多网民在对某一问题现象进行评论时,态度消极,以偏概全,许多言论过于情绪化,或是走向偏激,这些都会影响舆论的理性走向,易造成社会舆论的混乱。

三是部分网民甚至在网络上肆意地抨击、诋毁党和政府,如果不对这些舆论加以控制,那么势必会造成社会的动乱,动摇国家的根本。

四、群体角色的重要启示

网民群体在网络舆论中的角色扮演,为网络舆论的引导提供了许多有利启示,使我们对于监督舆论的引导更具针对性。这种启示不是单一性的,它给国家、社会以及网民个人都带来了思考。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扩大正面舆论,展示积极、实在的生活目标。从不同的角色入手,使价值取向有序、合理。同时提供更多的社会沟通机会,适当地聚合舆论。以应对消极的舆论扩散。

从社会的角度看,应该不断弘扬科学、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以更为理智的姿态面对各种现象。同时,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事务的平台。

而对网民自身而言,最重要的是增强理性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要以偏概全,看到某种不公平现象就将整个社会描黑。网民应正视某些问题现象,尊重自己的权利并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舆论的监督机制会日渐完善,网民这一群体的监督权利也会得到更为合理地运用。

【参考文献】

[1]孙建,徐祖迎.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

[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分类监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特种设备;新公共管理;检验检测;法规标准

一、引言

现今,特种设备广泛运用于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我国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装置和生活设施。对特种设备的检验监管既关系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事关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体系不断健全,但仍存在一些需改进的问题。特别是最近,频发的特种设备质量事故,让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体系的改进具有了紧迫性。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2013年4月份,全国共发生各类特种设备事故22起,其中锅炉事故2起,压力容器事故2起,气瓶事故1起,电梯事故4起,起重机械事故6起,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事故l起,大型游乐设施事故l起,房屋起重机械事故l起,其他相关事故4起,致死21人。与2012年同期相比,4月份发生的事故总起数增加3起,上升15.79%。

目前,对完善特种设备检验监管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展开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从国内外比较的视角来研究对中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完善的启示,如楚琳(2008)就欧盟对特种设备监管方法的研究,提出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法规体系中法规与标准的定位和相互关系;此外,陈钢、谢铁军、宋继红等(2007),对国内外特种设备标准法规进行了综合研究。二是针对具体区域和领域的特种设备检验监管进行研究,如杨伟忠、冯薇平(2009)以福建省泉州市探索特种设备监管模式的经验为例,提出特种设备检验监管,应落实企事业单位使用特种设备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并在落实中行使“一票否决”制;李党建、罗文斌(2011)以江西为例,提出特种设备检验监管应实施重点监管、分类监管和科学监管等;王丽波、刘琪芸(2013)通过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进行分析,建议应建立特种设备的强制检验制度。三是对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职能和水平进行研究,如风丽、肖北雁、王文彬(2012)提出特种设备检验监管职能的实施应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关系;符栋良(2013)通过构建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与企业在特种设备检验监管与使用中的决策,从而对加强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综上可看出,这些文献多立足于特种设备政府管理部门的单一视角,对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实践进行建言献策,缺乏对现行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科学性的理论探讨。本文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进行理论分析,以期对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有效的建议。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第一部分分析研究背景,并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第二部分指出我国现行特种设备检验监管体系的不足;第三部分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进行理论分析;第四部分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质量的提升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体系的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由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3年6月29日通过,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在该法正式实施前,特种设备领域的国家最高法规是国务院2003年颁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该条例于2009年进行了小幅修改,至今已使用10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是指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适用本法的其他特种设备。特种设备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设备、设施,其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特种设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高。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中央领导报送的专题报告指出,以特种设备为主要生产设备的行业的主营收入占GDP的64.13%。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的规定,我国对特种设备实施分类的、全过程的安全监督管理,涵盖生产(包括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经营、使用、检验、检测等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检验、检测环节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检验检测的正确实施,对于保证特种设备投用以后的安全至关重要。

我国当前的特种设备检验监管体系,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区域覆盖、检验监察责任落实到位”。这一体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于保障特种设备安全和提高地方检验机构的工作积极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自主安全责任的不断落实,以及检验检测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待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使用单位和检验机构的检验责任关系不够明确

对于责任,当前正在实施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明确规定,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县以上地方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实施安全监察;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节能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节能责任制度,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和节能全面负责;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进行检验检测工作,对其检验检测结果、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这些规定,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对于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单位负安全主体责任,是第一责任,政府负监管责任,检验机构负检验责任。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明显偏差,主要表现为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过程中,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一些作法仍带有计划经济时期的色彩,在部分工作职能定位上尚不够清晰,在某些方面存在监管过宽、过细、过度的问题,既有越位、错位又有不到位。由于这些工作定位上的偏差,客观上形成了“保姆式”的全过程监管方法,使企业产生依赖思想,削弱了企业安全管理的能动性,模糊了安全责任界限,淡化乃至替代了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在一些地方,个别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甚至存在特种设备安全就是政府的事,是检验机构的事,与自己无关的错误观念。

(二)市场配置检验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够

几年来,通过实施检验机构联合重组,在促进检验资源优化配置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我国现行的特种设备检验管理体制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市场配置检验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一个区域内的全部特种设备采用划块的方式由一家或几家政府所属检验机构承包,一些地方检验工作量增加很快,系统内检验力量明显不足,发挥社会检验力量又不够,导致一部分设备难以检验到位,承担着不应由政府所属检验机构承担的连带责任。相比监管对象增长的幅度,安全监察人员和检验机构人员增长缓慢。从图2可以看到,2007-2012年,安全监察人员年平均增长率约为5.53%,检验机构人员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12%,与图3现实的监管对象年平均约13.13%的增长相比,人力资源缺乏与工作量增加之间的矛盾仍较大。此外,还存在着一些检验机构的政府主管部门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检验收入作为检验机构考核目标,导致检验机构公益性质定位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特种设备检验作为一种对象差异化很大的技术性活动,由于检验市场的相对封闭,导致改革发展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不足,尤其是技术进步的驱动力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特种设备检验行业整体的技术发展。

(三)安全技术规范与检验检测标准之间的关系不明晰

安全技术规范是由负责特种设备监督管理的部门为了履行职责,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制订的基本安全要求;标准是为了达到产品的统一,由各方面协商而做出的普遍性规定。安全技术规范应当以基本安全要求和管理要求为重点,不过多涉及具体的实现方式和技术方法,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了特种设备安全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特种设备的检验技术领域,一直采用法规规定的形式,在技术标准领域基本是个空白,这就导致了法规对具体的技术活动规定过细,刚性过强,当外界条件变化时,无法同步更新,导致了一系列矛盾的出现。

以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检验为例,我国目前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定期检验技术规范,其基本技术路线是通过检查和检测发现缺陷,根据缺陷情况评定容器、管道的安全状况等级,根据安全状况等级确定容器、管线的定期检验周期。这一技术路线的形成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压力容器缺陷严重,制造质量“先天不足”这一现实,根据“合于使用”的原则对设备进行安全状况分级,将不能保证安全使用的设备报废淘汰,将虽有原始制造缺陷,但仍能安全使用的设备保留并加以分级管理。实践证明,当前的定期检验规范适用于量大面广的一般性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定期检验,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的定期检验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是承压类装置向大型化、高参数方向发展,运行风险和不可预见因素增加,检验难度越来越大,对很多新的技术问题,当前规范由于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基础数据支撑,不能完全予以解决,例如我国很多炼油装置的原料近年来从低硫、低酸变为高硫、高酸,由于工况趋于恶劣,导致检验检测和结果判定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如果检验技术路线和相应的检验规范不以进行失效机理分析为前提,不以掌握设备的剩余寿命为核心,在检验方法的选取、检验周期的确定等方面,就必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长此以往,就可能导致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了装置长周期运行的客观需求,对于流程工业来讲,最有效的降低成本的办法之一就是延长成套装置的运行周期。与国外相比,我国成套装置的停产检修周期要短得多。考虑到单套装置停产对上、下游生产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运行成本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有鉴于此,国内大型承压类成套装置的使用单位,均提出了延长装置检修周期的要求。但是,由于法规对检验周期的规定是刚性的,这就与长周期运行的要求相矛盾;同时长周期的首要前提就是安全,没有了安全,长周期也就失去了意义,传统的固定周期、固定检验方法、频繁停机的检验思路显然不能适应这一需求。

三、优化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新公共管理理论兴盛于80年代的英、美等西方国家,是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它以现代经济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企业等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等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卓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针对传统行政理论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了相应的批判。在传统行政理论中,政府和市场此消彼长,是一对矛盾关系。但新公共管理理论却认为,公共部门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并与市场机制适当融合,在对政府部门的核心功能进行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寻求市场机制的扩张。该理论主张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功能,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和效率机制来改善公共部门。这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欧文・休斯在《公共管理导论》中也写道:“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私人市场要优于政府或政治市场。如果能够减少政府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作用,整个经济将会从中受益。市场与无人负责的官僚制相比,具有更好的责任机制。”(欧文・休斯,2001)

著名学者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中,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这一内容被各界广泛接受。其主要包括:1.政府应是“掌舵”人而不是“划桨”人。新公共管理理论赞成把政府的决策制定(掌舵)和决策执行(划桨)分离。为了实现两者分离,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主要集中于掌舵性职能即决策职能,如拟订法规政策、建立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监督合同执行等。而对于公共服务的供给即执行职能,则可通过民营化的方式交由市场和社会来承接。2.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具有相通性。在公共部门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如运用企业管理理念来构建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在公共部门实施项目预算、业绩评估、顾客至上、产出控制、人力资源开发等私营部门的管理实践做法等。这都是政府改革内部工作最有效的方式。3.实施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通过对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和效率收益的考评,在既定公共服务绩效目标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并做出系统的绩效评估。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主要是以“3E”为标准,即经济、效率和效益。4.引入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提倡通过竞争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其主张运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各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应充分展开竞争,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5.以顾客为中心。新公共管理认为,社会公众是政府的“顾客”,政府要以“顾客的满意”为宗旨。这就要求政府对顾客需求做出及时反应,提供顾客积极参与政府决策的机会,并把顾客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尺度。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现了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宗旨

新公共管理理论集中体现了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宗旨。正如有学者说“新公共管理主要关注的是效率,当问题是运用投入获得产出的时候,效率就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考虑运用新公共管理,虽然无法保证它就是最佳的治理机制。”(简・莱恩,2004)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施政主要价值在于三个:经济、效率、效能。提出通过引进竞争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改变政府运作模式,建设“企业家”型政府,从而实现政府效率、效能的提高,使有限的行政资源配置优化,从而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而特种设备检验监管是以追求行政活动的高效为目标的检验监管,其宗旨就是为实现“改善监管方式管理,提高监管效能”开展检验监管活动。可见两者在目标宗旨上趋同,这为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特种设备检验监管工作提供了可能。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丰富了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政府公共行政不再是“管治行政”而是“服务行政”。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尊崇顾客,坚持服务取向。新公共管理关注政府项目实施的有效性,表现出一种目标导向的趋势,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从属和服务于“顾客”的满意度这一中心。在新公共管理看来,政府是负责任的“企业家”,而公民是其尊贵的“顾客”。特种设备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安全,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检验监管效率,“毫不利己、勤政为民”,同时充分考虑公务人员的能力、需要和愿望,将公务人员的行为纳入到合法、合理的范围,更好地塑造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形象。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新公共管理中的“改革政府”理论为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发展提供新动力。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同时政府还应是具有“竞争力”政府,政府应合理划定管理对象和范围,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并且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使行政组织合理化、有序化并能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实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这些都为特种设备检验监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升我国特种设备检验监管质量

针对特种设备检验监管领域中存在的政府、使用单位和检验机构的检验责任关系不够明确,市场配置检验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够,安全技术规范与检验检测标准之间关系不明晰的问题,本文认为,新公共管理理论能为这些实践中存在的紧迫问题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明确改革方向,提升检验监管质量。

(一)实施分类监管,明确政府、使用单位和检验机构的责任

在新公共管理学者的设想中,政府应当放松管制,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上,除核心服务之外,政府应该将任何可能的公共服务交由市场参与者在竞争的基础上提供。这样由市场和社会竞争基础上提供的服务比政府单方面提供的服务效果要好,同时可以减轻政府负担,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责任。面对我国特种设备种类多、数量大、增长快的特征,就要实施分类监管,这样既有利于监管到位,又有利于提升效能。具体而言,一是对设备的分类监管,机电类设备不同于承压类设备,大型设备不同于小型设备,固定式设备不同于移动式设备,公共场所设备不同于一般的工矿企业设备,系统装置设备不同于孤立的单个设备等等,对不同设备,在监管上应当采取不同的方式,并以风险分析为基础提出科学的、规范的分类监管指导文件。二是对企业的分类监管,企业分类在理念上应该体现企业主体责任的导向,将企业根据管理水平进行分类,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监管。简单地说,就是,使用单位有能力管好自己的特种设备,承担好安全主体责任,就放手让使用单位自主管理,政府起监管职能,包括试行对于一些主体责任能力强的使用单位,采用由企业自行进行设备注册登记的方式;使用单位能力不足的,管不好的,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没人去管的,政府要承担责任,把它管起来。

(二)理清检验属性,改革检验机构布局,实施政府法定检验和市场非法定检验的统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在当代社会中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发挥着重要功能,但政府不能成为全能政府,政府必须进行改革,成为“有效政府”,“政府要加强责任心,提高适应能力和自身的透明度建设”;同时,政府要在社会中保持“低姿态”,这并不是忽视和弱化政府职能,而是像奥斯本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所指出的:“政府要在公共管理中扮演催化剂和促进者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戴维・奥斯本等,2006)。也就是说,政府要从参办经济实体和社会团体的大量事务中解脱出来,将社会能管理好的事务尽量交给或归还给社会管理。

我国特种设备法定检验与非法定检验界限不清;属于行政许可范畴内、采用行政收费的检验项目与范畴属于技术服务的检验项目界限不清,导致检验机构的公益性形象受到损害,也直接影响了政府监管的威信。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新公共管理的理论,首先政府应当以监管检验机构的资质为主,而不应监管检验机构的检验任务,不应由政府按照区域分派检验任务。其次,要明确体现政府责任采用行政收费方式的强制性检验范围,不能随意扩大延伸,使其成为检验机构的盈利工具。本文认为,所谓法定检验,即强制性检验,应当是保证设备安全的最基本检验项目,其自由裁量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更多应属于监督抽查或者形式审查的范畴,代表的是政府的权威,而技术差异化很大、可以由社会机构从事的量大面广检验行为,应当市场化。当然,要划清这一界限,前提条件之一是要理顺强制性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关系。

对于检验机构未来的改革,本文认为可以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政府保留一部分纯公益性检验机构,类似于政府实验室,或者目前安全监察机构的延伸,进行以监督抽查为主的强制性检验,检验行为采用政府付费的方式,机构不直接向受检单位收取费用,对于非强制检验,则完全市场化,由社会化的检验机构通过市场竞争来实施。第二种方式是所有的质检系统的检验机构全部转制为公益第三方机构。公益第三方机构是指涉及公共安全等领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在政府、社会、公众等之间传递信任,经过严格的合格评定程序由国家相关认可机构进行认可,并由政府组织相关利益方共同参与组成的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其公益的第三方性质予以监督的非营利机构。其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不能有投资方;第二,不能有分红;第三,不能上市;第四,不能从事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保养和销售等经营性活动。对于强制性检验,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检验机构实施,对于其它检验,由企业自主选择,机构平等竞争。无论从特种设备的安全属性、当前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制现状,还是国内检验机构的基本情况和长期发展机制看,采用第二种方式,都更具有可操作性。与第一种方式相比,改革的成本更小,政府与社会的职责划分更加清晰,检验机构也更具有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理顺法规标准体系,体现法规的基本安全性和标准的技术性特征

新公共管理主要关注的是效率,当问题是运用投入获得产出的时候,效率就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政府的公共服务要考虑绩效和成本收益。同时,新公共管理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只注重提供服务而不注重预防,结果当问题变成危机时,再花大量的金钱、精力去进行治疗。新公共管理认为社会更需要预防,即解决问题而不是提供服务。为此,政府应该把更多的工作放在预防上。在法规和标准的关系上,由于安全技术规范是政府主管部门为了落实本部门的责任,依据法律、法规,对其提出的基本安全要求和管理要求,是实施法律、法规,所采取的具体要求和措施,是政府管理意志的体现,不过多涉及具体的实现方式和技术方法。安全技术规范可以引用技术标准,但只要能够满足安全的基本要求,任何的实现方式和技术方法都应当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将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准是产品或方法要求,标准指导产品的生产或技术方法的实现,侧重环节控制和质量要求(细节),是成熟技术或方法的体现,在满足安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先进与实用、经济成本和各方利益。标准体现各方面的利益,以满足市场要求为主导,是安全技术规范的技术支撑,标准要清晰表述如何实现及满足基本安全要求,是达到基本要求的重要(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当更新、更高的技术出现时,标准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进步。法规标准应当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互不排斥,一起构成特种设备法规标准和谐统一的体系。这种关系落实到检验环节,应当是法规规定基本技术要求和必须进行的强制性检验项目,其他检验,按技术标准执行。技术标准的要求一方面要符合法规的基本安全要求;另一方面,也应当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不断更新;同时,标准应该以市场为基础,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反映市场需求。

以前文所述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定期检验为例,我国当前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规范体系,从其建立的背景看,更多的是为了解决二十年前我国承压设备中普遍存在的制造质量“先天不足”的问题,是一种补救措施,而不是预防机制。如果说,这个体系已经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的话,那么,面对当前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客观要求,现在要进行的工作,更多是解决“发展”的问题,是“防患于未然”的工作。如果用“发现缺陷”――“治病”来概括当前的定期检验规范体系,那么未来的体系应当是“掌握机理”――“防病”。这实际上是一个转变行业现有定期检验观念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新的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适用于量大面广的一般性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基本沿用现行法规标准;第二个模块适用于有长周期运行需求的大型成套装置和工况特殊的重要压力容器,这一模块下的法规,仅规定最基本的检验安全技术要求,在此前提下,以充分体现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为原则,新建补充或者完善与国际技术发展同步的相应技术标准,形成新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定期检验模式。这种模式应当以风险评估和危险源辨识为前提,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检验计划,允许采用在线检测和合于使用评价,以设备的剩余寿命为检验核心,根据剩余寿命确定设备检验周期。这一模块包含的技术标准有:典型成套装置、典型设备的检验指导技术标准、风险评估标准、合于使用评价标准、在线检验检测标准等。

五、结论

特种设备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设备、设施,其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自主安全责任的不断落实,检验检测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待改进之处,主要表现为政府、企业、检验机构的责任不够明确,区域覆盖原则存在执行缺失,法规标准关系不明晰,现行法规标准与市场经济、技术进步的要求存在差距等。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本文认为政府应当放松管制,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上,除核心服务之外,政府应该将任何可能的公共服务交由市场参与者;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应是具有“竞争力”的政府,应合理划定管理对象和范围;政府应考虑效率的问题,应把时间和精力更多放在预防上。在此基础上,应建立特种设备分类监管体系,按照检验行为性质分类管理,划清法定与非法定检验的界限,开放技术类检验检测市场,理顺法规与标准关系,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技术进步要求相一致的特种设备检验法规标准体系等,最终目标是为了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落实“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欧文・休斯,2001:《公共管理导论》,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简・莱恩,2004:《新公共管理》,中译本,中国青年出版社。

[3]丹尼斯・缪勒,1992:《公共选择》,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4]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2006:《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5]程虹,2009:《宏观质量管理》,湖北人民出版社。

[6]陈钢等编著,2007:《21世纪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战略》,国防工业出版社。

[7]陈钢等主编,2007:《国内外特种设备标准法规综论》,中国标准出版社。

分类监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网络;舆情;监控

1.前言

近年来,高校对校园网络加速建设,网络应用已经遍布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无法缺少的工具,而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引导舆论、影响学生思维的力量。校园网络舆情监测需要在海量信息中监测关注的舆情,由于对工作效率要求较高,依靠人工方式很难完成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因此需要借助的搜索引擎技术和智能的数据挖掘技术,设计开发一套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来实现对互联网上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关联,生成舆情分析报告,为学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系统设计

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设计有完善的系统监控、内容审计、用户管理、查询统计、统计报表、日志中心等功能模块,帮助高校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降低舆情安全威胁,杜绝带宽资源滥用,增强网络信息安全。

高校校园网络流量较大,且校园舆情监控平台更多地关注数据信息的审计,所以采用对网络核心交流层设备进行多端口镜像的方式接入校园网,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拓扑实例图

2.1 系统监控

系统监控模块可以以各种图表来展现监控数据,使得管理员可以便捷地获取设备的运行状况、校园网用户的网络访问数据、带宽资源的使用情况、审计策略的监控结果等,并可通过配置数据过滤条件,查看所需的监控数据。

系统状态:显示平台当前运行信息、当前设备流量、系统时间等。

报警平台:直观的显示系统的各种状态信息、网络流量、内网用户使用网络的合规情况、安全内容审计等。若有报警信息,则图标闪烁且根据报警信息级别显示为红色、橙色或黄色。

网络活动:默认显示当天最近十分钟统计信息、如应用流量排名、网址分类排名、用户流量排名、网络活动概要等;

实时监控:显示当前设备实时流速、用户实时流速排名、应用实时流速排名、审计实时日志等;

连接监控:显示设备当前实时连接信息,如内外网IP、端口号、应用协议名称,发送接收流量等;

用户监控:显示所有上线用户及其识别方式,还可以显示上线用户所使用的网络流量数据;

活跃用户:显示当前校园网用户中正在产生网络流量的用户及其用户信息,并可限制指定用户继续使用网络;

应用限额:显示当前网络应用协议的限额使用情况。

2.2 内容审计

内容审计模块通过建立各种策略来控制校园网用户的上网行为,如互联网访问地址过滤、网络游戏控制、聊天工具监控、下载文件控制、发送信息审计监控、流量速度管理等,对电子邮件、聊天工具、BBS论坛、传统HTTP提交等方式发送、接收的所有信息内容进行全面审计监控,通过设置既定的保护规则使得系统在监控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发出警报信息,通过灵活的配置网络访问控制策略,实现审计指定用户或IP的目的要求。

访问策略由用户、时间、地点、访问方式、访问内容、操作行为及对此行为采取的控制方法等六部分组成,也称作访问控制的条件集合,即只有满足这个条件集合时,才视为匹配该条访问策略。

在访问策略配置页面,管理员可以方便地查看和配置访问策略,如创建策略、修改策略、查看哪些策略正在生效、查看访问策略的控制方法、查看访问策略的优先级、查看策略的生效时间、生成策略报告等,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支持的审计策略共有六大类:

(1)应用层控制策略:对互联网应用进行控制,如网络游戏控制、股票软件控制、网络视频监控等。

(2)HTTP应用审计策略:包含有网页访问策略、搜索引擎策略、论坛发帖审计策略、电子邮件审计策略和HTTP文件审计策略。可以对指定用户在指定时间内所访问的网页进行审计和控制;可针对不同条件配置策略,条件包括网站类型(如色情、等)、网址类型(如国家、地域等)、文件类型、网址URL、标题、内容、请求数及网络流量等;可对校园网用户的互联网搜索关键字进行审计和控制,如禁止搜索敏感关键字;可对校园网用户在网站或论坛上发送的内容进行审计和控制;可对校园网用户发送电子邮件的内容进行审计和控制;可对校园网用户使用HTTP协议传输的文件进行审计和控制。

(3)社交工具审计策略:包括腾讯QQ审计、移动飞信审计、微软MSN审计和雅虎通审计策略。可对校园网用户使用QQ、飞信、MSN等社交工具的行为和内容进行审计与控制,对校园网用户用QQ、飞信、MSN等社交工具进行传输文件的行为进行审计与控制,可根据文件名称、文件类型和文件大小进行控制。

(4)电子邮件审计策略:包括通过POP3协议接收邮件和通过SMTP协议发送邮件审计。

(5)独立审计策略:包括对通过FTP协议上传下载文件行为进行审计与控制,对通过TENET协议进行远程访问行为进行审计,对通过HTTPS协议访问互联网行为进行审计。

(6)终端访问审计策略:主要包括客户端准入策略和客户端应用封堵策略,可允许或禁止满足或不满足既定策略的计算机终端接入网络。

2.3 用户管理

用户是互联网访问的标识主体,是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管理的目标对象。除校园网用户身份基本信息外,舆情监控所需的用户定义还包括其用户组信息和网络访问策略。每一个互联网访问都应映射到一个校园网用户,因此建立一套完整准确的用户定义信息是保证网络舆情监控平台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

用户管理模块提供全面的用户管理功能,主要有用户导入、组织管理和认证管理三个子模块:

(1)用户导入:主要以三种方式来导入用户信息,可通过扫描计算机终端来导入用户信息,或对接校园网统一认证系统来导入用户信息,或直接通过文本文件来导入用户信息。

(2)组织管理:用户是上网行为的主体,一个用户包含有若干属性,比如用户名、登录名、IP、MAC、位置、工具等,一个用户可以属于某个组织,此外还可以属于某个位置,使用了某种工具,这种多维度的标识用户可以极大的方便管理员对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用户进行差异化管理,提升了用户管理的多样性。

(3)认证管理:设置校园网用户上网的识别和认证方式,支持本地认证和第三方认证,同时支持用户、IP地址、网卡物理地址之间的关系绑定设置。

2.4 查询统计

对用户网络行为进行记录与分析,是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必备的重要功能。对网络日志的保存及分析,既是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管理好校园网络、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切实需要。对校园网用户上网行为及其相关数据的查询统计,能够对校园网用户的网络行为进行较长时间的追查,为校园网络舆情监控提供详实准确的依据。

查询统计模块可以查询指定用户的网络访问、带宽资源等数据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发送到指定电子邮箱。数据信息涵盖了网址访问、搜索关键字、论坛BBS发帖、邮件收发、社交工具聊天、HTTP文件审计、FTP/TELNET/HTTPS协议审计、告警记录等,在每个类别中均有查询和统计页面。查询功能默认查询当天审计日志,通过设置过滤条件可查询历史审计日志,而统计功能是对历史审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2.5 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模块可以将网站访问、邮件收发、论坛发帖、搜索关键字、IM聊天、用户活跃度等对网络活动摘要、用户行为统计、带宽资源统计、上网时长统计四大类进行统计分析,以表格、饼图、柱图、线图等多种形式展现,根据需要生成各种报告,并可以订阅报告,系统会按照需要定期发送到指定信箱。

统计报表模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功能:

(1)报告订阅中心:主要提供报告状态查看、订阅列表管理功能。支持报告的手动生成和自动生成功能。手动生成指的是在网站访问分析、应用访问分析、活跃度分析下的各统计页面,通过手动执行生成的报告。自动生成指的是根据管理员设置的统计条件自动生成日报、周报、月报或者指定日期的报告。

(2)网站访问分析:主要是针对网站分类、论坛发帖、搜索关键字等三类上网行为进行分析。

(3)应用访问分析:主要是对应用、邮件、文件和社交工具聊天等按设置的统计条件进行排名统计。

(4)活跃度分析:主要是将内网用户按照上网时长或者应用时长进行排名。

(5)综合分析:从网络带宽使用情况、用户网络行为规范、工作效率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校园网络管理员需要知道网络带宽的使用情况、流量的分布情况,然后基于这些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带宽资源报告内容分为整体带宽状态、重点事件、网络活动相关三部分。整体带宽状态以区域图、柱状图的形式显示整体情况;重点事件以表格形式展现汇总分析;网络活动相关则以饼图形式显示占比结果。用户网络行为规范分析可对校园网用户的访问互联网进行合规度分析,监控校园网用户的上网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工作效率评估可以分析校园网用户的上网行为与学习、工作的相关性。

2.6 日志中心

日志中心模块完整地将校园网用户网络访问日志存储在外置存储设备中,日志信息包括用户上网时间记录、网络流量记录、互联网访问记录、发送接收邮件记录、社交工具聊天记录、论坛BBS发帖记录、网络游戏记录、P2P文件下载记录、在线视频观看记录等。为进一步查询统计和报表分析,系统预设的记录留存时间为90天,而且可以通过FTP方式自动定时导出日志信息记录文件进行备份。

日志中心模块提供强大的日志查询与分析能力,可以对用户上网的历史日志离线查询。由于数据查询可以离线进行,不仅提高了日志查询统计的效率,还降低了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的计算压力,使其能够将重点放在协议识别与过滤控制。

3.总结与展望

借助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学校可以理清充斥于校园网格内外的各种相关信息,牢牢掌控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学生的各种情绪和言论,迅速做出判断,在外界信息干扰他们之前就尽力避免学生中出现较大情绪的波动。同时,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已有的宣传媒体优势,整合校内各类媒体宣传资源,鼓励支持学生中发起的有利于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倡议和活动。通过完善校园舆情监测机制,构建起信息、人际、活动三位一体的网络架构,最终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全面、富有效率的校园舆论导向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6(3):32-35.

分类监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舆情监测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3-0025-02

随着以社会媒体为主的Web 2.0的发展和深入,以及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普及,社会舆情的传播途径急剧扩张。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影响力正积聚放大,对公共事务和政策的影响日渐深入。同时网络技术更新网络舆情信息来源不再局限与新闻评论、博客、贴吧等,随着微博、即时通信工具的广泛应用,现在新闻在网上的呈现与传播不是以小时计,而是以分秒计,近乎于实时。短时间内就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着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赢得时间就赢得了话语权,就赢得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把握好“黄金时间”是成功处置突发事件的第一道关口。因此,高校建立自己的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系统[1-3],运用高科技手段对互联网敏感内容进行24小时不间断地自动监测和分析,可以提高信息收集和研判的效率和水平,进一步做好对广大师生的舆论引导工作,从而更好的维护高校形象[4, 5]。

1 需求分析

现代高校管理工作中,有一部分重要的工作是对在校师的关注的重要信息能够及时掌握,并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现有的收集信息的方式是通过网络搜索引擎、网页浏览的传统手工信息收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舆情监督工作的要求。手工方式监测范围主要集中在几大门户网站、论坛、微博等,覆盖面窄,难以较全面地收集到目标信息。效率低,及时性差,根本无法及时发现敏感信息,且无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容易造成被动局面。信息统计难以存档,形成规范统计数据,更不可能有规范的数据进行分析,为高校舆论引导管理工作提供分析依据。因此建立一个拥有通过网页内容的自动采集处理、专题聚焦、敏感词过滤、统计分析等功能的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实现高校对自己相关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的需求,为高校管理层全面掌握广大师生的舆情动态提供了信息保障,并能让高校管理层对发生的舆情事件做出正确舆论引导。

2 系统功能设计

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分析为系统管理、信息采集、分析处理、信息服务等功能模块,提供全方位舆情监测服务

2.1 系统管理模块

提供基于WEB平台标准网页模式的管理工作界面,使用人员通过浏览器即可方便地进行各种操作控制与远程管理。提供多频道分类和多个监控专题设置,支持无限分类和无限站点加入。支持用户自定义站点描述、起始URL、抓取深度、更新时间等各种参数配置。具备用户管理和权限分配功能,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操作权限和个性化操作界面。

2.2 信息采集模块

该模块可以对境内外多种监控网站类型的静动态网页采集,包括新闻门户、BBS、RSS、博客、贴吧、微博及其他类似结构网站。可以对监控专题的信息采集,可针对特定事件在设定时间内进行专门采集。可以自动对信息源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监控能力,信息从出现到被检索到的时间间隔应为分钟级,对新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和增量索引。对采集的信息提取摘要和关键字段信息,并按指定格式分字段存入全文库相应位置,便于根据需要进行数据统计。

2.3 信息分析处理

系统对采集入库的数据以下核心技术进行智能分析,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关键数据提取,形成原始舆情库。对各类主题能够形成自动摘要。可以自动在搜索结果条目下显示摘要信息。这些“摘要”帮助用户迅速了解搜索结果的主要内容,提高工作效率。使用自动分类技术,基于用户配置的关键词,将收集的信息自动分类,以树型结构的方式进行展现,结构清晰便于舆情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实现对敏感信息的有效监控。由于网络转载的现象,网络上存在大量的重复信息,可根据文档内容的匹配程度确定是否重复,对重复信息自动判断和区分,大大节省用户时间。提供了敏感字库,同时可根据用户需求对敏感词库进行设定,信息采集器在运行过程中自动识别信息内敏感词,对于包含敏感词的信息系统提供“不入库”、“入库待审”、“入库已审”等几种处理方式。系统采用基于语义的文本倾向性研究方法,对新闻、评论、论坛、博客、微博中的信息进行整句和整篇情感分析,在计算机层面先进行研判再展现给系统用户。可以利用内容主题词组和回贴数进行综合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

2.4 信息服务模块

通过对采集入库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根据各分类每天采集的信息生成曲线图形式的分析报表,可按每日、每周、每月、每季统计信息的更新情况。通过系统自动分类,根据预设的专题事件关键词系统自动生成专题报道,集中展示相关专题信息,统计出时间发展趋势。对于采集得到的重要敏感内容,经过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处理生成舆情简报,为学校相关领导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可实时预警敏感内容发生,对已有的敏感内容信息库,通过配置预警参数,对增长异常的事件、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通过页面提示、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等形式报警,通知学校相关管理人员采取措施处理。

3 结束语

高校校园网中使用了互联网舆情系统能够将以前低效的人工搜索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等事件,用高效,安全的全新方式进行了处理。系统便于使用,栏目配置简单,对关键字,热点事件,敏感信息都能进行设置和检索,并能通过内容定性定量分析、焦点问题讨论、专家针对性评估等方法对全网和定点网站的新闻、论坛、博客、贴吧等媒体舆情事件的传播起因、传播载体、传播路径、传播规律以及应对策略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度研究和分析,生成的舆情报告能够为高校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胡朝, 高校舆情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5(1).

[2] 王汉熙, 万成娜与刘凯, 网络舆情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

[3] 张秀红与范江玲.中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新疆社会科学, 2012(5).